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高一教师的讲座

培训高一教师的讲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建议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 * 号标出)”,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为避免课内学习分量过重,“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供学生在课外选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阅读鉴赏”部分都安排了四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 ,另外一个单元侧重“沟通与运用”。每个单元都有四篇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部分作课堂教学文选,其余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就体裁而论,现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各据其一;每个单元内文体相对统一,各篇课文照顾各个时期、各个代表作家以及各个代表性作品。这些单元的文本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型,第一单元属于抒情类型,第二、三、四单元属于叙事类型。两大类型都精选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为起始学段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另外,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一模块像其他同其他几个模块文本一样,单元专题的确定、课文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贯穿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单元的侧重点和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体例的相对统一,各单元呈现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以单元说明而论,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点明单元题材范围,第二段说明课文内容的共同倾向和写法的共同特点,第三段指明学习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换成三个维度的说法,那么是第二段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段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略述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情况,这属于知识的内容;又如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有单元提示的第三段是重要段落,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应该仔细研读。

具体说明:

●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重点:抒情;意象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在具体接触文本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

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 比如这个单元所选编的这些名篇佳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那么如何让学生准确的体会把握诗中的情呢?以什么为切入点呢?根据这个单元选文的特点,我们应该重点分析意象。因为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或者说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

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再有就是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除了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之外,还有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还有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还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些可在授课时根据需要处理。 具体操作过程: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出示雨巷课例)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表达与交流)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毕竟还是初始阶段嘛。

● 第二单元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属“思考领悟”板块,重在“提要钩玄”(从文章中摘出要点,进而探求精深的道理)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常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分清什么是基本观点、什么是从属内容,要善于把一个整体区分为几个局部、几个层次,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特点的理解。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以《烛》为例。)

一、关于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本课的教学,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的知识,要让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本课的教学,注意不要给人物贴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文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应以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若处理得不恰当,例如分析内容而忽视了它的背景,或者讲述背景过多致使学生注意力没有放在课文上,则二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由于本文是长篇传记节选,讲讲背景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细,最好的办法是用列表方式将课文中的有关注释连成一体,并略作补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史的观念。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词语只是举例性质的,并且有所侧重。如《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荆轲刺秦王》重点是古今词义的不同;《鸿门宴》重点是词的活用。因为是举例性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视情况,结合本篇课文或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补充、扩大。而这一切,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整理。

第三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综合评价。例如结合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谈个人的感想;结合战国时期的

历史背景,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探讨项羽楚汉之争失败的原因:等等。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此外,课文后有多处补白性质的文字,内容与课文相应。如吴树业论读《项羽本纪》,陶渊明《咏荆轲》,如能适当利用,也将有助于对课文的解读与探讨。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属于“思考与领悟”板块,重在“品文品人”。

四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两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可将本单元学习与“表达与交流”单元“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专题结合起来学习。非常好的写作教材)

一、特点把握

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人记事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是:

(一)写片段:

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品种,其特点一是写真实人事,不事虚构或夸饰,二是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零散才见出散文的“散”的特点。从“散”这点来说,散文的写法与小说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甚至可以免了。本单元的这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鲁迅对刘和珍的了解并不算多,但这不妨碍他写作《记念刘和珍君》,教材编写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列举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都是作者零星细小的印象记录;汪曾祺对金岳霖的了解和鲁迅对刘和珍的了解差不多,同样不妨碍他写《金岳霖先生》。作者的机巧在于将一个个人物的片段印象串连起来,一个个片段就是一颗颗珍珠,聚合在一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所以我们读这些课文首先要分析人物,要分析人物就得分析这些小片段。也许人物的某些片段故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二)抒真情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作者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抱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这些课文篇篇都有作者的真“我”,我们能从中看到出离愤怒的鲁迅、伤心悔恨的巴金、诙谐幽默的梁实秋和汪曾祺;所以这个单元的散文的定位是“品人与品文”。

我们还能看到,作者们都是让感觉、感情沉淀一定时间之后才动笔写作的,梁实秋和汪曾祺是在离开他们的老师几十年之后才抒写怀念之情的,我们似可从中发现散文抒发真情的

一条规律:为着写作的需要,作家往往将生活情感提升为艺术化、散文化、审美化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生出熠熠光彩。前面说的“串连”,所恃者就是作者的感情之线。有些不懂情感之重要的“作家”写散文,写成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也许是人物的生平记录;有些没有把生活情感凝练成文学化艺术化审美化的情感的作品,不是高水平的散文,是速朽的散文。我们可以把这道理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散文和尝试写小散文。

(三)章法自由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在形式上各自呈现不同面目,这既是顺应文章本身创作的需要,又顺应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者对人物对事件感受理解的需要。《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总之,这些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四)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既然散文是最能显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一种文体,那么散文的语言也最能显出作者人格状况。我们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的生成缘由。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显示出他的最佳的散文语言状态,也许是惨案已经过去而时隔不甚久远,作者激情难能抑止,下笔自生风采,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巴金以写小说见长,惯于叙事,所以作品也以叙述语言为主,而且他自称“没有技巧”,《小狗包弟》确实看不出语言有多少技巧,只是呈“自然流”状态,其实内在的情味淡而远,细味之却见浓厚;梁实秋是一个地道的学者型作家,一方面写梁任公这样的大学者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凭他的深厚学识写成的散文语言,白话的流畅中夹带文言的凝涩,书卷气浓,他一贯主张散文的文体简洁之美,所以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少有枝蔓,辞达而已,显示梁氏散文语言特有的简练风格。

二、教学建议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一)抓细节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以写人物事件的片段见长,教学应与此相适应,重视细节描写。这里的细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呈现于散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总之,是具体生动的人、事、物的描

写。强调抓细节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性格品质的生成根源。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至于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只要我们一想到“梁任公”和“金岳霖”名字,脑海里就会闪现他们的种种特别的细节,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每篇课文有哪些细节,自问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而不涉及其他细节,想想各个细节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探究细节描写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我们就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梳理出主要细节。

1、对梁任公演讲过程的描写,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

依次描写了其肖像、演讲时的语言、动作情态三方面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肖像语言动作情态的句子,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从中看出梁任公先生什么特点?

肖像:通过其“短小精悍”的身材、“秃头顶、宽下巴”的外貌,和“穿着肥大的长袍”衣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其外在的平凡;通过其“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神情描写,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内在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气质,是一个自信潇洒的人。 语言:作者从他的开场白内容、声音两方面来加以描绘。

开场的头一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让人惊讶的目瞪口呆:没什么学问怎么可以来演讲?紧接着的“可是也有一点喽”一句,又让人会心一笑,这样既谦虚又自负开场白,让人耳目一新,加之翻眼、点头的动作,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他演讲的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方言的融入,又恰到好处,别有韵味。

动作情态:文中的动作情态描写主要体现在梁任公先生演讲中时朗诵、背诵和表演中。 他演讲中的朗诵,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真可谓是声情并茂,文采飞扬!让人为之动容,甚至听后20余年,作者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不禁哀从中来,可见其影响之。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其渊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让人叹服;偶有遗忘,便会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几下之后,记忆随即通畅,听众随之屏息又随之欢喜,其演讲的感染力可想而知。

他演讲到高潮时,往往不能自已,这时演讲便成了表演。掩面、顿足、狂笑、太息,他陶醉其中,难以自拔。丰富的表情动作,洒脱率真的个性,让人久久难忘。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演讲的人,才会达到如此境界。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梁任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梁任公先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位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洒自信;虽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感情丰富有热心肠,又不乏幽默睿智。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寥寥几笔就将梁任公的形貌神态勾勒出来,让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理线索

既然散文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必不可少。从头到尾、从外到内散乱的散文不是散文中的精品,就像散乱的珍珠不成为艺术品一样。所以此处特意提出理线索。读散文理线索,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做法,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总比光是粗浅地读一读故事要来得深刻。理线索,说到底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它既指看清文章线索,也指在看清文章线索的同时赏析评点线索安排铺设之妙。散文的线索大致有三条: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不过具体到各篇文章当中,各条线索可能是黏合在一起难以拆分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可依循情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其实也就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的规律;解读《小狗包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情的线索进行,因为作者之情与故事的叙述交织混合,虽然可以各理一条线索,但是将最后两条线索合并理出看能看出文章的奥妙;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两篇作品都用事件表现人物特点,事事相连,线性排列,事的线索较为分明,同时文中贯穿着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写哪些事、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本质,这就要有另一条线索拢起来这些事,这另一条线索是理的线索。

在理清线索时要看清线索的隐伏情况,既看清明显的线索,又看清暗藏的线索,还要看清多条线索交织行进的状况。

如:《小狗包弟》一课,在叙述自己与包弟故事时,作者记叙了包弟的哪些经历,他的感情又是怎样随之变化而变化的?

首先交代了包弟的来历。虽换过两个主人,但包弟依然对人充满依赖,很讨人喜欢。接着记叙了包弟与作者一家人七年相处的一些细节。它活泼可爱,会作令人发笑的作揖的动作,深得主人和来客们的喜欢;它很通人性,与主人们亲热无间,每天等候外出归来的主人,令人感动。总之,乖巧安静、聪明伶俐的包弟,给作者一家人带来了许多快乐。文革开始后,包弟成了被追杀的对象,往日的快乐没有了,一家人提心吊胆,充满担忧。最后出于恐惧和无奈,作者被迫把包弟送给医院作解剖用。这之后作者首先感到的是甩掉包袱后的轻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为保全自己舍弃包弟的羞耻,十三年来,作者一直处在自责的煎熬中,内心充满对包弟的歉疚。

这样两条线索理出来后,再根据文章的其他特点设置合理的问题(比如:1、本文是写自己的小狗包弟,为什么要从那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开篇?2、为什么一只小狗会引发作者这样深痛的自责?3、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4、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等等),达到对文章的深入全面的把握。

(三)品情味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不唯叙事,还重抒情,情感成为一条串连全文的线索。不过此处的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中的灵魂、核心。一篇文章有总体的情味,也有局部的情味。揣摩总体的情味要靠归纳总结、宏观把握,揣摩局部的情味要靠精细的分析、沉潜的体会。品情味可以和理线索结合起来进行,因为情味的表现也可以是线性不断的,而且文章往往是一种情味贯穿到底,在理清线索的同时也能方便地把情味揣摩得彻底。如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应该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和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教学是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四)学语言

散文语言一方面是作者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读者进入散文情境、感受作者胸怀、情意的凭借。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的任务。学习散文语言包括不同的方面或层次,解读难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句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此关不过,遑论其他;其次还要赏析一些重要语句,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还有总体地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在不同课文之间进行比较;从读写结合方面说还有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可以熟读全文,背诵若干文段,但首先要把文中的一些难句读懂,不可囫囵吞枣飘忽而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着重赏析一些精警语句,还可以仿写句子;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朗读几遍课文,寻找对梁实秋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的感觉,并对文中一些精彩描写的语句和一些简练生动的文言语句进行重点赏析。

(五)悟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所谓挖掘,就是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挖掘的对象,一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所谓文如其人,文章中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表现著作者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品人品文,感受作者的品格也是我们阅读不可忽视的意象内容。

1.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

一位研究鲁迅的权威人士说:读了当时作家们写“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感觉只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是最好的,问为什么说“最好”,答曰表达了人间的正义、良知、责任感,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对世人的警醒,概而言之,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为了感受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更广泛地了解鲁迅其人和鲁迅其他作品,甚至可以比较阅读当时其他作家写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引导学生的阅读聚焦于此,才算领悟到了课文的灵魂或精神实质,才算触及了课文的人文精神;当然还不够,还应该与鲁迅心灵共鸣,并把鲁迅的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或增强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义感,这才是真正地在语文课堂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至于感受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固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但这是其次的。

2.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

反省、忏悔是《小狗包弟》的主题,一个受迫害、无责任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动乱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或忏悔,有的还说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多么不合理,进而言之,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稀罕、缺失。巴金这种道德主义的表现,映照国人道德缺损、世风日下的现状,形成的落差必然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冲荡、震撼。所以这篇散文作为经典名篇经常收入当代散文的各种选本,成为道德教育的好材料。同样,学生读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应该有自省、省悟、反省之意,也就是我们说不能只是理解为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掂量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

3.感悟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溢于言表,这种敬爱之情正是学生应该感受和领悟的,也同样应该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梁任公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被作者写进散文作品中,成为永远的楷模,对一代代读者人格精神的影响是必然的。领悟到这些,就进入一种精神沐浴的情境中。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学大师也有常人的一面,甚至有一些常人的缺点或常人所没有的缺点,正是这些缺点与他们超出常人的优点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大师们的独特性格、风采、魅力。所以学生读描写国学大师的作品,不能只欣赏对他们种种“怪病”的描写,而应该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要知道,大师们的缺点是表层的,背后藏着一个个伟岸的形象。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重在“博观约取”,提取文中重要信息。这里所选的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目标要求: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个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论性新闻特写和通讯的文体界定,部分观点采自程道才主编《中外新闻作品赏析》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

本单元只有一篇报告文学《包身工》。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

程度的虚构与加工。从形式上看,报告文学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如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戏剧的结构艺术、散文对于叙述语言的提炼、诗歌简洁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等,甚至意识流、时空转换等表现手法,都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运用。另外,报告文学允许作者将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热情赞美、抒情性议论、尖锐的批评融为一体的,作者在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事的是非曲直、扬抑臧否的看法。 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而且这些事实都是当下发生的。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映事件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本单元这些典范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本单元有几个标题值得细细体味。导语和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其结构方式一般是“倒金字塔”形式: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各方面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三)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文章内容简析

《短新闻两则》

1.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2.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课外查找一些纳粹暴行和香港历史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

《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1.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以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②点面结合的手法;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时过境迁,却也常常给人以震撼,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传统文章出新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方案。传统课文要常教常新,教学设计需要动一番脑筋,而且需要有一颗热爱的心灵。以《包身工》导学设计为例作说明。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且距离现在的中学生距离遥远,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设计导语:

【导入用语】现代人大都喜欢新词新语,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每年大约要出现一千个左右的新词新语,如:酷、爽、帅哥、辣妹、韩流、豪宅、新新人类、瘦身等。这些新词新语像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面镜子,能让人感受到e时代变化万千的流行文化。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另一些词语:包身工、猪猡、带工、拿摩温、小荡管、东洋婆、抄身婆。这些在60年前曾让人深深震撼的词语,会让我们体验到另一种生活,感受到另一种文化。

牵手历史的真实,或许,它会触动我们久眠的心灵,千万次的问:我们该如何正视自己民族的生活?让我们的国民过上人的生活?报告文学必须写真人真事,材料必须真实,具有真实性,又要求生动形象,具有文学性,作者是怎样把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文章特点的解读课文之法:想读、通读、精读、赏读。

长文短读是阅读的好方法,当然,学习的思路清晰、方法恰当是最好的了。先整体感知再细部揣摩,然后才能进行探究创新。

一、想读,想一想,写什么。看到文章的题目,就积极进行联想和想象,预测一下文章应该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这有利于自己形成良好的自主用脑读书的习惯。设计三个题:

1、题目中的“包身工”三个字可能包含那些信息,让我先预测一下写在下面。

2、用筛选的方法看看课文对包身工的称谓有哪些关键信息,写在下面。

3、你的预测与作者所写有何异同?比较一下能给自己一个奖励吗?

二、通读,读一读,明其旨。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所写的内容,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真正的用心读书,以情读书。设计五个题:

1、在阅读中你感受到包身工是怎样的一类人?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哪几个?

2、包身工的生活是怎样的?请用最准确的形容词写下来并分析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

3、课文中肯定有概括描写包身工生活的语段,找出来,与自己的概括比较异同。你能给自己一个奖励吗?

4、读完《包身工》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形容词写出来。

5、分别给芦柴棒、带工老板、东洋婆、作者夏衍发一条短信,表达你的态度。

三、赏读,品一品,促长进。用心发现文章之美,学习借鉴它的长处。设计品味语言的四个题。

1、“两粥一饭”段;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段;3、“黑夜,寂静的相思一般的黑夜”为什么用警告?表达怎样的感情?4、自找精彩句,加以分析。

四、精读,跳一跳、摘桃子。这种方法适合多种文本的阅读与赏析。设计三个题:

1、文章出自剧作家之手,你发现记叙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2、写包身工的生活,材料多,文章长,作者用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请总结抓文章线索的好方法。

3、本文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你认为分别有何作用?

【自我测评】学习心语:

八字阅读的方法,掌握得怎么样了?我要运用一下,熟练掌握它。就到阅读中去检验吧。阅读《谒文天祥祠》一文。

【拓展提高】学习心语: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如歌词所写得那样,“归来却空空的行囊”,怎么办?活动起来,快快来充实我的“语文成长记录袋”吧。设计三个活动:

1、讲述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2、对社会、家庭、学校,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写一篇新闻稿。

3、选一张老照片,谢谢那难忘的岁月。

用语中多用“我”字,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这样,传统的课文可以在新编的教材中获得崭新的教育内涵和价值。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

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最后,再提几点意见供老师们参考。

1.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教材里面的选文仅为举例性质,无法反映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全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提高鉴赏力,提高语文素养。

2.结合各个单元的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第一单元的学习就可以和表达交流部分的朗诵板块结合教学,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的诗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定。如:课文中的诗、扩展读本中的诗、课外自选的诗、自己创作的诗,还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新诗进行朗诵。再如第二模块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可以和表达交流部分的演讲结合起来学习,搞一次即席演讲比赛。可以以班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最应该也最容易丰富多彩的。

培训高一教师的讲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建议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 * 号标出)”,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为避免课内学习分量过重,“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供学生在课外选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阅读鉴赏”部分都安排了四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 ,另外一个单元侧重“沟通与运用”。每个单元都有四篇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部分作课堂教学文选,其余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就体裁而论,现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各据其一;每个单元内文体相对统一,各篇课文照顾各个时期、各个代表作家以及各个代表性作品。这些单元的文本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型,第一单元属于抒情类型,第二、三、四单元属于叙事类型。两大类型都精选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为起始学段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另外,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一模块像其他同其他几个模块文本一样,单元专题的确定、课文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贯穿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单元的侧重点和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体例的相对统一,各单元呈现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以单元说明而论,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点明单元题材范围,第二段说明课文内容的共同倾向和写法的共同特点,第三段指明学习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换成三个维度的说法,那么是第二段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段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略述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情况,这属于知识的内容;又如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有单元提示的第三段是重要段落,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应该仔细研读。

具体说明:

●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重点:抒情;意象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在具体接触文本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

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 比如这个单元所选编的这些名篇佳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那么如何让学生准确的体会把握诗中的情呢?以什么为切入点呢?根据这个单元选文的特点,我们应该重点分析意象。因为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或者说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

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再有就是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除了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之外,还有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还有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还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些可在授课时根据需要处理。 具体操作过程: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出示雨巷课例)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表达与交流)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毕竟还是初始阶段嘛。

● 第二单元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属“思考领悟”板块,重在“提要钩玄”(从文章中摘出要点,进而探求精深的道理)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常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分清什么是基本观点、什么是从属内容,要善于把一个整体区分为几个局部、几个层次,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特点的理解。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以《烛》为例。)

一、关于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本课的教学,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的知识,要让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本课的教学,注意不要给人物贴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文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应以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若处理得不恰当,例如分析内容而忽视了它的背景,或者讲述背景过多致使学生注意力没有放在课文上,则二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由于本文是长篇传记节选,讲讲背景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细,最好的办法是用列表方式将课文中的有关注释连成一体,并略作补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史的观念。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第二是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每课的练习所列的词语只是举例性质的,并且有所侧重。如《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荆轲刺秦王》重点是古今词义的不同;《鸿门宴》重点是词的活用。因为是举例性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视情况,结合本篇课文或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补充、扩大。而这一切,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整理。

第三是开放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综合评价。例如结合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谈个人的感想;结合战国时期的

历史背景,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探讨项羽楚汉之争失败的原因:等等。这些,都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此外,课文后有多处补白性质的文字,内容与课文相应。如吴树业论读《项羽本纪》,陶渊明《咏荆轲》,如能适当利用,也将有助于对课文的解读与探讨。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属于“思考与领悟”板块,重在“品文品人”。

四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两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可将本单元学习与“表达与交流”单元“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专题结合起来学习。非常好的写作教材)

一、特点把握

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人记事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是:

(一)写片段:

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品种,其特点一是写真实人事,不事虚构或夸饰,二是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零散才见出散文的“散”的特点。从“散”这点来说,散文的写法与小说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甚至可以免了。本单元的这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鲁迅对刘和珍的了解并不算多,但这不妨碍他写作《记念刘和珍君》,教材编写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列举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都是作者零星细小的印象记录;汪曾祺对金岳霖的了解和鲁迅对刘和珍的了解差不多,同样不妨碍他写《金岳霖先生》。作者的机巧在于将一个个人物的片段印象串连起来,一个个片段就是一颗颗珍珠,聚合在一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所以我们读这些课文首先要分析人物,要分析人物就得分析这些小片段。也许人物的某些片段故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二)抒真情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作者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抱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这些课文篇篇都有作者的真“我”,我们能从中看到出离愤怒的鲁迅、伤心悔恨的巴金、诙谐幽默的梁实秋和汪曾祺;所以这个单元的散文的定位是“品人与品文”。

我们还能看到,作者们都是让感觉、感情沉淀一定时间之后才动笔写作的,梁实秋和汪曾祺是在离开他们的老师几十年之后才抒写怀念之情的,我们似可从中发现散文抒发真情的

一条规律:为着写作的需要,作家往往将生活情感提升为艺术化、散文化、审美化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生出熠熠光彩。前面说的“串连”,所恃者就是作者的感情之线。有些不懂情感之重要的“作家”写散文,写成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也许是人物的生平记录;有些没有把生活情感凝练成文学化艺术化审美化的情感的作品,不是高水平的散文,是速朽的散文。我们可以把这道理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散文和尝试写小散文。

(三)章法自由

散文之“散”,如同泉水,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以此来形容散文的形式特点包括章法特点,是完全合适的。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在形式上各自呈现不同面目,这既是顺应文章本身创作的需要,又顺应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者对人物对事件感受理解的需要。《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有所不同,全然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作者的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总之,这些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四)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既然散文是最能显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的一种文体,那么散文的语言也最能显出作者人格状况。我们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的生成缘由。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显示出他的最佳的散文语言状态,也许是惨案已经过去而时隔不甚久远,作者激情难能抑止,下笔自生风采,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巴金以写小说见长,惯于叙事,所以作品也以叙述语言为主,而且他自称“没有技巧”,《小狗包弟》确实看不出语言有多少技巧,只是呈“自然流”状态,其实内在的情味淡而远,细味之却见浓厚;梁实秋是一个地道的学者型作家,一方面写梁任公这样的大学者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凭他的深厚学识写成的散文语言,白话的流畅中夹带文言的凝涩,书卷气浓,他一贯主张散文的文体简洁之美,所以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少有枝蔓,辞达而已,显示梁氏散文语言特有的简练风格。

二、教学建议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一)抓细节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以写人物事件的片段见长,教学应与此相适应,重视细节描写。这里的细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呈现于散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总之,是具体生动的人、事、物的描

写。强调抓细节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性格品质的生成根源。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至于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只要我们一想到“梁任公”和“金岳霖”名字,脑海里就会闪现他们的种种特别的细节,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每篇课文有哪些细节,自问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而不涉及其他细节,想想各个细节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探究细节描写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我们就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梳理出主要细节。

1、对梁任公演讲过程的描写,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

依次描写了其肖像、演讲时的语言、动作情态三方面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肖像语言动作情态的句子,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从中看出梁任公先生什么特点?

肖像:通过其“短小精悍”的身材、“秃头顶、宽下巴”的外貌,和“穿着肥大的长袍”衣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其外在的平凡;通过其“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神情描写,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内在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气质,是一个自信潇洒的人。 语言:作者从他的开场白内容、声音两方面来加以描绘。

开场的头一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让人惊讶的目瞪口呆:没什么学问怎么可以来演讲?紧接着的“可是也有一点喽”一句,又让人会心一笑,这样既谦虚又自负开场白,让人耳目一新,加之翻眼、点头的动作,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他演讲的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方言的融入,又恰到好处,别有韵味。

动作情态:文中的动作情态描写主要体现在梁任公先生演讲中时朗诵、背诵和表演中。 他演讲中的朗诵,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真可谓是声情并茂,文采飞扬!让人为之动容,甚至听后20余年,作者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不禁哀从中来,可见其影响之。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其渊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让人叹服;偶有遗忘,便会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几下之后,记忆随即通畅,听众随之屏息又随之欢喜,其演讲的感染力可想而知。

他演讲到高潮时,往往不能自已,这时演讲便成了表演。掩面、顿足、狂笑、太息,他陶醉其中,难以自拔。丰富的表情动作,洒脱率真的个性,让人久久难忘。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演讲的人,才会达到如此境界。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梁任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梁任公先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位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洒自信;虽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感情丰富有热心肠,又不乏幽默睿智。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寥寥几笔就将梁任公的形貌神态勾勒出来,让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理线索

既然散文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必不可少。从头到尾、从外到内散乱的散文不是散文中的精品,就像散乱的珍珠不成为艺术品一样。所以此处特意提出理线索。读散文理线索,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做法,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总比光是粗浅地读一读故事要来得深刻。理线索,说到底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它既指看清文章线索,也指在看清文章线索的同时赏析评点线索安排铺设之妙。散文的线索大致有三条: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不过具体到各篇文章当中,各条线索可能是黏合在一起难以拆分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可依循情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其实也就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的规律;解读《小狗包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情的线索进行,因为作者之情与故事的叙述交织混合,虽然可以各理一条线索,但是将最后两条线索合并理出看能看出文章的奥妙;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两篇作品都用事件表现人物特点,事事相连,线性排列,事的线索较为分明,同时文中贯穿着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写哪些事、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本质,这就要有另一条线索拢起来这些事,这另一条线索是理的线索。

在理清线索时要看清线索的隐伏情况,既看清明显的线索,又看清暗藏的线索,还要看清多条线索交织行进的状况。

如:《小狗包弟》一课,在叙述自己与包弟故事时,作者记叙了包弟的哪些经历,他的感情又是怎样随之变化而变化的?

首先交代了包弟的来历。虽换过两个主人,但包弟依然对人充满依赖,很讨人喜欢。接着记叙了包弟与作者一家人七年相处的一些细节。它活泼可爱,会作令人发笑的作揖的动作,深得主人和来客们的喜欢;它很通人性,与主人们亲热无间,每天等候外出归来的主人,令人感动。总之,乖巧安静、聪明伶俐的包弟,给作者一家人带来了许多快乐。文革开始后,包弟成了被追杀的对象,往日的快乐没有了,一家人提心吊胆,充满担忧。最后出于恐惧和无奈,作者被迫把包弟送给医院作解剖用。这之后作者首先感到的是甩掉包袱后的轻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为保全自己舍弃包弟的羞耻,十三年来,作者一直处在自责的煎熬中,内心充满对包弟的歉疚。

这样两条线索理出来后,再根据文章的其他特点设置合理的问题(比如:1、本文是写自己的小狗包弟,为什么要从那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开篇?2、为什么一只小狗会引发作者这样深痛的自责?3、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4、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等等),达到对文章的深入全面的把握。

(三)品情味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不唯叙事,还重抒情,情感成为一条串连全文的线索。不过此处的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中的灵魂、核心。一篇文章有总体的情味,也有局部的情味。揣摩总体的情味要靠归纳总结、宏观把握,揣摩局部的情味要靠精细的分析、沉潜的体会。品情味可以和理线索结合起来进行,因为情味的表现也可以是线性不断的,而且文章往往是一种情味贯穿到底,在理清线索的同时也能方便地把情味揣摩得彻底。如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应该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和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教学是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四)学语言

散文语言一方面是作者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读者进入散文情境、感受作者胸怀、情意的凭借。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的任务。学习散文语言包括不同的方面或层次,解读难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句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此关不过,遑论其他;其次还要赏析一些重要语句,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还有总体地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在不同课文之间进行比较;从读写结合方面说还有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可以熟读全文,背诵若干文段,但首先要把文中的一些难句读懂,不可囫囵吞枣飘忽而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着重赏析一些精警语句,还可以仿写句子;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朗读几遍课文,寻找对梁实秋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的感觉,并对文中一些精彩描写的语句和一些简练生动的文言语句进行重点赏析。

(五)悟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所谓挖掘,就是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挖掘的对象,一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所谓文如其人,文章中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表现著作者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品人品文,感受作者的品格也是我们阅读不可忽视的意象内容。

1.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

一位研究鲁迅的权威人士说:读了当时作家们写“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感觉只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是最好的,问为什么说“最好”,答曰表达了人间的正义、良知、责任感,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对世人的警醒,概而言之,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为了感受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更广泛地了解鲁迅其人和鲁迅其他作品,甚至可以比较阅读当时其他作家写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引导学生的阅读聚焦于此,才算领悟到了课文的灵魂或精神实质,才算触及了课文的人文精神;当然还不够,还应该与鲁迅心灵共鸣,并把鲁迅的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或增强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义感,这才是真正地在语文课堂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至于感受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固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但这是其次的。

2.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

反省、忏悔是《小狗包弟》的主题,一个受迫害、无责任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动乱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或忏悔,有的还说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多么不合理,进而言之,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稀罕、缺失。巴金这种道德主义的表现,映照国人道德缺损、世风日下的现状,形成的落差必然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冲荡、震撼。所以这篇散文作为经典名篇经常收入当代散文的各种选本,成为道德教育的好材料。同样,学生读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应该有自省、省悟、反省之意,也就是我们说不能只是理解为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掂量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

3.感悟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溢于言表,这种敬爱之情正是学生应该感受和领悟的,也同样应该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梁任公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被作者写进散文作品中,成为永远的楷模,对一代代读者人格精神的影响是必然的。领悟到这些,就进入一种精神沐浴的情境中。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学大师也有常人的一面,甚至有一些常人的缺点或常人所没有的缺点,正是这些缺点与他们超出常人的优点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大师们的独特性格、风采、魅力。所以学生读描写国学大师的作品,不能只欣赏对他们种种“怪病”的描写,而应该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要知道,大师们的缺点是表层的,背后藏着一个个伟岸的形象。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重在“博观约取”,提取文中重要信息。这里所选的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目标要求: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个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论性新闻特写和通讯的文体界定,部分观点采自程道才主编《中外新闻作品赏析》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

本单元只有一篇报告文学《包身工》。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

程度的虚构与加工。从形式上看,报告文学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如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戏剧的结构艺术、散文对于叙述语言的提炼、诗歌简洁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等,甚至意识流、时空转换等表现手法,都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运用。另外,报告文学允许作者将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热情赞美、抒情性议论、尖锐的批评融为一体的,作者在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事的是非曲直、扬抑臧否的看法。 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而且这些事实都是当下发生的。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映事件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本单元这些典范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本单元有几个标题值得细细体味。导语和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其结构方式一般是“倒金字塔”形式: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各方面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三)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文章内容简析

《短新闻两则》

1.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2.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课外查找一些纳粹暴行和香港历史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

《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1.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以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②点面结合的手法;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时过境迁,却也常常给人以震撼,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传统文章出新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方案。传统课文要常教常新,教学设计需要动一番脑筋,而且需要有一颗热爱的心灵。以《包身工》导学设计为例作说明。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且距离现在的中学生距离遥远,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设计导语:

【导入用语】现代人大都喜欢新词新语,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每年大约要出现一千个左右的新词新语,如:酷、爽、帅哥、辣妹、韩流、豪宅、新新人类、瘦身等。这些新词新语像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面镜子,能让人感受到e时代变化万千的流行文化。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另一些词语:包身工、猪猡、带工、拿摩温、小荡管、东洋婆、抄身婆。这些在60年前曾让人深深震撼的词语,会让我们体验到另一种生活,感受到另一种文化。

牵手历史的真实,或许,它会触动我们久眠的心灵,千万次的问:我们该如何正视自己民族的生活?让我们的国民过上人的生活?报告文学必须写真人真事,材料必须真实,具有真实性,又要求生动形象,具有文学性,作者是怎样把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文章特点的解读课文之法:想读、通读、精读、赏读。

长文短读是阅读的好方法,当然,学习的思路清晰、方法恰当是最好的了。先整体感知再细部揣摩,然后才能进行探究创新。

一、想读,想一想,写什么。看到文章的题目,就积极进行联想和想象,预测一下文章应该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这有利于自己形成良好的自主用脑读书的习惯。设计三个题:

1、题目中的“包身工”三个字可能包含那些信息,让我先预测一下写在下面。

2、用筛选的方法看看课文对包身工的称谓有哪些关键信息,写在下面。

3、你的预测与作者所写有何异同?比较一下能给自己一个奖励吗?

二、通读,读一读,明其旨。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所写的内容,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真正的用心读书,以情读书。设计五个题:

1、在阅读中你感受到包身工是怎样的一类人?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哪几个?

2、包身工的生活是怎样的?请用最准确的形容词写下来并分析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

3、课文中肯定有概括描写包身工生活的语段,找出来,与自己的概括比较异同。你能给自己一个奖励吗?

4、读完《包身工》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形容词写出来。

5、分别给芦柴棒、带工老板、东洋婆、作者夏衍发一条短信,表达你的态度。

三、赏读,品一品,促长进。用心发现文章之美,学习借鉴它的长处。设计品味语言的四个题。

1、“两粥一饭”段;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段;3、“黑夜,寂静的相思一般的黑夜”为什么用警告?表达怎样的感情?4、自找精彩句,加以分析。

四、精读,跳一跳、摘桃子。这种方法适合多种文本的阅读与赏析。设计三个题:

1、文章出自剧作家之手,你发现记叙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2、写包身工的生活,材料多,文章长,作者用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请总结抓文章线索的好方法。

3、本文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你认为分别有何作用?

【自我测评】学习心语:

八字阅读的方法,掌握得怎么样了?我要运用一下,熟练掌握它。就到阅读中去检验吧。阅读《谒文天祥祠》一文。

【拓展提高】学习心语: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如歌词所写得那样,“归来却空空的行囊”,怎么办?活动起来,快快来充实我的“语文成长记录袋”吧。设计三个活动:

1、讲述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2、对社会、家庭、学校,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写一篇新闻稿。

3、选一张老照片,谢谢那难忘的岁月。

用语中多用“我”字,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这样,传统的课文可以在新编的教材中获得崭新的教育内涵和价值。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

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最后,再提几点意见供老师们参考。

1.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教材里面的选文仅为举例性质,无法反映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全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提高鉴赏力,提高语文素养。

2.结合各个单元的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第一单元的学习就可以和表达交流部分的朗诵板块结合教学,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的诗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定。如:课文中的诗、扩展读本中的诗、课外自选的诗、自己创作的诗,还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新诗进行朗诵。再如第二模块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可以和表达交流部分的演讲结合起来学习,搞一次即席演讲比赛。可以以班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最应该也最容易丰富多彩的。


相关内容

  • 高一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 7月下旬到八月初,我校组织全校新一轮高一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虽然天气炎热,而且网络和网站不稳定但挡不住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学员们每天都是按时到场,学习期间总是认真的收看视频,记录笔记.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专家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 ...

  • 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
  • 一、一期来高中新课改所做的主要工作 1、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分别参加了由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2、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改领导小组以及评价小组、选课指导小组,分别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确定了学校新课改实施方案。 3、学校已经制定了四 ...

  • 行校园礼仪,展自我风采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计划(方案)
  •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教委关于“百万青少年学礼仪”系列学习活动要求,以及嘉定区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学礼仪活动的通知》的具体项目,把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礼貌、礼节”教育作为~年的学校德育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决定在全校开展“行校园礼仪,展自我风采”主题教育实 ...

  • 教科研特色
  • 长治县一中 "教科研特色建设"材料 教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教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近年来,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qu ...

  • 中学心理健康工作方案
  •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处理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 ...

  • 教务处工作述职报告
  • 本学年,学校发展的主题定调为"质量提升年".于我个人而言,2010是我的"生活丰收年":上半年,买了房子,虽只是一个壳,但也算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有了不动产,这让我对福州多了一丝亲近的感觉.接着,谈恋爱,现在正张罗着结婚.兄弟们都问,很忙吧?我的毛病是不知道该忙 ...

  • 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心得
  • 困难与希望同在, 挑战与机遇并存 --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学习考察心得 2017年6月18日-6月23日,我有幸与我校其他29位老师及领导共同参加了由中国云教育研究院举办的"走进名校,师从名师"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系列培训之"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第1期培训.此 ...

  • 学校编班工作总结
  • 过去一学期,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深圳市教育现代化工作目标,学校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大重点”的基本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教学水平、深化课程改革为主线,实现中、高考再创佳绩。在加强学校体育馆、科技实验楼、学生宿舍楼等硬件设施建设,实现 ...

  •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
  •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创新是事业成功的灵魂 --深圳市光明中学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1年基本工作思路 2010年,在新区公共事业局和教科研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光明办事处和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班子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过去一学期,按照国家中长 ...

  •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精神为指导,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紧紧抓住我市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契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精神,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现代化教学媒体为手段,以服务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完成本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一)抓好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