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转型及其思想特点

管理转型及其思想特点

蔡 茂 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系教授,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当今经济社会转型过程正在引发一个新的管理转型问题。因为传统战略决策的基础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机制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新环境的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管理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效率中心到人文价值中心的管理理念的转型、从工业经济的管理形态向知识经济的管理形态的转型、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以至全球范围的延伸的管理空间范围的转移、从硬性组织向柔性组织和虚拟组织转变的管理组织的转型。转型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创新性、融合性、动态性。

〔关键词〕经济转型 管理转型 动态融合

Managing Transformation and Its Ideaistic characteristics

Cai Maosheng

(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Guangdong, China )

Summary: The economic societ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s causing a new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problem nowadays.Becaus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 took place the graveness variety,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ppearance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existence is many and can't adapt the aspect of the new surrounding.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background desce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the management appearance of the economy from the efficiency center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with]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the humanities value center and from the industr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ppearance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from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ner part outwardly department with go to global scope of extension of the management space scope transfer and organize from the rigidity to gentle th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of the change organize and conjectu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is an innovation,fusion,dynamic state.

Key words: Economical Transformation Managing Transformation Dynamic Amalgamation 世界经济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深入,这同时意味着剧烈的经济转型到来,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管理的转型。本文试对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管理转型及其特点作一探讨。

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引发的管理转型问题

管理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的合理组织方式,是由各个时代物质财富的获得方式,或者说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必然引起管理活动的重大变革。纵观人类历史,随着农业取代狩猎和采集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围绕土地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农业管理方式是漫长农业社会的管理模式。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产生了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周期,及新的产业经济变革时代。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形态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特征的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正在迅速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引导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综合学界有关转型经济的观点,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征:经济信息化、市场全球化、产业形态知识化、产业构成的服务转向、知识资本化、设施网络化、教育终身化等。总的来说,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推进,经济和社会在转型,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势必是管理的转型。

1﹒传统战略决策的基础和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战略理论是以市场环境的有规律变化、企业内部资源优势的相对稳定性等假设为前提的。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 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交织中融合,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 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实现资本、物资、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打破国界局限,在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多样化竞争,市场需求更加多变,产品寿命周期一再缩短,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更具动态性。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意味着传统战略决策基础和条件不复存在,因为产品竞争优势的暂时性、市场态势的不稳定性、技术垄断的不可能性等造成了竞争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以往关于竞争的分析框架和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不再有效,原有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2﹒传统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机制不可能适应新的环境。传统的组织管理以职能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管理流程被分割为不同的“条块”, 管理职能分散, 层次较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种“命令-执行”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为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寿命,企业界和理论界提出或者正在试图对原有组织结构形态进行改革,纷纷探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各种组织结构形式。

3﹒实物资本与知识位置的转换, 导致管理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由于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要素市场和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趋势是实物资本与知识位置的转换, 知识的增值能力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 并且知识与人力资本的投资超过实物资本的投资。知识日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管理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这意味着管理的重心将从重视实物资本转向重视知识和人力资本, 管理活动也将围绕知识人力资本这一重心展开。这将导致管理形态的变化。

4﹒管理日益全球化,文化碰撞加剧。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管理者与世界近在咫尺。世界金融市场24小时运转,一个电话可以直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家工厂或企业,都是世界的工厂或企业,都是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因此都要遵循共同的运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的对象不限于本土的员工,也包括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员工,当代的管理是全球化管理。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人群及其经济主体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与合作。由于经济组织由不同性别、民族、种族和国籍的人群组成,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人员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化。如何对这种具有多样文化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摆在新时代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5﹒管理手段信息化。当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把全球企业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国际互联网联系到一起,从而改变企业。这要求管理者要适应管理环境变化的要求,创新管理手段。

从前面简单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经济转型必然引起管理的转型,催生着新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转型的主要方向

1﹒管理理念的转型:从效率中心到人文价值中心。

所谓管理理念,是关于管理的本质、中心、任务、出发点和归宿等问题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点。管理理念支配管理活动,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将产生什么样的管理。

对什么是管理, 古今中外和不同时期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国古代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中心位置,孔子认为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修己安人”。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本世纪初有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所谓科学管理,认为管理的中心是提高效率,人的一切行动都得符合效率逻辑,每个人都是实现高效率的工具。管理就是要设立一套非人格化的管理机构,为他们设计标准的程序和行为规范,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经济刺激达到管理的目的。这种“见物不见人”、“讲理不讲情”的管理理念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传统。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管理和50年代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行为管理,把管理的重心由“物”转移到“人”,但人仍然是被作为实现提高效率这一管理目的的重要资源而加以重视和尽量开发而已。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新背景下,管理理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手段人”、“工具人”向“目的人”、“创造人”和“文化人”转变,更加强调人的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管理不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1][P.26],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有的学者将这种管理理念概括为“3P”管理,即of the 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的);by the 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for the 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管理将不再把人看成纯粹理性的经济人,人除了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以外,同时越来越多地把工作视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管理就要更加重视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管理是鼓励创新的,不是管理者强调让你怎干就怎干,而是讲学习、交流、创新,按自己的想法干。不是组织叫干啥就干啥,而是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干最想干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总之,这种管理即所谓实现从重视“硬管理”到重视“软管理”的转变,从强调理性到重视情感的转变,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学习型组织,是实现文化管理的组织模式。这一人性化管理形式,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和继续,但决不是行为科学的简单重复。正如杜拉克所说,20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21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1][P.173]。

2﹒管理形态的转型:从工业经济的管理形态向知识经济的管理形态转变。

工业经济的管理形态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传统工业的特点是专业化分工、大量资金的聚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规模的生产和大规模销售,管理的重点是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资源是资金和技术,竞争致胜的关键是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成败在于是否掌握或者获得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推进,管理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即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形态,其本质的含义就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最大限度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企业的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强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P.67)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一脉相承,两者都把知识的生产、知识共享、知识的运用和全员参与组织创新作为新型管理头等重要的内容。知识管理与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也相通。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由于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必然十分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相通之处则在于,两者都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把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管理形态从工业社会的生产管理向今天及未来的知识管理转变,跟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转变,权力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演变的方向是完全相吻合的。

3﹒管理空间范围的转移: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以至全球范围的延伸。

关于管理的空间概念从某种侧面反映管理的不同类型。西方古典管理阶段管理的空间概念是本企业,而且是不问环境的封闭式管理。巴纳德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组织是协作系统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封闭性。60年代初系统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系统,为管理突破组织的边界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人们开始重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但直到70年代战略研究提出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TOWS 矩阵(即威胁、机会、弱处、强处)理论框架时,人们的战略分析的空间概念仍然停留在或主要是本国甚至是本行业。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通讯、金融、运输与资讯的发展,使全球市场成为一个无国界的统一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无论资金、人才、货品与信息的流通都畅行无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世界开放的市场中,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市场之外的国家和企业变得越来越少。企业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在这种环境下,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空间概念由内部扩展到外部,由本土转向全球,由只重视局部优化(例如产品的生产)转向重视从物料的供应、加工到产品的运输、配送、仓储、销售、客户、消费者和售后服务等整个链条的紧密结合和整体优化。因此,企业要从全球的范围内统筹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不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特点和优势来设置相应的技术研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由只注重内部的管理转变到内外结合而以外部的管理为主。为了适应管理范围的扩大和重点转移,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起更灵活的、能对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组织及其运行机制,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4﹒管理组织的转型:从硬性组织向柔性组织和虚拟组织转变。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企业的组织模式先后经历了等级制、职能制、分权制等,但过去的组织,多是典型的正金字塔型组织。这种由上而下,重视等级的管理组织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提出或者正在试图对原有组织结构形态进行改革:一是组织的扁平化。减少组织层次, 压缩职能机构、打破严格的分工和专业化,建立起一种柔性、经济、灵活、高效的团队组织, 管理组织开始朝扁平化方向发展。二是组织的虚拟化。以各种方式与外部建立一种网络状的虚拟性联盟,进行虚拟式运作,利用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多为自己的弱项或别人的强项),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网络状的虚拟组织模糊了企业的边界,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正在逐步成为重要的管理组织形式。

三、转型管理思想的特点

转型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定型的”理论体系,但我们感到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已具雏形。转型管理思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创新性。这个时期出现的管理新理论都不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使用一些全新的概念和术语,例如:核心竞争力、企业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学习型组织、标杆管理、虚拟组织、知识管理、跨文化管理、全球化管理、顾客价值管理、连锁经营、绿色营销等等。在这些新理论中,我们已难以找到以往理论中所熟悉的话语和论题。这表明新经济时代的这场管理变革是管理范式的变化。

2﹒融合性。正像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更紧密的联系一样,各种管理思想不是日渐疏远、背离、对立,而是相互融合。传统的管理理论偏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学科工具进行研究,虽然今天多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理论学派显示出了明显的融合趋势,系统思维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动态融合中,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管理、硬的管理与软的管理的日渐融合是转型管理的主题。这两种管理思想的相互融合,不但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过程。[3][P.26~30]西方传统管理以追求科学和理性为主流,东方传统管理重视人文和伦理,追求人际的和谐。管理向人性化和软化转移,反映了东方管理思想更加适合新的环境。在转型的和未来的管理中,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仍然十分重要,但将作为管理的方法手段纳入新型的管理体系中,人文价值将提升到新的高度。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思想发展的主流。

3﹒动态性。转型的管理面临的是快速变化的环境,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产生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因此,转型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与环境在动态中保持其适应性。不断创新是新型管理思想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F.杜拉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0。

[2] 秦言﹒关注知识经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 崔援民,黄群慧﹒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J].中国软科学,1998,(3).

管理转型及其思想特点

蔡 茂 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系教授,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当今经济社会转型过程正在引发一个新的管理转型问题。因为传统战略决策的基础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机制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新环境的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管理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效率中心到人文价值中心的管理理念的转型、从工业经济的管理形态向知识经济的管理形态的转型、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以至全球范围的延伸的管理空间范围的转移、从硬性组织向柔性组织和虚拟组织转变的管理组织的转型。转型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创新性、融合性、动态性。

〔关键词〕经济转型 管理转型 动态融合

Managing Transformation and Its Ideaistic characteristics

Cai Maosheng

(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Guangdong, China )

Summary: The economic societ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s causing a new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problem nowadays.Becaus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 took place the graveness variety,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ppearance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existence is many and can't adapt the aspect of the new surrounding.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background desce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the management appearance of the economy from the efficiency center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with]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the humanities value center and from the industr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ppearance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from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ner part outwardly department with go to global scope of extension of the management space scope transfer and organize from the rigidity to gentle th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of the change organize and conjectu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is an innovation,fusion,dynamic state.

Key words: Economical Transformation Managing Transformation Dynamic Amalgamation 世界经济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深入,这同时意味着剧烈的经济转型到来,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管理的转型。本文试对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管理转型及其特点作一探讨。

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引发的管理转型问题

管理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的合理组织方式,是由各个时代物质财富的获得方式,或者说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必然引起管理活动的重大变革。纵观人类历史,随着农业取代狩猎和采集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围绕土地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农业管理方式是漫长农业社会的管理模式。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角,产生了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周期,及新的产业经济变革时代。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形态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特征的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正在迅速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引导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综合学界有关转型经济的观点,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征:经济信息化、市场全球化、产业形态知识化、产业构成的服务转向、知识资本化、设施网络化、教育终身化等。总的来说,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推进,经济和社会在转型,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势必是管理的转型。

1﹒传统战略决策的基础和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战略理论是以市场环境的有规律变化、企业内部资源优势的相对稳定性等假设为前提的。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 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交织中融合,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 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实现资本、物资、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打破国界局限,在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多样化竞争,市场需求更加多变,产品寿命周期一再缩短,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更具动态性。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意味着传统战略决策基础和条件不复存在,因为产品竞争优势的暂时性、市场态势的不稳定性、技术垄断的不可能性等造成了竞争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以往关于竞争的分析框架和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不再有效,原有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2﹒传统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机制不可能适应新的环境。传统的组织管理以职能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管理流程被分割为不同的“条块”, 管理职能分散, 层次较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种“命令-执行”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为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寿命,企业界和理论界提出或者正在试图对原有组织结构形态进行改革,纷纷探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各种组织结构形式。

3﹒实物资本与知识位置的转换, 导致管理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由于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要素市场和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趋势是实物资本与知识位置的转换, 知识的增值能力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 并且知识与人力资本的投资超过实物资本的投资。知识日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管理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这意味着管理的重心将从重视实物资本转向重视知识和人力资本, 管理活动也将围绕知识人力资本这一重心展开。这将导致管理形态的变化。

4﹒管理日益全球化,文化碰撞加剧。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管理者与世界近在咫尺。世界金融市场24小时运转,一个电话可以直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家工厂或企业,都是世界的工厂或企业,都是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因此都要遵循共同的运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的对象不限于本土的员工,也包括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员工,当代的管理是全球化管理。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人群及其经济主体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与合作。由于经济组织由不同性别、民族、种族和国籍的人群组成,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人员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化。如何对这种具有多样文化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摆在新时代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5﹒管理手段信息化。当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把全球企业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国际互联网联系到一起,从而改变企业。这要求管理者要适应管理环境变化的要求,创新管理手段。

从前面简单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经济转型必然引起管理的转型,催生着新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转型的主要方向

1﹒管理理念的转型:从效率中心到人文价值中心。

所谓管理理念,是关于管理的本质、中心、任务、出发点和归宿等问题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点。管理理念支配管理活动,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将产生什么样的管理。

对什么是管理, 古今中外和不同时期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国古代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中心位置,孔子认为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修己安人”。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本世纪初有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所谓科学管理,认为管理的中心是提高效率,人的一切行动都得符合效率逻辑,每个人都是实现高效率的工具。管理就是要设立一套非人格化的管理机构,为他们设计标准的程序和行为规范,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经济刺激达到管理的目的。这种“见物不见人”、“讲理不讲情”的管理理念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传统。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管理和50年代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行为管理,把管理的重心由“物”转移到“人”,但人仍然是被作为实现提高效率这一管理目的的重要资源而加以重视和尽量开发而已。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新背景下,管理理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手段人”、“工具人”向“目的人”、“创造人”和“文化人”转变,更加强调人的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管理不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1][P.26],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有的学者将这种管理理念概括为“3P”管理,即of the 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的);by the 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for the 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管理将不再把人看成纯粹理性的经济人,人除了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以外,同时越来越多地把工作视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管理就要更加重视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管理是鼓励创新的,不是管理者强调让你怎干就怎干,而是讲学习、交流、创新,按自己的想法干。不是组织叫干啥就干啥,而是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干最想干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总之,这种管理即所谓实现从重视“硬管理”到重视“软管理”的转变,从强调理性到重视情感的转变,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学习型组织,是实现文化管理的组织模式。这一人性化管理形式,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和继续,但决不是行为科学的简单重复。正如杜拉克所说,20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21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1][P.173]。

2﹒管理形态的转型:从工业经济的管理形态向知识经济的管理形态转变。

工业经济的管理形态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传统工业的特点是专业化分工、大量资金的聚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规模的生产和大规模销售,管理的重点是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资源是资金和技术,竞争致胜的关键是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成败在于是否掌握或者获得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推进,管理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即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形态,其本质的含义就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最大限度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企业的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强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P.67)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一脉相承,两者都把知识的生产、知识共享、知识的运用和全员参与组织创新作为新型管理头等重要的内容。知识管理与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也相通。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由于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必然十分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相通之处则在于,两者都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把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管理形态从工业社会的生产管理向今天及未来的知识管理转变,跟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转变,权力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演变的方向是完全相吻合的。

3﹒管理空间范围的转移: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以至全球范围的延伸。

关于管理的空间概念从某种侧面反映管理的不同类型。西方古典管理阶段管理的空间概念是本企业,而且是不问环境的封闭式管理。巴纳德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组织是协作系统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封闭性。60年代初系统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系统,为管理突破组织的边界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人们开始重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但直到70年代战略研究提出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TOWS 矩阵(即威胁、机会、弱处、强处)理论框架时,人们的战略分析的空间概念仍然停留在或主要是本国甚至是本行业。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通讯、金融、运输与资讯的发展,使全球市场成为一个无国界的统一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无论资金、人才、货品与信息的流通都畅行无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世界开放的市场中,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市场之外的国家和企业变得越来越少。企业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在这种环境下,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空间概念由内部扩展到外部,由本土转向全球,由只重视局部优化(例如产品的生产)转向重视从物料的供应、加工到产品的运输、配送、仓储、销售、客户、消费者和售后服务等整个链条的紧密结合和整体优化。因此,企业要从全球的范围内统筹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不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特点和优势来设置相应的技术研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由只注重内部的管理转变到内外结合而以外部的管理为主。为了适应管理范围的扩大和重点转移,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起更灵活的、能对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组织及其运行机制,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4﹒管理组织的转型:从硬性组织向柔性组织和虚拟组织转变。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企业的组织模式先后经历了等级制、职能制、分权制等,但过去的组织,多是典型的正金字塔型组织。这种由上而下,重视等级的管理组织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提出或者正在试图对原有组织结构形态进行改革:一是组织的扁平化。减少组织层次, 压缩职能机构、打破严格的分工和专业化,建立起一种柔性、经济、灵活、高效的团队组织, 管理组织开始朝扁平化方向发展。二是组织的虚拟化。以各种方式与外部建立一种网络状的虚拟性联盟,进行虚拟式运作,利用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多为自己的弱项或别人的强项),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网络状的虚拟组织模糊了企业的边界,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正在逐步成为重要的管理组织形式。

三、转型管理思想的特点

转型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定型的”理论体系,但我们感到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已具雏形。转型管理思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创新性。这个时期出现的管理新理论都不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使用一些全新的概念和术语,例如:核心竞争力、企业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学习型组织、标杆管理、虚拟组织、知识管理、跨文化管理、全球化管理、顾客价值管理、连锁经营、绿色营销等等。在这些新理论中,我们已难以找到以往理论中所熟悉的话语和论题。这表明新经济时代的这场管理变革是管理范式的变化。

2﹒融合性。正像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更紧密的联系一样,各种管理思想不是日渐疏远、背离、对立,而是相互融合。传统的管理理论偏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学科工具进行研究,虽然今天多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理论学派显示出了明显的融合趋势,系统思维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动态融合中,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管理、硬的管理与软的管理的日渐融合是转型管理的主题。这两种管理思想的相互融合,不但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过程。[3][P.26~30]西方传统管理以追求科学和理性为主流,东方传统管理重视人文和伦理,追求人际的和谐。管理向人性化和软化转移,反映了东方管理思想更加适合新的环境。在转型的和未来的管理中,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仍然十分重要,但将作为管理的方法手段纳入新型的管理体系中,人文价值将提升到新的高度。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思想发展的主流。

3﹒动态性。转型的管理面临的是快速变化的环境,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产生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因此,转型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与环境在动态中保持其适应性。不断创新是新型管理思想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F.杜拉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0。

[2] 秦言﹒关注知识经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 崔援民,黄群慧﹒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J].中国软科学,1998,(3).


相关内容

  • 刘卫平:创新思维与企业变革管理
  • 开启你头脑智慧,成就你企业辉煌未来 创新思维与企业变革管理 (助理林康:请看头像) 课程效益: 1. 了解十八大报告所包含的产业.经济等政策新动向,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新机遇,实现企业自身创新发展. 2. 了解企业变革的本质.动因和流程,把握企业转型发展规律.重塑企业辉煌. 3. 确立新观念.开拓 ...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3.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4.论公职人员的身份保障与廉政建设 5.行政委托研究 6.行政授权立法研究 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 8.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 9.政府行政执法研究 10 ...

  • 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路径研究_郑健壮
  • 第12卷第4期2012年7月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Vol.12,No.4Jul.2012 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路径研究 郑健壮 1 徐寅杰 2 (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 ...

  • 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 经管空间 Management 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徐东 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企业想要在这样一种新的良好的环境下同样得到长足的发展的话,就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摘 要: 实际需求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当中逐渐完成企业的转型,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 ...

  •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
  •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 摘要:特殊性研究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形成中国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范式的必然选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研究需要阐释两个命题,一是如何研究特殊性,二是特殊性是什么,前者反映的是研究方法论,后者则是分析.判断的综合结果.相对于"他国",基础教育改 ...

  •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的根源
  • 作者:王继宣 青海社会科学 1998年08期 我国自1840年被动地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经过一个多世纪畸形而缓慢的曲折历程,选择了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转型,但是,直到1978年,快速.全面的社会转型期才真正到来.这个转型期大致要到2050年基本完成,从目前到2010年或2020年(邓小平 ...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 选题方向 ...

  •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作者:沈清基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06-9-21 11:32:1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沈清基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plied Str ...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真题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西方社会学史 2001年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32分) 1."科层制"(韦伯) 2."镜中我"(库利) 3.社会事实(杜尔克姆) 4.社会交换(布劳)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48分) 1.简述韦伯的&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