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囚论欧阳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A

【小题】A

【小题】.(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解析:

【小题】 约:约定时间.)

【小题】上一个"以"为"用",下一个"以"为"因为";B,两个"其"均代词,他们,指囚犯;C,两个"然"均为"然而";D,两个"而"均表示并列关系.)

【小题】 欧阳修认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非圣人之法.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小题】文章每段议论时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

【小题】

[参考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 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 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 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 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A

【小题】A

【小题】.(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解析:

【小题】 约:约定时间.)

【小题】上一个"以"为"用",下一个"以"为"因为";B,两个"其"均代词,他们,指囚犯;C,两个"然"均为"然而";D,两个"而"均表示并列关系.)

【小题】 欧阳修认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非圣人之法.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小题】文章每段议论时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

【小题】

[参考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 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 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 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 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相关内容

  • [记六一语]阅读及答案
  • 记六一①语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六一:与文中的&qu ...

  •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题目(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 (2)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qu ...

  •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 ...

  • 醉意的境界单士兵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分)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 ...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欧阳公①四岁而孤"比较阅读答案
  • (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 ...

  • [观书有感][欧阳修论作文]比较阅读答案
  •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13分)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 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

  • 意象意境题
  • 学习卷 科目 语文 设计者:张文娜 高三年级 班 学生姓名 意象意境题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

  •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体阐释] 2011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 ...

  • 欧阳修[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原文]: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注释] 1.踏青:春日郊游.唐宋踏青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者.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者.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 2.风和:春风暖和. 3.马嘶:指游人 ...

  •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
  •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1)请赏析"溶溶春水浸春云"中 "浸"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