"公平与效率"

  摘要:客观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对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几点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影响;原因;对策      一、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一)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行业间、农村内部、城乡间和地区间个人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1、城镇内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内部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20世纪80年代中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进入到1990年之后,基尼系数逐步上升,从1990年的0.23上升到和2000年的0.30,基尼系数扩大了约1倍。   2、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垄断性行业,近年来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新兴产业的职工的收入增长较快,一些传统行业如农、林、牧、渔业职工收入在相对下降。从历史同期看,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差距1990年为1.3倍,1999年为2.6倍,2000年2.62倍,2001年为2.9倍,2003年为3.98倍,2004年则上升到4.25倍。   3、农村内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21,1979-1983年,基尼系数处在0.21-0.25,1984-1987年,基尼系数处在0.25-0.30,1988年越过0.30,此后逐年上升,1994年为0.33,1995年为0.34,到2000年已经超过0.35。   4、城乡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从1990年的2.2扩大到1994年的2.86,此后逐年有所下降,1997年为2.47,1999年为2.65。从国际上来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800-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是农民人均收入1.5-2倍之间。   5、不同地区个人收入差距扩大。198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个人收入差距为1.15:0.88:1,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为1.64:1.15:1;1986-1999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5.9倍,西部地区只增长了4.7倍。2002年三大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25:1.28:1;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2.25:1.28:1。仅从这些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之势。      (二)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特点   1、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按经济学中衡量不同层次收入差距的五等份法,把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为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收入五个等份,则各层次人群比重分别为36.10%、37.39% 、14.30%, 6.57% 、5.64%。这表明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比重过大,中等及中等偏高收入群体比重较小,呈底部大、中间少、上头小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收入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 的“橄榄型”。   2、收入差距持续、快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1979年至1990年,基尼系数由0.33上升到0.339,整体差距不大,上升速度较慢,仍然在正常的区域内。20世纪90年代收入差距呈持续、加速拉大的态势,从1990年的0.339,到1998年的0.456,2000年为0.458,每年上升速度超过1%,且超出警戒线。   3、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构成除了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社会弱势群体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成为新的城镇贫困群体,1995-2000年仅国有部门和城镇集体单位在岗人员减少4800万人,在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口也是不容忽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收入本身处在低水平上,这使农民成为相对最大的低收入群体。      二、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一)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其一,促进资源配置。不同部门收入的差别,驱动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流动,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激励与推动生产要素的投入。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经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勤奋获得高收入,这激励了劳动者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自身素质。允许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进步。合法的收入差距扩大,加速金融资产集聚,推动资本形成和集中,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三,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财产增多。尤其是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们,把资本专项投资建厂、办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化解了改革的风险。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居民个人或家庭的剩余收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民间投资奠定了基础,个体、私有企业的发展,促使私有产权逐步生成、扩张和发展,推动了产权改革。   2、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一方面,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社会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贫富过于悬殊,收入过多的少部分人收入水平提高了,而消费水平在提高一定程度之后便趋于稳定,消费支出剩余那部分收入就转化为储蓄,而占大多数的低收入者虽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无法形成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贫困感和危机感加深,变得消费信心不足,导致消费的预期不良,进而使消费趋向更加降低。   第二,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需求必然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低收入者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必需品”上而高收入者则倾向于“高档品”消费。由于“高档品”的生产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较多的资金,而这些技术和资金又远非发展中国家自身所能满足,他们的偏好很可能会导致国内资金的外流。目前,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差距过大导致的消费断层及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业过长的问题上。这种巨大的消费断层,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低收入者不得不把钱都用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从而影响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这必然会影响到这部分人的素质,进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总体素质,这必然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收入差距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一旦超过了人们所能容忍的限度,就会造成不同收入层的社会成员不安于现有的社会秩序,要求改变现有的社会地位,这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讲,低收入阶层对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满,是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目前特权收入和违法收入的膨胀,尚不足以危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如果任其发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近年来,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问题增多,深层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认为社会对他们太不公平。

     (三)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适度性的判断   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那么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否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我国情况看,2000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58,不仅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也超过了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但从总体上而言,鉴于我国的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社会承受能力而言,基尼系数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此,认为收入差距过大,然而是否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呢?   从量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1999年与1986年比,20%高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了7.3倍,20%低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4.5倍;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由1978年的2.5亿以上,降至目前的5000万,整体上不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从性质上看,两极分化是指少数人依靠垄断生产资料,剥削和压榨广大劳动者,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状况。因此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看,现在的收入差距扩大不是两极分化。      三、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个人素质的差异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能力的大小是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进取的积极性。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高收入者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敬业精神、发现机会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勇气、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高素质的人。应该说,以此形成的个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      (二)市场竞争是收入扩大的基本原因   经过20余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定,市场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主要力量。在收入分配领域,市场机制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方式,并基本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因此,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同,收入差距的形成及扩大是必然的。      (三)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乡经济之间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这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这一差距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户籍制度等城乡壁垒又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民不能分享国家物质、文化事业发展的多数成果,又不能像城市居民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均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四)发展基础和自然察赋的差距是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各种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都极为突出,这些差异对竞争结果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是经济发展差距还是居民收入差距实事上从一开始就被大致确定了。而且,不同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特殊因素,差距的逐步扩大不可避免。      (五)行业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行业垄断是传统计划经济中“条状分割”的产物,由于行业垄断由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行业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被压低,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境严峻。但是诸如银行、保险等行业仍然存在着行业垄断,可以在定价方面通过提价或变相提价,使得行业平均利润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从而这些行业职工收入要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六)非法收入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   在我国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法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和空隙,有些人就会利用这种情况大发不义之财,成为暴发户。其中,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可能也是对收入不平等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各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虽然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收入分配范畴,但确实造就了一批暴富者,并从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配过程,从而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合理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当然,我们不能一下子强行提出降低基尼系数,实行公平分配的主张,只能逐步加重公平的份量,先减轻基尼系数扩大的幅度,再适度降低基尼系数本身,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结合”过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在当代社会中,就业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还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缩小收入差距。      (二)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质是农民收入过低,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加减法一起做,加法即进行结构调整,减法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具体来说,一是向农业结构要收入。通过调高、调优、调强主导产业,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要效益;二是向农村劳动力转化要收入。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向减轻农民负担要收入。主要是制止乱摊派和实行费改税,对广大农民来说,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      (三)利用区域经济优势缩小东西差距   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一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中国的东西差距正是这种地理意义上的二元经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但后进地区跳跃式发展也是客观规律。西部地区利用“后发效应”赶上东部地区是完全可能的。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倾斜和给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政策。      (四)打破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垄断行业的分配制度,制止一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政策,把福利货币化,隐性收入显性化。同时缩小国家垄断行业的范围,按国际惯例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逐步消除垄断利润,这样就可以使各行业处于平等地位,在同等条件下参加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五)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首先,应对现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进行调整。当前所实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一些税费所起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须对现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使其具有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或抑制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其次,应实行能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第三,应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第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取缔非法收入。   当然,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并不是要忽视效率,抹煞差距。目前我国居民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据预测,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人均GDP可达3000美元以上。在此之前大约2010年左右,人均GDP可达1500美元左右。此时,基尼系数将倒转为下降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将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2.   [2] 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喻占元.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J].武汉工业报,2005,24(1).   [4] 韩玉雄.现阶段居民收入不均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3,(5).   [5] 黄忠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报,2006,18(3).

  摘要:客观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对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几点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影响;原因;对策      一、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一)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行业间、农村内部、城乡间和地区间个人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1、城镇内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内部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20世纪80年代中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进入到1990年之后,基尼系数逐步上升,从1990年的0.23上升到和2000年的0.30,基尼系数扩大了约1倍。   2、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垄断性行业,近年来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新兴产业的职工的收入增长较快,一些传统行业如农、林、牧、渔业职工收入在相对下降。从历史同期看,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差距1990年为1.3倍,1999年为2.6倍,2000年2.62倍,2001年为2.9倍,2003年为3.98倍,2004年则上升到4.25倍。   3、农村内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21,1979-1983年,基尼系数处在0.21-0.25,1984-1987年,基尼系数处在0.25-0.30,1988年越过0.30,此后逐年上升,1994年为0.33,1995年为0.34,到2000年已经超过0.35。   4、城乡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从1990年的2.2扩大到1994年的2.86,此后逐年有所下降,1997年为2.47,1999年为2.65。从国际上来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800-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是农民人均收入1.5-2倍之间。   5、不同地区个人收入差距扩大。198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个人收入差距为1.15:0.88:1,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为1.64:1.15:1;1986-1999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5.9倍,西部地区只增长了4.7倍。2002年三大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25:1.28:1;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2.25:1.28:1。仅从这些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之势。      (二)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特点   1、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按经济学中衡量不同层次收入差距的五等份法,把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为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收入五个等份,则各层次人群比重分别为36.10%、37.39% 、14.30%, 6.57% 、5.64%。这表明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比重过大,中等及中等偏高收入群体比重较小,呈底部大、中间少、上头小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收入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 的“橄榄型”。   2、收入差距持续、快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1979年至1990年,基尼系数由0.33上升到0.339,整体差距不大,上升速度较慢,仍然在正常的区域内。20世纪90年代收入差距呈持续、加速拉大的态势,从1990年的0.339,到1998年的0.456,2000年为0.458,每年上升速度超过1%,且超出警戒线。   3、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构成除了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社会弱势群体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成为新的城镇贫困群体,1995-2000年仅国有部门和城镇集体单位在岗人员减少4800万人,在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口也是不容忽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收入本身处在低水平上,这使农民成为相对最大的低收入群体。      二、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一)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其一,促进资源配置。不同部门收入的差别,驱动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流动,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激励与推动生产要素的投入。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经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勤奋获得高收入,这激励了劳动者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自身素质。允许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进步。合法的收入差距扩大,加速金融资产集聚,推动资本形成和集中,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三,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财产增多。尤其是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们,把资本专项投资建厂、办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化解了改革的风险。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居民个人或家庭的剩余收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民间投资奠定了基础,个体、私有企业的发展,促使私有产权逐步生成、扩张和发展,推动了产权改革。   2、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一方面,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社会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贫富过于悬殊,收入过多的少部分人收入水平提高了,而消费水平在提高一定程度之后便趋于稳定,消费支出剩余那部分收入就转化为储蓄,而占大多数的低收入者虽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无法形成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贫困感和危机感加深,变得消费信心不足,导致消费的预期不良,进而使消费趋向更加降低。   第二,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需求必然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低收入者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必需品”上而高收入者则倾向于“高档品”消费。由于“高档品”的生产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较多的资金,而这些技术和资金又远非发展中国家自身所能满足,他们的偏好很可能会导致国内资金的外流。目前,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差距过大导致的消费断层及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业过长的问题上。这种巨大的消费断层,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低收入者不得不把钱都用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从而影响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这必然会影响到这部分人的素质,进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总体素质,这必然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收入差距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一旦超过了人们所能容忍的限度,就会造成不同收入层的社会成员不安于现有的社会秩序,要求改变现有的社会地位,这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讲,低收入阶层对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满,是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目前特权收入和违法收入的膨胀,尚不足以危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如果任其发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近年来,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问题增多,深层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认为社会对他们太不公平。

     (三)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适度性的判断   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那么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否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我国情况看,2000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58,不仅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也超过了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但从总体上而言,鉴于我国的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社会承受能力而言,基尼系数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此,认为收入差距过大,然而是否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呢?   从量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1999年与1986年比,20%高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了7.3倍,20%低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4.5倍;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由1978年的2.5亿以上,降至目前的5000万,整体上不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从性质上看,两极分化是指少数人依靠垄断生产资料,剥削和压榨广大劳动者,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状况。因此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看,现在的收入差距扩大不是两极分化。      三、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个人素质的差异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能力的大小是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进取的积极性。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高收入者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敬业精神、发现机会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勇气、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高素质的人。应该说,以此形成的个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      (二)市场竞争是收入扩大的基本原因   经过20余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定,市场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主要力量。在收入分配领域,市场机制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计划方式,并基本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因此,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同,收入差距的形成及扩大是必然的。      (三)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乡经济之间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这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这一差距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户籍制度等城乡壁垒又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民不能分享国家物质、文化事业发展的多数成果,又不能像城市居民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均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四)发展基础和自然察赋的差距是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各种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都极为突出,这些差异对竞争结果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是经济发展差距还是居民收入差距实事上从一开始就被大致确定了。而且,不同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特殊因素,差距的逐步扩大不可避免。      (五)行业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行业垄断是传统计划经济中“条状分割”的产物,由于行业垄断由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行业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被压低,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境严峻。但是诸如银行、保险等行业仍然存在着行业垄断,可以在定价方面通过提价或变相提价,使得行业平均利润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从而这些行业职工收入要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六)非法收入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   在我国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法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和空隙,有些人就会利用这种情况大发不义之财,成为暴发户。其中,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可能也是对收入不平等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各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虽然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收入分配范畴,但确实造就了一批暴富者,并从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配过程,从而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合理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当然,我们不能一下子强行提出降低基尼系数,实行公平分配的主张,只能逐步加重公平的份量,先减轻基尼系数扩大的幅度,再适度降低基尼系数本身,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结合”过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在当代社会中,就业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还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缩小收入差距。      (二)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质是农民收入过低,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加减法一起做,加法即进行结构调整,减法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具体来说,一是向农业结构要收入。通过调高、调优、调强主导产业,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要效益;二是向农村劳动力转化要收入。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向减轻农民负担要收入。主要是制止乱摊派和实行费改税,对广大农民来说,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      (三)利用区域经济优势缩小东西差距   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一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中国的东西差距正是这种地理意义上的二元经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但后进地区跳跃式发展也是客观规律。西部地区利用“后发效应”赶上东部地区是完全可能的。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倾斜和给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政策。      (四)打破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垄断行业的分配制度,制止一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政策,把福利货币化,隐性收入显性化。同时缩小国家垄断行业的范围,按国际惯例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逐步消除垄断利润,这样就可以使各行业处于平等地位,在同等条件下参加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五)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首先,应对现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进行调整。当前所实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一些税费所起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须对现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使其具有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或抑制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其次,应实行能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第三,应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第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取缔非法收入。   当然,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并不是要忽视效率,抹煞差距。目前我国居民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据预测,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人均GDP可达3000美元以上。在此之前大约2010年左右,人均GDP可达1500美元左右。此时,基尼系数将倒转为下降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将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2.   [2] 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喻占元.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J].武汉工业报,2005,24(1).   [4] 韩玉雄.现阶段居民收入不均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3,(5).   [5] 黄忠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报,2006,18(3).


相关内容

  •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摘要: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 ...

  •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所以,恰当地处 ...

  • 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关系之我见
  • 教 育效 率 与教 育公 平关 系之我见 周 艳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管理专业 , 广西 桂林 541004 ) 摘 要 : 教 育效 率 与 教 育 公 平 既 是 相 互 统 一 促 进 的关 系, 又具有非直接 相 涉性 , 这是 由于二 者本 身以及 决定 因素 的不 同所 导致 的 . ...

  •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导学案 重点.考点: 1.理解公平的含义 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3.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 5.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6.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课前延伸学案]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合理 ...

  • 论有效率的公平
  • 作者:周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04期 [摘 要]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既是"起点的公平",又是"结果的公平".把个人收入分配与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联系起来,按劳分配,就可以实现有效率的公平,而效率优先是 ...

  • 申论范文精讲: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
  • 申论范文精讲: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 主题三 效率与公平主题 公平与效率,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它们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同时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不能将他们对立起来.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是 ...

  • 效率与公平
  •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对方辩友共同探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公平问题受到人们乃至中央高层的重视.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l ...

  •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期2006年12月 NO.12Dec.2006 中国教育学刊 JoumaIoftheChinese SocietyofEducation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 ...

  • 效率中的公平与公平中的效率*
  • 作者:揭新华 上饶师专学报 1995年06期 摘要 对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公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各有利弊.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分析,公平以一定的经济效率为基础,不可能有脱离效率的公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效率摆在第一位.但是,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不能够摆脱社会公平,否则就不能取得持久的经济高效率.社 ...

  • 公平时序论--兼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内容提要:从时序角度可以将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包括人生总的起点和某一阶段的起点或某一具体活动的起点:过程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活动中,能获得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平等以及活动中在公平的原则和操作下公平竞争:结果公平包括相对结果公平和绝对结果公平.只有在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