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及关于奥古斯丁的著作

本周要给研究生讲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现把目前翻译过来的奥古斯丁及有关奥古斯丁的重要著作列在这里,供学生参考。现在翻译过来的这方面著作已经比较可观了。如果有学生喜欢做奥古斯丁这个主题,资料已经算是充足。当然,想做奥古斯丁的学生还要看一些关于奥古斯丁的二手资料,这样的资料可以到网上去查。

下面是著作及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的责骓,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十一卷至第二十二卷,较为系统地涉及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或“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第十五卷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论题重复、思想矛盾之处时有发生,很难用今日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中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奥古斯丁多变的生活轨迹与复杂的思想历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他本人也曾说自己是一个“随着生活进展而写作,又在写作中进展”的人。但毕竟,这是奥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内容融会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内容简介:

奥古斯丁在哲学和神学上影响人类文明1600多年。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信仰归宿可以说代表了一代希罗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他所确立的“信仰寻求理解”的认识论路线成为西方古典文明的标记。在他之后的一代代思想者不断从他的思想寻找灵感,不论天主教神学,更正教神学还是启蒙哲学甚至当代的存在主义,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资源,他是西方文明里绕不过去的一个根基性人物。

作为现代文化人,无论你的思想路径如何,你已在有意无意中被他影响。

本书收入的两篇是奥古斯丁人论(Doctrine of Man)的代表作。《论自由意志》探讨恶的来源和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论本性与恩典》探讨人的全然败坏与上帝的全然恩典。二文奠定了奥氏对人的本性探讨的基本思路,成为西方性恶论的经典阐释。

内容简介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

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忏悔录》全书共十三卷,内容分作两部分,卷一至卷九记述他33岁以前的生活历史,卷十至卷十三记述他撰述此书时的心路历程。卷一由歌颂天主写起,叙述了他从出生至15岁时的事迹。卷二、卷三记述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的经历。卷四、卷五记述游学米兰之前的教书生涯。卷六、卷七记述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集中描写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里面的许多文字已成为宗教心理研究者一再征引的权威章节。卷九记述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的一段事迹。卷十记述著书时期的思想状况。卷十至卷十三对《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进行了诠释,在歌颂伟大的天主中结束全书。

对于《忏悔录》中所表述的思想,这里不作全面的评述,而只介绍最突出的两点,即其关于时间和语言学习的议论,它们大概属于罗素所说的“纯粹哲学”。关于时间这一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么呢?“加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他认为,实际存在的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而只是现在。过去和未来都被想象为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这是他所谓三种时间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习,奥古斯丁阐述了许多重要观念,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家们的思想资料。他写道:“当他们(我的长辈们)称呼某物时,他们同时转向该物。我注意到这些并且渐渐明白:他们是用发出的那个声音来意指该物的。他们用身体的动作表示自己的用意,可以说身体的动作是一切种族的自然语言。人们用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和语气表达寻求、拥有、拒绝或逃避等心理状态。因此,当我反复听到字词在各种不同语句中不同位置的用法后,便逐渐学会了懂得它们所指示的东西。后来我的口舌习惯于这些声音符号时,我便用它们来表达我自己的意愿。”奥古斯丁描绘了一幅人类语言本质的特别图画。这段话出现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首章。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奥古斯丁的深刻性及其与现代的关系。

奥古斯丁把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观念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结合起来建立其伦理学说。他把道德的善恶归结为人对上帝的关系,从而改变了古希腊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方向,成为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奥古斯丁认为,尘世和天国是绝对对立的,人由于亚当的原罪而远离了上帝,因而具有自私和趋向邪恶的倾向,人只有信仰、热爱和顺从上帝,才能从原罪中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为上帝和敬事上帝所得的快乐,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尘世的罪恶的“人间之城”,进入幸福的“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推动人类行动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爱。他所说的爱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爱,即自爱,这种爱使人自私、骄傲、堕落,远离上帝而铸成罪恶;另一种是对上帝的爱,即仁爱,它使人慈善、谦卑、顺从,并不断接近上帝,达到至善。因此,对上帝的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热爱上帝是最高的美德,其他一切德性如果不是充满对上帝的爱,就没有任何价值。他指出,人由于原罪而丧失了自由,但由于上帝的仁慈,人又有了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所以人就有了选择善恶的意愿和能力,而且只要人意愿去做,他就有能力做到择善祛恶。在他看来,能力和意愿也是一致的,意愿即是意志,即是行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教义及“信、望、爱”三大神学德行的重要论著。作者以简明而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最重要的神学家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内容简介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大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的四部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和历史细节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是否表明四部福音书互相冲突?奥古斯丁对四部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奥古斯丁是第一个认识到符类福音书在文本上相互依赖的学者。本书则是论述福音书叙事的和谐一致性的经典范例,它对后来的福音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一些著作图片传不上来,把内容简介放上。

《论三位一体》内容简介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论自由意志》内容简介

《独语录》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整篇著作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而理智的起源则是上帝的“理智之光”。而《论自由意志》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这篇对话中,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认为恶是实体的说法,提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藉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护。

《驳朱利安》内容简介

《驳朱利安》写成于公元421年。418年迦太基会议确认大公教会对于原罪与恩典的看法,这是奥古斯丁神学的胜利。而朱利安是当时不愿意签署接纳这结论的十八位意大利主教的领袖,他对奥古斯丁极为不满,于足开始驳斥奥古斯丁在其《婚姻与色欲》(420年)中所提出的原罪观。奥古斯丁为澄清自己的立场,并反驳朱利安的控诉,遂写了《驳朱利安》这部晚年的重要著作。奥古斯丁通过反驳朱利安对自己原有著作的曲解,澄清了自己对圣经伦理观的见解,并反驳了朱利安的具有摩尼教色彩的善恶二元沦伦理观,详尽地阐发了大公教在善一元论基调下的善恶关系、原罪与救赎、灵与肉、父人神、生与死、婚姻与独身等涉及人性的神学伦理基本问题。

《追寻之旅——奥古斯丁传》(作者是美国的菲利普斯)内容简介

公元第四世纪,奥古斯丁从北非出走罗马,开始一场人生真理的追寻之旅,历经各种奇妙的波折,最终成为影响人类历史文化1600多年的伟大哲学家与神学家。

本书以类似小说的形式介绍奥古斯丁的复杂经历与挣扎心境,形象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地活在真实时空中与你我一样性情的人。书中不仅生动自然地将第四、五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呈现其间,更巧妙地把奥古斯丁等身的著述何时而写、为何而写以及篇篇卷卷的名称一一列出。

奥古斯丁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深刻观察,也将启发激励读者对自我的探索与认识。

《论灵魂及其起源》内容简介

这一奥古斯丁(Augustine)文集的选译本选取了他的两部著作《论基督教教义》(On Christian Doctrine)和《论灵魂及其起源》(On the Soul and Its Origin)。《论基督教教义》是奥古斯丁的释经著作,是他著作中十分重要的文献;《论灵魂及其起源》所涉及的“灵魂论”,是早期基督教思想家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译出这篇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基督教的灵魂观与希腊的灵魂观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奥古斯丁选集》介绍:

这部选集共选了奥古斯丁四篇文章。四篇之选定,颇得力于哲吾神学院教会历史教授波尔博士。今特在此表示谢悃。《三位一体论》和《论自由意志》系由汤清博士逻译。《教义手册》系由杨懋春博士逻译。《论本性与恩典》系由汤毅仁硕士逻译。笔者于校核时,曾对照拉丁原作,希能将这位伟大圣徒的思想,尽量予以传达。

中华书局的《奥古斯丁》(作者美)沙伦·M.凯,(美)保罗·汤姆森著周伟驰译)简介:

这本小巧的传记可以让人倘佯进入奥古斯丁生活的那个世界。

安德鲁·诺雷斯任教于诺丁汉的圣约翰大学,是大量基督教历史和圣经研究的作者,包括

帕楚梅斯·潘克特在多所大学任教,是英国”国家图像集成”项目的主持者。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导论、神正论、知识、内在的人、伦理和政治理论等内容。

本周要给研究生讲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现把目前翻译过来的奥古斯丁及有关奥古斯丁的重要著作列在这里,供学生参考。现在翻译过来的这方面著作已经比较可观了。如果有学生喜欢做奥古斯丁这个主题,资料已经算是充足。当然,想做奥古斯丁的学生还要看一些关于奥古斯丁的二手资料,这样的资料可以到网上去查。

下面是著作及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的责骓,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十一卷至第二十二卷,较为系统地涉及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或“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第十五卷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论题重复、思想矛盾之处时有发生,很难用今日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中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奥古斯丁多变的生活轨迹与复杂的思想历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他本人也曾说自己是一个“随着生活进展而写作,又在写作中进展”的人。但毕竟,这是奥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内容融会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内容简介:

奥古斯丁在哲学和神学上影响人类文明1600多年。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信仰归宿可以说代表了一代希罗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他所确立的“信仰寻求理解”的认识论路线成为西方古典文明的标记。在他之后的一代代思想者不断从他的思想寻找灵感,不论天主教神学,更正教神学还是启蒙哲学甚至当代的存在主义,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资源,他是西方文明里绕不过去的一个根基性人物。

作为现代文化人,无论你的思想路径如何,你已在有意无意中被他影响。

本书收入的两篇是奥古斯丁人论(Doctrine of Man)的代表作。《论自由意志》探讨恶的来源和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论本性与恩典》探讨人的全然败坏与上帝的全然恩典。二文奠定了奥氏对人的本性探讨的基本思路,成为西方性恶论的经典阐释。

内容简介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

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忏悔录》全书共十三卷,内容分作两部分,卷一至卷九记述他33岁以前的生活历史,卷十至卷十三记述他撰述此书时的心路历程。卷一由歌颂天主写起,叙述了他从出生至15岁时的事迹。卷二、卷三记述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的经历。卷四、卷五记述游学米兰之前的教书生涯。卷六、卷七记述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集中描写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里面的许多文字已成为宗教心理研究者一再征引的权威章节。卷九记述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的一段事迹。卷十记述著书时期的思想状况。卷十至卷十三对《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进行了诠释,在歌颂伟大的天主中结束全书。

对于《忏悔录》中所表述的思想,这里不作全面的评述,而只介绍最突出的两点,即其关于时间和语言学习的议论,它们大概属于罗素所说的“纯粹哲学”。关于时间这一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么呢?“加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他认为,实际存在的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而只是现在。过去和未来都被想象为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这是他所谓三种时间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习,奥古斯丁阐述了许多重要观念,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家们的思想资料。他写道:“当他们(我的长辈们)称呼某物时,他们同时转向该物。我注意到这些并且渐渐明白:他们是用发出的那个声音来意指该物的。他们用身体的动作表示自己的用意,可以说身体的动作是一切种族的自然语言。人们用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和语气表达寻求、拥有、拒绝或逃避等心理状态。因此,当我反复听到字词在各种不同语句中不同位置的用法后,便逐渐学会了懂得它们所指示的东西。后来我的口舌习惯于这些声音符号时,我便用它们来表达我自己的意愿。”奥古斯丁描绘了一幅人类语言本质的特别图画。这段话出现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首章。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奥古斯丁的深刻性及其与现代的关系。

奥古斯丁把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观念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结合起来建立其伦理学说。他把道德的善恶归结为人对上帝的关系,从而改变了古希腊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方向,成为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奥古斯丁认为,尘世和天国是绝对对立的,人由于亚当的原罪而远离了上帝,因而具有自私和趋向邪恶的倾向,人只有信仰、热爱和顺从上帝,才能从原罪中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为上帝和敬事上帝所得的快乐,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脱离尘世的罪恶的“人间之城”,进入幸福的“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推动人类行动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爱。他所说的爱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爱,即自爱,这种爱使人自私、骄傲、堕落,远离上帝而铸成罪恶;另一种是对上帝的爱,即仁爱,它使人慈善、谦卑、顺从,并不断接近上帝,达到至善。因此,对上帝的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热爱上帝是最高的美德,其他一切德性如果不是充满对上帝的爱,就没有任何价值。他指出,人由于原罪而丧失了自由,但由于上帝的仁慈,人又有了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所以人就有了选择善恶的意愿和能力,而且只要人意愿去做,他就有能力做到择善祛恶。在他看来,能力和意愿也是一致的,意愿即是意志,即是行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教义及“信、望、爱”三大神学德行的重要论著。作者以简明而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最重要的神学家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内容简介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大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的四部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和历史细节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是否表明四部福音书互相冲突?奥古斯丁对四部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奥古斯丁是第一个认识到符类福音书在文本上相互依赖的学者。本书则是论述福音书叙事的和谐一致性的经典范例,它对后来的福音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一些著作图片传不上来,把内容简介放上。

《论三位一体》内容简介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论自由意志》内容简介

《独语录》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整篇著作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而理智的起源则是上帝的“理智之光”。而《论自由意志》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这篇对话中,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认为恶是实体的说法,提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藉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护。

《驳朱利安》内容简介

《驳朱利安》写成于公元421年。418年迦太基会议确认大公教会对于原罪与恩典的看法,这是奥古斯丁神学的胜利。而朱利安是当时不愿意签署接纳这结论的十八位意大利主教的领袖,他对奥古斯丁极为不满,于足开始驳斥奥古斯丁在其《婚姻与色欲》(420年)中所提出的原罪观。奥古斯丁为澄清自己的立场,并反驳朱利安的控诉,遂写了《驳朱利安》这部晚年的重要著作。奥古斯丁通过反驳朱利安对自己原有著作的曲解,澄清了自己对圣经伦理观的见解,并反驳了朱利安的具有摩尼教色彩的善恶二元沦伦理观,详尽地阐发了大公教在善一元论基调下的善恶关系、原罪与救赎、灵与肉、父人神、生与死、婚姻与独身等涉及人性的神学伦理基本问题。

《追寻之旅——奥古斯丁传》(作者是美国的菲利普斯)内容简介

公元第四世纪,奥古斯丁从北非出走罗马,开始一场人生真理的追寻之旅,历经各种奇妙的波折,最终成为影响人类历史文化1600多年的伟大哲学家与神学家。

本书以类似小说的形式介绍奥古斯丁的复杂经历与挣扎心境,形象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地活在真实时空中与你我一样性情的人。书中不仅生动自然地将第四、五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呈现其间,更巧妙地把奥古斯丁等身的著述何时而写、为何而写以及篇篇卷卷的名称一一列出。

奥古斯丁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深刻观察,也将启发激励读者对自我的探索与认识。

《论灵魂及其起源》内容简介

这一奥古斯丁(Augustine)文集的选译本选取了他的两部著作《论基督教教义》(On Christian Doctrine)和《论灵魂及其起源》(On the Soul and Its Origin)。《论基督教教义》是奥古斯丁的释经著作,是他著作中十分重要的文献;《论灵魂及其起源》所涉及的“灵魂论”,是早期基督教思想家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译出这篇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基督教的灵魂观与希腊的灵魂观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奥古斯丁选集》介绍:

这部选集共选了奥古斯丁四篇文章。四篇之选定,颇得力于哲吾神学院教会历史教授波尔博士。今特在此表示谢悃。《三位一体论》和《论自由意志》系由汤清博士逻译。《教义手册》系由杨懋春博士逻译。《论本性与恩典》系由汤毅仁硕士逻译。笔者于校核时,曾对照拉丁原作,希能将这位伟大圣徒的思想,尽量予以传达。

中华书局的《奥古斯丁》(作者美)沙伦·M.凯,(美)保罗·汤姆森著周伟驰译)简介:

这本小巧的传记可以让人倘佯进入奥古斯丁生活的那个世界。

安德鲁·诺雷斯任教于诺丁汉的圣约翰大学,是大量基督教历史和圣经研究的作者,包括

帕楚梅斯·潘克特在多所大学任教,是英国”国家图像集成”项目的主持者。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导论、神正论、知识、内在的人、伦理和政治理论等内容。


相关内容

  • 橡树图书总目录和征订单(2014年6月19日)
  • 征订人(姓名): 邮寄地址: 省 市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说明: 1. 团购5本以上可打75折,5本以下打8折(运费自付,北京和江浙沪等地购书满500 元包邮,其他地区购书满800元包邮) 2. 请在征订单上填写好购买册数.金额以及征订者信息,发送至我们的邮箱 aquila005@gm ...

  • 第七讲晚期希腊与基督教哲学的诞生(提纲)
  • 第七讲 晚期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晚期希腊哲学的历史社会背景: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1.希腊化时期[BC334年-BC30年]. ◎什么叫做希腊化? ◎希腊化时期各门学科取得了巨大进步. 2.罗马时期[BC27年罗马帝国建立-AD476年罗马帝国分裂]. 3.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哲学的特 ...

  • 圣奥古斯丁
  • 奥古斯丁 展开 奥古斯丁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奥古斯丁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 ...

  • 奥鹏南开16春学期[西方文化名著导读(尔雅)]在线作业
  • 16春学期<西方文化名著导读(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康德认为时空形式凭借主体的认识的本性能力而产生,而不依靠外在的经验. . 康德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人当做目的,绝不是当做工具. . 康德认为"人为自 ...

  • 南开16秋学期[西方文化名著导读(尔雅)]在线作业
  • 17春南开16秋学期<西方文化名著导读(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不属于霍布斯的主张的是: A. 自然状态是一种恐怖的状态 B. 人应该摆脱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 C. 人有死于他人暴力之手的恐惧 D. 无政府状态好过君主专制 正确答案: 2. ...

  • 托马斯阿奎那
  • 一.生平 托马斯·阿奎纳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纳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阿奎纳年轻的时候就是巴黎大学的神学教授,是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部的权威.托马斯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 ...

  • 第三讲古罗马文明
  • 第三讲 古罗马文明 导入: 古希腊文明给世人的是精神,罗马展示给世人的是行动.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把希腊精神转换出成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 一.古罗马简史概述 1.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相传古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后来逐渐强大,征服了周围其他地区 ...

  • 历史的整体性与世界性认识
  • 作者:张宗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9年07期 [中图法分类号]K09 在当代,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是西方史学家的一种共同趋向,而这种趋向在西方由来以久. 一.古典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在西方,希罗多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他的著作虽然冠以<希 ...

  • 林慈信主讲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 第02讲- 系统神学的表达
  • 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 讲员:林慈信 第02讲 神学系统的表达 好,现在我们进入到系统神学导论的第一章"神学系统的表达"."神学系统的呈现".关于这方面有不同的名称的,是一些什么呢?主后的第一.第二世纪,教会好像没有系统地去表达神的话语的真理系统.伯克富有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