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赶考"心得体会

有感于“毛泽东进京赶考”

一个初暖寒春的日子。

路旁的杨柳吐出了微微的嫩芽,田野中的麦苗焕发出勃勃的生机,黄土地铺就的山路迤逦伸向远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中央书记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浩浩荡荡进京赶考。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决定,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办公地点将在全会后由西柏坡迁往古都北平,建立新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离开西柏坡进北平,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大转移。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毛泽东思考了很多,讲了很多,也准备了很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和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个考虑,这个思想。但毛泽东觉得还不够,还要强调。也许毛泽东觉得决论的表述太长,不够精炼;也许毛泽东是在无意之中提到“进京赶考”这个词汇,而后成为经典。但在“进京”这个大问题上,毛泽东确实又一次创造性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又一次习惯性地运用了他的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和幽默风趣提出“赶考”,从而极其简炼地向全党再次明白而着重地阐述了政治这个大问题。

“进京赶考”,是中国历史上自设立科考制度以来众多有志之士和文人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和理想。北宋抗金元帅岳飞,清代大学士刘墉、纪晓岚等都是通过科考,金榜题名而后为国家出了大力的。据说清时一位秀才赶考,还写了“进京赶考”诗自慰,诗曰:“昨夜小住驿风尘,清晨小二扣客门。道旁杨柳成荫绿,黄天不负赶考人”,道出了赶考的艰辛。还有赶考联。联曰:“一叶孤舟,坐两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也是十二分的艰辛。那年,季羡林先生进京赶考,报考邮务生,大概是今天的邮差吧,不料名落孙山。一气之下报考清华、北大,却连中双元。从此,中国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学术大师,而少了一个邮务生。季先生既成清华学子,又在北大执教50余年,可谓“沉郁顿挫(杜甫)北大”与清新俊逸(李白)清华”双得,算是赶考中精笔的一笔。

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则更为恢宏,更为气魄,更为壮观。他说进京赶考,实际上是把考场设在了全中国,全国人民皆为考官,而所有的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是考生。共产党考得合格不合格,全中国人民是最有资格来发言,来评判的。

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对落实七届二中全会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要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由战争为主题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夺取政权转变为掌握政权、巩固政权。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对于共产党来讲,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全新的任务。这就需要学习,学习掌握革命政权的经验,学习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而学习就是考试,就是要考出个好成绩向全国人民交待。进北平,看看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看看共产党究竟搞社会主义能不能成功。所以,毛泽东提出的“进京赶考”决非一句虚言,是实实在在把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在实处的高度提炼和精辟概括。

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对所有共产党员提出的又一次警示,是两个“务必”的又一次具体化和明白化。“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应当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对于共产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至于在后来共产党的文献中和历届党的领袖们的讲话中曾多次强调两个“务必”对现实的重要指导作用。

西柏坡的山峰依然青翠,西柏坡的灯塔依然耸立,西柏坡的精神依然瑰丽。历史,将会把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这次进京赶考永远铭记。

有感于“毛泽东进京赶考”

一个初暖寒春的日子。

路旁的杨柳吐出了微微的嫩芽,田野中的麦苗焕发出勃勃的生机,黄土地铺就的山路迤逦伸向远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中央书记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浩浩荡荡进京赶考。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决定,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办公地点将在全会后由西柏坡迁往古都北平,建立新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离开西柏坡进北平,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大转移。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毛泽东思考了很多,讲了很多,也准备了很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和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个考虑,这个思想。但毛泽东觉得还不够,还要强调。也许毛泽东觉得决论的表述太长,不够精炼;也许毛泽东是在无意之中提到“进京赶考”这个词汇,而后成为经典。但在“进京”这个大问题上,毛泽东确实又一次创造性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又一次习惯性地运用了他的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和幽默风趣提出“赶考”,从而极其简炼地向全党再次明白而着重地阐述了政治这个大问题。

“进京赶考”,是中国历史上自设立科考制度以来众多有志之士和文人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和理想。北宋抗金元帅岳飞,清代大学士刘墉、纪晓岚等都是通过科考,金榜题名而后为国家出了大力的。据说清时一位秀才赶考,还写了“进京赶考”诗自慰,诗曰:“昨夜小住驿风尘,清晨小二扣客门。道旁杨柳成荫绿,黄天不负赶考人”,道出了赶考的艰辛。还有赶考联。联曰:“一叶孤舟,坐两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也是十二分的艰辛。那年,季羡林先生进京赶考,报考邮务生,大概是今天的邮差吧,不料名落孙山。一气之下报考清华、北大,却连中双元。从此,中国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学术大师,而少了一个邮务生。季先生既成清华学子,又在北大执教50余年,可谓“沉郁顿挫(杜甫)北大”与清新俊逸(李白)清华”双得,算是赶考中精笔的一笔。

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则更为恢宏,更为气魄,更为壮观。他说进京赶考,实际上是把考场设在了全中国,全国人民皆为考官,而所有的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是考生。共产党考得合格不合格,全中国人民是最有资格来发言,来评判的。

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对落实七届二中全会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其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要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由战争为主题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夺取政权转变为掌握政权、巩固政权。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对于共产党来讲,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全新的任务。这就需要学习,学习掌握革命政权的经验,学习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而学习就是考试,就是要考出个好成绩向全国人民交待。进北平,看看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看看共产党究竟搞社会主义能不能成功。所以,毛泽东提出的“进京赶考”决非一句虚言,是实实在在把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在实处的高度提炼和精辟概括。

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对所有共产党员提出的又一次警示,是两个“务必”的又一次具体化和明白化。“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应当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对于共产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至于在后来共产党的文献中和历届党的领袖们的讲话中曾多次强调两个“务必”对现实的重要指导作用。

西柏坡的山峰依然青翠,西柏坡的灯塔依然耸立,西柏坡的精神依然瑰丽。历史,将会把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这次进京赶考永远铭记。


相关内容

  • 时代仍在前进赶考未有穷期--重温进京赶考心得体会
  • 时代不断前进,"赶考"未有穷期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在路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 ...

  • 赶考日心得体会
  • 常怀"赶考"之心 争做人民公仆 66年前的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提出要"进 京赶考".此后每年的3月23日确定为"进京赶考"的纪念日,同时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集 体学习日"和" ...

  • "重温'进京赶考'弘扬西柏坡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
  • "重温'进京赶考'弘扬西柏坡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间:2012-03-23 08:23:0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强化"赶考"意识 加快幸福石家庄建设步伐 市委宣传部.石家庄日报社举办"重温'进京赶考'--弘扬西柏坡精神"研讨会发言摘 ...

  • 面向未来赶考学习心得体会
  • 面向未来赶考学习心得体会 65年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在路上,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60多年过去了,毛泽东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的告诫,对于处在转 ...

  • 教师面向未来的赶考心得体会
  • 学习<面向未来的赶考>心得体会1 学习完<面向未来的赶考>之后,深深体会到,如果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那么,就要 做好赶考行.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赶考"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 的今天,"赶考"精神包含了居安思 ...

  • 古代的山贼盗匪为什么都不敢抢进京赶考的书生?
  • 大家可知道,现在的高考对于古代的进京赶考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不仅那个时候的知识更加难懂,而且就连阻碍你通往考场的路也是危险重重,像盗贼.迷路.没有盘缠这些都是问题. 高考可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呀,你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你却可以在高考中得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那么你们有想过吗,古代人是怎么样高考的 ...

  • 古代读书人进京赶考,需要提前多久?
  • 从隋唐开始,到清朝的光绪,读书人要能说一句进京赶考,那已经算是出类拔萃的一类人了.这些人都得是举人出身,才能资格进京赶考,参加会试.清朝时期,秀才见官都可以不用下跪,举人更是得被称为一句"老爷". 不过即使是秀才,那也是困难重重.考生要先参加童生试,这是在当地由县.府.院举办的三 ...

  • 审计局学习面向未来的赶考心得体会
  • 3月25日下午,审计局利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新华社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xx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 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本次学习,对"进京赶考"精神进行了集中学习. 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学习xx总书 ...

  • 学习面向未来的赶考心得体会
  • 学习<面向未来的赶考>心得体会 电教处 张江 今天,在学校阶梯教室,孙校长带领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学习了面向未来的赶考暨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 2014年3月23日是毛泽东"进京赶考"6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