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奶奶的生日 泰山奶奶的传说

2010-06-09 12:49:08|  分类: 心灵 |举报 |字号 订阅

传说阴历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奶奶的生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也有传说是农历三月初三。

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这是明人王锡爵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撰写的>中的一段记载。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

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也有传说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碧霞宫即今泰山碧霞祠,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女神、泰山玉女,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她如同沿海地区的妈祖一样受到尊崇,被誉为北方地区的“女皇”.和蔼慈善的形象与东岳大帝“圣像庄严”的形象相比,泰山奶奶的形象可用“和蔼慈善”四个字概括,有位外国人这样描述道:她“有着美丽而丰满的面庞,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庄重的感觉。我理解人们的心情,他们怀着极大的心愿,认为这种心愿不到泰山顶上就无法祈祷。”泰山奶奶的这种形象与其身世不无关系。关于泰山奶奶的身世,虽有种种不同说法,或东岳大帝的女儿,或黄帝的女儿,或华山玉女,或太真夫人,但民间认为她就是平民百姓的女儿:“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泰山以此有玉女神。”(>)

“奶奶”姓“石”,“奶奶”入泰山修炼而成女神,联想到泰山上曾有原始社会时期的“五女圈石”遗迹,这岂不是远古山石崇拜的延伸吗?玉叶由人而神后,人们刻石像以供奉,不知何故,唐宋时期石像沦于山顶水池(玉女池)内,“至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安奉,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宋真宗出于政治目的而封泰山玉女为碧霞元君,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外眉映玉环,唇似金朱,自衣规模瑞云本,犹如王母宴瑶池,却似嫦娥离月殿。正在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第八十四回)这俨然是一位帝后的形象。老百姓不管这一套,“奶奶”还是我们的“奶奶”。

大慈大悲的心灵泰山奶奶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表现在司职与功能上,诚如>所说:“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予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

送生保育,人类社会的生产主要是两大方面的生产,一是物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再者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人类生活中,种的延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不断得到重视,如女娲被尊为高某神。泰山奶奶也被民间视为具有送生保育的司职,祈求子嗣者多求之于泰山奶奶及其属神送生娘娘。

泰山老奶奶的传说之一:玉皇大帝与三姑娘

在很古的时候,石敢当这个人住在他老家徂徕山。他一辈子为人正直,家里很贫穷,靠种地过日子。家里虽贫穷,但很讲义气,常帮乡亲做点好事,很有威信。他一辈子没生儿,只生了三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出嫁了,家里还剩了个三姑娘。这个姑娘从小勤快,心地善良。两个姐姐出嫁以后,家里日子难过,为了帮父母过日子,三姑娘整天到徂徕山里砍点柴到山阳集上卖,好买粮吃。有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遇上暴风,昏天黑地,雨下得很急,她在山里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雨下的时间很长了,一直下到黑天。三姑娘在山里迷了路,出不来了,她很着急,越急越找不到路,正在她为难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个灯火,她就朝灯火走去。走近一看,见是从山洞里出来的亮光。三姑娘虽然害怕,为了避雨,为了找个藏身之处,还是壮了壮胆子,向山洞走去。走进山洞一看,是个老嬷嬷围着一堆火在烤火。三姑娘一看是个老嬷嬷心里就很高兴了,上去给老嬷嬷跪下,说到山中来砍柴,遇到风雨了,迷了路了,求老嬷嬷收留她,住一晚上。老嬷嬷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件事,留三姑娘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晨,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从这以后,每逢三姑娘到山里砍柴,必定要到这山洞里来看看这个老嬷嬷,有时砍点柴禾给她,有时上山沟里给老嬷嬷提点水啊,打扫打扫山洞啊,就这样,有几年的时间,她和老嬷嬷的感情越来越深。

有一天,老嬷嬷对三姑娘说:

“你不是个凡人,是个仙女下凡,造化大,你在徂徕山住不了呢,徂徕山已让你压得落下去三尺了。”

现在徂徕山的山势和泰山不一样,是平顶,最高峰叫太平顶。为什么峰顶没尖,是平顶呢?就是让三姑娘压平的。

老嬷嬷就和她说:

“你不能在徂徕山呆了,你走吧!”

三姑娘说:“我走,可上哪里去?家里有父母。”

“从这里,往西北走,约走五十里路,那里还有个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个当家人,你去吧!去了以后,在某天,那里会有各路神仙去集会,选泰山主。去了以后,在半山腰的某个地方,有棵大松树,你在树底下挖上三尺以后,你会发现一个木鱼子,拿出来

,搁一边。再往下挖,再挖三尺,然后把你穿的绣花鞋脱下一只埋下去,再埋上木鱼子,这样就行了。等封泰山主的时候,你再到场。”

三姑娘听了以后,就找到了这棵树,挖了三尺,真挖出了个木鱼子,她就把这木鱼子搁在了一边,又挖了三尺把她的绣鞋埋上了。

到了老嬷嬷说的这一天,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南海龙王啊什么的,都到泰山集会。集会的目的,就是说天下各个名山都有了山主了,泰山还没有,看看谁坐泰山合适。照各路神仙的意思,还得按老规矩,谁到泰山来得早,谁就是当然的泰山神。玉皇大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就问:

“到底谁到泰山来得早啊?”

这时,柴王站出来了,说:

“我来得最早,我应该当泰山主。”

玉皇大帝问:

“你来泰山早,你有什么凭据?”

“我在大松树底下埋着念经用的木鱼子呢,不信可以去看看。”

这样,众神仙一听,有凭据啊,看看去吧!有没有这个凭据。正在这时候,三姑娘也走出来了,说:

“我来得最早!”“你来得最早有什么凭据呢?”

“我是在一棵树底下埋了绣花鞋。”

众神仙一听,有了分歧了,各有各的理,那就去看看吧!

到树下挖,挖地三尺以后,挖出个木鱼子,说明柴王来得早。这时,三姑娘不干,还叫往下挖,一挖挖出一只绣花鞋,这就断定是三姑娘来得早,因为她的鞋是在底下。

这样泰山当家人得由三姑娘来当。就封三姑娘是泰山君主,封号是“碧霞元君”。

对此柴王很有气,一气之下,就把山顶上所有的松树都拔

了去了。拔了以后,他用一个挑子,一头一捆,挑走,为的是晒死三姑娘。柴王拔完了树,挑着往下走,走到南天门,觉着越挑越累得慌,自己寻思寻思:

“这事办得有点太‘朝巴’(方言,傻瓜的意思。)了;树,我已经给她拔了,我还挑走干什么?有什么用?不能办这种傻事。”

所以,走到南天门这里,就把挑子放下来。

“叫它滚下去算了!”

他使脚把前边这一捆蹬下去。蹬到前边山坡上,就是现在对松山的一片松,长得挺旺,这是柴王挑的前一捆松。后边的一捆,蹬到现在后石坞那里,也长了一片很好的松林。

这样山顶上就没有松树了。三姑娘很苦闷,常常落泪,想家,所以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树叫“哭泣树”,就是三姑娘的眼泪变的。

她做了泰山的碧霞元君以后,常常苦恼。那个老嬷嬷,实际上是观音菩萨,来超度她。每当夏天,泰山顶上总是有很多云遮着,就是观音让云给三姑娘遮遮太阳哩!

阴历3月15,泰山老奶奶的生日!

泰山老奶奶的官名叫碧霞元君,人们有时也称呼她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民间对泰山老奶奶的崇拜可以追溯很远,根据北宋辛酉年的一块《东岳元君香火社碑》拓片推测,北宋时就有香社到泰山朝拜碧霞元君。不过在泰山老奶奶统领泰山之巅以前,泰山原本是一个男人与男性神灵的天下。

泰山在周代就成为周天子祭祀的大山之一。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家学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中土、木、金、火、水化为“五德”,做为统治者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依据。五行相次转移,相克相生,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历史上帝王政权的交替就是五行相克相生,五德依次流转的结果。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后,出现了“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的观念,泰山位居东方,自然被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成为万物初始的地方。而“五德终始说”又与古已有之的对泰山的崇拜相结合,发展成为改制应天的“封禅”说。

封禅大典是古代帝王对泰山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根据阴阳五行学的观点,帝王易代是由于五行转移了,新王受天命统领天下,需要告祭上天。于是,帝王们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礼地,以此来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定天下为一尊,自以为是水德天下。即位后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便封禅泰山,立石颂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按五德之运改制而封禅的帝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第一次封禅大典,他一生共封禅了六次。自秦汉以来,诸朝均有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帝王亲临泰山举行浩大的封禅大典。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亲自拜祭,或遣官员代祭,对泰山的礼遇始终不衰。

扮演一个祭祀场所的角色,而它自身的神灵化则与人们的鬼神观念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先民相信鬼神的存在,神灵升入天堂,鬼魂归入地下,他们都具有给人带来祸福的能力。至于鬼魂具体的归处,开始并不明确。从战国至两汉,泰山神逐渐被塑造成冥界的主宰,泰山成为众鬼的归宿。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的注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关于泰山神的故事:泰山人胡母班在泰山遇到一位绛衣使者,称泰山府君要召见他,使者命胡母班闭上眼睛。一会儿的功夫,胡母班来到一座府第,见到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托胡母班捎信给自己的女婿河伯。胡母班按照吩咐,送完了书信,在回家的路上扣树求见泰山府君时,看见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正戴着枷锁做苦力。胡母班向府君求情,给父亲乞得了一个社公的差事。胡母班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儿孙都死了,于是又到泰山府君那里追问原因。府君将胡母班的父亲召来询问缘由,胡父说:“我实在想念孙儿们,所以把他们都召到地府来了。”在胡母班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泰山神是冥界众鬼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之事。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对泰山神不断加封,使泰山神的地位一升再升,终于确立了东岳大帝在泰山山顶独尊的身份,成为神界的帝王。

当东岳大帝统领泰山之巅的时候,泰山老奶奶还只是泰山神仙体系里的一个“小字辈”。关于泰山女神的传说由来已久,西王母、九天玄女等神仙人物都曾被安置在泰山。这些女神通常司职生育。中国古代的妇女要祈求的事情固然很多,但在一个重生的社会环境里,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儿育女”,民间因此生发出众多的送子娘娘、子孙娘娘。在娘娘的队伍里,泰山老奶奶这个小神因为产生在与生育观念密切的泰山(先秦时泰山象征万物之始),逐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拜,民众将各种关于生育的神话传说集中到泰山老奶奶的身上,最终将其塑造成古代妇女信仰的主要偶像。

尽管是拥有超自然力的神灵,人们仍然为泰山老奶奶安排了10多个不同版本的“前世”传奇。拨开这些故事曲折离奇的外表,我们发现它们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母题:民女得道和仙女下凡。

据《岱史》记载: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有一个叫石守道的善士,他的妻子金氏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玉叶。玉叶相貌端庄、聪明伶俐,从小喜欢道学,曾参拜过女神西王母。玉叶14岁时受到女神的点化,想入山学道,得到曹道长的指点,到泰山黄花洞修炼,后来羽化成仙,成为泰山的女神。

同样是民女得道升天,民间流传的老奶奶的身世故事更加丰满、动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泰山南面的徂徕山有一个为人正直的农民,他叫石敢当。石敢当一家很穷,靠种地度日。石敢当有三个女儿,大姑娘和二姑娘都出嫁了,只有三姑娘在家里。三姑娘从小勤劳,心地善良,为了帮父母过日子,她每天都上徂徕山砍柴,然后到集市上去卖。有一天,三姑娘正在山里砍柴,遇上风雨迷了路,遇到一位老婆婆,就在她的山洞里住了一夜。从此以后,每次上山砍柴,三姑娘都要去看望这位老婆婆。有一次,老婆婆对三姑娘说:“你去泰山吧,那里还没有个当家人,你去吧”,并教给她当泰山主人的办法。后来与众神仙争夺山主时,三姑娘用老婆婆交给她的方法取得了胜利。这样,三姑娘成了泰山的当家人,被封为“碧霞元君”。

凡女得道的说法在中国民间神仙体系里很常见。平民百姓也可以升入仙界,不受自然和社会的约束,逍遥自在,造福于民,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黎民百姓对现实生活积极抗争,寻求精神补偿和力量的努力。泰山老奶奶代表了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欲望,广为平民百姓拥戴。

对泰山老奶奶身世的另一种安排充满了贵族的气息。有人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道藏》有一部《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经文说碧霞元君是位天仙,她受了玉皇大帝的指派,统领泰山仙界的神兵,监查人间的善恶;还有人说,碧霞元君是玉皇的妹妹,身份又被抬高了一级。

将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用父女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可能是为了给两神同主一山制造一个合理的借口,并且借助东岳大帝的官方身份抬升碧霞元君这个平民化神灵的地位。当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高涨到超越东岳大帝的信仰时,碧霞元君是玉皇之妹的说法应运而生。“血缘”的高贵为碧霞元君制造了一个名正言顺地在泰山神系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最高地位的理由。

2010-06-09 12:49:08|  分类: 心灵 |举报 |字号 订阅

传说阴历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奶奶的生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也有传说是农历三月初三。

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这是明人王锡爵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撰写的>中的一段记载。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

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也有传说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碧霞宫即今泰山碧霞祠,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女神、泰山玉女,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她如同沿海地区的妈祖一样受到尊崇,被誉为北方地区的“女皇”.和蔼慈善的形象与东岳大帝“圣像庄严”的形象相比,泰山奶奶的形象可用“和蔼慈善”四个字概括,有位外国人这样描述道:她“有着美丽而丰满的面庞,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庄重的感觉。我理解人们的心情,他们怀着极大的心愿,认为这种心愿不到泰山顶上就无法祈祷。”泰山奶奶的这种形象与其身世不无关系。关于泰山奶奶的身世,虽有种种不同说法,或东岳大帝的女儿,或黄帝的女儿,或华山玉女,或太真夫人,但民间认为她就是平民百姓的女儿:“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泰山以此有玉女神。”(>)

“奶奶”姓“石”,“奶奶”入泰山修炼而成女神,联想到泰山上曾有原始社会时期的“五女圈石”遗迹,这岂不是远古山石崇拜的延伸吗?玉叶由人而神后,人们刻石像以供奉,不知何故,唐宋时期石像沦于山顶水池(玉女池)内,“至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安奉,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宋真宗出于政治目的而封泰山玉女为碧霞元君,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外眉映玉环,唇似金朱,自衣规模瑞云本,犹如王母宴瑶池,却似嫦娥离月殿。正在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第八十四回)这俨然是一位帝后的形象。老百姓不管这一套,“奶奶”还是我们的“奶奶”。

大慈大悲的心灵泰山奶奶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表现在司职与功能上,诚如>所说:“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予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

送生保育,人类社会的生产主要是两大方面的生产,一是物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再者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人类生活中,种的延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不断得到重视,如女娲被尊为高某神。泰山奶奶也被民间视为具有送生保育的司职,祈求子嗣者多求之于泰山奶奶及其属神送生娘娘。

泰山老奶奶的传说之一:玉皇大帝与三姑娘

在很古的时候,石敢当这个人住在他老家徂徕山。他一辈子为人正直,家里很贫穷,靠种地过日子。家里虽贫穷,但很讲义气,常帮乡亲做点好事,很有威信。他一辈子没生儿,只生了三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出嫁了,家里还剩了个三姑娘。这个姑娘从小勤快,心地善良。两个姐姐出嫁以后,家里日子难过,为了帮父母过日子,三姑娘整天到徂徕山里砍点柴到山阳集上卖,好买粮吃。有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遇上暴风,昏天黑地,雨下得很急,她在山里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雨下的时间很长了,一直下到黑天。三姑娘在山里迷了路,出不来了,她很着急,越急越找不到路,正在她为难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个灯火,她就朝灯火走去。走近一看,见是从山洞里出来的亮光。三姑娘虽然害怕,为了避雨,为了找个藏身之处,还是壮了壮胆子,向山洞走去。走进山洞一看,是个老嬷嬷围着一堆火在烤火。三姑娘一看是个老嬷嬷心里就很高兴了,上去给老嬷嬷跪下,说到山中来砍柴,遇到风雨了,迷了路了,求老嬷嬷收留她,住一晚上。老嬷嬷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件事,留三姑娘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晨,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从这以后,每逢三姑娘到山里砍柴,必定要到这山洞里来看看这个老嬷嬷,有时砍点柴禾给她,有时上山沟里给老嬷嬷提点水啊,打扫打扫山洞啊,就这样,有几年的时间,她和老嬷嬷的感情越来越深。

有一天,老嬷嬷对三姑娘说:

“你不是个凡人,是个仙女下凡,造化大,你在徂徕山住不了呢,徂徕山已让你压得落下去三尺了。”

现在徂徕山的山势和泰山不一样,是平顶,最高峰叫太平顶。为什么峰顶没尖,是平顶呢?就是让三姑娘压平的。

老嬷嬷就和她说:

“你不能在徂徕山呆了,你走吧!”

三姑娘说:“我走,可上哪里去?家里有父母。”

“从这里,往西北走,约走五十里路,那里还有个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个当家人,你去吧!去了以后,在某天,那里会有各路神仙去集会,选泰山主。去了以后,在半山腰的某个地方,有棵大松树,你在树底下挖上三尺以后,你会发现一个木鱼子,拿出来

,搁一边。再往下挖,再挖三尺,然后把你穿的绣花鞋脱下一只埋下去,再埋上木鱼子,这样就行了。等封泰山主的时候,你再到场。”

三姑娘听了以后,就找到了这棵树,挖了三尺,真挖出了个木鱼子,她就把这木鱼子搁在了一边,又挖了三尺把她的绣鞋埋上了。

到了老嬷嬷说的这一天,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南海龙王啊什么的,都到泰山集会。集会的目的,就是说天下各个名山都有了山主了,泰山还没有,看看谁坐泰山合适。照各路神仙的意思,还得按老规矩,谁到泰山来得早,谁就是当然的泰山神。玉皇大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就问:

“到底谁到泰山来得早啊?”

这时,柴王站出来了,说:

“我来得最早,我应该当泰山主。”

玉皇大帝问:

“你来泰山早,你有什么凭据?”

“我在大松树底下埋着念经用的木鱼子呢,不信可以去看看。”

这样,众神仙一听,有凭据啊,看看去吧!有没有这个凭据。正在这时候,三姑娘也走出来了,说:

“我来得最早!”“你来得最早有什么凭据呢?”

“我是在一棵树底下埋了绣花鞋。”

众神仙一听,有了分歧了,各有各的理,那就去看看吧!

到树下挖,挖地三尺以后,挖出个木鱼子,说明柴王来得早。这时,三姑娘不干,还叫往下挖,一挖挖出一只绣花鞋,这就断定是三姑娘来得早,因为她的鞋是在底下。

这样泰山当家人得由三姑娘来当。就封三姑娘是泰山君主,封号是“碧霞元君”。

对此柴王很有气,一气之下,就把山顶上所有的松树都拔

了去了。拔了以后,他用一个挑子,一头一捆,挑走,为的是晒死三姑娘。柴王拔完了树,挑着往下走,走到南天门,觉着越挑越累得慌,自己寻思寻思:

“这事办得有点太‘朝巴’(方言,傻瓜的意思。)了;树,我已经给她拔了,我还挑走干什么?有什么用?不能办这种傻事。”

所以,走到南天门这里,就把挑子放下来。

“叫它滚下去算了!”

他使脚把前边这一捆蹬下去。蹬到前边山坡上,就是现在对松山的一片松,长得挺旺,这是柴王挑的前一捆松。后边的一捆,蹬到现在后石坞那里,也长了一片很好的松林。

这样山顶上就没有松树了。三姑娘很苦闷,常常落泪,想家,所以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树叫“哭泣树”,就是三姑娘的眼泪变的。

她做了泰山的碧霞元君以后,常常苦恼。那个老嬷嬷,实际上是观音菩萨,来超度她。每当夏天,泰山顶上总是有很多云遮着,就是观音让云给三姑娘遮遮太阳哩!

阴历3月15,泰山老奶奶的生日!

泰山老奶奶的官名叫碧霞元君,人们有时也称呼她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民间对泰山老奶奶的崇拜可以追溯很远,根据北宋辛酉年的一块《东岳元君香火社碑》拓片推测,北宋时就有香社到泰山朝拜碧霞元君。不过在泰山老奶奶统领泰山之巅以前,泰山原本是一个男人与男性神灵的天下。

泰山在周代就成为周天子祭祀的大山之一。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家学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中土、木、金、火、水化为“五德”,做为统治者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依据。五行相次转移,相克相生,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历史上帝王政权的交替就是五行相克相生,五德依次流转的结果。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后,出现了“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的观念,泰山位居东方,自然被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成为万物初始的地方。而“五德终始说”又与古已有之的对泰山的崇拜相结合,发展成为改制应天的“封禅”说。

封禅大典是古代帝王对泰山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根据阴阳五行学的观点,帝王易代是由于五行转移了,新王受天命统领天下,需要告祭上天。于是,帝王们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礼地,以此来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定天下为一尊,自以为是水德天下。即位后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便封禅泰山,立石颂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按五德之运改制而封禅的帝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第一次封禅大典,他一生共封禅了六次。自秦汉以来,诸朝均有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帝王亲临泰山举行浩大的封禅大典。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亲自拜祭,或遣官员代祭,对泰山的礼遇始终不衰。

扮演一个祭祀场所的角色,而它自身的神灵化则与人们的鬼神观念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先民相信鬼神的存在,神灵升入天堂,鬼魂归入地下,他们都具有给人带来祸福的能力。至于鬼魂具体的归处,开始并不明确。从战国至两汉,泰山神逐渐被塑造成冥界的主宰,泰山成为众鬼的归宿。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的注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关于泰山神的故事:泰山人胡母班在泰山遇到一位绛衣使者,称泰山府君要召见他,使者命胡母班闭上眼睛。一会儿的功夫,胡母班来到一座府第,见到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托胡母班捎信给自己的女婿河伯。胡母班按照吩咐,送完了书信,在回家的路上扣树求见泰山府君时,看见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正戴着枷锁做苦力。胡母班向府君求情,给父亲乞得了一个社公的差事。胡母班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儿孙都死了,于是又到泰山府君那里追问原因。府君将胡母班的父亲召来询问缘由,胡父说:“我实在想念孙儿们,所以把他们都召到地府来了。”在胡母班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泰山神是冥界众鬼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之事。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对泰山神不断加封,使泰山神的地位一升再升,终于确立了东岳大帝在泰山山顶独尊的身份,成为神界的帝王。

当东岳大帝统领泰山之巅的时候,泰山老奶奶还只是泰山神仙体系里的一个“小字辈”。关于泰山女神的传说由来已久,西王母、九天玄女等神仙人物都曾被安置在泰山。这些女神通常司职生育。中国古代的妇女要祈求的事情固然很多,但在一个重生的社会环境里,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儿育女”,民间因此生发出众多的送子娘娘、子孙娘娘。在娘娘的队伍里,泰山老奶奶这个小神因为产生在与生育观念密切的泰山(先秦时泰山象征万物之始),逐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拜,民众将各种关于生育的神话传说集中到泰山老奶奶的身上,最终将其塑造成古代妇女信仰的主要偶像。

尽管是拥有超自然力的神灵,人们仍然为泰山老奶奶安排了10多个不同版本的“前世”传奇。拨开这些故事曲折离奇的外表,我们发现它们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母题:民女得道和仙女下凡。

据《岱史》记载: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有一个叫石守道的善士,他的妻子金氏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玉叶。玉叶相貌端庄、聪明伶俐,从小喜欢道学,曾参拜过女神西王母。玉叶14岁时受到女神的点化,想入山学道,得到曹道长的指点,到泰山黄花洞修炼,后来羽化成仙,成为泰山的女神。

同样是民女得道升天,民间流传的老奶奶的身世故事更加丰满、动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泰山南面的徂徕山有一个为人正直的农民,他叫石敢当。石敢当一家很穷,靠种地度日。石敢当有三个女儿,大姑娘和二姑娘都出嫁了,只有三姑娘在家里。三姑娘从小勤劳,心地善良,为了帮父母过日子,她每天都上徂徕山砍柴,然后到集市上去卖。有一天,三姑娘正在山里砍柴,遇上风雨迷了路,遇到一位老婆婆,就在她的山洞里住了一夜。从此以后,每次上山砍柴,三姑娘都要去看望这位老婆婆。有一次,老婆婆对三姑娘说:“你去泰山吧,那里还没有个当家人,你去吧”,并教给她当泰山主人的办法。后来与众神仙争夺山主时,三姑娘用老婆婆交给她的方法取得了胜利。这样,三姑娘成了泰山的当家人,被封为“碧霞元君”。

凡女得道的说法在中国民间神仙体系里很常见。平民百姓也可以升入仙界,不受自然和社会的约束,逍遥自在,造福于民,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黎民百姓对现实生活积极抗争,寻求精神补偿和力量的努力。泰山老奶奶代表了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欲望,广为平民百姓拥戴。

对泰山老奶奶身世的另一种安排充满了贵族的气息。有人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道藏》有一部《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经文说碧霞元君是位天仙,她受了玉皇大帝的指派,统领泰山仙界的神兵,监查人间的善恶;还有人说,碧霞元君是玉皇的妹妹,身份又被抬高了一级。

将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用父女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可能是为了给两神同主一山制造一个合理的借口,并且借助东岳大帝的官方身份抬升碧霞元君这个平民化神灵的地位。当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高涨到超越东岳大帝的信仰时,碧霞元君是玉皇之妹的说法应运而生。“血缘”的高贵为碧霞元君制造了一个名正言顺地在泰山神系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最高地位的理由。


相关内容

  • 泰山奶奶传说
  • 泰山奶奶的传说 泰山奶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燕崖镇南去不远有个岱崮,是沂蒙72崮之一,在这里流传着一个泰山奶奶的传说.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驻守在岱崮山上,与日寇周旋.日军派飞机轰炸,八路军就躲进山洞.因崮顶较小,日寇的飞机.大炮很难击中目标.过后,八路军就出来抗击.激战数日,日寇无可奈何,可 ...

  • 山东龙山森林公园导游词
  •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龙山风景区.首先自我介一下,我姓xxx,大家叫我小x就行了.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预祝我们旅途愉快! 龙山是不能用雄伟和挺拔来形容的,但在这里你可以嗅到鲁中地区特有的芬芳.龙山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独具魅力的精彩画卷.金龙潭的秀美,如意宝葫的灵气,娱乐广场的休闲,书画院的意蕴, ...

  • 河北风土人情
  • 河北风土人情_当地民俗介绍 1.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造就了怎么样的风俗文化呢?下面由宁波旅游网为您介绍河北风土人情_当地民俗介绍: 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 流行于河北, 大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 它主要以吹管乐器为主, 辅以打击乐器及旋乐器, 演奏 ...

  • "三不知将军"张宗昌其人其事其诗
  • 2011-12-12 17:25:00        来源: 本网综合 关键词: 三不知将军 张宗昌 打油诗 [提要] 在中国近代大小军阀中,张宗昌要算名声最差的一位,文化程度最低,一天学没上过,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 ...

  • 泰山碧霞祠导游词
  • 泰山碧霞祠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天上宫殿还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劳和智慧.哎, ...

  • 泰山碧霞祠
  • 泰山碧霞祠 各位游客: 大家好!请允许我代表泰安国际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我姓牛,大家可以称呼我小牛.大家的泰山之旅将由我为您提供导游服务,在此还希望得到各位的积极配合.谢谢!山东有句古语:"济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说的就是:济南是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而泰山则是各路神仙争先居住 ...

  • 拜佛吉日 神仙生日
  • 甲子,乙丑.丙寅,庚午,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 甲申.乙酉.丙戌,己丑,壬辰,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壬寅.癸卯, 戊申.己酉, 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 己未,庚申.辛酉. 以上之日拜佛大吉大利. 农历初一.十五不论何干支日烧香拜佛都大吉大 ...

  • 泰山板栗的传说
  • 泰山板栗的传说 从前,这山里有一年轻后生,年轻人,体力壮,有股子劲,上山砍柴,半柱香的功夫就能砍上一 大捆,村里村外都夸他是把好手.不知道怎么了那一年春上得了腰急,腿脚也无力,瞧了好些大夫也没有瞧好.家里人那个急呀,好好的一个劳把式,就这么说不行 就不行了,这老的小的可怎么过呀.他自己呢,也觉得窝囊 ...

  • 胡向群编故事[泰山石,敢当!]
  • 说古讲泰山之"泰山石,敢当!" 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 胡向群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门口,听邻居老奶奶说古讲泰山,孔子登临处.万仙楼.回马岭.碧霞元君祠.经石峪„„每一处景点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传说,每一处古迹都经历了一段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其中泰山石敢当的故事,让我充满了无限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