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教师杨小云31年的坚守与这个贫困村已血肉相连

留守教师杨小云31年的坚守与这个贫困村已血肉相连

杨小云是陆良杨间房小学唯一的教师暑假前不久,思索再三的杨小云从马街镇中心学校领取了一张退休申请表,按照陆良县小学教师年满50岁、有30年教龄即可退休的政策规定,他已经达到回家养老的条件。但一个多月后,这张皱巴巴的申请表被再次从书桌底部翻出时,依然一字未填。杨小云很纠结,问起原因,他低头对着水烟筒狠狠地猛抽了两口:“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啊,我退了,学生咋个整?”他的表情满是无奈,自1983年开始在杨间房小学任教后,此后31年间,他一直是这个陆良贫困山村里唯一的老师。多年后,这里的老学校已经卖给村民用作牛圈,新建的校舍旁还修建了篮球场;营养餐也给山里学生带去了实惠,唯一不变的是,依然没有其他老师愿意轻易涉足这块贫瘠的土地。

杨小云正在给同学们上课他把全部的青春都给了杨间房小学在陆良的地理版图上,地处云南省第一大坝子的马街镇海拔1840m,地势平坦,不过同在该辖区内的杨间房村却有着天壤之别,除了海拔剧增到2700米以外,不便的交通成为了这里多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重要因素。此前经历数年干旱的陆良,很多地方的土质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今年难得碰上雨水充沛,但对坐落在大山上的杨间房村来说却并不全是好事,比如刚刚修好不久的上山道路在雨水冲刷下就再次变得坑坑洼洼。不过,这样的路况在当地人看来已经极为难得了,几年前,因为不通公路,从杨间房村下山来回就得半天时间,遇到下雨天气,用时还得增加一倍。杨小云和

他的杨间房小学就坐落在村子最高的地方,食堂、教室以及教师宿舍全部集中于一栋两层的“小洋房”里,当然,这里也集中了这个男人全部火热的青春。此前很多年间,不便的交通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陆良最贫困的地方。为了生活,村里种地无钱可赚的壮劳力们,被迫一波一波地远赴外地成为“候鸟”,只留下孩子和老人守家看院。杨间房小学的校舍最为简陋的是贫乏的师资力量。过去的31年间,杨小云一直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其实他自己也没想明白,为何经常挂在腰带上的那只哨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吹了31年。他说,自己当年极力想走出杨间房,但“造化弄人”,没想到年轻时候的一个决定,竟然让自己在此后的31年时间里,一直守在了这里。即便到了退休年龄,依然与这所学校血肉相连。今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杨小云终于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杨间房小学的27名孩子也因他的去留问题站在了十字路口。退与不退的两难抉择暑假开始后,杨间房村里的留守孩子们大多被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暂时接走,平日喧闹的校园也突然安静了不少。这样的落差让每天都会到校园内转几圈的杨小云有些失落,比起平日,它的步伐甚至都慢了不少。过去多年间,这个以学校为家的男人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家人要多得多,更何况这个暑假,他怀揣了更多的心事。放假前不久,趁着下山赶集的机会,他专门跑到十余公里外的马街中心学校领取了一张退休申请表,打算申请退休。一方面,他今年53岁、有31年教龄,符合陆良当地的教师退休条件,另外,日渐变差的身体已经让他对日常教学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当然,他还担心未来退休教师工资改革后可能会影响到本来就微薄的家庭收入。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下不了退休的决心。自其1983年开始

在杨间房小学任教,因为条件艰苦,其他老师不愿上山,他是这所大山深处的马街小学分校31年来唯一的老师,正因如此,如今他面临的是退与不退的选择,而学生们面临的是未来可能无学可上的尴尬。这让他很是苦恼,回家后,干脆将申请表塞到了书桌底部,“眼不见心不烦。”确实,在用数十年的时间将自己融入杨间房小学的一草一木后,在退休与继续任教二者的选择上,他陷入了和31年前一样的纠结。

杨小云领到的退休申请表,却一直没有填写大山深处的高材生53岁的杨小云身体微微发福,头发经常保持着特有的凌乱,话不多,讲普通话时总带着浓重的陆良口音,前不久接受曲靖电视台采访时被要求讲普通话,后来看到电视中那个操着满口“马普”的自己,他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谈起自己31年前的往事,他却突然来了兴致,话也多了起来。“我可是解放后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呢!”这话倒是不假,1980年,作为杨间房村里屈指可数的初中生,杨小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当地一所高中,遗憾的是,三年后,他以几分之差被淘汰在高考的滚滚洪流之中,时至今日,这件事情依然让他遗憾不已。即便如此,这在当地村民眼里也已经是十分难得的高学历了。高考落榜又无其他道路可选,杨小云只能卷起铺盖回了村子。此时,依然满怀着梦想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重新回到当年读书时候的起点,将命运与破败得风雨飘摇的杨间房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以前的老师年级很大了,我就暂时在村里代课。”回家后,“高学历”很快为他暂时谋来一份工作,接替村里原来的老教师续了杨间房小学的“香火”,一师一校,是老师也是校长,还可以领着40块钱的工资,在当

时,可羡煞了不少人。杨小云却并不待见这份“暂时”的工作,他从未放弃过走出大山。80年代中期,无意中看到电大招生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还给学校写了一份咨询信。“当时就是想写信了解招生需要些什么条件,合适的话就去试试看。”随后便是苦苦的等待,但梦想终究遗失在邮递员的自行车上——几个月后,他偶然在山脚一个村子的信箱里翻到了电大的回信,自己完全符合条件,但距离报名截止时间早已过去了数月之久。杨间房的贫穷和闭塞第一次让年轻的杨小云伤心,想起自己以后可能要永远呆在连那个邮递员都不愿涉足的地方,他感到深深的孤独。此后,一晃就是14年。

陆良县杨间房乡村教师杨小云“上了老校长的当”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农村代课教师打开绿灯,只要通过规定考试后,再进修一年,代课教师便可转正成公办。如此一来,很多山里的代课老师也再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1997年,杨小云考取了陆良师范学校,成为这一政策的最早的受益者。但兴奋几天后,他再也高兴不起来。按照规定,在转为公办之前,代课老师必须到学校进修一年,对只有一名老师的杨间房小学而言,这一年间学生怎么办将是最大的麻烦。“条件苦,年轻人来了怎么会呆得住呢?”杨小云担心,根本没人原意来接替自己的工作,那怕只是暂时。好在当时的马街小学校长看懂了他的心事,从山下找来了另外一名代课教师接替工作,条件是:一年后让其转正。时间飞快,一年后,杨小云毕业归来,但接替他工作的那名代课老师却因为超生错过转正机会,最终只能带着遗憾和愤怒下了山。时至今日,他依然为自己这名

教书生涯中唯一的“同事”惋惜。从代课到转正,自己终于有了走出大山到马街小学任教的资本,不过事实远比他想的要糟,因为担心杨间房的孩子们没有老师,在选择下山或者继续留任这件事情上,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马街小学的老校长找到我,让我继续在留在山上。”杨小云说,自己曾经无比动摇,后来,当时马街小学老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好好在山上干,会有前途的。”后来自己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多年后,村里的条件已经有所好转,但站在杨间房小学讲台上的,依然只有自己。每次和别人说起没能走出大山的原因时,杨小云总是开玩笑,将原因归结于当年“上了老校长的当”,但讲到动情处,他便毫不掩饰自己坚守的初衷,“不想让村里的孩子出去后连男厕女厕都分不清。”

新建的杨间房小学已经有了篮球场复式教学,一人上6个科目31年后,上山的道路有所改善,杨间房小学当年的老学校也已经卖给一户村民做了牛圈,新建了校舍,但这一切并未给这所学校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当地政府此前曾以直接给老师增加职称,呼吁老师到杨间房小学任教,但杨间房小学依然像个禁区,无人愿往。杨小云有些失望,每个学期开学后,当他独自背着学生的教材上山时,这样的感觉尤为强烈。尽管如此,每天早上6点30分,他总会准时吹响上课的哨子,随后,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会相继走进两间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这是一种多年养成的习惯,结果这只哨子一吹就吹了整整31年。当地不少学校的老师有时会上山“听课”交流,离开时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杨老师复式教学经验丰富,可这其中夹杂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又有多少人知道。杨间房小学和其他一师

一校校点只有一个年级、上完就送到完小就读的的情况不同,这里孩子不多,却会隔年招生,很多年来,杨小云必须负责全校三个年级的教学,有时一三五,有时二四六。他总是将低年级的孩子单独放在一个教室,高年级的两个班则集中在一起。上课时,他会选择先给低年级孩子上课并布置作业,随后才开始高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原因是“低年级不会预习,对其他年级的干扰性较大。”课程量极大,结果却让人惊喜,2003年后,杨间房小学出来的几个毕业生在参加全镇统考后,成绩竟然都排在中间,最好的一次,竟然位列全镇第二。马街小学的领导们也总会搞突然袭击上山“听课”,几次下来,校长程华荣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课程量起码是其他老师的四倍!”杨小云倒是觉得不以为然,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语文、数学等科目外,他还是得兼任科学、体育、音乐以及美术等课程,尽管自己其实也只是个“半吊子”。说起自己教学生们唱歌这件事,杨小云觉得有些“赶鸭子上架”,此前,他专门买来了一本音乐教材,自己粗略学会后,将一些简单的歌曲教给学生,虽然跑调严重,学生们却唱得声音嘹亮,响彻山间。遇上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将孩子们带出教室,上一堂美术写生课。“让他们照着一棵树或者其他物体画,看谁画得好。”杨小云说,孩子们的作品并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但大家却画得极其认真,也许,画着画着就画出了未来。

这个用来区分上下课时间的哨子不知不觉已经吹了31年是老师,还是厨师上课、下课。杨小云说,2012年以前,自己就干了这么两件事,但是2012年以后,他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2012年,全国开始实施营养

餐政策,这本是件好事,但在山高路远的杨间房小学,这项普惠性政策在这里有米无锅的现状带来的难度却全部压在了这个年过50的男人身上。由于上山道路难走,当地中标企业并不愿意将营养餐直接送上山,有人统计,如果每天或者每周都要送的话,每生3元的标准将会至少翻一翻,如此一来,“豆腐都盘成了肉价钱了”。马街小学对此也无可奈何,领导便再一次找杨小云谈话,让他揽下这个活。知道推也推不了,他干脆豪爽的答应了。但做饭这事这事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杨间房村地势太高,村民只能看天喝水,学校水窖破败多年,早已无法使用,揽下活计后,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杨小云回家吃饭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从六点开始,他便要从家里背水到学校,给孩子们准备第二天的营养餐。本来杨小云觉得自己做饭的水平还可以,但是第一次做营养餐就碰上了困难,“米线才捞出来我就加了冷水,结果全碎了。”好在随后摸索出了经验,才逐渐适应。除了做早餐,买食材也是每周要做的工作,周五是当地集市,杨小云会在这一天下山,将买好的瘦肉以及数十斤的米线背上山,周六再将头天落下的课程补上。“有时自己实在抽不出身,便叮嘱妻子办理。”但是免费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妻子总会唠叨几句并果断拒绝,自觉理亏,杨小云也不多说话,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妻子却又背着数十斤食材走进家门。“领导说,让我再坚持八年”随着撤校并点政策实施,一师一校的校点如今在整个陆良也只有两个了。情况复杂的杨间房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个校点,最终被写入当地教育历史。如今,杨间房的孩子们在每天响彻村庄的哨声中度过童年,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成了老板。这个只有300人口的小村庄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唯一不便的,是这里的学校依

旧没有新老师来。杨小云觉得自己也在慢慢变老,上课时甚至有些力不从心。近年来,高血压等疾病缠身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最好的年华已经逝去。不过只要回到课堂,他依然将腰挺得笔直。在杨间房村民眼中,这个在讲台上独自坚守了31年的男人,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根精神标杆。自打他有了退休养老的想法后,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这所学校的未来。有一次,他问尚未在昆明找到工作的女儿是否原意回到村子接过自己的教鞭时,女儿坚决的回绝还是让他有些伤心,但他很快理解了孩子们渴望走出大山的想法。前不久,中心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再坚持八年”。杨小云苦笑着打趣说:“八年,抗战都结束了。”同样是在那一天,他从山下回家后,恰逢村里有一名年轻人结婚,他发现,这名年轻人及其父亲竟然都是他的学生。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不过心里感到高兴,回家后还不断嘀咕着问自己,如果来得及的话,这个年轻人的孩子会不会还要成为自己的学生?生活新报记者保磊张莹

本文来源:生活新报

留守教师杨小云31年的坚守与这个贫困村已血肉相连

杨小云是陆良杨间房小学唯一的教师暑假前不久,思索再三的杨小云从马街镇中心学校领取了一张退休申请表,按照陆良县小学教师年满50岁、有30年教龄即可退休的政策规定,他已经达到回家养老的条件。但一个多月后,这张皱巴巴的申请表被再次从书桌底部翻出时,依然一字未填。杨小云很纠结,问起原因,他低头对着水烟筒狠狠地猛抽了两口:“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啊,我退了,学生咋个整?”他的表情满是无奈,自1983年开始在杨间房小学任教后,此后31年间,他一直是这个陆良贫困山村里唯一的老师。多年后,这里的老学校已经卖给村民用作牛圈,新建的校舍旁还修建了篮球场;营养餐也给山里学生带去了实惠,唯一不变的是,依然没有其他老师愿意轻易涉足这块贫瘠的土地。

杨小云正在给同学们上课他把全部的青春都给了杨间房小学在陆良的地理版图上,地处云南省第一大坝子的马街镇海拔1840m,地势平坦,不过同在该辖区内的杨间房村却有着天壤之别,除了海拔剧增到2700米以外,不便的交通成为了这里多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重要因素。此前经历数年干旱的陆良,很多地方的土质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今年难得碰上雨水充沛,但对坐落在大山上的杨间房村来说却并不全是好事,比如刚刚修好不久的上山道路在雨水冲刷下就再次变得坑坑洼洼。不过,这样的路况在当地人看来已经极为难得了,几年前,因为不通公路,从杨间房村下山来回就得半天时间,遇到下雨天气,用时还得增加一倍。杨小云和

他的杨间房小学就坐落在村子最高的地方,食堂、教室以及教师宿舍全部集中于一栋两层的“小洋房”里,当然,这里也集中了这个男人全部火热的青春。此前很多年间,不便的交通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陆良最贫困的地方。为了生活,村里种地无钱可赚的壮劳力们,被迫一波一波地远赴外地成为“候鸟”,只留下孩子和老人守家看院。杨间房小学的校舍最为简陋的是贫乏的师资力量。过去的31年间,杨小云一直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其实他自己也没想明白,为何经常挂在腰带上的那只哨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吹了31年。他说,自己当年极力想走出杨间房,但“造化弄人”,没想到年轻时候的一个决定,竟然让自己在此后的31年时间里,一直守在了这里。即便到了退休年龄,依然与这所学校血肉相连。今年,到了退休年龄的杨小云终于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杨间房小学的27名孩子也因他的去留问题站在了十字路口。退与不退的两难抉择暑假开始后,杨间房村里的留守孩子们大多被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暂时接走,平日喧闹的校园也突然安静了不少。这样的落差让每天都会到校园内转几圈的杨小云有些失落,比起平日,它的步伐甚至都慢了不少。过去多年间,这个以学校为家的男人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家人要多得多,更何况这个暑假,他怀揣了更多的心事。放假前不久,趁着下山赶集的机会,他专门跑到十余公里外的马街中心学校领取了一张退休申请表,打算申请退休。一方面,他今年53岁、有31年教龄,符合陆良当地的教师退休条件,另外,日渐变差的身体已经让他对日常教学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当然,他还担心未来退休教师工资改革后可能会影响到本来就微薄的家庭收入。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下不了退休的决心。自其1983年开始

在杨间房小学任教,因为条件艰苦,其他老师不愿上山,他是这所大山深处的马街小学分校31年来唯一的老师,正因如此,如今他面临的是退与不退的选择,而学生们面临的是未来可能无学可上的尴尬。这让他很是苦恼,回家后,干脆将申请表塞到了书桌底部,“眼不见心不烦。”确实,在用数十年的时间将自己融入杨间房小学的一草一木后,在退休与继续任教二者的选择上,他陷入了和31年前一样的纠结。

杨小云领到的退休申请表,却一直没有填写大山深处的高材生53岁的杨小云身体微微发福,头发经常保持着特有的凌乱,话不多,讲普通话时总带着浓重的陆良口音,前不久接受曲靖电视台采访时被要求讲普通话,后来看到电视中那个操着满口“马普”的自己,他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谈起自己31年前的往事,他却突然来了兴致,话也多了起来。“我可是解放后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呢!”这话倒是不假,1980年,作为杨间房村里屈指可数的初中生,杨小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当地一所高中,遗憾的是,三年后,他以几分之差被淘汰在高考的滚滚洪流之中,时至今日,这件事情依然让他遗憾不已。即便如此,这在当地村民眼里也已经是十分难得的高学历了。高考落榜又无其他道路可选,杨小云只能卷起铺盖回了村子。此时,依然满怀着梦想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重新回到当年读书时候的起点,将命运与破败得风雨飘摇的杨间房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以前的老师年级很大了,我就暂时在村里代课。”回家后,“高学历”很快为他暂时谋来一份工作,接替村里原来的老教师续了杨间房小学的“香火”,一师一校,是老师也是校长,还可以领着40块钱的工资,在当

时,可羡煞了不少人。杨小云却并不待见这份“暂时”的工作,他从未放弃过走出大山。80年代中期,无意中看到电大招生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还给学校写了一份咨询信。“当时就是想写信了解招生需要些什么条件,合适的话就去试试看。”随后便是苦苦的等待,但梦想终究遗失在邮递员的自行车上——几个月后,他偶然在山脚一个村子的信箱里翻到了电大的回信,自己完全符合条件,但距离报名截止时间早已过去了数月之久。杨间房的贫穷和闭塞第一次让年轻的杨小云伤心,想起自己以后可能要永远呆在连那个邮递员都不愿涉足的地方,他感到深深的孤独。此后,一晃就是14年。

陆良县杨间房乡村教师杨小云“上了老校长的当”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农村代课教师打开绿灯,只要通过规定考试后,再进修一年,代课教师便可转正成公办。如此一来,很多山里的代课老师也再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1997年,杨小云考取了陆良师范学校,成为这一政策的最早的受益者。但兴奋几天后,他再也高兴不起来。按照规定,在转为公办之前,代课老师必须到学校进修一年,对只有一名老师的杨间房小学而言,这一年间学生怎么办将是最大的麻烦。“条件苦,年轻人来了怎么会呆得住呢?”杨小云担心,根本没人原意来接替自己的工作,那怕只是暂时。好在当时的马街小学校长看懂了他的心事,从山下找来了另外一名代课教师接替工作,条件是:一年后让其转正。时间飞快,一年后,杨小云毕业归来,但接替他工作的那名代课老师却因为超生错过转正机会,最终只能带着遗憾和愤怒下了山。时至今日,他依然为自己这名

教书生涯中唯一的“同事”惋惜。从代课到转正,自己终于有了走出大山到马街小学任教的资本,不过事实远比他想的要糟,因为担心杨间房的孩子们没有老师,在选择下山或者继续留任这件事情上,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马街小学的老校长找到我,让我继续在留在山上。”杨小云说,自己曾经无比动摇,后来,当时马街小学老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好好在山上干,会有前途的。”后来自己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多年后,村里的条件已经有所好转,但站在杨间房小学讲台上的,依然只有自己。每次和别人说起没能走出大山的原因时,杨小云总是开玩笑,将原因归结于当年“上了老校长的当”,但讲到动情处,他便毫不掩饰自己坚守的初衷,“不想让村里的孩子出去后连男厕女厕都分不清。”

新建的杨间房小学已经有了篮球场复式教学,一人上6个科目31年后,上山的道路有所改善,杨间房小学当年的老学校也已经卖给一户村民做了牛圈,新建了校舍,但这一切并未给这所学校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当地政府此前曾以直接给老师增加职称,呼吁老师到杨间房小学任教,但杨间房小学依然像个禁区,无人愿往。杨小云有些失望,每个学期开学后,当他独自背着学生的教材上山时,这样的感觉尤为强烈。尽管如此,每天早上6点30分,他总会准时吹响上课的哨子,随后,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会相继走进两间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这是一种多年养成的习惯,结果这只哨子一吹就吹了整整31年。当地不少学校的老师有时会上山“听课”交流,离开时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杨老师复式教学经验丰富,可这其中夹杂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又有多少人知道。杨间房小学和其他一师

一校校点只有一个年级、上完就送到完小就读的的情况不同,这里孩子不多,却会隔年招生,很多年来,杨小云必须负责全校三个年级的教学,有时一三五,有时二四六。他总是将低年级的孩子单独放在一个教室,高年级的两个班则集中在一起。上课时,他会选择先给低年级孩子上课并布置作业,随后才开始高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原因是“低年级不会预习,对其他年级的干扰性较大。”课程量极大,结果却让人惊喜,2003年后,杨间房小学出来的几个毕业生在参加全镇统考后,成绩竟然都排在中间,最好的一次,竟然位列全镇第二。马街小学的领导们也总会搞突然袭击上山“听课”,几次下来,校长程华荣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课程量起码是其他老师的四倍!”杨小云倒是觉得不以为然,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语文、数学等科目外,他还是得兼任科学、体育、音乐以及美术等课程,尽管自己其实也只是个“半吊子”。说起自己教学生们唱歌这件事,杨小云觉得有些“赶鸭子上架”,此前,他专门买来了一本音乐教材,自己粗略学会后,将一些简单的歌曲教给学生,虽然跑调严重,学生们却唱得声音嘹亮,响彻山间。遇上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将孩子们带出教室,上一堂美术写生课。“让他们照着一棵树或者其他物体画,看谁画得好。”杨小云说,孩子们的作品并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但大家却画得极其认真,也许,画着画着就画出了未来。

这个用来区分上下课时间的哨子不知不觉已经吹了31年是老师,还是厨师上课、下课。杨小云说,2012年以前,自己就干了这么两件事,但是2012年以后,他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2012年,全国开始实施营养

餐政策,这本是件好事,但在山高路远的杨间房小学,这项普惠性政策在这里有米无锅的现状带来的难度却全部压在了这个年过50的男人身上。由于上山道路难走,当地中标企业并不愿意将营养餐直接送上山,有人统计,如果每天或者每周都要送的话,每生3元的标准将会至少翻一翻,如此一来,“豆腐都盘成了肉价钱了”。马街小学对此也无可奈何,领导便再一次找杨小云谈话,让他揽下这个活。知道推也推不了,他干脆豪爽的答应了。但做饭这事这事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杨间房村地势太高,村民只能看天喝水,学校水窖破败多年,早已无法使用,揽下活计后,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杨小云回家吃饭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从六点开始,他便要从家里背水到学校,给孩子们准备第二天的营养餐。本来杨小云觉得自己做饭的水平还可以,但是第一次做营养餐就碰上了困难,“米线才捞出来我就加了冷水,结果全碎了。”好在随后摸索出了经验,才逐渐适应。除了做早餐,买食材也是每周要做的工作,周五是当地集市,杨小云会在这一天下山,将买好的瘦肉以及数十斤的米线背上山,周六再将头天落下的课程补上。“有时自己实在抽不出身,便叮嘱妻子办理。”但是免费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妻子总会唠叨几句并果断拒绝,自觉理亏,杨小云也不多说话,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妻子却又背着数十斤食材走进家门。“领导说,让我再坚持八年”随着撤校并点政策实施,一师一校的校点如今在整个陆良也只有两个了。情况复杂的杨间房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个校点,最终被写入当地教育历史。如今,杨间房的孩子们在每天响彻村庄的哨声中度过童年,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成了老板。这个只有300人口的小村庄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唯一不便的,是这里的学校依

旧没有新老师来。杨小云觉得自己也在慢慢变老,上课时甚至有些力不从心。近年来,高血压等疾病缠身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最好的年华已经逝去。不过只要回到课堂,他依然将腰挺得笔直。在杨间房村民眼中,这个在讲台上独自坚守了31年的男人,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根精神标杆。自打他有了退休养老的想法后,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这所学校的未来。有一次,他问尚未在昆明找到工作的女儿是否原意回到村子接过自己的教鞭时,女儿坚决的回绝还是让他有些伤心,但他很快理解了孩子们渴望走出大山的想法。前不久,中心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再坚持八年”。杨小云苦笑着打趣说:“八年,抗战都结束了。”同样是在那一天,他从山下回家后,恰逢村里有一名年轻人结婚,他发现,这名年轻人及其父亲竟然都是他的学生。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不过心里感到高兴,回家后还不断嘀咕着问自己,如果来得及的话,这个年轻人的孩子会不会还要成为自己的学生?生活新报记者保磊张莹

本文来源:生活新报


相关内容

  • 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途径初探
  • [摘要]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之间日常亲情互动的缺失或不足,导致了留守儿童严重的心理焦虑,为了弥补亲情,我们从这么几个方面作了较有成效的探索:一是依托现代科技,为这些留守儿童开辟绿色情感通道:二是挖掘学校潜力,通过拓展途径和开展活动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三是组织社会活动,加强感恩教育. [关键词]弥补 ...

  • 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 摘 要:教育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出路是:改变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改革教育用人制度,改善教育管理,营造利于教师个人才能发挥的环境: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改变 ...

  •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状况与对策
  •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缺乏优越的英语教育条件,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这种状况的相应对策,以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英语学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

  • 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 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2015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 ...

  • 最美教师介绍词
  • 最美教师介绍词 为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今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濮阳日报社继续开展"濮阳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县区和学校推荐.预评和专家初评等层层筛选,我市初选出15名" ...

  • (7)山脚小学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 山脚小学留守儿童帮扶记录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辅导教师: 吕 雪 四年级辅导时间: 4 月 18 日 辅导地点: 教 室辅导学生: 陈明飞.谢莎.宴凌 学生存在问题:学生书写潦草,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掌握不 好,错误百出. 帮教措施:指导书写规范,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帮学生找出原因,进行 ...

  • 2016年马路冲村精准扶贫知识培训题
  • 2016年马路冲村精准扶贫知识培训 1.什么叫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3.我国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 ...

  • 2014年党员志愿者行动计划
  • 2014年大城小学 志愿者服务活动计划 为了深入细致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有效推动"窗口服务"."双百共建.城乡互联".破解难 ...

  • 扶不扶老人集社会双重焦虑
  • 扶不扶老人集社会双重焦虑 2011年09月07日08:16羊城晚报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但有时会迟到 [导读]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南京"彭宇案"之后,扶起摔倒的老人,成为一个极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