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困境及出路

2008年4月

第2期(总第109期)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Apr.,2008(GeneralNo.109)No.2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of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困境及出路

刘俊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摘

行政管理教研室,湖南长沙410004)

要]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内部使命激励、治理机制、监督机制、民主决策等方面存在

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要健康发展,除了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处理好与政着深层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府的关系之外,还必须认识到“拥护群”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真正动力,而只有组织内部的激励、财务、监督、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解决好治理失灵的问题,从而确保自身组织的有效运行。[关

词]非营利组织;

内部治理;

拥护群

[文章编号]1008-8466(2008)02-00070-03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

务的独立机构。它在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会和公共事业部门等非营利机构,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

[1]

性、志愿性、组织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不如人意,内部治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困境(一)缺乏自治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由各级党政机构直接创办的,或者本身就是从党政机构转变过来的,或者是由原党政官员及与党政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创办的。这些组织,“不仅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

[2]

即使民间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

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解决这种政社不分的问题,需要实现体制的转变和观念上的创新,充分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真正具有自主性的自治组织。

(二)缺乏使命感

[收稿日期]2008-02-13

理念或使命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灵魂。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它们以“点化人类”和“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以使命为先”。没有理念就没有非营利组织。缺乏明确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使非营利组织很难有拔地而起的能动性、创新性和艰苦创业的自觉性,而只能带来被动、盲目、短视、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动力不足,使组织发展难有后劲。

1.员工缺乏使命感

组织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组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外,还要有利他的奉献精神,有对组织使命的认同,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并始终以完成组织使命为其宗旨和目标。然而,当前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组成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到非营利组织中来工作的员工,甚至一些管理者和领导人,认为工作的目的不是组织的使命,而是考虑就业或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在组织工作人员的招聘上,存在着人情关系、裙带关系;在组织领导人的任命上,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组织领导者的任命取决于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工作人员的招聘则取决于与领导者的关系,这种状况易造成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人事纠纷,也不利于发挥本组织的能力,以实现其使命。

2.组织缺乏使命感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组织,所以它们应主要从事我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应致力于解决那些对我国发展影响大,社会很需要,但政府感到很难办的问题,如计划生育、基础教育、扶贫、社会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甚至有些趋于严重化,还将不同程度地阻碍市场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健全。而我国非营利组织则会促进这些问题的解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5C358)《现阶段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俊月(1969—),男,湖南隆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和政治学研究。

-70-

决,从而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扫除障碍。这样,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都会为非营利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保障其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并易于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无法从这个高度出发,而只是注重自身的短期发展,缺乏使命指导下的发展战略。

(三)内部监督机制薄弱1.“

道德失控”,不能形成有效的“道德驱动的自律”,不能进行自我监督

非营利组织要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组织宗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准公共产品,必然要求组织成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外在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自我需求。当社会使命变成组织成员自身的追求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诚信规则,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不

良道德现象,如道德失落,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非营利组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少数人道德迷失,忘记组织使命,片面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用最大化。

2.内部监督机制虚设,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虽有规章制度却不能严格执行

“我国有不少非营利组织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的非营利组织虽然有规章制度却不

能严格执行。”

[3](P5-7)

理事会制度是在国外普遍采用的,有着一套长期实践的治理机制。但在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是没有理事会的,而在设置了理事会的那些非营利组织中,理事会大多形同虚设,发挥的实际治理职能是很有限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虚设的另一方面,是在组织治理方面强烈的人治

风格与行政主导。”

[4](P216)

在有政府背景的非营利组织中,主管政府部门的党政领导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或者干预权。在由公民创办的非营利组织中,组织创办人往往对该组织的治理有绝对的权力。

(四)缺乏民主决策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当前,我国非企业单位面临的决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尚未设立董事会,创办者独揽大权,成为组织的决策中心。这种决策机制往往会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举办者利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义,享受税收优惠,接受社会捐助,从而中饱私囊。二是董事会虚设,成为橡皮图章,实际决策权掌握在创办者或业务主管部门手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成为创办单位的创收途径或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其理事会并没有对内部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也不可能有一个层级决策的机制。

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路径(一)培育“拥护群”是第三部门发展的核心动力资金问题是困扰许多国内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大问题。对于第三部门与基金会而言,筹措资金是为了实现使命这一最终目标,因而有人主张把“

筹款”一词改为“基金发展”

,即为群众的需求而不断谋求资金的壮大。当前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广大群众。据统计,美国基金会的资金80%以上来源于个人捐助。这样,凡是非营利组织都必须建立自身的社会基础,即“拥护群”。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拥护群”的支持,是难以发展壮大的,甚至难以长久维持下去。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道德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是将其“拥护群”的愿望整合为本组织的长远目标,从而取得“拥护群”在物质上、人力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拥有稳定的“拥护群”才是推动第三部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真正动力。

从“赞助群”的组织工作开始,逐渐把“赞助群”转变为“拥护群”是整体发展计划的关键。寻求和培育“赞助群”,就是要建立长远的“拥护群”,因而,非营利组织要时刻注意尊重“拥护群”的价值观和满足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服务的对象上。“拥护群”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机构董事会的成员、各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雇员、学者、义工人员、捐助者、受惠者、社区居民和有关政府机构人员等都在其内。

(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有着复杂的关系,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和制定各种法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同时,政府还是非营利组织的赞助人。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虽然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支柱,非营利组织要依靠政府获得活动资金,但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更不能利用和政府之间存在着的各种联系或是利用这些特权来获得一些非自愿捐款,而是要关注公益事业和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有效的管理和对公益的关注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一定会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捐助。此外,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其生存的生命力所在。非营利组织不仅要在硬件方面创新,更要在组织管理方式上进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非营利组织内部使命激励的治理

不论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和管理,还是效率的实现,最终都取决于组织人员的构成,而人员的凝聚力和效率又取决于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吸引力。

1.在员工中建立起以使命为中心的价值观“组织文化是由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因素构成

的。价值观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5]

对非营利组织来说,仅仅为生存或精神上的满足而让成员加入组

-71-

织是非常不够的,重要的是让成员投入到组织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上来,始终以一种崇高的组织使命为宗旨和行动指南,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社会效用最大化。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活力永存。因此,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真正任务是不断地重审使命,并在组织员工中始终贯穿这一使命。

2.在组织中建立起以服务为中心的使命观

从现阶段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方式应以提供服务为主,不仅重视城市,更要关注农村。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等。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扶贫活动以及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等。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可以是各类公益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组织等。大力发展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是社会、企业和政府都需要的,也只有满足它们所需要的服务,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阻力才是会最小的,而各种助力则会增多,易于得到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讲,通过发展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可以有助于在我国建立起适合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般框架,如法律、政府行政规制、非营利组织治理以及会计与审计的一般制度,从而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奠定基础。

(四)完善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在转轨过程中,中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这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因而必须设计合理的治理结构,促进内部监督的有效运行。

1.形成“

道德驱动的自律”以人为本,诚信为先,制定非营利组织的道德伦理守则,逐步建立起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用文化,进而在组织成员中形成强烈的“道德驱动的自律”。虽然非营利组织是以使命为先,以社会需求为工作驱动力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其他各种诱惑的影响和侵蚀,如果没有先进的信用文化和组织理念,非营利组织同样有失掉基本道德伦理的可能性。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必须发展先进的组织文化和信用文化,形成一种公益精神,以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公益事业中去。

2.赋予理事会新的职责,并在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中引进独立董事制度

非营利组织必须有一个强有力和积极进取的理事会来进行监管。理事会必须扮演非营利组织中业主和市场的角色,确保非营利组织高效率地完成自身使命,并且制定组织的评估和管理方案,同时在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中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来源,可以考虑有关的社会知名人士,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较大的非营

-72-

利组织还可以仿照美国公司的做法,允许董事会设

立专门委员会,如财务审计委员会、

工薪委员会等,并由独立董事组成,承担额外的责任。

(五)非营利组织内部决策机制失灵的治理当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论是社会团体、基金会,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由于制度及组织成员构成的原因,其决策机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灵,因而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明确理事会(董事会)在组织中的地位,确立理事会(董事会)的决策原则

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是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组织任务的成败负有最终的责任,因而必须对整个组织拥有最大的控制权。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实质是理事会决策。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事会的决策以及功能的健全与否,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必须明确理事会的最高决策机构的地位,确立理事会决策的原则,即在非营利组织中理事会必须具有独立自主决策的权力,同时承担对社会负责的义务。理事会必须对组织的重大事项做出正确决策,决定机构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要对错误的决策承担责任。

2.改善双重管理“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主管部门’

和‘业务主管部门’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6]

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与理事会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政府主管部门,在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与理事会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决策中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组织的人事行政化倾向和“官本位”思想严重,而实际上主管部门又不负责任。因此,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常常不能有效决策或者决策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改善现在的双重管理体制,对于促进非营利组织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部门要尽量改善对非营利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的方式方法,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干预,改变对非营利组织的人事行政化倾向,赋予理事会在战略计划、目标和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上的真正决策权。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要真正转化为监督管理,而不是对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也不是让非营利组织成为主管单位的附属单位。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萨拉蒙.第三域的兴起(A).李亚平,于海.第三域

的兴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J].江海学刊,1999,(6).[3]苏力,高丙中.规则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美)哈罗德・孔茨,海洛因・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出

版社,1998.

[5]刘志远,蔡苏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机制[J].发展

论坛,1995,(10).

[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责任编辑:于恒魁]

2008年4月

第2期(总第109期)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Apr.,2008(GeneralNo.109)No.2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of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困境及出路

刘俊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摘

行政管理教研室,湖南长沙410004)

要]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内部使命激励、治理机制、监督机制、民主决策等方面存在

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要健康发展,除了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处理好与政着深层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府的关系之外,还必须认识到“拥护群”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真正动力,而只有组织内部的激励、财务、监督、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解决好治理失灵的问题,从而确保自身组织的有效运行。[关

词]非营利组织;

内部治理;

拥护群

[文章编号]1008-8466(2008)02-00070-03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

务的独立机构。它在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会和公共事业部门等非营利机构,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

[1]

性、志愿性、组织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不如人意,内部治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困境(一)缺乏自治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由各级党政机构直接创办的,或者本身就是从党政机构转变过来的,或者是由原党政官员及与党政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创办的。这些组织,“不仅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

[2]

即使民间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

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解决这种政社不分的问题,需要实现体制的转变和观念上的创新,充分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真正具有自主性的自治组织。

(二)缺乏使命感

[收稿日期]2008-02-13

理念或使命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灵魂。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它们以“点化人类”和“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以使命为先”。没有理念就没有非营利组织。缺乏明确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使非营利组织很难有拔地而起的能动性、创新性和艰苦创业的自觉性,而只能带来被动、盲目、短视、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动力不足,使组织发展难有后劲。

1.员工缺乏使命感

组织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组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外,还要有利他的奉献精神,有对组织使命的认同,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并始终以完成组织使命为其宗旨和目标。然而,当前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组成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到非营利组织中来工作的员工,甚至一些管理者和领导人,认为工作的目的不是组织的使命,而是考虑就业或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在组织工作人员的招聘上,存在着人情关系、裙带关系;在组织领导人的任命上,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组织领导者的任命取决于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工作人员的招聘则取决于与领导者的关系,这种状况易造成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人事纠纷,也不利于发挥本组织的能力,以实现其使命。

2.组织缺乏使命感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组织,所以它们应主要从事我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应致力于解决那些对我国发展影响大,社会很需要,但政府感到很难办的问题,如计划生育、基础教育、扶贫、社会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甚至有些趋于严重化,还将不同程度地阻碍市场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健全。而我国非营利组织则会促进这些问题的解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5C358)《现阶段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俊月(1969—),男,湖南隆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和政治学研究。

-70-

决,从而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扫除障碍。这样,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都会为非营利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保障其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并易于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无法从这个高度出发,而只是注重自身的短期发展,缺乏使命指导下的发展战略。

(三)内部监督机制薄弱1.“

道德失控”,不能形成有效的“道德驱动的自律”,不能进行自我监督

非营利组织要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组织宗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准公共产品,必然要求组织成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外在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自我需求。当社会使命变成组织成员自身的追求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诚信规则,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不

良道德现象,如道德失落,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非营利组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少数人道德迷失,忘记组织使命,片面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用最大化。

2.内部监督机制虚设,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虽有规章制度却不能严格执行

“我国有不少非营利组织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的非营利组织虽然有规章制度却不

能严格执行。”

[3](P5-7)

理事会制度是在国外普遍采用的,有着一套长期实践的治理机制。但在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是没有理事会的,而在设置了理事会的那些非营利组织中,理事会大多形同虚设,发挥的实际治理职能是很有限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虚设的另一方面,是在组织治理方面强烈的人治

风格与行政主导。”

[4](P216)

在有政府背景的非营利组织中,主管政府部门的党政领导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或者干预权。在由公民创办的非营利组织中,组织创办人往往对该组织的治理有绝对的权力。

(四)缺乏民主决策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当前,我国非企业单位面临的决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尚未设立董事会,创办者独揽大权,成为组织的决策中心。这种决策机制往往会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举办者利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义,享受税收优惠,接受社会捐助,从而中饱私囊。二是董事会虚设,成为橡皮图章,实际决策权掌握在创办者或业务主管部门手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成为创办单位的创收途径或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其理事会并没有对内部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也不可能有一个层级决策的机制。

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路径(一)培育“拥护群”是第三部门发展的核心动力资金问题是困扰许多国内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大问题。对于第三部门与基金会而言,筹措资金是为了实现使命这一最终目标,因而有人主张把“

筹款”一词改为“基金发展”

,即为群众的需求而不断谋求资金的壮大。当前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广大群众。据统计,美国基金会的资金80%以上来源于个人捐助。这样,凡是非营利组织都必须建立自身的社会基础,即“拥护群”。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拥护群”的支持,是难以发展壮大的,甚至难以长久维持下去。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道德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是将其“拥护群”的愿望整合为本组织的长远目标,从而取得“拥护群”在物质上、人力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拥有稳定的“拥护群”才是推动第三部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真正动力。

从“赞助群”的组织工作开始,逐渐把“赞助群”转变为“拥护群”是整体发展计划的关键。寻求和培育“赞助群”,就是要建立长远的“拥护群”,因而,非营利组织要时刻注意尊重“拥护群”的价值观和满足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服务的对象上。“拥护群”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机构董事会的成员、各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雇员、学者、义工人员、捐助者、受惠者、社区居民和有关政府机构人员等都在其内。

(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有着复杂的关系,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和制定各种法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同时,政府还是非营利组织的赞助人。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虽然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支柱,非营利组织要依靠政府获得活动资金,但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更不能利用和政府之间存在着的各种联系或是利用这些特权来获得一些非自愿捐款,而是要关注公益事业和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有效的管理和对公益的关注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一定会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捐助。此外,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其生存的生命力所在。非营利组织不仅要在硬件方面创新,更要在组织管理方式上进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非营利组织内部使命激励的治理

不论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和管理,还是效率的实现,最终都取决于组织人员的构成,而人员的凝聚力和效率又取决于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吸引力。

1.在员工中建立起以使命为中心的价值观“组织文化是由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因素构成

的。价值观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5]

对非营利组织来说,仅仅为生存或精神上的满足而让成员加入组

-71-

织是非常不够的,重要的是让成员投入到组织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上来,始终以一种崇高的组织使命为宗旨和行动指南,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社会效用最大化。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活力永存。因此,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真正任务是不断地重审使命,并在组织员工中始终贯穿这一使命。

2.在组织中建立起以服务为中心的使命观

从现阶段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方式应以提供服务为主,不仅重视城市,更要关注农村。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等。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扶贫活动以及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等。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可以是各类公益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组织等。大力发展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是社会、企业和政府都需要的,也只有满足它们所需要的服务,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阻力才是会最小的,而各种助力则会增多,易于得到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讲,通过发展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可以有助于在我国建立起适合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般框架,如法律、政府行政规制、非营利组织治理以及会计与审计的一般制度,从而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奠定基础。

(四)完善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在转轨过程中,中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这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因而必须设计合理的治理结构,促进内部监督的有效运行。

1.形成“

道德驱动的自律”以人为本,诚信为先,制定非营利组织的道德伦理守则,逐步建立起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用文化,进而在组织成员中形成强烈的“道德驱动的自律”。虽然非营利组织是以使命为先,以社会需求为工作驱动力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其他各种诱惑的影响和侵蚀,如果没有先进的信用文化和组织理念,非营利组织同样有失掉基本道德伦理的可能性。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必须发展先进的组织文化和信用文化,形成一种公益精神,以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公益事业中去。

2.赋予理事会新的职责,并在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中引进独立董事制度

非营利组织必须有一个强有力和积极进取的理事会来进行监管。理事会必须扮演非营利组织中业主和市场的角色,确保非营利组织高效率地完成自身使命,并且制定组织的评估和管理方案,同时在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中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来源,可以考虑有关的社会知名人士,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较大的非营

-72-

利组织还可以仿照美国公司的做法,允许董事会设

立专门委员会,如财务审计委员会、

工薪委员会等,并由独立董事组成,承担额外的责任。

(五)非营利组织内部决策机制失灵的治理当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论是社会团体、基金会,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由于制度及组织成员构成的原因,其决策机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灵,因而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明确理事会(董事会)在组织中的地位,确立理事会(董事会)的决策原则

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是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组织任务的成败负有最终的责任,因而必须对整个组织拥有最大的控制权。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实质是理事会决策。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事会的决策以及功能的健全与否,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必须明确理事会的最高决策机构的地位,确立理事会决策的原则,即在非营利组织中理事会必须具有独立自主决策的权力,同时承担对社会负责的义务。理事会必须对组织的重大事项做出正确决策,决定机构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要对错误的决策承担责任。

2.改善双重管理“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主管部门’

和‘业务主管部门’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6]

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与理事会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政府主管部门,在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与理事会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决策中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组织的人事行政化倾向和“官本位”思想严重,而实际上主管部门又不负责任。因此,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常常不能有效决策或者决策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改善现在的双重管理体制,对于促进非营利组织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部门要尽量改善对非营利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的方式方法,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干预,改变对非营利组织的人事行政化倾向,赋予理事会在战略计划、目标和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上的真正决策权。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要真正转化为监督管理,而不是对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也不是让非营利组织成为主管单位的附属单位。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萨拉蒙.第三域的兴起(A).李亚平,于海.第三域

的兴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J].江海学刊,1999,(6).[3]苏力,高丙中.规则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美)哈罗德・孔茨,海洛因・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出

版社,1998.

[5]刘志远,蔡苏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机制[J].发展

论坛,1995,(10).

[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责任编辑:于恒魁]


相关内容

  • 多中心治理_中国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 第7卷 第2期中国发展Vo.l7 No.2Jun. 2007 88 2007年 6月ChinaDevelopment 多中心治理:中国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孙莉莉 孙远太 (上学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上海,200444)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经环节.而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 ...

  • 我国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综述
  • 现代商贸工业 第19卷第12期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7年12月 我国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综述 刘昱伶 文海霞 李向渊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610065) 摘 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有关非营利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 ...

  • 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困境与出路
  • 摘要: 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内外双重困境: 一方面,村庄空心化导致对外部供给的高依赖,但从外部供给来看,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供给乏力和监管缺失等问题; 另一方面,村庄内部文化承接主体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群众基础.结合实证分析,理清困境 ...

  • 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 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许爱花甘诺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面临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越权过度干预.非法势力干扰村庄治理 "民主以及村民的政治冷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农村社区治理必须逐步由"官主导"到 ,导&quo ...

  •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_困境及政策思路
  • 第22卷第3期 2012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I T Y O F JI N A N (Soci al Sci ence E di t i on) V ol .22N o.3 2012 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8 09:05 ...

  • 2015年基金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15年版中国基金会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 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6A58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 ...

  •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作者:郑会霞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8期 摘 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工业化.信息化以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心理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适应变化以及迎接 ...

  •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复习题
  • 一.单选题 1.公民宪章运动是由英国哪位首相发动的?( B ) A.撒切尔 B.梅杰 C.布莱尔 D.丘吉尔 2.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是有美国哪位总统签署的?( B ) A.肯尼迪 B.克林顿 C.科尔 D.布什 3. 公共部门的三E目标不包括:( D ) A. Economic B. Efficien ...

  • 我国当前信托业监管的法律困境与出路
  • 我国当前信托业监管的法律困境与出路 席月民 2011-11-11 15:28:52 来源:中国法学网 摘要 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综合化日益凸现出信托业监管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从监管政策竞争中无序发展的信托业入手,揭示和剖析了以金融理财市场为依托的信托业监管现状及法律困境,然后在全面检讨现行监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