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家在乡村炊烟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陈树庆)

炊烟是有味道的,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想起了炊烟,就会想起母亲的味道,炊烟里洋溢着的是幸福、温暖和母亲含笑的慈爱。

母亲是炊烟的制造者,有炊烟就有村子。炊烟是母亲乡村生活的证明,三尺灶台是她的岗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青丝熏成了白发,青春和美丽也随着房屋上空炊烟的飘散而渐行渐远。所以说每一道炊烟里都隐藏着一个母亲的故事。

  

村子坐落在平原上,错错落落的土屋,远远望去,像一块块泥疙瘩趴在广袤的原野上,几棵老槐树凸现村畔,显出一派古朴与苍老。当清晨天空霞光涌动时,狗儿叫了,鸡儿鸣了,一缕缕淡淡的白烟抑或青烟,从原本静静地竖立在屋顶上,用土砌成的烟囱中升起,线条由细而粗,色彩由淡而浓,动作由柔而急,飘动着向上,流浪在空中无法落下,直至消逝。

晨饭后,母亲下田劳作,烟囱便歇着,寂静地端坐在屋顶直望着青天。等到傍晚,伴随着夜幕降临,村子的上空便徐徐升起缕缕炊烟,乡村的韵味便十足了。

  

庄户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玉米秸秆、柴草等,因此每一道炊烟都有各自的味道。炊烟形态各异,交错相融,水韵墨章,浓淡相宜,混合上各种饭菜的味道,在炊烟中软软地浸泡,合成了一股股温暖、朴实、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

在晚风的作用下,宛如一条灵动的龙随风起伏,又恰似一片着色的云朵悠悠飘动。饭做熟了,灶膛里不再填柴草,炊烟会越来越淡,慢慢消失在村子的上空。

  

炊烟是母亲的呼唤,也是家的方向。每缕炊烟下面,都对应着一个烟囱、一个灶台和一座农家小院。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远远望见家中房子上空升起的炊烟,仿佛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望着随风而逝的炊烟,不觉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每每这时,灶台旁系着围裙的母亲在灶前忙碌着,操持着家人一日三餐的味道,蹲下身子往灶膛里填上柴草,灶膛里烧得旺旺的,把母亲脸映得红红的,也点燃了母亲的希望和期盼。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

  

于是,母亲的味道、饭菜的味道、猪食、牛粪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和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当村子上空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就知道饭菜做好了,不管玩耍得多起劲,都撒腿往家里跑。

因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满含着香甜的家的味道,远远地看见,便忍不住感动。那是母亲的牵挂,那是母亲的等待,炊烟里有着孩子的欢笑和喜悦。

  

在炊烟里慢慢长大,然后走出家门,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去了外面闯荡世界。每一次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门口看着我走近,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心里一定是不舍欣喜相互纠结的。

乡村那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是一盏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守着它的是母亲的爱,是白发母亲的无尽牵挂。回到家中,像孩子一样,没等饭菜做好就三番五次地往厨房里跑,问母亲做什么饭菜,什么时候才能做好,母亲会从烧好的饭菜里挑出一块来放到你嘴里:“小心别烫着了!”。

一种莫名的情愫冲击我的灵魂,突然好像明白了些什么,炊烟是一种温暖,一种温馨,一种幸福,其实那菜还是母亲做的菜,不过奢侈点就是加入了些猪肉,主食还是母亲做的馒头。

多年过后,母亲在灶膛忙碌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波一波的炊烟在母亲身后升起,母亲就那样站在三尺灶台旁,心里装着对儿女的期盼和希望。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回到村庄,母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母亲说这话时一脸的恬静安详,让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这句话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让我对着那见证年少岁月的炊烟去大哭一场。

乡村不能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村就缺乏生气,失去了母亲的味道,显得格外的冷清。你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你就不会懂得炊烟一词的真正含义,也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恬淡、质朴、安宁和忧伤。

清晨,天刚一露白,静谧的乡村从吐出炊烟开始蠕动,随着炊烟的起落,农人早出劳作,午时歇晌,晚归而息,炊烟成了村里人生活的暮鼓晨钟,在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交替里默默流淌。

夕阳西下,道道炊烟在屋顶上空袅袅升起,淡淡的弥漫在村子上空,回旋缭绕,似烟非烟,似雾非雾,飘荡摇曳,和晚霞、暮霭汇合在一起,天地之间渐渐浑沌、暗淡起来。整个村庄增添了无比的朦胧景象,勾勒出一幅“彩霞夕阳映村落,诗情画意有炊烟”般极致、古朴、典雅的乡村画面。

当黄昏缓缓走来时,村里弥漫着浓浓的味道,各种饭菜香味和炊烟缠绕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一种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掩上门,把暮色关在门外,整个村庄忽然就陷入一片静谧的黑暗之中,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收藏。

  

乡村在飞速发展着,越变越富裕、越变越靓丽。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炊烟越变越孤寂、越变越羸弱,像一位被遗弃在村头的老人,无助地张望,怅然若失地望向远方。闲暇时,我回到熟悉的乡村,望着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却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

那个时刻,无比怀念昔日的那些清晨或傍晚,炊烟从各户房顶上袅袅升起又缓缓地弥漫开来,空气中流动着一种淡淡的柴草的烟味,母亲围着锅台忙上忙下,小伙伴们嬉戏打闹,和着农家饭菜的香气,庭院里鸡鸣狗叫,胡同里大人们的脚步声、说话声,伴着风箱“呼啦”的声音,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乡村交响曲。

炊烟像一部流动的历史,记载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回眸曾经的过往,是对母亲和生活的感念和怀想,对我是灵魂的启迪,人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炊烟,有了炊烟,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温馨。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梦幻般地飘荡在记忆的乡村上空,炊烟里有母亲的等待,有家的温馨,炊烟守着我们的亲情、乡情,那炊烟袅袅处,是我们的家。

如今炊烟在乡村渐渐消失了,像母亲一样决然老去了,那滋润过我们的童年,萦绕过我们生活的袅袅炊烟,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有人说,没看过村子上空飘动的这流畅的符号和语言的人,是不懂得家的牵挂,而我们的后代也许真的无法懂得这炊烟的含义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陈树庆)

炊烟是有味道的,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想起了炊烟,就会想起母亲的味道,炊烟里洋溢着的是幸福、温暖和母亲含笑的慈爱。

母亲是炊烟的制造者,有炊烟就有村子。炊烟是母亲乡村生活的证明,三尺灶台是她的岗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青丝熏成了白发,青春和美丽也随着房屋上空炊烟的飘散而渐行渐远。所以说每一道炊烟里都隐藏着一个母亲的故事。

  

村子坐落在平原上,错错落落的土屋,远远望去,像一块块泥疙瘩趴在广袤的原野上,几棵老槐树凸现村畔,显出一派古朴与苍老。当清晨天空霞光涌动时,狗儿叫了,鸡儿鸣了,一缕缕淡淡的白烟抑或青烟,从原本静静地竖立在屋顶上,用土砌成的烟囱中升起,线条由细而粗,色彩由淡而浓,动作由柔而急,飘动着向上,流浪在空中无法落下,直至消逝。

晨饭后,母亲下田劳作,烟囱便歇着,寂静地端坐在屋顶直望着青天。等到傍晚,伴随着夜幕降临,村子的上空便徐徐升起缕缕炊烟,乡村的韵味便十足了。

  

庄户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玉米秸秆、柴草等,因此每一道炊烟都有各自的味道。炊烟形态各异,交错相融,水韵墨章,浓淡相宜,混合上各种饭菜的味道,在炊烟中软软地浸泡,合成了一股股温暖、朴实、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

在晚风的作用下,宛如一条灵动的龙随风起伏,又恰似一片着色的云朵悠悠飘动。饭做熟了,灶膛里不再填柴草,炊烟会越来越淡,慢慢消失在村子的上空。

  

炊烟是母亲的呼唤,也是家的方向。每缕炊烟下面,都对应着一个烟囱、一个灶台和一座农家小院。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远远望见家中房子上空升起的炊烟,仿佛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望着随风而逝的炊烟,不觉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每每这时,灶台旁系着围裙的母亲在灶前忙碌着,操持着家人一日三餐的味道,蹲下身子往灶膛里填上柴草,灶膛里烧得旺旺的,把母亲脸映得红红的,也点燃了母亲的希望和期盼。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

  

于是,母亲的味道、饭菜的味道、猪食、牛粪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和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当村子上空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就知道饭菜做好了,不管玩耍得多起劲,都撒腿往家里跑。

因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满含着香甜的家的味道,远远地看见,便忍不住感动。那是母亲的牵挂,那是母亲的等待,炊烟里有着孩子的欢笑和喜悦。

  

在炊烟里慢慢长大,然后走出家门,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去了外面闯荡世界。每一次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门口看着我走近,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心里一定是不舍欣喜相互纠结的。

乡村那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是一盏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守着它的是母亲的爱,是白发母亲的无尽牵挂。回到家中,像孩子一样,没等饭菜做好就三番五次地往厨房里跑,问母亲做什么饭菜,什么时候才能做好,母亲会从烧好的饭菜里挑出一块来放到你嘴里:“小心别烫着了!”。

一种莫名的情愫冲击我的灵魂,突然好像明白了些什么,炊烟是一种温暖,一种温馨,一种幸福,其实那菜还是母亲做的菜,不过奢侈点就是加入了些猪肉,主食还是母亲做的馒头。

多年过后,母亲在灶膛忙碌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波一波的炊烟在母亲身后升起,母亲就那样站在三尺灶台旁,心里装着对儿女的期盼和希望。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回到村庄,母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母亲说这话时一脸的恬静安详,让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这句话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让我对着那见证年少岁月的炊烟去大哭一场。

乡村不能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村就缺乏生气,失去了母亲的味道,显得格外的冷清。你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你就不会懂得炊烟一词的真正含义,也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恬淡、质朴、安宁和忧伤。

清晨,天刚一露白,静谧的乡村从吐出炊烟开始蠕动,随着炊烟的起落,农人早出劳作,午时歇晌,晚归而息,炊烟成了村里人生活的暮鼓晨钟,在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交替里默默流淌。

夕阳西下,道道炊烟在屋顶上空袅袅升起,淡淡的弥漫在村子上空,回旋缭绕,似烟非烟,似雾非雾,飘荡摇曳,和晚霞、暮霭汇合在一起,天地之间渐渐浑沌、暗淡起来。整个村庄增添了无比的朦胧景象,勾勒出一幅“彩霞夕阳映村落,诗情画意有炊烟”般极致、古朴、典雅的乡村画面。

当黄昏缓缓走来时,村里弥漫着浓浓的味道,各种饭菜香味和炊烟缠绕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一种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掩上门,把暮色关在门外,整个村庄忽然就陷入一片静谧的黑暗之中,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收藏。

  

乡村在飞速发展着,越变越富裕、越变越靓丽。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炊烟越变越孤寂、越变越羸弱,像一位被遗弃在村头的老人,无助地张望,怅然若失地望向远方。闲暇时,我回到熟悉的乡村,望着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却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

那个时刻,无比怀念昔日的那些清晨或傍晚,炊烟从各户房顶上袅袅升起又缓缓地弥漫开来,空气中流动着一种淡淡的柴草的烟味,母亲围着锅台忙上忙下,小伙伴们嬉戏打闹,和着农家饭菜的香气,庭院里鸡鸣狗叫,胡同里大人们的脚步声、说话声,伴着风箱“呼啦”的声音,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乡村交响曲。

炊烟像一部流动的历史,记载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回眸曾经的过往,是对母亲和生活的感念和怀想,对我是灵魂的启迪,人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炊烟,有了炊烟,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温馨。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梦幻般地飘荡在记忆的乡村上空,炊烟里有母亲的等待,有家的温馨,炊烟守着我们的亲情、乡情,那炊烟袅袅处,是我们的家。

如今炊烟在乡村渐渐消失了,像母亲一样决然老去了,那滋润过我们的童年,萦绕过我们生活的袅袅炊烟,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有人说,没看过村子上空飘动的这流畅的符号和语言的人,是不懂得家的牵挂,而我们的后代也许真的无法懂得这炊烟的含义了。


相关内容

  • 细品炊烟阅读答案
  • 阅读苗苗的<细品炊烟>,回答文后题目.(17分) 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 ...

  • 遥远的炊烟
  •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 ...

  • 永远的炊烟
  • 回家还是吃铁锅煮的饭.现在吃上铁锅煮的的饭已是很少见了,大多电饭煲,或是蒸屉,饭是熟了,可总缺少一种味,那种乡村的味,那种久远的埋藏心中很温暖的味. 那种味是什么呢?具体也说不清,反正不是柴火烧熟.上面没有袅绕一股青烟的味.想到那股如纱如梦的烟,我的心思就堕入孩童时代,堕入那个熟悉.在岁月不远地方的 ...

  • 赵丰[炊烟]阅读答案
  • 炊  烟 赵丰 ①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②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好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颇动,欢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及的上空,拥抢那乳白色的展雾.农人们扛着锄.吹着牛走出村庄,伴看鸡鸣.构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 ...

  • 渐行渐远的炊烟
  • 渐行渐远的炊烟 王本道 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友人馈赠的油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冬天的景象:皑皑白雪覆盖了田野山川,近处的一幢茅草房几乎被大雪淹没,然而屋顶却升腾着一股炊烟,丝丝缕缕,袅袅娜娜,渐次化入苍茫的天际.读书写作的间隙,我常常面对那幅油画发呆,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 ...

  • 冬声起处是故乡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令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 [一] 树木 冬天里的树枯瘦,冷落,凋零,甚至黯然失色,枝头上荡漾的也是飒飒逼人的寒气.失去了苍翠的绿叶,树似乎了无生气,西北风刮过,有呼呼的啸叫,象无影踪的幽灵渐行渐远,但这并不影响树 ...

  •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

  • 犁耙是农耕的一种符号
  • 犁耙是农耕的一种符号 孙本召 (1)住在乡下,和植物走得最近.因而,勤劳的庄户人变戏法似的用木料制作了许多精致的农具,以此来丰饶自己的凡间生活. (2)偏僻的墙角里,独具内涵.这里没有什么风景,但足可以浏览到历史的影像,这是一种尘封起来的某种香醇的记忆,老酒一般.细数每家的院落,悬挂的弯镰,突兀的铁 ...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结尾段的作用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结尾段的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或兼而有之. 典例一: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