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故意杀人罪

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故意杀人罪 作者: 黄慧群 发布时间: 2011-07-14 10:06:06 【案情】2010年2月13日20时20分许,被告人张武驾驶浙CG2908微型奥拓牌轿车在江西省东乡县孝岗镇恒安中路江南宾馆门口撞伤被害人谢木华。事故发生后,张武将谢木华抬上车,声称送往医院救治,当车行驶至孝岗镇环城西路南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门口路段时,张武见被害人谢木华快不行了,产生惧怕心理,便将谢木华丢弃在路边后驾车逃走。当晚21时50分,谢木华被送往江西省东乡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于次日15时53分死亡。经法医鉴定,被害人谢木华系遭遇车祸后致急性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2月14日凌晨3时50分许,当被告人张武驾车行至江西东乡县景泰贵族城门口正准备逃离东乡时,被值班保安拦住,张武主动要求保安帮其打报警电话,随后交警赶至将被告人张武带回交警大队。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张武犯故意杀人罪,提请人民法院依法惩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谢木兰等五人诉请判决被告人赔偿各项经济损失合计人民币445042元。【分歧】在审理本案的过程中,对于犯罪性质的认定存在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武构成故意杀人罪。理由是:被告人交通肇事撞人后本应积极施救,其不但不抢救被害人,反而将被害人抬上车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遗弃,并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主观故意,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情形,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武构成交通肇事罪,具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理由是:被告人交通肇事后,产生惧怕心理而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又予以遗弃,客观上实施了肇事逃逸和过失致人死亡两种行为,但其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遗弃被害人是为了逃逸,因此,本案被告人张武的行为不应适用《解释》第六条之规定,而应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武构成交通肇事罪,具有逃逸的加重情节。理由是:法医鉴定结论为死者谢木华系属遭遇车祸后致急性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经咨询医学专业人员获知,被害人在被撞伤后所产生的伤情即使可以得到及时救治也很难避免其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就基本注定,与被告人是否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及是否会采取救治行为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不应让被告人承当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更不应让被告人承担由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评析】笔者赞成第一种意见。一、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相关法律规定的分析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可以看出,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到《解释》五、六条,立法意图明确,即对逃逸行为区分一般情节、恶劣情节及加重情节层层加重处罚。《解释》第五条是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文义解释,而第六条则是对“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行为所作的特别规定,明确因该种行为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明文规定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予以认定。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之所以要对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作出特别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减少和预防肇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避法律责任。二、犯罪行为转化的认定从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关键是区分交通肇事罪结果加重犯与转化的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一)加重情节的认定。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其主观方面为过失,客观上则危害了公共安全并造成了重大损失。重大损失的内容包括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将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加重情节,从条文整体内容可以推理出,前者重大损失内容中“致人死亡或重伤情节”应该理解为交通肇事后当场即死亡或重伤,如果此时逃逸则承担一般逃逸的法律责任,即交通肇事恶劣情节的法律责任。如果当场没有死亡,而是因被告人逃逸致被害人未得到救助而死亡则加重处罚。这种未得到救助情形并不以被告人主观意志而决定,即只要被害人客观上当场未死亡,被告人就应当承担因逃逸而产生的加重责任,而无论被害人是否有救或无救,也无论被告人主观如何认定。 (二)行为性质转化的认定。在不仅自己逃逸的情节下,被告人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这种行为从主观上来讲,不再是过失的心理,而转化为故意的心理,即明知被害人可能会死亡或严重残疾却主动采取措施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已转化为间接的故意。从客观上讲,这种行为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它违反了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即应该救助被害人而不实施救助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因此,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解释》第六条正是从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对此种行为作出明文规定。三、被告人张武行为的定性首先,从主观上看,被告人张武在交通肇事已经致被害人伤害结果后,不顾被害人陷于死亡的现实危险状态,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不采取措施防止死亡结果的发生,反而声称送被害人去医院,在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看到被害人快不行而丢弃在马路边上不管其死活,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其主观心理不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间接的故意。上述第二种意见以被告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不应承担故意杀人的责任是不正确的。其次,从客观行为上看,被告人张武在交通肇事后实施了《解释》第六条所规定的行为,即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并予以遗弃的行为,使被害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最后,从因果关系上看,因被告人的先前肇事行为和遗弃行为最终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被告人张武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再是交通肇事的结果加重犯的责任,而应承担因其先行行为造成他人死亡危险状态构成的不作为的刑事责任,即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故意杀人罪 作者: 黄慧群 发布时间: 2011-07-14 10:06:06 【案情】2010年2月13日20时20分许,被告人张武驾驶浙CG2908微型奥拓牌轿车在江西省东乡县孝岗镇恒安中路江南宾馆门口撞伤被害人谢木华。事故发生后,张武将谢木华抬上车,声称送往医院救治,当车行驶至孝岗镇环城西路南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门口路段时,张武见被害人谢木华快不行了,产生惧怕心理,便将谢木华丢弃在路边后驾车逃走。当晚21时50分,谢木华被送往江西省东乡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于次日15时53分死亡。经法医鉴定,被害人谢木华系遭遇车祸后致急性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2月14日凌晨3时50分许,当被告人张武驾车行至江西东乡县景泰贵族城门口正准备逃离东乡时,被值班保安拦住,张武主动要求保安帮其打报警电话,随后交警赶至将被告人张武带回交警大队。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张武犯故意杀人罪,提请人民法院依法惩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谢木兰等五人诉请判决被告人赔偿各项经济损失合计人民币445042元。【分歧】在审理本案的过程中,对于犯罪性质的认定存在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武构成故意杀人罪。理由是:被告人交通肇事撞人后本应积极施救,其不但不抢救被害人,反而将被害人抬上车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遗弃,并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主观故意,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情形,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武构成交通肇事罪,具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理由是:被告人交通肇事后,产生惧怕心理而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又予以遗弃,客观上实施了肇事逃逸和过失致人死亡两种行为,但其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遗弃被害人是为了逃逸,因此,本案被告人张武的行为不应适用《解释》第六条之规定,而应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武构成交通肇事罪,具有逃逸的加重情节。理由是:法医鉴定结论为死者谢木华系属遭遇车祸后致急性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经咨询医学专业人员获知,被害人在被撞伤后所产生的伤情即使可以得到及时救治也很难避免其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就基本注定,与被告人是否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及是否会采取救治行为并无必然联系。因此,不应让被告人承当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更不应让被告人承担由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评析】笔者赞成第一种意见。一、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相关法律规定的分析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可以看出,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到《解释》五、六条,立法意图明确,即对逃逸行为区分一般情节、恶劣情节及加重情节层层加重处罚。《解释》第五条是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文义解释,而第六条则是对“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行为所作的特别规定,明确因该种行为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明文规定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予以认定。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之所以要对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作出特别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减少和预防肇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避法律责任。二、犯罪行为转化的认定从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关键是区分交通肇事罪结果加重犯与转化的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一)加重情节的认定。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其主观方面为过失,客观上则危害了公共安全并造成了重大损失。重大损失的内容包括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将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加重情节,从条文整体内容可以推理出,前者重大损失内容中“致人死亡或重伤情节”应该理解为交通肇事后当场即死亡或重伤,如果此时逃逸则承担一般逃逸的法律责任,即交通肇事恶劣情节的法律责任。如果当场没有死亡,而是因被告人逃逸致被害人未得到救助而死亡则加重处罚。这种未得到救助情形并不以被告人主观意志而决定,即只要被害人客观上当场未死亡,被告人就应当承担因逃逸而产生的加重责任,而无论被害人是否有救或无救,也无论被告人主观如何认定。 (二)行为性质转化的认定。在不仅自己逃逸的情节下,被告人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这种行为从主观上来讲,不再是过失的心理,而转化为故意的心理,即明知被害人可能会死亡或严重残疾却主动采取措施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已转化为间接的故意。从客观上讲,这种行为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它违反了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即应该救助被害人而不实施救助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因此,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解释》第六条正是从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出发,对此种行为作出明文规定。三、被告人张武行为的定性首先,从主观上看,被告人张武在交通肇事已经致被害人伤害结果后,不顾被害人陷于死亡的现实危险状态,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不采取措施防止死亡结果的发生,反而声称送被害人去医院,在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看到被害人快不行而丢弃在马路边上不管其死活,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其主观心理不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间接的故意。上述第二种意见以被告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不应承担故意杀人的责任是不正确的。其次,从客观行为上看,被告人张武在交通肇事后实施了《解释》第六条所规定的行为,即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并予以遗弃的行为,使被害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最后,从因果关系上看,因被告人的先前肇事行为和遗弃行为最终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被告人张武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再是交通肇事的结果加重犯的责任,而应承担因其先行行为造成他人死亡危险状态构成的不作为的刑事责任,即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相关内容

  • 刑事案件案例分析
  • 阅卷笔录 一.案情介绍 被告人肖某系某公司汽车司机,酗酒后驾驶无牌照的小轿车,载着张某.唐某从某市街道行驶在超车时,将在机动车道上停留下来的系鞋带的妇女郑某及其子李某撞倒,致李某死亡.并将郑某带挂于车下.此时肖某将车暂停了一下.被告人张某.唐某发现该车撞人后,有人前来追车,即对肖某说:"有 ...

  • 柏浪涛30案例
  • 柏浪涛30个刑法案例 --@厚大司考整理自柏浪涛老师微博 一.[杀手案] 案情: 甲指使杀手乙杀死丙,给乙看了丙的多张照片和生活视频,并多次带乙近距离偷看丙,指认丙.甲然后问乙:认识丙了吧?不会搞错对象吧?乙:丙烧成灰,我也认得.甲遂放心,等乙好消息.乙清晨藏在丙小区地下车库,看到丁出来,竟以为是丙 ...

  • 大一法理学经典案例
  • 汉德公式 (1)船只冲出泊位的概率(probability)(可能性)- P : (2)因此产生的损害的程度- L : (3)充分预防的成本(burden)- B . 过失责任就取决于B是否小于L乘以P:即B小于LP.汉德法官在本案中提出的数学公式,被称为汉德公式(the Hand formula) ...

  • 2013司法考试考前刑法押题含答案及解析
  • 2013年司法考试每周必练一(刑法) 刘凤科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的特殊主体是指: A.主观恶意特别大的犯罪人 B.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犯罪主体 C.犯罪行为特别严重的犯罪主体 D.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2.张三于夜晚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车正常行驶时,李四突然翻越护栏横穿公路,张三刹车不及将李四 ...

  • 2014司考刑法讲义:犯罪中止
  • 2014司考刑法讲义:犯罪中止 2014司考刑法讲义:犯罪中止.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在司法考试复习前期尤其要重点复习.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犯罪中止的名师讲义,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2014司考刑法讲义:犯罪预备 2014司考刑法讲义:犯罪未遂 2014司考刑法讲义:主观构成要件符合 ...

  • 刑法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答案
  •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刑法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我国,狭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即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广义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附属刑法,是指附 ...

  • 2017年中级执法资格考试模拟题(一)
  • 2017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中级执法资格考试 模拟试卷(一) 注意事项: 参考民警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甲县拆迁户围堵县政府,并欲冲进政府大楼,县公安局根据情况可以决定实行现场管制.N 2.对外国人限制活动范围的期限不得 ...

  • 刑法民法课后案例分析与答案
  • 第八章 犯罪的主观方面 案例1 被告人,陈某,男,28岁,农民.陈某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一日,陈某为上山打猎,特意擦拭猎枪,因疏忽大意猎枪走火,击中其妻,致使其妻当场死亡. 问:在本案中,被告人陈某的罪过形式是什么? 答案:在本案中,从陈某所实施的行为来看,其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

  • 专升本[刑法]_试卷_答案
  • 专升本<刑法> 一. (共75题, 共150分) 1. 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下列哪种刑事法律?( ) (2分) A. 刑法立法解释 B.单行刑法 C. 刑法修正案 D.附属刑法 标准答案:B 2. 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