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诗联,回味无穷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这是汉代大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的著名诗句。   早在2000多年以前,枚乘就看出了过度舒适的生活对人体的害处,他说:出门就坐车坐轿,是下肢萎缩的病根;幽深阴凉的宫殿,是患寒热之病的媒介;明眸皓齿的美女,就像是伤人性命的斧头;各种美味食物,就像是腐蚀肠道等内脏的毒药。出舆入辇、洞房清宫,是古代皇帝、官宦追求的舒适生活,舒适是舒适了,可是却缺乏起码的运动,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没有起码的运动,很容易患病。美女、美食,也是封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目标,可诗人却指出这两样可能就是要命的毒药,话语可谓深刻。   随着阅读年龄的增长,发现不少古代文人墨客亦精于养生之道,写下了许多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妙句佳联,不仅传授给我们健康常识和益寿良方,也给予我们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玩味其间,乐趣无穷,今试析几例,与诸君共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比较留意养生之道,曾写过这样两句诗:   主人劝我洗足眠,   倒床不复闻钟鼓。   这两句诗是说,主人劝我睡前泡脚,泡得很舒服,倒床就睡着了,睡得很实,不再听见什么钟鼓之声。诗句阐明了睡前洗足――就是泡脚利于养生的道理。民谚说,树有根,人有脚,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这些谚语说明了人体健康与脚部的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功能,可以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往往是从脚部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功能,而且可以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有益健康。   北宋思想家邵雍有一首养生诗:   爽口物多终作疾,   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   不若病前能自防。   意思是说,贪图美味、吃的过多终会使人患病,七情过度也能使人致病,知道病后需要服药,不如病前注意预防。道理浅显,通俗易懂。明代御医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有这样两句诗:“食宜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意思是告诫人们要限制饮食,不宜过饱,不能暴食;适量饮酒,酒至三分就可以了,饮酒不要过频,杜绝酗酒。他谈及老人饮食时,又重申“频频慢食,不可贪多”的观点。对于节制饮食,应因人因年龄而宜。石成金《长生秘诀》中认为:一般青壮年,“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对于健康的中老年人,七八分饱即可;对于高龄老人和病人,则应“食宜半饱”,且应少吃多餐。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对仗工整的《杂赋》,其中有两句是: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诗人说是天亮起来先要梳自己的萧萧短发,就是梳头。养生学家主张“发宜常梳”。《诸病源候论》称:千遍梳头,头不白。“发为血之余,一日一次梳。”苏东坡的体会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明”,勤梳头发,睡觉也香甜了。陆游也把梳头作为养生的重头戏,曾写道:“客稀门每闭,意闷重梳头”。他老人家到80多岁时,稀疏的头发中竟然出现茸茸黑发。木梳有如此的妙用,无怪明代谢肇�称它为“木齿丹”,称其为“灵丹妙药”。医学研究证实,梳头对头部能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可以刺激加快头部的血液循环,利于头部的营养代谢。所以,经常梳头不仅有益于防止脱发,而且对于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以至于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收复台湾的一代名将郑成功写了一副自勉联: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意思是说修身养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少私寡欲,最快乐的事儿莫过于读书。寡欲,就是不贪、少一些欲望,这能使人胸怀坦荡,品质高尚,净化心灵。明代沈嘉树在《〈养病庸言〉吴承潞序》中云:历史上“言养生者不一家,大都讲求服食导引,与夫炼养之法,虽浅深不同,而莫不以寡欲为本”。明代医家龚居中也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郑成功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修身养性的道理。很多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博的知识,增长智力与才干。殊不知,读书也是一种乐趣。读书是大脑的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大脑越用越灵活,读书可以保持思维活跃,延缓大脑衰老。   读书之乐,只有酷爱读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辞官归乡,寄情于耕读之中,往往是一册在手,便陶然忘饥,宁箪食瓢饮,也不改其乐。南宋翁森亦有《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乐趣,常常妙不可言。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读书比起集声光电刺激于一体的电视、电脑,别有一番乐趣。   清代著名大画家、大文豪郑板桥,概括总结自身的养生经之后,用14个字为自家厨房撰写了一副对联:   青菜萝卜糙米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用的我国传统的瓦壶,就是俗称的泥壶,这些都出于天然、自然,绝少污染。看来郑板桥明于吃粗粮、饮天然水、食清淡有益健康的道理。这与今天那些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玉液琼浆的人,是个鲜明的对比;同时,与一些中青年人的胡吃海喝也是个鲜明的对比。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大鱼大肉、胡吃海喝是百病之源,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都与这些密切相关。   清代名人张仲甫撰写了这样一幅养生联:   贪嗔疾,即君子三戒;   定戒慧,通圣五经言。   意思是说,贪婪、嗔怒、愚痴是君子的三戒,君子应该戒除这些杂念。这副对联把儒教的入世和佛经的出世兼收并蓄地联为一体,意思是说,佛教所讲的贪婪、嗔怒、愚痴和《论语》上讲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只有务必戒除才能益寿延年。清代翟公栾自撰写养生名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此联阐述了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心浮气躁、易动肝火者确实是一副良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题于新都宝光寺的笑佛联更是说得明白:“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份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方宽心。”作者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同时褒扬笑的养生之功,寓意深刻,富于哲理。   “一代文星兼寿星”的袁枚有这样的诗句:   老行千里全凭胆,   吟问千峰屡掉头。   袁枚是清代诗人中的寿星,活了80多岁,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40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留下了《随园诗话》等著作。这两句诗道出了他的长寿得益于长期的旅游――“老行千里”。旅游,历来是传统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医学证实,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天然氧吧,清心洗肺,令人身心一新,还能陶冶人的性情,对心理产生良好影响,令人身心舒畅,旅游时的适量运动,还能调节内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这是汉代大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的著名诗句。   早在2000多年以前,枚乘就看出了过度舒适的生活对人体的害处,他说:出门就坐车坐轿,是下肢萎缩的病根;幽深阴凉的宫殿,是患寒热之病的媒介;明眸皓齿的美女,就像是伤人性命的斧头;各种美味食物,就像是腐蚀肠道等内脏的毒药。出舆入辇、洞房清宫,是古代皇帝、官宦追求的舒适生活,舒适是舒适了,可是却缺乏起码的运动,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没有起码的运动,很容易患病。美女、美食,也是封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目标,可诗人却指出这两样可能就是要命的毒药,话语可谓深刻。   随着阅读年龄的增长,发现不少古代文人墨客亦精于养生之道,写下了许多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妙句佳联,不仅传授给我们健康常识和益寿良方,也给予我们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玩味其间,乐趣无穷,今试析几例,与诸君共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比较留意养生之道,曾写过这样两句诗:   主人劝我洗足眠,   倒床不复闻钟鼓。   这两句诗是说,主人劝我睡前泡脚,泡得很舒服,倒床就睡着了,睡得很实,不再听见什么钟鼓之声。诗句阐明了睡前洗足――就是泡脚利于养生的道理。民谚说,树有根,人有脚,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这些谚语说明了人体健康与脚部的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功能,可以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往往是从脚部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功能,而且可以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有益健康。   北宋思想家邵雍有一首养生诗:   爽口物多终作疾,   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   不若病前能自防。   意思是说,贪图美味、吃的过多终会使人患病,七情过度也能使人致病,知道病后需要服药,不如病前注意预防。道理浅显,通俗易懂。明代御医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有这样两句诗:“食宜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意思是告诫人们要限制饮食,不宜过饱,不能暴食;适量饮酒,酒至三分就可以了,饮酒不要过频,杜绝酗酒。他谈及老人饮食时,又重申“频频慢食,不可贪多”的观点。对于节制饮食,应因人因年龄而宜。石成金《长生秘诀》中认为:一般青壮年,“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对于健康的中老年人,七八分饱即可;对于高龄老人和病人,则应“食宜半饱”,且应少吃多餐。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对仗工整的《杂赋》,其中有两句是: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诗人说是天亮起来先要梳自己的萧萧短发,就是梳头。养生学家主张“发宜常梳”。《诸病源候论》称:千遍梳头,头不白。“发为血之余,一日一次梳。”苏东坡的体会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明”,勤梳头发,睡觉也香甜了。陆游也把梳头作为养生的重头戏,曾写道:“客稀门每闭,意闷重梳头”。他老人家到80多岁时,稀疏的头发中竟然出现茸茸黑发。木梳有如此的妙用,无怪明代谢肇�称它为“木齿丹”,称其为“灵丹妙药”。医学研究证实,梳头对头部能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可以刺激加快头部的血液循环,利于头部的营养代谢。所以,经常梳头不仅有益于防止脱发,而且对于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以至于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收复台湾的一代名将郑成功写了一副自勉联: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意思是说修身养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少私寡欲,最快乐的事儿莫过于读书。寡欲,就是不贪、少一些欲望,这能使人胸怀坦荡,品质高尚,净化心灵。明代沈嘉树在《〈养病庸言〉吴承潞序》中云:历史上“言养生者不一家,大都讲求服食导引,与夫炼养之法,虽浅深不同,而莫不以寡欲为本”。明代医家龚居中也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郑成功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修身养性的道理。很多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博的知识,增长智力与才干。殊不知,读书也是一种乐趣。读书是大脑的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大脑越用越灵活,读书可以保持思维活跃,延缓大脑衰老。   读书之乐,只有酷爱读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辞官归乡,寄情于耕读之中,往往是一册在手,便陶然忘饥,宁箪食瓢饮,也不改其乐。南宋翁森亦有《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乐趣,常常妙不可言。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读书比起集声光电刺激于一体的电视、电脑,别有一番乐趣。   清代著名大画家、大文豪郑板桥,概括总结自身的养生经之后,用14个字为自家厨房撰写了一副对联:   青菜萝卜糙米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用的我国传统的瓦壶,就是俗称的泥壶,这些都出于天然、自然,绝少污染。看来郑板桥明于吃粗粮、饮天然水、食清淡有益健康的道理。这与今天那些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玉液琼浆的人,是个鲜明的对比;同时,与一些中青年人的胡吃海喝也是个鲜明的对比。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大鱼大肉、胡吃海喝是百病之源,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都与这些密切相关。   清代名人张仲甫撰写了这样一幅养生联:   贪嗔疾,即君子三戒;   定戒慧,通圣五经言。   意思是说,贪婪、嗔怒、愚痴是君子的三戒,君子应该戒除这些杂念。这副对联把儒教的入世和佛经的出世兼收并蓄地联为一体,意思是说,佛教所讲的贪婪、嗔怒、愚痴和《论语》上讲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只有务必戒除才能益寿延年。清代翟公栾自撰写养生名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此联阐述了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心浮气躁、易动肝火者确实是一副良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题于新都宝光寺的笑佛联更是说得明白:“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份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方宽心。”作者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同时褒扬笑的养生之功,寓意深刻,富于哲理。   “一代文星兼寿星”的袁枚有这样的诗句:   老行千里全凭胆,   吟问千峰屡掉头。   袁枚是清代诗人中的寿星,活了80多岁,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40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留下了《随园诗话》等著作。这两句诗道出了他的长寿得益于长期的旅游――“老行千里”。旅游,历来是传统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医学证实,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天然氧吧,清心洗肺,令人身心一新,还能陶冶人的性情,对心理产生良好影响,令人身心舒畅,旅游时的适量运动,还能调节内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相关内容

  • 唱戏养生乐无穷
  • 父亲从小就是个戏迷,尤其喜欢锡剧,他被那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优美动听的唱腔所感染,以致后来每天清晨自己都情不自禁地出去练功吊嗓子.退休之后,父亲更是爱上了自己唱锡剧,经常"抑扬顿挫"亮喉吊嗓,在自娱自乐中感受艺术和养生结合的真谛. 父亲唱戏总是清晨早早起床,带上他那心爱的小收音机 ...

  • 大暑养生短信
  • 大暑养生短信 1.大暑如期而至,祝福现在就发送--夏日气温高,送你凉爽的雨凉爽的风;夏日太阳大,送你防晒的雨伞防晒的护肤品;夏日易烦躁,送你快乐的心情开心的生活!祝你大暑快乐,生活愉快! 2.大暑到,快乐祝福送给你:愿炎热见你无影踪,烦恼见你绕着跑,忧愁见你冷藏掉,伤病见你掉头走.愿快乐" ...

  • 中国饮茶文化心理
  • 中国饮茶文化心理 学 中国是"茶之祖国",茶从其药用.祭品.贡品至今成为平民百姓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日不可无的生活饮料.茶自有其色香味形令人神往,赏心悦目:茶自有其生津益气,提神醒脑之功为人所用.茶从中国起传到世界五大洲,成为各国人民津津乐道的 ...

  • 休闲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 休闲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曾庆城 休闲体育与管理 系经济1班 摘要:休闲时代背景下的休闲体育养生的观念被人们广为接受,文章主要探讨休闲体育养生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休闲体育养生体育养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休闲体育 养生 前言:科技的进 ...

  • 立春后吃什么最养生
  •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立春开始,顺应春季自然界万物生机勃勃的气象,注意调养身体,就会使自己有强健的体魄迎来新的一年. 立春后饮食忌酸 立春后的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 ...

  • 春天时令 必尝绿色养生菜
  • 云南苦菜 嫩绿的春色终于在瑟瑟的寒流中缓缓而来.此时的人们不仅心灵上渴望绿色,就连肠胃也在渴望着绿色.因为绿色代表着活泼向上.代表着健康时尚.代表着与时令同步.而那些绿色新鲜的时令菜恰恰符合了人们的需要.中医认为,只有生长符合节气的食物才能得到天地的精华,最有利于人体.因此,在这个春日的季节,为您推 ...

  • 中医养生十个原则
  • 中医养生经典语录2010-02-12 18:38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防病知识.在遵循人体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的前提下,中医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果你也想通过养生以达到防病的目的,那么,请谨记以下这些中医养生经典语录吧! ...

  • 养生故事(2)
  • 宋代苏东坡食疗养生方 2011-05-07 12:01:08 江南立夏吃乌米饭的由来 2011-04-25 10:44:59 揭秘诗人陆游长寿经:常吃粥和山药促进健康 2011-04-11 11:45:16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保健大法 2011-03-24 13:45:53 百岁女寿星的长寿秘诀 ...

  • 健身养生与健康的关系
  • 健身养生与健康 科学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有丰富的体育锻炼,最一般的自然锻炼,修身养性锻炼,读书学习思考锻炼等等,都可以有效锻炼人的心身健康,促进人心身健康发展. 我们通常讲的锻炼是体育运动锻炼,体育锻炼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对抗性等特点和功能,深受大众的喜爱,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