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相比于三朝古都北京,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就要逊色不少,但对于研究古城变迁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同古称平城, 或称云州、云中, 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 辽金陪都, 明清重镇,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古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 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 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 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 但其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 这在我国城建史上是不多见的。大同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 早期城址遗迹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市叠压或打破, 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就对北魏平城作过考察和研究[1]。文化大革命后, 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历史时期地方城址的调查就是从大同城开始的[2]。80 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作了许多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①。2004 年8 月,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 全面启动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入手, 结合相关历史文献, 可以搞清大同古城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分布范围及其演变规律。

一、秦汉时期的县邑

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郡所辖的县城, 属并州刺史部。西汉中后期,在此设置了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 驻有边兵, 抗击匈奴, 平城成为北边长城内的军事重镇。汉代以来, 平城的名称屡变, 但其附近白登山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因此, 平城的位置可依据与白登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来判断。1984 年4 月, 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现的北魏元淑墓, 北距马铺山9.75 公里, 志文中“葬于白登之阳”的记载, 为白登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墓葬材料和众多的史料无可辩驳地指明了白登山即今马铺山, 印证了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 距马铺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

二、北魏前期的都城

( 一) 宫城

北魏平城的宫城即汉平城县城故址, 道武帝自盛乐迁都平城, 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 所指均为秦汉时期的平城。拓拔猗卢曾以故平城为南都, 并对破损的城垣作了修缮, 迁都时城垣现状相对较好, 北魏的宫城实际上是利用了汉平城原有的城垣。道武帝迁都伊始, 便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 宫城建设是从西宫开始的, 天兴元年至六年( 398—403 年) , 先后建成天文殿、太庙、太社、天华殿、西武库、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室、西朝阳殿等。天赐元年( 404 年) 冬十月筑西宫, 应是在旧城垣基础上对西宫城垣作了增筑, 在宫城中部修筑了城垣作为西宫的东墙, 城东预留了东宫建筑用地。道武帝在世时, 就开始营建东宫, 修筑了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太武帝即位后, 改建原来的东宫为万寿宫, 修建了永安殿、安乐殿、临望观、九华堂。延和元年( 432年) 七月筑东宫, 也是对旧城垣进行修筑, 按《南齐书·魏虏传》载:“截平城西为宫城, 四角起楼, 女墙,门不施屋, 城又无堑⋯⋯伪太子宫在城东, 亦开四门, 瓦屋, 四角起楼。”说明北魏宫城是在汉平城原有城垣的基础上, 建造了两个各自独立却自成一体的建筑单元, 即由西宫和东宫组成的宫城。

( 二) 外城

平城的外城, 又称内城、中城, 由于都城建设,前后有所变化。据史料载, 天赐三年六月,“规立外城, 方二十里, 分置市里, 经涂洞达。”[7]太祖纪此时仅对外城作了规划并未建设, 相对宫城而言, 称作外城。太延五年,“柔然敕连可汗闻魏主向姑藏, 乘虚入寇⋯⋯至善无七介山, 平城大骇, 民争走中城。穆寿不知所为, 欲塞西郭门, 请太子避保南山。窦太后不听而止。”[11]这时虽修筑了郭城城垣, 还没有完成, 相对于宫城和郭城, 称外城为中城。说明郭城环绕于内城的周围, 或者说郭城是中城外围的一道防御屏障。“欲塞西郭门”可以肯定宫城在郭城的里面, 塞筑西郭门可暂保宫城安全, 如果宫城不在郭城内, 那么塞筑西郭门对于宫城的安全无补, 说明当时的平城防御设施

没有完全建好, 城墙也没有想象的坚固。太和十五年,“十有二月壬辰, 迁社于内城之西。”[7]高祖纪下通过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 平城的建设基本完备, 对于宫城和郭城而言, 外城便被称为内城。 ( 三) 郭城

北魏平城的郭城,《魏书·太宗纪》载:“泰常七年( 422 年) 秋九月辛亥, 筑平城外郭, 周回三十二里。”《北史》、《资治通鉴》也有相同的记载, 说明明元帝泰常七年修筑平城外郭是可信的。1995 年5 月, 大同市东南3 里柳航里一带, 发现一处建筑遗址[15]。文物钻探表明, 遗址为圆形, 直径达290 米, 周围环绕圜形水道, 东、南、西、北有凸字形夯土台基, 中央是边长43 米的夯土台。北魏平城时期, 拥有圜形水道的大型建筑只有明堂。《水经注》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明堂上圆下方⋯⋯下则引水为辟雍。”关于明堂位置的叙述, 如浑西水“郭南结两石桥, 横水为梁, 又南迳籍田及药圃西, 明堂东”。如果平城外城的位置考证不错, 按《礼记正义·明堂位》,“淳于登曰: 明堂在国之阳, 三里之外, 七里之内, 丙巳之地。”平城郭城的南墙应在明堂和外城南墙的区域内, 即在今明代府城南墙和柳航里之间。

三、隋唐时期的军镇

北魏太和十八年( 496 年) , 孝文帝强行迁都洛阳, 结束了平城作为都城的历史。六镇之乱遭受战火洗劫, 平城沦为废墟。北齐、北周称之为恒安镇。隋朝在此设云内县。唐代设云州, 后改为云中县, 咸通十年( 869 年) 置大同军节度使。表明这一带主要是戍边的军镇, 并多次受到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势力和游牧民族的袭扰和破坏。

四、辽金时期的西京

五代仍称云中县, 为云州治, 属河东道。后唐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石敬瑭以契丹有援助之功, 将山前、代北地, 即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至此, 大同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长达四百多年。辽代初年称云州, 仍沿用唐代的云州城, 未加扩建。随着西夏势力的增强, 大同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突出, 重熙十三年( 1044 年) 升为西京, 相应地扩大了城市范围, 形成了规模广袤二十里陪都。金灭辽, 因其旧制, 仍以大同为西京, 未加增广。元代为大同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五、明清时期的重镇

明代称大同府, 由于蒙古势力一直是北边大患,便成军事要地, 为九边重镇之一。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的大同, 因驻军战马众多, 后来又修筑北小城、东小城和南小城, 构成了彼此相连的防御性城市布局。清沿用明城, 即现在大同旧城区。20 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包砖, 夯土墙体遭到严重的破坏。综上所述,大同自秦汉建立城邑, 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 多年, 虽经北魏京都、唐代云州、辽金西京、明清大同的历史变迁, 但城市的中心位置、范围及中轴线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这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相比于三朝古都北京,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就要逊色不少,但对于研究古城变迁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同古称平城, 或称云州、云中, 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 辽金陪都, 明清重镇,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古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 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 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 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 但其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 这在我国城建史上是不多见的。大同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 早期城址遗迹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市叠压或打破, 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就对北魏平城作过考察和研究[1]。文化大革命后, 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历史时期地方城址的调查就是从大同城开始的[2]。80 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作了许多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①。2004 年8 月,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 全面启动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入手, 结合相关历史文献, 可以搞清大同古城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分布范围及其演变规律。

一、秦汉时期的县邑

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郡所辖的县城, 属并州刺史部。西汉中后期,在此设置了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 驻有边兵, 抗击匈奴, 平城成为北边长城内的军事重镇。汉代以来, 平城的名称屡变, 但其附近白登山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因此, 平城的位置可依据与白登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来判断。1984 年4 月, 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现的北魏元淑墓, 北距马铺山9.75 公里, 志文中“葬于白登之阳”的记载, 为白登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墓葬材料和众多的史料无可辩驳地指明了白登山即今马铺山, 印证了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 距马铺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

二、北魏前期的都城

( 一) 宫城

北魏平城的宫城即汉平城县城故址, 道武帝自盛乐迁都平城, 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 所指均为秦汉时期的平城。拓拔猗卢曾以故平城为南都, 并对破损的城垣作了修缮, 迁都时城垣现状相对较好, 北魏的宫城实际上是利用了汉平城原有的城垣。道武帝迁都伊始, 便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 宫城建设是从西宫开始的, 天兴元年至六年( 398—403 年) , 先后建成天文殿、太庙、太社、天华殿、西武库、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室、西朝阳殿等。天赐元年( 404 年) 冬十月筑西宫, 应是在旧城垣基础上对西宫城垣作了增筑, 在宫城中部修筑了城垣作为西宫的东墙, 城东预留了东宫建筑用地。道武帝在世时, 就开始营建东宫, 修筑了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太武帝即位后, 改建原来的东宫为万寿宫, 修建了永安殿、安乐殿、临望观、九华堂。延和元年( 432年) 七月筑东宫, 也是对旧城垣进行修筑, 按《南齐书·魏虏传》载:“截平城西为宫城, 四角起楼, 女墙,门不施屋, 城又无堑⋯⋯伪太子宫在城东, 亦开四门, 瓦屋, 四角起楼。”说明北魏宫城是在汉平城原有城垣的基础上, 建造了两个各自独立却自成一体的建筑单元, 即由西宫和东宫组成的宫城。

( 二) 外城

平城的外城, 又称内城、中城, 由于都城建设,前后有所变化。据史料载, 天赐三年六月,“规立外城, 方二十里, 分置市里, 经涂洞达。”[7]太祖纪此时仅对外城作了规划并未建设, 相对宫城而言, 称作外城。太延五年,“柔然敕连可汗闻魏主向姑藏, 乘虚入寇⋯⋯至善无七介山, 平城大骇, 民争走中城。穆寿不知所为, 欲塞西郭门, 请太子避保南山。窦太后不听而止。”[11]这时虽修筑了郭城城垣, 还没有完成, 相对于宫城和郭城, 称外城为中城。说明郭城环绕于内城的周围, 或者说郭城是中城外围的一道防御屏障。“欲塞西郭门”可以肯定宫城在郭城的里面, 塞筑西郭门可暂保宫城安全, 如果宫城不在郭城内, 那么塞筑西郭门对于宫城的安全无补, 说明当时的平城防御设施

没有完全建好, 城墙也没有想象的坚固。太和十五年,“十有二月壬辰, 迁社于内城之西。”[7]高祖纪下通过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 平城的建设基本完备, 对于宫城和郭城而言, 外城便被称为内城。 ( 三) 郭城

北魏平城的郭城,《魏书·太宗纪》载:“泰常七年( 422 年) 秋九月辛亥, 筑平城外郭, 周回三十二里。”《北史》、《资治通鉴》也有相同的记载, 说明明元帝泰常七年修筑平城外郭是可信的。1995 年5 月, 大同市东南3 里柳航里一带, 发现一处建筑遗址[15]。文物钻探表明, 遗址为圆形, 直径达290 米, 周围环绕圜形水道, 东、南、西、北有凸字形夯土台基, 中央是边长43 米的夯土台。北魏平城时期, 拥有圜形水道的大型建筑只有明堂。《水经注》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明堂上圆下方⋯⋯下则引水为辟雍。”关于明堂位置的叙述, 如浑西水“郭南结两石桥, 横水为梁, 又南迳籍田及药圃西, 明堂东”。如果平城外城的位置考证不错, 按《礼记正义·明堂位》,“淳于登曰: 明堂在国之阳, 三里之外, 七里之内, 丙巳之地。”平城郭城的南墙应在明堂和外城南墙的区域内, 即在今明代府城南墙和柳航里之间。

三、隋唐时期的军镇

北魏太和十八年( 496 年) , 孝文帝强行迁都洛阳, 结束了平城作为都城的历史。六镇之乱遭受战火洗劫, 平城沦为废墟。北齐、北周称之为恒安镇。隋朝在此设云内县。唐代设云州, 后改为云中县, 咸通十年( 869 年) 置大同军节度使。表明这一带主要是戍边的军镇, 并多次受到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势力和游牧民族的袭扰和破坏。

四、辽金时期的西京

五代仍称云中县, 为云州治, 属河东道。后唐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石敬瑭以契丹有援助之功, 将山前、代北地, 即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至此, 大同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长达四百多年。辽代初年称云州, 仍沿用唐代的云州城, 未加扩建。随着西夏势力的增强, 大同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突出, 重熙十三年( 1044 年) 升为西京, 相应地扩大了城市范围, 形成了规模广袤二十里陪都。金灭辽, 因其旧制, 仍以大同为西京, 未加增广。元代为大同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五、明清时期的重镇

明代称大同府, 由于蒙古势力一直是北边大患,便成军事要地, 为九边重镇之一。素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的大同, 因驻军战马众多, 后来又修筑北小城、东小城和南小城, 构成了彼此相连的防御性城市布局。清沿用明城, 即现在大同旧城区。20 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包砖, 夯土墙体遭到严重的破坏。综上所述,大同自秦汉建立城邑, 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 多年, 虽经北魏京都、唐代云州、辽金西京、明清大同的历史变迁, 但城市的中心位置、范围及中轴线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这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相关内容

  • 有关明清时期大同资料的分类整理
  • 论文所查资料整理: 一.古籍 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大同马市始正统三年,巡抚户睿请令军民平价市驼马,达官李原等通译语,禁市兵器.铜铁"."嘉靖三十年,以总兵仇鸾言,诏于宣府.大同开马市." ...

  • 话说"虞山十八景"的变迁
  • 常熟旧有"虞山十八景"之说,指书台积雪.破山清晓.辛峰夕照(一说应为降龙古涧).昆承双塔.桃源春霁.维摩旭日.剑门奇石.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藕渠渔乐.福港观潮.西城楼阁.普润秋爽.星坛七桧.湖甸烟雨.湖桥串月.吾谷枫林.三峰松翠. 它形成于明.清,正式得名当在光绪年间. 明治十二 ...

  •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
  •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 姓名:王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指导教师:陈薇 20070607 摘要 摘要 .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相比"叠山"而言,"理水"更依赖于自然条件. ...

  • 山西自驾游
  • 大同景点:云冈石窟.五台山.悬空寺.上下华严寺.应县木塔. 云冈石窟:门票60元. 五台山:进山门票168元.是避暑胜地而且,也是五岳之一名气也很大, 许愿特别灵. 悬空寺:门票60/54元.悬空寺建设之奇特,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感受到,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 ...

  • 隋唐五代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行政区划沿革
  • 第34卷第4期 No.4V01.34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13年8月 Aug.2013 隋唐五代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行政区划沿革 保宏彪 (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 ...

  • 2010年度市区域文化学会工作总结
  • 去年以来,大同市区域文化学会在大同市社科联、大同市民政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同煤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大力扶持下,在全院师生积极配合中,在全体会员和关注学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同市区域文化学会在2010年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

  • 山西古迹|晋北忻州朔州大同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古迹
  • 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业界因此说,中国古迹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山西古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多为宗教建筑.因多有帝王推崇和百姓的虔 ...

  • 山西世界遗产最全旅游攻略
  • 到不同的城市旅行,人们一定会选该城市最出名的景点去玩,在山西,你不得不去的地方有3处,分别是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古城平遥. 本文将向你详细介绍这三大世界遗产的游玩攻略,包含门票.交通.美食.景点介绍等一系列景区信息,赶快收藏吧!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 ...

  • 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历史
  • 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历史 5 [ 标签:蒙古族, 土默特部, 历史 ] 匿名 2009-07-28 08:42 内蒙古土默特部的形成以及发展的简要历史 听我的前辈说我们的部落起源与呼伦贝尔一带,不知是否正确(我的家乡位于土左旗)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在呼和浩特建城433年之际,迎来了这座古城的奠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