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莺莺之美_西厢记_崔莺莺形象再解读

2007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3,2007(总第103期)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SerialNo1103

论莺莺之美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

岳 上 铧

(,   [摘 要] ,是《西厢记》的,。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

[关键词] 西厢记;崔莺莺;第一美;第二美[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7)03-0015-03

有喜剧效果,既凸显了张生的性格,又勾起了观者对于莺莺

的好奇之心,不可谓不匠心独运。在张生的夸张反应之后,作者做足了铺垫,才正式将莺莺推向了前台: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此时的莺莺正与红娘于佛殿前散步,二人一路攀谈,并没有注意到佛殿上是否有人。上述两支曲子写的正是张生视角下两人走入佛殿的情形。张生的目光是由上而下的,先从莺莺玉容的上半部看起,只见莺莺修着当时宫中最为流行的柳眉,眉儿如一弯新月,眉角斜插入鬓。从莺莺和红娘并未发现张生以及法聪可以想见,此时张生的观察点仍是很远的,但莺莺的黛眉与白皙的面容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给初见莺莺的张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此,王实甫并没有就莺莺的容貌之美继续描写下去,而是非常巧妙地插入了莺莺的话,一句“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更是使张生情不能自抑“我死也”,三个字恰恰表现了张生情绪化的性格以及他对于莺莺从外在到内在表现出的美的惊叹。笔者认为张生的惊叹里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莺莺的出口成章。其言辞的优美给张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说明莺莺从小便受过严格的诗文训练,具有很不错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以后张生与莺莺的两情相悦提供了可能。第二大概是莺莺说话时音调婉转,神态动人,音韵之美与神态之美使得张生的潜意识中突然升起了一种“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的念头,也为后来张生抛却功名、专注为情埋下了伏笔。张生第二次见到莺莺是在《联吟》一折中。在

  崔莺莺这一文学形象历经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几

百年的发展,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或是为她的命途多舛而不胜唏嘘,或是为她的作假矫情而哑然失笑,再或是为她终获真爱而欢欣鼓舞,感同身受。多少年来,莺莺形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未能获得真爱的少女们羡慕、向往的对象,甚至成为了自由婚姻的形象代言者。从《西厢记》对莺莺的精心描写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对其进行塑造的,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凸显她的第一美与第二美,将其刻画成为一个集形貌美与灵魂美于一身的高度理想化的人物。

王实甫在塑造莺莺形象的时候,首先对莺莺的形体及外貌之美以优美而富于雕塑性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莺莺极具东方神韵的外在美,即第一美。从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来看,这样细致的形体容貌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如同一个赖以沟通的平台,支撑起了崔张二人动人的爱恋,对于整个故事的展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莺莺第一美的展示主要是从张生的视角展开的,通过白马之围前张生与莺莺的三次见面传达出来。《惊艳》一折描写的是张生闲来无事游览普救寺时,初见莺莺,从远处对莺莺的体貌进行了观察。此处是王实甫对莺莺的第一次描写,从行文来看,对于如何体现本折的“惊艳”二字,作者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仅仅是一开始就对莺莺的体貌进行极尽奢美的描写,显然是难以让观者感同身受的,并颇有虚夸之嫌,而王实甫在这里却处理得很是得法。他先是通过张生见到莺莺后夸张的反应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而后才不疾不徐地展开对莺莺的描写,而且层次分明,避免了华美词语大量堆砌引起的观者审美疲劳。同时,张生初见莺莺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的出格表现很

[收稿日期]2007-01-03

[作者简介]岳上铧(1979-),男,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助教,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15・

一个月色朦胧、花阴满庭的夜晚,张生听和尚之言早早地在太湖石畔墙角儿处等候莺莺。在朦胧的月光下,张生眼中的莺莺又展现出另一番风韵“: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真是好女子也呵。”这是一段非常写意的描写,在朦朦的月光之下,张生根本无从看清莺莺的容貌,但仅仅是在柔柔月光笼罩下的影影绰绰的曼妙身影已经让张生神魂颠倒,不惜用湘妃、嫦娥这样的仙子来进行比拟了。由于读者的视角与张生是一致的,因此到这里为止我们也从未正面、近距离地观察过莺莺,不知她到底相貌如何。《惊艳》与《联吟》两折中张生的观察第一次偏远,只好用浑写,第二次是夜晚,光线不足,便以写体态为主。此二者当为王实甫有意为之,意在调动观者情绪,为《闹斋》中莺莺的闪亮登场做足铺垫。《闹斋》一折中是张生第三次见到莺莺: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宵,清醮。小子多愁多病身,[得胜令];面,;,一团儿衠是娇。

因距离较近,,张生将莺莺的容貌看个仔细,于是有了这一次全方位的工笔描写。有了前两次的朦胧美的铺垫,莺莺的此次登场更动人心魄,以至于引起了寺庙的骚乱,连所谓四大皆空的和尚们也无法保持灵台空明,引颈相望: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

这是借别人的反应来衬托莺莺的美貌,极尽夸张之能事,想来如今的明星大腕出场时的震撼力也不过如此了。当然,王实甫如此不惜笔墨地渲染莺莺的美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读者对张生不遗余力追求莺莺的动机的怀疑,但我们可以看出王实甫对莺莺这个人物形象是饱含着浓烈的感情的。况且在这样一个束缚思想、禁欲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所有的婚姻都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的情感已经被压抑到了极点,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去了解异性的第二美(内在美),所有真实情感的产生无一不是建立在一见钟情的基础上,有了这个前提,男女双方才有可能去相互了解,真心爱慕。这是时代造成的,我们不必苛求古人。况且只有在张生笃定地认为莺莺正是自己所找寻的“可意种”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进一步去品味莺莺带给我们的第二美。

莺莺的第二美即内在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知书达礼,口出成章,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张生第一次见到莺莺之前,莺莺正百无聊赖,思绪不宁,看到窗外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想到光阴荏苒,时不我待,为父亲的去世伤心,对自己的未来茫然。老夫人看出女儿心事重重,特地嘱咐红娘陪同小姐去佛殿散心。在寂静的佛殿之上,莺莺看到四下空寥无人,落红遍地,心弦触动,于是随口吟出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诗句,感叹自己正如这些落花一般,生活在一个无人欣赏的世界里,任由自己最为美好的年华随着时光的脚步慢慢逝去。《联吟》一折中,张生投石问路,口占一绝“: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将心情的孤寂以及和莺莺咫尺天涯的感伤溶入了浓浓的月色,渗入了月夜的每一角落,使得莺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渴望。在张生此种心绪的感召下,莺莺立刻便唱和了一首诗“: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才思敏捷,对和工整。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绪和莺莺初一登场之时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相照应,从中可以看出莺莺赋诵此诗

时态度是相当真诚的,把自己的内心没有半点遮拦地展示给了张生,连张生这种在爱情方面的“傻角”也听得出是“一字字,诉衷情”。此后《闹简》中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以及《后候》中的“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都很好地展现了莺莺的诗文才情。王实甫对莺莺文采的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没有二人的互通款曲,也就不可能有他们后来的结合了。莺莺是一个矜持的贵族小姐,对红娘始终怀有戒心,而诗词的相互唱和,而且不怕为读书。红娘”,。此外,,而相互爱。因此,作者对莺莺才情,也是剧情发展所必须的。

莺莺第二美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表现,是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反抗意识以及对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不屑。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扭曲、情感受压抑的时代,敢于对礼教束缚、婚姻包办说“不”,敢于漠视门第观念,坚定地将“情”字置于名利之上,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勇气,这种勇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国的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想通过相互爱慕实现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家族统治者的手中,正如《诗经・南山》中所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莺莺正是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其相国小姐的身份已经注定了她的命运。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大家闺秀,用自己熊熊的爱情火焰燃烧了封建婚姻的枷锁,表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反抗力量。莺莺第一次见到张生时的回眸一瞥就已经昭示了一种反抗意识的滋生,这至少是对于“非礼勿视”的反抗。一个深闺未嫁的女子偷瞥一名年轻男子,在当时的礼教制度下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非常武断地说这时的莺莺已经决定要做些什么了,其实这一瞥里包含了更多的好奇成分。莺莺一直是生活在一个阴性环境(包括普救寺中的诸多僧众)中,而本身又到了情窦初开、少女怀春的年纪,一名陌生的年轻男子陡然闯入自己本来貌似平静的生活中来,生出好奇之心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回眸一瞥也许只是强烈好奇心驱使下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正是这样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坚定了张生抛却功名追求莺莺的决心,同时也开启了少女的心门。这一瞥可以看作是日后有意识反抗的先声。当莺莺听到红娘转述的张生的一番说不清是真的傻里傻气、爱情智商偏低还是蓄意已久、准备出奇制胜的自报家门的话后,特地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心思玲珑的莺莺又岂能真不明白张生这种恨不得连祖宗八代都报出来的自我介绍是何用意呢?只是不便对红娘细讲,才淡淡一语带过,但自佛殿偶遇后的心思此时已凸显圭角,爱情的种子在莺莺心中已开始悄悄发芽,而为追求个人幸福的反抗意识也由此开始慢慢萌生。到了《联吟》一折时,莺莺已经是表现得十分大胆了———在这样一个寂寂无人的夜晚,且正在烧香为先人以及老母祝福祈愿,却与一个仅有“半面”之缘的青年男子联诗唱和,还将自己的少女心事和盘托出。张生听到莺莺的心声后精神大振,拽起罗裙就要与莺莺相会,而莺莺则笑脸儿相迎。如果不是红娘搅局,怕此时二人就要执手相望、互诉衷肠了。按说莺莺自小便受到封建礼

・16・

教思想的灌输“,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大概是不会不知了。而此时莺莺联吟唱和、笑脸相迎的作为早已违背一个深闺淑女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了。在爱情的感召下,那颗寂寞已久的心也似乎要破茧而出了。在《闹斋》中,两个都死了父亲的孝子孝女更是在庄严的法会超度现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随着莺莺与张生见面次数的增多,其行为的叛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在不断增强,反抗的意识也在一点点地觉醒。莺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有了以上的逐步变化,后面的传书递简约会张生也就并不显得突兀了。到此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也就到了第一个高潮,但高潮的到来似乎也预示着二人的爱情发展暂时走进了死胡同,要想解开这个结必须出现新的冲突,为张生身份的农转非、地下转地上提供可能。孙飞虎的出现替张生和莺莺解决了大问题,这才有了后来的“赖婚”。经过《赖婚》一折,莺莺满腔怨气无处发泄,且变得更加谨慎,但对于张生的情感非但未曾衰退,且与日俱增。书简后自是满心欢喜,去了《明月三五夜》一诗,。。猜忌,,深,但可以看出此时的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已是非常深了。在爱情发展的第二个高潮,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的道路却刚刚开始。此时影响莺莺的主要因素是对老夫人的忌惮和对红娘的不信任,也就是说莺莺的反抗意识仍要不断加强,敢于突破上述樊篱才能得到渴望的爱情。在随后的二人爱情的第三次高潮中,莺莺终于突破了一切精神枷锁的束缚,大胆与张生私合,使其性格的叛逆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莺莺的反抗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隐藏在莺莺内心深处,并且正被所谓的社会正统观念一点点地侵蚀、磨灭。如果没有张生的出现点燃她心中的爱情火焰,或许莺莺的一生就会同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磨灭心中最后那一抹自我意识。因此,莺莺的反抗意识是在与张生二人情意渐浓、爱情渴望不断高炽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的,在这期间她有过犹豫,有过彷徨,有过挣扎,而剧中关于莺莺的“作假”正是她既渴望爱情又拘于礼法的矛盾性格的产物。如《闹简》《赖简》两折中莺莺几次三番地出尔反尔,将呆头呆脑的张生折磨得死去活来。说明像莺莺这样一个深受礼教熏染的贵族女子,尽管内心深处迫切地想要得到爱情雨露的滋润,但真正需要去行动的时候却又瞻前顾后,举步维艰。但这并不是反映了莺莺的软弱犹疑,而是体现出她的反抗意识在慢慢滋生以及其成长的艰难。在如此黑暗而又压抑的环

境中,反抗绝不是像说说那么容易和轻松的,需要莫大的胆色和勇气,而这些恰恰正是莺莺身上第二美的体现。

除了逐步觉醒的反抗意识之外,莺莺身上所体现出的不重门第、蔑视功名、情字为先的思想性格也是值得我们感动、赞赏、尊敬的。虽说到了唐代之时,南朝形成的士族庶族绝不通婚的习俗已经有所改变,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此时的婚姻制度,出身是择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考虑因素。莺莺出身贵族,父亲官拜相国,虽说已丧,但家族的地位和势力并没有完全失去。而张生就不同了,他虽然也是尚书之子,但奈何父亲早丧,现在已经沦落为一介书剑飘零的书生了,二人若然结合,断断是说不上门当户对的,。,甚至在内心里诅咒。,,。这样的行为在那个视男女。而莺莺在中所表现出的对功名利禄的蔑视更是体现了她的人格美。在莺莺的头脑中,永远把“情”放在第一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为了自己并不看重的功名把两个有情人硬生生地拆分两下里,莺莺颇觉不值: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她着重向张生强调“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这和老夫人的“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莺莺所追求的并不是夫荣妻贵的生活,她渴望的只是两情相悦,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莺莺这种情字为先的爱情观在这样一个处处受到束缚钳制、人人渴望平步青云的时代里是弥足珍贵的,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成为初识情滋味的青年男子心目中美的标准。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此“美”有曲词之美,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西厢记》确立了作者理想中的古代女子美的标准,构建了中国古典戏曲美的典范。

[参 考 文 献]

[1]全元曲(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3]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4]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OntheBeautyofYingying

———RestudyontheImageofCuiyingyinginTheRomanceofWestChamber

YUEShang-hua

(SchoolofLiterature,PingdingshanCollege,Pingdingshan,Henan467000)

Abstract:TheimageofYingyinginTheRomanceofWestChamberisahigh-idealizedfigurewhichwascreatedenthusiasticallybyWangShifuandisthesouloftheworks.ThesouloftheimageofYingyingliesinherbeautyofshapeandspirit.ThebeautyofYingyingconstructstheplatformforthelovebetweenCuiandZhangandistheoperainstructionofTheRomanceofWestChamber.ThisarticleanalyzesYingying‘sexternalandinternalbeautycreatedbyWangShifubyfocusingonthebeautyofYingyingandhopetounderstandtheessenceofthefigureandgraspthespiritoftheworks.

Keywords:TheRomanceofWestChamberYingyingCuibeauty[责任编辑:毕橹欣]

・17・

2007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3,2007(总第103期)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SerialNo1103

论莺莺之美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

岳 上 铧

(,   [摘 要] ,是《西厢记》的,。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

[关键词] 西厢记;崔莺莺;第一美;第二美[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7)03-0015-03

有喜剧效果,既凸显了张生的性格,又勾起了观者对于莺莺

的好奇之心,不可谓不匠心独运。在张生的夸张反应之后,作者做足了铺垫,才正式将莺莺推向了前台: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此时的莺莺正与红娘于佛殿前散步,二人一路攀谈,并没有注意到佛殿上是否有人。上述两支曲子写的正是张生视角下两人走入佛殿的情形。张生的目光是由上而下的,先从莺莺玉容的上半部看起,只见莺莺修着当时宫中最为流行的柳眉,眉儿如一弯新月,眉角斜插入鬓。从莺莺和红娘并未发现张生以及法聪可以想见,此时张生的观察点仍是很远的,但莺莺的黛眉与白皙的面容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给初见莺莺的张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此,王实甫并没有就莺莺的容貌之美继续描写下去,而是非常巧妙地插入了莺莺的话,一句“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更是使张生情不能自抑“我死也”,三个字恰恰表现了张生情绪化的性格以及他对于莺莺从外在到内在表现出的美的惊叹。笔者认为张生的惊叹里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是莺莺的出口成章。其言辞的优美给张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说明莺莺从小便受过严格的诗文训练,具有很不错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以后张生与莺莺的两情相悦提供了可能。第二大概是莺莺说话时音调婉转,神态动人,音韵之美与神态之美使得张生的潜意识中突然升起了一种“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的念头,也为后来张生抛却功名、专注为情埋下了伏笔。张生第二次见到莺莺是在《联吟》一折中。在

  崔莺莺这一文学形象历经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几

百年的发展,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或是为她的命途多舛而不胜唏嘘,或是为她的作假矫情而哑然失笑,再或是为她终获真爱而欢欣鼓舞,感同身受。多少年来,莺莺形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未能获得真爱的少女们羡慕、向往的对象,甚至成为了自由婚姻的形象代言者。从《西厢记》对莺莺的精心描写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对其进行塑造的,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凸显她的第一美与第二美,将其刻画成为一个集形貌美与灵魂美于一身的高度理想化的人物。

王实甫在塑造莺莺形象的时候,首先对莺莺的形体及外貌之美以优美而富于雕塑性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莺莺极具东方神韵的外在美,即第一美。从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来看,这样细致的形体容貌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如同一个赖以沟通的平台,支撑起了崔张二人动人的爱恋,对于整个故事的展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莺莺第一美的展示主要是从张生的视角展开的,通过白马之围前张生与莺莺的三次见面传达出来。《惊艳》一折描写的是张生闲来无事游览普救寺时,初见莺莺,从远处对莺莺的体貌进行了观察。此处是王实甫对莺莺的第一次描写,从行文来看,对于如何体现本折的“惊艳”二字,作者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仅仅是一开始就对莺莺的体貌进行极尽奢美的描写,显然是难以让观者感同身受的,并颇有虚夸之嫌,而王实甫在这里却处理得很是得法。他先是通过张生见到莺莺后夸张的反应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而后才不疾不徐地展开对莺莺的描写,而且层次分明,避免了华美词语大量堆砌引起的观者审美疲劳。同时,张生初见莺莺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的出格表现很

[收稿日期]2007-01-03

[作者简介]岳上铧(1979-),男,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助教,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15・

一个月色朦胧、花阴满庭的夜晚,张生听和尚之言早早地在太湖石畔墙角儿处等候莺莺。在朦胧的月光下,张生眼中的莺莺又展现出另一番风韵“: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真是好女子也呵。”这是一段非常写意的描写,在朦朦的月光之下,张生根本无从看清莺莺的容貌,但仅仅是在柔柔月光笼罩下的影影绰绰的曼妙身影已经让张生神魂颠倒,不惜用湘妃、嫦娥这样的仙子来进行比拟了。由于读者的视角与张生是一致的,因此到这里为止我们也从未正面、近距离地观察过莺莺,不知她到底相貌如何。《惊艳》与《联吟》两折中张生的观察第一次偏远,只好用浑写,第二次是夜晚,光线不足,便以写体态为主。此二者当为王实甫有意为之,意在调动观者情绪,为《闹斋》中莺莺的闪亮登场做足铺垫。《闹斋》一折中是张生第三次见到莺莺: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宵,清醮。小子多愁多病身,[得胜令];面,;,一团儿衠是娇。

因距离较近,,张生将莺莺的容貌看个仔细,于是有了这一次全方位的工笔描写。有了前两次的朦胧美的铺垫,莺莺的此次登场更动人心魄,以至于引起了寺庙的骚乱,连所谓四大皆空的和尚们也无法保持灵台空明,引颈相望: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

这是借别人的反应来衬托莺莺的美貌,极尽夸张之能事,想来如今的明星大腕出场时的震撼力也不过如此了。当然,王实甫如此不惜笔墨地渲染莺莺的美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读者对张生不遗余力追求莺莺的动机的怀疑,但我们可以看出王实甫对莺莺这个人物形象是饱含着浓烈的感情的。况且在这样一个束缚思想、禁欲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所有的婚姻都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的情感已经被压抑到了极点,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去了解异性的第二美(内在美),所有真实情感的产生无一不是建立在一见钟情的基础上,有了这个前提,男女双方才有可能去相互了解,真心爱慕。这是时代造成的,我们不必苛求古人。况且只有在张生笃定地认为莺莺正是自己所找寻的“可意种”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进一步去品味莺莺带给我们的第二美。

莺莺的第二美即内在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知书达礼,口出成章,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张生第一次见到莺莺之前,莺莺正百无聊赖,思绪不宁,看到窗外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想到光阴荏苒,时不我待,为父亲的去世伤心,对自己的未来茫然。老夫人看出女儿心事重重,特地嘱咐红娘陪同小姐去佛殿散心。在寂静的佛殿之上,莺莺看到四下空寥无人,落红遍地,心弦触动,于是随口吟出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诗句,感叹自己正如这些落花一般,生活在一个无人欣赏的世界里,任由自己最为美好的年华随着时光的脚步慢慢逝去。《联吟》一折中,张生投石问路,口占一绝“: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将心情的孤寂以及和莺莺咫尺天涯的感伤溶入了浓浓的月色,渗入了月夜的每一角落,使得莺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渴望。在张生此种心绪的感召下,莺莺立刻便唱和了一首诗“: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才思敏捷,对和工整。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绪和莺莺初一登场之时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相照应,从中可以看出莺莺赋诵此诗

时态度是相当真诚的,把自己的内心没有半点遮拦地展示给了张生,连张生这种在爱情方面的“傻角”也听得出是“一字字,诉衷情”。此后《闹简》中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以及《后候》中的“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都很好地展现了莺莺的诗文才情。王实甫对莺莺文采的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没有二人的互通款曲,也就不可能有他们后来的结合了。莺莺是一个矜持的贵族小姐,对红娘始终怀有戒心,而诗词的相互唱和,而且不怕为读书。红娘”,。此外,,而相互爱。因此,作者对莺莺才情,也是剧情发展所必须的。

莺莺第二美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表现,是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反抗意识以及对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不屑。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扭曲、情感受压抑的时代,敢于对礼教束缚、婚姻包办说“不”,敢于漠视门第观念,坚定地将“情”字置于名利之上,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勇气,这种勇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国的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想通过相互爱慕实现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家族统治者的手中,正如《诗经・南山》中所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莺莺正是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其相国小姐的身份已经注定了她的命运。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大家闺秀,用自己熊熊的爱情火焰燃烧了封建婚姻的枷锁,表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反抗力量。莺莺第一次见到张生时的回眸一瞥就已经昭示了一种反抗意识的滋生,这至少是对于“非礼勿视”的反抗。一个深闺未嫁的女子偷瞥一名年轻男子,在当时的礼教制度下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非常武断地说这时的莺莺已经决定要做些什么了,其实这一瞥里包含了更多的好奇成分。莺莺一直是生活在一个阴性环境(包括普救寺中的诸多僧众)中,而本身又到了情窦初开、少女怀春的年纪,一名陌生的年轻男子陡然闯入自己本来貌似平静的生活中来,生出好奇之心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回眸一瞥也许只是强烈好奇心驱使下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正是这样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坚定了张生抛却功名追求莺莺的决心,同时也开启了少女的心门。这一瞥可以看作是日后有意识反抗的先声。当莺莺听到红娘转述的张生的一番说不清是真的傻里傻气、爱情智商偏低还是蓄意已久、准备出奇制胜的自报家门的话后,特地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心思玲珑的莺莺又岂能真不明白张生这种恨不得连祖宗八代都报出来的自我介绍是何用意呢?只是不便对红娘细讲,才淡淡一语带过,但自佛殿偶遇后的心思此时已凸显圭角,爱情的种子在莺莺心中已开始悄悄发芽,而为追求个人幸福的反抗意识也由此开始慢慢萌生。到了《联吟》一折时,莺莺已经是表现得十分大胆了———在这样一个寂寂无人的夜晚,且正在烧香为先人以及老母祝福祈愿,却与一个仅有“半面”之缘的青年男子联诗唱和,还将自己的少女心事和盘托出。张生听到莺莺的心声后精神大振,拽起罗裙就要与莺莺相会,而莺莺则笑脸儿相迎。如果不是红娘搅局,怕此时二人就要执手相望、互诉衷肠了。按说莺莺自小便受到封建礼

・16・

教思想的灌输“,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大概是不会不知了。而此时莺莺联吟唱和、笑脸相迎的作为早已违背一个深闺淑女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了。在爱情的感召下,那颗寂寞已久的心也似乎要破茧而出了。在《闹斋》中,两个都死了父亲的孝子孝女更是在庄严的法会超度现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随着莺莺与张生见面次数的增多,其行为的叛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在不断增强,反抗的意识也在一点点地觉醒。莺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有了以上的逐步变化,后面的传书递简约会张生也就并不显得突兀了。到此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也就到了第一个高潮,但高潮的到来似乎也预示着二人的爱情发展暂时走进了死胡同,要想解开这个结必须出现新的冲突,为张生身份的农转非、地下转地上提供可能。孙飞虎的出现替张生和莺莺解决了大问题,这才有了后来的“赖婚”。经过《赖婚》一折,莺莺满腔怨气无处发泄,且变得更加谨慎,但对于张生的情感非但未曾衰退,且与日俱增。书简后自是满心欢喜,去了《明月三五夜》一诗,。。猜忌,,深,但可以看出此时的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已是非常深了。在爱情发展的第二个高潮,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的道路却刚刚开始。此时影响莺莺的主要因素是对老夫人的忌惮和对红娘的不信任,也就是说莺莺的反抗意识仍要不断加强,敢于突破上述樊篱才能得到渴望的爱情。在随后的二人爱情的第三次高潮中,莺莺终于突破了一切精神枷锁的束缚,大胆与张生私合,使其性格的叛逆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莺莺的反抗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隐藏在莺莺内心深处,并且正被所谓的社会正统观念一点点地侵蚀、磨灭。如果没有张生的出现点燃她心中的爱情火焰,或许莺莺的一生就会同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磨灭心中最后那一抹自我意识。因此,莺莺的反抗意识是在与张生二人情意渐浓、爱情渴望不断高炽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的,在这期间她有过犹豫,有过彷徨,有过挣扎,而剧中关于莺莺的“作假”正是她既渴望爱情又拘于礼法的矛盾性格的产物。如《闹简》《赖简》两折中莺莺几次三番地出尔反尔,将呆头呆脑的张生折磨得死去活来。说明像莺莺这样一个深受礼教熏染的贵族女子,尽管内心深处迫切地想要得到爱情雨露的滋润,但真正需要去行动的时候却又瞻前顾后,举步维艰。但这并不是反映了莺莺的软弱犹疑,而是体现出她的反抗意识在慢慢滋生以及其成长的艰难。在如此黑暗而又压抑的环

境中,反抗绝不是像说说那么容易和轻松的,需要莫大的胆色和勇气,而这些恰恰正是莺莺身上第二美的体现。

除了逐步觉醒的反抗意识之外,莺莺身上所体现出的不重门第、蔑视功名、情字为先的思想性格也是值得我们感动、赞赏、尊敬的。虽说到了唐代之时,南朝形成的士族庶族绝不通婚的习俗已经有所改变,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此时的婚姻制度,出身是择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考虑因素。莺莺出身贵族,父亲官拜相国,虽说已丧,但家族的地位和势力并没有完全失去。而张生就不同了,他虽然也是尚书之子,但奈何父亲早丧,现在已经沦落为一介书剑飘零的书生了,二人若然结合,断断是说不上门当户对的,。,甚至在内心里诅咒。,,。这样的行为在那个视男女。而莺莺在中所表现出的对功名利禄的蔑视更是体现了她的人格美。在莺莺的头脑中,永远把“情”放在第一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为了自己并不看重的功名把两个有情人硬生生地拆分两下里,莺莺颇觉不值: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她着重向张生强调“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这和老夫人的“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莺莺所追求的并不是夫荣妻贵的生活,她渴望的只是两情相悦,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莺莺这种情字为先的爱情观在这样一个处处受到束缚钳制、人人渴望平步青云的时代里是弥足珍贵的,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成为初识情滋味的青年男子心目中美的标准。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此“美”有曲词之美,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西厢记》确立了作者理想中的古代女子美的标准,构建了中国古典戏曲美的典范。

[参 考 文 献]

[1]全元曲(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3]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4]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OntheBeautyofYingying

———RestudyontheImageofCuiyingyinginTheRomanceofWestChamber

YUEShang-hua

(SchoolofLiterature,PingdingshanCollege,Pingdingshan,Henan467000)

Abstract:TheimageofYingyinginTheRomanceofWestChamberisahigh-idealizedfigurewhichwascreatedenthusiasticallybyWangShifuandisthesouloftheworks.ThesouloftheimageofYingyingliesinherbeautyofshapeandspirit.ThebeautyofYingyingconstructstheplatformforthelovebetweenCuiandZhangandistheoperainstructionofTheRomanceofWestChamber.ThisarticleanalyzesYingying‘sexternalandinternalbeautycreatedbyWangShifubyfocusingonthebeautyofYingyingandhopetounderstandtheessenceofthefigureandgraspthespiritoftheworks.

Keywords:TheRomanceofWestChamberYingyingCuibeauty[责任编辑:毕橹欣]

・17・


相关内容

  •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摘要: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一曲<红楼梦>怀金悼玉,中国文学的双壁成功塑造了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林黛玉.她们从不同的封建时代背景下走来,身为女儿,其才其貌深入人心:她们长在深闺,争取爱情的勇气让人击掌而赞.然而 ...

  • 2001年以来,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 2001年以来,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 ...

  • 论[西厢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 论<西厢记>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 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功塑造了崔莺莺.老夫人.红娘三个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她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具有封建时代女性的共性和真善美的特征. 关键词:<西厢记 ...

  • 论[西厢记]中的女性形象
  •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 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功塑造了崔莺莺.老夫人.红娘三个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她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具有封建时代女性的共性和真善美的特征. 关键词:<西厢记>:女性形象:封建社会 中图分类 ...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 ...

  • 西厢记论文111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分 校: 盘锦电大 指导教师: 李朝阳 学生姓名: 范小平 学 号: 031110405 完成日期: 2005年9月16日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浅析 范小平 & ...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

  • 王实甫_西厢记_的语言特色
  • 创作圆桌●CHUANGZUOYUANZHUO 047 本栏主持刘勤 本色当行 王华杰 雅俗共赏 --论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本色当行"原是宋代诗词评语.南宋末年文论家严羽以禅学喻诗,从"诗道亦在妙语"出发指出"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 ...

  • 西厢记(古代文学论文)
  • 王实甫<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现实主义杰作" ,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婚姻信息,本文试从择偶范围.婚姻方法和婚姻成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 一.择偶范围 封建社会的择偶范围"实以族系.阶级两标准为著,且能概括一切" .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