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相关思考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同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邓小平同志还有不少相关的论述。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邓小平同志一是首先明确肯定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在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讲的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是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一点也不清楚。这是说,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是可以搞得清、讲得清的,并不是一些人所误解的从根本上就搞不清、讲不清,甚至误认为是完全搞错了,需要改弦易辙,搞什么别的主义。二是要十分重视搞清楚我们的许多经验教训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要的一条。这就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大胆探索,坚持不断创新。

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各种力量的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加速;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是真正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世所罕见。

在此时刻,我们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最基本、最根本的最高层面的战略问题,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大好机遇、应对严峻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关键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自1827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定义有近300种之多。下面,我以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为主线,梳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两大理论基石”。一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恩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1849年马克思在前两年几次演讲的基础上写就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论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全面、科学的论证,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3}。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把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

2、“两个必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这“两个必然”蕴含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5},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3、“两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6}近现代无产阶级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7},“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8},团结组织起来。在夺取政权和夺取政权后,必须坚持和发挥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争取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依据。

4、“两个彻底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这里讲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桥和船,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这里又同时讲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强调,在这两个决裂中,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序怎样”{10}。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理论依据。

5、“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这就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直接表现。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依据。

6、“两个步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2}“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4}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暴力革命是“一般规律”的同时,首先总希望和努力通过无产阶级运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夺取政权和改造旧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在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这是我们党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和在夺取、建立政权后尽快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7、“一个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1875年写就、1890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6}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时期。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后郑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8、“三个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7}“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在《共产党宣言》结尾,马克思、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8}这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宣告的“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和关于国家在人民中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

9、“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9}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10、“两个绝大多数人”和最终实现“一个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最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依靠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实现“两个必然”的物质力量和根本动力,为着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工作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始终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时代呼唤和造就了伟大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诞生。历史的必然往往靠偶然开辟道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这一伟大理论最终出现的具体时间是偶然的,但最终出现是必然。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组织家。他们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而且是无比坚定、不懈奋斗的实践者和奋斗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与发展、挫折与教训、现状与前景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与发展。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从恩格斯逝世到二战结束这50年来,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代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时代主题由稳定发展转变为战争与革命。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战争而揭开序幕的。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把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实践,变成一种现实的制度。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战胜了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在帝国主义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实践。列宁在极其艰苦的革命环境里,研究了大量哲学问题,包括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运用由他丰富和发展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的政治形势,为俄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同《资本论》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划时代的宏篇巨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他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和政治特征,揭开了帝国主义本质属性,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多国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先后在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胜利。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世界范围内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应对帝国主义阵营的围剿,随着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它以苏联为领导,以中苏同盟为核心,以各成员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协定、条约为纽带,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团结合作。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横跨欧亚两洲大陆,疆土连成一片,在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值和人口方面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同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立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震撼资本主义世界,并且迫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效法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某些改革或者改良。

社会主义在取得骄人的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各种矛盾、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南斯拉夫等开始抛弃单一的发展模式和教条主义,开始思考、探索和改革社会主义在本国的实践形式。在探索过程中,有的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则导致失败,演变为资本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挫折与教训。

1991年8月2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僭越个人职权,宣布了苏共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5日晚7时,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辞去苏联总统的命令。这实质上标志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

一是这一事件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灾难。

(1)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现代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附庸。

(2)社会领域:分化混乱,人口锐减。

(3)社会治安领域:犯罪猖獗,罪犯逍遥法外。

(4)国家职能领域:严重退化。

(5)精神道德领域:社会盛行“丛林法则”。

(6)国际地位方面:逐渐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俄罗斯的灾难仍未甚至远未结束。

二是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灾难与低潮。

三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现状。

相对于苏东剧变后的低潮而言,现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有所复兴,具体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视。

一是西方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青睐。

二是西方左翼及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学说的高度评价。

三是西方右翼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纷纷反思自己的理论。

四是一些西方政治家也在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批判新自由主义。

2、国际金融危机后,广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普遍不满,罢工运动频起。

3、各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

4、国外共产党的现状和一定地区、范围内的联合活动。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前景。

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的低潮,资本主义则处于二战之后的峰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诸方面的优势,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极大地拓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

第一,在当今世界,以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

第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在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在全球范围内,与其说必然,不如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数据,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

第三,先进的生产工具历来是积累财富和产生、发展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时代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时代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极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大发展的最新生产工具。

第四,因特网作为高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还会使先进的革命理论的传播变得如同国际金融资本掠夺别国和他人财富一样便捷和迅疾,使全球各地零散的“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长上在全球迅速传播和集聚的翅膀,这无疑有助于极大地推动全球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反抗与斗争由自在转为自为,并进一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因特网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有可能会使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在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来工人阶级队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壮大,就必然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壮大。

恩格斯也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市场的任何扩大都吸收不了过多的产品,因此生活资料和福利资料的丰富本身成了工商业停滞、失业乃至千百万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既然如此,这种制度就是可以被消灭的。”{2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百多年来,我们中国,积弱积贫,屡遭外国列强欺凌。我们的先辈虽不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志士仁人,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万千先烈流血牺牲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终于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又经过6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开拓创新,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我们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我个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大理论成果从本质内涵上讲又可以表现这样两种具体形态,即表现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我们党在新中国执政后的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简要概括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开展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党的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可以简要概括为: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二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四是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执政党的建设的理论十分丰富,但如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确保党始终不变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无论是在夺取政权前还是在执政后,党的全部生机与活力都根源于人民群众。党执政后,如果自身腐败了,变质了,无数先烈前辈浴血奋斗所取得的所有成果就会付之东流,我们党也必然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个人理解,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党都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与根本基础。而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先进性不仅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性质与方向,而且决定其能力之大小。让我们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晚年的殷殷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3}

我们决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也决不搞意识形态的输出。但是,思想理论无国界。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执政党建设理论正在或即将走向世界。随着以西方强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广大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在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极有可能学习、借鉴我们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即给工人、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议会选举直至武装斗争的手段夺取政权,真正实现本民族的本质上的独立和解放。待到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掌握了政权之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就可能会学习和借鉴我们党的保持本色、永不变质、长期执政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贡献很多,但他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当今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为党制定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在新形势和新情况下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建党近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中包括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正确应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宏伟大业在全球范围内引人瞩目。现在,无论国际国内,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等。

我个人认为,“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语言,本质上不存在。“中国模式”一是给人有完成式和不再发展之感;二是有推广、扩张之嫌。因此,我个人主张提“中国道路”。从广义上说,“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

我个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亟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进一步坚持、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科学界定其外延。现在看来,“中国道路”可以由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组成: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道路。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让一部分人合法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道路。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上与各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与不同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并伸张国际正义的文化道路。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各个领域走不断改革创新之路。

第五,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平等互利,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

第六,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坚持和平发展,走构建和谐世界之路。

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上六条,可以说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

(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有过精辟论述。

1、国际八个方面的机遇。

第一,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

第三,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第四,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五,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第六,相对于苏东剧变之后的低潮而言,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有所复兴。

第七,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大得很,可利用的矛盾也多得很。

第八,美国等西方强国有求于我的方面不少。

2、国际四个方面的挑战。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我国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与美国都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决不会改变。2008年5月,我们在欧洲访问时,与英国国家战略研究所负责人交谈。我曾请教说,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什么?他本不愿回答,后来在我们执意追问下,他说:中国若“硬实力”崛起,美国则十分欢迎;中国若“软实力”崛起,美中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全面的激烈冲突。

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围。

二是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与我们抢占思想文化新阵地。

三是抢占我国文化市场,挤压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是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

五是他们攻击的重点是我们的领袖。

第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及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挑战。

第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第四,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输入型恐怖势力增多的挑战。

3、国内七个方面的机遇。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第五,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六,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七,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4、国内方面的五个挑战。

(1)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七个基础性资源相对匮乏。

二是分配问题。

三是金融风险问题亟待防范和化解。

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问题。

五是物价问题。

(2)政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3)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4)社会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5)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要坚决反对两种倾向:

一是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

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盲目乐观,拒绝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在前两年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足一些,也千万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四、简要评析当前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有关的八个方面的思想理论思潮

一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二是关于“社会民主主义”问题。

三是关于“新自由主义”问题。

四是关于“普世价值”问题。

五是关于“多党制和直选制”问题。

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问题。

七是关于“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迟迟发生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八是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问题。

五、坚定不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是我们无产阶级执政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命根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这一事业中担负着特殊和光荣的使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从全党全国的角度

1、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于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根本保证。理论非常重要。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经济便停滞甚至倒退,社会便动荡。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反过来说,错误的理论必然产生错误的行动。

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现在,我们讲要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建设”,但是,我们应该切记,领导这“五位一体建设”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我们要搞好“五位一体建设”,就必然首先用改革创新精神把党建设好,在“五位一体建设”中把党建设好。这是我们搞好“五位一体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根本政治前提。

3、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成套设备”,不可把它们分割开来。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4、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价值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真理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动力观。我们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论者,是价值观、真理观和动力观的有机统一论者。立场、观点、方法、价值观、真理观、动力观,全部有机统一到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上。

5、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二)从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角度

1、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史上,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过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的家族有70多人牺牲。何长工,为革命献出家人及同族亲人40余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残忍地剁成肉酱,装到罐子里。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其中一个15岁的叔叔被放在笼屉里活活蒸死。面对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坚定而正确的理想。有没有这一信仰,大不一样。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失去了这一信仰,极有可能害人害己。近些年,不少犯错误的领导干部在受到党纪国法处理时,几乎都痛哭流涕反省说,自己放松了学习,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根本的缘由。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们要认认真真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千万不能没有认真读过,仅凭别人的结论就轻易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我们决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当成自己的分外事,当成自己“政绩”以外的事,上级也不应把这一根本性的学习和掌握当成干部“政绩”以外的事。如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不足,就不能自觉贯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个人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为我们考察、使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十分重要的标准。

3、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关注、深入思考重大问题。我个人认为,从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直到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变动甚至跳跃的状态。世界经济政治已开始进入历史发展变化的快车道。世界各国和各大战略集团的主观能动性、战略、策略及其博弈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国内改革真正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出现既要形成调控整体合力,又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的两难境地。从这种意义上讲,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我们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世所罕见的挑战。这就要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关心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心国内外宏观、战略、前瞻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4、认真改造世界观。我们决不反对谋取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立场出发。如果在作决策时,一掺杂私心,就往往出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一名真正有出息、有作为的共产党人。再过几十年甚至百年,当我们国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党、国家、民族和普通老百姓是会记得为此做过有益工作的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我们今天每个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必然进入明天的历史和人民的评说。

有一个好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毕生的巨大财富。我们并不一味反对考虑个人利益,但切不可过分。辛弃疾词曰:“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勺?”钱财聚敛太多,有什么用处?私心太重了,也缺少朋友;患得患失,就可能整天惴惴不安;尤其是做了点违规违法的事,更会时时提心吊胆,担心东窗事发。仅从个人私利角度讲,月朗风清之时,无怍无愧,也有利于自己身心娱乐、健康多寿。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同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邓小平同志还有不少相关的论述。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邓小平同志一是首先明确肯定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在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讲的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是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一点也不清楚。这是说,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是可以搞得清、讲得清的,并不是一些人所误解的从根本上就搞不清、讲不清,甚至误认为是完全搞错了,需要改弦易辙,搞什么别的主义。二是要十分重视搞清楚我们的许多经验教训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要的一条。这就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大胆探索,坚持不断创新。

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各种力量的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加速;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是真正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世所罕见。

在此时刻,我们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最基本、最根本的最高层面的战略问题,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大好机遇、应对严峻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关键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自1827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定义有近300种之多。下面,我以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为主线,梳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两大理论基石”。一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恩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1849年马克思在前两年几次演讲的基础上写就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论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全面、科学的论证,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3}。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把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

2、“两个必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这“两个必然”蕴含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5},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3、“两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6}近现代无产阶级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7},“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8},团结组织起来。在夺取政权和夺取政权后,必须坚持和发挥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争取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依据。

4、“两个彻底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这里讲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桥和船,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这里又同时讲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强调,在这两个决裂中,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序怎样”{10}。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理论依据。

5、“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这就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直接表现。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依据。

6、“两个步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2}“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4}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暴力革命是“一般规律”的同时,首先总希望和努力通过无产阶级运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夺取政权和改造旧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在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这是我们党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和在夺取、建立政权后尽快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7、“一个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1875年写就、1890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6}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时期。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后郑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8、“三个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7}“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在《共产党宣言》结尾,马克思、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8}这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宣告的“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和关于国家在人民中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

9、“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9}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10、“两个绝大多数人”和最终实现“一个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最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依靠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实现“两个必然”的物质力量和根本动力,为着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工作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始终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时代呼唤和造就了伟大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诞生。历史的必然往往靠偶然开辟道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这一伟大理论最终出现的具体时间是偶然的,但最终出现是必然。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组织家。他们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而且是无比坚定、不懈奋斗的实践者和奋斗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与发展、挫折与教训、现状与前景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与发展。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从恩格斯逝世到二战结束这50年来,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代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时代主题由稳定发展转变为战争与革命。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战争而揭开序幕的。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把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实践,变成一种现实的制度。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战胜了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在帝国主义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实践。列宁在极其艰苦的革命环境里,研究了大量哲学问题,包括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运用由他丰富和发展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的政治形势,为俄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同《资本论》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划时代的宏篇巨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他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和政治特征,揭开了帝国主义本质属性,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多国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先后在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胜利。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世界范围内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应对帝国主义阵营的围剿,随着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它以苏联为领导,以中苏同盟为核心,以各成员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协定、条约为纽带,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团结合作。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横跨欧亚两洲大陆,疆土连成一片,在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值和人口方面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同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立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震撼资本主义世界,并且迫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效法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某些改革或者改良。

社会主义在取得骄人的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各种矛盾、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南斯拉夫等开始抛弃单一的发展模式和教条主义,开始思考、探索和改革社会主义在本国的实践形式。在探索过程中,有的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则导致失败,演变为资本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挫折与教训。

1991年8月2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僭越个人职权,宣布了苏共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5日晚7时,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辞去苏联总统的命令。这实质上标志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

一是这一事件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灾难。

(1)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现代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附庸。

(2)社会领域:分化混乱,人口锐减。

(3)社会治安领域:犯罪猖獗,罪犯逍遥法外。

(4)国家职能领域:严重退化。

(5)精神道德领域:社会盛行“丛林法则”。

(6)国际地位方面:逐渐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俄罗斯的灾难仍未甚至远未结束。

二是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灾难与低潮。

三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现状。

相对于苏东剧变后的低潮而言,现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有所复兴,具体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视。

一是西方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青睐。

二是西方左翼及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学说的高度评价。

三是西方右翼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纷纷反思自己的理论。

四是一些西方政治家也在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批判新自由主义。

2、国际金融危机后,广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普遍不满,罢工运动频起。

3、各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

4、国外共产党的现状和一定地区、范围内的联合活动。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前景。

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的低潮,资本主义则处于二战之后的峰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诸方面的优势,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极大地拓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

第一,在当今世界,以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

第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在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在全球范围内,与其说必然,不如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数据,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

第三,先进的生产工具历来是积累财富和产生、发展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时代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时代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极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大发展的最新生产工具。

第四,因特网作为高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还会使先进的革命理论的传播变得如同国际金融资本掠夺别国和他人财富一样便捷和迅疾,使全球各地零散的“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长上在全球迅速传播和集聚的翅膀,这无疑有助于极大地推动全球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反抗与斗争由自在转为自为,并进一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因特网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有可能会使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在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穷国穷人愈来愈穷、愈来愈多,富国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来工人阶级队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壮大,就必然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壮大。

恩格斯也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市场的任何扩大都吸收不了过多的产品,因此生活资料和福利资料的丰富本身成了工商业停滞、失业乃至千百万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既然如此,这种制度就是可以被消灭的。”{2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百多年来,我们中国,积弱积贫,屡遭外国列强欺凌。我们的先辈虽不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志士仁人,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万千先烈流血牺牲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终于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又经过6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开拓创新,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我们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我个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大理论成果从本质内涵上讲又可以表现这样两种具体形态,即表现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我们党在新中国执政后的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简要概括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开展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党的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可以简要概括为: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二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四是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执政党的建设的理论十分丰富,但如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确保党始终不变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无论是在夺取政权前还是在执政后,党的全部生机与活力都根源于人民群众。党执政后,如果自身腐败了,变质了,无数先烈前辈浴血奋斗所取得的所有成果就会付之东流,我们党也必然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个人理解,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党都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与根本基础。而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先进性不仅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性质与方向,而且决定其能力之大小。让我们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晚年的殷殷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3}

我们决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也决不搞意识形态的输出。但是,思想理论无国界。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执政党建设理论正在或即将走向世界。随着以西方强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广大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在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极有可能学习、借鉴我们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即给工人、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议会选举直至武装斗争的手段夺取政权,真正实现本民族的本质上的独立和解放。待到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掌握了政权之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就可能会学习和借鉴我们党的保持本色、永不变质、长期执政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贡献很多,但他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当今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为党制定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在新形势和新情况下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建党近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中包括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正确应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宏伟大业在全球范围内引人瞩目。现在,无论国际国内,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等。

我个人认为,“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语言,本质上不存在。“中国模式”一是给人有完成式和不再发展之感;二是有推广、扩张之嫌。因此,我个人主张提“中国道路”。从广义上说,“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

我个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亟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进一步坚持、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科学界定其外延。现在看来,“中国道路”可以由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组成: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道路。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让一部分人合法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道路。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上与各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与不同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并伸张国际正义的文化道路。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各个领域走不断改革创新之路。

第五,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平等互利,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

第六,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坚持和平发展,走构建和谐世界之路。

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上六条,可以说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

(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有过精辟论述。

1、国际八个方面的机遇。

第一,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

第三,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第四,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五,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第六,相对于苏东剧变之后的低潮而言,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有所复兴。

第七,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大得很,可利用的矛盾也多得很。

第八,美国等西方强国有求于我的方面不少。

2、国际四个方面的挑战。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我国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与美国都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决不会改变。2008年5月,我们在欧洲访问时,与英国国家战略研究所负责人交谈。我曾请教说,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什么?他本不愿回答,后来在我们执意追问下,他说:中国若“硬实力”崛起,美国则十分欢迎;中国若“软实力”崛起,美中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全面的激烈冲突。

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围。

二是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与我们抢占思想文化新阵地。

三是抢占我国文化市场,挤压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是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

五是他们攻击的重点是我们的领袖。

第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及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挑战。

第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第四,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输入型恐怖势力增多的挑战。

3、国内七个方面的机遇。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第五,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六,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七,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4、国内方面的五个挑战。

(1)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七个基础性资源相对匮乏。

二是分配问题。

三是金融风险问题亟待防范和化解。

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问题。

五是物价问题。

(2)政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3)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4)社会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5)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要坚决反对两种倾向:

一是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

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盲目乐观,拒绝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在前两年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足一些,也千万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四、简要评析当前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有关的八个方面的思想理论思潮

一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二是关于“社会民主主义”问题。

三是关于“新自由主义”问题。

四是关于“普世价值”问题。

五是关于“多党制和直选制”问题。

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问题。

七是关于“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迟迟发生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八是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问题。

五、坚定不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是我们无产阶级执政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命根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这一事业中担负着特殊和光荣的使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从全党全国的角度

1、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于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根本保证。理论非常重要。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经济便停滞甚至倒退,社会便动荡。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反过来说,错误的理论必然产生错误的行动。

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现在,我们讲要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建设”,但是,我们应该切记,领导这“五位一体建设”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我们要搞好“五位一体建设”,就必然首先用改革创新精神把党建设好,在“五位一体建设”中把党建设好。这是我们搞好“五位一体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根本政治前提。

3、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成套设备”,不可把它们分割开来。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4、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价值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真理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动力观。我们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论者,是价值观、真理观和动力观的有机统一论者。立场、观点、方法、价值观、真理观、动力观,全部有机统一到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上。

5、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二)从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角度

1、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史上,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过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的家族有70多人牺牲。何长工,为革命献出家人及同族亲人40余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残忍地剁成肉酱,装到罐子里。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其中一个15岁的叔叔被放在笼屉里活活蒸死。面对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坚定而正确的理想。有没有这一信仰,大不一样。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失去了这一信仰,极有可能害人害己。近些年,不少犯错误的领导干部在受到党纪国法处理时,几乎都痛哭流涕反省说,自己放松了学习,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根本的缘由。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们要认认真真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千万不能没有认真读过,仅凭别人的结论就轻易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我们决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当成自己的分外事,当成自己“政绩”以外的事,上级也不应把这一根本性的学习和掌握当成干部“政绩”以外的事。如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不足,就不能自觉贯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个人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为我们考察、使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十分重要的标准。

3、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关注、深入思考重大问题。我个人认为,从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直到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变动甚至跳跃的状态。世界经济政治已开始进入历史发展变化的快车道。世界各国和各大战略集团的主观能动性、战略、策略及其博弈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国内改革真正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出现既要形成调控整体合力,又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的两难境地。从这种意义上讲,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我们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世所罕见的挑战。这就要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关心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心国内外宏观、战略、前瞻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4、认真改造世界观。我们决不反对谋取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立场出发。如果在作决策时,一掺杂私心,就往往出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一名真正有出息、有作为的共产党人。再过几十年甚至百年,当我们国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党、国家、民族和普通老百姓是会记得为此做过有益工作的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我们今天每个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必然进入明天的历史和人民的评说。

有一个好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毕生的巨大财富。我们并不一味反对考虑个人利益,但切不可过分。辛弃疾词曰:“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勺?”钱财聚敛太多,有什么用处?私心太重了,也缺少朋友;患得患失,就可能整天惴惴不安;尤其是做了点违规违法的事,更会时时提心吊胆,担心东窗事发。仅从个人私利角度讲,月朗风清之时,无怍无愧,也有利于自己身心娱乐、健康多寿。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相关内容

  •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
  • 该文原题为<国内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30年之间关系的挑战性观点研究述评>,后以<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发表于<北京党史>2013年第4期,发表时有删改.姊妹篇<海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连续整体论"述评>(原题为& ...

  • 李慎明:当前金融危机可能要延续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
  • 2011年08月20日 16:26:2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8月11日,由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联盟.国际姐妹城市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和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在成都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 ...

  • 感受十七大:代表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代表谈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 怎样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大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我们研究 ...

  • 生动深刻揭示苏联解体教训的震撼之作
  • 刘瑞生 李燕 摘要:<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摄制组亲赴俄罗斯制作的电视教育片.2012年以来,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向各级纪委正式发文,要求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范围内观看此片.目前,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等50多个部委和全国30余个省 ...

  • 法治德治 相得益彰(问政)
  • 日 报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数字报用户中心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5) 法治德治 相得益彰(问政)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 本报记者 彭波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5日   17 ...

  • 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
  • 李慎明: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2011年05月06日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慎明: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评
  • 内容摘要: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 ...

  • 党的制度创新有广阔的理解空间
  • 梅丽红 http://www.gmw.cn 2011-03-07 09:56:10 来源:学习时报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走上了一条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道路.但是,随着时势变迁,党的制度创新又有广阔的理解空间.一方面,"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价值确认,为党的制度创 ...

  •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原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横跨欧亚两洲.面积达2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强国,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认真研究.正确认识这一重大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