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_李德忠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76期)

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

李德忠 于广涛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内隐记忆的研究逻辑已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社会行为以内隐或无意识方式操作的观点。最近由于内隐态度研究的贡献, 研究者在更广阔的经验背景上建构了双重态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可以整合已有的研究发现, 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拓展实际研究的领域。应该同时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 以提高态度研究的构思效度和预测效度。  关键词: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双重态度模型; 抑制; 间接测量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1) 03-0019-03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 态度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假定社会行为处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态度只以意识方式操作。测量的态度与可观察行为之间的弱相关使不少研究者相当困惑, 当代关于态度的研究也主要是为了解决预测效度问题的。尽管态度—行为的一致性研究给出了二者相关的条件[1], 研究操作的单纯意识取向尤其是直接测量的使用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障碍。由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异军突起[2], 无意识认知已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社会行为以内隐或无意识方式操作的观点。当前有关态度、自尊和刻板印象有内隐操作方式的结论扩展了这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构思的构思效度和预测效度。最近由于内隐态度研究的贡献, 研究者开始了在更广阔的经验背景上比较完整模型的构建。

体某一属性A 的判断受到对无关属性B 的已知判断的影响, 并且被试不能确定对B 的态度是对A 评价的来源时, 对A 的评价就内隐地表达了对B 的态度。如果主体能意识到引起内隐效应的线索, 则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内隐态度对判断的影响。内隐态度的评价内容与对态度直接测量的结果可能不一致, 称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

虽然Greenwald 与Banaji (1995) 指出了内隐态度的关键特征, 即它是一种来源未知、可以自动激活的影响内隐反应的评价, 但缺少对此评价觉知程度的说明。在单纯接触效应的研究中, 人们不知道积极评价是由经常接触态度客体所导致的, 但是能觉知到这种积极评价。而在内隐偏见的实例中, 人们看来并未意识到对外群体的消极评价。因此, 有必要考虑不同内隐态度在觉知程度上的区别。另外, 尽管Greenwald 等人指出了内隐与外显态度分离的可能性, 他们的兴趣却在如何控制内隐态度的影响, 对外显态度的地位未作具体的解释。在后来的一项研究中, Green wald 等人[6]发现对偏见的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相关很低, 认为人们只有一种态度, 外显测量获得的是出于自我表现的虚假反应。为了对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关系作明确的分析, Wilson , Lindsey 与Schooler

[7]

(2000) 建构了双重态度模型(dual attitude model , DAM ) , 期望提供能够整合不同领域态度研究结果的一般框架。

  一、内隐态度研究的主要范式

作为内隐记忆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Jacoby 与其合作者的

工作可谓联系无意识认知和社会心理研究的桥梁。在他们的研究中, 被试不能回忆先前对刺激的接触, 而把知觉易化归于刺激的特点[3]。现在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就是使用了这种错误归属规则(misattribution principle ) , 确定先前经验对

[4]

目标判断的影响。例如, Howard (1992) 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们对包装精美的产品评价更高。关于晕轮效应的研究也表明, 外表有魅力的人常被赋予更强的社会技能、更好的性格等积极评价。

Greenwald 与Banaji (1995) 通过精心整理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成果指出, 内隐态度是不能内省确定的过去经验痕迹, 它调节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感受、观念或行为。当对客

[5]

  二、双重态度模型及基本假设

双重态度的设想受到了内隐态度研究的启发, 其奠基性的工作则来自两条态度研究的主线:(1) 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2) 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境敏感的构思。为了对这两种发现给予比较全面的说明, 先前大多数理论采用了态度变化的锚定-调整模型(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of at -

*收稿日期:2001-03-01

作者简介:李德忠(1972— ) , 男, 山东微山人,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于广涛(1971— ), 男, 山东莱西人,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titude change ) 。依据该类模型, 当人们面对态度客体时, 贮存的评价常常自动进入人的头脑, 如果条件允许人们会根据当前可得的信息对之进行调整, 权衡二者的强度决定是否用新

[8]

评价代替初始态度。Fazio (1995) 的动机-机遇模型即属此类。Fazio 认为, 贮存的评价有不同的可达性, 若其可达性高, 客体出现时就被自动激活并指导相关信息的加工, 当初始态度相对不可达时, 人们就在动机的驱动下对当前情境作精细思考并建构新的态度。

锚定-调整模型通常假定新近形成的态度代替了初始态度, 而Wilson , Lindsey 与Schooler (2000) 指出初始态度并未被新态度替代, 人们可以同时持有内隐和外显两种态度, 由此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从该模型可获得如下五点假设, 此五条假设即是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内容。

H 1:对同一客体的外显态度(A I ) 与内隐态度(A E ) 可以共存于记忆中。H 2:A I 可以自动激活, 而从记忆中提出A E 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容量和动机。如果人们能够提取A E , 它将决定外显态度测量中的反应, 否则由A I 决定外显测量中的反应。H 3:即便A E 已经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A I 仍影响内隐反应, 即那些不能控制的反应或者不认为是表达态度而不加以控制的反应。H 4:A E 相对容易变化, 而A I 变化缓慢, 态度改变技术常改变的是A E 而非A I 。H 5:双重态度并不引起主观的冲突状态, 也非两种情感或认知成分不同的态度。主体只报告可达性更高的态度。

3. 动机性抑制(motivated overridin g ) 。人们能充分觉知到内隐态度, 但视其为不适当而尽力去用另一态度抑制它, 此抑制过程需要动机与认知容量。此类双重态度与先前研究中有关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模型相符。在实验室中研究动机性抑制首先要求被试建立一种态度, 进而使其确信该态度是不正确的, 看被试是否用正确的态度消除初始态度, 初始态度是否还在无意识水平上起作用。

Wilson , Lindsey 与Anders on (1998) 同时用内隐和外显测量评定态度, 他们预测, 如果被试具备足够的认知容量和动机, 在外显测量中会抑制初始态度, 在内隐测量中则会表现出这种态度。实验过程中, 被试一边听描述罪犯和公诉人的录音, 一边看两人的照片投影, 预计被试可以形成关于描述对象的相当强的消极或积极评价。然后, 控制组被试直接对应照片并加以评价, 而实验组主试告知被试由于自己无意间颠倒了罪犯和公诉人的照片, 在评价阶段要求被试对调换后的“正确”照片给予评价。结果表明, 控制组被试在所有态度测量中反应都相似, 因为他们只有一种态度。实验组被试在语义区分量表等外显态度测量中的反应与控制组被试相似, 如对罪犯的态度都很消极, 但在有时间压力的特质评定及内隐态度测量中对罪犯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因而被试具有两种态度, 表现的态度内容依赖于认知容量和测量的性质。

4. 自动抑制(automatic overriding ) 。只要人们具备了适当的认知容量而能够提取出外显态度, 外显态度就可以自动抑制内隐态度并决定外显反应, 此时主体意识不到内隐态度的存在。若因缺乏动机或认知容量而提取不到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就进入意识并决定外显的和内隐的反应。研究自动抑制时可以用某种操作促使态度改变, 然后测量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的外显态度。

[11]

Wilson 与Lindsey (1998) 的一项研究中, 先要求被试对自己的某一稳定约会关系作评价, 几周后, 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 原因分析组要求被试写下为什么会对约会关系有此评价, 控制组被试只写下他们为什么选择自己的专业。随后再

[10]

  三、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类型及经验支持

根据对内隐态度的觉知程度和外显态度抑制内隐态度时所需要的动机及认知容量的不同, Wilson , Lindsey 与School -er (2000) 划分出四种类型的双重态度, 以便组织有关的经验文献并形成清晰的理论架构。认知、人格和社会心理等不同领域都有与双重模型相符合的经验数据, 以下列举的实例都是直接来自态度研究的。

1. 压抑(repress ion ) 。某态度因为能引发焦虑而被逐出意识之外, 如果人们对同一客体还持有能明确意识到的另一态度, 就产生了双重态度。压抑的过程包含了认知容量和动机, 若动机减弱内隐态度就有可能被觉知。此即是采用当代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语言来重新解释精神分析的压抑概念。在精神分析理论的鼎盛时期, 压抑就曾经作为对双重态度的一种解释, 随着无意识研究的心理动力取向朝认知取向的转

[9]

变, 对压抑的诠释也认知化了。Dovidio 等人(1997) 通过研究认为, 许多白人都深藏着对黑人的无意识的消极评价, 同

让他们对约会关系作评价, 其中一半被试对问题的反应时限是3秒, 其余反应时限是30秒。对两次评价的相关分析发现, 原因分析组的被试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条件下两次评价相关较低, 重复了先前关于原因分析可以改变态度的研究结果, 在时间压力的条件下没有出现原因分析的标准效应。即在态度改变的前提下, 被试的评价内容受制于询问的条件, 有时间压力时报告初始态度, 无时间压力时报告新态度。

[12]

Schooler (1990) 的研究采用常用的失调范式改变态度, 要求学生分别在低选择与高选择的条件下, 写一篇与他们态度相反的文章, 建议学校提高学费, 然后问他们对“学校应该大幅度提高学费”同意的程度。结果表明, 在没有时间限制

时还保持着积极的外显态度, 无意识偏见会对主体的自我形象产生威胁, 故将之逐于意识之外。

2. 独立系统(independent systems ) 。人们既有不能觉知的内隐态度, 又有能够觉知的外显态度, 此两种评价相互独立, 分别影响内隐反应和外显反应。内隐态度是自动的, 不会进入意识, 人们无需努力用外显态度去抑制它, 此即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分离。Dovidio 等人(1997) 指出, 偏见同时具备控制的和自动的两种成分, 它们可分别用自陈量表和诸如启动技术等内隐测量评定, 对态度的自我报告与反应潜伏期测量都是有效的方法, 两者的测量结果相关很低, 自动的和外显的评价分别预测不同的行为。

的条件下出现了失调效应, 如果回答时间只有5秒, 在高低选择条件下被试都反对学校提高学费。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抑制了内隐态度, 报告的态度则依赖于询问的方式, 如果人们有足够的认知容量提取到外显态度, 它会自动抑制内隐态度, 否则由内隐态度决定评价的内容。

  四、对双重态度模型的方法学评价

内隐认知的显著特点是过去经验以行为者不能内省觉

知的方式影响判断。内隐与外显态度的交互作用为解释决策制定情境中的社会判断提供了理论框架。作为一种广阔的理论范畴, 双重态度模型可以整合已有的研究发现, 指导寻找新的经验现象, 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拓展实际应用的领域。

1. 对测量方法的挑战与研究启示

从方法学上讲, 内隐认知研究必不可少的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常是用来避免任务特征和评价恐惧影响的, 内隐认知研究则赋予间接测量新的理论价值。有证据表明自陈问卷与间接测量, 如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量等都是有效的测量方式, 分别测量不同的构思。将来进行有关态度或人格的研究时应该同时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诸如动机、依恋风格和内隐态度都是个体稳定的反应倾向, 寻找评定此类内隐表征个别差异的方法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态度研究的再次兴盛, 考虑双重态度研究对态度结构、改变、测量、态度-行为一致性等诸研究领域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态度结构的构想中应该同时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态度, 先前态度改变的模型由于只包含外显测量, 夸大了态度改变的容易程度, 尽管人们报告了新的外显态度, 他们习惯性的内隐态度还会在认知负荷条件下或内隐反应中表现出来, 态度改变的进程应该比原来的设想包含更多的时间和训练。说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应该兼顾态度的类型及行为的类型, 只是先前解决态度预测效度的方法主要是被试间的, 双重态度模型的方法则是被试内的。

2. 理论边界与可证伪性

双重态度并不引起主观的冲突状态, 因为冲突中的积极和消极评价都表现在外显反应中。双重态度区别于由不同范畴激活的两种内隐态度, 因为提取外显态度时需要认知容量和动机。双重态度也非两种情感或认知成分不同的态度, 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信息源的综合评价。外显测量获得的是外显态度而非个体出于自我表现的虚假反应, 双重态度模型提供了一种对偏见研究更经济有效的解释。然而, 双重态度模型作为对真实态度的一种理想化构想, 尚缺乏足够的经验

支持, 亟需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主体对内隐态度的觉知程度、抑制的性质、态度强度对各类双重态度存在条件影响等问题。只有随着有关研究的增多, 才能逐步提高态度操作的构思效度。研究中还要克服单一的证实取向, 提供可被否证的预测, 促进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参考文献

[1]Eagly A H , Chaiken S . The Ps ychology of Attitude . Fort Worth , TX :Har -court Brace , 1993. 208-211.

[2]Li De ZHong . Recognition M e mory of Chines e Character :the Process Dis -s ociation Frame wor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 ychology , 2000, 35(3/4) :41-42.

[3]Jacoby L L , Dallas M .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 -bi ographical M e mory and Pereptual Learning . 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Ps ychology Gen -eral , 1981, 3:306-340

[4]Howard D J . Gift -wrapping Effects on Product Attitude :a Mood -bias ing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 1992, 3:197-224. [5]Greenwal d A G , Banaji M R .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 Self -Es teem , and Sterot ypes . Ps ychol ogical Review , 1995, 102(1) :4-27[6]Greenwald A G , M 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 Meaus uring Individual Dif -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 sociation TEST . Journal of Pers onal ity and Social Ps ychology , 1998, 74:1464-1480

[7]Wil on T D , Lindsey S , Schooler T Y . AModel of Dual Attitude Ps ychologi -cal Review , 2000, 107(1) :101-126

[8]Faz io R H . Attitudes as Object -evaluation Association :Determinants ,

Consequences , and Correlates of Attitude Access ibility . Attitude Strength :Antecedents and Cons equences . In Pett y R &Kronsnick J . Hillsdal e , NJ :Erlbaum , 1995. 247-282

[9]Dovidio J F , Kawakami K , et al . On the Nature of Prej udice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Proces ses . 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S Ps ychology :General , 1997, 33:510-540

[10]Wilo T D , Lindsey S , Anders on E . Affective Perseverance :Dual Attiude

after t he Discrediting of an Initial Evaluati on . Unpubis hed R aw D ata , 1998[11]Wil on T D , Lindsey S .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and Anal yzing Reasons on

Attitude toward Dating Relations hips . Unpublished Ra w Data , 1998[12]S c hooler T Y . Do Discrepant Attitude Components Become Consis tent

Over Time ? Unpubished Master ' s Thesis , Universit y of Pitts burgh , 1990

From the Study of Implicit Attitude to the Dual Attitudes Model

Li Dezhong &Yu G uangtao

(College o f Educatio nal Science , Shandong Teachers ' Univers ity , Jinan , Shandong 250014)

A bstract :Unconscious social cognition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 and more and more evi -dence c ome to support the view of social behavior often operating in an implicit or unconscious manner . Dual attitudes are

defined as different evaluations of the same object :an automatic , implicit attitude and an explicit attitude . The attitude that people endorse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have the cognitive capacity to retrieve the explicit attitude and whether this over -rides their implicit attitude .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ual -attitude model for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are discussed . Key words :implicit attitude ; explicit attitude ; dual -attitude model ; overriding ; indirect measur es

责任编辑:时晓红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76期)

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

李德忠 于广涛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内隐记忆的研究逻辑已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社会行为以内隐或无意识方式操作的观点。最近由于内隐态度研究的贡献, 研究者在更广阔的经验背景上建构了双重态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可以整合已有的研究发现, 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拓展实际研究的领域。应该同时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 以提高态度研究的构思效度和预测效度。  关键词: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双重态度模型; 抑制; 间接测量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1) 03-0019-03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 态度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假定社会行为处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态度只以意识方式操作。测量的态度与可观察行为之间的弱相关使不少研究者相当困惑, 当代关于态度的研究也主要是为了解决预测效度问题的。尽管态度—行为的一致性研究给出了二者相关的条件[1], 研究操作的单纯意识取向尤其是直接测量的使用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障碍。由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异军突起[2], 无意识认知已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社会行为以内隐或无意识方式操作的观点。当前有关态度、自尊和刻板印象有内隐操作方式的结论扩展了这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构思的构思效度和预测效度。最近由于内隐态度研究的贡献, 研究者开始了在更广阔的经验背景上比较完整模型的构建。

体某一属性A 的判断受到对无关属性B 的已知判断的影响, 并且被试不能确定对B 的态度是对A 评价的来源时, 对A 的评价就内隐地表达了对B 的态度。如果主体能意识到引起内隐效应的线索, 则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内隐态度对判断的影响。内隐态度的评价内容与对态度直接测量的结果可能不一致, 称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

虽然Greenwald 与Banaji (1995) 指出了内隐态度的关键特征, 即它是一种来源未知、可以自动激活的影响内隐反应的评价, 但缺少对此评价觉知程度的说明。在单纯接触效应的研究中, 人们不知道积极评价是由经常接触态度客体所导致的, 但是能觉知到这种积极评价。而在内隐偏见的实例中, 人们看来并未意识到对外群体的消极评价。因此, 有必要考虑不同内隐态度在觉知程度上的区别。另外, 尽管Greenwald 等人指出了内隐与外显态度分离的可能性, 他们的兴趣却在如何控制内隐态度的影响, 对外显态度的地位未作具体的解释。在后来的一项研究中, Green wald 等人[6]发现对偏见的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相关很低, 认为人们只有一种态度, 外显测量获得的是出于自我表现的虚假反应。为了对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关系作明确的分析, Wilson , Lindsey 与Schooler

[7]

(2000) 建构了双重态度模型(dual attitude model , DAM ) , 期望提供能够整合不同领域态度研究结果的一般框架。

  一、内隐态度研究的主要范式

作为内隐记忆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Jacoby 与其合作者的

工作可谓联系无意识认知和社会心理研究的桥梁。在他们的研究中, 被试不能回忆先前对刺激的接触, 而把知觉易化归于刺激的特点[3]。现在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就是使用了这种错误归属规则(misattribution principle ) , 确定先前经验对

[4]

目标判断的影响。例如, Howard (1992) 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们对包装精美的产品评价更高。关于晕轮效应的研究也表明, 外表有魅力的人常被赋予更强的社会技能、更好的性格等积极评价。

Greenwald 与Banaji (1995) 通过精心整理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成果指出, 内隐态度是不能内省确定的过去经验痕迹, 它调节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感受、观念或行为。当对客

[5]

  二、双重态度模型及基本假设

双重态度的设想受到了内隐态度研究的启发, 其奠基性的工作则来自两条态度研究的主线:(1) 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2) 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境敏感的构思。为了对这两种发现给予比较全面的说明, 先前大多数理论采用了态度变化的锚定-调整模型(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of at -

*收稿日期:2001-03-01

作者简介:李德忠(1972— ) , 男, 山东微山人,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于广涛(1971— ), 男, 山东莱西人,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titude change ) 。依据该类模型, 当人们面对态度客体时, 贮存的评价常常自动进入人的头脑, 如果条件允许人们会根据当前可得的信息对之进行调整, 权衡二者的强度决定是否用新

[8]

评价代替初始态度。Fazio (1995) 的动机-机遇模型即属此类。Fazio 认为, 贮存的评价有不同的可达性, 若其可达性高, 客体出现时就被自动激活并指导相关信息的加工, 当初始态度相对不可达时, 人们就在动机的驱动下对当前情境作精细思考并建构新的态度。

锚定-调整模型通常假定新近形成的态度代替了初始态度, 而Wilson , Lindsey 与Schooler (2000) 指出初始态度并未被新态度替代, 人们可以同时持有内隐和外显两种态度, 由此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从该模型可获得如下五点假设, 此五条假设即是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内容。

H 1:对同一客体的外显态度(A I ) 与内隐态度(A E ) 可以共存于记忆中。H 2:A I 可以自动激活, 而从记忆中提出A E 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容量和动机。如果人们能够提取A E , 它将决定外显态度测量中的反应, 否则由A I 决定外显测量中的反应。H 3:即便A E 已经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A I 仍影响内隐反应, 即那些不能控制的反应或者不认为是表达态度而不加以控制的反应。H 4:A E 相对容易变化, 而A I 变化缓慢, 态度改变技术常改变的是A E 而非A I 。H 5:双重态度并不引起主观的冲突状态, 也非两种情感或认知成分不同的态度。主体只报告可达性更高的态度。

3. 动机性抑制(motivated overridin g ) 。人们能充分觉知到内隐态度, 但视其为不适当而尽力去用另一态度抑制它, 此抑制过程需要动机与认知容量。此类双重态度与先前研究中有关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模型相符。在实验室中研究动机性抑制首先要求被试建立一种态度, 进而使其确信该态度是不正确的, 看被试是否用正确的态度消除初始态度, 初始态度是否还在无意识水平上起作用。

Wilson , Lindsey 与Anders on (1998) 同时用内隐和外显测量评定态度, 他们预测, 如果被试具备足够的认知容量和动机, 在外显测量中会抑制初始态度, 在内隐测量中则会表现出这种态度。实验过程中, 被试一边听描述罪犯和公诉人的录音, 一边看两人的照片投影, 预计被试可以形成关于描述对象的相当强的消极或积极评价。然后, 控制组被试直接对应照片并加以评价, 而实验组主试告知被试由于自己无意间颠倒了罪犯和公诉人的照片, 在评价阶段要求被试对调换后的“正确”照片给予评价。结果表明, 控制组被试在所有态度测量中反应都相似, 因为他们只有一种态度。实验组被试在语义区分量表等外显态度测量中的反应与控制组被试相似, 如对罪犯的态度都很消极, 但在有时间压力的特质评定及内隐态度测量中对罪犯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因而被试具有两种态度, 表现的态度内容依赖于认知容量和测量的性质。

4. 自动抑制(automatic overriding ) 。只要人们具备了适当的认知容量而能够提取出外显态度, 外显态度就可以自动抑制内隐态度并决定外显反应, 此时主体意识不到内隐态度的存在。若因缺乏动机或认知容量而提取不到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就进入意识并决定外显的和内隐的反应。研究自动抑制时可以用某种操作促使态度改变, 然后测量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的外显态度。

[11]

Wilson 与Lindsey (1998) 的一项研究中, 先要求被试对自己的某一稳定约会关系作评价, 几周后, 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 原因分析组要求被试写下为什么会对约会关系有此评价, 控制组被试只写下他们为什么选择自己的专业。随后再

[10]

  三、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类型及经验支持

根据对内隐态度的觉知程度和外显态度抑制内隐态度时所需要的动机及认知容量的不同, Wilson , Lindsey 与School -er (2000) 划分出四种类型的双重态度, 以便组织有关的经验文献并形成清晰的理论架构。认知、人格和社会心理等不同领域都有与双重模型相符合的经验数据, 以下列举的实例都是直接来自态度研究的。

1. 压抑(repress ion ) 。某态度因为能引发焦虑而被逐出意识之外, 如果人们对同一客体还持有能明确意识到的另一态度, 就产生了双重态度。压抑的过程包含了认知容量和动机, 若动机减弱内隐态度就有可能被觉知。此即是采用当代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语言来重新解释精神分析的压抑概念。在精神分析理论的鼎盛时期, 压抑就曾经作为对双重态度的一种解释, 随着无意识研究的心理动力取向朝认知取向的转

[9]

变, 对压抑的诠释也认知化了。Dovidio 等人(1997) 通过研究认为, 许多白人都深藏着对黑人的无意识的消极评价, 同

让他们对约会关系作评价, 其中一半被试对问题的反应时限是3秒, 其余反应时限是30秒。对两次评价的相关分析发现, 原因分析组的被试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条件下两次评价相关较低, 重复了先前关于原因分析可以改变态度的研究结果, 在时间压力的条件下没有出现原因分析的标准效应。即在态度改变的前提下, 被试的评价内容受制于询问的条件, 有时间压力时报告初始态度, 无时间压力时报告新态度。

[12]

Schooler (1990) 的研究采用常用的失调范式改变态度, 要求学生分别在低选择与高选择的条件下, 写一篇与他们态度相反的文章, 建议学校提高学费, 然后问他们对“学校应该大幅度提高学费”同意的程度。结果表明, 在没有时间限制

时还保持着积极的外显态度, 无意识偏见会对主体的自我形象产生威胁, 故将之逐于意识之外。

2. 独立系统(independent systems ) 。人们既有不能觉知的内隐态度, 又有能够觉知的外显态度, 此两种评价相互独立, 分别影响内隐反应和外显反应。内隐态度是自动的, 不会进入意识, 人们无需努力用外显态度去抑制它, 此即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分离。Dovidio 等人(1997) 指出, 偏见同时具备控制的和自动的两种成分, 它们可分别用自陈量表和诸如启动技术等内隐测量评定, 对态度的自我报告与反应潜伏期测量都是有效的方法, 两者的测量结果相关很低, 自动的和外显的评价分别预测不同的行为。

的条件下出现了失调效应, 如果回答时间只有5秒, 在高低选择条件下被试都反对学校提高学费。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抑制了内隐态度, 报告的态度则依赖于询问的方式, 如果人们有足够的认知容量提取到外显态度, 它会自动抑制内隐态度, 否则由内隐态度决定评价的内容。

  四、对双重态度模型的方法学评价

内隐认知的显著特点是过去经验以行为者不能内省觉

知的方式影响判断。内隐与外显态度的交互作用为解释决策制定情境中的社会判断提供了理论框架。作为一种广阔的理论范畴, 双重态度模型可以整合已有的研究发现, 指导寻找新的经验现象, 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拓展实际应用的领域。

1. 对测量方法的挑战与研究启示

从方法学上讲, 内隐认知研究必不可少的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常是用来避免任务特征和评价恐惧影响的, 内隐认知研究则赋予间接测量新的理论价值。有证据表明自陈问卷与间接测量, 如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量等都是有效的测量方式, 分别测量不同的构思。将来进行有关态度或人格的研究时应该同时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诸如动机、依恋风格和内隐态度都是个体稳定的反应倾向, 寻找评定此类内隐表征个别差异的方法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态度研究的再次兴盛, 考虑双重态度研究对态度结构、改变、测量、态度-行为一致性等诸研究领域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态度结构的构想中应该同时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态度, 先前态度改变的模型由于只包含外显测量, 夸大了态度改变的容易程度, 尽管人们报告了新的外显态度, 他们习惯性的内隐态度还会在认知负荷条件下或内隐反应中表现出来, 态度改变的进程应该比原来的设想包含更多的时间和训练。说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应该兼顾态度的类型及行为的类型, 只是先前解决态度预测效度的方法主要是被试间的, 双重态度模型的方法则是被试内的。

2. 理论边界与可证伪性

双重态度并不引起主观的冲突状态, 因为冲突中的积极和消极评价都表现在外显反应中。双重态度区别于由不同范畴激活的两种内隐态度, 因为提取外显态度时需要认知容量和动机。双重态度也非两种情感或认知成分不同的态度, 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信息源的综合评价。外显测量获得的是外显态度而非个体出于自我表现的虚假反应, 双重态度模型提供了一种对偏见研究更经济有效的解释。然而, 双重态度模型作为对真实态度的一种理想化构想, 尚缺乏足够的经验

支持, 亟需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主体对内隐态度的觉知程度、抑制的性质、态度强度对各类双重态度存在条件影响等问题。只有随着有关研究的增多, 才能逐步提高态度操作的构思效度。研究中还要克服单一的证实取向, 提供可被否证的预测, 促进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参考文献

[1]Eagly A H , Chaiken S . The Ps ychology of Attitude . Fort Worth , TX :Har -court Brace , 1993. 208-211.

[2]Li De ZHong . Recognition M e mory of Chines e Character :the Process Dis -s ociation Frame wor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 ychology , 2000, 35(3/4) :41-42.

[3]Jacoby L L , Dallas M .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 -bi ographical M e mory and Pereptual Learning . 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Ps ychology Gen -eral , 1981, 3:306-340

[4]Howard D J . Gift -wrapping Effects on Product Attitude :a Mood -bias ing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 1992, 3:197-224. [5]Greenwal d A G , Banaji M R .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 Self -Es teem , and Sterot ypes . Ps ychol ogical Review , 1995, 102(1) :4-27[6]Greenwald A G , M 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 Meaus uring Individual Dif -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 sociation TEST . Journal of Pers onal ity and Social Ps ychology , 1998, 74:1464-1480

[7]Wil on T D , Lindsey S , Schooler T Y . AModel of Dual Attitude Ps ychologi -cal Review , 2000, 107(1) :101-126

[8]Faz io R H . Attitudes as Object -evaluation Association :Determinants ,

Consequences , and Correlates of Attitude Access ibility . Attitude Strength :Antecedents and Cons equences . In Pett y R &Kronsnick J . Hillsdal e , NJ :Erlbaum , 1995. 247-282

[9]Dovidio J F , Kawakami K , et al . On the Nature of Prej udice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Proces ses . 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S Ps ychology :General , 1997, 33:510-540

[10]Wilo T D , Lindsey S , Anders on E . Affective Perseverance :Dual Attiude

after t he Discrediting of an Initial Evaluati on . Unpubis hed R aw D ata , 1998[11]Wil on T D , Lindsey S .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and Anal yzing Reasons on

Attitude toward Dating Relations hips . Unpublished Ra w Data , 1998[12]S c hooler T Y . Do Discrepant Attitude Components Become Consis tent

Over Time ? Unpubished Master ' s Thesis , Universit y of Pitts burgh , 1990

From the Study of Implicit Attitude to the Dual Attitudes Model

Li Dezhong &Yu G uangtao

(College o f Educatio nal Science , Shandong Teachers ' Univers ity , Jinan , Shandong 250014)

A bstract :Unconscious social cognition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 and more and more evi -dence c ome to support the view of social behavior often operating in an implicit or unconscious manner . Dual attitudes are

defined as different evaluations of the same object :an automatic , implicit attitude and an explicit attitude . The attitude that people endorse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have the cognitive capacity to retrieve the explicit attitude and whether this over -rides their implicit attitude .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ual -attitude model for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are discussed . Key words :implicit attitude ; explicit attitude ; dual -attitude model ; overriding ; indirect measur es

责任编辑:时晓红


相关内容

  • 兄弟二人四院士
  • 来源:姜堰 发布时间:2009-02-20 14:32:07 在科学的金字塔尖,点缀着一颗耀眼的明珠--院士. "院士"是国家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同时也是一种终身荣誉.在三水大地,在千年 ...

  • 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与数据挖掘_李德仁
  • 第43卷 第12期 年月201412 测 绘 学 报 ActaGeodaeticaetCartorahicaSinica gp Vol.43,No.12 ,Dec.2014 ,,[]引文格式:LIDerenZHANGLianeiXIA Guison.AutomaticAnalsisandMinino ...

  •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171~17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张 林 张向葵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系,长春130012)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 摘 要 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 ...

  • 基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 CN43-1258/TP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年第34卷第2期 ISSN1007-130X CoMPUTERENGINEERING&SCIENCE V01.34,No.2,2012 文章编号:1007-130x(2012)02一018卜05 基于云理论和信息融合理论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

  • 遵义会议精神内涵刍议
  • [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但目前对遵义会议精神内涵的概括颇不一致.从遵义会议的特点.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加以考察,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可概括为:发扬民主.思想斗争.顾全大局.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关键词]遵义会议: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 早期断奶仔猪饲料的研究使用-养猪技术-养殖技术
  • 早期断奶仔猪饲料的研究使用 (养殖技术文章:早期断奶仔猪饲料的研究使用) 近年来,中国在猪的营养与饲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尤其是针对规模化猪场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推广到实践使用,促进了我国养猪业的进步.一些研究使用成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集中表现在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和饲料方面.本 ...

  •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与家庭资本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分析
  • 2015年第4期(总第333期)Vol. 44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与家庭资本的 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分析- 李德显 摘要陆海霞家庭资本是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从家庭的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三个维度考查了家庭资 ...

  • 响应面法优化类球红细菌中番茄红素提取工艺
  • 16 2015, Vol.36, No.10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 响应面法优化类球红细菌中番茄红素提取工艺 李德和,王君为,赵 越*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利用响应面法研究有机溶剂提取类球红细菌中番茄红素的工艺.以每克菌体提取所得番茄红素的量作为响应值,在单因素 ...

  • 历史价值论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 作者:王学川 理论与现代化 2008年11期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4-0023-06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价值论探讨的是历史客体对于历史主体的意义何在,即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价值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