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定)

《古代寓言两则》说课稿

【教材分析】鲁教版语文初一上册第五单元30课《古代寓言两则》包括《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五单元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等不同的体裁。学习29课《伊索寓言》时,学生已经接触过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对寓言的特点和作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这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所以疏通字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逾越的一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才能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两则寓言与29课《伊索寓言》相比,起码多了两项学习内容:1、积累文言字词,搞清故事大意2、理解寓意。两者同为本课重点,而第二点由于学生年龄经验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塞翁失马》中,好事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要理解“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有相当的难度的。

【目标设定】基于此,我将本课学习目标设置为:

1、回顾寓言相关知识,了解作家作品;能熟读两则故事,积累、识记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熟练翻译课文。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翻译课文,学会使用知识卡片整理文言字词,

3、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并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福”与“祸”;学会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 理解寓意,尤其是《塞翁失马》中“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对它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但这两篇都是小故事,可读性强,篇幅短小,并且初一新生好胜心、表现欲强,所以目标1、2主要采用竞赛的形式加以掌握并教给他们将同一类的文言词加以归类整理,以备日后复习的学习方法。故事的寓意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多角度阐述。(这也是将来给材料作文中提取观点的一个范例)为化解难点,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评价方式】。把评价贯穿到各个环节,包括读、记、悟。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包括、师评、互评、自评。

【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浅到深、由内容到实质的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读——译——析——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知课文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故事,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故事情节;联系实际,阐述故事寓意。

这两课虽然短小,但生字不少,尤其是《塞翁失马》中的多音字多达五个,因此课前布置预习。通过预习,在查阅字音的同时掌握字义。

翻译时遇到的难点疑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师提示文言词语翻译方法和知识卡片积累法。以一个问题“本文围绕塞翁的“福”与“祸”写了哪几件事?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引出情节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2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让我来考考大家。(播放图片猜成语,以引入到中国古代寓言。)这些成语都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大多数保存在古籍中。如《庄子》、《列子》、《韩非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原汁原味的文言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和“智子疑邻”。

二、

3分钟)

昨天我们布置大家预习《塞翁失马》,疏通字音。我们看哪一个组预习做得最好。 大屏幕出示:

1、寓言。寓言是通过( )说明( )的文学体裁。

2、作家作品。《塞翁失马》选自《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

3、《智子疑邻》选自( )

4、课文朗读 正音①多音字: 塞、其父、将、好骑、折②生字: 遽 堕 髀 弦 跛

(生对照屏幕注音)(以上四项以填空的形式屏幕出示)

总结、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 塞翁失马》(4分钟)

过渡:“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齐闯“朗读关”。

1、师范读(背诵)2、生自读两遍,读准字音,停顿;3、大家知道,古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只是靠句末的文言虚词来断句。下面我们增加难度系数(屏

幕出示)去掉了标点,你还能读出停顿吗?

2、请生读,生评价。齐读,评价。

过渡:那么,《塞翁失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进入第二关的挑战。

过渡:学习《山市》时,我们尝试着只依靠注释,不看译文书,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了所有的字词句的翻译,令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教给大家一个“三步符号标识法”。

1、不看注释,自主翻译。在有疑惑之处用直线标出。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工具箱(提示方法:加字法、换字法、猜测法(根据上下文)回忆法(回顾以往学过的这个字)

2、根据上下文推断划线部分的内容。带着疑问看注释以验证推断是否正确,将原文中推断正确的部分用波浪线划出;

3、注释中没有的或仍有疑问的,用三角号标出(预设:胡、其父、家富良马、胡人大入塞)2分钟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4、把小组讨论后的疑问提交到班级,写到黑板上解决。提问回答均有加分。师画表格。交流时,提示生说出推导思路。师评价。

闯关路上的“拦路虎”被我们一一消灭掉了。

师归类几个文言虚词(其、之、而)的用法,提醒生做记录。相机出呈现问题:理清人物关系:善术者、其父、其子、塞翁。

①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那个) ②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的)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他的) 人皆吊之。(他)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生对照课本标记自主翻译课文并整理知识卡片。3分钟巩固掌握,准备抢答。

6、屏幕出示抢答题。

1、马无故亡而入胡 2、人皆吊之 3、此何遽不为福乎? 4、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6丁壮者引弦而战。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①直译②意译

过渡:

1、师提问:本文围绕塞翁的“福”与“祸”写了哪几件事?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师板书“失马、得马、坠马、相保”)故事虽短小,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在普通人看来,哪些事是福,哪些是祸呢?如果是你,遇到这些事情,会是怎样反应?而塞翁是如何应对的呢?

他既没有因丢了马或儿子摔断了腿而伤心难过,也不为失而复得和父子保命而沾沾自喜。总是平淡地以一个反问句来应对。

师生合作读。生读旁白,注意读准字音。师读三个反问句。

从这三个反问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塞翁?(处世不惊,临危不乱)

2、发挥想象,复述故事。

这个古代小故事,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但也有不够完美之处,比如叙述过于简单,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也过于单一。请你发挥想象力,丰富和补充课文情节,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知识链接:创造性复述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或形式有所改变地表达出来。

1、大家知道,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它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预设:福与祸,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你的一个同学考试得了很低的分数,他反而很高兴地说:“没关系,塞翁失马,这次考差了,说明我下次会考好。”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师引导: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再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

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小结: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大屏幕)

3、还有哪些成语或俗语也说明了这个意思?

生思考,交流。大屏幕出示,生摘抄到积累本上:因祸得福、乐极生悲、居安思危、否极泰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①.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②.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

③.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④.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⑤.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大家看,这则寓言故事虽然是上千年前的祖先写下的文章,但却依然是可亲可近,可触可摸的,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样的小故事中读出大智慧,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修养。

尝试背诵

自学《智子疑邻》(10分钟)

一、读课文,通文义

二、析情节,悟道理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⑴ 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⑵ 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⑶ 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⑷ 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⑴ 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⑵这个故事讽喻了哪类人?给我们什么启示?

再次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对照料目标谈收获。可用这样的句子规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掌握了 (知识和方法)我明白了 我了解了

《古代寓言两则》说课稿

【教材分析】鲁教版语文初一上册第五单元30课《古代寓言两则》包括《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五单元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等不同的体裁。学习29课《伊索寓言》时,学生已经接触过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对寓言的特点和作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这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所以疏通字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逾越的一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才能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两则寓言与29课《伊索寓言》相比,起码多了两项学习内容:1、积累文言字词,搞清故事大意2、理解寓意。两者同为本课重点,而第二点由于学生年龄经验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塞翁失马》中,好事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要理解“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有相当的难度的。

【目标设定】基于此,我将本课学习目标设置为:

1、回顾寓言相关知识,了解作家作品;能熟读两则故事,积累、识记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熟练翻译课文。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翻译课文,学会使用知识卡片整理文言字词,

3、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并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福”与“祸”;学会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 理解寓意,尤其是《塞翁失马》中“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对它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但这两篇都是小故事,可读性强,篇幅短小,并且初一新生好胜心、表现欲强,所以目标1、2主要采用竞赛的形式加以掌握并教给他们将同一类的文言词加以归类整理,以备日后复习的学习方法。故事的寓意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多角度阐述。(这也是将来给材料作文中提取观点的一个范例)为化解难点,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评价方式】。把评价贯穿到各个环节,包括读、记、悟。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包括、师评、互评、自评。

【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浅到深、由内容到实质的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读——译——析——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知课文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故事,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故事情节;联系实际,阐述故事寓意。

这两课虽然短小,但生字不少,尤其是《塞翁失马》中的多音字多达五个,因此课前布置预习。通过预习,在查阅字音的同时掌握字义。

翻译时遇到的难点疑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师提示文言词语翻译方法和知识卡片积累法。以一个问题“本文围绕塞翁的“福”与“祸”写了哪几件事?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引出情节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2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让我来考考大家。(播放图片猜成语,以引入到中国古代寓言。)这些成语都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大多数保存在古籍中。如《庄子》、《列子》、《韩非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原汁原味的文言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和“智子疑邻”。

二、

3分钟)

昨天我们布置大家预习《塞翁失马》,疏通字音。我们看哪一个组预习做得最好。 大屏幕出示:

1、寓言。寓言是通过( )说明( )的文学体裁。

2、作家作品。《塞翁失马》选自《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

3、《智子疑邻》选自( )

4、课文朗读 正音①多音字: 塞、其父、将、好骑、折②生字: 遽 堕 髀 弦 跛

(生对照屏幕注音)(以上四项以填空的形式屏幕出示)

总结、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 塞翁失马》(4分钟)

过渡:“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齐闯“朗读关”。

1、师范读(背诵)2、生自读两遍,读准字音,停顿;3、大家知道,古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只是靠句末的文言虚词来断句。下面我们增加难度系数(屏

幕出示)去掉了标点,你还能读出停顿吗?

2、请生读,生评价。齐读,评价。

过渡:那么,《塞翁失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进入第二关的挑战。

过渡:学习《山市》时,我们尝试着只依靠注释,不看译文书,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了所有的字词句的翻译,令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教给大家一个“三步符号标识法”。

1、不看注释,自主翻译。在有疑惑之处用直线标出。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工具箱(提示方法:加字法、换字法、猜测法(根据上下文)回忆法(回顾以往学过的这个字)

2、根据上下文推断划线部分的内容。带着疑问看注释以验证推断是否正确,将原文中推断正确的部分用波浪线划出;

3、注释中没有的或仍有疑问的,用三角号标出(预设:胡、其父、家富良马、胡人大入塞)2分钟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4、把小组讨论后的疑问提交到班级,写到黑板上解决。提问回答均有加分。师画表格。交流时,提示生说出推导思路。师评价。

闯关路上的“拦路虎”被我们一一消灭掉了。

师归类几个文言虚词(其、之、而)的用法,提醒生做记录。相机出呈现问题:理清人物关系:善术者、其父、其子、塞翁。

①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那个) ②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的)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他的) 人皆吊之。(他)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生对照课本标记自主翻译课文并整理知识卡片。3分钟巩固掌握,准备抢答。

6、屏幕出示抢答题。

1、马无故亡而入胡 2、人皆吊之 3、此何遽不为福乎? 4、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6丁壮者引弦而战。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文言句子翻译方法:①直译②意译

过渡:

1、师提问:本文围绕塞翁的“福”与“祸”写了哪几件事?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师板书“失马、得马、坠马、相保”)故事虽短小,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在普通人看来,哪些事是福,哪些是祸呢?如果是你,遇到这些事情,会是怎样反应?而塞翁是如何应对的呢?

他既没有因丢了马或儿子摔断了腿而伤心难过,也不为失而复得和父子保命而沾沾自喜。总是平淡地以一个反问句来应对。

师生合作读。生读旁白,注意读准字音。师读三个反问句。

从这三个反问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塞翁?(处世不惊,临危不乱)

2、发挥想象,复述故事。

这个古代小故事,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但也有不够完美之处,比如叙述过于简单,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也过于单一。请你发挥想象力,丰富和补充课文情节,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知识链接:创造性复述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或形式有所改变地表达出来。

1、大家知道,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它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预设:福与祸,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你的一个同学考试得了很低的分数,他反而很高兴地说:“没关系,塞翁失马,这次考差了,说明我下次会考好。”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师引导: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再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

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小结: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大屏幕)

3、还有哪些成语或俗语也说明了这个意思?

生思考,交流。大屏幕出示,生摘抄到积累本上:因祸得福、乐极生悲、居安思危、否极泰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①.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②.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

③.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④.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⑤.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大家看,这则寓言故事虽然是上千年前的祖先写下的文章,但却依然是可亲可近,可触可摸的,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样的小故事中读出大智慧,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修养。

尝试背诵

自学《智子疑邻》(10分钟)

一、读课文,通文义

二、析情节,悟道理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⑴ 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⑵ 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⑶ 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⑷ 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⑴ 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⑵这个故事讽喻了哪类人?给我们什么启示?

再次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对照料目标谈收获。可用这样的句子规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掌握了 (知识和方法)我明白了 我了解了


相关内容

  • 用塞翁失马造句六则
  • 语义说明:比喻暂时受到损失,却因祸得福,终于得到好处. 使用类别:用在「因祸得福」的表述上. 塞翁失马造句:01.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正好阐释了塞翁失马的道理吗? 02.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03.他丢了旧车,保险公司赔他一部新车,真可说是塞翁失马. 04.你没赶上那班飞机, ...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文言文教学
  • 东莞市洪梅培英教育文言文辅导资料四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
  •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山东省昌邑市北孟中学 郝朋 教学目标 • 知道什么是寓言,能够说出几个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 积累文言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 能用自己的话从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培养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能用自 ...

  • 细读[塞翁失马]的"为"字
  • 细读<塞翁失马>的"为"字 伍碧波 早几天再读<塞翁失马>,我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文中"此何遽不--乎?"句式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1.此何遽不为福乎?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3.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三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在相同之中有 ...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
  • [注音]sài wēng shī mǎ , yān zhī fēi fú [成语故事]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 ...

  • 30[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文言文练习卷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练习卷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邻人之父( )何遽( )将胡马( )堕( ) .... 折其髀( )跛( )塞翁失马( )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亡: 马无故亡而入胡 ( ) 暮而果大亡其财 ( ) .. 而: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子曰:&qu ...

  •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定安县翰林初级中学 唐甸玉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 3.翻译.疏通文意. 4.分析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内容 5.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 ...

  • 塞翁失马翻译以及练习[中考精华版]
  • 塞翁失马 文学常识: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的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 塞翁失马译文
  • 塞翁失马译文 作者简介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