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史话"之二百三十六:[司马池教子诫谎]

司马池(980—1041年)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之父。

司马池是晋朝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的后代司马阳是东征大将军,死后葬在安邑澜洄曲(今山西夏县涑水)。从此,司马池世代成为夏县人。

司马池的高祖至祖父五代因唐末五代内乱没有做官。祖父司马政做官,死后赠太子太保。父亲司马炫做官死后赠太子太傅。

司马池幼年丧父,当时家庭相当富有,财产达数十万贯。可司马池专心读书,把家产全部让给伯父、叔父们。

马池第一次进京城考进士时,临考前家人捎信告之母亲病故,司马池得信回家中。1005年司马池再次应试,一举考中进士。先授永宁县(今洛宁县)主簿。他初为官十分廉洁,上下班只骑驴。曾知河中府,历同州、杭州、虢州、晋州。

司马池之子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因是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曾经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花十九年的功夫,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是一位很有作为、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司马光出生于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父亲司马池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作为的人,从司马光小时侯起就对他要求特别严格。

司马光小的时侯,聪明、机智、勇敢。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场院里玩耍。场院里放着一口盛满水的大缸。一个小朋友爬到缸沿上去玩,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很深,那小朋友不停地挣扎着,可就是爬不上来,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拉也拉不上来。有的小朋友赶快跑去喊大人,眼看着那小朋友就快被淹死了。

就在那万分危急时刻,司马光灵机一动,迅速抄起一块大石头,“咣当“一声便将水缸击破,水从缸里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大人们赶来,都称赞司马光很机灵。

此事被绘成一幅《小儿击瓮图》,广泛流传开来。

司马光聪明伶俐,谁见了谁夸。听到人们都称赞他,司马光有点儿飘飘然了,慢慢地滋长了虚荣心。

这一年秋天,院子里的核桃树上长满了核桃,常有核桃掉在地上。

有一天,司马光和姐姐拣了一些核桃,便在堂屋里“乒乒乓乓”地砸开了。司马光把剥出来的核桃仁,放在嘴里就吃,刚一咬,立刻就吐了出来。他一边吐,一边喊:

“真涩,真涩!”

姐姐看到他那龇牙咧嘴地样子,禁不住笑了起来:

“吃核桃仁,要把外边那层嫩皮剥掉!”

司马光按姐姐说的那样去剥皮,可那层皮薄得很,实在不好剥。他用小手一点一点儿地使劲抠,抠了半天也抠不下来。

这时侯,正好家里的一位使女进屋来送开水,她看见司马光那样费劲的样子,觉得很好笑,就教给他说:

“核桃皮这样生抠不行,把核桃放在茶碗里,用开水一泡,再稍微一搓,那皮就掉了。”

司马光按使女说的方法一泡,果然很灵,核桃仁的皮轻轻一搓就掉了。司马光特别高兴。

这时,姐姐回到屋里,看弟弟剥皮的方法很妙,就问他:

“这是谁教给你用这个好法子的?”

司马光神气地说: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呀!”姐姐笑了,夸奖弟弟说:“还是我小弟弟聪明!”

孩子们在外屋说话的声音,早已传进了坐在里屋读书的父亲司马池的耳朵里。

父亲已经觉察到司马光近来有点儿骄傲,今天竟然还说起谎来,不能不管了。

于是,放下书卷,走到堂屋,问司马光:

“父亲问你,这法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司马光支支吾吾地说:

“是……不是……”

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司马光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

父亲对他说:“你们在堂屋里说的话,我全都听见了!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更要老实,不能说谎。说谎的人是最傻的,即害别人,又害自己。一个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失信于人,就没有威信,让别人看不起,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父亲不喜欢说谎的孩子。”

司马光低着头,向父亲认了错:

“父亲,是我错了,我一定改。”

司马池不仅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司马光,在读书学习方面也抓得很紧、很严。他要求司马光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然,要真正读懂。还要求他读书要有选择,不能见什么书都读。为了开扩司马光的眼界,他还带司马光到各地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大大地充实了司马光的头脑。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司马光进步很快,刚刚二十岁,便考中了进士。后来,在朝中作谏官,他忠于职守,经常给皇上提出很好的建议,勇敢地揭露贪官污吏,以为官清正廉洁著称。

司马池(980—1041年)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之父。

司马池是晋朝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的后代司马阳是东征大将军,死后葬在安邑澜洄曲(今山西夏县涑水)。从此,司马池世代成为夏县人。

司马池的高祖至祖父五代因唐末五代内乱没有做官。祖父司马政做官,死后赠太子太保。父亲司马炫做官死后赠太子太傅。

司马池幼年丧父,当时家庭相当富有,财产达数十万贯。可司马池专心读书,把家产全部让给伯父、叔父们。

马池第一次进京城考进士时,临考前家人捎信告之母亲病故,司马池得信回家中。1005年司马池再次应试,一举考中进士。先授永宁县(今洛宁县)主簿。他初为官十分廉洁,上下班只骑驴。曾知河中府,历同州、杭州、虢州、晋州。

司马池之子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因是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曾经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花十九年的功夫,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是一位很有作为、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司马光出生于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父亲司马池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作为的人,从司马光小时侯起就对他要求特别严格。

司马光小的时侯,聪明、机智、勇敢。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场院里玩耍。场院里放着一口盛满水的大缸。一个小朋友爬到缸沿上去玩,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很深,那小朋友不停地挣扎着,可就是爬不上来,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拉也拉不上来。有的小朋友赶快跑去喊大人,眼看着那小朋友就快被淹死了。

就在那万分危急时刻,司马光灵机一动,迅速抄起一块大石头,“咣当“一声便将水缸击破,水从缸里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大人们赶来,都称赞司马光很机灵。

此事被绘成一幅《小儿击瓮图》,广泛流传开来。

司马光聪明伶俐,谁见了谁夸。听到人们都称赞他,司马光有点儿飘飘然了,慢慢地滋长了虚荣心。

这一年秋天,院子里的核桃树上长满了核桃,常有核桃掉在地上。

有一天,司马光和姐姐拣了一些核桃,便在堂屋里“乒乒乓乓”地砸开了。司马光把剥出来的核桃仁,放在嘴里就吃,刚一咬,立刻就吐了出来。他一边吐,一边喊:

“真涩,真涩!”

姐姐看到他那龇牙咧嘴地样子,禁不住笑了起来:

“吃核桃仁,要把外边那层嫩皮剥掉!”

司马光按姐姐说的那样去剥皮,可那层皮薄得很,实在不好剥。他用小手一点一点儿地使劲抠,抠了半天也抠不下来。

这时侯,正好家里的一位使女进屋来送开水,她看见司马光那样费劲的样子,觉得很好笑,就教给他说:

“核桃皮这样生抠不行,把核桃放在茶碗里,用开水一泡,再稍微一搓,那皮就掉了。”

司马光按使女说的方法一泡,果然很灵,核桃仁的皮轻轻一搓就掉了。司马光特别高兴。

这时,姐姐回到屋里,看弟弟剥皮的方法很妙,就问他:

“这是谁教给你用这个好法子的?”

司马光神气地说: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呀!”姐姐笑了,夸奖弟弟说:“还是我小弟弟聪明!”

孩子们在外屋说话的声音,早已传进了坐在里屋读书的父亲司马池的耳朵里。

父亲已经觉察到司马光近来有点儿骄傲,今天竟然还说起谎来,不能不管了。

于是,放下书卷,走到堂屋,问司马光:

“父亲问你,这法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司马光支支吾吾地说:

“是……不是……”

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司马光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

父亲对他说:“你们在堂屋里说的话,我全都听见了!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更要老实,不能说谎。说谎的人是最傻的,即害别人,又害自己。一个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失信于人,就没有威信,让别人看不起,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父亲不喜欢说谎的孩子。”

司马光低着头,向父亲认了错:

“父亲,是我错了,我一定改。”

司马池不仅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司马光,在读书学习方面也抓得很紧、很严。他要求司马光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然,要真正读懂。还要求他读书要有选择,不能见什么书都读。为了开扩司马光的眼界,他还带司马光到各地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大大地充实了司马光的头脑。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司马光进步很快,刚刚二十岁,便考中了进士。后来,在朝中作谏官,他忠于职守,经常给皇上提出很好的建议,勇敢地揭露贪官污吏,以为官清正廉洁著称。


相关内容

  • "家教史话"之一百九十一:[窦燕山教子成才的诀窍]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是我国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蒙学教材<三字经>中的两句话,国人都耳熟能详. "窦燕山"其人,虽然人们不知道他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相当高,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窦燕山的 ...

  • 家教史话"之二十六:[子发母训子]
  • <子发母训子> 战国时期,楚国宣王(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的令尹(宰相)子发率兵和秦军作战,军粮用尽,派使者回朝向楚宣王催要军粮,并要使者顺便到自己家代他问候家中的老母. 子发的母亲问使者:"前方的士兵们都好吗?" 使者答道:"情况很危机,士兵们都以 ...

  • 家书介绍--家书史话--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 家书介绍 新闻来源:原鸿雁传书 发布时间:2008-7-20 18:31:54 浏览次数:378 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现今见到的最早的古籍<尚书>中,就载有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代帝王教育其子弟的文章.春秋以后,这方面的记载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家庭教育 ...

  • 谈传统家规家训中可贵的育人理念
  • 骆毅 明末刻本<颜氏家训> 传统家规家训,无论是鸿篇巨制,抑或是片纸短章,都是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思想,其所强调的"立德树人.德教宜早""严慈相济.爱而有教""知行结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身教为贵 ...

  •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四:舒元舆的[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 舒元舆(?-835年),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著作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舒元舆的弟弟们本来是承顺祖训.遵守礼仪的人,但自兄长舒元舆在京城为官之后,他们认为有所依恃,便苟且懈怠,不思进取,直至败落. 舒元舆得知这一情况之后," ...

  •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三: 杜秋娘的[金缕衣]诗
  • 杜秋娘,文学故事人物.唐朝文学家杜牧<杜秋娘诗序>中说,杜秋娘是唐代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錡之妾,善唱<金缕衣>曲. 唐穆宗(821-824年)在位时,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 "家教史话"之七十六:刘桢和他的[赠从弟]诗
  •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东平(今属山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 ...

  • "家教史话"之四十六:孔臧的[与子琳书]
  • 孔臧的<与子琳书> 孔臧(约公元前201-约前123年)是孔子的第十一代孙,孔鲋(约公元前264-前208年)的从曾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文帝时,嗣封蓼侯,武帝时为太常卿,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并请著为功令. 当他得知儿子孔琳与同学一道讲习书传,异常勤苦时,便撰写家书表示赞赏, ...

  • "家教史话"之八十:["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来历]
  •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说: "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