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

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

②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 [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4页

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①。

在作品中,浮士德一生有五个奋斗阶段: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求索中;接着是对感官和爱情的追求,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然后是对权势的追求,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再然后是对美的追求,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却依旧只能得到夭折的结果;最后是对事业的追求,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当时浮土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在他一生的追求中,他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浮士德的悲剧性就在于此。但是,浮士德也许就是因为在悲剧的行动过程中,在永恒漫长的时问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二、 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浮士德的行动绝不是蛮干,也不是单纯

的循环,而是独特的创造。浮士德不断地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他是永远进取的。歌德说:“浮士德的行动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浮士德推崇的是创造性的行动,为了一个精神的崇高的目的而前进,因此,浮士德不断地获得新生。如果说行动是浮士德最根本的特点,那么,创造性则是浮士德精神的最深内容。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他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一开始便研遍了所有的哲理、法律、医典以至神学,并在神的世界里苦苦挖掘。一度“困顿在迷津”,但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为了救治在瘟疫猖獗时期濒临死亡的人们,年纪轻轻的他甘冒自己也“被

①[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死神逮住”的危险。事后尽管深受他所救助过的人们的敬重、爱戴,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免除民众的苦难而愧疚、自责;他对格雷辛的爱真诚而纯洁,为自己给爱人造成了不幸而痛不欲生;为了自己产业的完美,不料想伤害无辜时,他受到良心谴责,让“忧愁”吹瞎了眼睛,这表明他始终保持着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以及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浮士德一生对真理的探求中,他游遍了古典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以至未来的世界,力图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的未知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完美的解答。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人类的发展,永远存在着这“还未明了的”“新生的自昼”。浮士德精种的实质就在于承认这个事实:不停地为了探索真理而行动,那才是最伟大的人生。

三、 浮士德精神产生的原因

歌德说,“他(浮士德)在一般的人世局限中感到焦躁和不适”,个人认为 这便是他不停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因。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贪图安逸,另一方面又不断向精神的高空飞驰。在这种感性与理性之间,在精神和肉体之间,他两者都不忍舍弃,这便构成一个矛盾。浮士德的焦躁与不适也正是如此产生。他想解决这个矛盾。但他却永远不满足,永远有一种内在的骚动在驱使他。每当他完成一个飞跃,似乎解决了一个矛盾的时候,新的矛盾便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可以说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如魔鬼梅菲斯特所说,“神明把自己坐在永恒的光中,把我们恶魔放在暗窖,你们人呢?是一明一暗的相交”①。因此,可以说浮士德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时刻充满着矛盾斗争。

此外,从客观上说,浮士德精神的产生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产物。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充满焦虑与思考的时代。《浮士德》是对这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刻揭露,也是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绝妙写真。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人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

① [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然,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思想也愈渐强烈。浮士德精神正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

四、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意义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总结的西方人的现代精神。它是一个独立自主、 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它是人类精神的化身。“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具有这种自由精神,自由并不在享受的自由。而在追求的自由,创造的自由”①。浮士德大胆进取,义无反顾,乐享人生,体现了一种无限开放的性格和积极健康的人格。个人觉得浮士德精神给我们最大的积极意义是: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进取和追求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落空希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而不断前进。

人们常常说浮士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我认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系列的失败和错误,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因为事物不完美的形式是它们永恒的形式,所以又是完美的组成部分。浮士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无所获,实际上他体验和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因而他始终拥有自己的灵魂,魔鬼根本不可能把他的灵魂夺走。浮士德最后灵魂升天,不是靠上帝的拯救,而主要是他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五、 总结

《浮士德》是一个预言,也是一个寓言,它写出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人类由于拥有理性而永远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现实,一方面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一切都不过是有始无终,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说之境,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飞升又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既拒绝梅菲斯特又接受梅菲斯特,因此每一次追求又总与自身内部的“恶魔”相伴,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因此,浮士德精神既是一曲颂歌,又是一种对追求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它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蕴含着一种时代意义,并且不断的启示着后人,显示出永恒的生命之光和艺术魅力!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8页

参考文献:

【1】[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2】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

【3】[德]爱克曼著,《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韦及,《浮士德精神辨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

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

②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 [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4页

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①。

在作品中,浮士德一生有五个奋斗阶段: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求索中;接着是对感官和爱情的追求,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然后是对权势的追求,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再然后是对美的追求,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却依旧只能得到夭折的结果;最后是对事业的追求,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当时浮土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在他一生的追求中,他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浮士德的悲剧性就在于此。但是,浮士德也许就是因为在悲剧的行动过程中,在永恒漫长的时问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二、 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浮士德的行动绝不是蛮干,也不是单纯

的循环,而是独特的创造。浮士德不断地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他是永远进取的。歌德说:“浮士德的行动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浮士德推崇的是创造性的行动,为了一个精神的崇高的目的而前进,因此,浮士德不断地获得新生。如果说行动是浮士德最根本的特点,那么,创造性则是浮士德精神的最深内容。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他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一开始便研遍了所有的哲理、法律、医典以至神学,并在神的世界里苦苦挖掘。一度“困顿在迷津”,但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为了救治在瘟疫猖獗时期濒临死亡的人们,年纪轻轻的他甘冒自己也“被

①[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死神逮住”的危险。事后尽管深受他所救助过的人们的敬重、爱戴,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免除民众的苦难而愧疚、自责;他对格雷辛的爱真诚而纯洁,为自己给爱人造成了不幸而痛不欲生;为了自己产业的完美,不料想伤害无辜时,他受到良心谴责,让“忧愁”吹瞎了眼睛,这表明他始终保持着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以及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浮士德一生对真理的探求中,他游遍了古典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以至未来的世界,力图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的未知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完美的解答。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人类的发展,永远存在着这“还未明了的”“新生的自昼”。浮士德精种的实质就在于承认这个事实:不停地为了探索真理而行动,那才是最伟大的人生。

三、 浮士德精神产生的原因

歌德说,“他(浮士德)在一般的人世局限中感到焦躁和不适”,个人认为 这便是他不停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因。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贪图安逸,另一方面又不断向精神的高空飞驰。在这种感性与理性之间,在精神和肉体之间,他两者都不忍舍弃,这便构成一个矛盾。浮士德的焦躁与不适也正是如此产生。他想解决这个矛盾。但他却永远不满足,永远有一种内在的骚动在驱使他。每当他完成一个飞跃,似乎解决了一个矛盾的时候,新的矛盾便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可以说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如魔鬼梅菲斯特所说,“神明把自己坐在永恒的光中,把我们恶魔放在暗窖,你们人呢?是一明一暗的相交”①。因此,可以说浮士德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时刻充满着矛盾斗争。

此外,从客观上说,浮士德精神的产生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产物。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充满焦虑与思考的时代。《浮士德》是对这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刻揭露,也是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绝妙写真。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人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

① [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然,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思想也愈渐强烈。浮士德精神正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

四、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意义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总结的西方人的现代精神。它是一个独立自主、 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它是人类精神的化身。“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具有这种自由精神,自由并不在享受的自由。而在追求的自由,创造的自由”①。浮士德大胆进取,义无反顾,乐享人生,体现了一种无限开放的性格和积极健康的人格。个人觉得浮士德精神给我们最大的积极意义是: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进取和追求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落空希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而不断前进。

人们常常说浮士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我认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系列的失败和错误,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因为事物不完美的形式是它们永恒的形式,所以又是完美的组成部分。浮士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无所获,实际上他体验和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因而他始终拥有自己的灵魂,魔鬼根本不可能把他的灵魂夺走。浮士德最后灵魂升天,不是靠上帝的拯救,而主要是他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五、 总结

《浮士德》是一个预言,也是一个寓言,它写出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人类由于拥有理性而永远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现实,一方面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一切都不过是有始无终,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说之境,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飞升又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既拒绝梅菲斯特又接受梅菲斯特,因此每一次追求又总与自身内部的“恶魔”相伴,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因此,浮士德精神既是一曲颂歌,又是一种对追求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它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蕴含着一种时代意义,并且不断的启示着后人,显示出永恒的生命之光和艺术魅力!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8页

参考文献:

【1】[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2】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

【3】[德]爱克曼著,《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韦及,《浮士德精神辨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浅析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不仅仅指历史上客观存在着的史实,还包含着人们对这些史实的评价: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你认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学习就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一些历史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部分 1. 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 2. 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 3. 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 4. 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 5. 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 6. 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 7. 论词义误用的原因 8. 缩略词语与新词语 ...

  • 论浮士德精神
  • 论浮士德精神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 ...

  • 浮士德形象的社会意义
  • 浮士德形象的时代意义? <浮士德>的主题是作者歌德将浮士德这一剧中人物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以主人公浮士德对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断追求为贯穿全剧的红线,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 ...

  •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形象
  • 2000年3月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 . 2000第24卷 第2期 J ournal of Sheny ang N ormal U niv er 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 24 N o . 2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形象 王冬尽 ...

  • 浅论浮士德的探索精神
  • 浅论浮士德的探索精神 --观<浮士德>(2004版)有感 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章文瑶 学号:1005019059 当我耐着性子终于把这部音乐剧<浮士德>看完了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了几个词语"晦涩.探索.矛盾.毁灭.新生".虽然,在看完第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