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体现 内容摘要:

“忠义”思想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甚至是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中在“忠义”思想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进行解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关键字:“忠义”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明代二位小说大家创作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描写了盛大的战争场面与场景,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人物心里刻画的入木三分。作为古代正统思想之一的“忠义”思想在两本书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 忠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忠的观念也有不少描述,这里略举几例进行分析。 诸葛亮,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无限智慧与经纶之策,草船借箭,南平孟获,巧摆八卦图,智用空城计,直至死了还以木偶吓退司马懿,为了刘备,鞠躬尽瘁,可谓死而不已。沮授,袁绍谋士,为曹操所擒,不屈被杀,至死神色不变。令曹操也叹息错杀了忠义之士,让人厚礼殡殓建坟,并在墓碑上题写:“忠烈沮君之墓”。于禁,曹操手下的将领。关公攻取樊城时,他受命前往救援,兵败被擒,变节投降。后来虽然获救,但魏主曹仁鄙视其为人,预先让人在墙上绘制他变节投敌的图画,令其又羞又恼,气愤成病而死。此外,作者还对军阀进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画,他们常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天下:孙权是为了成就“桓、文之事”,曹操是为了完成“力扶社稷的大业”,等等。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说穿了都是想统一天下,尊王称帝,唯自己(或自己的子孙)独尊,以地位与权力来要求天下人向其臣服,效忠于自己个人,实质上,无论是效忠于人还是为人所效忠,他们都不自觉地体现了忠。 从诸葛亮、沮授、曹仁、孙权等人身上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观念中,叛臣逆子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们头脑里忠的内涵主要是指忠于封建统治者个人。在某个统治集团内部,忠可能的确比义更能有效地巩固其个人统治,而且这个观念也深为哪个时期的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被当作了一种道德准绳。说白了,即对于封建统治者(汉朝)的忠,比如刘备自诩为汉室之后,曹操至死不称帝等等。

《水浒传》人物头脑里忠的内涵可分为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方面,梁山义军虽然成份复杂,但毫无疑问,反对奸臣、贪官污吏及地主恶霸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之一。身处社会底层的阮氏兄弟、张横、张顺兄弟自不必说,就是武松、鲁达、杨志等原有一定职业与身份的人,也都因不满于地主恶霸、贪官污吏的鱼肉百姓和作恶腐败走上了反抗道路,甚至连林冲这样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因奸臣高俅所迫而被逼上梁山。宋江自己就曾明确地阐述过梁山义军行动的出发点是因为“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不满滥官污吏,陷害天下百姓”。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们主观上希望通过反对奸臣、贪官污吏与地主恶霸的行动来证明对自己国家的忠。然而实质上他们已经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客观上对当朝统治政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梁山好汉们的忠还表现为对封建统治者个人――大宋天子与宋江的忠.一,对宋江之忠.首先来看在作者笔下被描述得极具反抗性的李逵,小说最后一回写他得知被宋江骗喝毒药之后,一反平时本色,只是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伺哥哥,死了也只是

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再看看曾反对过宋江招安政策的吴用,他最后竟然也自尽于宋江墓前。由此可见其他一般好汉对宋江的忠何其之深。二,对宋天子之忠。首先体现在宋江身上,他最怕担了不忠不孝之名,初见徐宁、呼延灼、卢俊义等人时都不忘表白自己替天行道,没有异心,要专待朝廷招安。后来当他刚一执掌梁山政权,就立即将原聚义厅名称改为忠义堂,正式为了昭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不二。再看好汉们,招安前,如前所述他们就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来表达对朝廷的忠。接受招安后,他们开始名正言顺的“报答赵官家”,他们追随宋江攻大辽、平田虎、伐王庆、擒方腊,成了统治阶级的一支别动队。然而,他们越显其忠,那些和他们过去一样身份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当地百姓就越受其苦,他们对自己过去所属阶级的危害也就越大。并且他们自己也大多数没能有什么好下场:或战死疆场、或被皇帝的爪牙设计毒害。他们被朝廷当成了可供驱使的工具,效忠程度越深,也就越来越快地降低了他们在宋天子眼中的价值,距离自己的最终被消灭也就越来越接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当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抱定“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念头,至死不悟,如宋江、卢俊义等。诚然,这个忠和《三国演义》一样,对团结各路好汉与凝集义军力量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义

《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此后虽未曾在本集团中再施行具体的结义行为,但“义”笼罩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整个刘蜀集团。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展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统、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

刘备的政治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果说“上报国家”体现其忠义,那么“下安黎庶”则体现其“民本”思想。刘备深深懂得这一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乃天下人之天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故其处处以此为行动的指南,大获民心,为刘备集团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奠定了人民基础。

作为政治家的刘备深谙“义”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事业前期一直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处处宣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广揽人才,大获民心,并以此为武器攻城略地,从人才、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为本集团发展壮大准备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义的“大义”性质充分发挥,居于主导地位。

《水浒传》中的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之所以受到天下英雄的敬仰,其主要原因不在疏财,而是他以义揽才,以义待才,尊重不同的人才,从而打动了天下英雄。

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只要有人来投奔他,不管地位高低,无有不纳。宋江之遇武松、李逵就是明证。宋江上梁山后,仍很重视人才工作,一是注意将散居各处的英雄好汉收入梁山大寨,二是注意将朝廷将才降服为梁山所用。在三打祝家庄、破高唐州、打青州、闹西岳过程中,宋江都注重将各路好汉悉数招罗到自己帐下。在组织的自卫战争中,他也很注意人才工作。只要朝廷将帅有一技之长,他都要降服为己所用,前收呼延灼、韩滔、彭玘、凌振,后收关胜、宣赞、郝思文等等。由于宋江的爱才,朝廷的征剿坏事变成了为山寨输送

人才的好事。

不仅仅是宋江尊重人才,其他英雄也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张青夫妇在孟州道开了一个酒店,死于他们店中的人难以计数。但张青不坏三种人:云游僧道、流配犯人、江湖行院妓女。“不坏”前两种人的原因就是“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第四十四回,邓飞、孟康在饮马川占山为王,将被陷害刺配沙门岛的裴宣救下,因裴宣“为人忠直聪明,分毫不肯苟且„„智勇足备”,所以邓飞兄弟让裴宣做了一寨之主。这里既有朦胧的阶级意识的萌芽,又含有对人才的爱惜之情,完全符合“义”的要求。“义”因此具有举贤荐能、团结人心的重要作用。

在《水浒传》中,“义”是与辅国安民联系在一起的,“忠义”以“辅国安民”为基础。作者明确提示梁山好汉的造反行动因于权奸乱国。《水浒传》着力描写的正是梁山好汉反权奸反贪官污吏的斗争。诸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雪夜上梁山、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破高唐州、打青州等重大行动,其攻击的大都是高俅等奸臣以及为他们所纵容的贪官污吏和豪强恶霸。梁山好汉们的所有行为集中于一点,那就是不能容忍黑暗现实,为正义而战。梁山大军在“义“的大旗下,迅速壮大,攻城打县,所向披靡。

宋江大义凛然,放弃小我,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经历了宋江招安路线的严重挫伤之后,梁山队伍没有出现内部分裂,仍然是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征田虎、打王庆、剿方腊,战绩赫赫,英雄好汉纷纷效命沙场,在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哪位好汉分离出来,另拉义旗。

在书中,宋江用过人的“义”作纽带,维系另外107个好汉的团结实现的。梁山的誓词中就明确地写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三、结语

“忠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文化观念之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歌颂了“忠义”思想,使之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正是这种“忠义”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物身上的可歌可泣的一面。这也正是这两本名著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参考书目: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 罗贯中著

《水浒传》 明 罗贯中 施耐庵著

《品三国》 易中天著

《品水浒》 吴樾著

《水浒文化新解》 杨子华著

《解读〈水浒传〉》 鲁迅 胡适著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体现 内容摘要:

“忠义”思想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甚至是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中在“忠义”思想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进行解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关键字:“忠义”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明代二位小说大家创作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描写了盛大的战争场面与场景,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人物心里刻画的入木三分。作为古代正统思想之一的“忠义”思想在两本书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 忠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忠的观念也有不少描述,这里略举几例进行分析。 诸葛亮,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无限智慧与经纶之策,草船借箭,南平孟获,巧摆八卦图,智用空城计,直至死了还以木偶吓退司马懿,为了刘备,鞠躬尽瘁,可谓死而不已。沮授,袁绍谋士,为曹操所擒,不屈被杀,至死神色不变。令曹操也叹息错杀了忠义之士,让人厚礼殡殓建坟,并在墓碑上题写:“忠烈沮君之墓”。于禁,曹操手下的将领。关公攻取樊城时,他受命前往救援,兵败被擒,变节投降。后来虽然获救,但魏主曹仁鄙视其为人,预先让人在墙上绘制他变节投敌的图画,令其又羞又恼,气愤成病而死。此外,作者还对军阀进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画,他们常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天下:孙权是为了成就“桓、文之事”,曹操是为了完成“力扶社稷的大业”,等等。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说穿了都是想统一天下,尊王称帝,唯自己(或自己的子孙)独尊,以地位与权力来要求天下人向其臣服,效忠于自己个人,实质上,无论是效忠于人还是为人所效忠,他们都不自觉地体现了忠。 从诸葛亮、沮授、曹仁、孙权等人身上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观念中,叛臣逆子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们头脑里忠的内涵主要是指忠于封建统治者个人。在某个统治集团内部,忠可能的确比义更能有效地巩固其个人统治,而且这个观念也深为哪个时期的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被当作了一种道德准绳。说白了,即对于封建统治者(汉朝)的忠,比如刘备自诩为汉室之后,曹操至死不称帝等等。

《水浒传》人物头脑里忠的内涵可分为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方面,梁山义军虽然成份复杂,但毫无疑问,反对奸臣、贪官污吏及地主恶霸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之一。身处社会底层的阮氏兄弟、张横、张顺兄弟自不必说,就是武松、鲁达、杨志等原有一定职业与身份的人,也都因不满于地主恶霸、贪官污吏的鱼肉百姓和作恶腐败走上了反抗道路,甚至连林冲这样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因奸臣高俅所迫而被逼上梁山。宋江自己就曾明确地阐述过梁山义军行动的出发点是因为“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不满滥官污吏,陷害天下百姓”。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们主观上希望通过反对奸臣、贪官污吏与地主恶霸的行动来证明对自己国家的忠。然而实质上他们已经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客观上对当朝统治政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梁山好汉们的忠还表现为对封建统治者个人――大宋天子与宋江的忠.一,对宋江之忠.首先来看在作者笔下被描述得极具反抗性的李逵,小说最后一回写他得知被宋江骗喝毒药之后,一反平时本色,只是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伺哥哥,死了也只是

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再看看曾反对过宋江招安政策的吴用,他最后竟然也自尽于宋江墓前。由此可见其他一般好汉对宋江的忠何其之深。二,对宋天子之忠。首先体现在宋江身上,他最怕担了不忠不孝之名,初见徐宁、呼延灼、卢俊义等人时都不忘表白自己替天行道,没有异心,要专待朝廷招安。后来当他刚一执掌梁山政权,就立即将原聚义厅名称改为忠义堂,正式为了昭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不二。再看好汉们,招安前,如前所述他们就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来表达对朝廷的忠。接受招安后,他们开始名正言顺的“报答赵官家”,他们追随宋江攻大辽、平田虎、伐王庆、擒方腊,成了统治阶级的一支别动队。然而,他们越显其忠,那些和他们过去一样身份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当地百姓就越受其苦,他们对自己过去所属阶级的危害也就越大。并且他们自己也大多数没能有什么好下场:或战死疆场、或被皇帝的爪牙设计毒害。他们被朝廷当成了可供驱使的工具,效忠程度越深,也就越来越快地降低了他们在宋天子眼中的价值,距离自己的最终被消灭也就越来越接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当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抱定“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念头,至死不悟,如宋江、卢俊义等。诚然,这个忠和《三国演义》一样,对团结各路好汉与凝集义军力量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义

《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此后虽未曾在本集团中再施行具体的结义行为,但“义”笼罩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整个刘蜀集团。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展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统、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

刘备的政治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果说“上报国家”体现其忠义,那么“下安黎庶”则体现其“民本”思想。刘备深深懂得这一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乃天下人之天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故其处处以此为行动的指南,大获民心,为刘备集团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奠定了人民基础。

作为政治家的刘备深谙“义”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事业前期一直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处处宣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广揽人才,大获民心,并以此为武器攻城略地,从人才、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为本集团发展壮大准备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义的“大义”性质充分发挥,居于主导地位。

《水浒传》中的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之所以受到天下英雄的敬仰,其主要原因不在疏财,而是他以义揽才,以义待才,尊重不同的人才,从而打动了天下英雄。

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只要有人来投奔他,不管地位高低,无有不纳。宋江之遇武松、李逵就是明证。宋江上梁山后,仍很重视人才工作,一是注意将散居各处的英雄好汉收入梁山大寨,二是注意将朝廷将才降服为梁山所用。在三打祝家庄、破高唐州、打青州、闹西岳过程中,宋江都注重将各路好汉悉数招罗到自己帐下。在组织的自卫战争中,他也很注意人才工作。只要朝廷将帅有一技之长,他都要降服为己所用,前收呼延灼、韩滔、彭玘、凌振,后收关胜、宣赞、郝思文等等。由于宋江的爱才,朝廷的征剿坏事变成了为山寨输送

人才的好事。

不仅仅是宋江尊重人才,其他英雄也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张青夫妇在孟州道开了一个酒店,死于他们店中的人难以计数。但张青不坏三种人:云游僧道、流配犯人、江湖行院妓女。“不坏”前两种人的原因就是“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第四十四回,邓飞、孟康在饮马川占山为王,将被陷害刺配沙门岛的裴宣救下,因裴宣“为人忠直聪明,分毫不肯苟且„„智勇足备”,所以邓飞兄弟让裴宣做了一寨之主。这里既有朦胧的阶级意识的萌芽,又含有对人才的爱惜之情,完全符合“义”的要求。“义”因此具有举贤荐能、团结人心的重要作用。

在《水浒传》中,“义”是与辅国安民联系在一起的,“忠义”以“辅国安民”为基础。作者明确提示梁山好汉的造反行动因于权奸乱国。《水浒传》着力描写的正是梁山好汉反权奸反贪官污吏的斗争。诸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雪夜上梁山、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破高唐州、打青州等重大行动,其攻击的大都是高俅等奸臣以及为他们所纵容的贪官污吏和豪强恶霸。梁山好汉们的所有行为集中于一点,那就是不能容忍黑暗现实,为正义而战。梁山大军在“义“的大旗下,迅速壮大,攻城打县,所向披靡。

宋江大义凛然,放弃小我,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经历了宋江招安路线的严重挫伤之后,梁山队伍没有出现内部分裂,仍然是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征田虎、打王庆、剿方腊,战绩赫赫,英雄好汉纷纷效命沙场,在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哪位好汉分离出来,另拉义旗。

在书中,宋江用过人的“义”作纽带,维系另外107个好汉的团结实现的。梁山的誓词中就明确地写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三、结语

“忠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文化观念之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歌颂了“忠义”思想,使之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正是这种“忠义”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物身上的可歌可泣的一面。这也正是这两本名著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参考书目: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 罗贯中著

《水浒传》 明 罗贯中 施耐庵著

《品三国》 易中天著

《品水浒》 吴樾著

《水浒文化新解》 杨子华著

《解读〈水浒传〉》 鲁迅 胡适著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

  • 浅析张飞与李逵的形象
  • 第22卷 第4期 2005年12月黄石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shiEducationCollegeVol.22,No.4Dec.,2005,036-040 浅析张飞与李逵的形象 , 黄石 435000) [.他们的个性非常相似却又各有特色,本文就二人. [关键词]张飞;李逵;共性;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浅析中国古典小说
  • 浅析中国古典小说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1.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 ...

  • 广电毕业论文选题A
  • 新闻传媒学院双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试论影视批评的文化责任 栏目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传媒视点>校园文化影响力研究 <传媒视点>节目构成形态分析 大学校园DV 的现状与趋势 新世纪以来李安电影创作论 抗日题材长篇电视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独播剧 ...

  • 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四大名著
  • 最点题的答案: 西游:疯狂的猴子红楼:疯狂的石头水浒:疯狂的好汉三国:疯狂的战争最时尚的答案: 西游:三藏的团队管理艺术浅析红楼:败家子是怎样炼成的水浒:兄弟连三国:纪实文学:是金子总会发光--记农村优秀青年孔明最黑社会的答案: 西游:俺们天上有人!红楼:俺们朝廷里有人!水浒:俺们江湖上有人!三国: ...

  • 精辟的四大名著介绍
  • 最数学的答案: 西游:(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 红楼:(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水浒:(一群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三国:(三个男人和战争的故事) 最解释的答案: 西游:(西域历险记) 红楼:(乱伦家族) 水浒:(兄弟靠不住) 三国:(GAY佬史记) 最原始的答案: 水浒:大部分是男人 红楼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