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第21卷 第3期

2008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21 No. 3J une 2008

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刘 洁1, 杨连生1, 杨建华2

(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116024;2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文化被确认为一种软实力后, 各国就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作为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构建文化软实力, 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 , 弘扬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和谐社会; 文化本质性;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05

  组成部分, , 化的主要途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 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因此, 正确认识、构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之后, 还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美国霸权的困惑》两部专著, 详细阐释其观点。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很快引起了中国学者(社会科学版) 1993的关注。王沪宁在《复旦学报》年第3期上发表了《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就“软权力”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 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 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属性。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 谁在国际社会中就占据有利地位; 目前影响国际‘软权力’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 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 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

[1]

量。”之后, 陆续有学者发表相关文章, 阐述软实

一、文化软实力的确认

(一) 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曾风行一时“衰落论”。

以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为代表, 他在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论著中, 提出了美国的力量在衰落的观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却认为美国的力量并没有衰落, 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1990年, 他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等杂志上发表了《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权力》等一系列论文, 明确提出了

收稿日期:2008203212

力建设的问题。

2006年1月4日, 软实力概念第一次出现在

党的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 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既要表现在经济、科技和国

[2]防等硬实力上, 也要表现在文化等软实力上”。

作者简介:刘 洁(1968-) , 女, 辽宁省开原市人,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

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杨连生(1957-) , 男, 山东省德州市人,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0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21卷 

同年11月17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创造民族

文化的新辉煌, 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

[3]

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提高国家文化软

[4]

实力”正式写入党的文件中, 反映了党对文化软实力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的提升。

(二) 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及其构成

什么是软实力? 有学者认为,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 软实力是指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 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文化吸引力、教育辐射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控制和使用能力[5]。也有学者认为, 主要资源, 能, 、观念和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 主要是以非强制手段, 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 影响、诱惑和说服他国的政府和公众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 扩大在国际上的理解与认同, 维护和拓展自身国家利益的能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是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文化软实力是精神力量的代表, 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 以对别国文化辐射的影响来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交融, 以电影、电视、艺术、因特网信息等为主要形式的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能够产生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生命力和创新力。文化具有调控导向和教育塑造功能, 那些蕴涵着新思想的先进文化通过完善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等渠道进行传播, 不断赋予其时代特征, 并逐渐渗入到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中, 从而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巨大力量, 保证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三是传播力和辐射力。基本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对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并通过吸引世界各地

留学生和产品的流通输出, 传播辐射其文化观念, 提升文化认同度, 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四是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及国际制度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 从而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 拓展本国国家利益, 表现出强大的软实力。五是亲和力。在国际社会中, 通过民主协商、广泛沟通等平等方式参与解决国际问题, 尊重他国感受, 兼顾共同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 是影响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7]。

值得一提的是, 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既要认真体会约瑟夫・奈的思想, 同时又不能将我国话语体系中的软实力与瑟夫・。・, “软实力”, 并, 而在于寻求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重, 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虽然也包含着国际影响力, 但是更偏重通过主流文化的建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现代化而服务上。换句话说, 我国话语体系中的软实力在不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同时, 更应当把重点放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及积极防御国际文化霸权主义战略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阶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当今时代,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聚合民族精神, 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是一切民族得以屹立

第3期 

刘 洁等: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401・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素质和品格。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和性是维持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文化作为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 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并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 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不同种族、民族、社群的同化, 形成具有广泛约束力的规范与制度, 以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 给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带来归宿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是民族认同和凝聚的基础。另一方面, 文化主体间的认识和感受是推动文化社会化的基础, 社会化的重点是改善文化的内部结构, 扩大文化的社会基础, 获取身份的合法性, 对我国政府来说, 就是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达到“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的根本目的。

(二)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 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时代, 和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不仅把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 而且采取各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文化。如, 批量出口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流行文化, 制造和流通新闻与娱乐产品弘扬西方的制度、组织机构和主流价值观并使其合法化, 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全球传播模糊了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的界限, 制造殖民新文化。因此,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等“硬实力”的同时, 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加速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目标。近几年, 我国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软实力”在增强国家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形成了以和平发展道路为核心, 以合作共赢为途径, 内促发展、和谐, 外促和平、繁荣的系列主张, 致力于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互利共赢、互信协作、相互促进[8]。在推动东亚经济整合的过程中, 中国借助了与相关国家历史相亲、文化相通的优势, 在外交上主动出击, 与各国陆续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地区形象。

(三)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释放外向影响, 积极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

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并继续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之中,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体系, 不仅能够内向聚合, 在社会内部形成共有观念, 而且能够外向辐射, 在国际社会赢得实力名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 对精神文化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文化的吸引力主要来自营造而非存在, 我们必须把文化释放视为一种传播政策, 看作一个主导过程, , 全面构建, 积极诱导, 魅力, “、, 向全世界宣, 试图使全球“美国化”。我、文化传统和实力消长等因素影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外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很小, 夺占国际文化势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改变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冷漠、怀疑、歧视乃至拒绝、堵截和围攻, 发挥其优势特点, 将是我们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反映民族、国家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一定要反映民族、国家独特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因此, 我们要构建文化软实力, 就是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更加注重创造和传承我们的思想体系、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一)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这段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有着深刻的把握。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 引导人类不断超越, 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人类今天正朝着文化时代迈进, 文化创造、整体论、人民、人道关怀、共享、利

・40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21卷 

他主义、平等、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 将获得更高的优先发展地位[9]。在

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文化时代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既有政治参与之能力, , 也有政治

[10]

参与之积极性”。只有这样, 我们党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新时代, 才能够一如既往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二)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立的大事。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此, 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目标、精髓、基础, 才能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 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文化要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

创新, 从思想层面上充实并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价值、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 从制度层面上增强政

治价值体系的竞争性、引入市场机制和商业机制, 从器物层面上培养中国的跨国文化企业、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开掘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研究, 对怎样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出一些战略性措施,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 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 把文化的先进性、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事业性和产业性有机结合起来, 把思想教育和文体、广电、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都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因此,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事业、、, , , ) 中华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血脉。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也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中华传统文化, 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习惯中, 渗透于民族的血液中, 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个性, 也会失去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只有当中国的文明的精髓引导人类文化前进时, 世界历史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因此, 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发掘传统文化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普世价值观;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让代表“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民族身份的文化走向世界,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促进世界和谐。

(五) 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今天, 文化软实力建设将如何发展, 文化中国的形象该怎样确立, 我们必须确立民族文化自觉, 在理性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同时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 正确认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化与全

第3期 

刘 洁等: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报:社会科学版,1993(3) :91296.

・403・

球化的冲突, 处理好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11]。

一是理性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 实现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继承性, 后代人只有在批判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同时要警惕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楷模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结的文化民族主义两种倾向。因此,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从理性与现实的文化心态出发, 摆脱激情的左右, 进行科学的、客观的文化反思与文化比较, 在继承传统、创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在尊重与理解他者文化的语境中, 找到民族自我与世界意义。

二是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 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明冲突的矛盾性凸显, 又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差异性, 以“和而不同”维, 以“和谐”“、, , 。

[2] 马丽丝. 关于我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初步思考[J].

党的文献,2007(5) :35238.

[3]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

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62

11210) [2008202220].http :∥news. xinhuanet. com. [4] 人民日报理论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

干重大问题解析[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3.

[5] 张小明.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分析[J].美国

研究,2005(1) :20236.

[6] 贾垒垒.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 ].光明日

报,2007212207(10) .

[7] 陈岸然. 设[J].64.

[8] 杰. [J].国际问

(1) :1924.

[9] [N ].长江日报,

2226(16) .

[10] 江国华. 协商民主及其宪政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2.

[11] 钟淑洁. 文化中国建设与民族文化自觉[J].探索,

2007(5) :80283.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

(责任编辑 高文盛)

On the Soft Strength of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Building a H armonious Society

Liu Jie 1,Yang Jian -hua 2

(1S chool of H unm anities and S oci al S ciences ,

D ali an Uni versit y of Technolog y , D ali an 116024, L i aoni ng , Chi na;

2A dmi nist ration O f f ice of t he Com m unist Part y Com mission , W U T , W uhan 430070, H ubei , Chi na )

Abstract :After cult ure is definitely viewed as a soft st renght h ,enhancing t he soft st renght h of national cult ure is t reated as an important develop mental st rategy in many states. The soft cult ural st renght h recognised as a key social val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 he const ruction of t 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 const ruct t he soft cult ural st rengt h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hold t he essence of t 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 ure ,to establish t he core f unction of t he key socialist value system ,to vigorously boo st cult ural creation and to carry forward t he Chinese value of releasing all t he people f rom sufferings. Meanwhile ,t he relatioship must be correctly handled between t he inheriting and overpassing of cul 2t ure ,and it s qualities of be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 nal.

K ey w ords :soft strengt h of cult ure ;harmonio us society ;essence of cult ure ;cult ural innovation

第21卷 第3期

2008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21 No. 3J une 2008

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刘 洁1, 杨连生1, 杨建华2

(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116024;2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文化被确认为一种软实力后, 各国就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作为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构建文化软实力, 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 , 弘扬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和谐社会; 文化本质性;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05

  组成部分, , 化的主要途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 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因此, 正确认识、构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之后, 还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美国霸权的困惑》两部专著, 详细阐释其观点。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很快引起了中国学者(社会科学版) 1993的关注。王沪宁在《复旦学报》年第3期上发表了《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就“软权力”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 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 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属性。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 谁在国际社会中就占据有利地位; 目前影响国际‘软权力’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 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 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

[1]

量。”之后, 陆续有学者发表相关文章, 阐述软实

一、文化软实力的确认

(一) 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曾风行一时“衰落论”。

以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为代表, 他在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论著中, 提出了美国的力量在衰落的观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却认为美国的力量并没有衰落, 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1990年, 他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等杂志上发表了《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权力》等一系列论文, 明确提出了

收稿日期:2008203212

力建设的问题。

2006年1月4日, 软实力概念第一次出现在

党的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 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既要表现在经济、科技和国

[2]防等硬实力上, 也要表现在文化等软实力上”。

作者简介:刘 洁(1968-) , 女, 辽宁省开原市人,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

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杨连生(1957-) , 男, 山东省德州市人,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0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21卷 

同年11月17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创造民族

文化的新辉煌, 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

[3]

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提高国家文化软

[4]

实力”正式写入党的文件中, 反映了党对文化软实力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的提升。

(二) 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及其构成

什么是软实力? 有学者认为,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 软实力是指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 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文化吸引力、教育辐射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控制和使用能力[5]。也有学者认为, 主要资源, 能, 、观念和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 主要是以非强制手段, 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 影响、诱惑和说服他国的政府和公众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 扩大在国际上的理解与认同, 维护和拓展自身国家利益的能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是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文化软实力是精神力量的代表, 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 以对别国文化辐射的影响来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交融, 以电影、电视、艺术、因特网信息等为主要形式的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能够产生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生命力和创新力。文化具有调控导向和教育塑造功能, 那些蕴涵着新思想的先进文化通过完善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等渠道进行传播, 不断赋予其时代特征, 并逐渐渗入到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中, 从而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巨大力量, 保证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三是传播力和辐射力。基本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对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并通过吸引世界各地

留学生和产品的流通输出, 传播辐射其文化观念, 提升文化认同度, 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四是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及国际制度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 从而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 拓展本国国家利益, 表现出强大的软实力。五是亲和力。在国际社会中, 通过民主协商、广泛沟通等平等方式参与解决国际问题, 尊重他国感受, 兼顾共同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 是影响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7]。

值得一提的是, 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既要认真体会约瑟夫・奈的思想, 同时又不能将我国话语体系中的软实力与瑟夫・。・, “软实力”, 并, 而在于寻求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重, 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虽然也包含着国际影响力, 但是更偏重通过主流文化的建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现代化而服务上。换句话说, 我国话语体系中的软实力在不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同时, 更应当把重点放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及积极防御国际文化霸权主义战略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阶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当今时代,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聚合民族精神, 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是一切民族得以屹立

第3期 

刘 洁等: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401・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素质和品格。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和性是维持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文化作为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 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并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 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不同种族、民族、社群的同化, 形成具有广泛约束力的规范与制度, 以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 给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带来归宿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是民族认同和凝聚的基础。另一方面, 文化主体间的认识和感受是推动文化社会化的基础, 社会化的重点是改善文化的内部结构, 扩大文化的社会基础, 获取身份的合法性, 对我国政府来说, 就是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达到“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的根本目的。

(二)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 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时代, 和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不仅把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 而且采取各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文化。如, 批量出口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流行文化, 制造和流通新闻与娱乐产品弘扬西方的制度、组织机构和主流价值观并使其合法化, 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全球传播模糊了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的界限, 制造殖民新文化。因此,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等“硬实力”的同时, 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加速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目标。近几年, 我国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软实力”在增强国家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形成了以和平发展道路为核心, 以合作共赢为途径, 内促发展、和谐, 外促和平、繁荣的系列主张, 致力于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互利共赢、互信协作、相互促进[8]。在推动东亚经济整合的过程中, 中国借助了与相关国家历史相亲、文化相通的优势, 在外交上主动出击, 与各国陆续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地区形象。

(三) 文化软实力有利于释放外向影响, 积极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

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并继续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之中,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体系, 不仅能够内向聚合, 在社会内部形成共有观念, 而且能够外向辐射, 在国际社会赢得实力名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 对精神文化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文化的吸引力主要来自营造而非存在, 我们必须把文化释放视为一种传播政策, 看作一个主导过程, , 全面构建, 积极诱导, 魅力, “、, 向全世界宣, 试图使全球“美国化”。我、文化传统和实力消长等因素影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外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很小, 夺占国际文化势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改变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冷漠、怀疑、歧视乃至拒绝、堵截和围攻, 发挥其优势特点, 将是我们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反映民族、国家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一定要反映民族、国家独特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因此, 我们要构建文化软实力, 就是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更加注重创造和传承我们的思想体系、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一)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这段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有着深刻的把握。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 引导人类不断超越, 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人类今天正朝着文化时代迈进, 文化创造、整体论、人民、人道关怀、共享、利

・40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21卷 

他主义、平等、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 将获得更高的优先发展地位[9]。在

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文化时代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既有政治参与之能力, , 也有政治

[10]

参与之积极性”。只有这样, 我们党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新时代, 才能够一如既往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二)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立的大事。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此, 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目标、精髓、基础, 才能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 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文化要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

创新, 从思想层面上充实并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价值、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 从制度层面上增强政

治价值体系的竞争性、引入市场机制和商业机制, 从器物层面上培养中国的跨国文化企业、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开掘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研究, 对怎样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出一些战略性措施,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 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 把文化的先进性、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事业性和产业性有机结合起来, 把思想教育和文体、广电、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都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因此,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事业、、, , , ) 中华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血脉。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也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中华传统文化, 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习惯中, 渗透于民族的血液中, 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个性, 也会失去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只有当中国的文明的精髓引导人类文化前进时, 世界历史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因此, 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发掘传统文化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普世价值观;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让代表“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民族身份的文化走向世界,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促进世界和谐。

(五) 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今天, 文化软实力建设将如何发展, 文化中国的形象该怎样确立, 我们必须确立民族文化自觉, 在理性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同时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 正确认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化与全

第3期 

刘 洁等: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报:社会科学版,1993(3) :91296.

・403・

球化的冲突, 处理好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11]。

一是理性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 实现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继承性, 后代人只有在批判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同时要警惕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楷模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结的文化民族主义两种倾向。因此,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从理性与现实的文化心态出发, 摆脱激情的左右, 进行科学的、客观的文化反思与文化比较, 在继承传统、创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在尊重与理解他者文化的语境中, 找到民族自我与世界意义。

二是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 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明冲突的矛盾性凸显, 又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差异性, 以“和而不同”维, 以“和谐”“、, , 。

[2] 马丽丝. 关于我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初步思考[J].

党的文献,2007(5) :35238.

[3]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

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62

11210) [2008202220].http :∥news. xinhuanet. com. [4] 人民日报理论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

干重大问题解析[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3.

[5] 张小明.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分析[J].美国

研究,2005(1) :20236.

[6] 贾垒垒.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 ].光明日

报,2007212207(10) .

[7] 陈岸然. 设[J].64.

[8] 杰. [J].国际问

(1) :1924.

[9] [N ].长江日报,

2226(16) .

[10] 江国华. 协商民主及其宪政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2.

[11] 钟淑洁. 文化中国建设与民族文化自觉[J].探索,

2007(5) :80283.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

(责任编辑 高文盛)

On the Soft Strength of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Building a H armonious Society

Liu Jie 1,Yang Jian -hua 2

(1S chool of H unm anities and S oci al S ciences ,

D ali an Uni versit y of Technolog y , D ali an 116024, L i aoni ng , Chi na;

2A dmi nist ration O f f ice of t he Com m unist Part y Com mission , W U T , W uhan 430070, H ubei , Chi na )

Abstract :After cult ure is definitely viewed as a soft st renght h ,enhancing t he soft st renght h of national cult ure is t reated as an important develop mental st rategy in many states. The soft cult ural st renght h recognised as a key social val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 he const ruction of t 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 const ruct t he soft cult ural st rengt h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hold t he essence of t 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 ure ,to establish t he core f unction of t he key socialist value system ,to vigorously boo st cult ural creation and to carry forward t he Chinese value of releasing all t he people f rom sufferings. Meanwhile ,t he relatioship must be correctly handled between t he inheriting and overpassing of cul 2t ure ,and it s qualities of be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 nal.

K ey w ords :soft strengt h of cult ure ;harmonio us society ;essence of cult ure ;cult ural innovation


相关内容

  •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 目录 一.相关文献整理 .................................... - 1 - (一)期刊论文 ............................................. - 1 -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 ...

  • 对中苏_中俄关系演变与发展的结构主义视角分析
  • 2008年8月第35卷第4期 西伯利亚研究SI BERI AN ST UDIES Aug. 2008V ol. 35N o. 4 ・中俄关系:历史与现实・ 对中苏.中俄关系演变与发展的结构主义视角分析 马东博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100875) 摘 要:目前, 作为战略协作伙伴 ...

  • 企业竞争力研究
  • 企业竞争力分析 --以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刘 影 (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德州 25303)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严峻,企业间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迎接这种挑战的根本办法是强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增强国力的需要,也是企业进入战 ...

  •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社会学的提升--理论--人民网
  •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2006年年会选择以"科学发展.共享和谐"为主题,突出了时代的要求,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与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方面表明,社会学及其各个分支都能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已经在 ...

  • 「万物简史」秦汉帝国与东亚世界的形成
  • 城市 苏琦7 小时前 从汉帝国开始中国的外交策略就有两种不同的侧重 可能是受自觉不自觉的中华文明中心主义影响,中国人看秦汉时期外交攻略史,大多是从边疆史和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政治体如何厘定边界的视角出发进行把握,一般很少会从"东亚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这个角度来讲述和解读那段历史. 或 ...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转型时期,完善国家治理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新变迁,引致国家治理的新诉求.在完善国家治理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应有效防范经济社会运行风险,积极健全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推动实现国家良性治理,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国家治理内涵 国家治 ...

  • 自考公安管理论文题目总汇
  • 一.公安管理方向 1.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 公安机关大接访工作效果分析 3. 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4. 试论基层公安机关走出经费保障困境的长效机制 5. 试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模式 6. 跨地区.多警种的警务协作模式研究 7. 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8. ...

  • 浅析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对亚历山大
  • 浅析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对亚历山大·温特的简要介绍 0071132044 王梦醒 摘要:建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冷战结束后,由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在1990年发表了他的期刊文章:"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造成的:实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为新学说奠下了基石. ...

  • 公安管理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2010修订版)[1]
  • 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10年修订版) 一.公安管理方向 1.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 公安机关大接访工作效果分析 3. 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4. 试论基层公安机关走出经费保障困境的长效机制 5. 试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模式 6. 跨地区. 多警种的警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