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

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 1、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

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3、宋代小报 宋代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进奏官使臣及政府机关内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之家”

内容: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等。 内容特点:1. 时效性强

2. 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未公开的朝廷机密事件,因触论朝庭言禁受到查禁。 3.读者范围广泛,有手写和印刷两种。

4、辕门抄

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英国传教士 威廉 米怜 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建了 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

这份月刊就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本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6、《遐尔贯珍》

1853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传教士所办共出版33期于1856年5月停刊。

本刊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政新闻为重点。

7、《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时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9、报章文体

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有影响,因此又称为“时务文体”,后因他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娴熟,又称“新民文体”。

10、癸丑报灾

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1、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北京《晨报》的副刊,名为《晨报副镌》。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

1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可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创建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并担任会长,由徐宝璜和邵飘萍任研究会导师。

13、《新生》事件

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4、新华通讯

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16、“洋旗报”

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因可以不受日伪检查,因而在1938年后出现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上海租界内的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

17、“拒检运动”

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抨击国民党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 号召争取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斗争。

18、《观察》周刊

该刊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杂志,由储安平创办并担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是“以暴制暴”。 1、清代京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答: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和“黄皮京报”。 内容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邸报的余绪,在官吏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京报》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同邸报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列入近代报纸。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创办的内容宗旨、性质及特点是什么?

答: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刊载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

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栏目较为固定,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特征、原因和意义。

答:原因:1895——1898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鼓吹变法图强的主张,推动政治改良运动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创办的报刊达70余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

这次高潮的主流,则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

意义:1. 取代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2. 进一步促进民生政治,教育国民;3. 孕育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的报人;4. 反对列强侵略;5. 报人报业地位的提升。

4、于右任的办报活动(办了几份报纸)

答: (1)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 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革命色彩鲜明,出版92天后被封。

(3) 20余天后,创办《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4)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5、《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答:内容: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论战一直持续到1907年冬 《新民丛报》停刊,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意义: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划清了界限。革命思潮传播一日千里,取代了君主立宪,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6、简述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新闻思想异同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 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1)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的功能是" 去塞求通" 。(2)报纸的天职是" 监督政府" 和" 向导国民" 。

(3)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①" 宗旨定而高" ,②" 思想新而正" ,③" 材料富而当" ,④" 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张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革命派报人更注意吸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7、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

答:在内容上,报纸已经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道的主体。

在新闻摄影方面,新闻摄影图片开始广泛应用,照片的新闻性时间性强,有时直接以图代文。

在标题制作上,新闻标题出现了多种形式。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转变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完全脱离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

8、简述邵飘萍及其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邵飘萍(1886-1926),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辛亥革命后,他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邵飘萍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采到独家。当过《申报》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1915年应邀任《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组织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并出版《京报》任社长,还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遇害。

9、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答:特点: 第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黄远生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报道的新闻通讯都是重 大的政治新闻或是人们不得知的内幕。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第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对新闻背景、事件内幕挖掘上入木三分。

第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他的通讯涉及政坛人物,诙谐中透出犀利,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黄远生的通讯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思想:第一,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他的文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主张尽可能的客观报道,不轻易发议论,主张讲事实。 第三,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及其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第四,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

10、《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和贡献。 答: 、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

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宣传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

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1、《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5、 《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12、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答:(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文风的出现

(四)副刊的革新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13、简述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以《热血日报》为中心)

答: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 1925年6月,中共中央为指导“五卅运动”,在上海创办《热血报纸》,这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分日报。瞿秋白担任主编,该报大部分社论都是由他撰写的。《热》以大量篇幅披露了“五卅惨案”的真相,揭露了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事实;发表社论抨击封建军阀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罪行;同时对大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言论和背叛行为也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该报出版之后深受欢迎,产生了深刻社会影响。《热》有副刊《呼声》,以战斗的姿态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和支持,遭到了反动政府的忌恨,出版20多天后就被迫停刊。

14、成舍我办的几个重要的报纸。

答:成舍我, 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报纸出版家、新闻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青年时代曾任职沈阳《健报》编辑、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太平洋》杂志助编。后考入北京大学读书,课余在北京《益世报》担任主笔、总编辑。1924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翌年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并创办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报纸后被执政当局封闭。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1935年在上海创办《立报》。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出刊《立报》香港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北平和上海恢复出版《世界日报》和《立报》。1948年移居香港,后去台湾,1955年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88年台湾

解除“报禁”后,创办台湾《立报》。

15、简述《大公报》的创办及发展过程。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

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公报》。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1937.9.18--1938.10.17)和重庆版

(1938.12.1--1952.8.4),胡政之率金诚夫、徐铸成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

(1938.8.13--1941.12.13)和桂林版(1941.3.15--1944.9.12)。抗战期间,《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旧获得长足发展。

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国共两党以及全国各界几乎一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张季鸾逝世后,内部机构变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成立社评委员会,王芸生为主任委员,负责社评的选题、立论和撰写事宜。

1943年2月2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 》社评,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当局,被勒令停刊3天。

1943年9月6日,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两周年社祭会上,宣布董事会新近制定的《大公报同人公约》五条,其中第一条规定“本社以不私不盲为社训”。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

大公报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的办事处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PS:(1)1902-1916,英敛之时期,以宣传君主立宪为主. (2)1916-1926,王郅隆时期,变成亲日报纸。(3)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1949年至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6、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意义。

答:(1)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17、简要介绍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答:戈公振,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江苏东台人。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名绍发,字春霆。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该书从主要观点到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18、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围绕《西行漫记》) 答:1935年夏天,为了解" 红色中国"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 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19、《救亡日报》与《抗战》三日刊出版经过和宣传报道特点。

答:《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创办人为邹韬奋。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0、《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答: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3、违检混检暴检。

21、标榜" 第三条道路" 的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答: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重要现象。 1948年,由于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美帝国主义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因而在1948年间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

第三条道路是指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结局:对于" 第三条道路" 的报刊,国民党当局始终采取弹压政策。在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1949年6月,上海《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标志着新记大公报时代的正式结束。

1、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答: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答: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

办报思想:

(1) 论述了 办报的意义:" 办报立言" 。

(2) 论述 报纸的功能和意义:使" 民隐得以上达" ," 君惠得以下逮" ," 达内事于外" ," 通外情于内" 。

(3) 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 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 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 通才" 。

3、评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答:活动:(1) 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负责编撰。

(2) 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3) 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4) 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5) 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6) 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思想:(1)" 耳目喉舌" 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 去塞求通" 。

(2)报纸的" 两大天职" 说:①" 监督政府" ,②" 向导国民" 。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 宗旨定而高" ,②" 思想新而正" ,③" 材料富而当" ,④" 报事确而速" 。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4、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创办的经过、作用、影响。

答:当时,中共中央尚未创办机关报刊,只是将原有的《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直到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后,才筹办《向导》。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

《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作用:《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5、论述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6、什么是韬奋精神?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答:韬奋精神”主要表现在:第一,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第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这是邹韬奋的办报宗旨,也是“韬奋精神”的核心。 第三,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刻苦的工作精神。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入狱。

(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l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l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l 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l 文风要明显畅快。

l 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l 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7、《申报》初创时的内容、性质、特点以及史量才收购《申报》后, 进行了哪些改革以及作用。

答:《申报》,上海的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为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初创时期特点:

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如报道杨乃武与葛华氏通奸一案,最早刊登旅行通信等。

为提高实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第一条国内报纸的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消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为迎合中国读者,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

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也是其一大创举。

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用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同时加强外埠发行工作。大力招刊广告。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

影响: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对《申报》进行改革: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8、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对后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何影响?

答:成就: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的影响。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

社的领导力量。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 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理论问题: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影响: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 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9、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

答:毛泽东阐述重要问题:

①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

②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全党办报。

③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战斗风格。

④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要向群众学习。

刘少奇阐述重要问题:

1)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 政策公司群众。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人民也是依靠你们的 ,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致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

2) 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马列主义的修养,就是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政策路线的知识,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正确的基本态度,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当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就是要到处去看,去问,做许多研究工作,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贡献:毛泽东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晋绥》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少奇的讲话,充满了对党报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同时也凝结着对党报工作中深刻的教训。

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 1、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

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3、宋代小报 宋代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进奏官使臣及政府机关内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之家”

内容: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等。 内容特点:1. 时效性强

2. 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未公开的朝廷机密事件,因触论朝庭言禁受到查禁。 3.读者范围广泛,有手写和印刷两种。

4、辕门抄

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英国传教士 威廉 米怜 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建了 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

这份月刊就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本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6、《遐尔贯珍》

1853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传教士所办共出版33期于1856年5月停刊。

本刊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政新闻为重点。

7、《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时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9、报章文体

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有影响,因此又称为“时务文体”,后因他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娴熟,又称“新民文体”。

10、癸丑报灾

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1、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北京《晨报》的副刊,名为《晨报副镌》。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

1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可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创建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并担任会长,由徐宝璜和邵飘萍任研究会导师。

13、《新生》事件

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4、新华通讯

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16、“洋旗报”

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因可以不受日伪检查,因而在1938年后出现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上海租界内的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

17、“拒检运动”

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抨击国民党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 号召争取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斗争。

18、《观察》周刊

该刊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杂志,由储安平创办并担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是“以暴制暴”。 1、清代京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答: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和“黄皮京报”。 内容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邸报的余绪,在官吏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京报》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同邸报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列入近代报纸。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创办的内容宗旨、性质及特点是什么?

答: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刊载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

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栏目较为固定,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特征、原因和意义。

答:原因:1895——1898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鼓吹变法图强的主张,推动政治改良运动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创办的报刊达70余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

这次高潮的主流,则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

意义:1. 取代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2. 进一步促进民生政治,教育国民;3. 孕育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的报人;4. 反对列强侵略;5. 报人报业地位的提升。

4、于右任的办报活动(办了几份报纸)

答: (1)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 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革命色彩鲜明,出版92天后被封。

(3) 20余天后,创办《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4)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5、《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答:内容: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论战一直持续到1907年冬 《新民丛报》停刊,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意义: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划清了界限。革命思潮传播一日千里,取代了君主立宪,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6、简述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新闻思想异同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 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1)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的功能是" 去塞求通" 。(2)报纸的天职是" 监督政府" 和" 向导国民" 。

(3)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①" 宗旨定而高" ,②" 思想新而正" ,③" 材料富而当" ,④" 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张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革命派报人更注意吸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7、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

答:在内容上,报纸已经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道的主体。

在新闻摄影方面,新闻摄影图片开始广泛应用,照片的新闻性时间性强,有时直接以图代文。

在标题制作上,新闻标题出现了多种形式。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转变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完全脱离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

8、简述邵飘萍及其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邵飘萍(1886-1926),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辛亥革命后,他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邵飘萍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采到独家。当过《申报》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1915年应邀任《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组织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并出版《京报》任社长,还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遇害。

9、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答:特点: 第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黄远生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报道的新闻通讯都是重 大的政治新闻或是人们不得知的内幕。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第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对新闻背景、事件内幕挖掘上入木三分。

第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他的通讯涉及政坛人物,诙谐中透出犀利,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黄远生的通讯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思想:第一,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他的文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主张尽可能的客观报道,不轻易发议论,主张讲事实。 第三,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及其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第四,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

10、《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和贡献。 答: 、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

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宣传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

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1、《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5、 《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大作用。

12、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答:(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文风的出现

(四)副刊的革新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13、简述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以《热血日报》为中心)

答: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 1925年6月,中共中央为指导“五卅运动”,在上海创办《热血报纸》,这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分日报。瞿秋白担任主编,该报大部分社论都是由他撰写的。《热》以大量篇幅披露了“五卅惨案”的真相,揭露了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事实;发表社论抨击封建军阀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罪行;同时对大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言论和背叛行为也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该报出版之后深受欢迎,产生了深刻社会影响。《热》有副刊《呼声》,以战斗的姿态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和支持,遭到了反动政府的忌恨,出版20多天后就被迫停刊。

14、成舍我办的几个重要的报纸。

答:成舍我, 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报纸出版家、新闻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青年时代曾任职沈阳《健报》编辑、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太平洋》杂志助编。后考入北京大学读书,课余在北京《益世报》担任主笔、总编辑。1924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翌年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并创办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报纸后被执政当局封闭。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1935年在上海创办《立报》。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出刊《立报》香港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北平和上海恢复出版《世界日报》和《立报》。1948年移居香港,后去台湾,1955年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88年台湾

解除“报禁”后,创办台湾《立报》。

15、简述《大公报》的创办及发展过程。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

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公报》。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1937.9.18--1938.10.17)和重庆版

(1938.12.1--1952.8.4),胡政之率金诚夫、徐铸成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

(1938.8.13--1941.12.13)和桂林版(1941.3.15--1944.9.12)。抗战期间,《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旧获得长足发展。

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国共两党以及全国各界几乎一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张季鸾逝世后,内部机构变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成立社评委员会,王芸生为主任委员,负责社评的选题、立论和撰写事宜。

1943年2月2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 》社评,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当局,被勒令停刊3天。

1943年9月6日,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两周年社祭会上,宣布董事会新近制定的《大公报同人公约》五条,其中第一条规定“本社以不私不盲为社训”。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

大公报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的办事处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PS:(1)1902-1916,英敛之时期,以宣传君主立宪为主. (2)1916-1926,王郅隆时期,变成亲日报纸。(3)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1949年至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6、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意义。

答:(1)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17、简要介绍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答:戈公振,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江苏东台人。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名绍发,字春霆。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该书从主要观点到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18、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围绕《西行漫记》) 答:1935年夏天,为了解" 红色中国"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 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19、《救亡日报》与《抗战》三日刊出版经过和宣传报道特点。

答:《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创办人为邹韬奋。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0、《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答: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3、违检混检暴检。

21、标榜" 第三条道路" 的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答: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重要现象。 1948年,由于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美帝国主义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因而在1948年间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

第三条道路是指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结局:对于" 第三条道路" 的报刊,国民党当局始终采取弹压政策。在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1949年6月,上海《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标志着新记大公报时代的正式结束。

1、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答: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答: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 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

办报思想:

(1) 论述了 办报的意义:" 办报立言" 。

(2) 论述 报纸的功能和意义:使" 民隐得以上达" ," 君惠得以下逮" ," 达内事于外" ," 通外情于内" 。

(3) 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 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 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 通才" 。

3、评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答:活动:(1) 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负责编撰。

(2) 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3) 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4) 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5) 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6) 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思想:(1)" 耳目喉舌" 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 去塞求通" 。

(2)报纸的" 两大天职" 说:①" 监督政府" ,②" 向导国民" 。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 宗旨定而高" ,②" 思想新而正" ,③" 材料富而当" ,④" 报事确而速" 。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4、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创办的经过、作用、影响。

答:当时,中共中央尚未创办机关报刊,只是将原有的《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直到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后,才筹办《向导》。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

《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作用:《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5、论述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6、什么是韬奋精神?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答:韬奋精神”主要表现在:第一,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第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这是邹韬奋的办报宗旨,也是“韬奋精神”的核心。 第三,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刻苦的工作精神。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入狱。

(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l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l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l 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l 文风要明显畅快。

l 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l 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7、《申报》初创时的内容、性质、特点以及史量才收购《申报》后, 进行了哪些改革以及作用。

答:《申报》,上海的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为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初创时期特点:

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如报道杨乃武与葛华氏通奸一案,最早刊登旅行通信等。

为提高实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如刊出第一条国内报纸的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消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为迎合中国读者,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

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也是其一大创举。

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用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同时加强外埠发行工作。大力招刊广告。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

影响: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对《申报》进行改革: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8、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对后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何影响?

答:成就: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的影响。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

社的领导力量。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 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理论问题: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影响: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 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9、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

答:毛泽东阐述重要问题:

①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

②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全党办报。

③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战斗风格。

④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要向群众学习。

刘少奇阐述重要问题:

1)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 政策公司群众。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人民也是依靠你们的 ,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致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

2) 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马列主义的修养,就是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政策路线的知识,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正确的基本态度,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当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就是要到处去看,去问,做许多研究工作,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

贡献:毛泽东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晋绥》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少奇的讲话,充满了对党报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同时也凝结着对党报工作中深刻的教训。


相关内容

  •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硕专业课复习经验
  • 1.基础知识 15年南大推出撤掉参考书的改革,虽然后来专硕还是按照14年的参考书来,但是还是受改革影响的.从专硕设定的参考书说起:<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美国新闻史>.<广告策划与创意>.<网络传播概论>.<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

  •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每日纪闻> 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 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9年,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一块涂了石膏的特制木板上.这一官方公报断断续续刊布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创设目的:把上 ...

  • 考研每天时间安排最全
  • 考研每天时间安排最全.txt 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当时是早上6:30起床,7点多到教室占了位子以后,然后出去晨读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从8点开始早上复习两个小时数学和 ...

  • 暨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如何
  • 暨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如何 暨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暨大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暨大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暨大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2%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 ...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分类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与传播硕士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屠忠俊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介绍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介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与传播硕士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屠忠俊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最低分数线是多少?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复试最低分数 线是多少? 2015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各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69分.复试考试科目为新闻传播学实务综合.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 ...

  • 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历年复习心得体会
  • 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历年复习 心得体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 .凯程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凯程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 ...

  • 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渠道
  • 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渠道 给自己定了目标,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凯程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