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粉饰我国医改现状另藏玄机

麦肯锡粉饰我国医改现状另藏玄机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06-1-23/19026.html

巫继学[个人独立学术网站:www.wayee.com,www.economics.com.cn]

§ 面对公众对医改如潮批评“麦肯锡”却大加粉饰

正当人们对我国医改进行反思,分析批判它的失败之处的关键时刻,一个叫做“麦肯锡”的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向我们展现了与公众认识相反的结果:据麦肯锡最新的调查结果却显示,8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体系在过去五年内有了一定或显著的改善,目前中国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不满集中于医保体系的发展速度。基于此,麦肯锡建议,中国政府可以考虑从已成熟的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中逐步退出,而把更多精力投入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上。(《麦肯锡建议政府逐步退出成熟城市职工医保体系》2006年1月20日东方早报)麦肯锡言论一出,令人感到震惊!此间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简直就是黑说白道!我想,如果不是公司调研分析出了错,一定是他们心灵出了错。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失败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几年来,媒体不断披露医改失败的种种事件。最新的报道就有上千万“天价医疗费”,“没钱见死不救”,医生日收两万元“回扣”之类的鲜活事例,以往的个案报道与年终盘点的宏观数据,无不将医改指向相同的路径:失败。想想当今中国,除去有权有势人群外,任何阶层的人几乎都为自己的医疗保障忧虑不堪。尽管前不久有主管部门出面试图为医改辩解,但话一露头便理所当然地遭遇如潮批评。

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改革的议论有一个倾向性的看法:就是过份市场化是医改失败的关键。社会公共产品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经营,给中国医疗卫生带来的灾难,真是地球人都知道,麦肯锡此次为中国现行医疗体制涂脂抹粉,捧上一束玫瑰花,究竟是何用心?

麦肯锡可不是随便说话的主,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是在国内收费成百上千万元也不是没有过的,何况在发达国家的收费更是以昂贵驰名呢!此间传播于世的这份报告是谁在“埋单”,无疑是一个商业秘密,人们知道的与背后隐藏的可能大相径庭。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报告说了几多真实,给人们了几多真知,其中又有几多真理?

作为以自己的思想智慧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的麦肯锡,它的商业性研究报告一般来说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它运用的方法是现代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有用的。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份报告,撇开它的分析技术与调研方法,其调研的指导思想与出发点却大受怀疑,其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言更是大出其位。

§ 麦肯锡对我国医改的基本判断难以令人接受

麦肯锡地我国医改的基本判断,是为大多数国人所不能接受的。报告说,84%的被访者认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过去5年内有了一定或显著的改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两个系统:一是它的硬件系统,二是它的软件系统。前一个系统主要涵盖硬件环境与治疗技术水平,而后一个系统主要是指医疗卫生机制,医疗保障体制,以及医疗卫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等。麦肯锡的取样调查仅仅限于其硬件系统,即所谓“硬件环境和治疗水平是最明显有所改善”。中国目前的现状恰好是,这种硬件的改善与软件的相悖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公共产品肆意市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唯利是图,医疗人员的道德沦丧,医疗卫生相关企业幕后交易,权力资本参预其后变本加厉,如此等等。为什么麦肯锡的调查对此没有任何的反映?

我们知道,问卷调查,特别是大海捞针似的拦截调查,不仅仅在中国,就算在国际上也是一种可信度最低的信息收集方式,因为这里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员引导、被调查者情绪、周围环境影响等等),结论选择性地忽略了体系中恶化的因素,比如费用和可及性(指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理心、尊重、服务及时性等),一厢情愿地认为局部改善就是整体系统改善,是难以服人的。就WHO的排名可知,中国的医疗系统在公平上是下降的。仅此可以断言,麦肯锡在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评测卫生体系上是不够专业的,也是不够坦诚的。

§ 麦肯锡是站在资本立场对我国医改说话

麦肯锡是聪明的。通篇报告不乏对低收入老百姓医疗保险的关切,他们建言政府更多地将资源投入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上。但这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上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上,政府如何界定低收入保障阶层?中高收入层为什么又被排除在保障人群之外?相同国民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国民待遇?这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实操起来,恐怕最终获利的恰好不是低收入层,而极有可能是有权有势的那些人群。

针对这个报告,许多网友都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麦肯锡不是并非站在百姓立场而是站在资本立场出谋划策。当前国际医保潮流是社会福利化,医疗减费甚至免费化,如北欧、澳洲、加拿大、香港等。中国医保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政府没有担负起自己应有责任,而将其推向市场,以为这样可以万事大吉。然而,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它除过给资本提供了更多赢利赚钱机会外,除过产生了更多地腐败分子外,老百姓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发达国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占国民收入的17%以上,而中国由1980年的3.2%经过医改而下降到了2002年的2.4%。而此时,地方政府正在为兴建形象工程不遗余力。有位在医疗单位工作的网友说得好:什么是医疗保健市场化,就是不再给医务人员发全额工资,甚至不发工资(目前实行的就是这种政策),让他们到病人那里赚钱,人为造成了医患矛盾紧张,而老百姓并不知道政府已经不给公立医院发全额工资了。医院药品收入仅为进药价的10-15%,并靠此赖以生存,而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差达500%甚至1000%以上,与此相比15%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尽管如此还有人提出要医药分开、医院不可以卖药。药品的价格根本不是卫生部门定的,而是政府定的,可各地方政府不许厂家直接将药品卖给医院,名义上是为了税收,保护地方经济,政府又想多收税收又不想负医疗价格高企的责任,实际上同时给药商谋利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 诉求“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是暗藏居心所在

如果认真阅读这个报告,我们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十分刺眼的语句是“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联系到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陈有钢的建议我们终于读出了这个关键词的真实内涵。陈说道:中国政府对城镇职工医保体系和其他保险形式的发展定位需要重新考虑。目前,对于已相对成熟的中国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体系,政府可以考虑从中逐步退出,通过拍卖等形式,将部分省市的投保人资源和结存资金拍卖给商业保险公司去经营。与此同时,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政策色彩更浓的领域,如通过税收筹资和保费交纳相结合的方式,向目前没有任何保险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个麦肯锡报告的要旨是,为提高中国商业保险覆盖率摇唇鼓舌。我真不知道,如果事情能够如愿,哪家国际商业保险公司能中这个“头彩”。

如此说来,这个麦肯锡也太不厚道了。对上述建议,我非常赞同一个网友的如下诘难:相信商业保险在中国可以起到象在美国那样的作用,可以可靠地提供举办卫生服务的资金来源并分散疾病风险,是天方夜谭的神话。在美国HMO商业医保机构是散户的代言人,它聚集了“群众力量”。它能够监督医疗机构的费用行为,拥有选择医疗机构的权力,即使如此,美国高昂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也已经开始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末的数据:美国GDP的14%用于支付各种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控制医疗卫生服务成本一直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医疗机构是公立垄断的,没有转诊机制,大医院与小医院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小医院根本没有赢的可能。这种情况下,是让商业保险听医院的还是让医院听商业保险的?更何况,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监督就算查出有什么不合理处,能怎么办?不给医院经费,不怕政府找你算帐?听医院的给医院经费,那保民的利益如何保证?另外,商业保险是否能够筹到足够的资金,保障大部分人的卫生服务权益,是一个需要仔细筹划的技术问题,涉及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又岂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调查就能做出的建议?

这就不难理解,麦肯锡为什么要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粉饰太平,要千方百计地取悦政府主管部门,要悲天悯人地讨好低收入穷人,原来是要为某些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打开通道,为他们拓展盈利商业市场。

§ 广大民众不满医改主要在于“方向”而决非“速度”

最后还要澄清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是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与速度问题。麦肯锡说,目前中国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不满集中于医保体系的发展速度。这个说法带有明显的武断成份。从过去一年多人们集中对医疗卫生改革的评价来看,人们集中讨论过的问题如政府在医疗保障上应负的责任,医保为谁服务,完全市场化取向对不对,医保要不要涵盖农民,医疗中的人文关怀,药品与医疗费天价,医院的管理体制,等等,哪一项不是关于改革的性质?哪一项不是关乎医改的方向?说老百姓的主要不满在医改的速度,不是用心良苦的杜撰,至少是有失水准的误读。如果硬往速度上扯,那就是医改对民众带来的好处发展太慢,而带来的坏处发展太猛、太快!

大多数善良的人们,还在那里以自己“社会主义”之心度麦肯锡们“资本主义”之腹,如今可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EMBA的现场教学课。

分享|--

相关阅读

中国2050路线图:国内路线篇涂建军 纵容造假等于扼杀中国经济的未来叶檀 论中国的国企改革栗彦卿 中国房价如何回归常识?陈乾 为什么中国的亿万富翁不会裸捐郎咸平 中国经济列车将面临高成本阻力张茉楠

最新资讯

麦肯锡粉饰我国医改现状另藏玄机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06-1-23/19026.html

巫继学[个人独立学术网站:www.wayee.com,www.economics.com.cn]

§ 面对公众对医改如潮批评“麦肯锡”却大加粉饰

正当人们对我国医改进行反思,分析批判它的失败之处的关键时刻,一个叫做“麦肯锡”的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向我们展现了与公众认识相反的结果:据麦肯锡最新的调查结果却显示,8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体系在过去五年内有了一定或显著的改善,目前中国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不满集中于医保体系的发展速度。基于此,麦肯锡建议,中国政府可以考虑从已成熟的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中逐步退出,而把更多精力投入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上。(《麦肯锡建议政府逐步退出成熟城市职工医保体系》2006年1月20日东方早报)麦肯锡言论一出,令人感到震惊!此间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简直就是黑说白道!我想,如果不是公司调研分析出了错,一定是他们心灵出了错。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失败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几年来,媒体不断披露医改失败的种种事件。最新的报道就有上千万“天价医疗费”,“没钱见死不救”,医生日收两万元“回扣”之类的鲜活事例,以往的个案报道与年终盘点的宏观数据,无不将医改指向相同的路径:失败。想想当今中国,除去有权有势人群外,任何阶层的人几乎都为自己的医疗保障忧虑不堪。尽管前不久有主管部门出面试图为医改辩解,但话一露头便理所当然地遭遇如潮批评。

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改革的议论有一个倾向性的看法:就是过份市场化是医改失败的关键。社会公共产品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经营,给中国医疗卫生带来的灾难,真是地球人都知道,麦肯锡此次为中国现行医疗体制涂脂抹粉,捧上一束玫瑰花,究竟是何用心?

麦肯锡可不是随便说话的主,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是在国内收费成百上千万元也不是没有过的,何况在发达国家的收费更是以昂贵驰名呢!此间传播于世的这份报告是谁在“埋单”,无疑是一个商业秘密,人们知道的与背后隐藏的可能大相径庭。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报告说了几多真实,给人们了几多真知,其中又有几多真理?

作为以自己的思想智慧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的麦肯锡,它的商业性研究报告一般来说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它运用的方法是现代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有用的。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份报告,撇开它的分析技术与调研方法,其调研的指导思想与出发点却大受怀疑,其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言更是大出其位。

§ 麦肯锡对我国医改的基本判断难以令人接受

麦肯锡地我国医改的基本判断,是为大多数国人所不能接受的。报告说,84%的被访者认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过去5年内有了一定或显著的改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两个系统:一是它的硬件系统,二是它的软件系统。前一个系统主要涵盖硬件环境与治疗技术水平,而后一个系统主要是指医疗卫生机制,医疗保障体制,以及医疗卫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等。麦肯锡的取样调查仅仅限于其硬件系统,即所谓“硬件环境和治疗水平是最明显有所改善”。中国目前的现状恰好是,这种硬件的改善与软件的相悖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公共产品肆意市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唯利是图,医疗人员的道德沦丧,医疗卫生相关企业幕后交易,权力资本参预其后变本加厉,如此等等。为什么麦肯锡的调查对此没有任何的反映?

我们知道,问卷调查,特别是大海捞针似的拦截调查,不仅仅在中国,就算在国际上也是一种可信度最低的信息收集方式,因为这里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员引导、被调查者情绪、周围环境影响等等),结论选择性地忽略了体系中恶化的因素,比如费用和可及性(指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理心、尊重、服务及时性等),一厢情愿地认为局部改善就是整体系统改善,是难以服人的。就WHO的排名可知,中国的医疗系统在公平上是下降的。仅此可以断言,麦肯锡在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评测卫生体系上是不够专业的,也是不够坦诚的。

§ 麦肯锡是站在资本立场对我国医改说话

麦肯锡是聪明的。通篇报告不乏对低收入老百姓医疗保险的关切,他们建言政府更多地将资源投入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上。但这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上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上,政府如何界定低收入保障阶层?中高收入层为什么又被排除在保障人群之外?相同国民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国民待遇?这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实操起来,恐怕最终获利的恰好不是低收入层,而极有可能是有权有势的那些人群。

针对这个报告,许多网友都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麦肯锡不是并非站在百姓立场而是站在资本立场出谋划策。当前国际医保潮流是社会福利化,医疗减费甚至免费化,如北欧、澳洲、加拿大、香港等。中国医保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政府没有担负起自己应有责任,而将其推向市场,以为这样可以万事大吉。然而,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它除过给资本提供了更多赢利赚钱机会外,除过产生了更多地腐败分子外,老百姓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发达国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占国民收入的17%以上,而中国由1980年的3.2%经过医改而下降到了2002年的2.4%。而此时,地方政府正在为兴建形象工程不遗余力。有位在医疗单位工作的网友说得好:什么是医疗保健市场化,就是不再给医务人员发全额工资,甚至不发工资(目前实行的就是这种政策),让他们到病人那里赚钱,人为造成了医患矛盾紧张,而老百姓并不知道政府已经不给公立医院发全额工资了。医院药品收入仅为进药价的10-15%,并靠此赖以生存,而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差达500%甚至1000%以上,与此相比15%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尽管如此还有人提出要医药分开、医院不可以卖药。药品的价格根本不是卫生部门定的,而是政府定的,可各地方政府不许厂家直接将药品卖给医院,名义上是为了税收,保护地方经济,政府又想多收税收又不想负医疗价格高企的责任,实际上同时给药商谋利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 诉求“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是暗藏居心所在

如果认真阅读这个报告,我们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十分刺眼的语句是“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联系到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陈有钢的建议我们终于读出了这个关键词的真实内涵。陈说道:中国政府对城镇职工医保体系和其他保险形式的发展定位需要重新考虑。目前,对于已相对成熟的中国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体系,政府可以考虑从中逐步退出,通过拍卖等形式,将部分省市的投保人资源和结存资金拍卖给商业保险公司去经营。与此同时,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政策色彩更浓的领域,如通过税收筹资和保费交纳相结合的方式,向目前没有任何保险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个麦肯锡报告的要旨是,为提高中国商业保险覆盖率摇唇鼓舌。我真不知道,如果事情能够如愿,哪家国际商业保险公司能中这个“头彩”。

如此说来,这个麦肯锡也太不厚道了。对上述建议,我非常赞同一个网友的如下诘难:相信商业保险在中国可以起到象在美国那样的作用,可以可靠地提供举办卫生服务的资金来源并分散疾病风险,是天方夜谭的神话。在美国HMO商业医保机构是散户的代言人,它聚集了“群众力量”。它能够监督医疗机构的费用行为,拥有选择医疗机构的权力,即使如此,美国高昂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也已经开始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末的数据:美国GDP的14%用于支付各种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控制医疗卫生服务成本一直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医疗机构是公立垄断的,没有转诊机制,大医院与小医院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小医院根本没有赢的可能。这种情况下,是让商业保险听医院的还是让医院听商业保险的?更何况,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监督就算查出有什么不合理处,能怎么办?不给医院经费,不怕政府找你算帐?听医院的给医院经费,那保民的利益如何保证?另外,商业保险是否能够筹到足够的资金,保障大部分人的卫生服务权益,是一个需要仔细筹划的技术问题,涉及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又岂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调查就能做出的建议?

这就不难理解,麦肯锡为什么要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粉饰太平,要千方百计地取悦政府主管部门,要悲天悯人地讨好低收入穷人,原来是要为某些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打开通道,为他们拓展盈利商业市场。

§ 广大民众不满医改主要在于“方向”而决非“速度”

最后还要澄清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是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与速度问题。麦肯锡说,目前中国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不满集中于医保体系的发展速度。这个说法带有明显的武断成份。从过去一年多人们集中对医疗卫生改革的评价来看,人们集中讨论过的问题如政府在医疗保障上应负的责任,医保为谁服务,完全市场化取向对不对,医保要不要涵盖农民,医疗中的人文关怀,药品与医疗费天价,医院的管理体制,等等,哪一项不是关于改革的性质?哪一项不是关乎医改的方向?说老百姓的主要不满在医改的速度,不是用心良苦的杜撰,至少是有失水准的误读。如果硬往速度上扯,那就是医改对民众带来的好处发展太慢,而带来的坏处发展太猛、太快!

大多数善良的人们,还在那里以自己“社会主义”之心度麦肯锡们“资本主义”之腹,如今可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EMBA的现场教学课。

分享|--

相关阅读

中国2050路线图:国内路线篇涂建军 纵容造假等于扼杀中国经济的未来叶檀 论中国的国企改革栗彦卿 中国房价如何回归常识?陈乾 为什么中国的亿万富翁不会裸捐郎咸平 中国经济列车将面临高成本阻力张茉楠

最新资讯


相关内容

  • 定价特权的药品
  • 发改委公布了一批享受单独定价特权的优质优价药品,涉及到的上市公司药品主要有白云山A.北京同仁堂.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康恩贝.紫鑫药业.天目药业等,这些享受单独定价特权的优质优价药品具有良好的规避药品降价风险的能力. 医改加速催生新的投资机会事件叙述2007年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增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

  • 新医改三年
  • 医保部门能否在地方财政破底前成功控费,实施零差率能否切断药品流通利益链,享有医疗资源特权的人群能否被彻底疏散,这些都是医改无法避开的问题,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新医改三年,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新医改方案交出的答卷令人满意吗?今后的医改之路怎么走? 五项重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医改是世界性 ...

  • 中国医疗制度改革
  • 中国医疗制度改革 摘要: 任何一个政府,如果连一个基本的人民医疗问题都无法解决,那我们还指望这个政府能给予其它我们应拥有的权利吗?医疗问题是民生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政策中的重点.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突速的发展也暴露了很多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基层设施的薄弱.解决好13亿中 ...

  • 2014年中国医护服装行业全景调研报告
  • 2014-2020年中国医护服装市场深度调查与产业竞争现状报告     [客服QQ]992930161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文章来源]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14年全球医护服装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第 ...

  • 2015-2020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前景分析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 ...

  • 医疗卫生信息监督管理平台
  • xx市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 案 V1.0 文档信息 分发控制 版本历史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 4 1.1 医疗信息与民生的关系.......... ...

  • 工商管理硕士MBA面试经典问题160问
  • 工商管理硕士MBA 面试经典问题160问 我考上了,这个资料我觉得不错,发上来希望对后来者有用. 这里有个问题集,mba 考生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是属于什么类别的,是考察考生什么方面的,该怎么回答. 还有很多真题谁要也可找我要. 1. 组织中什么样的人最难领导? 2. 你如何看待企业 ...

  • 公务员面试问题和答案
  • 公务员面试问题及答案 1.肖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1个 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看法. 这句话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思想的交换能产生乘数 效应,不同思想的交 ...

  • 解读新医改
  • 解读新医改 李玲: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北大课题组负责人. 历经三年多的讨论和准备,又经过四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和修改,社会各界热切期盼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出炉了,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