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郎眉目传情意付与落红流水知

在含蓄的年代里,一切都是含蓄的,只有眉语能够表达爱意,所以古时的女子极重画眉。“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 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西汉京兆尹张敞与妻子感情甚笃,他常为妻子把笔画眉,后人就以“张敞画眉”形容夫妻恩爱。温庭筠那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鹧鸪双双,佳人却镜前独照,爱人没有陪在身边,自然连梳妆画眉也慢吞吞、意迟迟,没了兴致和热情。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在一首《清平乐》中,刻画了一位舞姬因与心上人眉目传情而舞错大曲《伊州》的情节:“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眉语如此重要,女子又岂能不重画眉呢?

那么,古时画眉的妆具是怎样的呢?古人画眉使用一种叫黛的颜料,关于它的成分有三种解释:一是矿物类颜料; 二是石墨; 三是植物类颜料青黛。在没有烟墨之前,男子用它写字,女子以它画眉。她们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用黛杵(就是漆盒“砚池”里放置的研磨石)捣成细粉,然后用水调和,再以画眉笔描到眉上。后来有了加工好的黛块,就可以直接兑水使用了。烟墨画眉始于魏晋之间,唐末宋初时已普遍盛行。因无论是石黛还是烟墨,在碾磨与调和时都需加水,所以黛砚往往与砚滴或水盂搭配使用。

在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中,常见玉兔形砚滴和蟾蜍形水盂。此类器物通常被看作文房用品,但更多时候应是女子搭配黛砚使用的妆具。因为蟾蜍和玉兔都是月精,与美丽的嫦娥颇有渊源。嫦娥奔月变成蟾蜍的神话,战国时已出现。据唐人李善在《昭明文选卷六○? 王僧达〈祭颜光录文〉》注中,引战国时成书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又南朝梁刘昭《后汉书? 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 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对镜梳妆是闺阁女儿自幼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温庭筠在闺情词《南歌子》中,表现闺中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她们醉心梳妆,只为“谁适为容”。在身不由己的古代社会,女子获得美满的爱情,就是赢得了人生,美貌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直观资本。然而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婚姻之事靠美貌更靠善缘,于是祈缘就成了女子们的利益关切,寄托这份心思的物件儿,也被她们藏进了妆奁之中。

据《全宋文》何承天作《木瓜赋》:“岂隐朴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离众用而获宁,永端己以励操。愿佳人之予投,思同归以托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琚而匪报。”朱彝尊为何要在视如“故人”的端砚背面镌刻“何承天赋语”,表达木瓜琼琚、永以为好的祈愿呢?这与他一段凄美的爱情经历有关。

朱彝尊是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有《曝书亭集》传世。他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世家,其祖姑嫁与冠绝东南的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次兄笃寿之孙声国为妻,至朱父时家境已败落,朱彝尊因无钱娶妻,17岁入赘归安(今吴兴县)教谕冯镇鼎家,当时其妻冯福贞15岁,妻妹冯寿常10岁。婚后,朱彝尊以西席(家教)为业,有时还依人幕下远游他乡,归家后常遭家人交相责备。只有妻妹冯寿常不嫌他落魄,一直欣赏他。朱彝尊也教她写字作诗,二人感情渐深,朱彝尊却只能看着19岁的妻妹嫁人。冯寿常24岁时回娘家居住,与朱彝尊的爱情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入浙,朱彝尊一度参与抗清活动。顺治十三年做官赴任远走岭南。9年后,36岁的朱彝尊北游云中(今山西大同),3年后(康熙八年)33岁的妻妹寿常去世。

研磨石黛和脂粉的明代青白玉砚与朱彝尊藏端砚,砚形均为梧桐叶形,有何寓意呢?在晚明吴门画家唐寅所绘的《红叶题诗仕女图》绘一位盛装宫女坐在芭蕉湖石旁的长条石凳上,其上放一带托泥出脊腿的方几,方几上置一辟雍砚,砚堂内刚刚研好新墨,墨块搭在砚边。手卷两幅、红珊瑚枝做成的笔架上横搭着两支毛笔。宫女服饰、妆容高雅端庄,绾蝶鬓髻,前鬓髻下簪两支卷草纹花钿儿,侧鬓簪戴着新鲜的素馨花叶,头侧插两支红珊瑚压鬓钗。上穿浅杏色交领襦,领口、袖口镶深绿地卷草纹花边,下着深绿色龟背纹曳地长裙,肩搭深绿地花草纹披帛。花边、披帛、长裙与鲜花头饰相得益彰,素雅端庄。她左手执一片红色大梧桐叶,右手正用毛笔在上题诗。

据唐人孟? に? 作小说《本事诗? 情感第一》:“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是“红叶题诗”最早的版本,男主角为顾况,后来在《云溪友议? 题红怨》中的男主角是卢渥,在宋初孙光宪所作《北梦琐言》中,又换成进士李茵。人名虽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此时描写这一题材最详尽圆满的,是北宋刘斧《青琐高议? 流红记》,题下原注“红叶题诗取韩氏”。

故事讲的是唐僖宗年间的一个傍晚,青年学士于佑在皇城宫墙外漫步。因天色渐晚、秋风萧瑟而触景生情。他在御沟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迹,就从水中把它拾起。见叶上题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佑把它带回家藏在书箧里,而这首幽怨伤感的小诗让他难以释怀,开始思慕那位宫中才女。几天后,他也在一片红叶上题:“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入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怅然徘徊了许久后离去。

于佑后来累次应试落第,只得去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所得报酬仅够自给。一天韩泳告诉他:“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身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于佑感激下拜。很快,于佑便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了家。新婚那天,于佑见韩氏美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欣喜万分。一日,韩氏在于佑书箧中发现了他珍藏多年的红叶,惊问:“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如实以告。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她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所写。自红叶题诗到结为夫妇,已隔十年光阴。二人感泣,相对良久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说得到于佑题诗的红叶后又作诗一首,还在自己箧中。于佑取来一看,上写:“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几天后韩泳宴请于佑夫妇说:“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道:“吾为佑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韩氏当即作一首七绝:“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韩泳叹道:“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

二人婚后格外美满,连僖宗都有耳闻。宰相张浚为这段人间佳话作诗:“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结尾处作者评议道:“流水,无情也; 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

信前世所未闻也。夫在天理可合,虽胡、越之远,亦可合也; 天理不可,则虽比屋邻居,不可得也。”杭州月老祠有一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有缘人“虽胡、越之远,亦可合也”,连那无情的红叶、流水也作良媒呢!

在《流红记》基础上,元人白朴、李文蔚分别改编成杂剧《韩翠屏御沟流红记》和《金水题红怨》。晚明时期流传最广的,是万历年间金陵书肆继志斋陈氏刊本《题红记》传奇,作者王骥德。屠隆在《题红记叙》中评价:“以其缠绵婉丽之藻,写彼凄楚幽怨之情”。有意思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顺治青花御沟拾叶纹盘,盘心所绘正是继志斋版《题红记》“霜红写怨”的下一段情节“御沟拾叶”。青花盘心绘韩夫人仍坐御花园中的长条石桌旁,石桌上摆放的物品比版画中丰富得多。笔筒里插着两支笔,旁边是小杯,韩夫人肘部压着桌上两本书中的一本,还有一方砚和一个圆印盒。版画中的韩夫人坐在围有栏杆的台阁上,而青花盘画匠撤掉了高高的台阁,将韩夫人直接画在庭院中央,台阁的封闭式围栏改为幽远延伸的庭院栏杆。男主人公于佑拾叶之事发生在傍晚,远景绘山峦落日,巍峨的宫殿只露出屋顶,余部被横向贯穿全盘的云雾和高耸的太湖石遮挡,显示出皇家的神秘威仪。韩夫人倚靠的长条石桌旁,就是做媒的大梧桐树,梧桐枝繁叶茂,叶面也比版画中大得多,更利于书写情诗。版画中的宫墙表现得有厚度和质感,而青花盘上却将难以逾越的宫墙画成薄薄的长围屏。男主人公拾起梧桐叶,站在“长围屏”之外,瓷画匠又给韩夫人添加了一个正向她做汇报的侍女,侍女似乎察觉到宫墙外站立的拾叶男人,伸出左臂指向于佑。其实这是明末清初人物故事图瓷器上常用的程式化套路,工匠意在向观者交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红叶题诗”这一题材,不仅在唐寅的笔下渲染,也被写成流传更广的传奇小说植根民间,瓷画匠将当时流行的精彩故事片段定格在盘面上,流传至今。缘分天注定,古今相思同。其实眉目传情也好,桐叶传诗也罢,每位使用黛砚的女子心中,都藏着一份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是朱彝尊这样的痴男子,也会制一方桐叶端砚于案头,追忆逝去的爱人。

在含蓄的年代里,一切都是含蓄的,只有眉语能够表达爱意,所以古时的女子极重画眉。“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 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西汉京兆尹张敞与妻子感情甚笃,他常为妻子把笔画眉,后人就以“张敞画眉”形容夫妻恩爱。温庭筠那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鹧鸪双双,佳人却镜前独照,爱人没有陪在身边,自然连梳妆画眉也慢吞吞、意迟迟,没了兴致和热情。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在一首《清平乐》中,刻画了一位舞姬因与心上人眉目传情而舞错大曲《伊州》的情节:“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眉语如此重要,女子又岂能不重画眉呢?

那么,古时画眉的妆具是怎样的呢?古人画眉使用一种叫黛的颜料,关于它的成分有三种解释:一是矿物类颜料; 二是石墨; 三是植物类颜料青黛。在没有烟墨之前,男子用它写字,女子以它画眉。她们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用黛杵(就是漆盒“砚池”里放置的研磨石)捣成细粉,然后用水调和,再以画眉笔描到眉上。后来有了加工好的黛块,就可以直接兑水使用了。烟墨画眉始于魏晋之间,唐末宋初时已普遍盛行。因无论是石黛还是烟墨,在碾磨与调和时都需加水,所以黛砚往往与砚滴或水盂搭配使用。

在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中,常见玉兔形砚滴和蟾蜍形水盂。此类器物通常被看作文房用品,但更多时候应是女子搭配黛砚使用的妆具。因为蟾蜍和玉兔都是月精,与美丽的嫦娥颇有渊源。嫦娥奔月变成蟾蜍的神话,战国时已出现。据唐人李善在《昭明文选卷六○? 王僧达〈祭颜光录文〉》注中,引战国时成书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又南朝梁刘昭《后汉书? 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 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对镜梳妆是闺阁女儿自幼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温庭筠在闺情词《南歌子》中,表现闺中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她们醉心梳妆,只为“谁适为容”。在身不由己的古代社会,女子获得美满的爱情,就是赢得了人生,美貌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直观资本。然而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婚姻之事靠美貌更靠善缘,于是祈缘就成了女子们的利益关切,寄托这份心思的物件儿,也被她们藏进了妆奁之中。

据《全宋文》何承天作《木瓜赋》:“岂隐朴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离众用而获宁,永端己以励操。愿佳人之予投,思同归以托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琚而匪报。”朱彝尊为何要在视如“故人”的端砚背面镌刻“何承天赋语”,表达木瓜琼琚、永以为好的祈愿呢?这与他一段凄美的爱情经历有关。

朱彝尊是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有《曝书亭集》传世。他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世家,其祖姑嫁与冠绝东南的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次兄笃寿之孙声国为妻,至朱父时家境已败落,朱彝尊因无钱娶妻,17岁入赘归安(今吴兴县)教谕冯镇鼎家,当时其妻冯福贞15岁,妻妹冯寿常10岁。婚后,朱彝尊以西席(家教)为业,有时还依人幕下远游他乡,归家后常遭家人交相责备。只有妻妹冯寿常不嫌他落魄,一直欣赏他。朱彝尊也教她写字作诗,二人感情渐深,朱彝尊却只能看着19岁的妻妹嫁人。冯寿常24岁时回娘家居住,与朱彝尊的爱情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入浙,朱彝尊一度参与抗清活动。顺治十三年做官赴任远走岭南。9年后,36岁的朱彝尊北游云中(今山西大同),3年后(康熙八年)33岁的妻妹寿常去世。

研磨石黛和脂粉的明代青白玉砚与朱彝尊藏端砚,砚形均为梧桐叶形,有何寓意呢?在晚明吴门画家唐寅所绘的《红叶题诗仕女图》绘一位盛装宫女坐在芭蕉湖石旁的长条石凳上,其上放一带托泥出脊腿的方几,方几上置一辟雍砚,砚堂内刚刚研好新墨,墨块搭在砚边。手卷两幅、红珊瑚枝做成的笔架上横搭着两支毛笔。宫女服饰、妆容高雅端庄,绾蝶鬓髻,前鬓髻下簪两支卷草纹花钿儿,侧鬓簪戴着新鲜的素馨花叶,头侧插两支红珊瑚压鬓钗。上穿浅杏色交领襦,领口、袖口镶深绿地卷草纹花边,下着深绿色龟背纹曳地长裙,肩搭深绿地花草纹披帛。花边、披帛、长裙与鲜花头饰相得益彰,素雅端庄。她左手执一片红色大梧桐叶,右手正用毛笔在上题诗。

据唐人孟? に? 作小说《本事诗? 情感第一》:“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是“红叶题诗”最早的版本,男主角为顾况,后来在《云溪友议? 题红怨》中的男主角是卢渥,在宋初孙光宪所作《北梦琐言》中,又换成进士李茵。人名虽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此时描写这一题材最详尽圆满的,是北宋刘斧《青琐高议? 流红记》,题下原注“红叶题诗取韩氏”。

故事讲的是唐僖宗年间的一个傍晚,青年学士于佑在皇城宫墙外漫步。因天色渐晚、秋风萧瑟而触景生情。他在御沟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迹,就从水中把它拾起。见叶上题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佑把它带回家藏在书箧里,而这首幽怨伤感的小诗让他难以释怀,开始思慕那位宫中才女。几天后,他也在一片红叶上题:“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入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怅然徘徊了许久后离去。

于佑后来累次应试落第,只得去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所得报酬仅够自给。一天韩泳告诉他:“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身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于佑感激下拜。很快,于佑便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了家。新婚那天,于佑见韩氏美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欣喜万分。一日,韩氏在于佑书箧中发现了他珍藏多年的红叶,惊问:“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如实以告。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她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所写。自红叶题诗到结为夫妇,已隔十年光阴。二人感泣,相对良久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说得到于佑题诗的红叶后又作诗一首,还在自己箧中。于佑取来一看,上写:“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几天后韩泳宴请于佑夫妇说:“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道:“吾为佑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韩氏当即作一首七绝:“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韩泳叹道:“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

二人婚后格外美满,连僖宗都有耳闻。宰相张浚为这段人间佳话作诗:“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结尾处作者评议道:“流水,无情也; 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

信前世所未闻也。夫在天理可合,虽胡、越之远,亦可合也; 天理不可,则虽比屋邻居,不可得也。”杭州月老祠有一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有缘人“虽胡、越之远,亦可合也”,连那无情的红叶、流水也作良媒呢!

在《流红记》基础上,元人白朴、李文蔚分别改编成杂剧《韩翠屏御沟流红记》和《金水题红怨》。晚明时期流传最广的,是万历年间金陵书肆继志斋陈氏刊本《题红记》传奇,作者王骥德。屠隆在《题红记叙》中评价:“以其缠绵婉丽之藻,写彼凄楚幽怨之情”。有意思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顺治青花御沟拾叶纹盘,盘心所绘正是继志斋版《题红记》“霜红写怨”的下一段情节“御沟拾叶”。青花盘心绘韩夫人仍坐御花园中的长条石桌旁,石桌上摆放的物品比版画中丰富得多。笔筒里插着两支笔,旁边是小杯,韩夫人肘部压着桌上两本书中的一本,还有一方砚和一个圆印盒。版画中的韩夫人坐在围有栏杆的台阁上,而青花盘画匠撤掉了高高的台阁,将韩夫人直接画在庭院中央,台阁的封闭式围栏改为幽远延伸的庭院栏杆。男主人公于佑拾叶之事发生在傍晚,远景绘山峦落日,巍峨的宫殿只露出屋顶,余部被横向贯穿全盘的云雾和高耸的太湖石遮挡,显示出皇家的神秘威仪。韩夫人倚靠的长条石桌旁,就是做媒的大梧桐树,梧桐枝繁叶茂,叶面也比版画中大得多,更利于书写情诗。版画中的宫墙表现得有厚度和质感,而青花盘上却将难以逾越的宫墙画成薄薄的长围屏。男主人公拾起梧桐叶,站在“长围屏”之外,瓷画匠又给韩夫人添加了一个正向她做汇报的侍女,侍女似乎察觉到宫墙外站立的拾叶男人,伸出左臂指向于佑。其实这是明末清初人物故事图瓷器上常用的程式化套路,工匠意在向观者交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红叶题诗”这一题材,不仅在唐寅的笔下渲染,也被写成流传更广的传奇小说植根民间,瓷画匠将当时流行的精彩故事片段定格在盘面上,流传至今。缘分天注定,古今相思同。其实眉目传情也好,桐叶传诗也罢,每位使用黛砚的女子心中,都藏着一份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是朱彝尊这样的痴男子,也会制一方桐叶端砚于案头,追忆逝去的爱人。


相关内容

  • 朱服:渔家傲
  •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 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秋无际, 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 拼一醉, 而今乐事他年泪. 赏析: 此词为惜春抒怀之作.上片写景.开头两句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 ...

  • 江西省名胜古迹对联
  •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庐山:花径 鸣扬万壑 水击千崖  清江鸣水桥,在清江阁皂山 青牛西渡 紫气东来  江西庐山老君殿 白云千年骨 青山万古情  庐山:周颠墓 世间无此酒 天下有名楼  江西九江浔阳酒楼 双江一夜话 二老百年心  ――黄洁吾题江西赣州夜话亭 松柏有本性 乾坤一草亭  ――刘皓愚题江西 ...

  • 悲欢喜乐各不同--晏几道和贺铸情词比较
  • 悲 欢 喜 乐 各 不 同 --晏几道和贺铸情词比较 摘要:晏几道和贺铸在中国词史上虽比不上苏辛等大家在词领域的辉煌,却也颇负盛名.相似的身世使他们的词作有相同之处--才气逼人,有理想抱负,却一生不得志的他们,目光转移到美丽多情的女性身上,都唱出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感人至深.不过晏几道因为生活面 ...

  • 珍惜眼前的人
  • 初秋的风让摇曳的灯影迷惑,碰落一地残红,或碾碎成 泥:或暗随流水去.所有想到以及想不到的秋色,都在流失的夜里慢慢沉溺,隐入时光深邃的海洋,波澜不惊地消逝.开始有一点温柔的热量,拉长了月光下紧密的 距离,听见蟋蟀躲在茂密的草丛中,说着一些隐约的含糊的梦话,或许已经没有人会再去留意.很久以前,我们也曾经 ...

  • 被爱情撞了个满怀
  • [导读]缱绻恋之梦,一水温柔.只叹相思成殇,奈何?蜻蜓飞舞,小园幽寂,斑驳了几许牵念.云霄似烟如雾,玫瑰之色璀璨如琥珀闪闪.久久吻你的唇,朝霞明丽痕迹. 彼岸.你在南我在北,一根相思藤牵着彼此的守望.射穿秋水的眸子盈满了剔透的泪珠,美丽的素颜在皎洁的月光下,映出一抹淡淡的忧伤.最美的是你那柔软瀑布似 ...

  • 小雨纤纤风细细,九十光阴能有几?
  • 小雨纤纤风细细渔家傲 宋/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 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  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 拼一醉  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 纤纤: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和春:连带着春天. 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 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此 ...

  • 脉脉不得语[散文欣赏]
  • 春雨如丝柳似眉,杨花点点入罗帏. 何堪两忘烟波里,叶上题诗寄予谁? ---------- 题记 她,来自北方,是一个热爱江南文化的女子,有着江南素梅的清绝. 他,是一名牙医,苏州人,在平江路开了一家私人牙科诊所. 千年平江,许是多情委婉的女子笑靥间的眉长眉短:许是小桥流水旁的老人话语里的憨态可掬.两 ...

  •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 题注:(一作大堤曲).(一作李善夷诗) 其一    押尤韵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① 轧满中流. 按:① 一作咿 评注 <批点唐诗正声>: 或问盛唐与中唐气象何以别?曰:孟浩然曰"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刘禹锡曰&quo ...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八首[渔家傲]抒写宋词之美
  • 云水心语 2017-06-23 在宋词里穿行,如同在溪边小径里行走,柔软的风吹拂着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也仿佛在心里凌波微步. 苍茫雄浑的边塞秋思,似弱柳扶风的清照词,还有涤荡千年的大江东去,每一首都让我们动容,每一曲都使我们在千年之后执着地守望.下面精选的八首宋词<渔家傲>,依然可以让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