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美的哀歌_海的女儿_与_打渔人和他的灵魂_之比较_彭应翃

爱与美的哀歌

──《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之比较

彭应翃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

要:王尔德的童话《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与安徒

510006)

信徒。虽然他们都曾被异己的世界接纳,与理想的最终实现仅隔一步之遥,但最后他们都与梦想擦肩而过,失却了爱情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们为自己的人生选择的乐园,而曾经离弃的乐园也再不可能收复,于是,他们只有死去。

陆地与海洋世界的冲突在童话中又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在《海的女儿》中,这种冲突实际上体现着小人鱼的内心矛盾。她选择变成一个有双腿的少女进入王子的宫殿,然而对于美丽的海底世界,她仍然怀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所以尽管陆地与海洋连接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但在小人鱼看来,它们却并非对立,在两者之间,始终有种力量缓解着它们之间的矛盾,这种力量就是爱———对整个世界中所有美丽生物和美好情感的热爱。小人鱼的悲剧就在于她的爱无法在陆地与海洋之间作出真正的选择。《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中两种世界的冲突则是一种尖锐的对立,正如童话中神父睥睨一切的傲慢与偏见。所以,海的女儿们能够一方面为妹妹的恋情深深惋惜,同时又能积极地为达成她的愿望作出努力,而神父只能诅咒海洋中的一切生物,只能怒斥打渔人的荒唐要求。

童话对矛盾冲突的不同处理方式,显露出安徒生与王尔德迥异的人生态度。安徒生在童话人生中并未经验过刻骨铭心的痛苦,真诚的问候,善意的关怀,便是他人际交往的全部内容,生活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记载着一个充满美与善的故事。对于丑恶,他并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童话中他表现的永远是生活温情脉脉的一面。他“并不描写人类的兽性,而是描写兽类的人性”,[3]P113善与恶的对立只有在极少的篇章中才能够觉察。失去了光与影的角逐,童话在他手中便始终能以宁静从容的节奏从开端走向终结。然而在王尔德那里,陆地与海洋的势不两立则表明善与恶、美与丑的泾渭分明。在童话这片想象与现实彼此交融、混淆不清的天地,在善恶美丑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王尔德向善爱美的强烈信念。他不会像安徒生那样对丑恶自觉地闭上双眼,因此他从不刻意建构一个静谧和睦的童话王国,有所冲突和对抗、揭穿伪装与假象,和他热忱的爱美之心一样,同是他的童话表现的内容。“即使在青年时期他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自以为应该书写悲怀,述说自己经历中的一切变故”。

[2]P132

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者处理相似题材的方式又有极大不同。这些差异既来自书写者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又与其不尽相同的美学理念存在关联。

关键词:王尔德《海的女儿》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一向以其杰出的戏剧和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他那为数不多的九篇童话则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在英语文学中,也许再也找不出能与《快乐王子》或《夜莺与蔷薇》相媲美的童话了。华丽的辞章,微妙的哲学,还有字里行间的款款深情使王尔德童话成为世界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令观者难以忘怀。熟悉儿童文学的人或许会发现,安徒生(Hans

《打渔人和他的灵魂》

安徒生

ChristianAndersen,1805—1875)与王尔德的童话有许多

相似之处。他们都不采用民间故事作为童话的材料来源,都用优美抒情的散文体营造清新的童话氛围。同时,他们的童话都不完全是通俗浅显的儿童读物,心灵的每一次悸动,胸怀中的每一声叹息,都被他们熔铸于童话,彰显着各自的美学观、世界观,以及对人生问题的精微思索。而正因为人生答案的难寻,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他们的童话便都透出一种迷惘感伤的情调。《打渔人和他的灵魂》是王尔德第二本童话集《石榴之家》中的一篇,它的题材、主题、情节与安徒生脍炙人口的童话《海的女儿》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在陆地与海洋之间

在题材方面,这两则童话讲述的都是人与人鱼之间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中主动的一方(小人鱼和打渔人)为叙述中心。它们的共同之处首先在于描述了陆地世界与海洋世界的冲突。主人公都不满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渴望进入异类的世界,并在其中寻找爱情的归宿。小人鱼对辽阔的天空、繁华的城市和聪明的人类充满了严肃的好奇心,她热爱美和生活,因此便不能安于在三百年的生命完结之后成为没有意识的咸水泡沫,她需要的是像人类一样的生活,获得王子的爱和永恒不灭的灵魂。打渔人不能忍受陆地上孤单的打鱼生涯和毫无价值的灵魂,他渴望了解海洋中的生物,与心爱的人鱼公主在海底生活。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同类,进入爱人的世界,为此,他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小人鱼为了得到陆地世界的认可不得不离开她的家庭和族人,向海的巫婆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打渔人则必须在月光之下与女巫跳舞并险些成为魔鬼的

或许正是这种早年的

愿望,多多少少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道路,使他的童话得以在光明与黑暗的对抗和并存中找到立足之地。

二、爱情与信仰的矛盾

爱情与信仰的冲突是这两则童话的主题。打渔人在获得爱情的同时也背叛了他的信仰,一旦他重新听从灵魂的驱使,爱人便离他而去。在这两者之间,他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小人鱼作为自然的生灵,信奉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法则,即天地万物自生自灭的生存规律。她的处

年寿命。灵魂都是这同一主题之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作者的观念中,只有人类才具有不灭的灵魂,也正是灵魂阻碍了主人公对爱的追寻,阻挡了他们进入异类世界的途径。小人鱼没有灵魂和人类的双腿,因此就无法获得王子的爱。打渔人在与人鱼公主结合之前必须送走灵魂,才能获得在海底居住的权利,当他屈从于灵魂的指挥时,便失去了爱和进入海洋的特权。于是我们看到,当主人公试图进入异己世界的时候,灵魂便出来抗议了。不同在于,《海的女儿》中的灵魂它标志着天国中永恒的幸福,而打渔人的灵魂本质上却是邪恶的,它所有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诱打渔人离开爱和美,重蹈祖先的覆辙,失去往昔的乐园。

对同一主题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取决于安徒生与王尔德不同的宗教世界观。小人鱼对灵魂的向往首先显示出安徒生虔诚的宗教信仰。从贫穷的鞋匠的儿子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童话诗人,安徒生在他幸运的一生中得到过无数热忱的关怀,即使那些恶意的批评和少年时代的辛酸经历后来都证明对他的成长不无裨益。他始终相信,是上帝用他的爱和仁慈为人类点亮了夜行的街灯,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所有欢乐与悲伤、幸福与坎坷都来自上天的恩赐。从童年起,善良的上帝就是他的心灵永久的避难所,使他在顺境与逆境中都能保持平和的心境。“我有一个福星,就是上帝”,[3]P169这种坚定的信仰是安徒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的童话往往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识。上帝和天使是时常出现的形象,天国和地狱是他的想象力喜爱光顾的地方,信仰与服从、宽容与博爱是他极力宣扬的基督教情感。“凡是美与善的东西总是和上帝分不开的”,[4]P123这是安徒生明白宣布的信条,也解释了小人鱼追寻灵魂的深层动机,那就是只有在上帝的关爱中,美与善才能得到永恒。这种深植于基督教传统的理念是王尔德无法赞同的。他仅把追求美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王尔德是宗教与传统的叛逆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溺于感官的享乐,“他是最优秀的英国思想的艺术表达者,一个异教徒,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他的行为法则是一种自私的个人主义”。

[2]P351

其次,在主人公看待灵魂的不同态度中,给创作思想以原动力的社会环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徒生生活与创作的时期正是北欧资本主义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种种弊端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乐观向上、关注生活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总体趋势。安徒生的童话创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洋溢着对生活和人类的爱,善良、忠诚、坚韧,这些人类的美好品质无时无处不在童话中闪现着悦目的光彩,所以小人鱼才会把获得人类的灵魂作为她的最高理想。而王尔德所处的十九世纪末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垄断资本的兴起、殖民扩张的加强、反抗运动的此起彼伏使西欧社会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与半个世纪前北欧诸国的宁静和平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各种哲学思潮也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世纪末”的情绪。唯美主义的产生也是整个时代深感困惑和毫无出路的结果。唯美主义作家们不再关注生活,不再通过艺术积极的为生活寻找出路,而是遁入空灵的美的世界。如果说王尔德在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快乐王子集》中,还愿意表达对善良不幸的人们的深切同情,那么在《石榴之家》中,他已经放弃了这种态度,他对人类世界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毫无依托的纯美境界才是他的艺术追求的目标。打渔人逃避灵魂正是他对人类和生活深感绝望的反映,主人公进入海底世界又曲折地表现了他逃避现实、弃世远游的意愿。

所以说,安徒生与王尔德的宗教世界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产生了同一童话主题之下不同的内容与风格。安徒生的创作生涯从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起始,基督教信仰又强化了他对美丽人生的信心,所以他的童话虽然时常弥漫感伤气息,总体倾向仍是开朗的乐观主义。而王尔德则在世纪末的衰朽中艰难跋涉,时代提供的是这样一种满目疮痍的景象,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又使他看不到未来的出路,于是他只好隐藏到幻想的美的世界,然而在童话令人目眩的华彩之下,是王尔德深重的无奈与悲观。

三、超越的爱与自私的爱

《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都以主人公的死作为童话的悲剧结局。作为爱情与信仰冲突的结果,在历经磨难之后,主人公都自愿选择了死亡,以此证明爱的伟大。为了爱,他们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在他们的思想中,爱的内涵却有所不同。从始至终,小人鱼对王子的爱都颇为理想化,而她推而广之的对陆地世界的渴慕更体现了一种健康的人文精神,当她在王子新婚后那个致命的早晨跃入浪涛中的时候,她的爱便滤去了所有世俗的因子,充满空灵的梦幻般的色彩。在童话结尾,小人鱼成为天空的女儿,即将通过三百年的善行换取一个不灭的灵魂,这便说明爱在小人鱼或安徒生眼中已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恋情,升华为对整个世界真诚无私的献身精神。打渔人虽然对人鱼公主用情至深,却始终没能走出个人的情感世界。“她比晨星还要美丽,比月亮还要白,为了她的肉体我甘愿舍掉我的灵魂,为了她的爱我甘愿放弃天国”,[5]P116这种爱的观念固然有其伟大之处,本质上却是世俗化的。从强迫人鱼公主用歌声为他引诱鱼群到千方百计地送走灵魂,直到最后的殉情,打渔人的行为始终贯

因此《打渔人和他的灵

魂》中便体现着鲜明的异教思想。打渔人送走灵魂这一行为本身就含有极端的反宗教情绪,神父与灵魂的恶毒形象在安徒生那里也是无法想象的。此外,虽然温顺的动物和安静的植物承载了安徒生对整个自然界的无限深情,他仍然把人类与生物界分离开来,赋予他们崇高庄严的地位。但王尔德却认为人与生物具有平等的地位,人并不因为具有灵魂就比其它生物高贵多少。《夜莺与蔷薇》是一则惨烈而异常美丽的童话,夜莺在月光下歌唱了整整一夜,把荆棘刺入胸膛,用心血染红了学生准备献给恋人的蔷薇,而最终,这朵凝聚着夜莺的生命和爱的蔷薇却被学生丢到街上去了。“一只鸟的心怎么能跟一个人的心相比呢?”[5]P20当夜莺这样说的时候,人的自私已使他的高贵荡然无存。《打渔人和他的灵魂》的结尾是这样的:被“爱”感化的神父终于“祝福了海,以及海中的一切野东西。他也祝福了牧神和森林中跳舞的小东西,以及从树叶缝中偷偷张望的亮眼睛的东西。在上帝的世界中所有的东西他都祝福了,人们充满了快乐和惊奇”。

[5]P152

对牧神的祝

福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王尔德对异教精神的重视,虽然他承认只有人类才有灵魂,但古希腊泛神论的影响使他观

25

英国文学中的女性身体

110032)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要:女性的身体是人间的缔造者,并几乎贯穿

在所有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英国不同时期对于女性身体的评判及审美标准,并透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来审视女性身体在英国文学中散发出的强大魅力,以及女性身体是如何经过文学的转换最终成为真正的文学身体的。

关键词:英国文学

女性身体一

人的身体是灵魂最好的图画。它并非简单的肉体,而是人的情感、欲望、快感、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综合所指,是指一种离身体最近的、透明的、用感性把握理性的方式。肖尔沃特,1991)在人类文明历史中,身体是文·(伊莱恩

化意识的载体,这给文学中的身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女性的身体是美的象征,女性在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主要地位是诗人创造激情的源泉和美好人性的载体。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历史上的美女,但可从流传下来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欣赏女性身体散发出来的魅力。

穿着一种个人主义的冲动,他的爱在专一执着中体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即使在结尾处他用极端的方式诠释了爱情之于生命的贵重价值,他的爱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见,同为爱情题材,王尔德的写作手法是渲染和夸张,安徒生则是深化拓展,所以王尔德写出的是狭窄狂热的爱恋之情,安徒生献出的却是宽广平静的博爱之心。

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作者不同的美学理想不无关联。安徒生认为美只有与善相连才成其为美,这也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普遍拥护的理论,而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安徒生童话中便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小人鱼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成为致美的形象。可以说,对善的不懈追求是安徒生童话始终如一的目标,这一目标深植于基督教文化的土壤,生长为童话中高远静穆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爱便出离了单纯的男女恋情,涵盖着更为宽广的意义。与安徒生颇具基督教色彩的现实主义美学观不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观是建立在希腊精神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6]P144为艺术而艺术,建立与现实毫无关联的美的幻觉世界是王尔德创作的宗旨。“他是为美和不凡而生活的,不是为善,更不是为什么公众而生活的,他不懂什么道德责任,共同富裕对他来说如同空想,他对公众福利根本不关心,他带着岛国人的极端偏狭心理和傲岸态度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

[2]P157

摘在英国文学中,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女性身体进行了阐述,而他们的区别在于男人用理性想问题,而女人则用身体想问题并用她们的身体来生殖文本。透过这些美丽的身体,我们看到英国不同时期对于女性身体的评判及审美标准,以及女性身体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美感。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学瑰宝。莎士比亚从男性作家的直觉出发来塑造这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创造出女性身体的奇妙美与和谐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美貌如花、热情似火,她们是莎士比亚成功的一笔。从各种角度剖析,她们都有不朽的魅力。这些女

性大多是生活在优越家庭中的公主、小姐,她们年轻、美貌、高贵、贤淑,是男人心目中完美的女人和追求的目标,是十六世纪男性统治着整个社会和文学创作领域的英国社会对女性身体美和理想人格的写照。女性身体完全以男性的标准来塑造,因此,莎士比亚剧中的女性并没有走的文学传统。唯美主义对美的心驰神往和对善的不屑一顾合成了《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中美丽而自私的爱,它虽然广大却跳不出情感的烈焰,虽然深沉却拒绝道德的干预,它并不能使我们的思想在善的感召之下得到净化,却能够以其坚贞的品格显示爱情中的全部美丽。

综上所述,《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作品相似的面具之后,是作者表情与特征各异的面容。基督教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原则,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赋予安徒生的是温馨感人、平稳从容、意味隽永的圣歌,王尔德则在唯美主义和希腊精神的引导之下创作出热情激昂、旋律华美的青春恋歌。

参考文献:

[1][丹麦]勃兰兑斯.安徒生论[J].世界文学,1962,(11):100-118.

哈里斯.赵沛林,孙勤译.奥斯卡王尔[2][英]弗兰克··德艺术箴言、生平秘事[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3][丹麦]安徒生著.李道庸,薛雷译.我的一生[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4][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英]王尔德著.巴金译.快乐王子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英]王尔德著.谎言的衰朽[A].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塑造标准

安徒

生更认为他的童话负有教育人民的重要使命,对公众的责任感是他的童话中善与爱的来源。王尔德却因为对社会职责的忽视和对个人主义的热衷完全背离了现实主义

爱与美的哀歌

──《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之比较

彭应翃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

要:王尔德的童话《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与安徒

510006)

信徒。虽然他们都曾被异己的世界接纳,与理想的最终实现仅隔一步之遥,但最后他们都与梦想擦肩而过,失却了爱情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们为自己的人生选择的乐园,而曾经离弃的乐园也再不可能收复,于是,他们只有死去。

陆地与海洋世界的冲突在童话中又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在《海的女儿》中,这种冲突实际上体现着小人鱼的内心矛盾。她选择变成一个有双腿的少女进入王子的宫殿,然而对于美丽的海底世界,她仍然怀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所以尽管陆地与海洋连接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但在小人鱼看来,它们却并非对立,在两者之间,始终有种力量缓解着它们之间的矛盾,这种力量就是爱———对整个世界中所有美丽生物和美好情感的热爱。小人鱼的悲剧就在于她的爱无法在陆地与海洋之间作出真正的选择。《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中两种世界的冲突则是一种尖锐的对立,正如童话中神父睥睨一切的傲慢与偏见。所以,海的女儿们能够一方面为妹妹的恋情深深惋惜,同时又能积极地为达成她的愿望作出努力,而神父只能诅咒海洋中的一切生物,只能怒斥打渔人的荒唐要求。

童话对矛盾冲突的不同处理方式,显露出安徒生与王尔德迥异的人生态度。安徒生在童话人生中并未经验过刻骨铭心的痛苦,真诚的问候,善意的关怀,便是他人际交往的全部内容,生活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记载着一个充满美与善的故事。对于丑恶,他并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童话中他表现的永远是生活温情脉脉的一面。他“并不描写人类的兽性,而是描写兽类的人性”,[3]P113善与恶的对立只有在极少的篇章中才能够觉察。失去了光与影的角逐,童话在他手中便始终能以宁静从容的节奏从开端走向终结。然而在王尔德那里,陆地与海洋的势不两立则表明善与恶、美与丑的泾渭分明。在童话这片想象与现实彼此交融、混淆不清的天地,在善恶美丑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王尔德向善爱美的强烈信念。他不会像安徒生那样对丑恶自觉地闭上双眼,因此他从不刻意建构一个静谧和睦的童话王国,有所冲突和对抗、揭穿伪装与假象,和他热忱的爱美之心一样,同是他的童话表现的内容。“即使在青年时期他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自以为应该书写悲怀,述说自己经历中的一切变故”。

[2]P132

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者处理相似题材的方式又有极大不同。这些差异既来自书写者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又与其不尽相同的美学理念存在关联。

关键词:王尔德《海的女儿》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一向以其杰出的戏剧和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他那为数不多的九篇童话则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在英语文学中,也许再也找不出能与《快乐王子》或《夜莺与蔷薇》相媲美的童话了。华丽的辞章,微妙的哲学,还有字里行间的款款深情使王尔德童话成为世界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令观者难以忘怀。熟悉儿童文学的人或许会发现,安徒生(Hans

《打渔人和他的灵魂》

安徒生

ChristianAndersen,1805—1875)与王尔德的童话有许多

相似之处。他们都不采用民间故事作为童话的材料来源,都用优美抒情的散文体营造清新的童话氛围。同时,他们的童话都不完全是通俗浅显的儿童读物,心灵的每一次悸动,胸怀中的每一声叹息,都被他们熔铸于童话,彰显着各自的美学观、世界观,以及对人生问题的精微思索。而正因为人生答案的难寻,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他们的童话便都透出一种迷惘感伤的情调。《打渔人和他的灵魂》是王尔德第二本童话集《石榴之家》中的一篇,它的题材、主题、情节与安徒生脍炙人口的童话《海的女儿》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在陆地与海洋之间

在题材方面,这两则童话讲述的都是人与人鱼之间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中主动的一方(小人鱼和打渔人)为叙述中心。它们的共同之处首先在于描述了陆地世界与海洋世界的冲突。主人公都不满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渴望进入异类的世界,并在其中寻找爱情的归宿。小人鱼对辽阔的天空、繁华的城市和聪明的人类充满了严肃的好奇心,她热爱美和生活,因此便不能安于在三百年的生命完结之后成为没有意识的咸水泡沫,她需要的是像人类一样的生活,获得王子的爱和永恒不灭的灵魂。打渔人不能忍受陆地上孤单的打鱼生涯和毫无价值的灵魂,他渴望了解海洋中的生物,与心爱的人鱼公主在海底生活。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同类,进入爱人的世界,为此,他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小人鱼为了得到陆地世界的认可不得不离开她的家庭和族人,向海的巫婆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打渔人则必须在月光之下与女巫跳舞并险些成为魔鬼的

或许正是这种早年的

愿望,多多少少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道路,使他的童话得以在光明与黑暗的对抗和并存中找到立足之地。

二、爱情与信仰的矛盾

爱情与信仰的冲突是这两则童话的主题。打渔人在获得爱情的同时也背叛了他的信仰,一旦他重新听从灵魂的驱使,爱人便离他而去。在这两者之间,他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小人鱼作为自然的生灵,信奉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法则,即天地万物自生自灭的生存规律。她的处

年寿命。灵魂都是这同一主题之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作者的观念中,只有人类才具有不灭的灵魂,也正是灵魂阻碍了主人公对爱的追寻,阻挡了他们进入异类世界的途径。小人鱼没有灵魂和人类的双腿,因此就无法获得王子的爱。打渔人在与人鱼公主结合之前必须送走灵魂,才能获得在海底居住的权利,当他屈从于灵魂的指挥时,便失去了爱和进入海洋的特权。于是我们看到,当主人公试图进入异己世界的时候,灵魂便出来抗议了。不同在于,《海的女儿》中的灵魂它标志着天国中永恒的幸福,而打渔人的灵魂本质上却是邪恶的,它所有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诱打渔人离开爱和美,重蹈祖先的覆辙,失去往昔的乐园。

对同一主题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取决于安徒生与王尔德不同的宗教世界观。小人鱼对灵魂的向往首先显示出安徒生虔诚的宗教信仰。从贫穷的鞋匠的儿子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童话诗人,安徒生在他幸运的一生中得到过无数热忱的关怀,即使那些恶意的批评和少年时代的辛酸经历后来都证明对他的成长不无裨益。他始终相信,是上帝用他的爱和仁慈为人类点亮了夜行的街灯,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所有欢乐与悲伤、幸福与坎坷都来自上天的恩赐。从童年起,善良的上帝就是他的心灵永久的避难所,使他在顺境与逆境中都能保持平和的心境。“我有一个福星,就是上帝”,[3]P169这种坚定的信仰是安徒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的童话往往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识。上帝和天使是时常出现的形象,天国和地狱是他的想象力喜爱光顾的地方,信仰与服从、宽容与博爱是他极力宣扬的基督教情感。“凡是美与善的东西总是和上帝分不开的”,[4]P123这是安徒生明白宣布的信条,也解释了小人鱼追寻灵魂的深层动机,那就是只有在上帝的关爱中,美与善才能得到永恒。这种深植于基督教传统的理念是王尔德无法赞同的。他仅把追求美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王尔德是宗教与传统的叛逆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溺于感官的享乐,“他是最优秀的英国思想的艺术表达者,一个异教徒,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他的行为法则是一种自私的个人主义”。

[2]P351

其次,在主人公看待灵魂的不同态度中,给创作思想以原动力的社会环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徒生生活与创作的时期正是北欧资本主义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种种弊端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乐观向上、关注生活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总体趋势。安徒生的童话创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洋溢着对生活和人类的爱,善良、忠诚、坚韧,这些人类的美好品质无时无处不在童话中闪现着悦目的光彩,所以小人鱼才会把获得人类的灵魂作为她的最高理想。而王尔德所处的十九世纪末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垄断资本的兴起、殖民扩张的加强、反抗运动的此起彼伏使西欧社会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与半个世纪前北欧诸国的宁静和平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各种哲学思潮也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世纪末”的情绪。唯美主义的产生也是整个时代深感困惑和毫无出路的结果。唯美主义作家们不再关注生活,不再通过艺术积极的为生活寻找出路,而是遁入空灵的美的世界。如果说王尔德在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快乐王子集》中,还愿意表达对善良不幸的人们的深切同情,那么在《石榴之家》中,他已经放弃了这种态度,他对人类世界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毫无依托的纯美境界才是他的艺术追求的目标。打渔人逃避灵魂正是他对人类和生活深感绝望的反映,主人公进入海底世界又曲折地表现了他逃避现实、弃世远游的意愿。

所以说,安徒生与王尔德的宗教世界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产生了同一童话主题之下不同的内容与风格。安徒生的创作生涯从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起始,基督教信仰又强化了他对美丽人生的信心,所以他的童话虽然时常弥漫感伤气息,总体倾向仍是开朗的乐观主义。而王尔德则在世纪末的衰朽中艰难跋涉,时代提供的是这样一种满目疮痍的景象,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又使他看不到未来的出路,于是他只好隐藏到幻想的美的世界,然而在童话令人目眩的华彩之下,是王尔德深重的无奈与悲观。

三、超越的爱与自私的爱

《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都以主人公的死作为童话的悲剧结局。作为爱情与信仰冲突的结果,在历经磨难之后,主人公都自愿选择了死亡,以此证明爱的伟大。为了爱,他们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在他们的思想中,爱的内涵却有所不同。从始至终,小人鱼对王子的爱都颇为理想化,而她推而广之的对陆地世界的渴慕更体现了一种健康的人文精神,当她在王子新婚后那个致命的早晨跃入浪涛中的时候,她的爱便滤去了所有世俗的因子,充满空灵的梦幻般的色彩。在童话结尾,小人鱼成为天空的女儿,即将通过三百年的善行换取一个不灭的灵魂,这便说明爱在小人鱼或安徒生眼中已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恋情,升华为对整个世界真诚无私的献身精神。打渔人虽然对人鱼公主用情至深,却始终没能走出个人的情感世界。“她比晨星还要美丽,比月亮还要白,为了她的肉体我甘愿舍掉我的灵魂,为了她的爱我甘愿放弃天国”,[5]P116这种爱的观念固然有其伟大之处,本质上却是世俗化的。从强迫人鱼公主用歌声为他引诱鱼群到千方百计地送走灵魂,直到最后的殉情,打渔人的行为始终贯

因此《打渔人和他的灵

魂》中便体现着鲜明的异教思想。打渔人送走灵魂这一行为本身就含有极端的反宗教情绪,神父与灵魂的恶毒形象在安徒生那里也是无法想象的。此外,虽然温顺的动物和安静的植物承载了安徒生对整个自然界的无限深情,他仍然把人类与生物界分离开来,赋予他们崇高庄严的地位。但王尔德却认为人与生物具有平等的地位,人并不因为具有灵魂就比其它生物高贵多少。《夜莺与蔷薇》是一则惨烈而异常美丽的童话,夜莺在月光下歌唱了整整一夜,把荆棘刺入胸膛,用心血染红了学生准备献给恋人的蔷薇,而最终,这朵凝聚着夜莺的生命和爱的蔷薇却被学生丢到街上去了。“一只鸟的心怎么能跟一个人的心相比呢?”[5]P20当夜莺这样说的时候,人的自私已使他的高贵荡然无存。《打渔人和他的灵魂》的结尾是这样的:被“爱”感化的神父终于“祝福了海,以及海中的一切野东西。他也祝福了牧神和森林中跳舞的小东西,以及从树叶缝中偷偷张望的亮眼睛的东西。在上帝的世界中所有的东西他都祝福了,人们充满了快乐和惊奇”。

[5]P152

对牧神的祝

福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王尔德对异教精神的重视,虽然他承认只有人类才有灵魂,但古希腊泛神论的影响使他观

25

英国文学中的女性身体

110032)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要:女性的身体是人间的缔造者,并几乎贯穿

在所有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英国不同时期对于女性身体的评判及审美标准,并透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来审视女性身体在英国文学中散发出的强大魅力,以及女性身体是如何经过文学的转换最终成为真正的文学身体的。

关键词:英国文学

女性身体一

人的身体是灵魂最好的图画。它并非简单的肉体,而是人的情感、欲望、快感、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综合所指,是指一种离身体最近的、透明的、用感性把握理性的方式。肖尔沃特,1991)在人类文明历史中,身体是文·(伊莱恩

化意识的载体,这给文学中的身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女性的身体是美的象征,女性在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主要地位是诗人创造激情的源泉和美好人性的载体。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历史上的美女,但可从流传下来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欣赏女性身体散发出来的魅力。

穿着一种个人主义的冲动,他的爱在专一执着中体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即使在结尾处他用极端的方式诠释了爱情之于生命的贵重价值,他的爱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见,同为爱情题材,王尔德的写作手法是渲染和夸张,安徒生则是深化拓展,所以王尔德写出的是狭窄狂热的爱恋之情,安徒生献出的却是宽广平静的博爱之心。

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作者不同的美学理想不无关联。安徒生认为美只有与善相连才成其为美,这也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普遍拥护的理论,而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安徒生童话中便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小人鱼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成为致美的形象。可以说,对善的不懈追求是安徒生童话始终如一的目标,这一目标深植于基督教文化的土壤,生长为童话中高远静穆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爱便出离了单纯的男女恋情,涵盖着更为宽广的意义。与安徒生颇具基督教色彩的现实主义美学观不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观是建立在希腊精神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6]P144为艺术而艺术,建立与现实毫无关联的美的幻觉世界是王尔德创作的宗旨。“他是为美和不凡而生活的,不是为善,更不是为什么公众而生活的,他不懂什么道德责任,共同富裕对他来说如同空想,他对公众福利根本不关心,他带着岛国人的极端偏狭心理和傲岸态度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

[2]P157

摘在英国文学中,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女性身体进行了阐述,而他们的区别在于男人用理性想问题,而女人则用身体想问题并用她们的身体来生殖文本。透过这些美丽的身体,我们看到英国不同时期对于女性身体的评判及审美标准,以及女性身体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美感。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学瑰宝。莎士比亚从男性作家的直觉出发来塑造这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创造出女性身体的奇妙美与和谐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美貌如花、热情似火,她们是莎士比亚成功的一笔。从各种角度剖析,她们都有不朽的魅力。这些女

性大多是生活在优越家庭中的公主、小姐,她们年轻、美貌、高贵、贤淑,是男人心目中完美的女人和追求的目标,是十六世纪男性统治着整个社会和文学创作领域的英国社会对女性身体美和理想人格的写照。女性身体完全以男性的标准来塑造,因此,莎士比亚剧中的女性并没有走的文学传统。唯美主义对美的心驰神往和对善的不屑一顾合成了《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中美丽而自私的爱,它虽然广大却跳不出情感的烈焰,虽然深沉却拒绝道德的干预,它并不能使我们的思想在善的感召之下得到净化,却能够以其坚贞的品格显示爱情中的全部美丽。

综上所述,《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作品相似的面具之后,是作者表情与特征各异的面容。基督教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原则,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赋予安徒生的是温馨感人、平稳从容、意味隽永的圣歌,王尔德则在唯美主义和希腊精神的引导之下创作出热情激昂、旋律华美的青春恋歌。

参考文献:

[1][丹麦]勃兰兑斯.安徒生论[J].世界文学,1962,(11):100-118.

哈里斯.赵沛林,孙勤译.奥斯卡王尔[2][英]弗兰克··德艺术箴言、生平秘事[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3][丹麦]安徒生著.李道庸,薛雷译.我的一生[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4][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英]王尔德著.巴金译.快乐王子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英]王尔德著.谎言的衰朽[A].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塑造标准

安徒

生更认为他的童话负有教育人民的重要使命,对公众的责任感是他的童话中善与爱的来源。王尔德却因为对社会职责的忽视和对个人主义的热衷完全背离了现实主义


相关内容

  • 探究叶文玲--毕业论文
  • 总 目 录 1. 任 务 书 2. 开题报告 3. 文献综述 4. 论文文本 5. 中期检查表 6. 指导记录 丽 水 学 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2届) 题 目 指导教师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2011年9月 19 日至2012年 4 月 22日共27周 一.论文方向:一曲哀 ...

  • 雪莱与爱伦·坡
  • 摘 要:雪莱和爱伦·坡两人有很多相似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对美.想象力.死亡.灵魂等有着相似的看法:评论界对他们的文学地位都曾出现过褒贬不一的现象.爱伦·坡虽然直接对雪莱的评论不是很多,但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他一直以雪莱为老师,模仿和学习雪莱:雪莱对坡的影响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其影响既体现在其诗歌创作 ...

  • [生死场]读后感---人性之苦,愚昧之殇
  • <生死场>读后感---人性之苦,愚昧之殇 鲁玲玉 16级文学院 [1**********] 萧红写<生死场>时才23岁,但已经历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汪恩甲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 ...

  • "一切刚开始时的样子"(访谈)
  • 李壮,山东青岛人,生于1989年12月,现居北京.青年评论家.青年诗人,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文学评论及诗歌作品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诗刊><星星>等刊,出版有诗集<午夜站台>. 李壮:何老师您好!您的诗歌创作 ...

  •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如果要编一部同性恋文学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必位列其中.曹公与莎翁――中西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虽生在不同时空,素未谋面,但他们的思想都超越了自己所属的时代,散发着永恒的人文主义之光."红学"与"莎学",说到底都 ...

  • 赵子琪:在美好的事物中修行,将生活过成行云流水的诗
  • 赵子琪简介: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曾是央视<生活>栏目的主持人 后来毅然转行投入演艺圈 是<别了,温哥华>里温婉惹人怜爱的晓雪 是<我的青春谁做主>敢爱敢恨的赵青楚 如今结婚生子后的她把日子料理得有滋有味 她学插花,学陶艺,学木工 她爱烘焙,爱运动,爱旅行 优雅淡 ...

  • 醋栗熟了!--契诃夫的文学与爱情 
  • 童道明:我特别看重契科夫的善良 嘉宾.<爱的故事>译著者童道明 契科夫一生写了4000多封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里,契科夫的书信跟托尔斯泰的日记,堪称两大奇观.如果说我多知道一点契科夫啊,也是在了我读过他的4000多封信以后.应该说契科夫跟米齐诺娃的书信并不算是特别精彩的,远没有他给 ...

  • 肖邦&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钢琴专业珍藏)
  • 肖邦&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钢琴专业珍藏) 肖邦 练习曲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这类曲子很多,仅19世纪欧洲作曲家就写有上千首.最早和系统地写钢琴练习曲的是J·S·巴赫.他的<12平均律钢琴曲集& ...

  • 论亚里士多德的_诗学_姚介厚
  •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姚介厚 [提要] <诗学>是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它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以现 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总结其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以哲学的睿智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美学理论,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