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人们不再是仅仅在物质享受的那个初级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步入精神享受这个中级阶段,对于精神享受自然就包括视觉震撼与心灵震撼,让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世界遗产,作为上个世纪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的震撼,然而这一切就是人们所想要的,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世界遗产中观赏,因此,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在时间的历练下,显得不堪一击,我们的世界遗产逐渐不再是他原来的模样,渐渐褪去了它历史的痕迹,却涂上了浓浓的现代色彩,对于世界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要,世界遗产中国共有28项文化遗产,8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对于西北地区,由于环境比较恶劣,甘肃的莫高窟作为一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天气变化,洞中的许多的文物逐渐被破坏。因此,保护世界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莫高窟 现代色彩 保护 破坏 震撼

(一)莫高窟的基本信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它的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三)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主要建筑

1. 洞窟 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2. 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

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3. 藏经洞陈列馆 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4. 莫高窟陈列馆 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1

比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5.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

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

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

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

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

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三)文化遗产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 戈壁绿洲" 之称。

敦煌,古代又称“沙洲”,位于甘肃的最西部,北纬40度、东经94度,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名城。在古代敦煌的地域范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南为祁连山的支脉,北为合黎山支脉,中间为广阔的沙漠、戈壁。玉门关、阳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西出阳关便是西域: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去古都长安、洛阳;向西经南道,出阳关、经鄯善(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至莎车,逾葱岭(帕米尔)进入大月氏、安息等国;向西经北道,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到疏勒(喀什),逾葱岭,进入大宛、康居、大夏。而今天的敦煌则以敦煌盆地为主,面积为31200平方公里,人口15万。

莫高窟在敦煌市的东南25公里处,俗称“千佛洞”。它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700余米,与三危山对峙,中间相隔一条大泉河。

大泉河的发源地是在莫高窟以南、大泉河上游约十五公里的大泉处,大泉是一口甜水泉,流经小拉排时,与小拉排的苦水相会合,也就变成苦水了。流经莫高窟时,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在莫高窟前形成的河床宽窄不一,南区的河床宽约50~60米,北区河床宽约60~100米。大泉河正常的流量并不大,大约0.13立方米/秒,但夏季的洪水时期,其流量猛增千倍,有时高达566立方米/秒。春、夏、秋三季一般都看不到有流水,全用来浇灌莫高窟前的小绿洲了,只有冬天冰水覆盖在大泉河上,一片洁白晶莹。

(五)莫高窟现状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2012年06月15日,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遭暴雨,基础设备和文物遭到不同的破坏,多个舍利被破坏;甘肃2011年局部地区强降雨天气多发,共发生90余次暴雨洪水灾害,造成12个市州、69个县区的152.6万人受灾,11人因灾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人民币。 受暴雨洪水灾害影响,甘肃去年有2910间房屋倒塌,153万亩农作物受灾,水毁灌溉设施462处,而地处沙漠戈壁、植被缺少、降雨量稀少的敦煌更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山洪侵袭,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受灾严重。

去年6月中旬,敦煌遭暴雨袭击,除市区通往莫高窟约4公里路基被冲毁外,洪水还造成莫高窟高压线路、自来水管线、通讯线路严重受损,整个窟区一度断水断电、通讯中断。因持续暴雨,窟区空气湿度超过规定标准,莫高窟被迫关闭。

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考察敦煌时表示,敦煌生态持续恶化,土地沙化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引起莫高窟壁画脱落、彩塑受损以及崖体坍塌,这成为莫高窟的一大威胁。

为确保敦煌文化遗产免受生态恶化威胁,敦煌市政府投资逾亿元人民币用于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建立覆盖市乡县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开展文物普查和汉长城资源调查,对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制定保护对象,同时,还启动实施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新馆和游客服务中心。

官方统计,20年来,敦煌党河灌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平方公里,库姆塔格沙漠也逐渐东扩,每年向敦煌逼近2至4米。作为当地主要河流的疏勒河已断流10年,党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97.8%,地下水大量开采,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敦煌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国各级政府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曾多次作出批示,并强调“一定要把敦煌保护好,管理好,把敦煌生态环境搞好”。 总结:

可见我们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曾几何时想过我们的世界遗产总有一天会因为一些或多或少的人为关系消失在我们的眼前,那时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面对现在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环境,由于莫高窟地处甘肃敦煌,常年受风沙和降水的影响,对于保护显得就很重要。

然而,对于莫高窟的保护,确实有点太难了,面对世界遗产评委员的规定,我们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否则,我们将会失去世界遗产这个资格,面对如此强硬的规则,墙上的壁画,对于它的色彩,还有漆等等,会因气候的潮湿而面对掉色或掉漆的危险,可见这保护不容易,再加上对于一些雕塑,那些都是有着岁月的沧桑,但我们人为的改变,将会失去了他原本的存在的价值,而我们将体会不出当时的情况,在那个条件并不是很优越的环境中所造出的这一幅幅杰作,并且这还会让社会上许多人产生怀疑。

面对种种对于保护莫高窟的困难,确实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即使它多么困难,而我们要一步步去解决,我们要根据敦煌的地理条件以及我们的文物存在的坏境的相互性,而选择一套保护遗产的最佳方法。对于政府我们应加大我们对遗产的保护力度,对于游客,我们应该守旅游规则,保护环境为首选。

“因地制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我相信,敦煌的所有文物不经我们经人为的改变,也能一直保护它原来的样子,一直流传下去。不管下一世纪会怎样,至少在我们这里它一切都好。

世界遗产导论

课题名称: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指导老师:田振江

所在学校:石河子大学

所在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王振

学号:2011509108

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人们不再是仅仅在物质享受的那个初级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步入精神享受这个中级阶段,对于精神享受自然就包括视觉震撼与心灵震撼,让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世界遗产,作为上个世纪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的震撼,然而这一切就是人们所想要的,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世界遗产中观赏,因此,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在时间的历练下,显得不堪一击,我们的世界遗产逐渐不再是他原来的模样,渐渐褪去了它历史的痕迹,却涂上了浓浓的现代色彩,对于世界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要,世界遗产中国共有28项文化遗产,8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对于西北地区,由于环境比较恶劣,甘肃的莫高窟作为一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天气变化,洞中的许多的文物逐渐被破坏。因此,保护世界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莫高窟 现代色彩 保护 破坏 震撼

(一)莫高窟的基本信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它的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三)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主要建筑

1. 洞窟 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2. 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

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3. 藏经洞陈列馆 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4. 莫高窟陈列馆 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1

比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5.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

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

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

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

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

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三)文化遗产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 戈壁绿洲" 之称。

敦煌,古代又称“沙洲”,位于甘肃的最西部,北纬40度、东经94度,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名城。在古代敦煌的地域范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南为祁连山的支脉,北为合黎山支脉,中间为广阔的沙漠、戈壁。玉门关、阳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西出阳关便是西域: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去古都长安、洛阳;向西经南道,出阳关、经鄯善(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至莎车,逾葱岭(帕米尔)进入大月氏、安息等国;向西经北道,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到疏勒(喀什),逾葱岭,进入大宛、康居、大夏。而今天的敦煌则以敦煌盆地为主,面积为31200平方公里,人口15万。

莫高窟在敦煌市的东南25公里处,俗称“千佛洞”。它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700余米,与三危山对峙,中间相隔一条大泉河。

大泉河的发源地是在莫高窟以南、大泉河上游约十五公里的大泉处,大泉是一口甜水泉,流经小拉排时,与小拉排的苦水相会合,也就变成苦水了。流经莫高窟时,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在莫高窟前形成的河床宽窄不一,南区的河床宽约50~60米,北区河床宽约60~100米。大泉河正常的流量并不大,大约0.13立方米/秒,但夏季的洪水时期,其流量猛增千倍,有时高达566立方米/秒。春、夏、秋三季一般都看不到有流水,全用来浇灌莫高窟前的小绿洲了,只有冬天冰水覆盖在大泉河上,一片洁白晶莹。

(五)莫高窟现状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2012年06月15日,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遭暴雨,基础设备和文物遭到不同的破坏,多个舍利被破坏;甘肃2011年局部地区强降雨天气多发,共发生90余次暴雨洪水灾害,造成12个市州、69个县区的152.6万人受灾,11人因灾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人民币。 受暴雨洪水灾害影响,甘肃去年有2910间房屋倒塌,153万亩农作物受灾,水毁灌溉设施462处,而地处沙漠戈壁、植被缺少、降雨量稀少的敦煌更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山洪侵袭,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受灾严重。

去年6月中旬,敦煌遭暴雨袭击,除市区通往莫高窟约4公里路基被冲毁外,洪水还造成莫高窟高压线路、自来水管线、通讯线路严重受损,整个窟区一度断水断电、通讯中断。因持续暴雨,窟区空气湿度超过规定标准,莫高窟被迫关闭。

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考察敦煌时表示,敦煌生态持续恶化,土地沙化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引起莫高窟壁画脱落、彩塑受损以及崖体坍塌,这成为莫高窟的一大威胁。

为确保敦煌文化遗产免受生态恶化威胁,敦煌市政府投资逾亿元人民币用于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建立覆盖市乡县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开展文物普查和汉长城资源调查,对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制定保护对象,同时,还启动实施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新馆和游客服务中心。

官方统计,20年来,敦煌党河灌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平方公里,库姆塔格沙漠也逐渐东扩,每年向敦煌逼近2至4米。作为当地主要河流的疏勒河已断流10年,党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97.8%,地下水大量开采,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敦煌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国各级政府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曾多次作出批示,并强调“一定要把敦煌保护好,管理好,把敦煌生态环境搞好”。 总结:

可见我们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曾几何时想过我们的世界遗产总有一天会因为一些或多或少的人为关系消失在我们的眼前,那时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面对现在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环境,由于莫高窟地处甘肃敦煌,常年受风沙和降水的影响,对于保护显得就很重要。

然而,对于莫高窟的保护,确实有点太难了,面对世界遗产评委员的规定,我们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否则,我们将会失去世界遗产这个资格,面对如此强硬的规则,墙上的壁画,对于它的色彩,还有漆等等,会因气候的潮湿而面对掉色或掉漆的危险,可见这保护不容易,再加上对于一些雕塑,那些都是有着岁月的沧桑,但我们人为的改变,将会失去了他原本的存在的价值,而我们将体会不出当时的情况,在那个条件并不是很优越的环境中所造出的这一幅幅杰作,并且这还会让社会上许多人产生怀疑。

面对种种对于保护莫高窟的困难,确实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即使它多么困难,而我们要一步步去解决,我们要根据敦煌的地理条件以及我们的文物存在的坏境的相互性,而选择一套保护遗产的最佳方法。对于政府我们应加大我们对遗产的保护力度,对于游客,我们应该守旅游规则,保护环境为首选。

“因地制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我相信,敦煌的所有文物不经我们经人为的改变,也能一直保护它原来的样子,一直流传下去。不管下一世纪会怎样,至少在我们这里它一切都好。

世界遗产导论

课题名称: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指导老师:田振江

所在学校:石河子大学

所在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王振

学号:2011509108


相关内容

  • 莫高窟的春天
  • 作者:马振华 光明日报 2000年08期 世纪之交的2000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 敦煌学也将走过百年历程.全世界敦煌学学者和关心"敦煌"的人士都在关注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当我们为祖国古代文明辉煌的时刻而自豪时,怎能忘却辉煌曾受到的凌辱和羞耻:回首新中国保护敦煌文 ...

  • 敦煌石窟文化
  • 敦煌石窟文化对敦煌地域文化的影响 张丰硕 120302022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敦煌石窟文化对敦煌地域文化的影响 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 西端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多达5万多件,保留有汉文.佉卢文.粟特文 ...

  • 一.党的最新理论
  • 一.党的最新理论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写 ...

  • 甘肃建筑文化
  • 文化甘肃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2013年2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 ...

  • 世界的敦煌
  • 敦煌火车站不是敦煌市的火车站,这里的名字以前叫柳园,只是把柳园火车站的名字改成了敦煌火车站.从柳园到敦煌还有180多公里的路程.至今,柳园镇还是柳园镇,柳园人还是柳园人.改名字,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年中国旅游业兴起的缘故,好些地方都在更改地名和行政区划名.譬如四川的灌县,已经于几年前改成了都江堰市.又譬 ...

  • 七年级(上)教案 第一课 敦煌莫高窟
  • 第一课 书库艺术的宝库 一. 教材分析: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本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我国的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既要为拥有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而骄傲和自豪,更要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去了解和学习艺术经典 ...

  • 璀璨的文学艺术
  • 我多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 牵一只骆驼去那风沙弥漫的远方 我多想沿着遥远又遥远的古道 寻找我梦中的大漠敦煌穿过祁连山的六月飞雪走进炎风吹沙的大漠 我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斧 看它是否还能劈出四千多年的火光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 跋涉在曾经鼓角争鸣的河西走廊 我想找到三苗人留下的陶器 让它盛满历史的冷热 ...

  • 泪落黄沙---莫高窟游记
  • 不知不觉,从敦煌回来已经有三周的时间.然而我的心,却始终还在敦煌. 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走过南闯过北的人,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曾见过不少,西沙的纯净,珠峰的壮美,喀纳斯的妩媚,洪其拉普的阳刚,均曾经令我心折.然而敦煌,却不仅令我心折,而且令我流泪. 敦煌留给我的记忆非常多,魔鬼城和月牙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 ...

  • 道士塔教案
  •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2.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以"苦"为核心的文化探索情感: 3.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一.导入 1.余秋雨简介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