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如何达成
──语文课堂教学诊断(3)
黄桂林
【问题呈现】
案例一:《世纪宝鼎》(人教版第12册),教者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充当角色,促进学生积文情感的感悟。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初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世纪宝鼎的样子和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为了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的礼品不知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劳动!像设计者、铸造者、装运者、赠送者等等。(师依次板书上述角色)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某一角色,你将怎样勇敢地承担、圆满地完成国家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呢?(生思考)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谈谈他是怎样做的。
(预先安排好的角色登台朗读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写成的发言稿)
案例二:教学内容是《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教者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感受语言的形象和情感。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回报课前自学《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观看录像,接着便分组回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全部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象。回报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起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
【诊断分析】
“过程与方法”列入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给了我们这样的提示: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上述案例中,教者教学中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此类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又怎样达成?这一问题教者并未给出圆满答案。
一、忽视了目标的指向。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的整体。知识能力目标突出了学科的工具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学科的人文性,而“过程和方法”则是达成上述两大目标的桥梁。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解读,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关能力,并达成相关的情感目标。案例一“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虽明确指出“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充当角色,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但目标达成中,教师匆匆忙忙,虽然方法体现了,过程体现了,教者心中似乎也有个目标引领,但从过程看,角色是教师确定,发言是课前准备,课上只是进行“彩排”而已,这样的“过程和方法”并没有指向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忽视了过程的展示。“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强调的是经过,凸显的亲历。就是要在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亲历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精神活力的言语实践中得到精神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而这里的过程,不仅是目标制定中的过程,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去经历。而上述案例一中,情境创没完全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匆匆过客”,学生身心没有真正进入境中,学生情感没有真正得到诱发,即使那些充当了角色的同学,在情境中也没有“真正”参与。既然是创设情境,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全体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做到全员参与,真情参与。而案例一中这两点都没有做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另一个教师是这样达成的:
师:同学们,为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的礼品不知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劳动!知道那些人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有关角色)想一想,这些角色分别该做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凭借课文和以往积累,明晰角色任务:设计者要精心设计,赠送者要写好现场发言,介绍者要进行现场介绍„„)
师:看来,能充当这些角色很光荣,但要当好这些角色很不容易。如果国家领导人把任务交给了你们,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呢?
生:我别提有多激动了,这是祖国对我的信任,也是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一定竭尽全力,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生:我会当即向国家领导表态:请首长放心,请祖国放心,我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分明感受到你们的热血在沸腾,心潮在激荡,祖国人民在盼望你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下面,请大家选好角色后,以课文的细心阅读为前提,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向人民作出响亮的回答吧!
(生神情激动,全心投入,师巡回行间,及时指点)
师:同学们,看了你们的紧张准备,老师真是激动。看到设计者的设计计划、赠送者的现场祝语、介绍者的具体介绍等„„老师真是喜在眉头笑在心。这是一件大事,我们要确保万无一失。因此,我建议以角色为依据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计划,再做好介绍的准备。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登台介绍。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然后各组代表上台介绍)
在这里,教者注重通过“具体的过程”去追求既定的结果,在情境创设中,教者是真情诱发,情境是真实展现,学生是真情参与,他们忘却了课堂,忘记了学习,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通过角色扮演,通过语言转换,不仅深刻地感悟了语言情感,而且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精神提升与语言发展的自然、高效的融合。
三、忽视了方法的细化。小语文教学,所渗透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相随而不能游离其外。案例二中,虽然教者确定了学习方法,但显得空乏,没有实际内容,到底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教者心中无谱,学生心中无数。可见,各种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在于实施教学目标,都必须指向于教学目标。因此,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总体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特点,具体地细化学习方法,体现可操作性。
【矫正策略】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因此,达成“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科特点,重视读,追求悟。
一、轻读想象,感悟语言情境。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调动积累,还原语文形象,动化课文画面,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课
文,启发其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心理图象,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课文语言)──语言画面──语言文字(学生语言)”的心理转换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
二、默读思考,感悟语言内涵。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既可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到最低限度,又可免去语言符号向语言声音转换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潜心文中,集中注意,倾心思考,从而感悟语言内涵。为此,在学生初读想象,把握画面后,可让其带着问题默读静思考,潜心体会本文,以促使生深刻地感悟语言内涵。
三、朗读体味,感悟语言情感。在理解语言内涵的基础上,须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这一有声的语言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使语言的形象、蕴含、情感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四、品读剖析,感悟语言技巧。“语言──内容──语言”,是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的两个来回,而少数教师对感悟理解片面,把感悟语言情感作为感悟的全部,在领悟语言内容、感悟语言情感后,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联系探究,领悟语言规律,并加深对语言情感的感悟。
五、延伸拓展,促进语言转换。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因此,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对语言内涵全面、深刻的感悟后,要通过课文内涵的挖掘、背景的拓展、情节的延伸等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008-09-08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如何达成
──语文课堂教学诊断(3)
黄桂林
【问题呈现】
案例一:《世纪宝鼎》(人教版第12册),教者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充当角色,促进学生积文情感的感悟。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初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世纪宝鼎的样子和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为了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的礼品不知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劳动!像设计者、铸造者、装运者、赠送者等等。(师依次板书上述角色)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某一角色,你将怎样勇敢地承担、圆满地完成国家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呢?(生思考)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谈谈他是怎样做的。
(预先安排好的角色登台朗读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写成的发言稿)
案例二:教学内容是《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教者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感受语言的形象和情感。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回报课前自学《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观看录像,接着便分组回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全部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象。回报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起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
【诊断分析】
“过程与方法”列入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给了我们这样的提示: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上述案例中,教者教学中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此类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又怎样达成?这一问题教者并未给出圆满答案。
一、忽视了目标的指向。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的整体。知识能力目标突出了学科的工具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学科的人文性,而“过程和方法”则是达成上述两大目标的桥梁。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解读,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关能力,并达成相关的情感目标。案例一“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虽明确指出“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充当角色,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但目标达成中,教师匆匆忙忙,虽然方法体现了,过程体现了,教者心中似乎也有个目标引领,但从过程看,角色是教师确定,发言是课前准备,课上只是进行“彩排”而已,这样的“过程和方法”并没有指向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忽视了过程的展示。“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强调的是经过,凸显的亲历。就是要在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亲历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精神活力的言语实践中得到精神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而这里的过程,不仅是目标制定中的过程,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去经历。而上述案例一中,情境创没完全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匆匆过客”,学生身心没有真正进入境中,学生情感没有真正得到诱发,即使那些充当了角色的同学,在情境中也没有“真正”参与。既然是创设情境,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全体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做到全员参与,真情参与。而案例一中这两点都没有做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另一个教师是这样达成的:
师:同学们,为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的礼品不知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劳动!知道那些人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相机板书有关角色)想一想,这些角色分别该做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凭借课文和以往积累,明晰角色任务:设计者要精心设计,赠送者要写好现场发言,介绍者要进行现场介绍„„)
师:看来,能充当这些角色很光荣,但要当好这些角色很不容易。如果国家领导人把任务交给了你们,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呢?
生:我别提有多激动了,这是祖国对我的信任,也是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一定竭尽全力,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生:我会当即向国家领导表态:请首长放心,请祖国放心,我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分明感受到你们的热血在沸腾,心潮在激荡,祖国人民在盼望你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下面,请大家选好角色后,以课文的细心阅读为前提,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向人民作出响亮的回答吧!
(生神情激动,全心投入,师巡回行间,及时指点)
师:同学们,看了你们的紧张准备,老师真是激动。看到设计者的设计计划、赠送者的现场祝语、介绍者的具体介绍等„„老师真是喜在眉头笑在心。这是一件大事,我们要确保万无一失。因此,我建议以角色为依据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计划,再做好介绍的准备。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登台介绍。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然后各组代表上台介绍)
在这里,教者注重通过“具体的过程”去追求既定的结果,在情境创设中,教者是真情诱发,情境是真实展现,学生是真情参与,他们忘却了课堂,忘记了学习,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通过角色扮演,通过语言转换,不仅深刻地感悟了语言情感,而且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精神提升与语言发展的自然、高效的融合。
三、忽视了方法的细化。小语文教学,所渗透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相随而不能游离其外。案例二中,虽然教者确定了学习方法,但显得空乏,没有实际内容,到底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教者心中无谱,学生心中无数。可见,各种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在于实施教学目标,都必须指向于教学目标。因此,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总体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特点,具体地细化学习方法,体现可操作性。
【矫正策略】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因此,达成“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科特点,重视读,追求悟。
一、轻读想象,感悟语言情境。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调动积累,还原语文形象,动化课文画面,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课
文,启发其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心理图象,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课文语言)──语言画面──语言文字(学生语言)”的心理转换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
二、默读思考,感悟语言内涵。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既可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到最低限度,又可免去语言符号向语言声音转换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潜心文中,集中注意,倾心思考,从而感悟语言内涵。为此,在学生初读想象,把握画面后,可让其带着问题默读静思考,潜心体会本文,以促使生深刻地感悟语言内涵。
三、朗读体味,感悟语言情感。在理解语言内涵的基础上,须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这一有声的语言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使语言的形象、蕴含、情感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四、品读剖析,感悟语言技巧。“语言──内容──语言”,是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的两个来回,而少数教师对感悟理解片面,把感悟语言情感作为感悟的全部,在领悟语言内容、感悟语言情感后,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联系探究,领悟语言规律,并加深对语言情感的感悟。
五、延伸拓展,促进语言转换。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因此,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对语言内涵全面、深刻的感悟后,要通过课文内涵的挖掘、背景的拓展、情节的延伸等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