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

授课人:张佳敏

授课时间:90分钟(2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善良》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能在自主学习中自觉运用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用善心看待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也有人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

还有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有男子气慨;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断;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足。”总之,善良不是个好形容词。

那么,究竟善良是什么呢?(引出善良话题)

1、课前小辩论:

论题:“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善良?”

形式:分为正反两方,各方4人,以辩论赛形式进行辩论。

时长:5分钟

2、PPT 播放网络感人故事、震撼图片,以及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善良”这一话题,激起学生内心的善念,正确启发学生进行人性思考。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意义

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解题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明确: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采用第一人称,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语言朴实无华。

2.回顾旧知:

⑴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

论点: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论据: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论证: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⑵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明确: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

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分两大类 :

①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 “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如《怀疑与学问》。 例2. “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②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⑶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文本分析

(一)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1.提炼作者观点:一是分析题目法,二是找中心句法,三是归纳综合法。

2.理清论证思路:从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或通过搜寻关键词句,如关联词、过渡句等来把握文章的思路。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第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第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第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五、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善良过了时(1)

破 善良即白痴(2)

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3—4)

善良

善良的作用与力量(5—7)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8—11) 我喜欢善良(12 )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是否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明确: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一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第6自然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六、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我们刚才一起对本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的论证方法进行了讨论,然而本文一些句子在理解发面还有一定的难度,将你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1.为什么说“她(善良) 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是否有进一步的阐述? 明确:第10、11自然段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七、课堂讨论

1. 你阅读过关于善良的文章及名言吗?

2.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善良的行为?

3.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4. 你觉得当今社会是否该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关于善良谈谈自己的理解。

善良是人的天性,有了善良,寒冷的冬天也会春意融融,有了善良,整个天堂就会向你俯就,是的,每当头顶的浩淼蓝天传来云雀的嘹亮的歌声,每当鹤群飞越过平原湖泊,奋力飞返那遥远的故乡,每当挺拔的松树枝头雄鹰展翅盘旋翱翔,我心中便渴望善良,我心中便渴望向上,向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八、拓展练习

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九、作业布置

1、做练习册相关习题。

2、背诵有关“善良”的名言 。

3、观看小品《扶不扶》,写一篇观后感。

十、板书设计

善良

善良过了时(1) 善良即白痴(2) 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3—4) 善良的作用与力量(5—7)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8—11)

我喜欢善良(12)

《善良》教案

授课人:张佳敏

授课时间:90分钟(2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善良》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能在自主学习中自觉运用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用善心看待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是善良。也有人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因此,一句善言,万两黄金难求;一颗善心,一座神圣的庙宇。

还有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有男子气慨;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断;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足。”总之,善良不是个好形容词。

那么,究竟善良是什么呢?(引出善良话题)

1、课前小辩论:

论题:“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善良?”

形式:分为正反两方,各方4人,以辩论赛形式进行辩论。

时长:5分钟

2、PPT 播放网络感人故事、震撼图片,以及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善良”这一话题,激起学生内心的善念,正确启发学生进行人性思考。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意义

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解题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明确: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采用第一人称,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语言朴实无华。

2.回顾旧知:

⑴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

论点: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论据:真实可靠,充分典型;

论证: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⑵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明确: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

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分两大类 :

①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 “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如《怀疑与学问》。 例2. “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②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⑶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文本分析

(一)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1.提炼作者观点:一是分析题目法,二是找中心句法,三是归纳综合法。

2.理清论证思路:从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或通过搜寻关键词句,如关联词、过渡句等来把握文章的思路。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第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第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第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五、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善良过了时(1)

破 善良即白痴(2)

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3—4)

善良

善良的作用与力量(5—7)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8—11) 我喜欢善良(12 )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是否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明确: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一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第6自然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六、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我们刚才一起对本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的论证方法进行了讨论,然而本文一些句子在理解发面还有一定的难度,将你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1.为什么说“她(善良) 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是否有进一步的阐述? 明确:第10、11自然段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七、课堂讨论

1. 你阅读过关于善良的文章及名言吗?

2.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善良的行为?

3.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4. 你觉得当今社会是否该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关于善良谈谈自己的理解。

善良是人的天性,有了善良,寒冷的冬天也会春意融融,有了善良,整个天堂就会向你俯就,是的,每当头顶的浩淼蓝天传来云雀的嘹亮的歌声,每当鹤群飞越过平原湖泊,奋力飞返那遥远的故乡,每当挺拔的松树枝头雄鹰展翅盘旋翱翔,我心中便渴望善良,我心中便渴望向上,向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八、拓展练习

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九、作业布置

1、做练习册相关习题。

2、背诵有关“善良”的名言 。

3、观看小品《扶不扶》,写一篇观后感。

十、板书设计

善良

善良过了时(1) 善良即白痴(2) 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3—4) 善良的作用与力量(5—7)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8—11)

我喜欢善良(12)


相关内容

  • [老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老王>教案 施教者:张维 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从人物描写和典型事例入手,理解人物形象和品德 理解"愧怍"的深层含义,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心. 全面准确地理解本文的思想 ...

  • 新教材初一语文上册教案[老王]
  • <老王>公开课教案 8.<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 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 ...

  • [欣赏是一种善良]教案设计
  • <欣赏是一种善良>教案设计 幸福里实验小学 薛苏海 教材简析: <欣赏是一种善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件事是屠格涅 夫对<童年>这本小说很感兴趣,千方百计的去找作者列夫•托尔斯 泰,让作者得到了自信,使他成为了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第二件事讲了一 ...

  • 老王公开课教案
  •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体味作者平实朴素的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及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

  • [老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 浏览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从细节中读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教学过程: 一. 跳读,整体感知 (一)老王的形象 1.(1分钟)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老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呢,王国栋先生给他画了一幅 ...

  • [灰姑娘]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龚梦莹
  • <灰姑娘>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指导教师:龚梦莹 [教材分析] <灰姑娘>是一篇童话故事,选自<格林童话选>.课文记叙了一个可怜的灰姑娘在生母死后,受尽继母和两个妹妹的欺侮.嘲笑,过着艰难的生活.但她一直牢记生母的嘱托,为人始终虔诚.善良.后来,国王举行盛大的舞会, ...

  • [雪孩子]教案设计
  • <雪孩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 ...

  •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河南省商丘市 民权县老颜集乡中心小学 李孝华 思路综述: <穷人>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著名小小说.文章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线索,记叙了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事.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沙俄社会的黑暗与 ...

  • 永不凋谢的玫瑰教案
  • <永不凋谢的玫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联系上下文,理解校长奖励小女孩的原因,体会小女孩和校长美好.善良的心灵.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苏霍姆林斯基看见小姑娘摘花的行为,为什么没有批评她,反而奖励她呢? 2.理解句子&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