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摄影作品赏析(下)

30、20世纪的非洲,似乎是生产天灾和人祸、枯瘦和饥饿、暴君和政变的大陆,如果说,权力和繁荣常在美国手中,哲学和富足是欧洲的专利的话,那么赤贫和动荡,则不容置疑地属于非洲。

是殖民主义掠夺抑制了非洲。赤道阳光下的悲剧,是对人类理想和精神的讽刺。这意味着人类要实现理想、欢乐与富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这幅作品中应该丰满的乳房像一个空袋子,应该活泼可爱的男孩像一个骷髅,惨不忍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还有人这样贫穷,还有人如此瘦弱。摄影师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去拍摄这些镜头的。他们说:“我们从事摄影这项艰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31、中国形容性情残忍凶狠的人便使用“杀人不眨眼”这句话。这幅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的照片可称是这句话的写照。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反感的特别瞬间,而正是因为它被拍摄下来的时间才显得格外重要。那是1965年2月1日,南越西贡政府警察局上尉警官阮隆正在开枪击毙一个被认为是越共的嫌疑犯。这幅照片拍摄下的正是子弹打入越共头部的一瞬间。

这幅照片令人产生对于法律思想的严肃反思:警官有无权力在未确认、未审判的情况下击毙嫌疑犯?这场战争值得去打吗?在南越,美国是在为民主和自由而战吗?

随着这张照片知名度的升高,阮隆的声名越来越坏。他被免职后逃到美国谋生,仍不断接到辱骂与恫吓电话。

32、作者:(美国)刘易斯·海因

1925年海因对于劳动者的拍摄,不仅有出于同情而对不良生活与劳动状况的揭露,而且有对工人强壮的、英姿勃发的劳动状况的赞美,从中看出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

他的镜头有爱有恨,这正是海因作品的感人之处。揭露应予纠正的事情,这是大恨的表现;赞扬应该发生的事情,这是大爱的表现。因此,他的作品出于平凡的写实,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和崇高的社会价值。

这幅表现工人与机械的作品,被视为表现劳动者的经典之作,紧握扳手、弓身屈臂,这是力量的表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精神的表现;强壮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这个有如雕塑的形象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创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塑造了主体的健美。强光恰恰照射在主体上。工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

33、人类的千年史,都是靠口传与文字。自从摄影术发明后,人们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告知历史事件的状况。

由于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的问世,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照片作为证明。摄影师们说:“要做历史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每个事件,大都有许多记者,拍摄了许多照片,而经过公众的认可和时间的冲刷,最后只会留下少量的作为历史的凭证。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之战”是欧洲战场的一场关键之役,英、法、美三国盟军联合偷袭登陆,逼使德国法西斯从此转攻为守,最后彻底失败。

卡帕当时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拍摄了战士武装泅渡的激战场面。动荡虚晃的画面恰好表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

3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35、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要杀死12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

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6、经济发展迅猛的美国到处设有沾沾自喜的广告牌。作品中的巨幅宣传画就是美国政府自鸣得意的宣扬;衣冠楚楚的四口之家,正神采飞扬地乘着豪华轿车出游,右边潇洒的手写体写道: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比得上美国的生活方式。宣传画上端写的是:“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幅画的下面,却是排着长队等着领救济粮的贫民。美国发达的经济并没有造福全体人民,而是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作品生动有力地告诉人们:富裕,是美国的生活方式;贫穷,也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形象鲜明的画面使人们深刻地认识了美国的全貌。正如人们所说:你要是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天堂;你要是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对比,是认识理解事物的最好方法;对比,是使作品具备有效说服力的途径。

37、《法国夏特瑞城女奸被逐》(匈牙利)罗伯特·卡帕 1945年

法国夏特瑞城是一个小镇。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一个法国年轻姑娘与德国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孩子。

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法国光复。人们在欢庆胜利时,没有忘记雪耻亡国之辱。于是在赶走德国人之后,又把复仇之愤发泄到这个曾经丧失气节的姑娘身上:把她剃光了头,驱逐出城。广角镜头生动地展现人们因年龄、性格、身份、性别等不同而表现的情绪,这幅作品堪称“世像百态图”。

卡帕的拍摄意图并非只是谴责这个“女奸”,更重要的是控诉战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与疏离,控诉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可悲命运。如果没有战争,这个宁静的小镇,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和悲剧。

38、《找出一个婴儿》(美国)尤金·史密斯

1944年3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画报,邀请史密斯担任随军记者,随同部队一起开赴第一线。他以高度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拍摄了在冲绳岛、琉璜岛、塞班岛攻坚战的壮烈场面。

这是一幅既有战地气氛,又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传世之作。

经典激烈的战斗,部队在塞班岛登陆。在清理战场时,一个美国士兵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上。人们不禁要问:谁家的孩子?上哪里去找他的母亲?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孩子?是谁为人间带来这生命的威胁、无边的苦难?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不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感人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注。

39、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物质条件。这位年纪不小的码头工人,在这方面大约没有什么为难之处。然而人的生存还有“性”的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成看的男人,“好色之心,人皆有之”。而由于收入、住房、时间、理想等等方面条件的限件,社会上便出现了许多“单身汉”、“独身女”。

人性的上进性与乐观性使一切人生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且看这位强壮的中年男子,满墙贴的都是绝色美女,下了班,吸着烟,躺在床上,悠闲自得的一个一个地欣赏,岂不是很惬意的生活。这位来自下层的工人却深得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精神恋爱”的真髓,任爱心随意漫游。这是生活中颇具幽默感的一个镜头。

40、在世间万象中,用相机的取景框去截取恰当的空间,在人物千变万化的动态中,用快门凝固下一个瞬间的定格,这是摄影独有的纪实本领。

年轻的柯特兹在街头抓拍人所常见的寻常景象,为人们留下认知生活与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这位在街头流浪卖艺的音乐家引起了柯特兹的注意,他特别注重拍摄这位盲人的颜面,虽然是盲人,但从这张面孔可以看见充满自信与对理想的向往,柯特兹感慨地说:“如果他生在巴黎、伦敦、柏林,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作品的生动性还在于环境的烘托,同行的孩子与观望的孩子一前一后衬托出主体人物。

41、(美国)曼·雷 1924年

人体之美荟萃了天地间的万美。因此,许多摄影家都热衷于拍摄人体,但一般拍摄人体都是“如实纪录”,而曼·雷拍摄的人体,因此加入了主观,渗透了情感,进行了构思,于是,他的作品总有与众不同之处。

这幅人体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形式感,这位女士的背景工整对称而线条优美流畅,令人想到小提琴盒的造型,何不把这种感觉强化出来呢?于是,曼·雷索性在女士后背画上两个所有提琴身上都有的音孔,摄影与绘画,现实与想象,似与不似,这种种不同都被曼·雷融为一体。他说:“我摄我所不欲画,我画我所不能摄。”总之,因为有着创造性的思维,对曼·雷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42、《时装艺术家》是一幅世界名作。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最吸引目光的一定是站在正中那位身着黑色西装的时装设计师。尽管站在时装艺术家周围的女郎浓妆艳抹、衣着时尚,但丝毫不会使观赏者把视线从时装艺术家的身上移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完全是摄影家在构图时匠心独运、精密安排所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来细心分析,不难看出,这幅作品的主体就是画面正中的这位时装艺术家,其他的人物和影像都是陪体,都是在为突出主体服务的陪衬物。笨拙的摄影家拍出的群体人像合影,往往是“一视同人“,分不清主次,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时装艺术家》的作者却与众不同,他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段,十分显明地突出了主体。我仔细欣赏,感到作品在构图上为突出主体人物最少在八方面作了精心安排:一是在站位上,主体占画面正中,陪体站在主体四周;二是在体态上,主体为正位,陪体为侧面;三是在面向上,主体面向观众,陪体面向主体;四是在眼神上,主体两眼有神直视观众,陪体两目微闭注目主体;五是在表情上,主体微笑可亲,陪体面无表情;六是在站姿上,主体挺直悠闲,陪体身弯曲线;七是在衣着上,主体庄重大方,陪体华丽轻佻;八是在色彩上,主体浓重,陪体浅淡。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在背景选择上,选择了一幅人物画像,色彩、神态均与被摄人物有着极为密切的映衬作用,也对突出主体起了烘托作用。

我们欣赏这幅摄影名作,除了着重要学习突出主体的构图艺术外,还要在用光和色彩配置方面深加研究,认真学习。

《时装艺术家》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摄影家密尔顿H·格林。

43、这幅照片是曼·雷一系列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幅代表作。

首先是大特写画面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造型美丽的两只大眼睛,感伤的怅惘的眼神,滚滚发亮的泪珠。

其次是我们对人物情绪的联想:为什么如此忧伤,是生活陷于困境?是爱情受到了欺骗?是对人生感到绝望?精彩的特写概括了丰富的内容。

其实,曼·雷为了取得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样打破了传统的“如实记录”的方法。为了突出泪珠,他并没有真去拍摄泪珠,而是找来五粒晶莹欲滴的玻璃球,布好光拍摄下来,比真泪珠还要动人、漂亮。这是曼·雷的大胆探索,也是他的创作特色。

44、圣雄甘地是20世纪国际知名人士。他没有权势,没有爵位,没有财富。却有着崇高的威望,被印度人民认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领袖。他采取的斗争方式十分特别:非暴力,不合作。他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他号召大家抵制英国殖民者的经济侵略,不要购买英国生产的纺织品。于是他就用土纺车,自己动手直接把棉花纺成线。

45、《旋转的温达》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这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

46、镜子打碎了,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47、一幅照片中景物影像的清晰范围由景深长短来决定,而景深长短则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光圈的大小:光圈愈大,景深愈短;光圈愈小,景深愈长。二是摄距的远近:被摄物离相机镜头距离愈近,景深愈短;被摄物离相机镜头愈远,景深愈长。三是镜头焦距的长短:镜头焦距愈长,景深愈短;镜头焦距愈短,景深愈长。

短景深作品,画面中焦点前后的景物影像清晰范围小,前景和背景中的景物影像大都虚糊,给人一种梦幻感觉,具有飘渺迷离的艺术表现力;长景深作品,画面中焦点前后景物影像清晰范围大,画面中大部分景物影像清晰真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表现力。具体到一幅作品,是选择短景深好呢,还是选择长景深好?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景深的长短不是决定一幅作品优劣的条件。景深长短各有好处,各有艺术表现力,要根据被摄景物的实际场景所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综合考虑,巧妙选择。

我国摄影家张轶拍摄的《初梦人生》清晰范围很小,从前景数起只有第三个婴儿的影像是清晰的,而其余均是虚糊影像,确像是在睡梦中的景物,正好符合了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选择了长景深,孩子们都是清晰的影像,那将是另一种意境了。

初生婴儿,均在襁褓之中甜蜜地酣睡着,确是人生初梦,要表现这样的场景画面,当然是短景深为最佳选择。现在我们从画面上看,作者在拍摄时,为求短景深效果,不仅选择了大光圈,使景深短下来,而且选择了长焦距镜头,因为长焦镜头不仅可使景深浅短,同时还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接近,使前后景物距离缩短,具有压缩空间感的本领,画面上婴儿与婴儿紧紧挤靠在一起,就是长焦镜头所起的作用。再看画面表现效果,这幅作品摄距也不会很远,因为在婴儿室内,房间不会很大,画面只取了婴儿们的头部,摄距如果远了,画面场景不会这么小。大光圈+长焦镜头+近摄距,决定了《初梦人生》短景深的艺术表现效果。

48、老焱若是我国早期杰出的摄影家,是1923年我国最早的摄影家组织——北京大学光社的发起人之一,被称为“光社四杰”中的首席人物。他的专业职务虽然是工程师,是搞发明创造的,但一生酷爱摄影,并有许多佳作问世。焱若先生的摄影作品追求沉郁雄健,着力反映平民生活,画面具有东方韵味。他于1927年拍摄的《一肩风雪》是其摄影风格的代表作。

这幅作品的画面简洁,寓意深刻。大地被白雪覆盖着,显示了严寒季节的环境特色;左侧苍老枯枝、弯躯曲体的老树,寓意着国家民族的贫穷和落后;肩挑篓筐、披着风雪的老人,为了生计蹒跚吃力地独行在茫茫雪地里,显得是那么凄凉……老树、孤人、无垠雪地,何处是尽头?出路在哪里?恰是旧中国境况的真实写照,从这幅作品中可充分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在画面构图技巧上,作者运用了文学作品借喻对比的手法,左有老树,右有老人;老树杆上披雪,老人肩头披雪;树是孤树,人是独人,从对照中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发生共鸣。在影调处理上,背景和大面积的白雪,将浓黑的老树、老人映射得异常突出,更显苍老。老人的背影影像是作者的匠心之笔,老人一肩风雪走向哪里呢?发人深思,让人同情,令人伤感。这与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幅作品不论从形象的选择、主体的安排、影调的处理、情调的描绘……均充满了东方韵味和中国特色,整幅结构无疑是一幅完美的山水人物水墨国画!

49、无文字介绍

50、卡拉哈里沙漠(非洲西南部一高原及沙漠地带)的牛蛙过着极为神秘的生活。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藏在地下,裹在一层薄膜中来保持所需的湿气。它们可以数月甚至数年保持冬眠状态。直到第一场雨将它们唤醒,露出地面。

我在卡拉哈里待了几个月,正赶上沙漠的干燥季节,强烈的阳光恨不得要将大地炙烤成一片灰烬。后来,下了一阵豪雨,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小草迅速探出了头,各种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空气中充满了勃勃生机。我路过一片粘土地,这里经过前夜的雨水,已经变成了一个水坑。水坑边蹲着一只牛蛙,这对我真是一个拍摄的好机会。

雄性牛蛙的领土观念非常强烈。当我悄悄地爬着接近这只牛蛙时,它没有移动。为了保持皮肤的潮湿,这只牛蛙不时地没入水中。我就趁着它入水的时候向它靠近,等它重新浮出水面时停止前进,纹丝不动。在距离它不到一个手臂远的地方,我拿出了相机。

它正对着正午的阳光,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工具是l8mm超广角的镜头。这一镜头能够夸大牛蛙相对于周围环境的尺寸。f/22光圈也增加了从牛蛙的鼻子到无限远的景深。将相机置于水面高度,可以制造出头部的幻影;用偏光镜使水面变暗,从而增强空中的云朵。我一直等待着,一片浮云为四周景色投下了一些阴影却又没有遮挡住太阳射在牛蛙身上的光线,这时我按下了快门。牛蛙和摄影师之间、光和影之间的互动,带来了这幅最终的画面——画面中所展示的季节更替在超现实之境中展露无遗。

51、《沙漠女神》摄/迪杰.帝兹达

52、沃伯格,约翰·西门从右边翻转的箱子上的铭文“28959尼斯”看来,沃伯格这幅彩照像是在法国南部拍的。此前他以拍摄格调淡雅的单色风景照知名,而从这幅照片开始,他转入一个极不相同的方向,因为这种彩色照片完全投人到眼见手触的具体事物的品质上。比如,摊主显然有所准备,被要求跟摄影师合作,至少各按角色而行动,于是,女的把手放在摆出的桔子上,男的则手托一包水果。沃伯格就这样把场景中的细节跟我们感官联系到一起,而不是像他1900年的单色摄影一样把这些细节跟内在的秩序感相联系。彩色摄影技术直到l907年才有商业上的实用性。沃伯格1880年开始摄影,经常展出作品,直到20世纪20年代。他的影展常常得到伦敦的皇家摄影学会的赞助。

53、湖上的岛屿是树的家园。这棵树时刻准备升入空中,或者像右边它的伙伴一样向远山飞去。成长的概念由印在湖面上的模模糊糊的豆英表示出来。尽管这个越过平原看远山的形象看起来很奇特,但尤尔斯曼在树的一边用的是实景,另一边用的却是镜像,可能也暗指种子通常从中间一裂为二。尤尔斯曼喜欢作试验,他的作品看起来像20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1950年,美国人着迷于社.会图景,而尤尔斯曼的主题却是压抑之下的人性,表现形式则是暗处看到的玩具和人体模型。60年代,他开始以自然为主题,表现一年四季的成长和变化。

54、这到底是什么?虾的侧影,意味着照片拍自水底,但羽毛、种子和枯叶又让人想到秋天和空气。都松在暗指基本成分和季节,然而,他又把更为广泛的意义注入各种事物的感觉和欣赏它们的感受之中。都松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摄影家,以好几部民族主题的著作而知名,这些著作有《日本》(1967),《冲绳》(1969)和《啊,新宿》(1969)。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他还报道过广岛和长崎核辐射的作用。除重大题材外,他还注意本片中这样的表现,他把物品随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你禁不住要伸出手去摸一摸。这就是说,他倾心注意的,在于经常被人忽视的事物间的联系,在于人们欣赏它们的时候时间的放慢。

55、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蓄地展现了出来。

《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色彩配置上的大胆和鲜明。作品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宛如一幅黑白照片,十分简单,略显呆板单调,然而一朵鲜红的花朵却打破了呆板,增强了活力,确实不愧为点睛之笔。流行歌曲中有“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多表示深沉的爱、永恒的情,而《人间》中的这朵红花却胜过那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少胜多,深刻地展示出了爱情不仅深沉、永恒,而且十分纯洁、健康。

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并在不少报刊上刊登。我觉得,《人间》获最佳形式奖确实当之无愧,但更应该获得最佳内涵奖,因为这幅作品的形式简洁不是目的,而实质和主题是用简洁自然来揭示爱情中那种难以言表的耐人寻味的丰富蕴含。

56、这个人的假肢靠在桌子上,近旁是一把水壶,还消磨时光。他的肖像最初见于1986年9月号的《美国地理》杂志,同时刊发的一篇关于波兰最后一些犹大人的生活状况的文章,是摄影家的妻子花了5年时间精心写成的。托马祖斯基似乎是要指出,这些人在物质方面被界定得如此明白,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承认这些波兰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重要的。

57、《德国人的捷克劳工》 作者:布雷斯劳-特买吉,兹登奈克

布雷斯劳某招待所里,一个征来的捷克新兵在休息。象征德国当局的希特勒目不转睛地监视着他。捷克人显然筋疲力尽,可是他帽徽上的鹰却展翅欲飞,似有嘲讽之意。1942年,已经在布拉格确立地位的摄影家特买吉被征到布雷斯劳为德军当劳工。他在那儿呆到1944年,其间冒险犯难,偷拍了许多照片,展示了劳工的生活。这些照片于1945年年底结集出版,书名为《精神空虚ABC》。他的照片显示劳工们打扑克、睡觉、休息、逛“外国人专用”的窑子。所有照片都是在室内拍的,光线是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就强调了调子的延续性,让人体会到劳工们度日如年的感觉。后来,特买吉为布拉格国有剧院作摄影工作,专拍芭蕾舞和民间舞的演出照。

58、安第斯山的孩子.库斯克(1954年摄于秘鲁)

59、玛图希卡[美]纽约 1993年

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女神般的圣洁中有一块骇人的疤痕。玛图希卡在她的自拍照中展示的是癌症的残酷、女性坦然面对疾病的意志力。

当39岁的美国多媒体艺术家玛图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乳腺癌时,她就勇敢地决定要用她自己的艺术方式,来增加公众对这种在妇女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了解。同时她还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命运,让社会对妇女在这种疾病中所受的打击产生更深的理解。

在做完乳房摘除手术的一年后她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套展示自己残缺身体的礼服,穿上它自拍了这幅照片。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乳腺癌虽是最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似乎总在回避谈论它。如今,一位妇女用如此坦然的态度公开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目睹乳腺癌对妇女身体和命运的打击。

她优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惊,她的缺损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对缺损所焕发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动。在照片公布后,美国各地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的赞助和经费明显增多,许多割除乳房的妇女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这张照片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关于癌症,女性以及身体之美的政治声明。

60、安特尼·科罗威尔[意]意大利 1975年

有时摄影师会向我们提供我们自身可能发生的某一变形象征。安特尼·科罗威尔这样做了。在他的这幅作品里,一个令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肥胖巨人躺在一张圆形大床上。

意大利男子科列力奥已经有很多年不能离开这张床了。他干脆让人将自己的房子打开一面窗,向游人展览自己的身体以养活自己。他大约重300公斤——因为站不起来,他目前没有准确的体重数字。

当人们在窗户外面定睛观看这一大堆肥肉时,这真让他们禁不住惊叫起来,他们难以置信。

30、20世纪的非洲,似乎是生产天灾和人祸、枯瘦和饥饿、暴君和政变的大陆,如果说,权力和繁荣常在美国手中,哲学和富足是欧洲的专利的话,那么赤贫和动荡,则不容置疑地属于非洲。

是殖民主义掠夺抑制了非洲。赤道阳光下的悲剧,是对人类理想和精神的讽刺。这意味着人类要实现理想、欢乐与富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这幅作品中应该丰满的乳房像一个空袋子,应该活泼可爱的男孩像一个骷髅,惨不忍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还有人这样贫穷,还有人如此瘦弱。摄影师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去拍摄这些镜头的。他们说:“我们从事摄影这项艰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31、中国形容性情残忍凶狠的人便使用“杀人不眨眼”这句话。这幅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的照片可称是这句话的写照。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反感的特别瞬间,而正是因为它被拍摄下来的时间才显得格外重要。那是1965年2月1日,南越西贡政府警察局上尉警官阮隆正在开枪击毙一个被认为是越共的嫌疑犯。这幅照片拍摄下的正是子弹打入越共头部的一瞬间。

这幅照片令人产生对于法律思想的严肃反思:警官有无权力在未确认、未审判的情况下击毙嫌疑犯?这场战争值得去打吗?在南越,美国是在为民主和自由而战吗?

随着这张照片知名度的升高,阮隆的声名越来越坏。他被免职后逃到美国谋生,仍不断接到辱骂与恫吓电话。

32、作者:(美国)刘易斯·海因

1925年海因对于劳动者的拍摄,不仅有出于同情而对不良生活与劳动状况的揭露,而且有对工人强壮的、英姿勃发的劳动状况的赞美,从中看出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

他的镜头有爱有恨,这正是海因作品的感人之处。揭露应予纠正的事情,这是大恨的表现;赞扬应该发生的事情,这是大爱的表现。因此,他的作品出于平凡的写实,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和崇高的社会价值。

这幅表现工人与机械的作品,被视为表现劳动者的经典之作,紧握扳手、弓身屈臂,这是力量的表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精神的表现;强壮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这个有如雕塑的形象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创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塑造了主体的健美。强光恰恰照射在主体上。工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

33、人类的千年史,都是靠口传与文字。自从摄影术发明后,人们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告知历史事件的状况。

由于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的问世,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照片作为证明。摄影师们说:“要做历史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每个事件,大都有许多记者,拍摄了许多照片,而经过公众的认可和时间的冲刷,最后只会留下少量的作为历史的凭证。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之战”是欧洲战场的一场关键之役,英、法、美三国盟军联合偷袭登陆,逼使德国法西斯从此转攻为守,最后彻底失败。

卡帕当时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拍摄了战士武装泅渡的激战场面。动荡虚晃的画面恰好表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

3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35、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要杀死12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

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6、经济发展迅猛的美国到处设有沾沾自喜的广告牌。作品中的巨幅宣传画就是美国政府自鸣得意的宣扬;衣冠楚楚的四口之家,正神采飞扬地乘着豪华轿车出游,右边潇洒的手写体写道: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比得上美国的生活方式。宣传画上端写的是:“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幅画的下面,却是排着长队等着领救济粮的贫民。美国发达的经济并没有造福全体人民,而是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作品生动有力地告诉人们:富裕,是美国的生活方式;贫穷,也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形象鲜明的画面使人们深刻地认识了美国的全貌。正如人们所说:你要是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天堂;你要是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对比,是认识理解事物的最好方法;对比,是使作品具备有效说服力的途径。

37、《法国夏特瑞城女奸被逐》(匈牙利)罗伯特·卡帕 1945年

法国夏特瑞城是一个小镇。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一个法国年轻姑娘与德国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孩子。

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法国光复。人们在欢庆胜利时,没有忘记雪耻亡国之辱。于是在赶走德国人之后,又把复仇之愤发泄到这个曾经丧失气节的姑娘身上:把她剃光了头,驱逐出城。广角镜头生动地展现人们因年龄、性格、身份、性别等不同而表现的情绪,这幅作品堪称“世像百态图”。

卡帕的拍摄意图并非只是谴责这个“女奸”,更重要的是控诉战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与疏离,控诉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可悲命运。如果没有战争,这个宁静的小镇,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和悲剧。

38、《找出一个婴儿》(美国)尤金·史密斯

1944年3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画报,邀请史密斯担任随军记者,随同部队一起开赴第一线。他以高度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拍摄了在冲绳岛、琉璜岛、塞班岛攻坚战的壮烈场面。

这是一幅既有战地气氛,又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传世之作。

经典激烈的战斗,部队在塞班岛登陆。在清理战场时,一个美国士兵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上。人们不禁要问:谁家的孩子?上哪里去找他的母亲?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孩子?是谁为人间带来这生命的威胁、无边的苦难?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不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感人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注。

39、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物质条件。这位年纪不小的码头工人,在这方面大约没有什么为难之处。然而人的生存还有“性”的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成看的男人,“好色之心,人皆有之”。而由于收入、住房、时间、理想等等方面条件的限件,社会上便出现了许多“单身汉”、“独身女”。

人性的上进性与乐观性使一切人生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且看这位强壮的中年男子,满墙贴的都是绝色美女,下了班,吸着烟,躺在床上,悠闲自得的一个一个地欣赏,岂不是很惬意的生活。这位来自下层的工人却深得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精神恋爱”的真髓,任爱心随意漫游。这是生活中颇具幽默感的一个镜头。

40、在世间万象中,用相机的取景框去截取恰当的空间,在人物千变万化的动态中,用快门凝固下一个瞬间的定格,这是摄影独有的纪实本领。

年轻的柯特兹在街头抓拍人所常见的寻常景象,为人们留下认知生活与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这位在街头流浪卖艺的音乐家引起了柯特兹的注意,他特别注重拍摄这位盲人的颜面,虽然是盲人,但从这张面孔可以看见充满自信与对理想的向往,柯特兹感慨地说:“如果他生在巴黎、伦敦、柏林,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作品的生动性还在于环境的烘托,同行的孩子与观望的孩子一前一后衬托出主体人物。

41、(美国)曼·雷 1924年

人体之美荟萃了天地间的万美。因此,许多摄影家都热衷于拍摄人体,但一般拍摄人体都是“如实纪录”,而曼·雷拍摄的人体,因此加入了主观,渗透了情感,进行了构思,于是,他的作品总有与众不同之处。

这幅人体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形式感,这位女士的背景工整对称而线条优美流畅,令人想到小提琴盒的造型,何不把这种感觉强化出来呢?于是,曼·雷索性在女士后背画上两个所有提琴身上都有的音孔,摄影与绘画,现实与想象,似与不似,这种种不同都被曼·雷融为一体。他说:“我摄我所不欲画,我画我所不能摄。”总之,因为有着创造性的思维,对曼·雷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42、《时装艺术家》是一幅世界名作。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最吸引目光的一定是站在正中那位身着黑色西装的时装设计师。尽管站在时装艺术家周围的女郎浓妆艳抹、衣着时尚,但丝毫不会使观赏者把视线从时装艺术家的身上移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完全是摄影家在构图时匠心独运、精密安排所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来细心分析,不难看出,这幅作品的主体就是画面正中的这位时装艺术家,其他的人物和影像都是陪体,都是在为突出主体服务的陪衬物。笨拙的摄影家拍出的群体人像合影,往往是“一视同人“,分不清主次,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时装艺术家》的作者却与众不同,他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段,十分显明地突出了主体。我仔细欣赏,感到作品在构图上为突出主体人物最少在八方面作了精心安排:一是在站位上,主体占画面正中,陪体站在主体四周;二是在体态上,主体为正位,陪体为侧面;三是在面向上,主体面向观众,陪体面向主体;四是在眼神上,主体两眼有神直视观众,陪体两目微闭注目主体;五是在表情上,主体微笑可亲,陪体面无表情;六是在站姿上,主体挺直悠闲,陪体身弯曲线;七是在衣着上,主体庄重大方,陪体华丽轻佻;八是在色彩上,主体浓重,陪体浅淡。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在背景选择上,选择了一幅人物画像,色彩、神态均与被摄人物有着极为密切的映衬作用,也对突出主体起了烘托作用。

我们欣赏这幅摄影名作,除了着重要学习突出主体的构图艺术外,还要在用光和色彩配置方面深加研究,认真学习。

《时装艺术家》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摄影家密尔顿H·格林。

43、这幅照片是曼·雷一系列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幅代表作。

首先是大特写画面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造型美丽的两只大眼睛,感伤的怅惘的眼神,滚滚发亮的泪珠。

其次是我们对人物情绪的联想:为什么如此忧伤,是生活陷于困境?是爱情受到了欺骗?是对人生感到绝望?精彩的特写概括了丰富的内容。

其实,曼·雷为了取得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样打破了传统的“如实记录”的方法。为了突出泪珠,他并没有真去拍摄泪珠,而是找来五粒晶莹欲滴的玻璃球,布好光拍摄下来,比真泪珠还要动人、漂亮。这是曼·雷的大胆探索,也是他的创作特色。

44、圣雄甘地是20世纪国际知名人士。他没有权势,没有爵位,没有财富。却有着崇高的威望,被印度人民认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领袖。他采取的斗争方式十分特别:非暴力,不合作。他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他号召大家抵制英国殖民者的经济侵略,不要购买英国生产的纺织品。于是他就用土纺车,自己动手直接把棉花纺成线。

45、《旋转的温达》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这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

46、镜子打碎了,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47、一幅照片中景物影像的清晰范围由景深长短来决定,而景深长短则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光圈的大小:光圈愈大,景深愈短;光圈愈小,景深愈长。二是摄距的远近:被摄物离相机镜头距离愈近,景深愈短;被摄物离相机镜头愈远,景深愈长。三是镜头焦距的长短:镜头焦距愈长,景深愈短;镜头焦距愈短,景深愈长。

短景深作品,画面中焦点前后的景物影像清晰范围小,前景和背景中的景物影像大都虚糊,给人一种梦幻感觉,具有飘渺迷离的艺术表现力;长景深作品,画面中焦点前后景物影像清晰范围大,画面中大部分景物影像清晰真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表现力。具体到一幅作品,是选择短景深好呢,还是选择长景深好?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景深的长短不是决定一幅作品优劣的条件。景深长短各有好处,各有艺术表现力,要根据被摄景物的实际场景所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综合考虑,巧妙选择。

我国摄影家张轶拍摄的《初梦人生》清晰范围很小,从前景数起只有第三个婴儿的影像是清晰的,而其余均是虚糊影像,确像是在睡梦中的景物,正好符合了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选择了长景深,孩子们都是清晰的影像,那将是另一种意境了。

初生婴儿,均在襁褓之中甜蜜地酣睡着,确是人生初梦,要表现这样的场景画面,当然是短景深为最佳选择。现在我们从画面上看,作者在拍摄时,为求短景深效果,不仅选择了大光圈,使景深短下来,而且选择了长焦距镜头,因为长焦镜头不仅可使景深浅短,同时还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接近,使前后景物距离缩短,具有压缩空间感的本领,画面上婴儿与婴儿紧紧挤靠在一起,就是长焦镜头所起的作用。再看画面表现效果,这幅作品摄距也不会很远,因为在婴儿室内,房间不会很大,画面只取了婴儿们的头部,摄距如果远了,画面场景不会这么小。大光圈+长焦镜头+近摄距,决定了《初梦人生》短景深的艺术表现效果。

48、老焱若是我国早期杰出的摄影家,是1923年我国最早的摄影家组织——北京大学光社的发起人之一,被称为“光社四杰”中的首席人物。他的专业职务虽然是工程师,是搞发明创造的,但一生酷爱摄影,并有许多佳作问世。焱若先生的摄影作品追求沉郁雄健,着力反映平民生活,画面具有东方韵味。他于1927年拍摄的《一肩风雪》是其摄影风格的代表作。

这幅作品的画面简洁,寓意深刻。大地被白雪覆盖着,显示了严寒季节的环境特色;左侧苍老枯枝、弯躯曲体的老树,寓意着国家民族的贫穷和落后;肩挑篓筐、披着风雪的老人,为了生计蹒跚吃力地独行在茫茫雪地里,显得是那么凄凉……老树、孤人、无垠雪地,何处是尽头?出路在哪里?恰是旧中国境况的真实写照,从这幅作品中可充分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在画面构图技巧上,作者运用了文学作品借喻对比的手法,左有老树,右有老人;老树杆上披雪,老人肩头披雪;树是孤树,人是独人,从对照中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发生共鸣。在影调处理上,背景和大面积的白雪,将浓黑的老树、老人映射得异常突出,更显苍老。老人的背影影像是作者的匠心之笔,老人一肩风雪走向哪里呢?发人深思,让人同情,令人伤感。这与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幅作品不论从形象的选择、主体的安排、影调的处理、情调的描绘……均充满了东方韵味和中国特色,整幅结构无疑是一幅完美的山水人物水墨国画!

49、无文字介绍

50、卡拉哈里沙漠(非洲西南部一高原及沙漠地带)的牛蛙过着极为神秘的生活。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藏在地下,裹在一层薄膜中来保持所需的湿气。它们可以数月甚至数年保持冬眠状态。直到第一场雨将它们唤醒,露出地面。

我在卡拉哈里待了几个月,正赶上沙漠的干燥季节,强烈的阳光恨不得要将大地炙烤成一片灰烬。后来,下了一阵豪雨,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小草迅速探出了头,各种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空气中充满了勃勃生机。我路过一片粘土地,这里经过前夜的雨水,已经变成了一个水坑。水坑边蹲着一只牛蛙,这对我真是一个拍摄的好机会。

雄性牛蛙的领土观念非常强烈。当我悄悄地爬着接近这只牛蛙时,它没有移动。为了保持皮肤的潮湿,这只牛蛙不时地没入水中。我就趁着它入水的时候向它靠近,等它重新浮出水面时停止前进,纹丝不动。在距离它不到一个手臂远的地方,我拿出了相机。

它正对着正午的阳光,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工具是l8mm超广角的镜头。这一镜头能够夸大牛蛙相对于周围环境的尺寸。f/22光圈也增加了从牛蛙的鼻子到无限远的景深。将相机置于水面高度,可以制造出头部的幻影;用偏光镜使水面变暗,从而增强空中的云朵。我一直等待着,一片浮云为四周景色投下了一些阴影却又没有遮挡住太阳射在牛蛙身上的光线,这时我按下了快门。牛蛙和摄影师之间、光和影之间的互动,带来了这幅最终的画面——画面中所展示的季节更替在超现实之境中展露无遗。

51、《沙漠女神》摄/迪杰.帝兹达

52、沃伯格,约翰·西门从右边翻转的箱子上的铭文“28959尼斯”看来,沃伯格这幅彩照像是在法国南部拍的。此前他以拍摄格调淡雅的单色风景照知名,而从这幅照片开始,他转入一个极不相同的方向,因为这种彩色照片完全投人到眼见手触的具体事物的品质上。比如,摊主显然有所准备,被要求跟摄影师合作,至少各按角色而行动,于是,女的把手放在摆出的桔子上,男的则手托一包水果。沃伯格就这样把场景中的细节跟我们感官联系到一起,而不是像他1900年的单色摄影一样把这些细节跟内在的秩序感相联系。彩色摄影技术直到l907年才有商业上的实用性。沃伯格1880年开始摄影,经常展出作品,直到20世纪20年代。他的影展常常得到伦敦的皇家摄影学会的赞助。

53、湖上的岛屿是树的家园。这棵树时刻准备升入空中,或者像右边它的伙伴一样向远山飞去。成长的概念由印在湖面上的模模糊糊的豆英表示出来。尽管这个越过平原看远山的形象看起来很奇特,但尤尔斯曼在树的一边用的是实景,另一边用的却是镜像,可能也暗指种子通常从中间一裂为二。尤尔斯曼喜欢作试验,他的作品看起来像20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1950年,美国人着迷于社.会图景,而尤尔斯曼的主题却是压抑之下的人性,表现形式则是暗处看到的玩具和人体模型。60年代,他开始以自然为主题,表现一年四季的成长和变化。

54、这到底是什么?虾的侧影,意味着照片拍自水底,但羽毛、种子和枯叶又让人想到秋天和空气。都松在暗指基本成分和季节,然而,他又把更为广泛的意义注入各种事物的感觉和欣赏它们的感受之中。都松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摄影家,以好几部民族主题的著作而知名,这些著作有《日本》(1967),《冲绳》(1969)和《啊,新宿》(1969)。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他还报道过广岛和长崎核辐射的作用。除重大题材外,他还注意本片中这样的表现,他把物品随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你禁不住要伸出手去摸一摸。这就是说,他倾心注意的,在于经常被人忽视的事物间的联系,在于人们欣赏它们的时候时间的放慢。

55、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蓄地展现了出来。

《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色彩配置上的大胆和鲜明。作品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宛如一幅黑白照片,十分简单,略显呆板单调,然而一朵鲜红的花朵却打破了呆板,增强了活力,确实不愧为点睛之笔。流行歌曲中有“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多表示深沉的爱、永恒的情,而《人间》中的这朵红花却胜过那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少胜多,深刻地展示出了爱情不仅深沉、永恒,而且十分纯洁、健康。

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并在不少报刊上刊登。我觉得,《人间》获最佳形式奖确实当之无愧,但更应该获得最佳内涵奖,因为这幅作品的形式简洁不是目的,而实质和主题是用简洁自然来揭示爱情中那种难以言表的耐人寻味的丰富蕴含。

56、这个人的假肢靠在桌子上,近旁是一把水壶,还消磨时光。他的肖像最初见于1986年9月号的《美国地理》杂志,同时刊发的一篇关于波兰最后一些犹大人的生活状况的文章,是摄影家的妻子花了5年时间精心写成的。托马祖斯基似乎是要指出,这些人在物质方面被界定得如此明白,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承认这些波兰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重要的。

57、《德国人的捷克劳工》 作者:布雷斯劳-特买吉,兹登奈克

布雷斯劳某招待所里,一个征来的捷克新兵在休息。象征德国当局的希特勒目不转睛地监视着他。捷克人显然筋疲力尽,可是他帽徽上的鹰却展翅欲飞,似有嘲讽之意。1942年,已经在布拉格确立地位的摄影家特买吉被征到布雷斯劳为德军当劳工。他在那儿呆到1944年,其间冒险犯难,偷拍了许多照片,展示了劳工的生活。这些照片于1945年年底结集出版,书名为《精神空虚ABC》。他的照片显示劳工们打扑克、睡觉、休息、逛“外国人专用”的窑子。所有照片都是在室内拍的,光线是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就强调了调子的延续性,让人体会到劳工们度日如年的感觉。后来,特买吉为布拉格国有剧院作摄影工作,专拍芭蕾舞和民间舞的演出照。

58、安第斯山的孩子.库斯克(1954年摄于秘鲁)

59、玛图希卡[美]纽约 1993年

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女神般的圣洁中有一块骇人的疤痕。玛图希卡在她的自拍照中展示的是癌症的残酷、女性坦然面对疾病的意志力。

当39岁的美国多媒体艺术家玛图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乳腺癌时,她就勇敢地决定要用她自己的艺术方式,来增加公众对这种在妇女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了解。同时她还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命运,让社会对妇女在这种疾病中所受的打击产生更深的理解。

在做完乳房摘除手术的一年后她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套展示自己残缺身体的礼服,穿上它自拍了这幅照片。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乳腺癌虽是最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似乎总在回避谈论它。如今,一位妇女用如此坦然的态度公开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目睹乳腺癌对妇女身体和命运的打击。

她优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惊,她的缺损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对缺损所焕发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动。在照片公布后,美国各地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的赞助和经费明显增多,许多割除乳房的妇女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这张照片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关于癌症,女性以及身体之美的政治声明。

60、安特尼·科罗威尔[意]意大利 1975年

有时摄影师会向我们提供我们自身可能发生的某一变形象征。安特尼·科罗威尔这样做了。在他的这幅作品里,一个令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肥胖巨人躺在一张圆形大床上。

意大利男子科列力奥已经有很多年不能离开这张床了。他干脆让人将自己的房子打开一面窗,向游人展览自己的身体以养活自己。他大约重300公斤——因为站不起来,他目前没有准确的体重数字。

当人们在窗户外面定睛观看这一大堆肥肉时,这真让他们禁不住惊叫起来,他们难以置信。


相关内容

  • [旧日的时光]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文,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文的主旨. 2.认真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二.重点与难点 诗歌意象的选用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 也许每个人的"旧日时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难忘的旧日时光,说到底,就是难忘老 ...

  • 世界著名酒店赏析
  • 世界著名酒店赏析 1.阿拉伯塔酒店 阿拉伯塔酒店,又称迪拜帆船酒店.全世界最豪华的酒店当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境内迪拜的帆船(BurjAl-Arab)酒店,翻译成汉语又称"阿拉伯塔",又叫做"阿拉伯之星".它是世界上第一家的7星级酒店.位于中东地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 世界著名画家文森特·凡·高代表作赏析
  • 荷兰人,他是19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在艺术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推动了绘画色彩方面的大胆创新.增强了综合形体的表现力.凡·高的作品风格曾得到野兽派画家和表现派画家的关注.他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但直到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 ...

  •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
  •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81-85) 原文地址:*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作者:吴利亚 01.傲慢与偏见 02.孤星血泪 03.雾都孤儿 04.唐?吉诃德 05.安娜?卡列尼娜 06.飘 07.简?爱 08.悲惨世界 09.茶花女 10.基督山恩仇记 11.童 年 12.这里 ...

  • [赏析老人与海].docx
  •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由于他精湛的小说艺术--这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中有充分表现--同时还由于他对当代文体的 ...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 英雄的颂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 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在其著作<贝多芬传>中对<第九交响曲>有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精彩描述:"黄昏将至,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 ...

  • 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4
  • 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6-05-09 10:40:20 一.单选题 1. (5分)中世纪的艺术题材是( ). A. 神 B. 现实世界 C. 人 D. 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 中世纪艺术 展开解析 . 答案 A .解析 .2. (5分)下面不是提香作品的是( ) ...

  • 外国优秀童话故事插图(组图)
  • 外国优秀童话故事插图赏析[组图] 2012-10-09 17:55评论1 童话寓教于乐,给人们以娱乐又启迪人们的心灵.外国童话故事内容广泛,表现手法多样,语言形象生动,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善良与凶残的对比.诚实与虚伪的较量.还有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自然 ...

  • 草房子赏析交流会方案
  • <草房子>朗诵赏析交流会方案 作品分析 <草房子>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经典力作.这部优秀的少年长篇小说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作品沿袭了曹文轩一贯的厚重.质朴的写作风格,洋溢着浓浓的 ...

  • 古希腊艺术赏析
  •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陆晓君 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121 摘要:古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关键字:古希腊.艺术.雕塑 正文 "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后来创造出许多雕刻艺术杰作的希腊人正与这典雅.优美之名相称,可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