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曾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朱阁(ge2) 绮户(qi3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片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片----望月(写景)

2、下片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七年未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

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片----怀人(抒情)

3、上、下两片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八年级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六、音乐欣赏 。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七、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

(一) 背诵这首词。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曾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朱阁(ge2) 绮户(qi3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片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片----望月(写景)

2、下片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七年未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

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片----怀人(抒情)

3、上、下两片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八年级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六、音乐欣赏 。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七、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

(一) 背诵这首词。


相关内容

  • 关于中秋的诗句
  • 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

  • 2015中秋节主题班会
  • 2015中秋节主题班会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觉到亲情.感情存在. ...

  • 论苏轼的_密州四曲_
  • 第29卷第09期2014年09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LeshanNormalUniversity Vol.29,No.09 Sep.2014 论苏轼的"密州四曲" 乔云峰 (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山东诸城262200)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 ...

  • 中秋节班会教案
  • 主题班会课教案 第 三 周 2013 年 9月 16 日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 ...

  • 中秋诗词鉴赏
  • 2016-09-17 痴人说梦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中秋节由来已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在古时,有很多诗人都会在中秋这天写下诗句,以寄托相思之情. 中秋节的诗句 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 -- 吴文 ...

  • 秦庄小学中秋经典诵读节目主持词
  • 秦庄小学中秋经典诵读节目主持词 甲: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国学经典穿越历史时空,延续着中华文明. 乙:撒一路欢笑,听朗朗书声,秦小校园浸润幽幽书香,熏陶着学子茁壮成长. 甲:朗诵经典,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魅力. 乙:对话圣贤,我们品味着古人的民族精神. 甲:中华美文,在我们心灵深入扎根. 乙:古典音 ...

  • 中秋月儿圆主题班会主持稿
  • "中秋月儿圆" --五年级三班主题班会 主持人: 2016.09.16 陈馨仪.李亦可.邱若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五年级三班第三周的班会 主题是"中秋月儿圆". 陈馨仪: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 ...

  • 关于中秋节的广播稿
  • 关于中秋节的广播稿 一.开播曲播放<校园的早晨>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书香之声广播现在开始播音.本期为大家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7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 ...

  • 中秋节特别节目
  • <中秋节特别节目>播音稿 回兴小学 青松三班 甲:秋江潮水连海平, 乙:海上明月共潮生, 甲:花好月圆人团聚, 乙:祝福声声伴你行. 甲: 亲爱的听众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中秋节特别节目>,我是 ,我是 ,我是 ,我是 . 首先我祝愿大家:中秋快乐! 乙:今天呢,非常高兴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