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报告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

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

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报告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

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

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相关内容

  • 发现母亲读后感
  • 原以为这是一本早期教育方面的书,我从图书馆借来,想从中发现一些更适合我儿子的教育方法.但我错了,这是一本让我意外但惊喜的书,里面的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但却又如此让我折服.作者王东华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如此地崇高,但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却又如此势单力孤. 我被深深震憾了! "母亲"是一种 ...

  • 母爱的较量读后感
  • 母爱的较量读后感(一) 生死悬于一线,这是一场人与狼的较量,一次母爱的危情对话.为了自己的孩子,人与狼最终达成了默契,激烈最后归于平静,留下的是一声长啸,是一双死死搂着孩子的大手. 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让我们忘却了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当母亲把亲手缝的衣服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当母亲把做好的饭菜盛到 ...

  •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500字
  • 篇一:<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当我翻到<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被那优美的课题吸引了,当我细细品味这篇课文时,又深深地被那位伟大的母亲感动了. 母亲身患重病,却还细心的照料双腿瘫痪脾气暴燥的儿子,由于病重突发,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母亲生前常对儿子说:"咱娘儿俩,在一块 ...

  • 作文扩写.改写.续写.读后感的方法
  • 扩写的方法和技巧--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多以记叙文为多. 扩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扩写型,即题目中并不规定需扩写的地方,由答题者自己选定:另一种是指定扩写型,即在题目中已划好了需扩写的范围和要求. ...

  • 钢琴教师读后感
  • 钢琴教师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一本书<钢琴教师>,在此与各位家长及老师分享一点心得.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描写了如同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有着典型小市民心理的母亲把女儿当成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的工具.女主角埃里卡从 ...

  •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鲁迅的狂人日记里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一开始我还读不懂,到后来自以为的认识深刻,也还是一种思想上的清晰,意识上的模糊,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的元凶,而这个封建礼教是一个抓不着又似乎能感觉到得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一种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而我所读的 ...

  • 小团圆读后感
  • <小团圆>作者是张爱玲.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下面是YJBYS小编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小团圆读后感,欢迎阅读. 小团圆读后感(一)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 ...

  • 读[别了,我爱的中国]有感
  • 读<穷人>有感 "穷人到处都被人欺负"以前的人常常用这句话来说穷人,可 自从我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就否认了这句话.穷人虽然穷, 但在生活里他们是人穷志不穷." 自从我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后,我就感到里面的每个字, 都是充满了穷人的高 ...

  • 读后感写作的方法指导和范文
  • 读后感写作复习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在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一篇文章就叫"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 写读后感的作用:经常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提高分析文章和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 读后感的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