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中的平均数]

4月24号,通州小学举行第九届“红杏杯”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了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仲广群主任上了一堂三年级数学课《统计中的平均数》。我有幸面对他憨憨的笑容,谦虚的身影,聆听他亲切的充满温情的话语,感受他春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学习他精巧的课堂设计。在后来的联系中更感受到他是一个幽默风趣、开朗大度、前卫个性、不断学习的老一辈的“新教育者”。他的出现激励了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专心前行,特此奉上他的教学实录。

打造原生态的精品课堂

——《统计中的平均数》

教学实录

执教:海安教学局教研室  仲广群

评析:通州市实验小学    顾宁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94—95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仲老师。

师: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有。

师:同学们很聪明,叫一下(很亲切地)。

生:钟老师。

师(笑):不是钟,是仲,第四声,再叫一下。

生:仲老师。

师:对了。你们的数学老师叫什么呀?

生:徐老师(目光看着坐在旁边的徐老师)。

师:是那个美女老师吗?

生笑:是的。

师:你们真幸福哦!我们班的班长是谁?

生齐指:xxx

师:歌唱得最好的是谁?

生齐指:XXX

师:跑得最快的是谁?

生:Xxx

师:最会玩的是谁?

生齐指:XXX

师:玩也要指别人啊?自己不会玩啊?会玩是好素质呀,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评析) 整个课前交流轻松自然,仲老师满脸带笑,透着一点“憨”,味道恰到好处,我们就这样一起被不知不觉地带入了课堂,仲老师的得意不露痕迹。

一、     游戏中感悟

老师请3名男生和3名女生到前面在电脑上掷飞镖,以总成绩多的队为胜。请两名记录员,一名男生记女生成绩,一名女生记男生成绩。(师板书:男生组   女生组)

师:游戏就要开始了,谁先来?

生乱:男生先来!女生先来!

师:到底谁先来?

生渐渐一致:女士优先,女生先来。

女生1在课件上投掷飞镖,(飞镖上下晃动,她紧张地一按,)射中6环。

记录员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老师进行指导。黑板上有那么多小圆磁铁,可以怎么用?

生:竖着排。

师:在下面可以写上1,表示第一个人。

女生2投掷,射中4环,女生3投中8环。记录员分别进行记录。

轮到男生投掷,第一个男生投了6环,第二个男生投了5环,第三个男生准备投掷。

师做现场采访(对男生):你们希望你的同伴射中几环?

男生:10环!

师:为什么?

生:就能赢!

师:9环呢?

生:也赢。

师:至少要几环?

生:8环、7环。

师:到底是几环?

生:8环,7环就平了,大家都是18环。

老师再采访女生:你们希望他射几环?

女生:1环,2环……

师:他最多掷几环你们就肯定赢?

女生:6环。

第三个男生投掷了,(全班同学屏息静气)6环!

男生唉声叹气,女生兴高采烈。

师:我看到有人欢喜有人愁啊!男生怎么了?

男生:输了,而且只少一环。

师:没关系,我也是男生嘛!我也来试一把!

师投掷飞镖:3环。

师对记载的女生:记上!

师:现在男生共20环,女生共18环,我宣布,男生获胜!

男生非常开心:耶!

女生喊叫:不公平!

师:怎么了?

女生:以大欺小!

师:还有呢?

女生:以多欺少!

师:那怎么办?

生:再比一次!

师:就是不比!怎么办?能不能看出谁多谁少?

生:男生多。

师:男生多吗?男生是总数多。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板书:平均数)

(评析)此处有点遗憾,如果教师给孩子再多一点时间,讨论一下,孩子应该能够自己感悟到平均数。

师:女生有人环数多,有人环数少,平均下来怎么办?

生:移一移,把红色的(8环)移到黄色上(4环),移2个,现在每人6个,女生组的平均数是6个。

师:男生组也移一移,老师一个个移挺烦的,谁能一下子移到位?

(评析)教师把5环移了一个给3环,看似简单,实际颇富匠心,让孩子感悟应该把最多的移给最少的,而不是把较少的移给最少的。

学生移动:把两个6环多出来的环数移给3环,平均每人5环。

师:刚才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师板书(移多补少,把总数平均分)

师:把女生组先求总数,怎么算?

生:6+4+8=18(人)

18÷3=6(人)

师:把男生组先求总数怎么算?

生:6+5+6+3=20(环)

20÷4=5(环)

师:平均数能反映总体水平,这就是它的好处。

(评析)1、两个都能被3整除的数让我们恍然大悟,刚才的游戏都是预设好的结果,不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当然,课堂的丝丝入扣行云流水对于教者来说是非常方便和省力,不用担心意外情况。只是不知学生知道真相作何感想?

2、平均数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在这一点上,好像学生悟得还不够,结论是由教师总结归纳出来的。

二、本色的练习:

一、     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统计图,比较哪水果卖的好?

先看一看,觉得哪种多?再算一算。

(例子不符合生活实际,貌似生活,其实根本不可能,求平均数是题目的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生活需要。)

二、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你们能举举例子吗?生活中有哪些平均数的例子?

生:……

(举例不到位,师迅速跳过,遗憾)

大屏幕显示:我们平均每天睡觉()小时。生答:10小时。

师追问:每天一定是10小时吗?

生:不是,只是平均水平。

屏幕出示:三年级小朋友体重为25千克。

师:这样说好吗?怎么改?

生:应该是三年级小朋友的平均体重为25千克。

师:再做一组好题目,好题目在哪儿呢?

生:书上。(真是有意思,师生对话充满周旋的趣味。)

想想做做1:三个笔筒分别插了一些笔,平均每个笔筒里放几只铅笔?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怎么移?

生:(略)

师:别忘了书上还有一句话,“你会列算式吗?”想过这个问题吗?先求总数再除以3,一起报算式。

生:略

师:你觉得这道题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你觉得这道题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算平均数。

(评析)教师不是直接让孩子做书上的题目,而是让孩子找一找好题目在哪里,并且让孩子做完以后再说一说这道题目到底好在哪里。一道很简单的书上的“想想做做”让仲老师处理得如此妥帖,不能不佩服!

想想做做2:

小丽有3根丝带,长度分别是14厘米、18厘米、16厘米,平均每根丝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师:这道题与刚才一道题有差别吗?

生:没有。

师:这个编者太差劲了!刚刚做了一条一样的,没意思,真是这样吗?再看一看。

生(有发现):不同。

师:哪里不同?

生:不可以移多补少。

师:对,这道题说明在一些情况下,移多补少的方法不可以用。估一估。我估12厘米,对吗?

生:不对,因为最短的是14厘米。

师:可能是30厘米吗?

生:不可能。

师:看来平均数也有范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也就是在14厘米和18厘米之间,算一算。

生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确实在这个范围。

师:还有第四条丝带,我要让四条丝带的平均数比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还要长,第四条丝带的长度可以是多少?(此句是长句,意思又及其复杂,只有优生才跟得上教师的思维,建议改短句,解释句意。)

生:比18厘米长。

(这道题目建议用大屏幕投影出来,一来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三条丝带的长短,估计的时候可以根据视觉直觉,便于比较;二来也方便听课教师。)

(评析)同样是书上的想想做做,仲老师并不停留在题目表面,而是让孩子挖掘题目与题目的不同,并且通过这条题目让孩子理解了平均数的范围。

想想做做第3题:

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华身高145厘米,他下去玩有危险吗?

师: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现在就站在小华的旁边,他准备下水了,你准备拉他一把吗?(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

生:要拉。

师:为什么要拉呀?小华不是挺高吗?

生:因为水深110厘米是平均高度,有可能有的地方比小华的身高145厘米还要深。

师:你们看平均数多重要,有时候可以救人命的。(幽默风趣中点出平均数的重要性)

拓展:

王师傅上街看到一则招工启事,大屏幕显示:

招工启事

本公司平均每人月收入为2000元,现在急需招收3名工人,有一定的技术特长者优先录用。

装修公司

2008年4月

师:王师傅觉得待遇还不错,就兴冲冲地去了,结果他工作了1个月,只拿了800元,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王师傅也觉得不可能,就去找老板。老板给他看了一张工资单。大屏幕显示:

人员               工资(元)

总经理              5000

副经理              2600

张师傅               800

李师傅               800

王师傅               800

平均收入              2000

总经理还给王师傅算了一笔账:(5000+2600+800+800+800)÷5=2000(元),确实平均工资是2000元啊,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生:因为他说的是平均工资,不是他一个人的工资。

师:原来是这个老板设了一个圈套,王师傅上当了。王师傅也很懊悔,如果当初和你们一样把平均数学好,就不会上老板的当了。(幽默风趣中点出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

师:今天晚上同学们回家,爸爸妈妈都要问问你们今天数学课学了什么呀?我们来个模拟提问啊,现在我来演个家长。(指着一个学生问):小东啊,今天学的什么呀?(仲老师特别和善,是个出色的演员)

生:平均数。

师:是老师直接告诉你的吧?

生:是的。其他学生大喊:不是!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是先玩了个游戏,从游戏里知道的。

师:平均数学了有什么用啊?没什么用吧?

生:有用的,有很多用呢!

……

(课虽毕,意未尽,享受家庭式的温情关怀。)

总评:仲广群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带着浓浓的亲善、浅浅的调侃,让听课的教师一起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温暖的“场”中。

对比仲广群老师和吴正宪老师的两节《求平均数》课,感觉吴老师非常像一个中国导演,她的要求是“入戏”,表演的成分很多,课堂的情绪特别饱满,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跟着吴老师的感觉走,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课堂效果很好,但从孩子角度来说,应该很累,下一节课就会无精打采,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仲老师更像一个外国导演,他的要求是“放轻松”,他的课堂更像平时的随堂课,像邻居伯伯和孩子们亲切和蔼的问候,孩子们学得很自在,这份悠游是仲老师对生命的珍爱和呵护,是对教材的精通解读和缜密设计,更是多年教育思考的显现。他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不是教学设计的精妙,而是如何利用好手里的教材,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怀。

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吴老师的处理非常有艺术性,比如她在引出平均数的时候,孩子不能领悟的时候,逐层铺垫,渐渐收拢“袋口”。她对输的一队孩子:什么想法都没有?我这样比,你们觉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人数同样多的时候,比总数就行,人数不同样的时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孩子终于说出“平均分”!仲老师因为长期在教研室工作,处理细节的艺术性有点折扣,但这节课不因为几个细节而失去醇厚天成的味道。

4月24号,通州小学举行第九届“红杏杯”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了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仲广群主任上了一堂三年级数学课《统计中的平均数》。我有幸面对他憨憨的笑容,谦虚的身影,聆听他亲切的充满温情的话语,感受他春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学习他精巧的课堂设计。在后来的联系中更感受到他是一个幽默风趣、开朗大度、前卫个性、不断学习的老一辈的“新教育者”。他的出现激励了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专心前行,特此奉上他的教学实录。

打造原生态的精品课堂

——《统计中的平均数》

教学实录

执教:海安教学局教研室  仲广群

评析:通州市实验小学    顾宁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94—95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仲老师。

师: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有。

师:同学们很聪明,叫一下(很亲切地)。

生:钟老师。

师(笑):不是钟,是仲,第四声,再叫一下。

生:仲老师。

师:对了。你们的数学老师叫什么呀?

生:徐老师(目光看着坐在旁边的徐老师)。

师:是那个美女老师吗?

生笑:是的。

师:你们真幸福哦!我们班的班长是谁?

生齐指:xxx

师:歌唱得最好的是谁?

生齐指:XXX

师:跑得最快的是谁?

生:Xxx

师:最会玩的是谁?

生齐指:XXX

师:玩也要指别人啊?自己不会玩啊?会玩是好素质呀,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评析) 整个课前交流轻松自然,仲老师满脸带笑,透着一点“憨”,味道恰到好处,我们就这样一起被不知不觉地带入了课堂,仲老师的得意不露痕迹。

一、     游戏中感悟

老师请3名男生和3名女生到前面在电脑上掷飞镖,以总成绩多的队为胜。请两名记录员,一名男生记女生成绩,一名女生记男生成绩。(师板书:男生组   女生组)

师:游戏就要开始了,谁先来?

生乱:男生先来!女生先来!

师:到底谁先来?

生渐渐一致:女士优先,女生先来。

女生1在课件上投掷飞镖,(飞镖上下晃动,她紧张地一按,)射中6环。

记录员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老师进行指导。黑板上有那么多小圆磁铁,可以怎么用?

生:竖着排。

师:在下面可以写上1,表示第一个人。

女生2投掷,射中4环,女生3投中8环。记录员分别进行记录。

轮到男生投掷,第一个男生投了6环,第二个男生投了5环,第三个男生准备投掷。

师做现场采访(对男生):你们希望你的同伴射中几环?

男生:10环!

师:为什么?

生:就能赢!

师:9环呢?

生:也赢。

师:至少要几环?

生:8环、7环。

师:到底是几环?

生:8环,7环就平了,大家都是18环。

老师再采访女生:你们希望他射几环?

女生:1环,2环……

师:他最多掷几环你们就肯定赢?

女生:6环。

第三个男生投掷了,(全班同学屏息静气)6环!

男生唉声叹气,女生兴高采烈。

师:我看到有人欢喜有人愁啊!男生怎么了?

男生:输了,而且只少一环。

师:没关系,我也是男生嘛!我也来试一把!

师投掷飞镖:3环。

师对记载的女生:记上!

师:现在男生共20环,女生共18环,我宣布,男生获胜!

男生非常开心:耶!

女生喊叫:不公平!

师:怎么了?

女生:以大欺小!

师:还有呢?

女生:以多欺少!

师:那怎么办?

生:再比一次!

师:就是不比!怎么办?能不能看出谁多谁少?

生:男生多。

师:男生多吗?男生是总数多。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板书:平均数)

(评析)此处有点遗憾,如果教师给孩子再多一点时间,讨论一下,孩子应该能够自己感悟到平均数。

师:女生有人环数多,有人环数少,平均下来怎么办?

生:移一移,把红色的(8环)移到黄色上(4环),移2个,现在每人6个,女生组的平均数是6个。

师:男生组也移一移,老师一个个移挺烦的,谁能一下子移到位?

(评析)教师把5环移了一个给3环,看似简单,实际颇富匠心,让孩子感悟应该把最多的移给最少的,而不是把较少的移给最少的。

学生移动:把两个6环多出来的环数移给3环,平均每人5环。

师:刚才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师板书(移多补少,把总数平均分)

师:把女生组先求总数,怎么算?

生:6+4+8=18(人)

18÷3=6(人)

师:把男生组先求总数怎么算?

生:6+5+6+3=20(环)

20÷4=5(环)

师:平均数能反映总体水平,这就是它的好处。

(评析)1、两个都能被3整除的数让我们恍然大悟,刚才的游戏都是预设好的结果,不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当然,课堂的丝丝入扣行云流水对于教者来说是非常方便和省力,不用担心意外情况。只是不知学生知道真相作何感想?

2、平均数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在这一点上,好像学生悟得还不够,结论是由教师总结归纳出来的。

二、本色的练习:

一、     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统计图,比较哪水果卖的好?

先看一看,觉得哪种多?再算一算。

(例子不符合生活实际,貌似生活,其实根本不可能,求平均数是题目的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生活需要。)

二、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你们能举举例子吗?生活中有哪些平均数的例子?

生:……

(举例不到位,师迅速跳过,遗憾)

大屏幕显示:我们平均每天睡觉()小时。生答:10小时。

师追问:每天一定是10小时吗?

生:不是,只是平均水平。

屏幕出示:三年级小朋友体重为25千克。

师:这样说好吗?怎么改?

生:应该是三年级小朋友的平均体重为25千克。

师:再做一组好题目,好题目在哪儿呢?

生:书上。(真是有意思,师生对话充满周旋的趣味。)

想想做做1:三个笔筒分别插了一些笔,平均每个笔筒里放几只铅笔?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怎么移?

生:(略)

师:别忘了书上还有一句话,“你会列算式吗?”想过这个问题吗?先求总数再除以3,一起报算式。

生:略

师:你觉得这道题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你觉得这道题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算平均数。

(评析)教师不是直接让孩子做书上的题目,而是让孩子找一找好题目在哪里,并且让孩子做完以后再说一说这道题目到底好在哪里。一道很简单的书上的“想想做做”让仲老师处理得如此妥帖,不能不佩服!

想想做做2:

小丽有3根丝带,长度分别是14厘米、18厘米、16厘米,平均每根丝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师:这道题与刚才一道题有差别吗?

生:没有。

师:这个编者太差劲了!刚刚做了一条一样的,没意思,真是这样吗?再看一看。

生(有发现):不同。

师:哪里不同?

生:不可以移多补少。

师:对,这道题说明在一些情况下,移多补少的方法不可以用。估一估。我估12厘米,对吗?

生:不对,因为最短的是14厘米。

师:可能是30厘米吗?

生:不可能。

师:看来平均数也有范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也就是在14厘米和18厘米之间,算一算。

生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确实在这个范围。

师:还有第四条丝带,我要让四条丝带的平均数比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还要长,第四条丝带的长度可以是多少?(此句是长句,意思又及其复杂,只有优生才跟得上教师的思维,建议改短句,解释句意。)

生:比18厘米长。

(这道题目建议用大屏幕投影出来,一来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三条丝带的长短,估计的时候可以根据视觉直觉,便于比较;二来也方便听课教师。)

(评析)同样是书上的想想做做,仲老师并不停留在题目表面,而是让孩子挖掘题目与题目的不同,并且通过这条题目让孩子理解了平均数的范围。

想想做做第3题:

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华身高145厘米,他下去玩有危险吗?

师: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现在就站在小华的旁边,他准备下水了,你准备拉他一把吗?(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

生:要拉。

师:为什么要拉呀?小华不是挺高吗?

生:因为水深110厘米是平均高度,有可能有的地方比小华的身高145厘米还要深。

师:你们看平均数多重要,有时候可以救人命的。(幽默风趣中点出平均数的重要性)

拓展:

王师傅上街看到一则招工启事,大屏幕显示:

招工启事

本公司平均每人月收入为2000元,现在急需招收3名工人,有一定的技术特长者优先录用。

装修公司

2008年4月

师:王师傅觉得待遇还不错,就兴冲冲地去了,结果他工作了1个月,只拿了800元,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王师傅也觉得不可能,就去找老板。老板给他看了一张工资单。大屏幕显示:

人员               工资(元)

总经理              5000

副经理              2600

张师傅               800

李师傅               800

王师傅               800

平均收入              2000

总经理还给王师傅算了一笔账:(5000+2600+800+800+800)÷5=2000(元),确实平均工资是2000元啊,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生:因为他说的是平均工资,不是他一个人的工资。

师:原来是这个老板设了一个圈套,王师傅上当了。王师傅也很懊悔,如果当初和你们一样把平均数学好,就不会上老板的当了。(幽默风趣中点出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

师:今天晚上同学们回家,爸爸妈妈都要问问你们今天数学课学了什么呀?我们来个模拟提问啊,现在我来演个家长。(指着一个学生问):小东啊,今天学的什么呀?(仲老师特别和善,是个出色的演员)

生:平均数。

师:是老师直接告诉你的吧?

生:是的。其他学生大喊:不是!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是先玩了个游戏,从游戏里知道的。

师:平均数学了有什么用啊?没什么用吧?

生:有用的,有很多用呢!

……

(课虽毕,意未尽,享受家庭式的温情关怀。)

总评:仲广群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带着浓浓的亲善、浅浅的调侃,让听课的教师一起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温暖的“场”中。

对比仲广群老师和吴正宪老师的两节《求平均数》课,感觉吴老师非常像一个中国导演,她的要求是“入戏”,表演的成分很多,课堂的情绪特别饱满,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跟着吴老师的感觉走,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课堂效果很好,但从孩子角度来说,应该很累,下一节课就会无精打采,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仲老师更像一个外国导演,他的要求是“放轻松”,他的课堂更像平时的随堂课,像邻居伯伯和孩子们亲切和蔼的问候,孩子们学得很自在,这份悠游是仲老师对生命的珍爱和呵护,是对教材的精通解读和缜密设计,更是多年教育思考的显现。他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不是教学设计的精妙,而是如何利用好手里的教材,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怀。

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吴老师的处理非常有艺术性,比如她在引出平均数的时候,孩子不能领悟的时候,逐层铺垫,渐渐收拢“袋口”。她对输的一队孩子:什么想法都没有?我这样比,你们觉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人数同样多的时候,比总数就行,人数不同样的时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孩子终于说出“平均分”!仲老师因为长期在教研室工作,处理细节的艺术性有点折扣,但这节课不因为几个细节而失去醇厚天成的味道。


相关内容

  •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主备教师:王明星 备课时间:10月7 单元主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教师要精心进行二次备课,从教学风格.班情.学情入手,找准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 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难点,优化教学设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 ...

  •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 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学的 ...

  • 江苏省自学考试统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目
  •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一部分重点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任务目的,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内在的特点,将统计总体按照一 ...

  •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
  •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 一.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 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 ...

  • 第一章 统计学
  • 第一章 绪 论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统计所要认识的客体是一个总体现象,并且是从数量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对其的认识目的的.本章介绍了统计的涵义.研究对象和性质.研究过程以及专门的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同时重点讨论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这些都是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奠定的基础. 本章的目的与 ...

  • 五年级数学统计
  •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单元 统计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扇形统计 ...

  • 统计基础名词解释
  • 一. 名词解释 1.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2. 变量: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称为变量, 3. 不变标志:是在不同的总体单位之间不发生变化的标志. 4. 定性变量:变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预知的变量称为定性变量,也称确定性变量. 5. 统计调查 ...

  •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 报名时间 2010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将于5月份陆续展开,以各地考试中心发布信息为标准.请随时关注网校发布的各地报名信息汇总. 报名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 (一)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

  • 2014统计学试题库
  • < 统 计 学 > 试 题 库 知识点一: 统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 2.统计工作可划分为. 四个阶段. 3.随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标志是说明. 5.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为,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 6.变量按分,可分为连续变量和 ...

  • 自考[统计学原理]2016年考题汇总
  • 自考<统计学原理>2016年考题汇总 1.现代统计学的特征:统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和深化:计算机的使用和统计软件 的问世强化了统计计算手段:通用方法科学的属性更加突出: 2.统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对客观事物总体 体数量方面进行计量.核算和分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