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成就

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1473亿美元,去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去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 1.67亿美元,去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生活,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

我们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

| 评论(1)

其他答案 共3条

2005-12-21 20:50 | 十级

说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1.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老祖宗不能丢”,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2. 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十七大授权发布)

胡锦涛: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说,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

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

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胡锦涛说,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

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列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 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 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

观 点、方法。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形 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如果动摇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 团结一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还为民族 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 断标准。 有了这种价值导向和判断标准,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更加彰显魅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亿万人民的行为坐标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我们党在领导人 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 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 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 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 聚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 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

代中国 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了时代 主题和思想烙印,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精髓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 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 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 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 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 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 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 领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时代精神离不开民 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

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 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

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 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 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要把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 精神力量。 2.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 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 族精神宛如长河,从远古时期的发源,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再到近 代社会的浴火重生,不断丰富和升华,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中国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在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培育 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 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 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使中华民

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 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强大力量,召唤着中华儿 女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 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是富有爱 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 的全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 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 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 新中国。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 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 辟,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维护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 统一上。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 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具有忠实于 民族整体利益、维护国

家统一的价值取向,具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 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遥远的古代,我国 各族人民就建立了广泛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政治、经济、文 化高度统一的国家。历史上,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

于分裂的时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 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抗敌报国的民族英雄为世代所颂扬,卖国求荣为 世代所不齿。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 中。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 之间建立和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汉族 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 不开,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为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 础。 ——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我国传统 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合思想,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邻”、 “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培育了热爱和平、 宽厚包容、不尚暴力的民族性格。今天,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 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 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在谋 求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勇敢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 立业之宝。“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仁者必有勇”、“见义勇为”等,是我们民族一

直 信奉的古训。从古至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强不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不懈奋斗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坚贞刚毅精神,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的 不屈不挠精神,有“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的变 革求新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 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永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永不停歇地向着更加美 好的目标奋勇攀登,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以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努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焕发爱国热情, 把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引导人们心系国家长治久安,心系民族前途命运,抓住机遇、加快 发展,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

下页 上页 第3/6页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本文由5787944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

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 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 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 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 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 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和思想保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 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 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 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3.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3.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是一项长期的艰巨 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 斗, 要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来思考 , 规划,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 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也是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 要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 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统领精神文明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文由ideithofi 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谈起

社科学院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王舴

3 月 4 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 观,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掀开了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这将是继 “五讲四美三热爱” 提出之后的又一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道 德规范。荣辱观的提出,就像 1978 年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 样,同样是对思想混乱的一种拨乱反正,这也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成熟的一种表 现。这是因为,它旗帜鲜明地为我们确立了一种真正的劳动人民的道德信仰。它 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八荣八耻”的内容,而在于由此而引发的人们对自己原有 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并进而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道德观。 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事就是对事物的界说,而今天当许多人沉醉在以金钱、 地位为理想的人生追求中时,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荣辱观对当前道德建设的 目标和定位作了界说。 “八荣八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 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尤其是对当前价值多元化造成的道德相 对主义的一个有力的回应,它如一声春雷响彻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中国的道德建 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 、何谓荣辱观

所谓荣辱观,是人们对光荣与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即是以什么为荣以 什么为耻的道德观。 “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 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 感受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尊严感和自豪感。 “辱”指耻辱, 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 己行为的过失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荣或辱总是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社会评 价的最重要的方式是社会舆论,它包括口头

议论和大众媒介两个方面。在传统社 会,口头议论是最主要的社会舆论形式,而现代社会,大众媒介则是社会舆论的 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大众媒体对现代人的荣辱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 用。而道德的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的最为基本的、最为直接 的形式,完全依靠道德主体的良心。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荣辱感。而 良心不过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并在 道德主体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自制能力。因此,对道德主 体来说,一个人的荣辱感是良心这个道德法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庭的自我审判后的情感体验。而良心

的形成离不开道德规范, 不同的道德规范会塑造出不同的道德良心。 马克思说过, “共和党人的良心不同于保皇党人的良心,有产者的良心不同于无产者的良心, 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没有思想的人的良心。(马恩全集第 6 卷第 152 页)恩 ” 格斯说过: “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马恩全集第 39 卷第 251 页)这 ” 些都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的阐发。当然对于良心的形成而言,作为意 识形态的道德规范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存在。因此,道德规范的确立是一个人的 良心形成的客观基础,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实际上就是行为规范和道 德准则。良心作为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关乎道德的命运。没有良心也就 没有道德。因此,个人良心的培养以及社会舆论(社会良心)的形成是道德得以 实现的前提。这也是道德作为一

种自律性规范的本质要求。

二、荣辱感是人基本的道德情感 荣辱感是

荣辱观的形成离不开荣辱感。荣辱感是一个理性存在者最起码的道德情感, 对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德情感本身也是道德主体的能力之一, 没有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马克思说: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 质力量。(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因此,荣辱感是道德行为价值意识的最 为活跃的因素之一。而道德感总是与一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相联系的。理想 总是以清醒的现实态度和明确的价值目标相结合,它指给人们“应当如何”的价 值取向和标准。道德作为一种应当,本身就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的实现靠的是 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 因此荣辱感是确立道德理想不可或缺的道德感情因素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八荣八耻”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有着对 道德感的激发与培养的意义。 一般地讲, “应当”本身就包含着“能够”的意思,应当做的一般都是我们 能够做的, 所以说, 道德理想又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它本身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性。 也只有从现实出发的荣辱感才能真正激发起我们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八荣八耻” 本身就是基于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而提出的,因此也就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

三、 八荣八耻”是劳动人民的荣辱观 “八荣八耻”

并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没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才提出“八荣八耻” , 而是我们的荣辱观形形色色,以致混乱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

程度,这就是当前 中国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价值多元化, 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负面效应——道德相对主 义。这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具体体现。从伦理史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以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为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以 金钱作为荣誉的象征,将金钱的价值等同于人的价值。一切剥削阶级的荣辱观的 基本特征是追求个人财产、权力和享受,将金钱、地位作为荣誉的重要标志。如 果我们敢于说实话的话, 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荣辱观与剥削阶级的荣辱观没有两

样。拜金主义已经成为很多人奉行的原则,然而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社会主义的 价值原则是什么?不言而喻, 这种价值观已经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长此以往, 可想而知。人们将金钱、地位看作成功的标尺,人人为己,将自己作为目的,将 他人和社会作为手段,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的特征一样。而劳动人民则以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看作最大的光荣,将不劳而获看作最大的耻辱。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他们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背 离人民为最大的耻辱。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八荣八耻” 正是劳动人民的荣辱观, 是无产阶级的荣辱观,更是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同时,这些荣辱观也体现了时代 精神与传统美德的结合。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等,就具有明显 的时代精神。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又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我深信, “八荣八耻”的提出将会像“真理标准”的提出一样,将对中国的 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伦

理道德建设发生深远的影响, 也许这将预示着一个道德春 天的来临。当然,作为实践理性的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自愿自由地去 创造!也需要国家及社会不懈的倡导和引导。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 价值导向的社会阶层, 他们应当以伦理教育、 社会批判和知识创造为自己的职责。 康德说: “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 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版,第 76 页。 )让我们认清自己的身份,从今天开始做起吧!

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本文由曹4560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作为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伟大祖国复兴 的火炬即将交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 伟大祖国需要的不但在政治上, 而且还要在 经济、 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 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同样它也包含在近百 年来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之中,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 一伟大的目标, 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 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巩固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 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要做

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自己的本职 工作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精神实质,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2. 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树立科 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

显示字数: 500 1000 1500 3000 4500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理念,把为

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 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 而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 也就是努 力学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勿庸置疑就是这个阶 段的中心任务,这也是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完成好学习这个中心任务是最基本 的要求,这是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储蓄能量的过程。 我庆幸生

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 这样一个加速前进的时期, 得以见证祖国一天天的 强大。我们这一代人也要下定决心,准备着付出比前辈更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 汗水去建筑宏伟的新中国。 上页

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成就

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1473亿美元,去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去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 1.67亿美元,去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后。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生活,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

我们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

| 评论(1)

其他答案 共3条

2005-12-21 20:50 | 十级

说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1.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老祖宗不能丢”,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2. 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十七大授权发布)

胡锦涛: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说,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

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

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胡锦涛说,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

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列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 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 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

观 点、方法。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形 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如果动摇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 团结一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还为民族 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 断标准。 有了这种价值导向和判断标准,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更加彰显魅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亿万人民的行为坐标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我们党在领导人 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 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 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 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 聚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 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

代中国 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了时代 主题和思想烙印,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精髓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 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 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 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 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 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 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 领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时代精神离不开民 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

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 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

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 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 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要把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 精神力量。 2.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 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 族精神宛如长河,从远古时期的发源,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再到近 代社会的浴火重生,不断丰富和升华,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中国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在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培育 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 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 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使中华民

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 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强大力量,召唤着中华儿 女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 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是富有爱 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 的全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 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 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 新中国。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 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 辟,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维护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 统一上。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 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具有忠实于 民族整体利益、维护国

家统一的价值取向,具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 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遥远的古代,我国 各族人民就建立了广泛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政治、经济、文 化高度统一的国家。历史上,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

于分裂的时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 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抗敌报国的民族英雄为世代所颂扬,卖国求荣为 世代所不齿。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 中。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 之间建立和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汉族 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 不开,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为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 础。 ——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我国传统 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合思想,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邻”、 “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培育了热爱和平、 宽厚包容、不尚暴力的民族性格。今天,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 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 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在谋 求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勇敢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 立业之宝。“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仁者必有勇”、“见义勇为”等,是我们民族一

直 信奉的古训。从古至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强不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不懈奋斗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坚贞刚毅精神,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的 不屈不挠精神,有“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的变 革求新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 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永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永不停歇地向着更加美 好的目标奋勇攀登,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以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努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焕发爱国热情, 把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引导人们心系国家长治久安,心系民族前途命运,抓住机遇、加快 发展,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

下页 上页 第3/6页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本文由5787944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

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 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 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 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 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 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和思想保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 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 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 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3.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3.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是一项长期的艰巨 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 斗, 要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来思考 , 规划,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 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也是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 要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 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统领精神文明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文由ideithofi 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谈起

社科学院 2004 级硕士研究生 王舴

3 月 4 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 观,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掀开了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这将是继 “五讲四美三热爱” 提出之后的又一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道 德规范。荣辱观的提出,就像 1978 年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 样,同样是对思想混乱的一种拨乱反正,这也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成熟的一种表 现。这是因为,它旗帜鲜明地为我们确立了一种真正的劳动人民的道德信仰。它 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八荣八耻”的内容,而在于由此而引发的人们对自己原有 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并进而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道德观。 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事就是对事物的界说,而今天当许多人沉醉在以金钱、 地位为理想的人生追求中时,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荣辱观对当前道德建设的 目标和定位作了界说。 “八荣八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 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尤其是对当前价值多元化造成的道德相 对主义的一个有力的回应,它如一声春雷响彻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中国的道德建 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 、何谓荣辱观

所谓荣辱观,是人们对光荣与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即是以什么为荣以 什么为耻的道德观。 “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 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 感受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尊严感和自豪感。 “辱”指耻辱, 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 己行为的过失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荣或辱总是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社会评 价的最重要的方式是社会舆论,它包括口头

议论和大众媒介两个方面。在传统社 会,口头议论是最主要的社会舆论形式,而现代社会,大众媒介则是社会舆论的 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大众媒体对现代人的荣辱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 用。而道德的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的最为基本的、最为直接 的形式,完全依靠道德主体的良心。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荣辱感。而 良心不过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并在 道德主体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自制能力。因此,对道德主 体来说,一个人的荣辱感是良心这个道德法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庭的自我审判后的情感体验。而良心

的形成离不开道德规范, 不同的道德规范会塑造出不同的道德良心。 马克思说过, “共和党人的良心不同于保皇党人的良心,有产者的良心不同于无产者的良心, 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没有思想的人的良心。(马恩全集第 6 卷第 152 页)恩 ” 格斯说过: “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马恩全集第 39 卷第 251 页)这 ” 些都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的阐发。当然对于良心的形成而言,作为意 识形态的道德规范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存在。因此,道德规范的确立是一个人的 良心形成的客观基础,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实际上就是行为规范和道 德准则。良心作为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关乎道德的命运。没有良心也就 没有道德。因此,个人良心的培养以及社会舆论(社会良心)的形成是道德得以 实现的前提。这也是道德作为一

种自律性规范的本质要求。

二、荣辱感是人基本的道德情感 荣辱感是

荣辱观的形成离不开荣辱感。荣辱感是一个理性存在者最起码的道德情感, 对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德情感本身也是道德主体的能力之一, 没有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马克思说: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 质力量。(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因此,荣辱感是道德行为价值意识的最 为活跃的因素之一。而道德感总是与一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相联系的。理想 总是以清醒的现实态度和明确的价值目标相结合,它指给人们“应当如何”的价 值取向和标准。道德作为一种应当,本身就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的实现靠的是 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 因此荣辱感是确立道德理想不可或缺的道德感情因素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八荣八耻”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有着对 道德感的激发与培养的意义。 一般地讲, “应当”本身就包含着“能够”的意思,应当做的一般都是我们 能够做的, 所以说, 道德理想又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它本身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性。 也只有从现实出发的荣辱感才能真正激发起我们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八荣八耻” 本身就是基于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而提出的,因此也就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

三、 八荣八耻”是劳动人民的荣辱观 “八荣八耻”

并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没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才提出“八荣八耻” , 而是我们的荣辱观形形色色,以致混乱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

程度,这就是当前 中国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价值多元化, 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负面效应——道德相对主 义。这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具体体现。从伦理史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以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为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以 金钱作为荣誉的象征,将金钱的价值等同于人的价值。一切剥削阶级的荣辱观的 基本特征是追求个人财产、权力和享受,将金钱、地位作为荣誉的重要标志。如 果我们敢于说实话的话, 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荣辱观与剥削阶级的荣辱观没有两

样。拜金主义已经成为很多人奉行的原则,然而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社会主义的 价值原则是什么?不言而喻, 这种价值观已经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长此以往, 可想而知。人们将金钱、地位看作成功的标尺,人人为己,将自己作为目的,将 他人和社会作为手段,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的特征一样。而劳动人民则以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看作最大的光荣,将不劳而获看作最大的耻辱。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他们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背 离人民为最大的耻辱。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八荣八耻” 正是劳动人民的荣辱观, 是无产阶级的荣辱观,更是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同时,这些荣辱观也体现了时代 精神与传统美德的结合。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等,就具有明显 的时代精神。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等又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我深信, “八荣八耻”的提出将会像“真理标准”的提出一样,将对中国的 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伦

理道德建设发生深远的影响, 也许这将预示着一个道德春 天的来临。当然,作为实践理性的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自愿自由地去 创造!也需要国家及社会不懈的倡导和引导。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 价值导向的社会阶层, 他们应当以伦理教育、 社会批判和知识创造为自己的职责。 康德说: “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 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版,第 76 页。 )让我们认清自己的身份,从今天开始做起吧!

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本文由曹4560贡献

doc 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作为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伟大祖国复兴 的火炬即将交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 伟大祖国需要的不但在政治上, 而且还要在 经济、 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 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同样它也包含在近百 年来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之中,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 一伟大的目标, 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 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巩固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 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要做

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自己的本职 工作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精神实质,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2. 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树立科 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

显示字数: 500 1000 1500 3000 4500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理念,把为

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 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 而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 也就是努 力学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勿庸置疑就是这个阶 段的中心任务,这也是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完成好学习这个中心任务是最基本 的要求,这是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储蓄能量的过程。 我庆幸生

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 这样一个加速前进的时期, 得以见证祖国一天天的 强大。我们这一代人也要下定决心,准备着付出比前辈更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 汗水去建筑宏伟的新中国。 上页


相关内容

  • 2010年时政热点专题二: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 2010年时政热点专题二: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60年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一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 ...

  • 2009年各市中考试题"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一目归纳
  • 2009年各市中考试题"高举旗帜 开创未来"一目归纳 一.单选题 1.(2009年黔东南州)回顾历史,我们这艘"中国号"巨轮之所以能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并且在到处是急流险滩的航程中披波斩浪,高歌向前,最终驶向富强.民主.文明. ...

  •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 ...

  • 我国近30年来的重大成就
  • 国内形势分析 第一:中国近30年来的科技成就主要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3.基础科 ...

  • 资料:新中国脚步
  • --纪念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 珍藏版资料 新中国脚步 ●强国之路 --专题·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华诞 开场白(喜迎六十年大庆)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遍地金黄,繁华似锦,高楼矗立,煤海流金,大海扬波,长城起舞. 秋天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更带来 ...

  •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 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 ...

  • 中国的成就
  •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十七大以来十年探索.十年转型.十年发展, 中国经济做到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谋求双肩,在经济技术上的合作日益加深,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国际经济风险动荡中站稳了脚跟,2010年中国GDP比上年增 ...

  •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29日在京举行,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 问:"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综合国力有 ...

  •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经 ...

  • 2014九年级思想品德试卷
  • 2014九年级思想品德试卷(1)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佳选择,请选出并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每小题2分,计24分) 1.辽宁鞍山钢铁集团的郭明义,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撑起了180个家庭的天,用6万毫升的献血挽救了75条鲜活的生命,用20年执着的无私奉献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