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壕里的机枪]之马克沁MG08

《堑壕里的机枪》之九——马克沁MG08(2)

目 录

装备背景 .............................................................................. 3

从木讷到果决 ...................................................................... 4

旨在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 7

以火药为动力的往复内燃机 ................................................ 9

沉重并稳固:MG08的橇式枪架 ........................................ 17

不简单的任务:日常维护 ................................................... 28

不必多说的结论 .................................................................. 41

MG08机枪基本技术数据 .................................................... 46

装备背景

这是一位德国朋友珍藏的其祖父1915年拍摄的照片。照片中这些一战时期的德国士兵在合影时还不曾忘记把自己最为倚重的武器——MG08重机枪搬过来置于身旁,几乎使这头机械猛兽成了照片中的主角。

“索姆河战役再次证明了机枪在防御作战中的决定性价值。如果在敌人步兵发动进攻时我方机枪能一直处于良好使用状态并能及时地进入射击位置,那么对方的步兵冲击几乎不可能成功。在进攻发起前,敌人越是想通过增加炮击的烈度摧毁我们的堑壕工事,我们就越是要依赖机枪才能打退他们的攻势。在前沿堑壕中的守军大部丧失战斗力,而敌人的拦阻弹幕又让增援部队难以到达的情况下,机枪却能出其不意地投入战斗,作为有效的火力支撑,使防御作战得以继续下去。”

——冯·霍恩(Von Hoehn),巴伐利亚第6师师部,1916年9月3日。

“对于我们的士兵而言,最大的考验就是德国人的机枪。今天那些当年的老兵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德国人的机枪子弹密集地朝他们喷射时,那情形是何等的可怖。一位来自英国北安伯兰燧发枪团的年轻军官对德军机枪部队抱有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确令人称奇’,他这样形容说,‘他们坚守并操作机枪直到被炮击阵亡’。在福利克(Fricourt)附近的堑壕中,他们就这样坚守机枪阵地,即使其他士兵大都阵亡或负伤,但他们却既不投降,也不撤离。”

——菲利普·吉布斯(Philip Gibbs),《索姆河战役,1917》

从木讷到果决

20世纪初叶,为了对抗既有的和潜在的敌人,欧洲列强纷纷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购买希拉姆·马克沁的机枪——当时由伦敦的维克斯之子-马克沁公司(Vickers Sons & Maxim)负责生产和销售。这样一来,该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线开足马力也无法应付大宗的订单。令人疑惑的是,当时德国总参谋部并未立刻认识到机枪的意义,相比之下,德皇对此却敏感得多——1888年,威廉二世曾目睹过各种机枪在斯潘道(Spandau)进行的一次野外综合对比测试。在那次演示活动中,马克沁机枪凭借卓越的性能轻而易举地让加特林、加德纳和诺登菲尔德(一译诺登飞)等机枪全都相形逊色。看到这样的场景,威廉二世由衷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枪——再无其他!”不久,威廉二世自掏腰包,为德国近卫步兵团购置了最初的一批马克沁机枪。

亲眼目睹过马克沁机枪“发飚”的德皇威廉二世对这种自动武器十分钟情,不久

即自费为自己的近卫步兵团购进了首批马克沁机枪。

在德国总参谋部对马克沁机枪表现木讷的同时,德国的对手们却相继列装了马克沁机枪,在非洲、印度以及中国等地的冲突中,马克沁机枪表现相当出色,这些消息从德国军事观察员传回德国,总参谋部大受刺激,他们终于决定采取行动。1901年,柏林一家德国公司获得了马克沁机枪的许可制造权,该枪被德军命名为

Maschinengewehr 01(简称MG01),这家公司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德意志武器弹药制造厂(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即DWM公司。此后DWM公司生产了一些MG01机枪,除了装备德军,还部分出口。德国人在装备马克沁的同时,没有忘记发挥他们严谨的学术作风,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机枪操作规范用于训练以及野外实战,这严整的规范涵盖了直接/间接射击、预设诸元夜间射击以及超越支援射击等诸多技术。

德国人的行动步伐相当迅速。到1903年,德军已经组建了11个机枪营

(Maschinengewehr-Abteilungen),每个机枪营装备有6挺由马匹牵引的MG01机枪及用于运载弹药的拖车。起初,德军也没能摆脱当时对机枪的错误认识,他们把机枪作为骑兵部队的快速机动支援火力使用,具体做法就是让机枪作为机动火力支撑,

助骑兵坚持到后援到来,夺取既定目标。但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经验使这种认识遭到了颠覆:这两场战争中,射程大大超过机枪的常规火炮可以轻易地摧毁这类作为“轻型火炮”使用的机枪,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机枪作为战术武器的未来,认识到这种武器的价值仍然是作为步兵武器和防御工事火力支撑。

鉴于原有的马克沁机枪过于笨重,德国军方命令DWM公司对该枪进行减重改造并着手开发更为合用的枪架。这项工作后来导致了MG08的出现。MG08成为德军制式机枪后,德国各个兵工厂都纷纷开始生产该枪,除了DWM公司,还包括斯潘道、但泽和厄福特等几家工厂。

MG08配有精心设计的橇式四脚枪架,比MG01略轻。其实当时英国人已经在马克沁的“减肥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在维克斯机枪上成功使用了倒转枪机结构,而这样的机构能够大大减小机匣部分的尺寸和重量。但奇怪的是,德国工程师们却并没有采纳英国人的做法,在MG08上,德国人仍然沿用MG01那样的枪机结构——马克沁机枪最为基本的机械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MG08机枪组,当时德国采用的是7人机枪组。虽然橇式四脚枪架重量较大且结构复杂,但这种枪架适用范围较大且相当稳固,可供射手实施直接射击和间接射击。

MG08还有一种改型,一般称作MG09,该枪并不是全新设计的结果,而是DWM公司自己给一种出口型马克沁所起的名称。MG09并没有被德国军队所采用,该枪实际上是是一种配用三脚架的减重型MG08。DWM公司之所以作这种改进,主要是为了同当时英国维克斯公司推出的轻量型马克沁——维克斯机枪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购买了MG09的国家并未采纳DWM公司的命名习惯,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命名。例如,罗马尼亚就在MG09的机匣顶部增加了“Mod 1910”的字样。

旨在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此时德军中每个驱逐营和步兵团都配有一个装备6挺马克沁的重机枪连——德军中马克沁的装备数量总计超过1600挺。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军队的火力能够和德国陆军相匹敌,战争初期,那种惯用的大规模步兵和骑兵突击所遭受的伤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查机制,当时的报纸还是对双方遭受的可怕伤亡数字进行了详细报道。运动战在一战的战场上被固化了,双方的战线演变成了庞大复杂的堑壕网,除了最冥顽不灵的将军,所有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战场上大规模炮击和机枪火力的重要意义。

德国人最先觉悟到“机枪”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在防御作战中,一个机枪连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营;狡猾的德国人把作为火力预备的机枪推到前沿阵地,在重要地点集中使用。由于德军一战中对机枪的成功应用,当时因战争的刺激而亢奋不已的新闻媒体极大地夸大了德军使用的机枪数量。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些资料顽固地相信那样一个神话,即德军在一战第一年里使用的重机枪多达25000挺!当然,不可否认,德国当时把装备的1600到2000挺机枪集中进行了配置,客观上造成了对方的重大伤亡,这也是报道中机枪数字讹传的一个重要诱因。

1916年,德军所有步兵师中的火力支援单位都实现了标准化。每个步兵师配有一个重机枪营,营下辖3个连,每个连拥有4名军官和133名士官和士兵,配备6

挺MG08。到1916年后期,德军再度强化了步兵火力支援力量,重机枪连被配置到每个步兵营,按照当时一个步兵师辖12个步兵营计,全师配备的重机枪数量总计达到了72挺。在前线地区,如此高密度的机枪火力几乎是无法抗拒的。战争中,MG08的产量也在逐年快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DWM和斯潘道两家工厂据说一共制造了大约72000挺MG08!

在德国陆军中,MG08通常由射手进行瞄准和射击,但其指挥则由机枪指挥官负责,后者通常由实战经验丰富并且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官充任。机枪指挥官利用望远镜来指挥射击,他负责观察弹着点并指导射手进行修正;而射手则使用俯仰手轮或略微转动回旋握把来让机枪弹道和目标重合。

在实施间接射击和超越射击时,机枪指挥官通常按照步兵排长或连长的命令行事。此时机枪的运用方式和火炮十分相像,机枪指挥官们从上级长官那里接受关于机枪配置和远程射击的基本指令。除了机枪射手娴熟的技术和指挥官敏锐的目力,地图、指

南针、测角仪以及射击数据表等都是机枪组人员的重要工具。

水冷装置可以让马克沁机枪长时间连续射击,有时几个机枪组能一口气打出上万发子弹。由于配有非常稳固且可以精细调节的枪架,MG08那4400码(约4000米)的最大射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利用航空照相技术和高精度地图,德国人可以辨别出敌人的阵地、后勤补给地域、补给及增援路线等;有了这些,再加上精密的数学计算和专门的瞄准装置,训练有素的机枪指挥官甚至可以不必观察弹着点就能把机枪交汇火力打击区直接“安排”在敌人的阵地上。机枪指挥官可以事前根据预计打击的多个目标计算好俯仰和方向参数,这样,机枪射手就可以克服黑夜、浓烟以及阴霾天气的影响而进行射击。

与此相似,在进攻行动中,部队会穿过无人区向前攻击,此时后方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机枪就需要以较高的射角进行超越射击,让弹道越过己方部队的头顶,直接砸进防守一方的堑壕,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进攻部队的前锋进入距目标地域数十码距离内时,机枪掩护火力可以通过加大射角进一步向前延伸,以杀伤正在撤退和企图增援的敌军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使用的火炮威力越来越大,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重机枪的普遍使用,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从1915年到1918年,西线战场整个变成了堑壕和地下工事构成的庞大防御工事网。

较为原始的早期坦克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堑壕战的僵局,但坦克也只是僵持均势大环境中的一个小插曲——它们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堑壕战的本质。虽然那时已经能够大规模运用坦克进行突击行动,但真正的进展还是必须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躯来实现,步兵们仍然需要跳出掩体,在狂怒的“金属暴风”中蹒跚向前,穿越被炮弹炸得如同月面般坎坷的泥泞无人区。这一任务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兵也会叫苦不迭。如果一名士兵有足够的运气穿过大部分无人地带,那么在距离敌人阵地最后几百码内,他将会受到一位真正王者的挑战——这就是对手的机枪。而在当时的机枪中,马克沁机枪又是最为可怕和有效的一种,在英国、德国、美国和俄国军队手中,莫不如此。 以火药为动力的往复内燃机

马克沁MG08的工作过程就如同一台用枪弹作为动力的小型内燃机。虽然MG08采用的枪管短后坐原理并不算复杂,但其工作过程却是由一系列复杂机件运动实现的,这些机件需要精密制造和细微调整,必须保证经常的润滑和清洁。事实上,一战时期MG08操作人员的培训往往要耗去整整一个月,其中只有很少的时间是实弹射击训练;大部分时间射手们都是在学习如何保养和装填这台“机械怪兽”,以及如何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等等。

如此全面的训练自然无可挑剔,但这也意味着德国无法及时培训出足以弥补战场损失的机枪操作人员。前线战术指挥官很快就发现,在机枪操作人员出现伤亡后,那些未经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接管这种极为重要的武器。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一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导致机枪的使用情况更为恶化:MG08过于复杂,大规模制造较为困难,而且德国高质量的钢材日益匮乏。此外,熟练工人变得越发缺乏,而MG08的生产和制造设备也日渐陈旧老化。

对于那些铁杆的技术派读者,了解马克沁机枪的工作过程一定伴随着令人兴奋的成就感。的确,作为工业技术的重要成果,马克沁机枪乃至整整一代机枪的复杂和精

密原理都非常有说明的必要。本来笔者也曾准备精心总结马克沁的工作细节,但后来发现此事已经是“前人之述备矣”。著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乔治·齐恩(George M. Chinn)在其经典著作《机枪》一书中对MG08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论如何,引述他的作品都是一个明智而高效的选择。在书中,齐恩先生从上膛的枪弹击发瞬间开始说起:

“枪弹内的发射药被点燃后,膛内压力迅速增大,弹头在高压作用下穿过枪管运行,在这一过程中,枪管和枪机都处于牢固的闭锁状态。

“发射药产生的压力会推动枪管和枪机一同后坐(此时二者仍然处于闭锁状态),在后坐距离达到3/4英寸(约19毫米)后,枪机完成解锁。解锁过程是由曲柄推动解锁凸轮,打开肘节部分,从而释放枪机。解锁完成后,后坐力就可以加速推动枪机组件向后运动并驱动曲柄转动。这一后坐动作还会带动复进簧作动铰产生转动,从而拉伸复进簧。

“曲柄转动的初期会带动闭锁连杆,迫使击针压缩击针簧向后运动,直到阻铁卡住枪机连杆上的阻铁缺口。

“解锁后的后坐过程的初段,滑动的枪机端面(T-slot)会同时从枪膛中抽出空弹壳,并从弹带上抽取一枚新弹。继续的后坐动作会驱动机匣内的凸轮,迫使滑动枪机端面向下运动,让刚从弹带中抽取的新弹和枪膛对正,同时让空弹壳进入抛壳位置。这一过程中,新弹会被枪机端面的卡爪牢固地抓住。

“后坐过程中一个凸轮连杆会使整个受弹器向右滑动,受弹器顶部的抱弹爪会向右侧抱住弹带上下一发枪弹(弹带会被底部的弹带固定爪保持在原位),同时压缩枪管复进簧。在完成整个后坐行程后,枪管和枪管延伸部分开始向前运动,受弹器组件则向左滑动,把下一发枪弹向左拖动,一直到达枪弹限位器,以备滑动枪机端面进行抽取。

“枪弹产生的后坐力彻底消耗完毕后,被拉长的复进簧开始复进运动。随着枪机向前运动,待发弹会被推送入膛。此后,枪机端面会向上抬起,让空弹壳从下端退出,同时从上方掠过弹带上新弹的底缘。

“枪机运行到最前方位置后,肘节连接部件会在连接杆的作用下处于略低于水平位置的状态。在这个牢固的闭锁位置,阻铁可以完成下沉并释放击针,这就等于解除了保险状态,此时只要射手的手指继续扣压扳机,MG08就会以全自动方式连续射击。”

想想看,如此错综复杂的组合运动以及如此众多的运动机件都在MG08的机匣内进行,这让该枪的故障判断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MG08发生故障时,拉机柄手柄的停止位置可以作为判断故障原因的重要依据;该枪的操作手册中就详细说明了拉机柄的4种停止位置及其对应的故障原因,此外还列有一些其他的故障现象以及操作失误模式。这些所谓的其他故障现象中绝对让人眼花缭乱:枪口部位过多的密封石棉丝、缩水变形的帆布弹带、磨损或划伤的枪机部件、弹力太弱或复进簧设置不当以及外部的灰尘、水气和寒冷低温等都可能造成MG08“罢工”,当然还有西线战区所特有的一个大麻烦——毒气所引发的机件腐蚀。

马克沁机枪的操作

虽然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却真实反映了一战时期德军MG08的配备情况。这个配属萨克森第780步兵团的机枪组里,指挥官配有鲁格手枪和ernglas 08型望远镜,主射手也佩戴一支鲁格,请注意副射手右侧腰间垂下的两个皮环,这一装备在战地十分常见,它的作用是协助机枪组成员在野外条件下徒手搬运机枪和弹药箱。

当年的马克沁MG08机枪射手的负担可不轻,他们要把MG08的枪身、枪架、弹药以及附件从卡车上卸下——如果他们有卡车的话——然后还要依靠人力把这笨重的大家伙搬到预先构筑好的机枪阵地。如果能够亲自搬动一次MG08,每个人都会明白为什么德国人要给MG08配备看似庞大的7人机枪组„„忙活完这些,机枪手们还得细心组装这把‘冷酷的镰刀’,使它最终成为喷射死亡弹雨的恐怖机器。

“对于那些熟悉了较为轻便简单的现代通用机枪的人而言,马克沁机枪复杂的结构和尺寸以及其配用的特殊枪架几乎可以颠覆他们对前者的认知。MG08重量惊人,外形硕大;面对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把手、刻度盘、金属匣子、调节手柄和附件——它们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伸出来——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应该由何入手来操控这挺机枪。只有对MG08的内外工作机理都十分熟悉的射手才能真正做到泰然处之。

两人利用枪架以担架姿态搬运MG08机枪的情景,这种方式只能短距离搬运机枪——MG08重达126磅(57公斤),两人绝对无法长时间应付。请注意这名射手衣袖上部佩戴的铜质毡布底机枪优秀射手证章(Machine Gun Sharpshooter),在被俘情况下,射手往往偷偷扯下这枚证章,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在机枪面前遭受重大伤亡的对手对机枪手怀有刻骨的仇恨,极有可能对被俘的机枪射手施暴甚至直接枪杀。

一战时期德军机枪优秀射手证章特写,其主图案即为一挺MG08。

1918年9月,法国。一名身穿机枪手专用重型防弹护甲的德国哨兵正在执勤。这种被称作“龙虾”的重型防弹护甲由4

片防弹钢板组成——看起来确实像是甲壳

纲龙虾的外壳——钢板安装在皮质连接带上,背后覆盖厚厚的毛毡。请注意这名哨兵的钢盔前部还佩戴了附加防弹护板,这种护板用皮带固定在钢盔上,其上部的两个圆形缺口可以扣在钢盔凸出的通气孔上。

MG08枪身部分及冷却水罐特写。请注意机匣上护盖上带有“8395”(生产序列号)/“d”(检验者标志)/“M.G.08”(武器型号缩写)/“Gwf.SPANDAU.”(斯潘道枪械制造厂)/“1917”(生产年份)。此外在受弹器上和冷却水筒后部边缘上也带有序列号和检验标记。

按照常规,射手需要先设置好枪架,然后把枪身安装到枪架上,接着给冷却水筒加水,然后装弹、试射、调节复进簧张力、设置瞄准具以及回旋/俯仰调节系统,只有这些工作都准确无误,MG08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强大的火力报答射手们。要想顺利地操作MG08机枪,射手们必须掌握大量的技术常识和接受专业训练。

射击前,射手需要打开机匣盖,然后把压有铜制引导销的弹带头插入受弹口,此后射手转动曲柄手柄,从弹带上抽取第一枚枪弹并将其推送入膛。这一过程中,射手可以通过打开的机匣盖观察到是否正常,然后可以关闭机匣盖并使其锁定。

如果必要,射手可以利用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进行瞄准,这种瞄准镜体现了一战时期德国光学仪器的精湛水平,今天保存在少数收藏家手中的原品瞄准镜成像依然十分清晰。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射手双手握住握把,拇指轻轻拨动保险杆,然后扣下扳机,耳边立即就会传来一连串的爆裂声。此时从望远瞄准镜中看去,目标区域会立时腾起浓重的尘土和石屑——这就是MG08射出的154谷(约10克)弹头以每秒2800

英尺

(约850米/秒)的速度飞出枪口并撞击远处目标的结果。MG08射击时,曲柄手柄会沿弧线快速往复运动,射手只会看到一片蓝灰色的模糊影子,而帆布弹带则按部就班地不断为这台精密的机器供应“粮草”,在机匣前部的抛壳口处,空弹壳不断被抛出。枪口激波在机枪前方掀起了一片尘云。

大量的文献证据表明,马克沁MG08在使用光学瞄具对可视瞄准距离内的点状和小集群目标射击时拥有无可比拟的精度。更直接地说,马克沁MG08对2000米外的目标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率;在间接射击条件下,马克沁机枪在大约4000米外仍然具有可怕的杀伤力——这一距离已是德国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最大射程。

在不使用光学瞄准镜时,机械瞄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后瞄具上带有移动滑块,滑块上带有偏向左侧的V型照门,标尺分划以50米为单位,最大为2000米,没有横向调节修正功能。虽然没有保护装置,MG08的前准星凭借坚固的设计仍然算得上耐用,前准星同样偏向左侧,和后瞄准照门处于一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MG08的机械瞄准具都能取得较好的瞄准效果。

初期的战争实践就表明,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无论是机枪还是射手都应该配备防护装甲。如果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MG08的冷却水筒,那么机枪将很快因为缺水过热而无法使用,而射手身体的重要部位如果中弹,他同样无法操作这样一台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和维护的战争机器。鉴于这样的情况,德军很快开发了四种防护装甲,冷却水筒前装甲、水筒顶/侧装甲、橇式枪架下装甲和射手上部装甲。位于枪身上方宽大的上部装甲很快又被取消,代之以供射手(也包括其他防御工事内的重要人员)佩戴的多片式胸甲和头盔上固定的前附加装甲。

沉重并稳固:MG08的橇式枪架

初次接触MG08的射手在搬运77磅(约35公斤)重的枪架进入射击位置时,一定曾不停地咒骂这死重的东西。但随着射击的开始,他们的态度就会立即发生转变——在连续射击时,由于有了这坚如磐石的枪架,枪身几乎不会有任何震动,光学望远瞄准镜后面的软皮碗也不会反复撞在你眼睛上又弹开。事实上,几乎没有后坐力会影响到射手对望远瞄准镜内目标的观察效果。

MG08四脚枪架上部特写,图中可以看到稳固的机枪安装摇架以及摇架和俯仰齿轮箱之间的铰链式连接装置。请注意两只前脚后表面上的皮质护垫,这是供副射手肩负枪架时使用的。

MG08机枪组成员背负四脚枪架行军状态

MG08橇式枪架下部特写,可以看到精细的俯仰控制机构。请注意俯仰齿轮箱左侧的锁定手柄,此外还有用于存放润滑油、工具和备件的附件箱,以及后两脚上供射手使用的皮质膝部护垫。

MG08安装摇架后部安装点、回旋托架、回旋锁定手柄细部特写。该枪的设计者既没有为MG08配备用于左右回旋的蜗轮,也没有安装供射手预设诸元的回旋刻度盘。

隐蔽在西线树林中的4个德军MG08机枪组,1916年。显然这是一张士兵们摆拍的照片,当时许多士兵把这种照片作为明信片邮寄回家。照片上除主副射手以外原本担负掩护和支援的士兵们没有携带步枪,这在实战中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陆军使用的1902式马克沁机枪,该枪即MG08的前身,其外观和后来的MG08已经较为相近。只是在枪架和后部的俯仰操作机构外形上略有不同。图中士兵们把机枪枪架的两只前脚放平以降低火线高度。

现在有些人会批评MG08相对较小的回旋角度;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客观。按照当时的操作说明介绍,MG08左右回旋的角度为30度,这意味着在100码(约90米)的距离上火力机动宽度为50英尺(约15米),但别忘了,MG08很少在这样的距离上参与作战。即使目标距离机枪阵地仅有200码(约180米),射手也可以操纵机枪封锁100英尺(约30米)的宽度,如果距离更远,这一宽度也会更大;在1000码(约900米)距离上,这一宽度会增加到500英尺(约150米)。再加上在实际使用中,多挺机枪会一起配置在侧翼,构成交叉纵射火力覆盖区域,因此在作战中,射手并不需要时时抓住枪架的两只后脚左右拖动来扩大火力左右射界。

虽然MG08的枪架可以设置成非锁定状态,此时射手可以打击偶然出现的目标;但MG08最有效的使用方式还是利用其精准的俯仰和回旋装置进行射击。通过转动枪架后方俯仰齿轮箱上的手轮,射手可以把枪管精确地控制在需要的俯仰角度上——这对于实施超越射击极为重要,射手可以让机枪的压制火力区域始终保持在进攻部队前方并随之一道“前进”。如果需要让MG08

的俯仰角度保持不变,射手可以搬动俯仰

齿轮箱左侧的手柄锁定俯仰角度。在俯仰操纵手轮前方还装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刻度盘,上面标有四条曲线,分别表示800、1000、1200和1500米4种射击距离。射手只要转动手轮到相应的曲线长度,就能实现对预定距离内目标的射击,省去了繁复的计算。

一名机枪手正在把MG08的枪身装上枪架。枪身的前部通过冷却水筒后部上下的耳轴支撑,耳轴可以插入U形摇架中部以及上部折叠固定箍内的圆孔,这样机枪就可以进行左右回旋。上部折叠固定箍通过一枚蝴蝶螺母锁紧。冷却水筒的加水口位于安装点的右后部,位于水筒前端右侧的一个小“龙头”则用于放水。

顺时针转动俯仰手轮可以增加MG08的仰角,轮缘上的筋状突起能帮助射手在湿滑或寒季抓牢手轮,还可以作为一个定位参照。如果需要改为自由俯仰控制,射手可以用拇指把俯仰手轮卡锁向后扳,把手轮抬起,解除手轮俯仰机构的功能。

MG08的回旋操作是通过射手握住枪体后部两个锹把状的握把转动枪身实现的。如果不需要进行火力回旋,射手可以扳动枪体安装摇架后部左侧的锁定手柄,将机枪的水平射向固定在需要的角度上。不过在水平回旋动作上,MG08并没有配备像俯仰动作那样精准的刻度盘,这一点对于一贯追求远程精准射击的MG08而言倒是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

MG08的枪架还有不少“玄机”——上面带有具备防护的备件贮箱,其中可以存放重要备件、工具和两种润滑油。枪架可以由一名士兵背负携带。两名士兵也可以像抬担架一样搬运MG08及其枪架,此时枪架前两脚需要调整到最上的位置。在作战中,如果MG08阵地遭敌火力打击,机枪手们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搬运皮带短距离拖动MG08,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点。

上图:MG08射击场景。由于配备了“稳重有加”的枪架,即使以每分钟450发的高速发射,MG08也只是略微有些抖动。如果不是看到枪口前方腾起的尘土以及弹带有节奏地从右至左运动,一般人很难发现这凶猛的火器在射击。打完的空弹壳通过机匣下方的管状滑道向前抛出。在弹药和冷却水充足、且每发射5000~10000发枪弹更换枪管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认为MG08即使连续打上一整天也不会出问题。

MG08内部结构剖视图,选自一战时期德军印发的操作说明。请注意其机匣内部较大的剩余空间,相对于后来的维克斯机枪,这个空间大得有点奢侈。

MG08枪口部位特写,请注意其独特的椎形消焰器、枪口防焰板、枪口助推器和冷却水筒防弹前护板。MG08偏置的前准星同时也是冷却水筒防弹前护板的安装点。在冷却水筒的左前部是蒸气冷凝管的安装口,平时安装口上用一个椎状皮塞密封,如果在开火前射手没有取下,皮塞就会在蒸汽压力作用下嘭的一声弹出去。在安装蒸汽冷凝管时,皮塞必须除去,这也是射手操作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挺MG08的冷却水筒上方和前部都装有用于防御子弹和破片的装甲护板,水筒后部还装有射手防盾,防盾上的瞄准缺口可供射手使用机械和光学两种瞄准镜。这挺MG08枪口部位装有空包弹发射装置,在实际作战中,空包弹发射器要取下,换成标准的椎形消焰器。

一战期间进行防空射击演练的MG08机枪组,可以看到这挺MG08利用一截树桩作为高射枪架,并且安装了高射用环形瞄准具。

不简单的任务:日常维护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MG08这台精密的内燃机要求经常进行维护保养。机枪组成员们工作的很大部分都是围绕清洁、润滑以及调整机件进行的,此外他们还要设法保护枪械因射击和堑壕战的恶劣环境而受到损害。

MG08的维护设计具备了良好的人机功效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该枪的枪管在清洁时可以不必拆下就可以进行。这让维护人员省去了许多麻烦:否则他们就得先排干冷却水筒,然后再拆下枪管进行清洁。清洁工作完成之后,机枪手还要进行试射检验,确保枪管前端的石棉防漏丝适量,让枪管既能自由完成后坐动作同时又不会让冷却水渗漏过多。在拆下枪机并将曲柄手柄扳到垂直位置后,擦枪杆就可以通过后端板上的一个小孔插入。就像任何一名老兵所说的那样,枪械应该从后面进行清理,这样能避免划伤枪口部件进而影响射击精度。

用拇指推动机匣盖后方的卡笋,可以很容易地抬起机匣盖,为检查里面的机件提供了方便。

MG08撬式枪架上携带的备用枪机,一旦枪机发生故障,射手可以很快取出更换,保证火力不发生中断。

受弹器模块依靠机匣盖固定,可以很方便地从机匣中取出。

在发射完一发子弹后,复进簧组件会驱动枪机和后坐机件向前运动。复进簧的弹力必须调整到合适程度,每一挺机枪、每一种弹药甚至是某个特定极限温度都要进行针对性调节,调节后还要进行试射检测,如此反复直至机枪能够正常发射。复进簧的调整是通过旋转复进簧护罩前端的滑动扳手实现的,请注意护罩上的弹力刻度表,其显示刻度从0到70。

把复进簧护盖向前上方推动就可以将其取下,随之露出粗大的复进簧及其同曲柄手柄的连接部件。请注意护盖上带有的斯潘道生产厂商标记。

战斗条件下,MG08理想的装弹方式是让机匣上护盖保持关闭状态,避免尘土和异物进入影响内部机件工作。图中操作者打开上护盖,我们得以看清机匣内部构造。这名射手把一条250发新弹带从弹药箱中取出,首先要检查一下最前面的几发子弹是否处于合适的位置——经历了漫长的运输颠簸,弹带上的子弹很可能排列不整,如果子弹位置偏差较大,那么就无法顺利装弹。

射手用一只手把带铜制引导头的弹带头插入装填口,另一只手从另一端拉住并将其拉出,直到第一枚子弹被限位器挡住,此时弹带即告装填到位。图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值得注意:弹带上每两枚子弹之间都有铆压的铜制隔条,而每隔5发枪弹,就会有一个加长的隔条——这也说明图中是一条战后比利时生产的弹带,

一战时期的

原品德国弹带是每三发枪弹即有一个加长隔条。弹带上的加长隔条有几个用途,首先能够帮助装填手迅速目视判断弹带上的子弹是否处于正确位置上,此时其作用相当于小小的标杆;其次这种加长的隔条还能保证弹药箱中的弹带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至因抖动而大幅移位;最后,它还能够起到引导弹带顺利通过装填口的作用。

保持左手拉紧弹带,用右手向前扳动曲柄手柄,枪机会向前上方运动,滑过弹带上第一枚子弹的弹底。松开曲柄手柄,枪机会把第一枚子弹抽出弹带。然后再重新向前扳动手柄并松开,枪机便会把先前抽出的第一枚子弹上膛,同时从弹带上再抽取一发子弹。此时,关闭机匣上盖,MG08就进入待发状态。

在各种光线条件下,MG08的机械瞄准具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这种瞄准具采用经过长期实战考验的V形缺口照门和柱式前准星,照门和准星都偏向枪身中轴线的左侧。后瞄具的标尺分划以50米为单位,上限为2000米。

凭借2.5倍棱镜式光学瞄准镜,MG08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直接射击瞄准效果。图中这具保存完好的ZF12型光学瞄准镜是由埃米尔·布施公司(Emil Busch AG)于1917年出产的,如今它的成像仍然十分清晰。

MG08射手操作部位特写。左上方是ZF12型光学瞄准镜的目镜皮碗。图中上方可以看到竖起的标尺瞄具。机匣后部上方压花的长方形部件是机匣上盖的卡笋。两个醒目的锹把形回旋握把也是大有讲究,握把上端装有螺纹端盖,内部中空,其中存放有油壶和清洁刷。两个握把之间那个带滚花的椭圆形部件就是按压式扳机,扳机正中月牙形装置是保险开关,通过射手拇指拨动操纵。机匣后端盖上的那个醒目的圆孔就是用于清洁枪管的清洁孔,通过这个孔不必拆卸就能清洁枪管。

L形的枪膛清洁器使射手可以不必拆开全枪就可以将颗粒杂质和其他污垢清除。这种工具和其他一些重要工具一起存放在枪架上的附件箱内,而油壶和小刷子则存放在中空的回旋握把内,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出给枪械上油。

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图表,选自一战时期德国MG08操作手册。该表主要说明了MG08发生故障时如何根据曲柄手柄停止的位置判断故障原因,以及如何排除故障和加以预防。在大战期间,美英等国都给自己的部队发放了这种操作说明,以便己方部队能够顺利使用缴获的德军MG08。

MG08配备的一些重要附件,从右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放置在弹药箱上的Gurtfuller 16手摇弹带装填器、水箱(请注意一端的加注口盖和另一端的旋转放水口,这样就不再需要单独的漏斗了)、枪口助推装置以及方便的浸泡罐(用于将枪口助推装置浸入特殊溶液清除积碳)、Fernglas 08式野战望远镜、ZF12光学瞄准镜及其皮盒、Patronen Kasten II双弹带弹药箱和PK 15弹带箱。

再来说说MG08的弹膛长度调整问题。弹膛长度通常指的是弹膛前端(即枪管后端)到枪机前端的距离,这一距离决定了一发上膛后的子弹有多少部分露在枪管外面。由于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各种零件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尺寸公差,因此大多数重机枪在设计时都会提供一些方法,通过调整枪机或是枪管来补偿这一误差。德国MG08选择的是减小生产制造中的尺寸公差,取消弹膛长度调节机构。

这种做法简化了内部

结构,人员训练也相对容易,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有时仍会发生弹壳破裂或底缘开裂的现象。当时许多武器在生产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手工制造工序,正是出于这一原因,MG08机枪的受弹器模块和枪机组件都带有专有的序列号,而且通常不能和别的机枪互换。想象一下,蜷曲在拥挤昏暗且满是硝烟的掩体里拆卸、清洁并且装配一挺马克沁机枪,而此时同盟国炮弹的重击使工事顶部的尘土如雨般簌簌下落,光是枪机部件就有超过20个零件,此外还有受弹器模块、枪管延伸板、机匣端板、复进簧组件等等等等„„即使是最细小的疏忽,也可能让机枪在端着刺刀蜂拥而至的敌人面前突然卡壳。

极度寒冷的气候也会影响MG08的使用,低温会导致枪内的润滑油凝固,枪管的后坐动作也就会变得相应迟钝;有时候甚至连冷却水筒内的水也会冻结。除了可以给水中添加甘油以延缓冻结,MG08还配有一个加热盒,这个盒子可以固定在冷却水筒上对其加热,尽管如此,但这个加热盒对于被冻硬的湿漉漉的帆布弹带却毫无办法,自然也不能帮在野外操作机枪的可怜的射手们取暖。

不必多说的结论

一战期间,德军后方军械人员正在维修某步兵团MG08重机枪。图中我们能看到两挺半分解状态的MG08,最左侧的士兵正在清理机匣,左起第三人手里拿着受弹器,第四人拿着的是握把组件,第五人则举着一支毛瑟Gew 98步枪。

旷野中匍匐待命的德军第418步兵团两个MG08机枪组,他们的MG08已经装上了枪口消焰器,撬式枪架两只前脚被设置到超前的水平位置,以便降低MG08的火线度。

对于每一挺从德国人手中夺取的MG08,总能引来协约国士兵们格外的关注。图为一战时期加拿大军队一个武器维修站,中间的一名士兵正在检查一挺缴获的MG08,左边的士兵在摆弄一挺英国维克斯机枪,而右侧的老兄鼓捣的则是一挺英国刘易斯航空机枪。

这是一张一战期间德军第23步兵团部分士兵的合影,这张照片中我们能看到当时德军几种经典装备:最左面是一挺MG08,中间是一门76毫米Minenwerfer堑壕炮,右侧那挺机枪最为罕见——一挺伯格曼(Bergmann)MG15nA轻机枪。

堑壕中的一个德军MG08机枪组。只要事先标定了火力覆盖区并设置好机枪,射手就可以用密集的弹雨准确地砸向进攻的敌军队列。

二战爆发初期,德军二线部队仍然装备有部分MG08。

马克沁机枪不仅是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战争史上的重大发明。马克沁机枪大量开始装备部队,正是在人类工业化社会即将展开首次世界规模大战的前夜,战争中马克沁机枪很快显示了它可怕的性能。历史学家们说,死在希拉姆·马克沁设计的机枪下的人,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唯一可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就是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剑。今天一些接触过轻便可靠且操作简单的气冷式通用自动武器的人会批评马克沁机枪的笨重和复杂,说它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操作,这一说法多少有吹毛求疵之嫌。如果说马克沁机枪果真有缺点,那么这些缺点也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和它令人惊诧的威力一样——都来自那个距今已经算是很遥远的工业时代。

MG08机枪基本技术数据

名称:Maschinengewehr 08

制造商:德意志武器弹药制造厂(DWM)、斯潘道枪械制造厂 使用弹药:7.92毫米×57毫米1898式步枪弹

配用弹种: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

自动原理:枪管短后坐式

冷却方式:水冷;冷却水筒容量为7品脱(4公升) 火力选择:无,只能全自动射击

供弹方式:250发帆布弹带

长度:44英寸(1117毫米)

枪身重量:49磅(22.2公斤),水筒满水,不带附加装甲 枪架重量:77磅(34.9公斤),含附件

枪管:长28.35英寸(720毫米),带4条右旋膛线 瞄具:柱状前瞄具,后部V形槽;2.5倍光学瞄准镜 射速:400~500发/分

枪口初速:2800英尺/秒(850米/秒)

最大有效射程:4400米

《堑壕里的机枪》之九——马克沁MG08(2)

目 录

装备背景 .............................................................................. 3

从木讷到果决 ...................................................................... 4

旨在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 7

以火药为动力的往复内燃机 ................................................ 9

沉重并稳固:MG08的橇式枪架 ........................................ 17

不简单的任务:日常维护 ................................................... 28

不必多说的结论 .................................................................. 41

MG08机枪基本技术数据 .................................................... 46

装备背景

这是一位德国朋友珍藏的其祖父1915年拍摄的照片。照片中这些一战时期的德国士兵在合影时还不曾忘记把自己最为倚重的武器——MG08重机枪搬过来置于身旁,几乎使这头机械猛兽成了照片中的主角。

“索姆河战役再次证明了机枪在防御作战中的决定性价值。如果在敌人步兵发动进攻时我方机枪能一直处于良好使用状态并能及时地进入射击位置,那么对方的步兵冲击几乎不可能成功。在进攻发起前,敌人越是想通过增加炮击的烈度摧毁我们的堑壕工事,我们就越是要依赖机枪才能打退他们的攻势。在前沿堑壕中的守军大部丧失战斗力,而敌人的拦阻弹幕又让增援部队难以到达的情况下,机枪却能出其不意地投入战斗,作为有效的火力支撑,使防御作战得以继续下去。”

——冯·霍恩(Von Hoehn),巴伐利亚第6师师部,1916年9月3日。

“对于我们的士兵而言,最大的考验就是德国人的机枪。今天那些当年的老兵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德国人的机枪子弹密集地朝他们喷射时,那情形是何等的可怖。一位来自英国北安伯兰燧发枪团的年轻军官对德军机枪部队抱有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确令人称奇’,他这样形容说,‘他们坚守并操作机枪直到被炮击阵亡’。在福利克(Fricourt)附近的堑壕中,他们就这样坚守机枪阵地,即使其他士兵大都阵亡或负伤,但他们却既不投降,也不撤离。”

——菲利普·吉布斯(Philip Gibbs),《索姆河战役,1917》

从木讷到果决

20世纪初叶,为了对抗既有的和潜在的敌人,欧洲列强纷纷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购买希拉姆·马克沁的机枪——当时由伦敦的维克斯之子-马克沁公司(Vickers Sons & Maxim)负责生产和销售。这样一来,该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线开足马力也无法应付大宗的订单。令人疑惑的是,当时德国总参谋部并未立刻认识到机枪的意义,相比之下,德皇对此却敏感得多——1888年,威廉二世曾目睹过各种机枪在斯潘道(Spandau)进行的一次野外综合对比测试。在那次演示活动中,马克沁机枪凭借卓越的性能轻而易举地让加特林、加德纳和诺登菲尔德(一译诺登飞)等机枪全都相形逊色。看到这样的场景,威廉二世由衷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枪——再无其他!”不久,威廉二世自掏腰包,为德国近卫步兵团购置了最初的一批马克沁机枪。

亲眼目睹过马克沁机枪“发飚”的德皇威廉二世对这种自动武器十分钟情,不久

即自费为自己的近卫步兵团购进了首批马克沁机枪。

在德国总参谋部对马克沁机枪表现木讷的同时,德国的对手们却相继列装了马克沁机枪,在非洲、印度以及中国等地的冲突中,马克沁机枪表现相当出色,这些消息从德国军事观察员传回德国,总参谋部大受刺激,他们终于决定采取行动。1901年,柏林一家德国公司获得了马克沁机枪的许可制造权,该枪被德军命名为

Maschinengewehr 01(简称MG01),这家公司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德意志武器弹药制造厂(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即DWM公司。此后DWM公司生产了一些MG01机枪,除了装备德军,还部分出口。德国人在装备马克沁的同时,没有忘记发挥他们严谨的学术作风,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机枪操作规范用于训练以及野外实战,这严整的规范涵盖了直接/间接射击、预设诸元夜间射击以及超越支援射击等诸多技术。

德国人的行动步伐相当迅速。到1903年,德军已经组建了11个机枪营

(Maschinengewehr-Abteilungen),每个机枪营装备有6挺由马匹牵引的MG01机枪及用于运载弹药的拖车。起初,德军也没能摆脱当时对机枪的错误认识,他们把机枪作为骑兵部队的快速机动支援火力使用,具体做法就是让机枪作为机动火力支撑,

助骑兵坚持到后援到来,夺取既定目标。但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经验使这种认识遭到了颠覆:这两场战争中,射程大大超过机枪的常规火炮可以轻易地摧毁这类作为“轻型火炮”使用的机枪,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机枪作为战术武器的未来,认识到这种武器的价值仍然是作为步兵武器和防御工事火力支撑。

鉴于原有的马克沁机枪过于笨重,德国军方命令DWM公司对该枪进行减重改造并着手开发更为合用的枪架。这项工作后来导致了MG08的出现。MG08成为德军制式机枪后,德国各个兵工厂都纷纷开始生产该枪,除了DWM公司,还包括斯潘道、但泽和厄福特等几家工厂。

MG08配有精心设计的橇式四脚枪架,比MG01略轻。其实当时英国人已经在马克沁的“减肥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在维克斯机枪上成功使用了倒转枪机结构,而这样的机构能够大大减小机匣部分的尺寸和重量。但奇怪的是,德国工程师们却并没有采纳英国人的做法,在MG08上,德国人仍然沿用MG01那样的枪机结构——马克沁机枪最为基本的机械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MG08机枪组,当时德国采用的是7人机枪组。虽然橇式四脚枪架重量较大且结构复杂,但这种枪架适用范围较大且相当稳固,可供射手实施直接射击和间接射击。

MG08还有一种改型,一般称作MG09,该枪并不是全新设计的结果,而是DWM公司自己给一种出口型马克沁所起的名称。MG09并没有被德国军队所采用,该枪实际上是是一种配用三脚架的减重型MG08。DWM公司之所以作这种改进,主要是为了同当时英国维克斯公司推出的轻量型马克沁——维克斯机枪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购买了MG09的国家并未采纳DWM公司的命名习惯,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命名。例如,罗马尼亚就在MG09的机匣顶部增加了“Mod 1910”的字样。

旨在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此时德军中每个驱逐营和步兵团都配有一个装备6挺马克沁的重机枪连——德军中马克沁的装备数量总计超过1600挺。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军队的火力能够和德国陆军相匹敌,战争初期,那种惯用的大规模步兵和骑兵突击所遭受的伤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查机制,当时的报纸还是对双方遭受的可怕伤亡数字进行了详细报道。运动战在一战的战场上被固化了,双方的战线演变成了庞大复杂的堑壕网,除了最冥顽不灵的将军,所有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战场上大规模炮击和机枪火力的重要意义。

德国人最先觉悟到“机枪”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在防御作战中,一个机枪连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营;狡猾的德国人把作为火力预备的机枪推到前沿阵地,在重要地点集中使用。由于德军一战中对机枪的成功应用,当时因战争的刺激而亢奋不已的新闻媒体极大地夸大了德军使用的机枪数量。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些资料顽固地相信那样一个神话,即德军在一战第一年里使用的重机枪多达25000挺!当然,不可否认,德国当时把装备的1600到2000挺机枪集中进行了配置,客观上造成了对方的重大伤亡,这也是报道中机枪数字讹传的一个重要诱因。

1916年,德军所有步兵师中的火力支援单位都实现了标准化。每个步兵师配有一个重机枪营,营下辖3个连,每个连拥有4名军官和133名士官和士兵,配备6

挺MG08。到1916年后期,德军再度强化了步兵火力支援力量,重机枪连被配置到每个步兵营,按照当时一个步兵师辖12个步兵营计,全师配备的重机枪数量总计达到了72挺。在前线地区,如此高密度的机枪火力几乎是无法抗拒的。战争中,MG08的产量也在逐年快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DWM和斯潘道两家工厂据说一共制造了大约72000挺MG08!

在德国陆军中,MG08通常由射手进行瞄准和射击,但其指挥则由机枪指挥官负责,后者通常由实战经验丰富并且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官充任。机枪指挥官利用望远镜来指挥射击,他负责观察弹着点并指导射手进行修正;而射手则使用俯仰手轮或略微转动回旋握把来让机枪弹道和目标重合。

在实施间接射击和超越射击时,机枪指挥官通常按照步兵排长或连长的命令行事。此时机枪的运用方式和火炮十分相像,机枪指挥官们从上级长官那里接受关于机枪配置和远程射击的基本指令。除了机枪射手娴熟的技术和指挥官敏锐的目力,地图、指

南针、测角仪以及射击数据表等都是机枪组人员的重要工具。

水冷装置可以让马克沁机枪长时间连续射击,有时几个机枪组能一口气打出上万发子弹。由于配有非常稳固且可以精细调节的枪架,MG08那4400码(约4000米)的最大射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利用航空照相技术和高精度地图,德国人可以辨别出敌人的阵地、后勤补给地域、补给及增援路线等;有了这些,再加上精密的数学计算和专门的瞄准装置,训练有素的机枪指挥官甚至可以不必观察弹着点就能把机枪交汇火力打击区直接“安排”在敌人的阵地上。机枪指挥官可以事前根据预计打击的多个目标计算好俯仰和方向参数,这样,机枪射手就可以克服黑夜、浓烟以及阴霾天气的影响而进行射击。

与此相似,在进攻行动中,部队会穿过无人区向前攻击,此时后方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机枪就需要以较高的射角进行超越射击,让弹道越过己方部队的头顶,直接砸进防守一方的堑壕,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进攻部队的前锋进入距目标地域数十码距离内时,机枪掩护火力可以通过加大射角进一步向前延伸,以杀伤正在撤退和企图增援的敌军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使用的火炮威力越来越大,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重机枪的普遍使用,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从1915年到1918年,西线战场整个变成了堑壕和地下工事构成的庞大防御工事网。

较为原始的早期坦克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堑壕战的僵局,但坦克也只是僵持均势大环境中的一个小插曲——它们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堑壕战的本质。虽然那时已经能够大规模运用坦克进行突击行动,但真正的进展还是必须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躯来实现,步兵们仍然需要跳出掩体,在狂怒的“金属暴风”中蹒跚向前,穿越被炮弹炸得如同月面般坎坷的泥泞无人区。这一任务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兵也会叫苦不迭。如果一名士兵有足够的运气穿过大部分无人地带,那么在距离敌人阵地最后几百码内,他将会受到一位真正王者的挑战——这就是对手的机枪。而在当时的机枪中,马克沁机枪又是最为可怕和有效的一种,在英国、德国、美国和俄国军队手中,莫不如此。 以火药为动力的往复内燃机

马克沁MG08的工作过程就如同一台用枪弹作为动力的小型内燃机。虽然MG08采用的枪管短后坐原理并不算复杂,但其工作过程却是由一系列复杂机件运动实现的,这些机件需要精密制造和细微调整,必须保证经常的润滑和清洁。事实上,一战时期MG08操作人员的培训往往要耗去整整一个月,其中只有很少的时间是实弹射击训练;大部分时间射手们都是在学习如何保养和装填这台“机械怪兽”,以及如何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等等。

如此全面的训练自然无可挑剔,但这也意味着德国无法及时培训出足以弥补战场损失的机枪操作人员。前线战术指挥官很快就发现,在机枪操作人员出现伤亡后,那些未经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接管这种极为重要的武器。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一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导致机枪的使用情况更为恶化:MG08过于复杂,大规模制造较为困难,而且德国高质量的钢材日益匮乏。此外,熟练工人变得越发缺乏,而MG08的生产和制造设备也日渐陈旧老化。

对于那些铁杆的技术派读者,了解马克沁机枪的工作过程一定伴随着令人兴奋的成就感。的确,作为工业技术的重要成果,马克沁机枪乃至整整一代机枪的复杂和精

密原理都非常有说明的必要。本来笔者也曾准备精心总结马克沁的工作细节,但后来发现此事已经是“前人之述备矣”。著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乔治·齐恩(George M. Chinn)在其经典著作《机枪》一书中对MG08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论如何,引述他的作品都是一个明智而高效的选择。在书中,齐恩先生从上膛的枪弹击发瞬间开始说起:

“枪弹内的发射药被点燃后,膛内压力迅速增大,弹头在高压作用下穿过枪管运行,在这一过程中,枪管和枪机都处于牢固的闭锁状态。

“发射药产生的压力会推动枪管和枪机一同后坐(此时二者仍然处于闭锁状态),在后坐距离达到3/4英寸(约19毫米)后,枪机完成解锁。解锁过程是由曲柄推动解锁凸轮,打开肘节部分,从而释放枪机。解锁完成后,后坐力就可以加速推动枪机组件向后运动并驱动曲柄转动。这一后坐动作还会带动复进簧作动铰产生转动,从而拉伸复进簧。

“曲柄转动的初期会带动闭锁连杆,迫使击针压缩击针簧向后运动,直到阻铁卡住枪机连杆上的阻铁缺口。

“解锁后的后坐过程的初段,滑动的枪机端面(T-slot)会同时从枪膛中抽出空弹壳,并从弹带上抽取一枚新弹。继续的后坐动作会驱动机匣内的凸轮,迫使滑动枪机端面向下运动,让刚从弹带中抽取的新弹和枪膛对正,同时让空弹壳进入抛壳位置。这一过程中,新弹会被枪机端面的卡爪牢固地抓住。

“后坐过程中一个凸轮连杆会使整个受弹器向右滑动,受弹器顶部的抱弹爪会向右侧抱住弹带上下一发枪弹(弹带会被底部的弹带固定爪保持在原位),同时压缩枪管复进簧。在完成整个后坐行程后,枪管和枪管延伸部分开始向前运动,受弹器组件则向左滑动,把下一发枪弹向左拖动,一直到达枪弹限位器,以备滑动枪机端面进行抽取。

“枪弹产生的后坐力彻底消耗完毕后,被拉长的复进簧开始复进运动。随着枪机向前运动,待发弹会被推送入膛。此后,枪机端面会向上抬起,让空弹壳从下端退出,同时从上方掠过弹带上新弹的底缘。

“枪机运行到最前方位置后,肘节连接部件会在连接杆的作用下处于略低于水平位置的状态。在这个牢固的闭锁位置,阻铁可以完成下沉并释放击针,这就等于解除了保险状态,此时只要射手的手指继续扣压扳机,MG08就会以全自动方式连续射击。”

想想看,如此错综复杂的组合运动以及如此众多的运动机件都在MG08的机匣内进行,这让该枪的故障判断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MG08发生故障时,拉机柄手柄的停止位置可以作为判断故障原因的重要依据;该枪的操作手册中就详细说明了拉机柄的4种停止位置及其对应的故障原因,此外还列有一些其他的故障现象以及操作失误模式。这些所谓的其他故障现象中绝对让人眼花缭乱:枪口部位过多的密封石棉丝、缩水变形的帆布弹带、磨损或划伤的枪机部件、弹力太弱或复进簧设置不当以及外部的灰尘、水气和寒冷低温等都可能造成MG08“罢工”,当然还有西线战区所特有的一个大麻烦——毒气所引发的机件腐蚀。

马克沁机枪的操作

虽然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却真实反映了一战时期德军MG08的配备情况。这个配属萨克森第780步兵团的机枪组里,指挥官配有鲁格手枪和ernglas 08型望远镜,主射手也佩戴一支鲁格,请注意副射手右侧腰间垂下的两个皮环,这一装备在战地十分常见,它的作用是协助机枪组成员在野外条件下徒手搬运机枪和弹药箱。

当年的马克沁MG08机枪射手的负担可不轻,他们要把MG08的枪身、枪架、弹药以及附件从卡车上卸下——如果他们有卡车的话——然后还要依靠人力把这笨重的大家伙搬到预先构筑好的机枪阵地。如果能够亲自搬动一次MG08,每个人都会明白为什么德国人要给MG08配备看似庞大的7人机枪组„„忙活完这些,机枪手们还得细心组装这把‘冷酷的镰刀’,使它最终成为喷射死亡弹雨的恐怖机器。

“对于那些熟悉了较为轻便简单的现代通用机枪的人而言,马克沁机枪复杂的结构和尺寸以及其配用的特殊枪架几乎可以颠覆他们对前者的认知。MG08重量惊人,外形硕大;面对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把手、刻度盘、金属匣子、调节手柄和附件——它们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伸出来——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应该由何入手来操控这挺机枪。只有对MG08的内外工作机理都十分熟悉的射手才能真正做到泰然处之。

两人利用枪架以担架姿态搬运MG08机枪的情景,这种方式只能短距离搬运机枪——MG08重达126磅(57公斤),两人绝对无法长时间应付。请注意这名射手衣袖上部佩戴的铜质毡布底机枪优秀射手证章(Machine Gun Sharpshooter),在被俘情况下,射手往往偷偷扯下这枚证章,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在机枪面前遭受重大伤亡的对手对机枪手怀有刻骨的仇恨,极有可能对被俘的机枪射手施暴甚至直接枪杀。

一战时期德军机枪优秀射手证章特写,其主图案即为一挺MG08。

1918年9月,法国。一名身穿机枪手专用重型防弹护甲的德国哨兵正在执勤。这种被称作“龙虾”的重型防弹护甲由4

片防弹钢板组成——看起来确实像是甲壳

纲龙虾的外壳——钢板安装在皮质连接带上,背后覆盖厚厚的毛毡。请注意这名哨兵的钢盔前部还佩戴了附加防弹护板,这种护板用皮带固定在钢盔上,其上部的两个圆形缺口可以扣在钢盔凸出的通气孔上。

MG08枪身部分及冷却水罐特写。请注意机匣上护盖上带有“8395”(生产序列号)/“d”(检验者标志)/“M.G.08”(武器型号缩写)/“Gwf.SPANDAU.”(斯潘道枪械制造厂)/“1917”(生产年份)。此外在受弹器上和冷却水筒后部边缘上也带有序列号和检验标记。

按照常规,射手需要先设置好枪架,然后把枪身安装到枪架上,接着给冷却水筒加水,然后装弹、试射、调节复进簧张力、设置瞄准具以及回旋/俯仰调节系统,只有这些工作都准确无误,MG08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强大的火力报答射手们。要想顺利地操作MG08机枪,射手们必须掌握大量的技术常识和接受专业训练。

射击前,射手需要打开机匣盖,然后把压有铜制引导销的弹带头插入受弹口,此后射手转动曲柄手柄,从弹带上抽取第一枚枪弹并将其推送入膛。这一过程中,射手可以通过打开的机匣盖观察到是否正常,然后可以关闭机匣盖并使其锁定。

如果必要,射手可以利用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进行瞄准,这种瞄准镜体现了一战时期德国光学仪器的精湛水平,今天保存在少数收藏家手中的原品瞄准镜成像依然十分清晰。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射手双手握住握把,拇指轻轻拨动保险杆,然后扣下扳机,耳边立即就会传来一连串的爆裂声。此时从望远瞄准镜中看去,目标区域会立时腾起浓重的尘土和石屑——这就是MG08射出的154谷(约10克)弹头以每秒2800

英尺

(约850米/秒)的速度飞出枪口并撞击远处目标的结果。MG08射击时,曲柄手柄会沿弧线快速往复运动,射手只会看到一片蓝灰色的模糊影子,而帆布弹带则按部就班地不断为这台精密的机器供应“粮草”,在机匣前部的抛壳口处,空弹壳不断被抛出。枪口激波在机枪前方掀起了一片尘云。

大量的文献证据表明,马克沁MG08在使用光学瞄具对可视瞄准距离内的点状和小集群目标射击时拥有无可比拟的精度。更直接地说,马克沁MG08对2000米外的目标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率;在间接射击条件下,马克沁机枪在大约4000米外仍然具有可怕的杀伤力——这一距离已是德国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最大射程。

在不使用光学瞄准镜时,机械瞄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后瞄具上带有移动滑块,滑块上带有偏向左侧的V型照门,标尺分划以50米为单位,最大为2000米,没有横向调节修正功能。虽然没有保护装置,MG08的前准星凭借坚固的设计仍然算得上耐用,前准星同样偏向左侧,和后瞄准照门处于一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MG08的机械瞄准具都能取得较好的瞄准效果。

初期的战争实践就表明,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无论是机枪还是射手都应该配备防护装甲。如果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MG08的冷却水筒,那么机枪将很快因为缺水过热而无法使用,而射手身体的重要部位如果中弹,他同样无法操作这样一台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和维护的战争机器。鉴于这样的情况,德军很快开发了四种防护装甲,冷却水筒前装甲、水筒顶/侧装甲、橇式枪架下装甲和射手上部装甲。位于枪身上方宽大的上部装甲很快又被取消,代之以供射手(也包括其他防御工事内的重要人员)佩戴的多片式胸甲和头盔上固定的前附加装甲。

沉重并稳固:MG08的橇式枪架

初次接触MG08的射手在搬运77磅(约35公斤)重的枪架进入射击位置时,一定曾不停地咒骂这死重的东西。但随着射击的开始,他们的态度就会立即发生转变——在连续射击时,由于有了这坚如磐石的枪架,枪身几乎不会有任何震动,光学望远瞄准镜后面的软皮碗也不会反复撞在你眼睛上又弹开。事实上,几乎没有后坐力会影响到射手对望远瞄准镜内目标的观察效果。

MG08四脚枪架上部特写,图中可以看到稳固的机枪安装摇架以及摇架和俯仰齿轮箱之间的铰链式连接装置。请注意两只前脚后表面上的皮质护垫,这是供副射手肩负枪架时使用的。

MG08机枪组成员背负四脚枪架行军状态

MG08橇式枪架下部特写,可以看到精细的俯仰控制机构。请注意俯仰齿轮箱左侧的锁定手柄,此外还有用于存放润滑油、工具和备件的附件箱,以及后两脚上供射手使用的皮质膝部护垫。

MG08安装摇架后部安装点、回旋托架、回旋锁定手柄细部特写。该枪的设计者既没有为MG08配备用于左右回旋的蜗轮,也没有安装供射手预设诸元的回旋刻度盘。

隐蔽在西线树林中的4个德军MG08机枪组,1916年。显然这是一张士兵们摆拍的照片,当时许多士兵把这种照片作为明信片邮寄回家。照片上除主副射手以外原本担负掩护和支援的士兵们没有携带步枪,这在实战中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陆军使用的1902式马克沁机枪,该枪即MG08的前身,其外观和后来的MG08已经较为相近。只是在枪架和后部的俯仰操作机构外形上略有不同。图中士兵们把机枪枪架的两只前脚放平以降低火线高度。

现在有些人会批评MG08相对较小的回旋角度;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客观。按照当时的操作说明介绍,MG08左右回旋的角度为30度,这意味着在100码(约90米)的距离上火力机动宽度为50英尺(约15米),但别忘了,MG08很少在这样的距离上参与作战。即使目标距离机枪阵地仅有200码(约180米),射手也可以操纵机枪封锁100英尺(约30米)的宽度,如果距离更远,这一宽度也会更大;在1000码(约900米)距离上,这一宽度会增加到500英尺(约150米)。再加上在实际使用中,多挺机枪会一起配置在侧翼,构成交叉纵射火力覆盖区域,因此在作战中,射手并不需要时时抓住枪架的两只后脚左右拖动来扩大火力左右射界。

虽然MG08的枪架可以设置成非锁定状态,此时射手可以打击偶然出现的目标;但MG08最有效的使用方式还是利用其精准的俯仰和回旋装置进行射击。通过转动枪架后方俯仰齿轮箱上的手轮,射手可以把枪管精确地控制在需要的俯仰角度上——这对于实施超越射击极为重要,射手可以让机枪的压制火力区域始终保持在进攻部队前方并随之一道“前进”。如果需要让MG08

的俯仰角度保持不变,射手可以搬动俯仰

齿轮箱左侧的手柄锁定俯仰角度。在俯仰操纵手轮前方还装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刻度盘,上面标有四条曲线,分别表示800、1000、1200和1500米4种射击距离。射手只要转动手轮到相应的曲线长度,就能实现对预定距离内目标的射击,省去了繁复的计算。

一名机枪手正在把MG08的枪身装上枪架。枪身的前部通过冷却水筒后部上下的耳轴支撑,耳轴可以插入U形摇架中部以及上部折叠固定箍内的圆孔,这样机枪就可以进行左右回旋。上部折叠固定箍通过一枚蝴蝶螺母锁紧。冷却水筒的加水口位于安装点的右后部,位于水筒前端右侧的一个小“龙头”则用于放水。

顺时针转动俯仰手轮可以增加MG08的仰角,轮缘上的筋状突起能帮助射手在湿滑或寒季抓牢手轮,还可以作为一个定位参照。如果需要改为自由俯仰控制,射手可以用拇指把俯仰手轮卡锁向后扳,把手轮抬起,解除手轮俯仰机构的功能。

MG08的回旋操作是通过射手握住枪体后部两个锹把状的握把转动枪身实现的。如果不需要进行火力回旋,射手可以扳动枪体安装摇架后部左侧的锁定手柄,将机枪的水平射向固定在需要的角度上。不过在水平回旋动作上,MG08并没有配备像俯仰动作那样精准的刻度盘,这一点对于一贯追求远程精准射击的MG08而言倒是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

MG08的枪架还有不少“玄机”——上面带有具备防护的备件贮箱,其中可以存放重要备件、工具和两种润滑油。枪架可以由一名士兵背负携带。两名士兵也可以像抬担架一样搬运MG08及其枪架,此时枪架前两脚需要调整到最上的位置。在作战中,如果MG08阵地遭敌火力打击,机枪手们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搬运皮带短距离拖动MG08,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点。

上图:MG08射击场景。由于配备了“稳重有加”的枪架,即使以每分钟450发的高速发射,MG08也只是略微有些抖动。如果不是看到枪口前方腾起的尘土以及弹带有节奏地从右至左运动,一般人很难发现这凶猛的火器在射击。打完的空弹壳通过机匣下方的管状滑道向前抛出。在弹药和冷却水充足、且每发射5000~10000发枪弹更换枪管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认为MG08即使连续打上一整天也不会出问题。

MG08内部结构剖视图,选自一战时期德军印发的操作说明。请注意其机匣内部较大的剩余空间,相对于后来的维克斯机枪,这个空间大得有点奢侈。

MG08枪口部位特写,请注意其独特的椎形消焰器、枪口防焰板、枪口助推器和冷却水筒防弹前护板。MG08偏置的前准星同时也是冷却水筒防弹前护板的安装点。在冷却水筒的左前部是蒸气冷凝管的安装口,平时安装口上用一个椎状皮塞密封,如果在开火前射手没有取下,皮塞就会在蒸汽压力作用下嘭的一声弹出去。在安装蒸汽冷凝管时,皮塞必须除去,这也是射手操作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挺MG08的冷却水筒上方和前部都装有用于防御子弹和破片的装甲护板,水筒后部还装有射手防盾,防盾上的瞄准缺口可供射手使用机械和光学两种瞄准镜。这挺MG08枪口部位装有空包弹发射装置,在实际作战中,空包弹发射器要取下,换成标准的椎形消焰器。

一战期间进行防空射击演练的MG08机枪组,可以看到这挺MG08利用一截树桩作为高射枪架,并且安装了高射用环形瞄准具。

不简单的任务:日常维护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MG08这台精密的内燃机要求经常进行维护保养。机枪组成员们工作的很大部分都是围绕清洁、润滑以及调整机件进行的,此外他们还要设法保护枪械因射击和堑壕战的恶劣环境而受到损害。

MG08的维护设计具备了良好的人机功效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该枪的枪管在清洁时可以不必拆下就可以进行。这让维护人员省去了许多麻烦:否则他们就得先排干冷却水筒,然后再拆下枪管进行清洁。清洁工作完成之后,机枪手还要进行试射检验,确保枪管前端的石棉防漏丝适量,让枪管既能自由完成后坐动作同时又不会让冷却水渗漏过多。在拆下枪机并将曲柄手柄扳到垂直位置后,擦枪杆就可以通过后端板上的一个小孔插入。就像任何一名老兵所说的那样,枪械应该从后面进行清理,这样能避免划伤枪口部件进而影响射击精度。

用拇指推动机匣盖后方的卡笋,可以很容易地抬起机匣盖,为检查里面的机件提供了方便。

MG08撬式枪架上携带的备用枪机,一旦枪机发生故障,射手可以很快取出更换,保证火力不发生中断。

受弹器模块依靠机匣盖固定,可以很方便地从机匣中取出。

在发射完一发子弹后,复进簧组件会驱动枪机和后坐机件向前运动。复进簧的弹力必须调整到合适程度,每一挺机枪、每一种弹药甚至是某个特定极限温度都要进行针对性调节,调节后还要进行试射检测,如此反复直至机枪能够正常发射。复进簧的调整是通过旋转复进簧护罩前端的滑动扳手实现的,请注意护罩上的弹力刻度表,其显示刻度从0到70。

把复进簧护盖向前上方推动就可以将其取下,随之露出粗大的复进簧及其同曲柄手柄的连接部件。请注意护盖上带有的斯潘道生产厂商标记。

战斗条件下,MG08理想的装弹方式是让机匣上护盖保持关闭状态,避免尘土和异物进入影响内部机件工作。图中操作者打开上护盖,我们得以看清机匣内部构造。这名射手把一条250发新弹带从弹药箱中取出,首先要检查一下最前面的几发子弹是否处于合适的位置——经历了漫长的运输颠簸,弹带上的子弹很可能排列不整,如果子弹位置偏差较大,那么就无法顺利装弹。

射手用一只手把带铜制引导头的弹带头插入装填口,另一只手从另一端拉住并将其拉出,直到第一枚子弹被限位器挡住,此时弹带即告装填到位。图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值得注意:弹带上每两枚子弹之间都有铆压的铜制隔条,而每隔5发枪弹,就会有一个加长的隔条——这也说明图中是一条战后比利时生产的弹带,

一战时期的

原品德国弹带是每三发枪弹即有一个加长隔条。弹带上的加长隔条有几个用途,首先能够帮助装填手迅速目视判断弹带上的子弹是否处于正确位置上,此时其作用相当于小小的标杆;其次这种加长的隔条还能保证弹药箱中的弹带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至因抖动而大幅移位;最后,它还能够起到引导弹带顺利通过装填口的作用。

保持左手拉紧弹带,用右手向前扳动曲柄手柄,枪机会向前上方运动,滑过弹带上第一枚子弹的弹底。松开曲柄手柄,枪机会把第一枚子弹抽出弹带。然后再重新向前扳动手柄并松开,枪机便会把先前抽出的第一枚子弹上膛,同时从弹带上再抽取一发子弹。此时,关闭机匣上盖,MG08就进入待发状态。

在各种光线条件下,MG08的机械瞄准具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这种瞄准具采用经过长期实战考验的V形缺口照门和柱式前准星,照门和准星都偏向枪身中轴线的左侧。后瞄具的标尺分划以50米为单位,上限为2000米。

凭借2.5倍棱镜式光学瞄准镜,MG08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直接射击瞄准效果。图中这具保存完好的ZF12型光学瞄准镜是由埃米尔·布施公司(Emil Busch AG)于1917年出产的,如今它的成像仍然十分清晰。

MG08射手操作部位特写。左上方是ZF12型光学瞄准镜的目镜皮碗。图中上方可以看到竖起的标尺瞄具。机匣后部上方压花的长方形部件是机匣上盖的卡笋。两个醒目的锹把形回旋握把也是大有讲究,握把上端装有螺纹端盖,内部中空,其中存放有油壶和清洁刷。两个握把之间那个带滚花的椭圆形部件就是按压式扳机,扳机正中月牙形装置是保险开关,通过射手拇指拨动操纵。机匣后端盖上的那个醒目的圆孔就是用于清洁枪管的清洁孔,通过这个孔不必拆卸就能清洁枪管。

L形的枪膛清洁器使射手可以不必拆开全枪就可以将颗粒杂质和其他污垢清除。这种工具和其他一些重要工具一起存放在枪架上的附件箱内,而油壶和小刷子则存放在中空的回旋握把内,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出给枪械上油。

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图表,选自一战时期德国MG08操作手册。该表主要说明了MG08发生故障时如何根据曲柄手柄停止的位置判断故障原因,以及如何排除故障和加以预防。在大战期间,美英等国都给自己的部队发放了这种操作说明,以便己方部队能够顺利使用缴获的德军MG08。

MG08配备的一些重要附件,从右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放置在弹药箱上的Gurtfuller 16手摇弹带装填器、水箱(请注意一端的加注口盖和另一端的旋转放水口,这样就不再需要单独的漏斗了)、枪口助推装置以及方便的浸泡罐(用于将枪口助推装置浸入特殊溶液清除积碳)、Fernglas 08式野战望远镜、ZF12光学瞄准镜及其皮盒、Patronen Kasten II双弹带弹药箱和PK 15弹带箱。

再来说说MG08的弹膛长度调整问题。弹膛长度通常指的是弹膛前端(即枪管后端)到枪机前端的距离,这一距离决定了一发上膛后的子弹有多少部分露在枪管外面。由于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各种零件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尺寸公差,因此大多数重机枪在设计时都会提供一些方法,通过调整枪机或是枪管来补偿这一误差。德国MG08选择的是减小生产制造中的尺寸公差,取消弹膛长度调节机构。

这种做法简化了内部

结构,人员训练也相对容易,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有时仍会发生弹壳破裂或底缘开裂的现象。当时许多武器在生产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手工制造工序,正是出于这一原因,MG08机枪的受弹器模块和枪机组件都带有专有的序列号,而且通常不能和别的机枪互换。想象一下,蜷曲在拥挤昏暗且满是硝烟的掩体里拆卸、清洁并且装配一挺马克沁机枪,而此时同盟国炮弹的重击使工事顶部的尘土如雨般簌簌下落,光是枪机部件就有超过20个零件,此外还有受弹器模块、枪管延伸板、机匣端板、复进簧组件等等等等„„即使是最细小的疏忽,也可能让机枪在端着刺刀蜂拥而至的敌人面前突然卡壳。

极度寒冷的气候也会影响MG08的使用,低温会导致枪内的润滑油凝固,枪管的后坐动作也就会变得相应迟钝;有时候甚至连冷却水筒内的水也会冻结。除了可以给水中添加甘油以延缓冻结,MG08还配有一个加热盒,这个盒子可以固定在冷却水筒上对其加热,尽管如此,但这个加热盒对于被冻硬的湿漉漉的帆布弹带却毫无办法,自然也不能帮在野外操作机枪的可怜的射手们取暖。

不必多说的结论

一战期间,德军后方军械人员正在维修某步兵团MG08重机枪。图中我们能看到两挺半分解状态的MG08,最左侧的士兵正在清理机匣,左起第三人手里拿着受弹器,第四人拿着的是握把组件,第五人则举着一支毛瑟Gew 98步枪。

旷野中匍匐待命的德军第418步兵团两个MG08机枪组,他们的MG08已经装上了枪口消焰器,撬式枪架两只前脚被设置到超前的水平位置,以便降低MG08的火线度。

对于每一挺从德国人手中夺取的MG08,总能引来协约国士兵们格外的关注。图为一战时期加拿大军队一个武器维修站,中间的一名士兵正在检查一挺缴获的MG08,左边的士兵在摆弄一挺英国维克斯机枪,而右侧的老兄鼓捣的则是一挺英国刘易斯航空机枪。

这是一张一战期间德军第23步兵团部分士兵的合影,这张照片中我们能看到当时德军几种经典装备:最左面是一挺MG08,中间是一门76毫米Minenwerfer堑壕炮,右侧那挺机枪最为罕见——一挺伯格曼(Bergmann)MG15nA轻机枪。

堑壕中的一个德军MG08机枪组。只要事先标定了火力覆盖区并设置好机枪,射手就可以用密集的弹雨准确地砸向进攻的敌军队列。

二战爆发初期,德军二线部队仍然装备有部分MG08。

马克沁机枪不仅是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战争史上的重大发明。马克沁机枪大量开始装备部队,正是在人类工业化社会即将展开首次世界规模大战的前夜,战争中马克沁机枪很快显示了它可怕的性能。历史学家们说,死在希拉姆·马克沁设计的机枪下的人,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唯一可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就是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剑。今天一些接触过轻便可靠且操作简单的气冷式通用自动武器的人会批评马克沁机枪的笨重和复杂,说它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操作,这一说法多少有吹毛求疵之嫌。如果说马克沁机枪果真有缺点,那么这些缺点也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和它令人惊诧的威力一样——都来自那个距今已经算是很遥远的工业时代。

MG08机枪基本技术数据

名称:Maschinengewehr 08

制造商:德意志武器弹药制造厂(DWM)、斯潘道枪械制造厂 使用弹药:7.92毫米×57毫米1898式步枪弹

配用弹种: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

自动原理:枪管短后坐式

冷却方式:水冷;冷却水筒容量为7品脱(4公升) 火力选择:无,只能全自动射击

供弹方式:250发帆布弹带

长度:44英寸(1117毫米)

枪身重量:49磅(22.2公斤),水筒满水,不带附加装甲 枪架重量:77磅(34.9公斤),含附件

枪管:长28.35英寸(720毫米),带4条右旋膛线 瞄具:柱状前瞄具,后部V形槽;2.5倍光学瞄准镜 射速:400~500发/分

枪口初速:2800英尺/秒(850米/秒)

最大有效射程:4400米


相关内容

  • 法兰西的死亡之吻--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 法兰西的死亡之吻--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老顽童  2015-11-03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国军使用的重机枪除了马克辛机枪和其仿制品之外,使用的比较多的还有其他一款重机枪,这款重机枪和日军使用的38式重机枪和92式重机枪十分的相似,这款机枪就是来自于法兰西的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

  • 世界著名枪械资料大全[美图]
  • [枪械] 南非SS-77式7.62毫米通用机枪 [枪械] 美国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 [枪械] 捷克Vz59式7.62毫米通用机枪 [枪械] 法国AA52式7.5毫米通机枪 [枪械] 德国MG3式7.62毫米机枪 [枪械] 比利时FNMAG7.62mm通用机枪 [枪械] 比利时米尼米5.56毫 ...

  • 二战经典武器造价
  • 美元兑各国货币(1939年): 1美元等于: 0.25 GBP (5 Shillings) 英磅 0.7 Gold Rubles 金卢布 2 Yen or Manchurian Dollars 日元 2.5 Reichsmarks 马克 5 French Francs 法郎 20 Liras 里拉 ...

  • 新中国重机枪发展史:战场上横扫千军的钢铁利器
  • 国产89式12.7毫米重机枪89式可打掉直升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某著名的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设计师的案头放着一封读者来信.来信称,某刊物关于苏联新研制的12.7毫米重机枪重量只有25千克的报道有误,理由是12.7毫米重机枪绝对不可能轻到只有25千克.这位读者的来信勾起了科研人员的许多 ...

  • 自卫还击战两支歼敌最多的连队
  • 能攻善守英雄连 广西边防部队某团七连,在自卫还击作战中,担任穿插到探垄北侧无名高地,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保障主力全歼同登之敌,以及攻打谅山市北区,夺取奇穷河大桥等任务,共毙敌四百七十余人,俘敌两人,缴获坦克一辆和一批武器弹药,炸毁弹药库一座. 二月十七日,在围歼同登守敌的战斗中,七连担负穿插尖刀连的 ...

  •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
  • 专访: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 老山英雄史光柱, 眼珠被打掉后塞进眼眶继续冲锋! 史光柱原是十四军-一八团九连二排四班班长.老山拔点作战时,他所在的连队向老山主峰东侧前沿的57号.50号等高地冲击时,史光柱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战斗中,在代理排长受重伤的情况下,史光柱奉命指挥二排向57号高地继续冲击.冲击 ...

  • 从[铁十字勋章]谈德军使用的缴获轻武器
  • 1977年,山姆·佩金法导演了电影<铁十字勋章>,讲述了一个厌战的德国老兵斯坦纳的故事.在影片中,有一个桥段,斯坦纳缴获到一支波波沙冲锋枪,就立即丢掉自己的MP40冲锋枪,改用这支波波沙了.从这个桥段后,斯坦纳手里的冲锋枪,一直都是波波沙. 而在现实中,像斯坦纳这样,扔掉MP40,捡起波 ...

  • 铁道线上的红白对撞
  • 蒸汽机的闷响由远及近,一列飞奔着的火车呼啸而至.目光沉静的指挥宦矗立在车厢尾部,仿佛对扑面而来的凛凛寒风无动于衷.铁道两旁,在铅灰色军用大衣外斜挎着步枪的红军战士发出"乌拉"的欢呼声-- 在1965年上映的不朽爱情史诗巨片<日瓦格医生>中,一袭黑装.表情严酷.双眼躲藏 ...

  • 在中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中牺牲的郁南籍烈士
  • 在中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中牺牲的郁南籍烈士简况 姓 名 原 籍 政 治 面 目 职 务 所 在 部 队 入 伍 时 间 牺 牲 时 间 立 功 情 况 温炽雄 陈李木 邱亚栋 傅世玲 连滩 大方 南江口 河口 党员 党员 党员 党员 班长 班长 班长 战士 53560 53566 53562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