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县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木垒县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牧区现状

木垒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欠发达民族区域自治 县,是自治区确立的22个牧业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217万平方 公里,共有可利用草场1664万亩,饲草料基地5.4万亩,牧区耕 地面积10.91万亩。在县辖的13个乡镇场中,纯牧业乡镇场4个, 半农半牧乡镇场5个,全县共有60个村,其中牧业村22个,半农 半牧村4个。全县共有14个民族8.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2.2万人, 占总人口的24.98%。全县共有牧民5282户2.24万人,其中定居、 半定居3787户,占牧民总户数的71.7%,牧区劳动力1.12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区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 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我县农牧民的积极性,农牧区经济快速 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民收入持续提高,农牧民生产 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我县牧 区农牧业总产值达1.9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同比增 长11.2%,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74元,牧区人均纯收入3616 元,同比增长4%。 (一)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木垒县畜牧业坚持“以小换 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大,以土换良,以粮换肉”的发展方针,有力地推进畜牧业的发 展。2008年牲畜最高饲养量达115.9万头(只) ,生产母畜40.83 万头(只) ,年末存栏49.27万头(只) ,出栏畜66.47万头(只) ,

其中育肥畜出栏37万头(只) ,肉产量27358吨,毛类总产量1189 吨,山羊绒总产量26.2吨,奶产量31257吨。已建成鲜奶收购站 (点) 11个, 日收购鲜奶30多吨。 全县仅畜牧业实现人均增收212 元,其中生产养殖猪增收50元,牛出栏增收29元,羊出栏增收18 元,奶业增收58元,家禽出栏增收18元,禽蛋销售增收2元,皮 张销售增收37元。 (二)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新优化 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新优化。通过多年的努力, 得了新优化 我县已建成各类饲草料基地近16万亩, 其中人工饲草料基地12.4 万亩,天然打草草场3.5万亩,为全县30多万头(只)牲畜舍饲 提供了草料保障,基本达到畜均越冬渡春储草300公斤,备料30 公斤的要求。同时,对全县天然草场按照冬草场、春秋草场和夏 草场特点分类实施围栏、轮牧、休牧和禁牧等强制性保护措施。 全县围栏草场585万亩,占牧放草场面积的33%左右。 (三)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一是将牲畜品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种结构合理化与冷季舍饲相结合。在畜群品种结构调整上,着力 向以良种牛为主的大畜倾斜,同时也加强生猪、绵羊、山羊的改 良。全县有良种牛2.2万头,占牛总数的88%,羊改良率达60%

, 大畜与小畜比为1:10,大畜全部圈养,小畜在冷季舍饲圈养比 例高达70%以上,全县累计建成暖圈4000座。二是将畜种优势与 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农牧民发展畜牧业跟进天农畜牧科技、 三得利驼奶和牧羊畜牧等畜牧龙头企业。 同时培育畜产品经营专 业合作社30个,农畜产品经纪人300人,建活畜交易市场6个,利

用农信通向农牧民年发布畜牧业信息200多条。三是将区位优势 与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县优质天然草场无污染, 草质和畜产品质量上乘的优势,打造我县畜产品品牌。目前,部 分牧区牛羊肉、奶、山羊绒、驼毛、马肉等畜产品开始申办新疆 名牌产品、新疆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和无公 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等基础性工作。 (四)牧区扶贫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得到加强。近三年向牧 牧区扶贫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得到加强 区贫困村投入600多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短、 平、 快”项目, 实现1500多牧民脱贫。 全县牧区低保对象644户1504 人,发放保障金86.55万元,救济资金主要向牧区倾斜。年均培 训牧区劳动力1500人,牧区劳动转移就业近700人。 (五)牧区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加大对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牧区基础设施逐年改善 力度,已解决6.65万人59.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牧 区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座, 正在进行的4座, 完成节水灌溉13万亩, 建成3个牧业村候车厅,开通牧区客运线路23条,基本上覆盖了 全部牧业村和半农半牧村,完成100多公里通村公路沙石化和铺 油建设,建成兽医站10个,畜牧防疫体系网络建设有了新起色, 牧民定居整体推进工作进展顺利。 (六)牧区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加强。全 牧区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加强 县牧区村开展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牧区各乡镇(场)都建 立了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和全程代办机构, 村级财务开始推广计算 机网络管理,农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教文

化、体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完成了牧业乡镇卫生院危房改 造和空白牧业村卫生所的建设,电视覆盖率达100%,“两基”验收 均已达标。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平 安村”建设活动扎实有效,牧区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县牧区农牧业总体上还 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是粗放生产,种植方法原始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尚 处在培育阶段。在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过程中,更多是追求数量的 增长,而不注重质量的提高,而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因耕地

条 件制约和草畜矛盾突出,难以形成规模,农畜产品多以“原料”形 态被售出,初级生产加工少,精加工更少,附加值不高,竞争力 较弱。农牧户与加工企业或营销商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体,牧 区经济中介组织领域不宽,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的一些专业 养殖协会,因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结构松驰,服务水平 低,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二)牧区投入严重不足。牧区一般都处在山区和戈壁荒 牧区投入严重不足 漠地带,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 点多面广、难度大的问题,致使牧区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 改善投入显得严重不足。因自身无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牧区水 利工程设施、天然草原管护、土地治理、“六改五通”、公路改建 和抗震安居工程脆弱, 极大地延缓了牧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 程。

(三)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民 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有限的土地和产业上增收空间在缩小,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 慢,加之市场预测难,产业发展不稳定;二是牧区发展水平与全 县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牧区发展与农区发展不平衡,牧区牧民 与农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08年牧民平均 收入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低558元;三是牧区大多数集体收入微 薄,无力开展公益事业建设;四是牧区经济总收入和农牧民纯收 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农牧业特别是畜牧业,从事农牧业生产的 牧民素质低,结构调整推进难;五是牧区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群众生活水平贫富悬殊加剧。主要表现为:一是牧 群众生活水平贫富悬殊加剧 区贫困户群体依然庞大,据统计,全县牧业村和半农半牧村困难 户1583户,占总户数的35%。这些贫困群体基本都是无畜户,能 力低下,致富无门,发展无路,仅靠一般的扶贫措施难以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二是牧区乡镇周边村组、路边村组与地处偏僻的村 组经济差距拉大,地处偏僻的村组的农牧民住的是小土坯房,家 用电器少,基本解决温饱,但积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负 债生活, 靠近乡镇周边村组和路边村组的农牧民居住条件相对较 好,使用中高档家用电器,交通便利,致富门路广,机会多,家 庭较为殷实;三是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仅依 靠自身努力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现状;四是光棍汉越来越多,一 人吃饱全家饱,他们无心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家庭建设,无责任意

识,行将成为社会负担。 (五)旧风陋俗根除难。牧区往往是少数民族集聚区,相

旧风陋俗根除难 当一部分农牧民的思想比较僵化, 因受封建思想和宗教意识的影 响,陈规陋习比较盛行,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的开放,外来流 动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一些不良风气也逐渐影响到牧区 的农牧民,主要表现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吃喝风盛行,信用意 识和责任意识缺失,自力更生意识差,等、靠、要思想日趋严重, 无理上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六)村容村貌不够整洁。牧区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基础 村容村貌不够整洁 等方面的原因, 村容村貌不尽人意, 既是定居点虽然大体上整齐, 但仍存在不整洁现象,加之牧区农牧民卫生意识较差,满足于现 状,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转变,多数农牧民发展家庭养 殖业,在住宅附近无序喂养牛、羊、马、鸡等畜禽,生活环境脏、 乱、差,个人卫生、生活卫生、环境卫生很难从根子上解决。 (七)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二是工作 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方法简单,办法少,套路老;三是一部分干部自身能力弱,“双 带”作用难以发挥,少数在职领导干部越干越穷,影响家庭发展, 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四是部分干部自身形象差,在群众中无威 信,不敢面对群众,只能熬一日算一日。 (八)民主自治尚不规范。牧区农村村务政务公开、村民 民主自治尚不规范 自治工作等方面进展不平衡,有的村在“四民主”方面不够规范, 意见难以统一,群众参与程度不够,村民自治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发展对策

(一)加大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力度,实施牧民定居整体推 加大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力度, 进。 坚持“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因地制 宜,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将牧民 定居的棚圈、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邮政、电信、文化、教 育、卫生等设施建设纳入规划。一是更新老居民定居点的基础设 施,确保定居牧民人工饲草料基地人均达到5亩,使住房、牲畜 棚圈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二是在大石头乡依托泉水、小河系、 现有塘坝进行分散定居。三是对目前居住环境条件差的牧民,要 尽快制定搬迁定居方案完成定居。到2015年左右,将全县13个乡 镇场5282户22400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二)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展基础 1、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禽疫病防治体系 从木垒实际情况来看, 牲畜的品种改良必须坚持走自繁自育 为主,外购为辅的路子。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育种、扩繁、推广、 使用相配套的科学实用的良繁体系,选育、引进、推广市场前景 好的优良品种

, 提高优良种畜禽生产能力, 扩大良种改良覆盖面, 大力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强防疫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畜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行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大行 政执法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我县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2、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我县畜牧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重存栏轻产出、 重产量轻质量 的陈旧观念,向生产方式转变要效益,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技

术进步要效益。在畜群结构上下决心压缩非生产畜存栏,提高能 繁母畜比例,增加冬羔生产。提倡当年羔羊当年育肥出栏及牛周 岁半出栏,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畜群生产能力,减轻牧业过冬压 力。在畜种结构上,加快发展个体产肉量高、繁育力高、周转快 的牛、猪、鸡等畜种,加快肉食生产。在品种结构上,加大牛、 羊改良力度,积极推进良种化程度,发挥良种畜生产水平高、肉 品质好、效益高的优势,抓好优质肉食生产。坚持“良种、良料、 良法”的结合,全面提升木垒肉类生产水平。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龙型经济”模式,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有实力的企 业,以收购、资本入股、控股等方式整合现有的畜产品生产和加 工企业, 形成更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通过强有力的政策, 引导龙头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在县内外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 大小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竞争优势。特别是要制定优惠政 策,引进或是挂靠县内外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凭借他 们的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把畜牧业迅速 做大做强。采取特殊扶持措施,支持我县畜牧龙头企业与外地各 大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嫁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4、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带动 ,千家万 户发展畜牧业,通过扶持、培育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依靠科学 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家庭养殖水平, 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尽快实现畜牧业从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要发挥各类养殖协会在技术和信息 等方面的作用。要规划好养殖小区的建设,做好“三通一平”等基 础设施建设工作,吸引农牧民向养殖小区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和 社会闲散资金投向畜牧业生产。

5、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市场销售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畜产品流通中介合作组 织,积极兴办生产、加工、销售、储运、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市场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完善科技推广 服务体系,开展良种、饲

料、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完善 投融资服务体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多渠道增加对 畜牧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贷款、社会投 资、农民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 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体系完整、手段先进、运行高 效的木垒畜牧业信息网络系统, 努力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传真网 络化,信息发布媒体化,以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畜产品生 产、加工和流通,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力扶持多种形式 的服务组织, 鼓励农牧民和专业户联合建立自我服务的专业性协 会,支持兴办或领办民营服务组织,提倡和支持龙头企业在养殖 基地建立社会化服务网络。 6、加强畜产品市场和营销队伍建设 在培育和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以肉、皮、 毛、奶等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开拓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产 品的市场。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畜产品流通制度,严禁压价损害 生产者的利益,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畜产品 流通秩序。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特别是培育和发展集贸 市场、批发市场,努力开拓县外市场。创新营销理念,改进营销 方式,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畜产品流通中介合作组织、营销 经纪人和运销大户。政府要从信息、卫生检疫、工商管理、交通 运输等方面为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条件。 7、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步 伐

要加大发展人工饲草料地置换天然草地的工作力度, 推广草 原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封育围栏、减牧休 牧等措施,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实现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加 快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步伐,探索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的补贴机 制。 8、积极创造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是要制定县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以引导更多 的社会资金投向畜牧业。建立自治县畜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 一批重大的畜牧业产品产业开发项目。 对畜牧业贷款实行财政贴 息。二是国家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专项资 金要重点转到发展畜牧业上,向畜牧业倾斜。三是积极协调金融 部门, 加大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 要增加畜牧业贷款规模, 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周期。四是实行税收优惠,对企事 业单位、科研实体引进优良种畜实行良种补贴,对从事养殖业和 畜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免征三年所得税;对龙头企业征税实 行“先征后返”,除国税之外全部返还给企业;对龙头企业开发的 新产品免税三年或缓征税五

年。 五是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大力支持养殖大户、 家庭农牧场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六是为给畜牧业发展创造一个宽 松的政策环境,对与畜牧业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一次重点清理, 凡是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都应当修改或废除, 对有利于当前畜牧 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补充完善,继续抓好落实。 9、通过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优质名牌战略 要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农业环境优势,打 “绿色”和“无公害”的王牌,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发展无公害食 品和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县内外市场具有高附加值、高知 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畜产品。 一是将畜牧业发展同

区、州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计划相结合,建立无公害饲 草饲料生产基地。二是建立无公害、绿色饲草、饲料和畜牧养殖 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是建立无公害、绿色畜牧业产品及饲料饲 草质量认证、标识管理、市场准人制度。在乌鲁木齐和昌吉等大 中城市建立一批优质绿色、 无公害畜牧业产品专营市场、 专营区、 专卖点、专卖柜,维护和树立木垒无公害农产品的信誉和品牌。 四是加强农畜产品的市场信息服务,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区内 外农牧产品市场信息,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农牧民持续增收长效机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制 农牧民增收特别是农牧民长期稳定地增收, 事关农牧民核心 生产利益,是广大农牧民最关心的大事。我县农牧民增收,除依 靠发展畜牧业以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农牧区劳动力教育培训力度,让农牧民“有能力”走 出去。加强对农牧民适用农牧技术、标准化生产等各项实用技术 的培训,及时与各用工企业联系沟通,了解用工现实性需求和潜 在性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相关工种技能培训,破解农牧民转移难 和企业用工难问题,如将我县煤化工产业发展用工、每年项目建 设用工与农牧民培训、转移、就业和收入相衔接。 2、疏通农牧民转移渠道,让农牧民“有地方”走出去。坚持 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围绕煤化工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 加工业、哈萨克民族刺绣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特色民 族餐饮业及三产服务业,发展配套产业,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培植企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 3、做好配套服务,让农牧民“能放心”走出去。把技能培训 和就业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县上着力培育造就一批联系广、功 能全的就业服务的机构组织,扩大对受训农牧民就业指

导和服

务,完善外出务工农牧民联合维权机制建设,提供以法律为主的 多方面援助,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让外出务工就业的人员放心。 4、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各项惠农政策。国 家对农村实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在纯牧区因 自身条件的原因享受不了如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 建 议上级对纯牧业区比照惠农政策对牧民增加以下几项补贴: 一是 人工饲草料基地“饲料”补贴;二是牧民四季转场费用补贴;三是 牧民禁牧、休牧、轮牧补助;四是牧区人畜饮水工程等设施管护 补助;五是牧道建设补贴;六是给边境牧民发放护边补贴。 5、拓宽农牧区理财渠道,提高财产性收益。从增加农牧民 收入的角度,完善健全担保、信用等制度,盘活农牧区集体和个 人资产,提高变现、增值能力。一是尽快出台支持农牧民房屋、 牲畜、承包土地、林地、草场等生产资料抵押融资办法,盘活农 牧民资产,使其财产价值化。二是尽快出台保护合法民间放贷管 理相关配套政策,疏通民间融资渠道,发挥民间融资作用。三是 建立农牧区国债、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代理机构,在确保农牧民 资金安全前提下,帮助农牧民增加财产收入。 (四)以加强宣传教育为基础,培育新兴农牧民。 以加强宣传教育为基础,培育新兴农牧民 一是加强对牧区农牧民行为引导, 要通过群众身边正反两个 方面的典型事例对农牧民进行行为教育, 改变影响农牧区社会进 步的落后观念,坚持“八荣八耻”观,强调自力更生,克服等、靠、 要的思想;二是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力度,要通过开展普法教育, 理顺村民自治关系,加快民主法制村建设的步伐;三是加强公德 教育力度,要把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新牧区建设的始终,通过公 德教育提高热爱家园、建设家园、发展家园的自觉行动;四是加

强基础教育的力度,要切实抓好“娃娃教育”,从小就培养健康向 上,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俭持家的风气;五是丰 富牧区文化生活,加大对牧区文化事业投入,建好村级文化活动 室,培育好村级文艺骨干,组织好群众性娱乐活动,教育农牧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总之,通过各种 方式,努力把农牧民培育成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 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有责任的诚信人。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牧区体制改革,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牧区体制改革, 提供动力。 一是扩大公共财政, 投资体制改革取向向农牧区倾斜, 提供动力。 扩大覆盖面,凡涉及牧区区域性

基础设施和共公服务项目,要借 助项目实施,由各级财政负担。大力推行以奖代补、以资代劳、 先建后补等支持牧区建设的财政投入方式, 协调推动金融部门对 农牧业、农牧民信贷改革,提升农牧民借助信贷发展生产的受惠 面。二是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豁免债务和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 方式, 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三是创新牧区生产要素流转机制。 按照“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转租、入股 等方式,引导农牧民土地、草场、房产和闲置集体资产的流转, 推动土地、草场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实现集约化、规 模化发展。四是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统筹调剂资金,落实好牧 区村组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村组干部工资待遇,加大对弱势 群众救助和贫困户救济工作力度, 建立起牧区弱势群众长效救助 体系,推行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转变职能,创新方法, 按照“抓大放小,抓点带面,抓难攻坚”要求,调整牧区乡镇和涉

农牧部门综合目标责任书,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项目实施,抓改革 创新,抓亮点工作上。工作上要做到“马上办,盯住干,干到位” 的要求,示范带动促落实,强化责任促落实,创新机制促落实, 集中攻坚促落实,务必使牧区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加快发展牧区经济, 加快发展牧区经济,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 展 ----阜康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阜康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阜康之窗_阜康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fk.gov.cn

时间:2010-10-28

文章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 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农牧区经济,确保农牧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 展,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必走之路。如何发展壮大牧区经济,促进少牧区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农牧区经济社会差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阜康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阜康市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总 人口1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2万人,农村劳动力3.9万人,有26个民族。全市辖 其中牧业乡3个, 下辖16个行政村, 共2641 4镇3乡、 3个街道办事处, 106个行政村, 户、 劳动力1.16万人, 耕地面积11.3万亩, 有天然草地面积1097.35万亩, 1.67万人,

可利用草场面积约819万亩。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牧民定居点11个,其中:中心 定居点3个,已初步定居和达标定居牧民1850户7400人,分别占到总牧民户数2759 户1.18万人的66.2和62.7%, 牧区共建成饲草饲料地6.64万亩, , 牧民户均拥有24亩,

人均9亩,距人均拥有10亩饲草料地的自治区标准只差1亩。2009年3个牧业乡人均 收入达到6815元,较2005年的4786元增加2029元,平均增长9.2%,其中种植业人 均收入1608元,增加381元,林果业191元,增加78元,畜牧业2750元,增加991 元,二三产业1639元,增加237元,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增收627元,增加342元。 二、近年来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做法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区、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康市历届党委、 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围绕牧民定居、结构调整、品种改良、牧民增收等,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也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初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1、以促进牧民增收为重点,突出现代畜牧业发展,强力推进牧区产业结 构调整。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突出畜牧业发展地位,始终坚持并大力度夯实畜 牧业在整个牧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把养殖业作为牧区经济发展的首选内容, 把奶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第一途径。积极争取 退牧还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大力扶持泰昆集团等七家畜牧业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实施良种工程,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认真执行草畜平衡制度, 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全面实行草场围栏,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切实加 强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截止目前,设立村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11个,牧 区已建立家禽、生猪、奶牛、牛羊养殖育肥小区11个,养殖一品村6个,年出栏各 类牲畜29.4万头(只),存栏13.3万(只),实现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750元,占牧区人 均纯收入的40.4%,年均增长248元,超出下达230元任务目标18元。 在种植业上,大力引导和帮助牧民提高种植业水平,在以种植小麦等作 物改良土壤的基础上,稳妥调整和合理布局少数民族地区“粮、经、草”比例,进

一步扩大以设施农业、蔬菜、瓜果等市场需求大、销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 生产规模,尤其加快牧区现有的蟠桃、枸杞等特色林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 深加工、贮藏、保鲜、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 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牧区科技扶持力度,协调农业、农机等部门做好牧民 的种植业技术指

导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培养农牧民技术队伍。截止目前, 全市牧区耕地面积达到11.3万亩,建成饲草饲料地6.64万亩,“粮、经、草”比例为 4.4:3:2.6,设施农业面积达到0.2万亩,特色林果面积达到0.9万亩,组建各类农 牧民专业合作组合17家。牧区来自种植业收入达到1608元,占牧区人均纯收入的 23.6%。 2、全力推进牧民定居,有效促进牧区经济发展。近年来,阜康市党委、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牧区经济发展问题,牢牢抓住牧民定居这个发展牧区经济的 龙头工程,制定出台了《阜康市牧民定居实施规划方案》等一系列鼓励牧民定居 的优惠政策,坚持“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 按照“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紧紧围绕牧民增收这一目标,凸显100% 游牧民定居和彰显民族文化两个特点,实现生产资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三个 保障,打造抗震安居、农村公路、居民点绿化、新农村建设四个示范,把牧民定 居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牧民高标准定居为 核心的生态移民工程。2005年以来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亿多元,开发建设饲草料 6.64万亩。利用国家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工程、抗震安居等项目的实施积极推 动牧民定居进程。2005年以来,先后实现定居牧民1850户7400人,分散在集镇、 市区、以及其它平原农牧业乡镇、村,集中规划建设3个牧民定居新村(中心村) , 三个村已完成修建抗震住房600栋,并配套完善了定居点水、电、路、教育、文化、 卫生等相关设施,牧民新村建设做到了“三通四有五配套”。同时“以牧民增收为目 标,以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为基础,促进牧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先生产、后 生活的原则,加快牧民致富步伐,促进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为牧 区开发建设人工饲草料地6.64万亩,定居点牧民实现了人均10亩的目标。 3、发挥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大幅提高牧区劳动力转移增收。我市依托丰 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在全州率先建成了自治区级“重化工业园区”,重点实施能 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采取政企联动推进项目、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多元投资管理

体制、创建品牌效应的工作方针,打造煤炭、煤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科 学规划、合理设置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努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业化的发展来 动牧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兴建与发展,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天山天池开展 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大力开发和发掘具有

哈萨克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为 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抓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及详规的制定工作,按照开 发与保护理用的原则,先后投资4亿多元,对三工河谷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提 升改造,挖掘“瑶池王母”、“博格达人与自然生态保护圈”等独特的生态效应,实 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促进牧区旅游业均 衡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就业机遇,增加了牧民的人均 收入。上户沟乡依靠毗邻重化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对富裕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使他们从放牧的牧民转变为现代化工厂的工人,改变了该乡牧民从未进工厂、进 企业的历史。水磨沟乡依靠紧邻市区的优势,发展牛羊育肥、驼奶生产和外出务 工产业。三工河乡利用少数民族歌舞、针织、丝绣,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截止目 前,牧业乡镇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余人次,新增转移劳动力6200人,累计转 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创收4808万元。牧区人均收入中劳动力转移收入由2005 年的285元,2009年增至627元。 4、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阜康市委、政府始终把 改善牧区民主,维护牧区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促进牧区公益事业发展加 快,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在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狠抓牧 区“双语”教学质量,在牧区新建4所村级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降至20%以下,“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牧区卫 生医疗机构的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3个牧业乡镇卫生院,14个牧业村有11个村建 有标准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备达到基本要求,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100%,参合率达到98.2%。建立了低保对象家庭收入三级定期核查制度,各类扶 贫项目向牧区倾斜,全面启动牧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 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平安村”、“平安家庭”、“好媳妇”、“五好家 庭”等创建评选表彰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牧区农村各种 生活陋习。

5、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市委制定出台《加快阜康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 , 不断加大对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整合退牧还草项目资金、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 资金、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扶贫 项目资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以及天池景区生 态建设资金等,集中向牧区群众

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 设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完成了3座牧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三工河中型灌区改造项目、三工河流域水磨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实施退牧还草5 万亩,土地整理2.9万亩,中低改1.5万亩,完成加压滴灌3.3万亩,按照“三通、四 有、五配套”的要求建成3个牧民新村,完成了牧区自来水入户改造工程,修建道 路263公里,80%的牧民定居点铺设了柏油路。 三、制约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近年来,我市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力度不断加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制约经济发展 的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各类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牧民定居点也存在自己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表现为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进展缓 慢,开发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牧民定居土地的需求,且现有开发土地质量较差, 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加之搬迁牧民受资金、技能、观念等问题的制约,实现能致 富还需要一个3-5年过渡的过程,以上因素导致牧民搬迁定居的成效没有得以充分 显现,仍然存在着牧民定居了,牲畜没有定居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养 畜、逐水草而居”的现状。 2、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换速度较慢。传统游牧观念根深蒂固, 一些牧民群众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还没 有彻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另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畜牧业生产中传 统的生产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畜牧业结构单一,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 经济效益不明显,部分牧民“等靠要”等懒惰思想依然存在,在牧区很难看到功能 齐全、作用发挥正常的各类畜牧业养殖小区,先进适用的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在牧 区推广受到了影响。 3、种植水平相对滞后,缺少种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当前牧区虽说有

耕地11.3万亩, 但大部分耕地都种植的是经济效益低的作物, 占到了总面积的70%, 高效经济作物只在城郊地带种植,牧区农牧民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较农区还有一 定的差距。加之牧区缺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 进行初级加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当地及时销售,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做大做 强。 4、牧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 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 有联系的生活方式

、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 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限制了畜牧业 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加之自然灾害和市场价 格变化给牧民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很大,使得牧民收入极不稳定,有时一次自然 灾害便会导致一些牧民家庭一夜致贫或者返贫。 5、牧区人口老化、低素质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 和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 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牧区经济社会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就业空间狭窄, 教育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为牧区高素质人口的不断外流创造了条件。这种现象不断 持续的结果导致牧区人口老化,留守牧民绝大部分不懂汉语,缺乏一技之长,缺 乏种植、养殖技术经验和投入,整体素质较低,牧民等、靠、要思想比较强,缺 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思想保守,信息不灵,经营不活,接受 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影响到了牧区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和对策 发展牧区经济要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 中全会精神以及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抢抓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 历史性机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坚持用现代发展 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 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的工作思路,以大幅度增 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目标,坚持以牧为主, 牧农结合,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牧

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劳动力转移,充分调动广大农牧 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推进全市牧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调优牧区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实施现代畜牧 业发展战略,按照“扩牛羊、兴家禽,培育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构建现 代畜牧产业体系,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 方式,切实提高农牧业效益,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 优化奶源布局,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奶牛托牛所,加快奶业生产发展。 继续与麦趣尔、西域春和天山畜牧等乳品加工企业积极合作,同时积极寻找新的 合作伙伴,在阜康建立乳品加工企业,拉动牧区奶业发展。继续加快推进品

种改 良工作,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提高牲畜舍饲率和精饲料补饲 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疫科技水平,促进传统畜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 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规模化、模式化、专业化饲养,集约化、产 业化经营。突出畜牧业在牧区的主导地位,要按照“企业带动、小区带动、基地带 动和大户带动”的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 对养殖小区、 托牛所、 品种改良、 挤奶厅以及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于政策资金支持。立足区域优势、资源优势, 在牧区重点给于项目及资金支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特色林果业、节 水农业,不断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2、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进一步健全和完 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通过体系建设,在全市建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 完善,运转灵活,反应快捷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健全一套能够有效监测、控制、 预防和快速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使动物疫病防治、检 疫、监督、监测手段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力争把阜康市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主要是加强市、乡村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稳定防疫队伍;提高防疫员的综合技能; 落实防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动物防疫行政执法; 不断加大牧区防疫工作投入,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 3、加大牧民定居工作力度,完善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农牧区经 济同步发展,要认真研究和实施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工作,把实施牧民定居工程、 草原建设和转变牧区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加大建设工作力度,提升牧民定居档次,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景区区游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加大投入

完善定居点供排水、集中供热、供电、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及文化休闲等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 卫生洁化、村庄绿化、服务强化的高标准牧民定居村;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促 使种植业围绕畜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结构,组织牧民积级配合草原建设,引导牧 民自觉保护天然草地、巩固草原建设成果,积极实施以草定畜、以小换大的草原 畜牧业发展战略;安排技术人员确定技术指标,对搬迁定居游牧民的种植、养殖 等生产活动进行跟踪服务,把服务绩效与技术考核和职称评聘挂钩,实现农牧结 合,最大限度提高牧民收入,保证牧民“定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4、加强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义务 教育法,调整完善农村牧区

学前双语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国家和 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下大力解决牧民子女辍学问题,力争让适龄青 少年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努力提高牧区青少年升学与就业水平。加强牧区职业 教育,搞好农牧民科技培训。继续实施 “科技之冬”、“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种养殖模式化示范工程, 支持牧民参加职业教育, 鼓励用工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定单培训,提高牧民综合素质。坚持面向工业化、 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向,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 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牧民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 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加 快构建农牧业信息网络,加大对农牧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力度,认真做好市场预测、 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疫情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加大农牧业 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着眼于建设现代畜牧业,不断促进畜牧业技术集成化、 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提高覆盖率和普及度,提高畜牧业科技 的贡献率。 5、落实牧区发展各项富民政策,加大对牧区投入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党 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区、州各类涉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力 度,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 度,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 牧区倾斜,优化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发挥综合效益。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专业协 会、专业合作社、“支部+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

极培育经纪人队伍,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好农牧民与龙头 企业的关系,逐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6、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巩固提高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配置 牧区教育资源,切实改善牧区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卫生技术 力量,全面配齐牧区卫生院(室)附属设施和配套所需的设备;加快牧业乡镇综 合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政治综合维稳中心建设,实施农牧民健身工程、东风工程项 目;建立社会救助标准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牧区低保标准,强化 牧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力度,使牧区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 善牧区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体救助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维 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

关于那日图苏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

研报告

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 宝音图 (2009年4月17日)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分管工作实际,我 对那日图苏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基本情况 那日图苏木辖19个嘎查(奶牛村6个) ,总人口8151人, 依靠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全苏木牧畜总头数为80353 头, (其中大畜61124头,小畜19229只) ,牛59973头(其中 奶牛7473头) ,同比增加2万头。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动,那日图苏木进行了产

业结构调整,2008年完成财政收入142.95万元,农牧民经营 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加之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多,工资性 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4005元上升到2009年 的4820元,增加815元,同比增长20%。但是,与其他发达城 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二、生态建设 (一)草原管理保护工作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 相和谐,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要求,强化后期管护,抓好退牧 还草生态建设工程。2009年那日图苏木实行休禁牧草场总面 积268.6854万亩,其中休牧面积244.9854万亩,禁牧面积 23.7万亩,休禁牧牲畜总头数42219头只,并对道图淖尔1.2 万亩草场进行了小流域治理,乌兰嘎查1万亩草场进行了围 栏封育,提高生态建设成效,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并 加大了草原管护能力,增聘了13名项目区管护员,进一步充 实完善了管护组织,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效果,使科学发展观 贯彻到生态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口转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注“三农”问题, 具体落实“以 人为本”核心,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截至目

前,那日图苏木4个嘎查的24户牧民整户搬迁至上都镇扶贫 移民楼,经过宣传和鼓励农牧民进城务工和就业后,全苏木 整户外出户达344户,外出人口1081人,季节性、临时性外 出务工人员有420人,为了使农牧民经营方式不尽相同,收 入渠道呈现多样化,从传统的经营方式转向科技含量高、价 值高的现代经营方式,提高农牧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 开展了以培训青年牧民为重点,以针对性实用性、引导性技 能培训为内容的各种培训,这样不仅缓解了对草原过渡放牧 的压力,保护了生态,也给农牧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方式,体 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目前共完 成各类培训212人次。 (三)林业建设和管护 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 作,着力提高造林质量,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那日图

苏木以 “加强林业建设和做好公益林管护工作”为重点,认真组织 实施人工造林、灌木柳林种植和户均3亩治沙林,尤其是沙 柳种植,集中联片种植黄柳1.2万亩,并按林业验收结果兑 现了人工治沙造林补助款。 (四)农牧业机械配套情况 那日图苏木扎实有效的推进农牧业机械化,通过与牧机 部门协调,截止目前共为8各嘎查的54户牧民购买牧业机械

54台(套) ,发放牧机补贴18.5万元,减轻了牧民负担,提 高了牧业机械化程度,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 那日图苏木以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 导,着力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坚持以大畜带动小畜的牧业发 展道路,以发展奶牛、肉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路线。2009年 全苏木牛达到80353头只(其中大畜61124,小畜19229) ,完 成山羊出栏6651只,对600多只未出栏的山羊实行全年禁牧 舍饲圈养。截至目前,那日图苏木引进优良品种奶牛61头, 西门塔尔母牛417头,西门塔尔公牛18头,继续推行黄牛改 良工作,冷配黄牛15421万头,本交改良11161万头。确切落 实良种畜补贴,对新购奶牛每头补贴1000元,西门塔尔牛每 头补贴500元(核心群西门塔尔牛每头补贴100元) ,截止目 前共发放补贴36.6万元。2009年那日图苏木牲畜疫病防治以 五号病和布病防治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免疫工作,牲畜全 部按要求进行了疫苗注射,防治密度达到100%。2008年吉 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确立为“全盟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2009年已完成12万元的投资,用于硬件建设,进一 步提高了生产能力,年内屠宰加工牛达到200多头,生产风 干牛肉2万多斤,产值达到120余万元,带动牧民增收20多万 元,充分发挥了以古利和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和 “公

司+牧户 +合作社”模式的效益,从而带动畜牧业产业走精 品道路,优化产业结构。 (六)基础建设情况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交通道路、电力、饮 用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那日图苏木把这一科学理论运用到 了具体实践中,一是完成了那日图至扎格斯台35公里水泥路 建设。开工建设了扎格斯台至巴音杭盖嘎查12.7公里砂石路 和宝绍岱至敖包嘎查8公里砂石路。建设完成了那日图苏木 客运站,并做好了巴音门都嘎查、葫芦斯台嘎查和巴音乌兰 嘎查修建砂石路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协调正蓝旗电力部 门,为巴音宝力格嘎查4个浩特21户、赛汗淖尔嘎查5个浩特 38户接通长电,其中巴音宝力格嘎查已完成全嘎查通电工 程。做好了巴音塔拉嘎查和高格斯台嘎查通电前期准备工 作,进一步提高了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

为巴斯海 嘎查引进了自来水建设项目,使巴斯海奶牛村接通了自来 水,为60户牧民解决了安全饮水。 (七)社会工作开展状况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 本,在行政事务中是执政为民。那日图苏木在学习理解科学 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实质内涵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一是医疗卫生工作。那日图苏木按照《正蓝旗新型农村

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加大新型合作医疗工作 的宣传力度,并组织苏木干部深入牧户进行宣传,统一收取 参合费。目前那诶图苏木牧民参合率达96%以上,并对符合 条件的牧民医疗费按标准及时给予报销。二是民政扶贫工 作。那日图苏木积极协调旗直帮扶单位,开展扶贫工作,根 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牧民实现脱贫致富。那日 图苏木现有贫困户280户,902人;特困户221户,635人。已 有290户纳入城镇低保,月发放低保资金5.1万元,并与民政 部门协调,为9个嘎查的26户房屋破损严重的困难家庭提供 了砖瓦、水泥等建房材料,价值9.6万元,帮助修葺房屋, 改善住房条件。三是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贯彻党政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大监管力度和投入,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那日图苏木总户数2151户,人口69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75‰,确保了人口控制计划,为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 质量奠定了基础。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那日图苏木 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从抓基层治安组织建 设,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开展了“创建平安嘎查”活动,强 化了基础工作,同时结合普法教育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增 强普法效果。全苏木19嘎查全部配备了草原110联防车和联 防员,配备了38部110报警电话。五是安全生产工作。那日

图苏木认真落实责任状的各项任务,确保2009年全年安全生 产“零事故、零伤亡”目标。六是信访工作。严格落实信访 条例,层层签订信访责任状,做好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日 常工作,做到无越级上访和违法上访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 团结。 (八)党政机关建设开展情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服务型政府创建工作,本着 “执政为民”原则,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公,配备了计算机、打印 机等办公设施,对进驻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集中进行了培 训。为每个嘎查配备了3部便民服务电话,共安装了57部电 话,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那日图苏木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那日图苏木虽

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 (一)人口转移过 程中,苏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机构建立不够全面和成 体系,培训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和更新。 (二)畜牧业产业 链初具模型,但畜牧业精品道路还没有拓展出来,产业结构 须继续优化调整。 (三)城镇基础建设工作应继续加大力度, 虽然资金缺乏,村村通路、通电工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 要发扬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思想。

四、对那日图苏木今后工作的意见 那日图苏木应继续把科学发展观内涵与实践相结合,充 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大力推动强化牧民 培训教育,提高人口质量,以培养地方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 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以人 力资源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行政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使第一、二、 三产业统筹发展,继续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和监管工作。在 寻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 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 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 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木垒县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牧区现状

木垒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欠发达民族区域自治 县,是自治区确立的22个牧业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217万平方 公里,共有可利用草场1664万亩,饲草料基地5.4万亩,牧区耕 地面积10.91万亩。在县辖的13个乡镇场中,纯牧业乡镇场4个, 半农半牧乡镇场5个,全县共有60个村,其中牧业村22个,半农 半牧村4个。全县共有14个民族8.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2.2万人, 占总人口的24.98%。全县共有牧民5282户2.24万人,其中定居、 半定居3787户,占牧民总户数的71.7%,牧区劳动力1.12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区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 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我县农牧民的积极性,农牧区经济快速 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民收入持续提高,农牧民生产 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我县牧 区农牧业总产值达1.9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同比增 长11.2%,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74元,牧区人均纯收入3616 元,同比增长4%。 (一)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木垒县畜牧业坚持“以小换 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大,以土换良,以粮换肉”的发展方针,有力地推进畜牧业的发 展。2008年牲畜最高饲养量达115.9万头(只) ,生产母畜40.83 万头(只) ,年末存栏49.27万头(只) ,出栏畜66.47万头(只) ,

其中育肥畜出栏37万头(只) ,肉产量27358吨,毛类总产量1189 吨,山羊绒总产量26.2吨,奶产量31257吨。已建成鲜奶收购站 (点) 11个, 日收购鲜奶30多吨。 全县仅畜牧业实现人均增收212 元,其中生产养殖猪增收50元,牛出栏增收29元,羊出栏增收18 元,奶业增收58元,家禽出栏增收18元,禽蛋销售增收2元,皮 张销售增收37元。 (二)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新优化 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新优化。通过多年的努力, 得了新优化 我县已建成各类饲草料基地近16万亩, 其中人工饲草料基地12.4 万亩,天然打草草场3.5万亩,为全县30多万头(只)牲畜舍饲 提供了草料保障,基本达到畜均越冬渡春储草300公斤,备料30 公斤的要求。同时,对全县天然草场按照冬草场、春秋草场和夏 草场特点分类实施围栏、轮牧、休牧和禁牧等强制性保护措施。 全县围栏草场585万亩,占牧放草场面积的33%左右。 (三)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一是将牲畜品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种结构合理化与冷季舍饲相结合。在畜群品种结构调整上,着力 向以良种牛为主的大畜倾斜,同时也加强生猪、绵羊、山羊的改 良。全县有良种牛2.2万头,占牛总数的88%,羊改良率达60%

, 大畜与小畜比为1:10,大畜全部圈养,小畜在冷季舍饲圈养比 例高达70%以上,全县累计建成暖圈4000座。二是将畜种优势与 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农牧民发展畜牧业跟进天农畜牧科技、 三得利驼奶和牧羊畜牧等畜牧龙头企业。 同时培育畜产品经营专 业合作社30个,农畜产品经纪人300人,建活畜交易市场6个,利

用农信通向农牧民年发布畜牧业信息200多条。三是将区位优势 与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县优质天然草场无污染, 草质和畜产品质量上乘的优势,打造我县畜产品品牌。目前,部 分牧区牛羊肉、奶、山羊绒、驼毛、马肉等畜产品开始申办新疆 名牌产品、新疆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和无公 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等基础性工作。 (四)牧区扶贫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得到加强。近三年向牧 牧区扶贫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得到加强 区贫困村投入600多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短、 平、 快”项目, 实现1500多牧民脱贫。 全县牧区低保对象644户1504 人,发放保障金86.55万元,救济资金主要向牧区倾斜。年均培 训牧区劳动力1500人,牧区劳动转移就业近700人。 (五)牧区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加大对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牧区基础设施逐年改善 力度,已解决6.65万人59.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牧 区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座, 正在进行的4座, 完成节水灌溉13万亩, 建成3个牧业村候车厅,开通牧区客运线路23条,基本上覆盖了 全部牧业村和半农半牧村,完成100多公里通村公路沙石化和铺 油建设,建成兽医站10个,畜牧防疫体系网络建设有了新起色, 牧民定居整体推进工作进展顺利。 (六)牧区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加强。全 牧区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加强 县牧区村开展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牧区各乡镇(场)都建 立了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和全程代办机构, 村级财务开始推广计算 机网络管理,农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教文

化、体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完成了牧业乡镇卫生院危房改 造和空白牧业村卫生所的建设,电视覆盖率达100%,“两基”验收 均已达标。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民族团结不断加强, “平 安村”建设活动扎实有效,牧区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县牧区农牧业总体上还 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是粗放生产,种植方法原始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尚 处在培育阶段。在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过程中,更多是追求数量的 增长,而不注重质量的提高,而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因耕地

条 件制约和草畜矛盾突出,难以形成规模,农畜产品多以“原料”形 态被售出,初级生产加工少,精加工更少,附加值不高,竞争力 较弱。农牧户与加工企业或营销商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体,牧 区经济中介组织领域不宽,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的一些专业 养殖协会,因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结构松驰,服务水平 低,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二)牧区投入严重不足。牧区一般都处在山区和戈壁荒 牧区投入严重不足 漠地带,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 点多面广、难度大的问题,致使牧区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 改善投入显得严重不足。因自身无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牧区水 利工程设施、天然草原管护、土地治理、“六改五通”、公路改建 和抗震安居工程脆弱, 极大地延缓了牧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 程。

(三)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民 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有限的土地和产业上增收空间在缩小,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 慢,加之市场预测难,产业发展不稳定;二是牧区发展水平与全 县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牧区发展与农区发展不平衡,牧区牧民 与农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08年牧民平均 收入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低558元;三是牧区大多数集体收入微 薄,无力开展公益事业建设;四是牧区经济总收入和农牧民纯收 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农牧业特别是畜牧业,从事农牧业生产的 牧民素质低,结构调整推进难;五是牧区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群众生活水平贫富悬殊加剧。主要表现为:一是牧 群众生活水平贫富悬殊加剧 区贫困户群体依然庞大,据统计,全县牧业村和半农半牧村困难 户1583户,占总户数的35%。这些贫困群体基本都是无畜户,能 力低下,致富无门,发展无路,仅靠一般的扶贫措施难以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二是牧区乡镇周边村组、路边村组与地处偏僻的村 组经济差距拉大,地处偏僻的村组的农牧民住的是小土坯房,家 用电器少,基本解决温饱,但积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负 债生活, 靠近乡镇周边村组和路边村组的农牧民居住条件相对较 好,使用中高档家用电器,交通便利,致富门路广,机会多,家 庭较为殷实;三是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仅依 靠自身努力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现状;四是光棍汉越来越多,一 人吃饱全家饱,他们无心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家庭建设,无责任意

识,行将成为社会负担。 (五)旧风陋俗根除难。牧区往往是少数民族集聚区,相

旧风陋俗根除难 当一部分农牧民的思想比较僵化, 因受封建思想和宗教意识的影 响,陈规陋习比较盛行,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的开放,外来流 动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一些不良风气也逐渐影响到牧区 的农牧民,主要表现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吃喝风盛行,信用意 识和责任意识缺失,自力更生意识差,等、靠、要思想日趋严重, 无理上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六)村容村貌不够整洁。牧区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基础 村容村貌不够整洁 等方面的原因, 村容村貌不尽人意, 既是定居点虽然大体上整齐, 但仍存在不整洁现象,加之牧区农牧民卫生意识较差,满足于现 状,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转变,多数农牧民发展家庭养 殖业,在住宅附近无序喂养牛、羊、马、鸡等畜禽,生活环境脏、 乱、差,个人卫生、生活卫生、环境卫生很难从根子上解决。 (七)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二是工作 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方法简单,办法少,套路老;三是一部分干部自身能力弱,“双 带”作用难以发挥,少数在职领导干部越干越穷,影响家庭发展, 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四是部分干部自身形象差,在群众中无威 信,不敢面对群众,只能熬一日算一日。 (八)民主自治尚不规范。牧区农村村务政务公开、村民 民主自治尚不规范 自治工作等方面进展不平衡,有的村在“四民主”方面不够规范, 意见难以统一,群众参与程度不够,村民自治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发展对策

(一)加大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力度,实施牧民定居整体推 加大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力度, 进。 坚持“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因地制 宜,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将牧民 定居的棚圈、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邮政、电信、文化、教 育、卫生等设施建设纳入规划。一是更新老居民定居点的基础设 施,确保定居牧民人工饲草料基地人均达到5亩,使住房、牲畜 棚圈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二是在大石头乡依托泉水、小河系、 现有塘坝进行分散定居。三是对目前居住环境条件差的牧民,要 尽快制定搬迁定居方案完成定居。到2015年左右,将全县13个乡 镇场5282户22400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二)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展基础 1、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禽疫病防治体系 从木垒实际情况来看, 牲畜的品种改良必须坚持走自繁自育 为主,外购为辅的路子。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育种、扩繁、推广、 使用相配套的科学实用的良繁体系,选育、引进、推广市场前景 好的优良品种

, 提高优良种畜禽生产能力, 扩大良种改良覆盖面, 大力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强防疫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畜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行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大行 政执法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我县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2、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我县畜牧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重存栏轻产出、 重产量轻质量 的陈旧观念,向生产方式转变要效益,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技

术进步要效益。在畜群结构上下决心压缩非生产畜存栏,提高能 繁母畜比例,增加冬羔生产。提倡当年羔羊当年育肥出栏及牛周 岁半出栏,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畜群生产能力,减轻牧业过冬压 力。在畜种结构上,加快发展个体产肉量高、繁育力高、周转快 的牛、猪、鸡等畜种,加快肉食生产。在品种结构上,加大牛、 羊改良力度,积极推进良种化程度,发挥良种畜生产水平高、肉 品质好、效益高的优势,抓好优质肉食生产。坚持“良种、良料、 良法”的结合,全面提升木垒肉类生产水平。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龙型经济”模式,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有实力的企 业,以收购、资本入股、控股等方式整合现有的畜产品生产和加 工企业, 形成更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通过强有力的政策, 引导龙头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在县内外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 大小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竞争优势。特别是要制定优惠政 策,引进或是挂靠县内外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凭借他 们的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把畜牧业迅速 做大做强。采取特殊扶持措施,支持我县畜牧龙头企业与外地各 大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嫁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4、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带动 ,千家万 户发展畜牧业,通过扶持、培育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依靠科学 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家庭养殖水平, 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尽快实现畜牧业从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要发挥各类养殖协会在技术和信息 等方面的作用。要规划好养殖小区的建设,做好“三通一平”等基 础设施建设工作,吸引农牧民向养殖小区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和 社会闲散资金投向畜牧业生产。

5、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市场销售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畜产品流通中介合作组 织,积极兴办生产、加工、销售、储运、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市场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完善科技推广 服务体系,开展良种、饲

料、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完善 投融资服务体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多渠道增加对 畜牧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贷款、社会投 资、农民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 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体系完整、手段先进、运行高 效的木垒畜牧业信息网络系统, 努力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传真网 络化,信息发布媒体化,以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畜产品生 产、加工和流通,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力扶持多种形式 的服务组织, 鼓励农牧民和专业户联合建立自我服务的专业性协 会,支持兴办或领办民营服务组织,提倡和支持龙头企业在养殖 基地建立社会化服务网络。 6、加强畜产品市场和营销队伍建设 在培育和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过程中,重点抓好以肉、皮、 毛、奶等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开拓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产 品的市场。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畜产品流通制度,严禁压价损害 生产者的利益,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畜产品 流通秩序。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特别是培育和发展集贸 市场、批发市场,努力开拓县外市场。创新营销理念,改进营销 方式,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畜产品流通中介合作组织、营销 经纪人和运销大户。政府要从信息、卫生检疫、工商管理、交通 运输等方面为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条件。 7、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步 伐

要加大发展人工饲草料地置换天然草地的工作力度, 推广草 原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封育围栏、减牧休 牧等措施,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实现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加 快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步伐,探索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的补贴机 制。 8、积极创造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是要制定县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以引导更多 的社会资金投向畜牧业。建立自治县畜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 一批重大的畜牧业产品产业开发项目。 对畜牧业贷款实行财政贴 息。二是国家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专项资 金要重点转到发展畜牧业上,向畜牧业倾斜。三是积极协调金融 部门, 加大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 要增加畜牧业贷款规模, 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周期。四是实行税收优惠,对企事 业单位、科研实体引进优良种畜实行良种补贴,对从事养殖业和 畜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免征三年所得税;对龙头企业征税实 行“先征后返”,除国税之外全部返还给企业;对龙头企业开发的 新产品免税三年或缓征税五

年。 五是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大力支持养殖大户、 家庭农牧场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六是为给畜牧业发展创造一个宽 松的政策环境,对与畜牧业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一次重点清理, 凡是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都应当修改或废除, 对有利于当前畜牧 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补充完善,继续抓好落实。 9、通过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优质名牌战略 要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农业环境优势,打 “绿色”和“无公害”的王牌,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发展无公害食 品和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县内外市场具有高附加值、高知 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畜产品。 一是将畜牧业发展同

区、州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计划相结合,建立无公害饲 草饲料生产基地。二是建立无公害、绿色饲草、饲料和畜牧养殖 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是建立无公害、绿色畜牧业产品及饲料饲 草质量认证、标识管理、市场准人制度。在乌鲁木齐和昌吉等大 中城市建立一批优质绿色、 无公害畜牧业产品专营市场、 专营区、 专卖点、专卖柜,维护和树立木垒无公害农产品的信誉和品牌。 四是加强农畜产品的市场信息服务,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区内 外农牧产品市场信息,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农牧民持续增收长效机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制 农牧民增收特别是农牧民长期稳定地增收, 事关农牧民核心 生产利益,是广大农牧民最关心的大事。我县农牧民增收,除依 靠发展畜牧业以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农牧区劳动力教育培训力度,让农牧民“有能力”走 出去。加强对农牧民适用农牧技术、标准化生产等各项实用技术 的培训,及时与各用工企业联系沟通,了解用工现实性需求和潜 在性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相关工种技能培训,破解农牧民转移难 和企业用工难问题,如将我县煤化工产业发展用工、每年项目建 设用工与农牧民培训、转移、就业和收入相衔接。 2、疏通农牧民转移渠道,让农牧民“有地方”走出去。坚持 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围绕煤化工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 加工业、哈萨克民族刺绣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特色民 族餐饮业及三产服务业,发展配套产业,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培植企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 3、做好配套服务,让农牧民“能放心”走出去。把技能培训 和就业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县上着力培育造就一批联系广、功 能全的就业服务的机构组织,扩大对受训农牧民就业指

导和服

务,完善外出务工农牧民联合维权机制建设,提供以法律为主的 多方面援助,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让外出务工就业的人员放心。 4、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各项惠农政策。国 家对农村实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在纯牧区因 自身条件的原因享受不了如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 建 议上级对纯牧业区比照惠农政策对牧民增加以下几项补贴: 一是 人工饲草料基地“饲料”补贴;二是牧民四季转场费用补贴;三是 牧民禁牧、休牧、轮牧补助;四是牧区人畜饮水工程等设施管护 补助;五是牧道建设补贴;六是给边境牧民发放护边补贴。 5、拓宽农牧区理财渠道,提高财产性收益。从增加农牧民 收入的角度,完善健全担保、信用等制度,盘活农牧区集体和个 人资产,提高变现、增值能力。一是尽快出台支持农牧民房屋、 牲畜、承包土地、林地、草场等生产资料抵押融资办法,盘活农 牧民资产,使其财产价值化。二是尽快出台保护合法民间放贷管 理相关配套政策,疏通民间融资渠道,发挥民间融资作用。三是 建立农牧区国债、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代理机构,在确保农牧民 资金安全前提下,帮助农牧民增加财产收入。 (四)以加强宣传教育为基础,培育新兴农牧民。 以加强宣传教育为基础,培育新兴农牧民 一是加强对牧区农牧民行为引导, 要通过群众身边正反两个 方面的典型事例对农牧民进行行为教育, 改变影响农牧区社会进 步的落后观念,坚持“八荣八耻”观,强调自力更生,克服等、靠、 要的思想;二是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力度,要通过开展普法教育, 理顺村民自治关系,加快民主法制村建设的步伐;三是加强公德 教育力度,要把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新牧区建设的始终,通过公 德教育提高热爱家园、建设家园、发展家园的自觉行动;四是加

强基础教育的力度,要切实抓好“娃娃教育”,从小就培养健康向 上,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俭持家的风气;五是丰 富牧区文化生活,加大对牧区文化事业投入,建好村级文化活动 室,培育好村级文艺骨干,组织好群众性娱乐活动,教育农牧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总之,通过各种 方式,努力把农牧民培育成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 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有责任的诚信人。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牧区体制改革,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牧区体制改革, 提供动力。 一是扩大公共财政, 投资体制改革取向向农牧区倾斜, 提供动力。 扩大覆盖面,凡涉及牧区区域性

基础设施和共公服务项目,要借 助项目实施,由各级财政负担。大力推行以奖代补、以资代劳、 先建后补等支持牧区建设的财政投入方式, 协调推动金融部门对 农牧业、农牧民信贷改革,提升农牧民借助信贷发展生产的受惠 面。二是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豁免债务和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 方式, 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三是创新牧区生产要素流转机制。 按照“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转租、入股 等方式,引导农牧民土地、草场、房产和闲置集体资产的流转, 推动土地、草场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实现集约化、规 模化发展。四是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统筹调剂资金,落实好牧 区村组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村组干部工资待遇,加大对弱势 群众救助和贫困户救济工作力度, 建立起牧区弱势群众长效救助 体系,推行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转变职能,创新方法, 按照“抓大放小,抓点带面,抓难攻坚”要求,调整牧区乡镇和涉

农牧部门综合目标责任书,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项目实施,抓改革 创新,抓亮点工作上。工作上要做到“马上办,盯住干,干到位” 的要求,示范带动促落实,强化责任促落实,创新机制促落实, 集中攻坚促落实,务必使牧区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加快发展牧区经济, 加快发展牧区经济,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 展 ----阜康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阜康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阜康之窗_阜康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fk.gov.cn

时间:2010-10-28

文章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 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农牧区经济,确保农牧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 展,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必走之路。如何发展壮大牧区经济,促进少牧区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农牧区经济社会差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阜康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阜康市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总 人口1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2万人,农村劳动力3.9万人,有26个民族。全市辖 其中牧业乡3个, 下辖16个行政村, 共2641 4镇3乡、 3个街道办事处, 106个行政村, 户、 劳动力1.16万人, 耕地面积11.3万亩, 有天然草地面积1097.35万亩, 1.67万人,

可利用草场面积约819万亩。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牧民定居点11个,其中:中心 定居点3个,已初步定居和达标定居牧民1850户7400人,分别占到总牧民户数2759 户1.18万人的66.2和62.7%, 牧区共建成饲草饲料地6.64万亩, , 牧民户均拥有24亩,

人均9亩,距人均拥有10亩饲草料地的自治区标准只差1亩。2009年3个牧业乡人均 收入达到6815元,较2005年的4786元增加2029元,平均增长9.2%,其中种植业人 均收入1608元,增加381元,林果业191元,增加78元,畜牧业2750元,增加991 元,二三产业1639元,增加237元,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增收627元,增加342元。 二、近年来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做法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区、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康市历届党委、 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围绕牧民定居、结构调整、品种改良、牧民增收等,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也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初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1、以促进牧民增收为重点,突出现代畜牧业发展,强力推进牧区产业结 构调整。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突出畜牧业发展地位,始终坚持并大力度夯实畜 牧业在整个牧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把养殖业作为牧区经济发展的首选内容, 把奶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第一途径。积极争取 退牧还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大力扶持泰昆集团等七家畜牧业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实施良种工程,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认真执行草畜平衡制度, 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全面实行草场围栏,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切实加 强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截止目前,设立村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11个,牧 区已建立家禽、生猪、奶牛、牛羊养殖育肥小区11个,养殖一品村6个,年出栏各 类牲畜29.4万头(只),存栏13.3万(只),实现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750元,占牧区人 均纯收入的40.4%,年均增长248元,超出下达230元任务目标18元。 在种植业上,大力引导和帮助牧民提高种植业水平,在以种植小麦等作 物改良土壤的基础上,稳妥调整和合理布局少数民族地区“粮、经、草”比例,进

一步扩大以设施农业、蔬菜、瓜果等市场需求大、销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 生产规模,尤其加快牧区现有的蟠桃、枸杞等特色林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 深加工、贮藏、保鲜、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 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牧区科技扶持力度,协调农业、农机等部门做好牧民 的种植业技术指

导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培养农牧民技术队伍。截止目前, 全市牧区耕地面积达到11.3万亩,建成饲草饲料地6.64万亩,“粮、经、草”比例为 4.4:3:2.6,设施农业面积达到0.2万亩,特色林果面积达到0.9万亩,组建各类农 牧民专业合作组合17家。牧区来自种植业收入达到1608元,占牧区人均纯收入的 23.6%。 2、全力推进牧民定居,有效促进牧区经济发展。近年来,阜康市党委、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牧区经济发展问题,牢牢抓住牧民定居这个发展牧区经济的 龙头工程,制定出台了《阜康市牧民定居实施规划方案》等一系列鼓励牧民定居 的优惠政策,坚持“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 按照“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紧紧围绕牧民增收这一目标,凸显100% 游牧民定居和彰显民族文化两个特点,实现生产资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三个 保障,打造抗震安居、农村公路、居民点绿化、新农村建设四个示范,把牧民定 居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牧民高标准定居为 核心的生态移民工程。2005年以来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亿多元,开发建设饲草料 6.64万亩。利用国家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工程、抗震安居等项目的实施积极推 动牧民定居进程。2005年以来,先后实现定居牧民1850户7400人,分散在集镇、 市区、以及其它平原农牧业乡镇、村,集中规划建设3个牧民定居新村(中心村) , 三个村已完成修建抗震住房600栋,并配套完善了定居点水、电、路、教育、文化、 卫生等相关设施,牧民新村建设做到了“三通四有五配套”。同时“以牧民增收为目 标,以开发建设饲草料基地为基础,促进牧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先生产、后 生活的原则,加快牧民致富步伐,促进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为牧 区开发建设人工饲草料地6.64万亩,定居点牧民实现了人均10亩的目标。 3、发挥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大幅提高牧区劳动力转移增收。我市依托丰 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在全州率先建成了自治区级“重化工业园区”,重点实施能 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采取政企联动推进项目、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多元投资管理

体制、创建品牌效应的工作方针,打造煤炭、煤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科 学规划、合理设置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努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业化的发展来 动牧区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兴建与发展,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天山天池开展 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大力开发和发掘具有

哈萨克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为 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抓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及详规的制定工作,按照开 发与保护理用的原则,先后投资4亿多元,对三工河谷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提 升改造,挖掘“瑶池王母”、“博格达人与自然生态保护圈”等独特的生态效应,实 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促进牧区旅游业均 衡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就业机遇,增加了牧民的人均 收入。上户沟乡依靠毗邻重化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对富裕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使他们从放牧的牧民转变为现代化工厂的工人,改变了该乡牧民从未进工厂、进 企业的历史。水磨沟乡依靠紧邻市区的优势,发展牛羊育肥、驼奶生产和外出务 工产业。三工河乡利用少数民族歌舞、针织、丝绣,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截止目 前,牧业乡镇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余人次,新增转移劳动力6200人,累计转 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创收4808万元。牧区人均收入中劳动力转移收入由2005 年的285元,2009年增至627元。 4、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阜康市委、政府始终把 改善牧区民主,维护牧区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促进牧区公益事业发展加 快,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在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狠抓牧 区“双语”教学质量,在牧区新建4所村级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降至20%以下,“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牧区卫 生医疗机构的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3个牧业乡镇卫生院,14个牧业村有11个村建 有标准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备达到基本要求,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100%,参合率达到98.2%。建立了低保对象家庭收入三级定期核查制度,各类扶 贫项目向牧区倾斜,全面启动牧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 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平安村”、“平安家庭”、“好媳妇”、“五好家 庭”等创建评选表彰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牧区农村各种 生活陋习。

5、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市委制定出台《加快阜康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 , 不断加大对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整合退牧还草项目资金、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 资金、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扶贫 项目资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以及天池景区生 态建设资金等,集中向牧区群众

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 设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完成了3座牧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三工河中型灌区改造项目、三工河流域水磨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实施退牧还草5 万亩,土地整理2.9万亩,中低改1.5万亩,完成加压滴灌3.3万亩,按照“三通、四 有、五配套”的要求建成3个牧民新村,完成了牧区自来水入户改造工程,修建道 路263公里,80%的牧民定居点铺设了柏油路。 三、制约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近年来,我市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力度不断加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制约经济发展 的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各类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牧民定居点也存在自己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表现为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进展缓 慢,开发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牧民定居土地的需求,且现有开发土地质量较差, 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加之搬迁牧民受资金、技能、观念等问题的制约,实现能致 富还需要一个3-5年过渡的过程,以上因素导致牧民搬迁定居的成效没有得以充分 显现,仍然存在着牧民定居了,牲畜没有定居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养 畜、逐水草而居”的现状。 2、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换速度较慢。传统游牧观念根深蒂固, 一些牧民群众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还没 有彻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另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畜牧业生产中传 统的生产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畜牧业结构单一,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 经济效益不明显,部分牧民“等靠要”等懒惰思想依然存在,在牧区很难看到功能 齐全、作用发挥正常的各类畜牧业养殖小区,先进适用的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在牧 区推广受到了影响。 3、种植水平相对滞后,缺少种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当前牧区虽说有

耕地11.3万亩, 但大部分耕地都种植的是经济效益低的作物, 占到了总面积的70%, 高效经济作物只在城郊地带种植,牧区农牧民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较农区还有一 定的差距。加之牧区缺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 进行初级加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当地及时销售,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做大做 强。 4、牧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 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 有联系的生活方式

、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 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限制了畜牧业 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加之自然灾害和市场价 格变化给牧民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很大,使得牧民收入极不稳定,有时一次自然 灾害便会导致一些牧民家庭一夜致贫或者返贫。 5、牧区人口老化、低素质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 和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 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牧区经济社会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就业空间狭窄, 教育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为牧区高素质人口的不断外流创造了条件。这种现象不断 持续的结果导致牧区人口老化,留守牧民绝大部分不懂汉语,缺乏一技之长,缺 乏种植、养殖技术经验和投入,整体素质较低,牧民等、靠、要思想比较强,缺 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思想保守,信息不灵,经营不活,接受 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影响到了牧区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和对策 发展牧区经济要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 中全会精神以及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抢抓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 历史性机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坚持用现代发展 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 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的工作思路,以大幅度增 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目标,坚持以牧为主, 牧农结合,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牧

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劳动力转移,充分调动广大农牧 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推进全市牧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调优牧区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实施现代畜牧 业发展战略,按照“扩牛羊、兴家禽,培育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构建现 代畜牧产业体系,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 方式,切实提高农牧业效益,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 优化奶源布局,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奶牛托牛所,加快奶业生产发展。 继续与麦趣尔、西域春和天山畜牧等乳品加工企业积极合作,同时积极寻找新的 合作伙伴,在阜康建立乳品加工企业,拉动牧区奶业发展。继续加快推进品

种改 良工作,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提高牲畜舍饲率和精饲料补饲 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疫科技水平,促进传统畜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 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规模化、模式化、专业化饲养,集约化、产 业化经营。突出畜牧业在牧区的主导地位,要按照“企业带动、小区带动、基地带 动和大户带动”的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 对养殖小区、 托牛所、 品种改良、 挤奶厅以及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于政策资金支持。立足区域优势、资源优势, 在牧区重点给于项目及资金支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特色林果业、节 水农业,不断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2、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进一步健全和完 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通过体系建设,在全市建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 完善,运转灵活,反应快捷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健全一套能够有效监测、控制、 预防和快速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使动物疫病防治、检 疫、监督、监测手段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力争把阜康市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主要是加强市、乡村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稳定防疫队伍;提高防疫员的综合技能; 落实防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动物防疫行政执法; 不断加大牧区防疫工作投入,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 3、加大牧民定居工作力度,完善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农牧区经 济同步发展,要认真研究和实施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工作,把实施牧民定居工程、 草原建设和转变牧区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加大建设工作力度,提升牧民定居档次,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景区区游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加大投入

完善定居点供排水、集中供热、供电、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及文化休闲等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 卫生洁化、村庄绿化、服务强化的高标准牧民定居村;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促 使种植业围绕畜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结构,组织牧民积级配合草原建设,引导牧 民自觉保护天然草地、巩固草原建设成果,积极实施以草定畜、以小换大的草原 畜牧业发展战略;安排技术人员确定技术指标,对搬迁定居游牧民的种植、养殖 等生产活动进行跟踪服务,把服务绩效与技术考核和职称评聘挂钩,实现农牧结 合,最大限度提高牧民收入,保证牧民“定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4、加强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义务 教育法,调整完善农村牧区

学前双语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国家和 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下大力解决牧民子女辍学问题,力争让适龄青 少年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努力提高牧区青少年升学与就业水平。加强牧区职业 教育,搞好农牧民科技培训。继续实施 “科技之冬”、“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种养殖模式化示范工程, 支持牧民参加职业教育, 鼓励用工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定单培训,提高牧民综合素质。坚持面向工业化、 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向,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 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牧民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 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加 快构建农牧业信息网络,加大对农牧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力度,认真做好市场预测、 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疫情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加大农牧业 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着眼于建设现代畜牧业,不断促进畜牧业技术集成化、 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提高覆盖率和普及度,提高畜牧业科技 的贡献率。 5、落实牧区发展各项富民政策,加大对牧区投入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党 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区、州各类涉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力 度,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 度,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 牧区倾斜,优化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发挥综合效益。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专业协 会、专业合作社、“支部+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

极培育经纪人队伍,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好农牧民与龙头 企业的关系,逐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6、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巩固提高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配置 牧区教育资源,切实改善牧区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卫生技术 力量,全面配齐牧区卫生院(室)附属设施和配套所需的设备;加快牧业乡镇综 合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政治综合维稳中心建设,实施农牧民健身工程、东风工程项 目;建立社会救助标准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牧区低保标准,强化 牧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力度,使牧区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 善牧区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体救助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维 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

关于那日图苏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

研报告

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 宝音图 (2009年4月17日)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分管工作实际,我 对那日图苏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基本情况 那日图苏木辖19个嘎查(奶牛村6个) ,总人口8151人, 依靠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全苏木牧畜总头数为80353 头, (其中大畜61124头,小畜19229只) ,牛59973头(其中 奶牛7473头) ,同比增加2万头。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动,那日图苏木进行了产

业结构调整,2008年完成财政收入142.95万元,农牧民经营 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加之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多,工资性 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4005元上升到2009年 的4820元,增加815元,同比增长20%。但是,与其他发达城 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二、生态建设 (一)草原管理保护工作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 相和谐,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要求,强化后期管护,抓好退牧 还草生态建设工程。2009年那日图苏木实行休禁牧草场总面 积268.6854万亩,其中休牧面积244.9854万亩,禁牧面积 23.7万亩,休禁牧牲畜总头数42219头只,并对道图淖尔1.2 万亩草场进行了小流域治理,乌兰嘎查1万亩草场进行了围 栏封育,提高生态建设成效,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并 加大了草原管护能力,增聘了13名项目区管护员,进一步充 实完善了管护组织,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效果,使科学发展观 贯彻到生态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口转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注“三农”问题, 具体落实“以 人为本”核心,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截至目

前,那日图苏木4个嘎查的24户牧民整户搬迁至上都镇扶贫 移民楼,经过宣传和鼓励农牧民进城务工和就业后,全苏木 整户外出户达344户,外出人口1081人,季节性、临时性外 出务工人员有420人,为了使农牧民经营方式不尽相同,收 入渠道呈现多样化,从传统的经营方式转向科技含量高、价 值高的现代经营方式,提高农牧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 开展了以培训青年牧民为重点,以针对性实用性、引导性技 能培训为内容的各种培训,这样不仅缓解了对草原过渡放牧 的压力,保护了生态,也给农牧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方式,体 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目前共完 成各类培训212人次。 (三)林业建设和管护 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 作,着力提高造林质量,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那日图

苏木以 “加强林业建设和做好公益林管护工作”为重点,认真组织 实施人工造林、灌木柳林种植和户均3亩治沙林,尤其是沙 柳种植,集中联片种植黄柳1.2万亩,并按林业验收结果兑 现了人工治沙造林补助款。 (四)农牧业机械配套情况 那日图苏木扎实有效的推进农牧业机械化,通过与牧机 部门协调,截止目前共为8各嘎查的54户牧民购买牧业机械

54台(套) ,发放牧机补贴18.5万元,减轻了牧民负担,提 高了牧业机械化程度,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 那日图苏木以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 导,着力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坚持以大畜带动小畜的牧业发 展道路,以发展奶牛、肉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路线。2009年 全苏木牛达到80353头只(其中大畜61124,小畜19229) ,完 成山羊出栏6651只,对600多只未出栏的山羊实行全年禁牧 舍饲圈养。截至目前,那日图苏木引进优良品种奶牛61头, 西门塔尔母牛417头,西门塔尔公牛18头,继续推行黄牛改 良工作,冷配黄牛15421万头,本交改良11161万头。确切落 实良种畜补贴,对新购奶牛每头补贴1000元,西门塔尔牛每 头补贴500元(核心群西门塔尔牛每头补贴100元) ,截止目 前共发放补贴36.6万元。2009年那日图苏木牲畜疫病防治以 五号病和布病防治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免疫工作,牲畜全 部按要求进行了疫苗注射,防治密度达到100%。2008年吉 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确立为“全盟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2009年已完成12万元的投资,用于硬件建设,进一 步提高了生产能力,年内屠宰加工牛达到200多头,生产风 干牛肉2万多斤,产值达到120余万元,带动牧民增收20多万 元,充分发挥了以古利和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和 “公

司+牧户 +合作社”模式的效益,从而带动畜牧业产业走精 品道路,优化产业结构。 (六)基础建设情况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交通道路、电力、饮 用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那日图苏木把这一科学理论运用到 了具体实践中,一是完成了那日图至扎格斯台35公里水泥路 建设。开工建设了扎格斯台至巴音杭盖嘎查12.7公里砂石路 和宝绍岱至敖包嘎查8公里砂石路。建设完成了那日图苏木 客运站,并做好了巴音门都嘎查、葫芦斯台嘎查和巴音乌兰 嘎查修建砂石路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协调正蓝旗电力部 门,为巴音宝力格嘎查4个浩特21户、赛汗淖尔嘎查5个浩特 38户接通长电,其中巴音宝力格嘎查已完成全嘎查通电工 程。做好了巴音塔拉嘎查和高格斯台嘎查通电前期准备工 作,进一步提高了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

为巴斯海 嘎查引进了自来水建设项目,使巴斯海奶牛村接通了自来 水,为60户牧民解决了安全饮水。 (七)社会工作开展状况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 本,在行政事务中是执政为民。那日图苏木在学习理解科学 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实质内涵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一是医疗卫生工作。那日图苏木按照《正蓝旗新型农村

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加大新型合作医疗工作 的宣传力度,并组织苏木干部深入牧户进行宣传,统一收取 参合费。目前那诶图苏木牧民参合率达96%以上,并对符合 条件的牧民医疗费按标准及时给予报销。二是民政扶贫工 作。那日图苏木积极协调旗直帮扶单位,开展扶贫工作,根 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牧民实现脱贫致富。那日 图苏木现有贫困户280户,902人;特困户221户,635人。已 有290户纳入城镇低保,月发放低保资金5.1万元,并与民政 部门协调,为9个嘎查的26户房屋破损严重的困难家庭提供 了砖瓦、水泥等建房材料,价值9.6万元,帮助修葺房屋, 改善住房条件。三是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贯彻党政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大监管力度和投入,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那日图苏木总户数2151户,人口69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75‰,确保了人口控制计划,为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 质量奠定了基础。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那日图苏木 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从抓基层治安组织建 设,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开展了“创建平安嘎查”活动,强 化了基础工作,同时结合普法教育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增 强普法效果。全苏木19嘎查全部配备了草原110联防车和联 防员,配备了38部110报警电话。五是安全生产工作。那日

图苏木认真落实责任状的各项任务,确保2009年全年安全生 产“零事故、零伤亡”目标。六是信访工作。严格落实信访 条例,层层签订信访责任状,做好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日 常工作,做到无越级上访和违法上访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 团结。 (八)党政机关建设开展情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服务型政府创建工作,本着 “执政为民”原则,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公,配备了计算机、打印 机等办公设施,对进驻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集中进行了培 训。为每个嘎查配备了3部便民服务电话,共安装了57部电 话,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那日图苏木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那日图苏木虽

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 (一)人口转移过 程中,苏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机构建立不够全面和成 体系,培训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和更新。 (二)畜牧业产业 链初具模型,但畜牧业精品道路还没有拓展出来,产业结构 须继续优化调整。 (三)城镇基础建设工作应继续加大力度, 虽然资金缺乏,村村通路、通电工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 要发扬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思想。

四、对那日图苏木今后工作的意见 那日图苏木应继续把科学发展观内涵与实践相结合,充 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大力推动强化牧民 培训教育,提高人口质量,以培养地方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 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以人 力资源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行政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使第一、二、 三产业统筹发展,继续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和监管工作。在 寻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 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 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 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相关内容

  • 那音克乡蒙古族牧民居住模式的变迁_斯琴
  • 那音克乡蒙古族牧民居住模式的变迁 斯琴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的一些论文.[4]至于相关的专题论文研究则比较多.例如玛依拉·居 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通过描述那音克乡牧民定居前后居住 马 ...

  • 领导班子个人整改方案
  • 方案一:领导班子个人整改方案 这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系统学习理论,认真对照检查,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我感到自己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能够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较好履行了职责,圆满完成 ...

  •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总结
  • 20**年,按照**总工会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工友手拉手.促进再在就业"工程,切实发挥好工会的"维护"职能,履行好帮扶中心"面向职工.及时帮助.快捷准确.释疑解惑.因地制宜.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了困难职工帮扶的长效机 ...

  • 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宣讲提纲2
  • 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宣讲教育提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广泛宣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 ...

  • 交通纠风工作总结
  • 木垒县交通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县纠风办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区、州、县纪委各次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边查、边整、边改”的原则,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开展自查自纠为突破口、以改善工作 ...

  • 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 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学习是伴随教师终身的大事,为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学校领导领导体贴下属,于2011年6月下旬组织学校中层正职10人,赴东三县六所小学参观考察.现将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总体印象 最吸引我的是它们的校 ...

  • 最新招标代理合同示范文本
  • GF-2005-0215 建设工程招标代理合同 (示范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制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协议书 委托人:中共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委员会办公室 受托人:新疆建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

  • 木垒加油站监理规划
  • 木垒县木巴路加油站改造维修工程 监 理 规 划 编 制 总 监 审 批 新疆昆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7月13日 目 录 一. 工 程 概 况 二. 工程监理工作范围 三. 监理工作内容 四. 监理目标 五. 监理工作依据 六. 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七. 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 八. 项 ...

  •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
  •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