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的质量保证工法
为确保工程质量,防患于未然,消除钢筋工程的质量隐患。特编制对钢筋工程在材料、加工、焊接、绑扎方面的控制措施。 1 材料要求:
1.1 材质要求:钢筋进厂时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检测报告,特别要注意鉴别质保书和批号的真伪。
1.2 外观检查:材料进场时,按品种、规格、炉号分批检查,对钢材还要进行外观检查验收,包括锈蚀情况,有无缩颈断裂、起皮、油污、损伤等。外观检查或检测不合格的钢材不得下料施工。
1.3 试验检测:按现行国家现行《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及时取样送试验室检验,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试验,如为进口钢材,还需作化学分析。钢筋加工过程中如发生脆断,连接性能不正常或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应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及其它专项检验。待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钢筋检验所得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a、抗拉强度实测值:屈服强度实测值≥1.25 b、屈服强度实测值强: 度 标 准 值≥1.30 2 钢筋加工:
2.1 钢筋配料:由专业班组根据钢筋加工配料单,使用机械统一加工,分品种、型号、规格分别挂牌堆放。加工成型的钢筋应分类堆放,经过半成品检查合格后,统一领料,分部位、构件,吊运至现场由人工绑扎成型入模。
2.2 钢筋调直:小于Φ12的盘圆钢筋,使用冷拉调直,HPB235级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HRB400、RRB400级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1%;大于Φ12的钢筋应进尺钢筋,采用机械切断、弯曲。
2.3 钢筋弯折:
2.3.1 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3.2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3.3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2.3.4 箍筋弯钩弯折角度焊接不应小于90°;对于抗震结构应为135°。平直部分不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于抗震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3 钢筋焊接:
3.1 钢筋接头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施工规范要进行施工,水平钢筋接头连接形式以闪光对焊为主。直径≥Φ16的竖向钢筋连接,宜采用电渣压力焊。设置在同一构件内钢筋接头应相互错开,在长度为35d且不小于500mm的截面内,焊接接头在受拉区不超过50%。
3.2 焊工必须持证上岗。焊接前应先试焊,经测试合格后,方可正式焊接施工。 3.3 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3.3.1质量要求:外观检查焊包均匀,焊包直径宜为钢筋直径的1.6倍且突出钢筋表面高度≥4mm。接头外钢筋轴线偏移不得超过0.1倍钢筋直径,同时不得大于2mm,接头弯折不得大于4度。以300个接头为一个验收批,取三个试件进行抗拉试验,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数值。
3.3.2施工注意事项:焊机的上、下钳口要保持同心。钢筋焊接端头要对正压紧且保持垂直。罐内倒焊剂,严禁将焊剂从罐内一侧倾倒。在低温条件下,焊剂罐拆除要较常温条件下适当延长。雨雪天气时,在无可靠遮蔽措施条件下禁止施焊。 3.4 水平钢筋闪光对焊连接: 3.4.1闪光对焊施工工艺 a连续闪光焊
b预热闪光焊 c闪光—预热—闪光焊
3.4.2闪光对焊接头的施工工艺选取和质量检查,应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96规定,进行外观检查和作拉伸试验和冷弯试验。
a 外观检查:接头表面不能有横向裂纹;电极接触处的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烧伤,接头处的弯折不得大于4度;轴线偏移不大于0.1倍钢筋直径,且不大于2mm。 b 拉伸试验: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的抗拉强度;3个试样中应至少有2个断于焊缝外并呈延性断裂。
C 冷弯试验:弯心直径依据《钢筋验收及焊接规范》JGJ18—96规定选取。 3.5 钢筋的绑扎
3.5.1钢筋现场绑扎之前要核对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及数量。绑扎用20—22号镀锌铁丝。绑扎梁、柱箍筋应与受力筋垂直,且所有钢筋绑扎骨架外形尺寸偏差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规范》GB50204-2002的规定。
3.5.2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位置要错开,搭接长度1.3倍范围内绑扎钢筋面积占受力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对梁、板、墙类构件≤25%;对柱类构件≤50%。 3.5.3保证保护层厚度措施:
a为确保保护层厚度,钢筋骨架要垫水泥砂浆垫块的,砂浆垫块厚度依据设计要求的保护层厚度。
b骨架内钢筋与钢筋之间间距25mm时,用Φ25钢筋控制,其长度同骨架宽。所有垫块与Φ25钢筋头间距宜为1m,不得超过2m。
c对于双向双层板钢筋,为确保筋体位置准确,要垫以铁马凳,间距1m;基础底板铁马凳采用Φ22钢筋制作,其它处Φ16。
d柱子用砂浆垫块绑在柱主筋上,每边不少于两竖行,上下间距1200。 e采用定型筋控制剪力墙钢筋保护层厚度及墙厚度,利用短钢筋制成定型筋,定型筋长度为墙厚,两端用红笔划出控制线,控制线位置按保护层厚度加水平筋直
径确定,然后将定型筋点焊在墙两侧竖向筋上,@1200~1500mm,成梅花形布置。
f楼板支座处的附加钢筋和悬挑构件的受力筋的保护层采用钢筋马凳控制,间距1000mm,保证受力筋不变形,不位移。 3.5.4质量检查
钢筋绑扎安装完毕后,应检查以下方面:
a钢筋级别、直径、根数、位置、间距是否与图纸设计相符。 b钢筋接头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规定。 c钢筋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 d钢筋表面是否清洁。
e钢筋绑扎是否牢固,有无松动现象。
检查完毕后,作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经监理方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钢筋绑扎与安装工程地下室钢筋绑扎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底板、墙的钢筋绑扎。 2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铁丝的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各种挂钩或撑杆等。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钢筋绑扎顺序分类堆放,并将锈蚀进行清理。
2.2.2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当施工现场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有排水及降水措施。
2.2.4 熟悉图纸,确定钢筋穿插就位顺序,并与有关工种作好配合工作,如支模、管线、防水施工与绑扎钢筋的关系,确定施工方法,作好技术交底工作。
2.2.5 根据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案(采用内贴法或外贴施工),底板钢筋绑扎前做完底板下防水层及保护层;支完底板四周模板(或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当地下室外墙防水采用内贴法施工时,在绑扎墙体钢筋之间前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及保护层。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划钢筋位置线→运钢筋到使用部位→绑底板及梁钢筋→绑墙钢筋
3.2 划钢筋位置线:按图纸标明的钢筋间距,算出底板实际需用的钢筋根数,一般让靠近底板模板边的那根钢筋离模板边为5cm,在底板上弹出钢筋位置线(包括基础梁钢筋位置线)。
3.3 绑基础底板及基础梁钢筋
3.3.1 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根据底板受力情况,决定下层钢筋哪个方向钢筋在下面,一般情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3.3.2 钢筋绑扎时,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每点都绑扎,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绑扎,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将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如采用一面顺扣应交错变换方向,也可采用八字扣,但必须保证钢筋不位移。
3.3.3 摆放底板混凝土保护层用砂浆垫块,垫层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1m左右距离梅花型摆放。如基础底板较厚或基础梁及底板用钢量较大,摆放距离可缩小,甚至砂浆垫块可改用铁块代替。
3.3.4 底板如有基础梁,可分段绑扎成型,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3.3.5 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时,绑完下层钢筋后,摆放钢筋马凳或钢筋支架(间距以1m左右一个为宜),在马凳上摆放纵横两个方向定位钢筋,钢筋上下次序及绑扣方法同底板下层钢筋。
3.3.6 底板钢筋如有绑扎接头时,钢筋搭接长度及搭接位置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在中心及两端扎牢。如采用焊接接头,除应按焊接规程规定抽取试样外,接头处置也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3.3.7 由于基础底板及基础梁受力的特殊性,上下层钢筋断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3.8 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甩出长度不宜过长,其上端应采取措施保证甩筋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3.4 墙筋绑扎:
3.4.1 在底板混凝土上弹出墙身及门窗洞口位置线,再次校正预埋插筋,如有位移时,按洽商规定认真处理。墙模板宜采用“跳间支模”,以利于钢筋施工。
3.4.2 先绑2~4根竖筋,并画好横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画好竖筋分档标志。一般情况横筋在外,竖筋在里,所以先绑竖筋后绑横筋。横竖筋的间距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4.3 墙筋为双向受力筋,所有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其搭接长度及位置要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3.4.4 双排钢筋之间应绑间距支撑或拉筋,以固定钢筋间距。支撑或拉筋可用φ6或φ8钢筋制作,间距1m左右,以保证双排钢筋之间的距离。
3.4.5 在墙筋外侧应绑上带有铁丝的砂浆垫块,以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3.4.6 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在洞口竖筋上划出标高线。门窗洞口
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3.4.7 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如首层柱的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地下室墙体深度;墙端部、内外墙交接处受力钢筋锚固长度等,绑扎时应注意。
3.4.8 配合其他工种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焊剂的牌号、性能及使用的钢板,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成分检验的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4.1.2 钢筋表面必须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格按原规格使用。
4.1.3 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4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必须符合钢筋焊接规范的专门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绑扎钢筋的缺扣、松扣数量不得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2.2 弯钩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
4.2.3 用Ⅰ级钢筋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2.4 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处弯折不得大于4°,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4.2.5 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灰渣及咬边。接头尺寸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4.2.5.1 绑条沿接头中心的纵向位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4.2.5.2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 4.2.5.3 焊缝厚度不小于0.05d。 4.2.5.4 焊缝宽度不小于0.1d。 4.2.5.5 焊缝长度不小于0.5d。 4.2.5.6 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6。
5 成品保护
5.1 成型钢筋应按指定地点堆放,用垫木垫放整齐,防止钢筋变形、锈蚀、油污。
5.2 绑扎墙筋时应搭临时架子,不准蹬踩钢筋。
5.3 妥善保护基础四周外露的防水层,以免被钢筋碰破。
5.4 底板上、下层钢筋绑扎时,支撑马凳要绑牢固,防止操作时踩变形。 5.5 严禁随意割断钢筋。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墙、柱预埋钢筋位移: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下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应有专人检查修整。
6.2 露筋:墙、柱钢筋每隔1m左右加绑带铁丝的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 6.3 搭接长度不够:绑扎时应对每个接头进行尺量,检查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6.4 钢筋接头位置错误: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6.5 绑扎接头与对焊接头未错开:经过焊加工的钢筋,在现场进行绑扎时,对焊接头要错开搭接位置。因此加工下料时,凡距钢筋端头搭接长度范围以内不得有对焊接头。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单。 7.2 钢筋力学性能复试报告。
7.3 进口钢筋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和可焊性试验报告。国产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时,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7.4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报告。 7.5 焊条、焊剂出厂合格证。
7.6 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7.7 钢筋分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锥螺纹钢筋接头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直径16~40mm的热轧Ⅱ、Ⅲ级同级钢筋的同径或异径钢筋的连接。所连接钢筋直径之差不宜超过9mm。
采用锥螺纹钢筋接头应经设计人员同意。 3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单。
2.1.2 连接套应符合以下要求:
2.1.2.1 有明显的规格标记(如32或32)。 2.1.2.2 锥孔用塑料密封盖封住。
2.1.2.3 同径或异径连接套尺寸在表4-25的规定范围。
2.1.2.4 锥螺纹塞规拧入连接套后,连接套的大端边缘应在锥螺纹塞规大端的缺口范围内(图4-36)。
2.1.2.5 有产品合格证。
2.1.2.6 连接套应分类包装存放,不得混淆和锈蚀。 2.1.3 主要机具:
2.1.3.1 钢筋套丝机:型号为SZ-50A,或其它可套制直径16mm及以上的Ⅱ、Ⅲ级钢筋的套丝机。
3.1.3.2 量规:量规包括牙形规、卡规和锥形螺纹塞规。
牙形规是用来检查钢筋连接端的锥螺纹牙形加工质量的量规。 卡规是用来检查钢筋连接端的锥螺纹小端直径的量规。 锥螺纹塞规是用来检查锥螺纹连接套的加工质量的量规。
2.1.3.3 力矩板手:力矩扳手必须经计量管理部门批准,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生产厂生产的产品。力矩扳手需定期经计量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扭力仪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准使用。检定期限每半年一次,且新开工工程必须先进行检定方可使用。
2.2 作业条件:
2.2.1 操作工人(包括套丝的工人)必须经专门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2.2 接头位置应符合规定。
2.2.3 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钢筋下料→钢筋套丝→接头单体试件试验→钢筋连接→质量检查
3.2 钢筋下料可用钢筋切断机或砂轮锯,不得用气割下料。钢筋下料时,要求钢筋端面与钢筋轴线垂直,端头不得弯曲、不得出现马蹄形。
3.3 钢筋套丝:
3.3.1 套丝机必须用水溶性切削冷却润滑液,不得用机油润滑或不加润滑液套丝。
3.3.2 钢筋套丝质量必须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钢筋的牙形必须与牙形规相吻合,其小端直径必须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锥螺纹丝扣完整牙数不得小于表4-26的规定值。
3.3.3 在操作工人自检的基础上,质检员必须每批抽检3%,且不少于3个,并填写检验记录(见附表1)。
3.3.4 检查合格的钢筋锥螺纹,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值,用扭力扳手拧紧连接套。
3.4 接头单体试件试验: 3.4.1 试件数量:每种规格接头,每300个为一批,不足3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做3根试件。
3.4.2 试件制作:施工作业之前,从施工现场截取工程用的钢筋长300mm若干根,接头单体试件长度不小于600mm。将其一头套成锥螺纹,用牙形规和卡规检查锥螺纹丝头的加工质量(图4-37)。当其牙形与牙形规吻合,小端直径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则判定锥螺纹丝头为合格品,然后再用锥螺纹塞规。检查同规格连接套的加工质量。当连接套的大端边缘在锥螺纹塞规大端缺口
范围内时,连接套为合格品。
3.4.3 接头的拧紧力矩值应符合表4-27的规定值。
3.4.4 试件的拉伸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
3.4.4.1 屈服强度实测值不小于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3.4.4.2 抗拉强度实测值与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小于1.35(异径钢筋接头以小径钢筋强度为准)。
如有1根试件达不到上述要求值,应再取双倍试件试验。当全部试件合格后,方可进行连接施工。如仍有1根试件不合格,则判定该批连接件不合格,不准使用。
3.4.4.3 填写接头拉伸试验报告(见附表2)。
3.5 钢筋连接:
3.5.1 连接套规格与钢筋规格必须一致。
3.5.2 连接之前应检查钢筋锥螺纹及连接套锥螺纹是否完好无损。钢筋锥螺纹丝头上如发现杂物或锈蚀,可用钢丝刷清除。
3.5.3 将带有连接套的钢筋拧到待接钢筋上,然后按表4-27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当听到力矩扳手发出“卡塔”响声时,即达到接头的拧紧值。钢筋连接的操作见图4-38(a)、(b)、(c)所示。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先将钢筋托平对正用手拧进,再按图示操作。
3.5.4 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3.6 质量检查:在钢筋连接生产中,操作工人应认真逐个检查接头的外观质量,外露丝扣不得超过1个完整扣。如发现外露丝扣超过1个完整扣,应重拧或查找原因及时消除。不能消除时,应报告有关技术人员作出处理。
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要抽查接头的外观质量,并用力矩扳手抽检接头的拧紧力矩,并填写抽检记录(见附表3)。发现不合格时应及时处理。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4.1.2 连接套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 4.1.3 接头的强度必须合格。
每种规格接头,每300个为一批,不足3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做3根试件作拉力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4.1.4 接头拧紧力矩值的抽检必须合格。 梁、柱构件:每个构件抽验1个接头。
板、墙、基础底板:一个楼层每100个接头为一批,不足1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抽验3个接头。
抽查接头的拧紧力矩值必须全部合格。如有1个构件中的1个接头达不到规定的拧紧力矩值,则该构件的接头必须全部逐个拧到规定的力矩值。
检验方法:检查锥螺纹钢筋接头施工抽检记录。
4.1.5 钢筋的规格、接头的位置、同一区段内有接头钢筋面积的百分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或尺量检查。 4.2 基本项目:
锥螺纹接头的外露丝扣不得超过1个完整扣,否则应重新拧紧接头或进行加固处理。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5 成品保护
注意对连接套和已套丝钢筋丝扣的保护,不得损坏丝扣,丝扣上不得粘有水泥浆等污物。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必须分开施工用和检验用的力矩扳手,不能混用,以保证力矩检验值准确。
6.2 钢筋在套丝前,必须对钢筋规格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如发现钢筋端头弯曲,必须先进行调直处理。钢筋边肋尺寸如超差,要先将端头边肋砸扁方可使用。
6.3 钢筋套丝,操作前应先调整好定位尺的位置,并按照钢筋规格配以相对应的加工导向套。对于大直径钢筋要分次车削到规定的尺寸,以保证丝扣精度,避免损坏梳刀。
6.4 对个别经检验不合格的接头,可采用电弧焊贴角焊缝方法补强,但其焊缝高度和厚度应由施工、设计、监理人员共同确定,持有焊工考试合格证的人员才能施焊。
6.5 锥螺纹接头施工应由具有资质证明的专门施工队伍承包施工。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7.2 钢筋机械性能试验报告。 7.3 连接套合格证。 7.4 接头强度检验报告。
7.5 接头拧紧力矩值的抽检记录。
锥螺纹钢筋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钢筋锥螺纹加工检验记录
检验单位: 检验员签字: 检验日期:
技术负责人:
锥螺纹钢筋接头施工抽检记录
2
3
附表附表
检验结论:合格√,不合格×。 抽检单位:
检验人员: 技术负责人:
钢筋工程的质量保证工法
为确保工程质量,防患于未然,消除钢筋工程的质量隐患。特编制对钢筋工程在材料、加工、焊接、绑扎方面的控制措施。 1 材料要求:
1.1 材质要求:钢筋进厂时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检测报告,特别要注意鉴别质保书和批号的真伪。
1.2 外观检查:材料进场时,按品种、规格、炉号分批检查,对钢材还要进行外观检查验收,包括锈蚀情况,有无缩颈断裂、起皮、油污、损伤等。外观检查或检测不合格的钢材不得下料施工。
1.3 试验检测:按现行国家现行《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及时取样送试验室检验,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试验,如为进口钢材,还需作化学分析。钢筋加工过程中如发生脆断,连接性能不正常或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应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及其它专项检验。待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钢筋检验所得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a、抗拉强度实测值:屈服强度实测值≥1.25 b、屈服强度实测值强: 度 标 准 值≥1.30 2 钢筋加工:
2.1 钢筋配料:由专业班组根据钢筋加工配料单,使用机械统一加工,分品种、型号、规格分别挂牌堆放。加工成型的钢筋应分类堆放,经过半成品检查合格后,统一领料,分部位、构件,吊运至现场由人工绑扎成型入模。
2.2 钢筋调直:小于Φ12的盘圆钢筋,使用冷拉调直,HPB235级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HRB400、RRB400级钢筋冷拉率不宜大于1%;大于Φ12的钢筋应进尺钢筋,采用机械切断、弯曲。
2.3 钢筋弯折:
2.3.1 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3.2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3.3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2.3.4 箍筋弯钩弯折角度焊接不应小于90°;对于抗震结构应为135°。平直部分不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于抗震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3 钢筋焊接:
3.1 钢筋接头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施工规范要进行施工,水平钢筋接头连接形式以闪光对焊为主。直径≥Φ16的竖向钢筋连接,宜采用电渣压力焊。设置在同一构件内钢筋接头应相互错开,在长度为35d且不小于500mm的截面内,焊接接头在受拉区不超过50%。
3.2 焊工必须持证上岗。焊接前应先试焊,经测试合格后,方可正式焊接施工。 3.3 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3.3.1质量要求:外观检查焊包均匀,焊包直径宜为钢筋直径的1.6倍且突出钢筋表面高度≥4mm。接头外钢筋轴线偏移不得超过0.1倍钢筋直径,同时不得大于2mm,接头弯折不得大于4度。以300个接头为一个验收批,取三个试件进行抗拉试验,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数值。
3.3.2施工注意事项:焊机的上、下钳口要保持同心。钢筋焊接端头要对正压紧且保持垂直。罐内倒焊剂,严禁将焊剂从罐内一侧倾倒。在低温条件下,焊剂罐拆除要较常温条件下适当延长。雨雪天气时,在无可靠遮蔽措施条件下禁止施焊。 3.4 水平钢筋闪光对焊连接: 3.4.1闪光对焊施工工艺 a连续闪光焊
b预热闪光焊 c闪光—预热—闪光焊
3.4.2闪光对焊接头的施工工艺选取和质量检查,应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96规定,进行外观检查和作拉伸试验和冷弯试验。
a 外观检查:接头表面不能有横向裂纹;电极接触处的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烧伤,接头处的弯折不得大于4度;轴线偏移不大于0.1倍钢筋直径,且不大于2mm。 b 拉伸试验: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规定的抗拉强度;3个试样中应至少有2个断于焊缝外并呈延性断裂。
C 冷弯试验:弯心直径依据《钢筋验收及焊接规范》JGJ18—96规定选取。 3.5 钢筋的绑扎
3.5.1钢筋现场绑扎之前要核对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及数量。绑扎用20—22号镀锌铁丝。绑扎梁、柱箍筋应与受力筋垂直,且所有钢筋绑扎骨架外形尺寸偏差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规范》GB50204-2002的规定。
3.5.2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位置要错开,搭接长度1.3倍范围内绑扎钢筋面积占受力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对梁、板、墙类构件≤25%;对柱类构件≤50%。 3.5.3保证保护层厚度措施:
a为确保保护层厚度,钢筋骨架要垫水泥砂浆垫块的,砂浆垫块厚度依据设计要求的保护层厚度。
b骨架内钢筋与钢筋之间间距25mm时,用Φ25钢筋控制,其长度同骨架宽。所有垫块与Φ25钢筋头间距宜为1m,不得超过2m。
c对于双向双层板钢筋,为确保筋体位置准确,要垫以铁马凳,间距1m;基础底板铁马凳采用Φ22钢筋制作,其它处Φ16。
d柱子用砂浆垫块绑在柱主筋上,每边不少于两竖行,上下间距1200。 e采用定型筋控制剪力墙钢筋保护层厚度及墙厚度,利用短钢筋制成定型筋,定型筋长度为墙厚,两端用红笔划出控制线,控制线位置按保护层厚度加水平筋直
径确定,然后将定型筋点焊在墙两侧竖向筋上,@1200~1500mm,成梅花形布置。
f楼板支座处的附加钢筋和悬挑构件的受力筋的保护层采用钢筋马凳控制,间距1000mm,保证受力筋不变形,不位移。 3.5.4质量检查
钢筋绑扎安装完毕后,应检查以下方面:
a钢筋级别、直径、根数、位置、间距是否与图纸设计相符。 b钢筋接头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规定。 c钢筋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 d钢筋表面是否清洁。
e钢筋绑扎是否牢固,有无松动现象。
检查完毕后,作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经监理方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钢筋绑扎与安装工程地下室钢筋绑扎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底板、墙的钢筋绑扎。 2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铁丝的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各种挂钩或撑杆等。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钢筋绑扎顺序分类堆放,并将锈蚀进行清理。
2.2.2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当施工现场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有排水及降水措施。
2.2.4 熟悉图纸,确定钢筋穿插就位顺序,并与有关工种作好配合工作,如支模、管线、防水施工与绑扎钢筋的关系,确定施工方法,作好技术交底工作。
2.2.5 根据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案(采用内贴法或外贴施工),底板钢筋绑扎前做完底板下防水层及保护层;支完底板四周模板(或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当地下室外墙防水采用内贴法施工时,在绑扎墙体钢筋之间前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及保护层。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划钢筋位置线→运钢筋到使用部位→绑底板及梁钢筋→绑墙钢筋
3.2 划钢筋位置线:按图纸标明的钢筋间距,算出底板实际需用的钢筋根数,一般让靠近底板模板边的那根钢筋离模板边为5cm,在底板上弹出钢筋位置线(包括基础梁钢筋位置线)。
3.3 绑基础底板及基础梁钢筋
3.3.1 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根据底板受力情况,决定下层钢筋哪个方向钢筋在下面,一般情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3.3.2 钢筋绑扎时,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每点都绑扎,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绑扎,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将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如采用一面顺扣应交错变换方向,也可采用八字扣,但必须保证钢筋不位移。
3.3.3 摆放底板混凝土保护层用砂浆垫块,垫层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1m左右距离梅花型摆放。如基础底板较厚或基础梁及底板用钢量较大,摆放距离可缩小,甚至砂浆垫块可改用铁块代替。
3.3.4 底板如有基础梁,可分段绑扎成型,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3.3.5 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时,绑完下层钢筋后,摆放钢筋马凳或钢筋支架(间距以1m左右一个为宜),在马凳上摆放纵横两个方向定位钢筋,钢筋上下次序及绑扣方法同底板下层钢筋。
3.3.6 底板钢筋如有绑扎接头时,钢筋搭接长度及搭接位置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在中心及两端扎牢。如采用焊接接头,除应按焊接规程规定抽取试样外,接头处置也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3.3.7 由于基础底板及基础梁受力的特殊性,上下层钢筋断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3.8 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甩出长度不宜过长,其上端应采取措施保证甩筋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3.4 墙筋绑扎:
3.4.1 在底板混凝土上弹出墙身及门窗洞口位置线,再次校正预埋插筋,如有位移时,按洽商规定认真处理。墙模板宜采用“跳间支模”,以利于钢筋施工。
3.4.2 先绑2~4根竖筋,并画好横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画好竖筋分档标志。一般情况横筋在外,竖筋在里,所以先绑竖筋后绑横筋。横竖筋的间距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4.3 墙筋为双向受力筋,所有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其搭接长度及位置要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3.4.4 双排钢筋之间应绑间距支撑或拉筋,以固定钢筋间距。支撑或拉筋可用φ6或φ8钢筋制作,间距1m左右,以保证双排钢筋之间的距离。
3.4.5 在墙筋外侧应绑上带有铁丝的砂浆垫块,以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3.4.6 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在洞口竖筋上划出标高线。门窗洞口
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3.4.7 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如首层柱的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地下室墙体深度;墙端部、内外墙交接处受力钢筋锚固长度等,绑扎时应注意。
3.4.8 配合其他工种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焊剂的牌号、性能及使用的钢板,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成分检验的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4.1.2 钢筋表面必须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格按原规格使用。
4.1.3 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1.4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必须符合钢筋焊接规范的专门规定。 4.2 基本项目:
4.2.1 绑扎钢筋的缺扣、松扣数量不得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2.2 弯钩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
4.2.3 用Ⅰ级钢筋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2.4 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处弯折不得大于4°,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4.2.5 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灰渣及咬边。接头尺寸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4.2.5.1 绑条沿接头中心的纵向位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4.2.5.2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 4.2.5.3 焊缝厚度不小于0.05d。 4.2.5.4 焊缝宽度不小于0.1d。 4.2.5.5 焊缝长度不小于0.5d。 4.2.5.6 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6。
5 成品保护
5.1 成型钢筋应按指定地点堆放,用垫木垫放整齐,防止钢筋变形、锈蚀、油污。
5.2 绑扎墙筋时应搭临时架子,不准蹬踩钢筋。
5.3 妥善保护基础四周外露的防水层,以免被钢筋碰破。
5.4 底板上、下层钢筋绑扎时,支撑马凳要绑牢固,防止操作时踩变形。 5.5 严禁随意割断钢筋。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墙、柱预埋钢筋位移: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下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应有专人检查修整。
6.2 露筋:墙、柱钢筋每隔1m左右加绑带铁丝的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 6.3 搭接长度不够:绑扎时应对每个接头进行尺量,检查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6.4 钢筋接头位置错误: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6.5 绑扎接头与对焊接头未错开:经过焊加工的钢筋,在现场进行绑扎时,对焊接头要错开搭接位置。因此加工下料时,凡距钢筋端头搭接长度范围以内不得有对焊接头。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单。 7.2 钢筋力学性能复试报告。
7.3 进口钢筋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和可焊性试验报告。国产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时,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7.4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报告。 7.5 焊条、焊剂出厂合格证。
7.6 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7.7 钢筋分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锥螺纹钢筋接头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直径16~40mm的热轧Ⅱ、Ⅲ级同级钢筋的同径或异径钢筋的连接。所连接钢筋直径之差不宜超过9mm。
采用锥螺纹钢筋接头应经设计人员同意。 3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单。
2.1.2 连接套应符合以下要求:
2.1.2.1 有明显的规格标记(如32或32)。 2.1.2.2 锥孔用塑料密封盖封住。
2.1.2.3 同径或异径连接套尺寸在表4-25的规定范围。
2.1.2.4 锥螺纹塞规拧入连接套后,连接套的大端边缘应在锥螺纹塞规大端的缺口范围内(图4-36)。
2.1.2.5 有产品合格证。
2.1.2.6 连接套应分类包装存放,不得混淆和锈蚀。 2.1.3 主要机具:
2.1.3.1 钢筋套丝机:型号为SZ-50A,或其它可套制直径16mm及以上的Ⅱ、Ⅲ级钢筋的套丝机。
3.1.3.2 量规:量规包括牙形规、卡规和锥形螺纹塞规。
牙形规是用来检查钢筋连接端的锥螺纹牙形加工质量的量规。 卡规是用来检查钢筋连接端的锥螺纹小端直径的量规。 锥螺纹塞规是用来检查锥螺纹连接套的加工质量的量规。
2.1.3.3 力矩板手:力矩扳手必须经计量管理部门批准,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生产厂生产的产品。力矩扳手需定期经计量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扭力仪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准使用。检定期限每半年一次,且新开工工程必须先进行检定方可使用。
2.2 作业条件:
2.2.1 操作工人(包括套丝的工人)必须经专门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2.2 接头位置应符合规定。
2.2.3 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钢筋下料→钢筋套丝→接头单体试件试验→钢筋连接→质量检查
3.2 钢筋下料可用钢筋切断机或砂轮锯,不得用气割下料。钢筋下料时,要求钢筋端面与钢筋轴线垂直,端头不得弯曲、不得出现马蹄形。
3.3 钢筋套丝:
3.3.1 套丝机必须用水溶性切削冷却润滑液,不得用机油润滑或不加润滑液套丝。
3.3.2 钢筋套丝质量必须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钢筋的牙形必须与牙形规相吻合,其小端直径必须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锥螺纹丝扣完整牙数不得小于表4-26的规定值。
3.3.3 在操作工人自检的基础上,质检员必须每批抽检3%,且不少于3个,并填写检验记录(见附表1)。
3.3.4 检查合格的钢筋锥螺纹,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值,用扭力扳手拧紧连接套。
3.4 接头单体试件试验: 3.4.1 试件数量:每种规格接头,每300个为一批,不足3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做3根试件。
3.4.2 试件制作:施工作业之前,从施工现场截取工程用的钢筋长300mm若干根,接头单体试件长度不小于600mm。将其一头套成锥螺纹,用牙形规和卡规检查锥螺纹丝头的加工质量(图4-37)。当其牙形与牙形规吻合,小端直径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则判定锥螺纹丝头为合格品,然后再用锥螺纹塞规。检查同规格连接套的加工质量。当连接套的大端边缘在锥螺纹塞规大端缺口
范围内时,连接套为合格品。
3.4.3 接头的拧紧力矩值应符合表4-27的规定值。
3.4.4 试件的拉伸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
3.4.4.1 屈服强度实测值不小于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3.4.4.2 抗拉强度实测值与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小于1.35(异径钢筋接头以小径钢筋强度为准)。
如有1根试件达不到上述要求值,应再取双倍试件试验。当全部试件合格后,方可进行连接施工。如仍有1根试件不合格,则判定该批连接件不合格,不准使用。
3.4.4.3 填写接头拉伸试验报告(见附表2)。
3.5 钢筋连接:
3.5.1 连接套规格与钢筋规格必须一致。
3.5.2 连接之前应检查钢筋锥螺纹及连接套锥螺纹是否完好无损。钢筋锥螺纹丝头上如发现杂物或锈蚀,可用钢丝刷清除。
3.5.3 将带有连接套的钢筋拧到待接钢筋上,然后按表4-27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当听到力矩扳手发出“卡塔”响声时,即达到接头的拧紧值。钢筋连接的操作见图4-38(a)、(b)、(c)所示。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先将钢筋托平对正用手拧进,再按图示操作。
3.5.4 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3.6 质量检查:在钢筋连接生产中,操作工人应认真逐个检查接头的外观质量,外露丝扣不得超过1个完整扣。如发现外露丝扣超过1个完整扣,应重拧或查找原因及时消除。不能消除时,应报告有关技术人员作出处理。
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要抽查接头的外观质量,并用力矩扳手抽检接头的拧紧力矩,并填写抽检记录(见附表3)。发现不合格时应及时处理。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4.1.2 连接套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 4.1.3 接头的强度必须合格。
每种规格接头,每300个为一批,不足3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做3根试件作拉力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4.1.4 接头拧紧力矩值的抽检必须合格。 梁、柱构件:每个构件抽验1个接头。
板、墙、基础底板:一个楼层每100个接头为一批,不足100个也作为一批,每批抽验3个接头。
抽查接头的拧紧力矩值必须全部合格。如有1个构件中的1个接头达不到规定的拧紧力矩值,则该构件的接头必须全部逐个拧到规定的力矩值。
检验方法:检查锥螺纹钢筋接头施工抽检记录。
4.1.5 钢筋的规格、接头的位置、同一区段内有接头钢筋面积的百分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或尺量检查。 4.2 基本项目:
锥螺纹接头的外露丝扣不得超过1个完整扣,否则应重新拧紧接头或进行加固处理。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5 成品保护
注意对连接套和已套丝钢筋丝扣的保护,不得损坏丝扣,丝扣上不得粘有水泥浆等污物。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必须分开施工用和检验用的力矩扳手,不能混用,以保证力矩检验值准确。
6.2 钢筋在套丝前,必须对钢筋规格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如发现钢筋端头弯曲,必须先进行调直处理。钢筋边肋尺寸如超差,要先将端头边肋砸扁方可使用。
6.3 钢筋套丝,操作前应先调整好定位尺的位置,并按照钢筋规格配以相对应的加工导向套。对于大直径钢筋要分次车削到规定的尺寸,以保证丝扣精度,避免损坏梳刀。
6.4 对个别经检验不合格的接头,可采用电弧焊贴角焊缝方法补强,但其焊缝高度和厚度应由施工、设计、监理人员共同确定,持有焊工考试合格证的人员才能施焊。
6.5 锥螺纹接头施工应由具有资质证明的专门施工队伍承包施工。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7.2 钢筋机械性能试验报告。 7.3 连接套合格证。 7.4 接头强度检验报告。
7.5 接头拧紧力矩值的抽检记录。
锥螺纹钢筋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钢筋锥螺纹加工检验记录
检验单位: 检验员签字: 检验日期:
技术负责人:
锥螺纹钢筋接头施工抽检记录
2
3
附表附表
检验结论:合格√,不合格×。 抽检单位:
检验人员: 技术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