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_寇小华

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

寇小华1*王文2郑国权1

(1.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5;

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入渗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土壤水分入

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土壤水分入渗一直是研究热点,但是在土渗的影响因素、

壤化学性质、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机理,如何将单点入渗模型扩展到较大区域,以及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等方面,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物理特性; 入渗试验

中图分类号:S7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427(2013)04-0074-05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Mechanism and Experiment :A Review

KOU Xiaohua 1WANG Wen 2ZHENG Guoquan 1

(1.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is always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hydrology and agricultural engi-

neering.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the methods for conducting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experiments.There are still a great deal of open questions need further research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soil chemistry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farming on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how to extend the results at a single point to a large area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measurement ,and so on.Abstract

Key words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filtration experiment

土壤水分入渗是指在降雨或灌溉等条件下,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土壤水分入渗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土壤水分入渗与植被恢复重建有密切联系,土壤入渗是分析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实施水土保持规划时需认真考虑的因素。入渗试验是研究土壤水分入渗的重要手段。

1

1.1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即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黏性质,它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的驱动力和水力传导度产生的影响来实现的。许多学者就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均发现土壤质地与土壤入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例如:吴华[1][2][3]山和方堃等都发现饱和导水率与其粘粒含量(质地)呈极显著的对数递减关系;栗献锋发现土壤质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635)。

E-mail :xiaohuakou@163.com 。第一作者:寇小华(1986-),女,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研究,

[4]90min 累积入渗量与直径小于0.001mm 的与其入渗能力间呈对数递减关系;李卓等发现稳定入渗速率、

[5]粘粒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郭彩华等发现在分析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中,宜以粒

[6]径小于0.002mm 的粘粒含量百分数作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党宏宇等发现隔层碎石粒径为5 20

mm 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大,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最短。今后,有必要对土壤粒径分布或空隙度变化条件下湿润锋吸力参数的相应变化规律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2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它通过土壤孔隙状况影响土壤的水力传导

[7]——土水势梯度,度和土壤水分运动驱动力—进而影响土壤入渗的能力。Stolte 等认为饱和水力传导度由土

[1]壤结构和质地决定;吴华山等发现原状土和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均与团聚度、结构系数呈显著的直线负

[3][8]相关关系;栗献锋也发现土壤结构与其入渗能力间呈负相关关系;Wahl 等发现大孔隙的存在并不能增

加降雨入渗。

1.3土壤容重

[1]饱和导水率是土壤水分下渗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而土壤容重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许多

[1-2][9]。例如:Abid 等发现稳定入渗率与0 15cm 深度的研究均表明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

[10][11][12]吴发启和李卓等都认为稳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李卓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卢敬华、

[12][13]等还发现120min 累积入渗量与容重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而解文艳等发现90min 的累积入渗量与土壤容重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1.4土壤起始含水量

土壤起始含水量主要从入渗水流湿润区的平均势梯度方面影响土壤的入渗能力,它不仅影响初始下渗率,而且影响累积入渗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土壤入渗

[3,12][13]。解文艳等发现考斯加科夫模型的入渗指数与土壤含能力减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对数函数表示

[11]水量呈对数关系。吴启发等发现土壤稳渗速率与初始含水率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

1.5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的数量来改变土壤的入渗能力。土壤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土壤孔隙的状况。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土壤团聚体多且稳定性好、孔隙率大、孔隙尺度大、连通性好,对运动流体的阻力小,因而在单位势梯度下,土壤水分通量大,即土壤水力传导度大,相应地土壤入渗能力也增大。

[14][9]李雪转等发现土壤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Abid 等认为下渗量与土壤有机碳

[15]的含量高度相关;蒋定生等发现土壤稳渗速率随着大于0.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1.6植被覆盖及耕作

[16]植被覆盖和耕作方式的不同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特性,不同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

[7]透性有明显差别,进而影响到土壤水分的入渗。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入渗速率之间有较大差异,但是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用定量数据来评价植被覆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只是定性来比较其影响。不同类型的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孔隙度关系的变化

[17-21][22];孙丽静等发现佛山风水林群落表层土壤(0 20cm )的持水性与直径小于0.01mm 规律基本一致

[23]的土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通气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张侃侃等发现植被的存在加剧了生物结皮的阻

水性。

目前耕作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有许多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加强了土壤入渗

[24][25][26][27]和储水容量,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饱和入渗率明显低于其他耕作方式。例如:王健、赵洪利和

[28][30][31]张仁陟等都发现免耕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比传统耕作的土壤渗透性能强;董三孝和徐敬华等都发现退耕草地的渗透能力随着退耕年限增加而增强。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并不能提高土壤的入渗

[29][32]特性,如张海林和刘爽等发现免耕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低于常规耕作。

2

2.1土壤水分入渗的试验研究入渗试验简介

所有入渗公式的参数的确定都要依据实测入渗数据,因此入渗试验对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起着非常重

[33]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入渗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包括环刀法、双环法、渗透

筒法、单环法、人工降雨法、水文法、土柱法、钻孔法、稳定通量法、示踪法以及各种精密入渗仪法(如Hood 入

Guelph 入渗仪)等,渗仪,可分为田间测定和室内试验2种。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受制于某些因素,使得基于

[34]不同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有所不同。

2.1.1灌水型方法双环法、70型渗透仪以及专业的入渗仪法均属于灌水型方单环法、环刀法、渗透筒法、

法,亦即有压点源入渗,与天然降水入渗性质不同,并且测得的数值仅代表1个点的入渗量。它们又各有优缺点:双环法和单环法具有蓄水量少、设备简易、操作简单、野外携带方便等优点,适合于野外试验,并且其半径可变,适用于较大尺度测量土壤渗透系数,但是会对土壤(尤其是表土)结构产生破坏,有可能会破坏土壤

且不方便测定下层土壤,降低了毛细参数的确定精度,很难在碎石土壤中使用;渗透仪法可以在不同条容积,

件下对土壤入渗进行室内模拟,但无法描述入渗过程;专业的入渗仪往往仅能描述土壤入渗达到稳渗时的水分运动状态,而不能反映从初渗到稳渗的整个水文运动过程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同的入渗仪又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圆盘入渗仪的测定结果对累计入渗量的反演模拟有重要的暗示,但是其测定面积小、入渗深度浅,

[35]稍有侧渗,沙土的放置可导致模型参数估计的不一致;Guelph 入渗仪原理较为完善,能够直接进行定量测

定,且操作简便、移动方便,此外它还具有测定非饱和渗透系数的重要功能,但是由于其入渗半径小于5cm ,因而代表性相对差一些。

2.1.2人工降雨法人工降雨法是一种无压面源入渗,不受地形、坡度等条件限制,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天

但是其体积大、造价高、操作不方便。然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2.1.3水文法水文法是通过对实测降雨与径流过程资料的分析,用水文分析的方法推求其入渗方程,求得的入渗率为平均入渗率。它适用于大范围的土壤入渗率的测定,测定结果较准,但数据收集较难。

Guelph 入渗仪法。虽尽管研究土壤渗透性的方法很多,但是目前在野外试验中比较常见的是双环法、

但是目前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对单环法的研究应用。然单环法比双环法操作更简单,

2.2入渗试验的研究现状

2.2.1对试验方法的比较研究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各种试验方法所存在的误差和不足,并使获得的试验结果在同一水平上具有可比性,一些学者在进行局部试验研究时同时采用了2种或3种方法来进行对比研究。

[36]Chowdary 等发现在渗透深度为0.07m 时,单环的侧渗量为31.8% 67.9%,双环的侧渗量为11.7%

11.92%;吴发启等[37]发现注水法与人工降雨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可用线形函数关系式表示,相关

[35]性较高;伍靖伟等发现双环法测定结果约为Guelph 仪测定结果的10倍,并且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马

[38]晓刚首次对比了环刀法和70型渗透仪法,发现二者所测得的土壤稳渗系数相差很大,高度相关且可用线

[8]性函数关系式表示;Wahl 等发现Hood 入渗仪测得的饱和水力传导度比单环法高约一个数量级;而Buczko

[39][34]等发现Hood 入渗仪测得的饱和水力传导度比单环法低10倍;蒙宽宏对环刀法、双环法和Hood 入渗仪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仪器的放置方式是试验的影响因素;3种方法在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作用下测定的入渗系数相差均不大,但是在稳渗时间上存在稍大的差异。

2.2.2对试验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国内外的学者对土壤水分入渗试

[40]验仪器和方法进行了许多改进。王文焰等将马利奥特容器和改进后的双环(一般的内环中卡入一个外径

同时采用γ投射法测量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But-与内环直径相当的有机玻璃制成的平底圆盘)结合起来,

[41]tle 等将液体比重计和同位素示踪剂综合起来;Lipiec 等[24]通过双环注水法(在水中加入碱性亚甲蓝)来

[42]使用一种测量坡地土壤入渗能力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研究土壤水分入渗;雷廷武等提出线源入渗方法,

[43]算模型,将数码相机应用到记录水流在地表的湿润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当中;张雅楠等开发了一套以

线源入流方法为基础的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

3结论与展望

目前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特别是土壤物理性质宏观表征指

[44]标对入渗特性影响的研究最多,而缺乏土壤化学性质对入渗特性影响的机理研究。尽管土壤物理特性对

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已经量化,但是并没有归纳出定量化的规律。关于植被覆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尺度小,且研究成果难以定量化和推广。此外,关于耕作方式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仍不统一。因此今后仍需对土壤化学作用、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机理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应用。

目前关于土壤水分入渗试验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不同测定方法获得数据的简单比较,或者是简单对比某几个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面,但是各种试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可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而且今后在进行相关野外试验研究时,应以土壤渗透特性均质、各向同性为宜,以便分析水流性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同时,加强土壤水分剖面、毛管力作用和入渗通量等入渗特征值的野外和室内测定,以便分析非饱和区域对

由于各种试验方法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准确获得并描述入渗过程成测定结果的影响。此外,

为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入渗试验还需进一步设计。

参考文献

[1]吴华山,.灌溉排水学报,2006,25(2):陈效民,叶民标,等.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

46-49.

[2]方堃,J ].灌溉排水学报,2008,27(4):67-陈效民,张佳宝,等.红壤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9.

[3]栗献锋.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 ].山西水利科技,2008(1):38-40.

[4]李卓,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71-77.吴普特,冯浩,等.不同粘粒含量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模拟试验研究[

[5]郭彩华,J ].山西科技,2011,26(5):39-40.江净.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研究[

[6]党宏宇,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陈洪松,邵明安.喀斯特地区不同层次土石混合介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8):38-43.

[7]Stolte J ,Van Venrooij B ,Zhang G ,et al.Land-use induc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on the Loess Plat-

eau in China [J ].Catena ,2003,54:59-75.

[8]Wahl N A ,Bens O ,Schafer B ,et al.Impact of changes in land-use management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hydraulic con-

ductivity ,water repellency and water retention [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 /B/C,2003,28(33-36):1377-1387.

[9]Abid M ,Lal R.Tillage and drainage impact on soil quality :II.Tensile strength of aggregates ,moisture retention and water in-

filtration [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9,103(2):364-372.

[10]卢敬华,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13(3):209-216.陈伟.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模型[

[11]吴发启,J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1):16-18.赵西宁,佘雕.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影响因素分析[

[12]李卓,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40-45.吴普特,冯浩,等.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影响模拟试验[

[13]解文艳,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5(3):272-275.樊贵盛.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14]李雪转,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188-190.樊贵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及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15]蒋定生,J ].水土保持通报,1984,4(4):7-9.黄国俊,谢永生.黄土高原土壤入渗能力野外测试[

[16]邓鉴锋.西樵山森林改造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广东林业科技,2005,21(2):14-18.

[17]王兵,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魏文俊,冷泠.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研究[

(3):1-5.

[18]许明祥,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54-58.刘国彬.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19]王旭.不同水源林林下植被———土壤水文特性的比较研究[D ].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

[20]王峰,J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1):15-19.石辉.林地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与土壤入渗过程的研究[

[21]李晓宏,J ].林业科技,2010,35(2):22-24.高甲荣,张金瑞.密云水库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试验[

[22]孙丽静,J ].广东林业科技,2007,23(1):47-52.陈红跃,方卓林,等.佛山市风水林林地表层土壤持水特性研究[

[23]张侃侃,J ].干旱区研究,2011,28(5):808-812.卜崇峰,高国雄.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24]Lipiec J ,Kus ,J ,Slowinska-Jurkiewicz A ,et al.Soil porosity and water infiltration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methods [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6,89:210-220.

[25]张建伟,.西南农业学报,2009,22(2):419-苏子友,刘华.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

422.

[26]王健,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6):159-162.吴发启,孟秦倩,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下渗特征试验研究[

[27]赵洪利,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李军,贾志宽,等.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7-20.

[28]张仁陟,J ].草业学报,2011,20(4):1-10.罗珠珠,蔡立群,等.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29]张海林,J ].土壤,2003,35(2):140-144.秦耀东,朱文珊.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0]董三孝.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对土壤入渗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1-5.[31]徐敬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王国梁,陈云明,等.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J ]

19-25.

[32]刘爽,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65-何文清,严昌荣,等.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70.

[33]Ma Y ,Feng S ,Su D ,et al.Modeling water infiltration in a large layered soil column with a modified Green-Ampt model and

HYDRUS-1D [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0,71:40-47.

[34]蒙宽宏.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5]伍靖伟,J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44-47.杨金忠.圭夫仪与双套环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的试验比较[

[36]Chowdary V M ,RaoM D ,Jaiswal C S.Study of infiltrati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83:69-78.

[37]吴发启,J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3):39-41.赵西宁,崔卫芳.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测试方法对比研究[

[38]马晓刚.缙云山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入渗性能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39]Buczko U ,Bens O ,Huttl RF.Water infiltration and hydrophobicity in forest soils of a pine-beech transformation chronose-

quence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6,331:383-395.

[40]王文焰,J ].水土保持学报,1991,5(4):38-44.张建丰.田间土壤入渗试验装置的研究[

[41]Buttle J M ,Murray C D.Infiltration and soil water mixing on forested and harvested slopes during spring snowmelt ,Turkey

Lakes Watershed ,central Ontario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306:1-20.

[42]雷廷武,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5.毛丽丽,李鑫,等.土壤入渗性能的线源入流测量方法研究[

[43]张雅楠,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99-104.黄兴法,毛丽丽,等.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原理与应用研究[

[44]吕刚,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494-499.吴祥云.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

寇小华1*王文2郑国权1

(1.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5;

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入渗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土壤水分入

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土壤水分入渗一直是研究热点,但是在土渗的影响因素、

壤化学性质、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机理,如何将单点入渗模型扩展到较大区域,以及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等方面,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物理特性; 入渗试验

中图分类号:S7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427(2013)04-0074-05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Mechanism and Experiment :A Review

KOU Xiaohua 1WANG Wen 2ZHENG Guoquan 1

(1.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China )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is always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hydrology and agricultural engi-

neering.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the methods for conducting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experiments.There are still a great deal of open questions need further research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soil chemistry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farming on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how to extend the results at a single point to a large area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measurement ,and so on.Abstract

Key words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filtration experiment

土壤水分入渗是指在降雨或灌溉等条件下,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土壤水分入渗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土壤水分入渗与植被恢复重建有密切联系,土壤入渗是分析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实施水土保持规划时需认真考虑的因素。入渗试验是研究土壤水分入渗的重要手段。

1

1.1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即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黏性质,它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的驱动力和水力传导度产生的影响来实现的。许多学者就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均发现土壤质地与土壤入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例如:吴华[1][2][3]山和方堃等都发现饱和导水率与其粘粒含量(质地)呈极显著的对数递减关系;栗献锋发现土壤质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635)。

E-mail :xiaohuakou@163.com 。第一作者:寇小华(1986-),女,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研究,

[4]90min 累积入渗量与直径小于0.001mm 的与其入渗能力间呈对数递减关系;李卓等发现稳定入渗速率、

[5]粘粒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郭彩华等发现在分析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中,宜以粒

[6]径小于0.002mm 的粘粒含量百分数作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党宏宇等发现隔层碎石粒径为5 20

mm 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大,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最短。今后,有必要对土壤粒径分布或空隙度变化条件下湿润锋吸力参数的相应变化规律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2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它通过土壤孔隙状况影响土壤的水力传导

[7]——土水势梯度,度和土壤水分运动驱动力—进而影响土壤入渗的能力。Stolte 等认为饱和水力传导度由土

[1]壤结构和质地决定;吴华山等发现原状土和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均与团聚度、结构系数呈显著的直线负

[3][8]相关关系;栗献锋也发现土壤结构与其入渗能力间呈负相关关系;Wahl 等发现大孔隙的存在并不能增

加降雨入渗。

1.3土壤容重

[1]饱和导水率是土壤水分下渗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而土壤容重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许多

[1-2][9]。例如:Abid 等发现稳定入渗率与0 15cm 深度的研究均表明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

[10][11][12]吴发启和李卓等都认为稳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李卓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卢敬华、

[12][13]等还发现120min 累积入渗量与容重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而解文艳等发现90min 的累积入渗量与土壤容重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1.4土壤起始含水量

土壤起始含水量主要从入渗水流湿润区的平均势梯度方面影响土壤的入渗能力,它不仅影响初始下渗率,而且影响累积入渗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土壤入渗

[3,12][13]。解文艳等发现考斯加科夫模型的入渗指数与土壤含能力减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对数函数表示

[11]水量呈对数关系。吴启发等发现土壤稳渗速率与初始含水率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

1.5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的数量来改变土壤的入渗能力。土壤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土壤孔隙的状况。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土壤团聚体多且稳定性好、孔隙率大、孔隙尺度大、连通性好,对运动流体的阻力小,因而在单位势梯度下,土壤水分通量大,即土壤水力传导度大,相应地土壤入渗能力也增大。

[14][9]李雪转等发现土壤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Abid 等认为下渗量与土壤有机碳

[15]的含量高度相关;蒋定生等发现土壤稳渗速率随着大于0.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1.6植被覆盖及耕作

[16]植被覆盖和耕作方式的不同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特性,不同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

[7]透性有明显差别,进而影响到土壤水分的入渗。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入渗速率之间有较大差异,但是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用定量数据来评价植被覆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只是定性来比较其影响。不同类型的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孔隙度关系的变化

[17-21][22];孙丽静等发现佛山风水林群落表层土壤(0 20cm )的持水性与直径小于0.01mm 规律基本一致

[23]的土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通气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张侃侃等发现植被的存在加剧了生物结皮的阻

水性。

目前耕作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有许多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加强了土壤入渗

[24][25][26][27]和储水容量,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饱和入渗率明显低于其他耕作方式。例如:王健、赵洪利和

[28][30][31]张仁陟等都发现免耕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比传统耕作的土壤渗透性能强;董三孝和徐敬华等都发现退耕草地的渗透能力随着退耕年限增加而增强。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并不能提高土壤的入渗

[29][32]特性,如张海林和刘爽等发现免耕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低于常规耕作。

2

2.1土壤水分入渗的试验研究入渗试验简介

所有入渗公式的参数的确定都要依据实测入渗数据,因此入渗试验对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起着非常重

[33]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入渗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包括环刀法、双环法、渗透

筒法、单环法、人工降雨法、水文法、土柱法、钻孔法、稳定通量法、示踪法以及各种精密入渗仪法(如Hood 入

Guelph 入渗仪)等,渗仪,可分为田间测定和室内试验2种。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受制于某些因素,使得基于

[34]不同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有所不同。

2.1.1灌水型方法双环法、70型渗透仪以及专业的入渗仪法均属于灌水型方单环法、环刀法、渗透筒法、

法,亦即有压点源入渗,与天然降水入渗性质不同,并且测得的数值仅代表1个点的入渗量。它们又各有优缺点:双环法和单环法具有蓄水量少、设备简易、操作简单、野外携带方便等优点,适合于野外试验,并且其半径可变,适用于较大尺度测量土壤渗透系数,但是会对土壤(尤其是表土)结构产生破坏,有可能会破坏土壤

且不方便测定下层土壤,降低了毛细参数的确定精度,很难在碎石土壤中使用;渗透仪法可以在不同条容积,

件下对土壤入渗进行室内模拟,但无法描述入渗过程;专业的入渗仪往往仅能描述土壤入渗达到稳渗时的水分运动状态,而不能反映从初渗到稳渗的整个水文运动过程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同的入渗仪又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圆盘入渗仪的测定结果对累计入渗量的反演模拟有重要的暗示,但是其测定面积小、入渗深度浅,

[35]稍有侧渗,沙土的放置可导致模型参数估计的不一致;Guelph 入渗仪原理较为完善,能够直接进行定量测

定,且操作简便、移动方便,此外它还具有测定非饱和渗透系数的重要功能,但是由于其入渗半径小于5cm ,因而代表性相对差一些。

2.1.2人工降雨法人工降雨法是一种无压面源入渗,不受地形、坡度等条件限制,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天

但是其体积大、造价高、操作不方便。然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2.1.3水文法水文法是通过对实测降雨与径流过程资料的分析,用水文分析的方法推求其入渗方程,求得的入渗率为平均入渗率。它适用于大范围的土壤入渗率的测定,测定结果较准,但数据收集较难。

Guelph 入渗仪法。虽尽管研究土壤渗透性的方法很多,但是目前在野外试验中比较常见的是双环法、

但是目前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对单环法的研究应用。然单环法比双环法操作更简单,

2.2入渗试验的研究现状

2.2.1对试验方法的比较研究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各种试验方法所存在的误差和不足,并使获得的试验结果在同一水平上具有可比性,一些学者在进行局部试验研究时同时采用了2种或3种方法来进行对比研究。

[36]Chowdary 等发现在渗透深度为0.07m 时,单环的侧渗量为31.8% 67.9%,双环的侧渗量为11.7%

11.92%;吴发启等[37]发现注水法与人工降雨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可用线形函数关系式表示,相关

[35]性较高;伍靖伟等发现双环法测定结果约为Guelph 仪测定结果的10倍,并且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马

[38]晓刚首次对比了环刀法和70型渗透仪法,发现二者所测得的土壤稳渗系数相差很大,高度相关且可用线

[8]性函数关系式表示;Wahl 等发现Hood 入渗仪测得的饱和水力传导度比单环法高约一个数量级;而Buczko

[39][34]等发现Hood 入渗仪测得的饱和水力传导度比单环法低10倍;蒙宽宏对环刀法、双环法和Hood 入渗仪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仪器的放置方式是试验的影响因素;3种方法在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作用下测定的入渗系数相差均不大,但是在稳渗时间上存在稍大的差异。

2.2.2对试验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国内外的学者对土壤水分入渗试

[40]验仪器和方法进行了许多改进。王文焰等将马利奥特容器和改进后的双环(一般的内环中卡入一个外径

同时采用γ投射法测量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But-与内环直径相当的有机玻璃制成的平底圆盘)结合起来,

[41]tle 等将液体比重计和同位素示踪剂综合起来;Lipiec 等[24]通过双环注水法(在水中加入碱性亚甲蓝)来

[42]使用一种测量坡地土壤入渗能力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研究土壤水分入渗;雷廷武等提出线源入渗方法,

[43]算模型,将数码相机应用到记录水流在地表的湿润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当中;张雅楠等开发了一套以

线源入流方法为基础的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

3结论与展望

目前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特别是土壤物理性质宏观表征指

[44]标对入渗特性影响的研究最多,而缺乏土壤化学性质对入渗特性影响的机理研究。尽管土壤物理特性对

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已经量化,但是并没有归纳出定量化的规律。关于植被覆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尺度小,且研究成果难以定量化和推广。此外,关于耕作方式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仍不统一。因此今后仍需对土壤化学作用、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机理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应用。

目前关于土壤水分入渗试验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不同测定方法获得数据的简单比较,或者是简单对比某几个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面,但是各种试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可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而且今后在进行相关野外试验研究时,应以土壤渗透特性均质、各向同性为宜,以便分析水流性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同时,加强土壤水分剖面、毛管力作用和入渗通量等入渗特征值的野外和室内测定,以便分析非饱和区域对

由于各种试验方法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准确获得并描述入渗过程成测定结果的影响。此外,

为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入渗试验还需进一步设计。

参考文献

[1]吴华山,.灌溉排水学报,2006,25(2):陈效民,叶民标,等.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

46-49.

[2]方堃,J ].灌溉排水学报,2008,27(4):67-陈效民,张佳宝,等.红壤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9.

[3]栗献锋.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 ].山西水利科技,2008(1):38-40.

[4]李卓,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71-77.吴普特,冯浩,等.不同粘粒含量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模拟试验研究[

[5]郭彩华,J ].山西科技,2011,26(5):39-40.江净.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研究[

[6]党宏宇,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陈洪松,邵明安.喀斯特地区不同层次土石混合介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8):38-43.

[7]Stolte J ,Van Venrooij B ,Zhang G ,et al.Land-use induc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on the Loess Plat-

eau in China [J ].Catena ,2003,54:59-75.

[8]Wahl N A ,Bens O ,Schafer B ,et al.Impact of changes in land-use management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hydraulic con-

ductivity ,water repellency and water retention [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 /B/C,2003,28(33-36):1377-1387.

[9]Abid M ,Lal R.Tillage and drainage impact on soil quality :II.Tensile strength of aggregates ,moisture retention and water in-

filtration [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9,103(2):364-372.

[10]卢敬华,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13(3):209-216.陈伟.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模型[

[11]吴发启,J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1):16-18.赵西宁,佘雕.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影响因素分析[

[12]李卓,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40-45.吴普特,冯浩,等.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影响模拟试验[

[13]解文艳,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5(3):272-275.樊贵盛.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14]李雪转,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188-190.樊贵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及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15]蒋定生,J ].水土保持通报,1984,4(4):7-9.黄国俊,谢永生.黄土高原土壤入渗能力野外测试[

[16]邓鉴锋.西樵山森林改造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广东林业科技,2005,21(2):14-18.

[17]王兵,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魏文俊,冷泠.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研究[

(3):1-5.

[18]许明祥,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54-58.刘国彬.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19]王旭.不同水源林林下植被———土壤水文特性的比较研究[D ].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

[20]王峰,J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1):15-19.石辉.林地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与土壤入渗过程的研究[

[21]李晓宏,J ].林业科技,2010,35(2):22-24.高甲荣,张金瑞.密云水库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试验[

[22]孙丽静,J ].广东林业科技,2007,23(1):47-52.陈红跃,方卓林,等.佛山市风水林林地表层土壤持水特性研究[

[23]张侃侃,J ].干旱区研究,2011,28(5):808-812.卜崇峰,高国雄.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24]Lipiec J ,Kus ,J ,Slowinska-Jurkiewicz A ,et al.Soil porosity and water infiltration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methods [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6,89:210-220.

[25]张建伟,.西南农业学报,2009,22(2):419-苏子友,刘华.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

422.

[26]王健,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6):159-162.吴发启,孟秦倩,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下渗特征试验研究[

[27]赵洪利,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李军,贾志宽,等.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7-20.

[28]张仁陟,J ].草业学报,2011,20(4):1-10.罗珠珠,蔡立群,等.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29]张海林,J ].土壤,2003,35(2):140-144.秦耀东,朱文珊.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0]董三孝.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对土壤入渗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1-5.[31]徐敬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王国梁,陈云明,等.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J ]

19-25.

[32]刘爽,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65-何文清,严昌荣,等.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70.

[33]Ma Y ,Feng S ,Su D ,et al.Modeling water infiltration in a large layered soil column with a modified Green-Ampt model and

HYDRUS-1D [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0,71:40-47.

[34]蒙宽宏.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5]伍靖伟,J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44-47.杨金忠.圭夫仪与双套环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的试验比较[

[36]Chowdary V M ,RaoM D ,Jaiswal C S.Study of infiltrati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83:69-78.

[37]吴发启,J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3):39-41.赵西宁,崔卫芳.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测试方法对比研究[

[38]马晓刚.缙云山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入渗性能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39]Buczko U ,Bens O ,Huttl RF.Water infiltration and hydrophobicity in forest soils of a pine-beech transformation chronose-

quence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6,331:383-395.

[40]王文焰,J ].水土保持学报,1991,5(4):38-44.张建丰.田间土壤入渗试验装置的研究[

[41]Buttle J M ,Murray C D.Infiltration and soil water mixing on forested and harvested slopes during spring snowmelt ,Turkey

Lakes Watershed ,central Ontario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306:1-20.

[42]雷廷武,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5.毛丽丽,李鑫,等.土壤入渗性能的线源入流测量方法研究[

[43]张雅楠,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99-104.黄兴法,毛丽丽,等.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原理与应用研究[

[44]吕刚,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494-499.吴祥云.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相关内容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土壤水动力学 学 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 学 号: 姓 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研究与运用 摘要:土壤水的基质势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土壤水分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性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 ...

  • 黄土区荒草地和裸地土壤水分的循环特征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0月 第16卷 第10期 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Oct.2005,16(10)∶1853-1857 黄土区荒草地和裸地土壤水分的循环特征 陈洪松 1,233 3 邵明安 王克林 21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 ...

  • 干旱荒漠植物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
  • 论文题目(中文) 论文题目(外文) 毕业论文 干旱荒漠植物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 Ⅱ 干旱荒漠植物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 摘 要 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枢纽,降水和土壤性质共同决定了土壤水的入渗特征,研究土壤水对降水的响应对研究荒漠区生态及水文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黑河下游干旱荒漠区为背景,对年内降 ...

  • 水文与水资源
  • <水文与水资源学>知识点 Ch01 绪论 1水文&水资源 水 文--泛指自然界中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水资源--广义上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对人类活动具有使用价值 和经济价值的水 狭义上指在一定经济技术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文与水 ...

  • 云阳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云阳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论文选题题目 云阳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 ...

  •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_许明祥
  • 54 第18卷第4期 2002年7月农业工程学报 T ransac tio ns of th e CSA E V ol. 18 N o. 4J uly 2002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许明祥, 刘国彬, 卜崇峰, 贾海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介绍了 ...

  • 石油污染土的击实特性
  • V01.37No.3Mav201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YDROGEOLOGY&ENGINEERINGGEOLOGY 第37卷第3期 2010年5月 石油污染土的击实特性 郑天元1,杨俊杰1,刘江娇1,童玲2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100: 2.华北水 ...

  •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1 黄土的物理性质 试验用黄土采用甘肃兰(州)海(石湾)高速公路工程现场扰动土,其物理性质主要由它的物理性质指标来体现,其物理性质指标主要有:孔隙率.天然含水量.容重和液塑限等. 由于黄土的生成与存在条件比较特殊,它的孔隙率比普通土的孔隙率要大.一般黄土中存在肉眼易见的孔隙 ...

  • 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
  • 第27卷 第5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 ol.27 No.5 68 2011年 5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May. 2011 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 胡顺军1,2,田长彦1,2,宋郁东2,甘永德2,3 (1.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