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谲云诡的叙利亚"化武危机"

  2013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与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通电话磋商叙利亚问题时,霸气十足地用脚踩桌子。   8月21日,一则爆炸性新闻引发国际轩然大波。叙利亚反对派通过互联网发布消息称,叙政府军向大马士革东郊地区发射含有沙林毒气的火箭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这一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本已有所降温的叙利亚局势再次成为各方瞩目的“风暴眼”。自2011年3月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还没有哪次事件能这般挑动世界的神经,也没有哪次危机能这般令地区及国际形势陷入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内战时刻面临大规模升级的危险。   疑云重重,事出突然,时机蹊跷   “化武事件”爆发后,各方围绕此事的真相展开激辩,令本已扑朔迷离的“化武事件”演变为一场罗生门式的“口水战”。   叙内战两派纷纷指责对方为“真凶”。叙反对派“全国联盟”主席杰尔巴阿立即呼吁西方及阿盟尽快设立禁飞区,用军事行动制止政府军的“大屠杀”。反对派极端组织“胜利阵线”领导人乔拉尼也利用互联网罕见发声,称将准备“一千枚火箭弹”对巴沙尔所属的阿拉维派集团实施报复。叙利亚政府方面则矢口否认发动化武袭击,将此事斥之为反对派自导自演的“闹剧”,外媒捕风捉影的“肮脏舆论战”,其目的就是栽赃陷害政府军,进而拉西方国家直接军事介入。总统巴沙尔频频强硬发声,称若西方国家介入叙内战,将“引爆中东火药桶”,导致混乱和极端主义蔓延,甚至引发地区战争。   英、法、美、俄等大国均对此事高度关注。英法均在第一时间做出强烈回应。8月21日,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称,如果确定叙利亚政府军为肇事者,法国将“有必要采取武力回应”,但同时明确排除派遣地面部队干预的可能性。英国外交大臣黑格也随即表示,叙利亚政府“毫无借口”阻止联合国调查组赶赴事发地区查明真相,并称英国保留对叙利亚采取“任何选项”。和英法的“义愤填膺”相比,美国政府从一开始便对此事持谨慎态度。8月23日,奥巴马称此事值得“高度关注”,美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则称美政府无法就此事下“最后结论”,但会持续跟踪最新进展。俄罗斯方面则从最开始就表示不相信此事为叙政府军所为,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卢卡舍维奇认为,反对派借此事“嫁祸”叙政府军,以阻挠第二次日内瓦和会的召开。联合国安理会曾于8月21日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磋商,但未能达成实质性共识。   此次“化武危机”的事发地点为大马士革东郊的古塔地区,内战爆发后此地曾长期为反对派控制,政府为了肃清首都周边的反对派武装,已围困该地数月之久。危机事出突然、时机蹊跷,恰好正值联合国“调查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真相小组”刚刚抵达叙利亚展开工作之际。因此,对于西方国家认定的“叙当局动用化武”的结论有不少人表示质疑。英国下议院议员乔治·加洛维8月29日在议会辩论中犀利指出,“叙当局真的疯狂到非要在联合国调查当天在首都发起化武袭击吗?”美国某网站则在8月30日爆料称,叙反对派已经向美联社记者盖夫拉克承认8月21日的化武事件是由于反对派操作失误引发的一次“事故”。但由于该网站创建人艾利克斯·琼斯曾多次散布如“美国政府制造9.11”等阴谋论式言论,目前尚无法确定此说法的真实性。   美国备战箭在弦上,奥巴马临阵易辙   就在各种猜测满天飞,联合国调查结果尚未出炉之际,美国却悄然间全面加强了对叙利亚的动武准备。首先,美国官方表态愈发明确、强硬。奥巴马8月23日接受CNN专访时称,叙利亚危机“触及美国核心利益”。8月26日,国务卿克里称此事“不可原谅”,也“不可抵赖”。其次,加速军事准备。美海军不断向叙利亚周边海域增加军力部署,将海域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作战舰艇数增至五艘,美空军也相应做好了对叙发动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的准备。第三,外交上加强联络。奥巴马先后与英法领导人通电话,克里也先后与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约旦、土耳其等地区盟国外长协调方针。此外,美情报部门又在8月30日抢先公布了对该事件的评估结果,称美方“高度确信”,叙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导致1429名平民丧生,其中至少有426名儿童。美政府在报告中措辞言之凿凿,并将报告的非涉密版在各大媒体上高调公开展示。   短短一周内,美国加速战争动员,叙利亚上空战云密布。而就在各方都认为美国已经箭在弦上,对叙动武一触即发之际,叙危机爆发以来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奥巴马8月31日在白宫正式宣布对叙动武须得到国会授权,奥巴马解释说,“虽然我相信我有权在没有得到国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执行这项军事行动,但我知道若我们采取此步骤,我国将更强大,行动将更有效。”鉴于美国国会于9月9日复会,可以预计在此之前美军对叙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奥巴马的这一决定可谓举世哗然,不仅令各大媒体惊呼意外,就连美政府内部也颇感错愕。《纽约时报》称,“当奥巴马总统的助手们于上周五(8月30日)晚7点被召唤到椭圆形办公室时,他们为自己的老板说出来的话感到震惊,当时他们都以为美国的导弹将在这个周末再次掠过中东的天空。”批评者认为这一决定反映出奥巴马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也说明其自上台以来只顾着如何从中东泥潭抽身,却根本没有对美国中东政策进行长远规划,一旦此事最终流产,对美国的道义形象和国际信誉伤害甚大。赞同者则认为这不失为奥巴马的一招“妙棋”,一方面满足了美国鹰派人士对叙动武的呼声,不给他们留下日后攻讦的口实;另一方面又将这一“烫手山芋”推给了国会,无论动武决定是对是错都有国会跟他一起承受。从积极全面备战到临阵改弦易辙,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叙利亚危机的极端敏感性和复杂性,也表现出美国朝野上下对再次涉足中东事务的信心不足。   西方阵营内部松动   地区国家立场分裂   除美国外,西方国家总体上对化武事件持谨慎态度,反对军事干预的占绝对多数。英法虽然最先跳出来高喊严惩,但随后立场却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大打折扣。首先是英国对叙政策出现大转折。8月29日,英国议会下院经过长达八小时的马拉松式辩论,最终以微弱优势否决了卡梅伦的对叙动武方案,卡梅伦随后表示不会派兵对叙参战。英国突然退出,令积极主张动武的法国颇为尴尬,加之8月31日奥巴马又突然宣布美国也需要走国会授权的程序,法国顿时感觉“独木难支”,内政部长瓦尔斯9月1日迅速表态称法国绝不会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单干”,未来法国行动不仅要看美国国会的表决,而且也要在法国议会进行充分讨论。此外,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虽谴责化武袭击,但均明确表态不会参战。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也表示北约对叙利亚“尚无任何军事计划”。   从地区层面看,不断发酵的叙利亚化武危机让本来就相互敌视的地区国家间裂痕更加明显。一方面,部分国家强烈反对美国对叙动武。伊朗长期将叙政权视为“抵抗力量的重要一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称,美国动武将给地区带来“灾难”,此举只能增加地区对美国的仇恨。埃及、阿尔及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对美国对叙利亚动武,作为美地区盟友、叙利亚邻国的约旦甚至表示不允许任何国家从其国土上对叙发起军事行动。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则欢迎美国军事干预,甚至支持美“早打大打”。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称,对叙动武不能仅仅是24小时内“打一下就跑”,其目的应该是政权更迭,呼吁美国采取“科索沃模式”。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也表示应该对叙利亚政府采取“强硬而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色列官方虽然对美出手干预未置可否,但是以军9月3日与美国联合在地中海搞了一次导弹拦截试验,引发外界一场虚惊,可谓“行胜于言”。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1999年的科索沃、2001年的阿富汗、2003年的伊拉克,还是2011年的利比亚,美国近年来对外用兵无一不是“登高一呼”,西方多国云集响应,甚至在饱受质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也拼凑了“意愿同盟”。而此次美国酝酿对叙动武,不仅西方世界应者寥寥、地区国家明显分裂,就连最亲密的“铁杆盟友”英国在关键时刻也临阵退缩。奥巴马在上台后多次批评小布什搞“单边主义”,但如果此次国会批准对叙动武方案,支持奥巴马军事行动的盟友数量可能会比当年支持小布什的还要少,这无疑是对长期鼓吹“多边合作”的奥巴马政府最大的讽刺。无论最终是战是和,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无疑正在面临本世纪以来的最严峻考验。

  2013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与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通电话磋商叙利亚问题时,霸气十足地用脚踩桌子。   8月21日,一则爆炸性新闻引发国际轩然大波。叙利亚反对派通过互联网发布消息称,叙政府军向大马士革东郊地区发射含有沙林毒气的火箭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这一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本已有所降温的叙利亚局势再次成为各方瞩目的“风暴眼”。自2011年3月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还没有哪次事件能这般挑动世界的神经,也没有哪次危机能这般令地区及国际形势陷入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内战时刻面临大规模升级的危险。   疑云重重,事出突然,时机蹊跷   “化武事件”爆发后,各方围绕此事的真相展开激辩,令本已扑朔迷离的“化武事件”演变为一场罗生门式的“口水战”。   叙内战两派纷纷指责对方为“真凶”。叙反对派“全国联盟”主席杰尔巴阿立即呼吁西方及阿盟尽快设立禁飞区,用军事行动制止政府军的“大屠杀”。反对派极端组织“胜利阵线”领导人乔拉尼也利用互联网罕见发声,称将准备“一千枚火箭弹”对巴沙尔所属的阿拉维派集团实施报复。叙利亚政府方面则矢口否认发动化武袭击,将此事斥之为反对派自导自演的“闹剧”,外媒捕风捉影的“肮脏舆论战”,其目的就是栽赃陷害政府军,进而拉西方国家直接军事介入。总统巴沙尔频频强硬发声,称若西方国家介入叙内战,将“引爆中东火药桶”,导致混乱和极端主义蔓延,甚至引发地区战争。   英、法、美、俄等大国均对此事高度关注。英法均在第一时间做出强烈回应。8月21日,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称,如果确定叙利亚政府军为肇事者,法国将“有必要采取武力回应”,但同时明确排除派遣地面部队干预的可能性。英国外交大臣黑格也随即表示,叙利亚政府“毫无借口”阻止联合国调查组赶赴事发地区查明真相,并称英国保留对叙利亚采取“任何选项”。和英法的“义愤填膺”相比,美国政府从一开始便对此事持谨慎态度。8月23日,奥巴马称此事值得“高度关注”,美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则称美政府无法就此事下“最后结论”,但会持续跟踪最新进展。俄罗斯方面则从最开始就表示不相信此事为叙政府军所为,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卢卡舍维奇认为,反对派借此事“嫁祸”叙政府军,以阻挠第二次日内瓦和会的召开。联合国安理会曾于8月21日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磋商,但未能达成实质性共识。   此次“化武危机”的事发地点为大马士革东郊的古塔地区,内战爆发后此地曾长期为反对派控制,政府为了肃清首都周边的反对派武装,已围困该地数月之久。危机事出突然、时机蹊跷,恰好正值联合国“调查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真相小组”刚刚抵达叙利亚展开工作之际。因此,对于西方国家认定的“叙当局动用化武”的结论有不少人表示质疑。英国下议院议员乔治·加洛维8月29日在议会辩论中犀利指出,“叙当局真的疯狂到非要在联合国调查当天在首都发起化武袭击吗?”美国某网站则在8月30日爆料称,叙反对派已经向美联社记者盖夫拉克承认8月21日的化武事件是由于反对派操作失误引发的一次“事故”。但由于该网站创建人艾利克斯·琼斯曾多次散布如“美国政府制造9.11”等阴谋论式言论,目前尚无法确定此说法的真实性。   美国备战箭在弦上,奥巴马临阵易辙   就在各种猜测满天飞,联合国调查结果尚未出炉之际,美国却悄然间全面加强了对叙利亚的动武准备。首先,美国官方表态愈发明确、强硬。奥巴马8月23日接受CNN专访时称,叙利亚危机“触及美国核心利益”。8月26日,国务卿克里称此事“不可原谅”,也“不可抵赖”。其次,加速军事准备。美海军不断向叙利亚周边海域增加军力部署,将海域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作战舰艇数增至五艘,美空军也相应做好了对叙发动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的准备。第三,外交上加强联络。奥巴马先后与英法领导人通电话,克里也先后与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约旦、土耳其等地区盟国外长协调方针。此外,美情报部门又在8月30日抢先公布了对该事件的评估结果,称美方“高度确信”,叙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导致1429名平民丧生,其中至少有426名儿童。美政府在报告中措辞言之凿凿,并将报告的非涉密版在各大媒体上高调公开展示。   短短一周内,美国加速战争动员,叙利亚上空战云密布。而就在各方都认为美国已经箭在弦上,对叙动武一触即发之际,叙危机爆发以来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奥巴马8月31日在白宫正式宣布对叙动武须得到国会授权,奥巴马解释说,“虽然我相信我有权在没有得到国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执行这项军事行动,但我知道若我们采取此步骤,我国将更强大,行动将更有效。”鉴于美国国会于9月9日复会,可以预计在此之前美军对叙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奥巴马的这一决定可谓举世哗然,不仅令各大媒体惊呼意外,就连美政府内部也颇感错愕。《纽约时报》称,“当奥巴马总统的助手们于上周五(8月30日)晚7点被召唤到椭圆形办公室时,他们为自己的老板说出来的话感到震惊,当时他们都以为美国的导弹将在这个周末再次掠过中东的天空。”批评者认为这一决定反映出奥巴马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也说明其自上台以来只顾着如何从中东泥潭抽身,却根本没有对美国中东政策进行长远规划,一旦此事最终流产,对美国的道义形象和国际信誉伤害甚大。赞同者则认为这不失为奥巴马的一招“妙棋”,一方面满足了美国鹰派人士对叙动武的呼声,不给他们留下日后攻讦的口实;另一方面又将这一“烫手山芋”推给了国会,无论动武决定是对是错都有国会跟他一起承受。从积极全面备战到临阵改弦易辙,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叙利亚危机的极端敏感性和复杂性,也表现出美国朝野上下对再次涉足中东事务的信心不足。   西方阵营内部松动   地区国家立场分裂   除美国外,西方国家总体上对化武事件持谨慎态度,反对军事干预的占绝对多数。英法虽然最先跳出来高喊严惩,但随后立场却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大打折扣。首先是英国对叙政策出现大转折。8月29日,英国议会下院经过长达八小时的马拉松式辩论,最终以微弱优势否决了卡梅伦的对叙动武方案,卡梅伦随后表示不会派兵对叙参战。英国突然退出,令积极主张动武的法国颇为尴尬,加之8月31日奥巴马又突然宣布美国也需要走国会授权的程序,法国顿时感觉“独木难支”,内政部长瓦尔斯9月1日迅速表态称法国绝不会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单干”,未来法国行动不仅要看美国国会的表决,而且也要在法国议会进行充分讨论。此外,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虽谴责化武袭击,但均明确表态不会参战。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也表示北约对叙利亚“尚无任何军事计划”。   从地区层面看,不断发酵的叙利亚化武危机让本来就相互敌视的地区国家间裂痕更加明显。一方面,部分国家强烈反对美国对叙动武。伊朗长期将叙政权视为“抵抗力量的重要一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称,美国动武将给地区带来“灾难”,此举只能增加地区对美国的仇恨。埃及、阿尔及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也纷纷表示反对美国对叙利亚动武,作为美地区盟友、叙利亚邻国的约旦甚至表示不允许任何国家从其国土上对叙发起军事行动。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则欢迎美国军事干预,甚至支持美“早打大打”。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称,对叙动武不能仅仅是24小时内“打一下就跑”,其目的应该是政权更迭,呼吁美国采取“科索沃模式”。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也表示应该对叙利亚政府采取“强硬而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色列官方虽然对美出手干预未置可否,但是以军9月3日与美国联合在地中海搞了一次导弹拦截试验,引发外界一场虚惊,可谓“行胜于言”。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1999年的科索沃、2001年的阿富汗、2003年的伊拉克,还是2011年的利比亚,美国近年来对外用兵无一不是“登高一呼”,西方多国云集响应,甚至在饱受质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也拼凑了“意愿同盟”。而此次美国酝酿对叙动武,不仅西方世界应者寥寥、地区国家明显分裂,就连最亲密的“铁杆盟友”英国在关键时刻也临阵退缩。奥巴马在上台后多次批评小布什搞“单边主义”,但如果此次国会批准对叙动武方案,支持奥巴马军事行动的盟友数量可能会比当年支持小布什的还要少,这无疑是对长期鼓吹“多边合作”的奥巴马政府最大的讽刺。无论最终是战是和,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无疑正在面临本世纪以来的最严峻考验。


相关内容

  • 2014,国际安全形势十大看点
  • 2014,国际安全形势十大看点 新的一年,美国对叙利亚动武的可能是否还在?美军撤离后,阿富汗局势是否会再次失控?斯诺登事件是否会让美国有所收敛,从而使网络更加让人放心?诸如此类的问号还有很多,概括为一句话:与2013年相比,2014年是否更安全? 美 国 "再平衡战略"难有大作为 ...

  • 俄罗斯和伊朗表示将强力回应针对叙利亚的侵略行为
  • 新华社大马士革4月9日电(记者车宏亮)俄罗斯和伊朗在叙利亚的联合行动指挥中心9日发表声明说,作为叙利亚盟友,俄伊将强力回应针对叙的侵略行为. 声明说,美国军事打击叙利亚已"越过红线",是对叙利亚主权的侵犯,是一个危险的先例,"今后我们将强力回应任何一方针对叙利亚的任何侵 ...

  • 叙利亚与美.中的"医保"和"社保"
  • 9月12日,叙利亚向联合国递交了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申请.至此,被媒体关注了超过两周的"轰炸大马士革剧集"到了峰回路转的节点.这时,有些一直跟踪报道的媒体开始按近些年"四菜一汤.打仗为纲"吸引眼球的报道原则,将焦点再次转向钓鱼岛.黄岩岛.朝核 ...

  • 冷眼旁观:美国放弃攻打叙利亚的真正原因
  • 美国以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为借口,一时间美国对叙动武的恫吓声甚嚣尘上,成一触即发之势,那些知名度极高的砖家们信誓旦旦地断言,美国一定会在G20峰会之前对叙动武,至少美国对叙动武已经是板上钉钉,绝无改变之可能.然而,实践证明砖家们又一次--至少这一次是自打嘴巴了.倒是那个死人毛泽东说对了,世界上的 ...

  • [浅析叙利亚问题]-形势政策论文
  • 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论文名称 浅析叙利亚问题 年 级 2011级 学 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4.3.20 成 绩 浅析叙利亚问题 摘要:西方炮制的叙利亚危机已成为中东动荡的最新火药桶:当前,叙利亚问题是长期以来中 ...

  • 浅谈叙利亚问题
  •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叙利亚问题>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械系 B1101 姓名:石岩 学号:0612110121 浅谈叙利亚问题 叙利亚问题在此之前我了解的并不多,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后对叙利亚问题了解了一番,做了个简单的归纳与总结. 叙利亚位于中东地区,中东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石 ...

  • 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重大事件时间节点梳理
  • 2013-09-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综合报道,联合国安理会当地时间27日一致通过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决议,打破了联合国在叙利亚问题上长达两年半的僵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这是个"历史性的"决议.以下是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的大事记: 2011年3月15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 ...

  • 南海.东海还是台海?
  • 近年来,中东和乌克兰局势持续紧张,有分析将其归咎于美国刻意为之,并指出从战略指导思想上均源于其"可控混乱"理论.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种种原因,今后美国仍可能将"可控混乱"作为对外战略的理论基础. 有分析还认为,为牵制中国的崛起,美国有可能在南海制造新乱局.究竟 ...

  • 美国推迟与俄罗斯讨论叙利亚局势
  • 美国推迟与俄罗斯讨论叙利亚局势 The United States has postponed a meeting with Russian officials scheduled for later this week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in Syria, as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