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心理悲惨人生_谈鲁迅笔下的几位心理病态人物

文 论 坛INTELLIGENCE

病态心理 悲惨人生

——谈鲁迅笔下的几位心理病态人物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郑 婉

摘 要: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开拓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早年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要拯救衰败的民族首先要医治国人的灵魂,而医治灵魂的最有效武器是文学。他用文学作品深刻揭示民族思想的劣根性,以唤起国人的警醒与自强。因此,在其几篇代表性的小说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批具有病态心理,并命运悲惨的典型人物形象,用这些心理病态人物的身心活动,深刻揭示整个社会群体的病态和黑暗,挖掘了他们及整个社会致病及落后的根源,以呐喊与呼唤民族的自省与奋起。

关键词:鲁迅作品 人物 病态心理 悲惨命运 根源

鲁迅先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创作时, 十分注重运用心理学与文字的结合,深入剖析国人之灵魂。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他以凝练、犀利、深刻、沉重的笔触,塑造了一批具有病态心理,且命运十分悲惨的人物,揭示旧中国的黑暗,意在唤醒民众认识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万恶的吃人社会,这样的社会必须改造或推翻。本文仅就鲁迅先生所写的四个病态人物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主人公,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带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好吃懒做,偷窃, 皱纹间的伤痕是偷人书时被人打的,是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典型虚荣的人。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阶层及社会等级鲜明的时代,穿长衫的与穿短衣的地位是不同的,因为经济基础是不同的。四文钱一碗酒,短衣帮只有站着靠着柜台喝酒,而长衫帮则是买酒买菜进隔壁坐着吃。因为短衣帮多半买不起荤菜,只能出一文钱买一碟茴香豆。旧时的读书人多以穿长衫来显示自己文人的身份与以卖劳力为生的穷苦短衣帮区别身份。孔乙己为了读书人的面子,进酒店喝酒也要穿长衫。虽然那件长衫又脏又破,好象几年没有洗没有补似的。虽然是站着喝酒,但是仅穿长衫就足以令短衣帮另眼相看了。

1.因唯有读书高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未中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首先是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甚至看上去有些自负。当旁人问:“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到:“那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都是之乎者也之类,一点都让人听不懂了。

2.私心过重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是一个好占小便宜私心太重的人。因为他写了一手好字,有人请他钞书,而他却因好吃懒做砸了自己的饭碗,连人带笔砚书籍纸张一块消失,他贪图了小便宜但失去了营生的机会。

3.缺乏自信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平时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他希望自己穿上长衫显示一下读书人的身份想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但是适得其反,他的偷窃行为还是成为大家的笑柄,偷窃被人嘲笑使他很自卑,在众人面前他缺乏自信。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中是穿着破短衫,用双手“走路”来喝一碗酒,随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他的结局注定悲惨。

二、狂人——社会各层人物恐惧心理的代表

狂人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鲁迅在小说中称其“语颇错杂无伦次,多荒唐之言。”狂人认为哥哥和身边的人、村庄上的人都预谋害死他。通过自己眼中的种种“事实”狂人确信周围的人要吃了自己,这是被害妄想症的典型。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妄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因如下:

1.是个人认知方式的偏差

狂人在首篇日记中写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这段话是一个神经病者的胡言乱语。

2.长期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猜疑心理

狂人那天看见月亮光很亮,开始脑子出毛病了,然而他说:我不见他,已经是三十多年。假定狂人三十多岁,就是说,狂人三十年来一直处于一个昏暗的世界,而今天他看到了月光,一种感受使他觉悟了,看到另外一个空间了。因为看到了月光,他精神爽快,实际上是精神变得兴奋了。这时疑点产生了,赵家的狗还多看了他两眼,因而他证明自己怕得有理。

255

人 文 论 坛

INTELLIGENCE

第二篇中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怕他又似乎想害他,这就使狂人加重了自己的疑心。第三篇日记中街上的女子打儿子却看着他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得研究,才会明白……”

在第七篇中狂人认为:“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接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这是“杀人不见血”的做法,把对方逼迫寻了短见,还要给对方加上个罪名:“经不起考验。”杀人者的手上一点血腥都没有。

第十二篇中狂人已经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了”等等。

三、祥林嫂——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结了两次婚仍做了寡妇的祥林嫂,在听了柳妈诡秘的话之后,恐惧便随之而来了。愚昧的祥林嫂相信了柳妈说的死后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话,尽管她捐了“门槛”,但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对死亡的恐惧及死后被锯为两半的恐惧使她呆滞。死亡像欲喷发的火山,死亡之神等待时机捉走这个命苦的女人。一个人之所以缺乏勇气,产生恐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成人的恐惧心理往往与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无从考证祥林嫂婚前生活,但是婚后的生活却对她影响至深。祥林嫂在经历 了两个男人和儿子的死之后,特别是儿子死时五脏六腑全被狼咬出来,她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此她比旁人更惧怕死亡。

2.恐惧心理往往是缺乏科学知识,胡思乱想而造成的作为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祥林嫂是没有读过书的,加之她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封建迷信的感染,面对挫折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 就只能用迷信的看法来解释。因此,关于死后,柳妈说:“人死后会入地府,进而就会看见她两个死去的男人,并且两个男人会争抢她,阎王爷就会把她锯成两半……”这时,她难以安生了,无法入眠。对于祥林嫂来说死亡已经够可怕,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更是无比的令人惊悚。

3.害怕被他人和社会孤立或排斥,于是产生了恐惧

人是极为害怕孤独、孤立的。人的恐惧感也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孤独的。李商隐甚至写诗说:“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认为连神仙都耐不住冷清寂寞,耐不住孤独。为了战胜这种恐惧,人们就渴望与他人相处,渴望友谊,试图通过友谊来摆脱孤独和恐惧。

祥林嫂在得知死后会被锯的消息后,柳妈告诉她得以赎罪的方法——捐门槛。她不惜用一年的薪水捐门槛,以抚慰心中的恐惧。然而迷信的鲁镇人是不能让一个有她这样复杂经历的女人动手参加“祝福”的。她被孤立了,直到后来她被赶走又不知为何沦为乞丐。祥林嫂只有一个人了,孤单单的一个人,没有人理,没有社会的需要。与她相伴的是恐惧,等她的只有死亡。生活在恐惧中的祥林嫂在大年夜的喜庆的炮烛声中带着世人的祝福死去了。

四、阿Q——妄自尊大,护短忌医的典型

阿Q 是鲁迅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典型,他头上的癞疮疤是他的最醒目的标志。阿Q 的驯服和麻木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奴

隶和当时封建统治者在强大外敌的欺压屈辱下的一种病态的

精神麻醉。阿Q 是多种病态心理的混合体。这里切不说阿Q 的虚荣、浮躁、报复心、猜疑心,单说说他的嫉妒心理。

最可笑的一段故事是:一个春天,他醉醺醺地走在街上,看见王胡在赤着胳膊捉虱子,他也觉得身上痒了起来。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 却删去了一个癞字,非常藐视他。阿Q 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是太希奇,令人看不上眼。他嫉妒王胡是因为王胡与他不仅有着相同的疮疤而且王胡还有一部新奇的落腮胡子。所以“令人看不上眼”也只能是他个人的感受。他鄙视王胡,加之他认为被赵太爷打已经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他也坐了下去,脱下破夹袄来捉虱子。然而他的虱子没有王癞胡的多,咬死的时候也没有王癞胡的响。阿Q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有那么多虱子,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阿Q 病态的嫉妒使他妒火中烧,他的癞疮疤块块通红,唾骂:“这毛虫!”因而他被王癞胡痛打了一顿。

嫉妒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不仅与个体心理品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着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滋生嫉妒心理的因素主要有:

1.性格有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阿Q 头上有癞疮疤,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别人在一起说话他就以为人家不正经,是在议论他,这时的癞疮疤是痛楚,是别人不可触摸的。但是出了一个头上也有癞疮疤的的王癞胡他就不满了。别人与他有了同样的东西,他无法接受。于是他暂时忽略他们共有的东西,比起谁的虱子多,谁的虱子死时更响。这样看来,阿Q 是具有明显的处事敏感、多疑、主观心胸狭隘的性格缺陷的,从而导致了他嫉妒心理的产生。

2.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容易发生在彼此的生理属性(如:性别、年龄、容貌、健康状况)、心理属性(如:能力、性格等)和社会属性(如:文化程度、职务、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处境遇等)。阿Q 嫉妒王胡是因为同为流浪汉的王胡不仅和他同样长着癞疮,而且王胡还长着一部络腮胡子。而对于同为短工的小D,阿Q 更是嫉妒。在阿Q 的心中,小D 这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 的眼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谁料小D 竟谋了他的饭碗去。于是仇人相见的结果是阿Q 怒目而视并且动手打人,但是两人以平局而告终。

3.特定的社会环境容易促发嫉妒心理

在未庄盛传革命之时,赵司晨先盘起了辫子,好嫉妒的阿Q 立即用一支竹筷子将辫子盘在头上走出了门去。当他看到抢他生意的小D 竟然与他是同样的装束,他真的很想揍他一顿,然而最后也只是怒目而视。在赵家被抢之后,他仍在嫉妒贼人,恨自己没抢在前面。然而正是他的嫉妒使他成为了所谓“革命者”的代罪羊。腐败的的清朝政府不也是十分嫉妒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吗?挨了割地赔款后还说人家“是奇淫技巧,不足效仿”,真是可笑之极。

总之,鲁迅笔下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阿Q 等一系列文学形象,深刻地从心理分析的深层次找出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病因,是唤醒国人反思自己,重新奋起的良药。今天重读先生的经典之作,更敬佩他的思想之深刻,文笔之高超。伟哉﹗一代文学之巨匠﹗

256

文 论 坛INTELLIGENCE

病态心理 悲惨人生

——谈鲁迅笔下的几位心理病态人物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郑 婉

摘 要: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开拓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早年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要拯救衰败的民族首先要医治国人的灵魂,而医治灵魂的最有效武器是文学。他用文学作品深刻揭示民族思想的劣根性,以唤起国人的警醒与自强。因此,在其几篇代表性的小说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批具有病态心理,并命运悲惨的典型人物形象,用这些心理病态人物的身心活动,深刻揭示整个社会群体的病态和黑暗,挖掘了他们及整个社会致病及落后的根源,以呐喊与呼唤民族的自省与奋起。

关键词:鲁迅作品 人物 病态心理 悲惨命运 根源

鲁迅先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创作时, 十分注重运用心理学与文字的结合,深入剖析国人之灵魂。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他以凝练、犀利、深刻、沉重的笔触,塑造了一批具有病态心理,且命运十分悲惨的人物,揭示旧中国的黑暗,意在唤醒民众认识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万恶的吃人社会,这样的社会必须改造或推翻。本文仅就鲁迅先生所写的四个病态人物进行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主人公,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带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好吃懒做,偷窃, 皱纹间的伤痕是偷人书时被人打的,是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典型虚荣的人。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阶层及社会等级鲜明的时代,穿长衫的与穿短衣的地位是不同的,因为经济基础是不同的。四文钱一碗酒,短衣帮只有站着靠着柜台喝酒,而长衫帮则是买酒买菜进隔壁坐着吃。因为短衣帮多半买不起荤菜,只能出一文钱买一碟茴香豆。旧时的读书人多以穿长衫来显示自己文人的身份与以卖劳力为生的穷苦短衣帮区别身份。孔乙己为了读书人的面子,进酒店喝酒也要穿长衫。虽然那件长衫又脏又破,好象几年没有洗没有补似的。虽然是站着喝酒,但是仅穿长衫就足以令短衣帮另眼相看了。

1.因唯有读书高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未中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首先是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甚至看上去有些自负。当旁人问:“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到:“那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都是之乎者也之类,一点都让人听不懂了。

2.私心过重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是一个好占小便宜私心太重的人。因为他写了一手好字,有人请他钞书,而他却因好吃懒做砸了自己的饭碗,连人带笔砚书籍纸张一块消失,他贪图了小便宜但失去了营生的机会。

3.缺乏自信产生的虚荣心理

孔乙己平时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他希望自己穿上长衫显示一下读书人的身份想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但是适得其反,他的偷窃行为还是成为大家的笑柄,偷窃被人嘲笑使他很自卑,在众人面前他缺乏自信。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中是穿着破短衫,用双手“走路”来喝一碗酒,随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他的结局注定悲惨。

二、狂人——社会各层人物恐惧心理的代表

狂人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鲁迅在小说中称其“语颇错杂无伦次,多荒唐之言。”狂人认为哥哥和身边的人、村庄上的人都预谋害死他。通过自己眼中的种种“事实”狂人确信周围的人要吃了自己,这是被害妄想症的典型。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妄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因如下:

1.是个人认知方式的偏差

狂人在首篇日记中写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这段话是一个神经病者的胡言乱语。

2.长期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猜疑心理

狂人那天看见月亮光很亮,开始脑子出毛病了,然而他说:我不见他,已经是三十多年。假定狂人三十多岁,就是说,狂人三十年来一直处于一个昏暗的世界,而今天他看到了月光,一种感受使他觉悟了,看到另外一个空间了。因为看到了月光,他精神爽快,实际上是精神变得兴奋了。这时疑点产生了,赵家的狗还多看了他两眼,因而他证明自己怕得有理。

255

人 文 论 坛

INTELLIGENCE

第二篇中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怕他又似乎想害他,这就使狂人加重了自己的疑心。第三篇日记中街上的女子打儿子却看着他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得研究,才会明白……”

在第七篇中狂人认为:“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接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这是“杀人不见血”的做法,把对方逼迫寻了短见,还要给对方加上个罪名:“经不起考验。”杀人者的手上一点血腥都没有。

第十二篇中狂人已经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了”等等。

三、祥林嫂——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结了两次婚仍做了寡妇的祥林嫂,在听了柳妈诡秘的话之后,恐惧便随之而来了。愚昧的祥林嫂相信了柳妈说的死后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话,尽管她捐了“门槛”,但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对死亡的恐惧及死后被锯为两半的恐惧使她呆滞。死亡像欲喷发的火山,死亡之神等待时机捉走这个命苦的女人。一个人之所以缺乏勇气,产生恐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成人的恐惧心理往往与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无从考证祥林嫂婚前生活,但是婚后的生活却对她影响至深。祥林嫂在经历 了两个男人和儿子的死之后,特别是儿子死时五脏六腑全被狼咬出来,她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此她比旁人更惧怕死亡。

2.恐惧心理往往是缺乏科学知识,胡思乱想而造成的作为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祥林嫂是没有读过书的,加之她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封建迷信的感染,面对挫折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 就只能用迷信的看法来解释。因此,关于死后,柳妈说:“人死后会入地府,进而就会看见她两个死去的男人,并且两个男人会争抢她,阎王爷就会把她锯成两半……”这时,她难以安生了,无法入眠。对于祥林嫂来说死亡已经够可怕,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更是无比的令人惊悚。

3.害怕被他人和社会孤立或排斥,于是产生了恐惧

人是极为害怕孤独、孤立的。人的恐惧感也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孤独的。李商隐甚至写诗说:“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认为连神仙都耐不住冷清寂寞,耐不住孤独。为了战胜这种恐惧,人们就渴望与他人相处,渴望友谊,试图通过友谊来摆脱孤独和恐惧。

祥林嫂在得知死后会被锯的消息后,柳妈告诉她得以赎罪的方法——捐门槛。她不惜用一年的薪水捐门槛,以抚慰心中的恐惧。然而迷信的鲁镇人是不能让一个有她这样复杂经历的女人动手参加“祝福”的。她被孤立了,直到后来她被赶走又不知为何沦为乞丐。祥林嫂只有一个人了,孤单单的一个人,没有人理,没有社会的需要。与她相伴的是恐惧,等她的只有死亡。生活在恐惧中的祥林嫂在大年夜的喜庆的炮烛声中带着世人的祝福死去了。

四、阿Q——妄自尊大,护短忌医的典型

阿Q 是鲁迅作品中不朽的文学典型,他头上的癞疮疤是他的最醒目的标志。阿Q 的驯服和麻木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奴

隶和当时封建统治者在强大外敌的欺压屈辱下的一种病态的

精神麻醉。阿Q 是多种病态心理的混合体。这里切不说阿Q 的虚荣、浮躁、报复心、猜疑心,单说说他的嫉妒心理。

最可笑的一段故事是:一个春天,他醉醺醺地走在街上,看见王胡在赤着胳膊捉虱子,他也觉得身上痒了起来。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 却删去了一个癞字,非常藐视他。阿Q 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是太希奇,令人看不上眼。他嫉妒王胡是因为王胡与他不仅有着相同的疮疤而且王胡还有一部新奇的落腮胡子。所以“令人看不上眼”也只能是他个人的感受。他鄙视王胡,加之他认为被赵太爷打已经抬高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他也坐了下去,脱下破夹袄来捉虱子。然而他的虱子没有王癞胡的多,咬死的时候也没有王癞胡的响。阿Q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有那么多虱子,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阿Q 病态的嫉妒使他妒火中烧,他的癞疮疤块块通红,唾骂:“这毛虫!”因而他被王癞胡痛打了一顿。

嫉妒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不仅与个体心理品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着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滋生嫉妒心理的因素主要有:

1.性格有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阿Q 头上有癞疮疤,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别人在一起说话他就以为人家不正经,是在议论他,这时的癞疮疤是痛楚,是别人不可触摸的。但是出了一个头上也有癞疮疤的的王癞胡他就不满了。别人与他有了同样的东西,他无法接受。于是他暂时忽略他们共有的东西,比起谁的虱子多,谁的虱子死时更响。这样看来,阿Q 是具有明显的处事敏感、多疑、主观心胸狭隘的性格缺陷的,从而导致了他嫉妒心理的产生。

2.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容易发生在彼此的生理属性(如:性别、年龄、容貌、健康状况)、心理属性(如:能力、性格等)和社会属性(如:文化程度、职务、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处境遇等)。阿Q 嫉妒王胡是因为同为流浪汉的王胡不仅和他同样长着癞疮,而且王胡还长着一部络腮胡子。而对于同为短工的小D,阿Q 更是嫉妒。在阿Q 的心中,小D 这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 的眼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谁料小D 竟谋了他的饭碗去。于是仇人相见的结果是阿Q 怒目而视并且动手打人,但是两人以平局而告终。

3.特定的社会环境容易促发嫉妒心理

在未庄盛传革命之时,赵司晨先盘起了辫子,好嫉妒的阿Q 立即用一支竹筷子将辫子盘在头上走出了门去。当他看到抢他生意的小D 竟然与他是同样的装束,他真的很想揍他一顿,然而最后也只是怒目而视。在赵家被抢之后,他仍在嫉妒贼人,恨自己没抢在前面。然而正是他的嫉妒使他成为了所谓“革命者”的代罪羊。腐败的的清朝政府不也是十分嫉妒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吗?挨了割地赔款后还说人家“是奇淫技巧,不足效仿”,真是可笑之极。

总之,鲁迅笔下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阿Q 等一系列文学形象,深刻地从心理分析的深层次找出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病因,是唤醒国人反思自己,重新奋起的良药。今天重读先生的经典之作,更敬佩他的思想之深刻,文笔之高超。伟哉﹗一代文学之巨匠﹗

256


相关内容

  • 浅论鲁迅笔下的阿Q人物形象
  • 简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鲁迅先生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我读后,阿Q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阿Q以其别具异彩.与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屹立在中外著名的艺术画廊之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灿烂花朵.阿Q艺术形象是集众多艺术形象思想性格特点于一体的矛盾的组合体,他既朴实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题库
  •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填空题 1.1915年9月 陈独秀 主编的 <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 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qu ...

  • 鲁迅笔下旧中国的历史记忆_43726
  • 鲁迅笔下旧中国的历史记忆 洪河桥镇白集小学:刘凤梅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浙江温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 ...

  •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具有现代视野和人格的文化巨人.鲁迅先生塑造的农民形象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更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他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表现其社会历史性.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以他深 ...

  • 第三章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1.鲁迅
  •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1.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 ...

  • 鲁迅[朝花夕拾]中考名著习题及答案
  • 鲁迅<朝花夕拾> 1.< >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经历和体验的一部散 文集.其中很多故事令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 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故事, <藤野先生&g ...

  • 鲁迅与当代作家doc
  • 鲁迅与当代作家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鲁迅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从孔乙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中国读书人的影子,从闰土身 ...

  • 文科生毕业论文
  •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浅谈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现当代文学 学 生 姓 名 丁茹 学 号 1022500018 指 导 教 师 马德青 合肥师范学院·07级文科二班·丁茹 摘要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 ...

  •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