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语录

1、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通畅、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2、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3、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跳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4、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5、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6、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累,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真正的奥秘?

7、其实,谁都是涉小的。无数涉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8、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9、这儿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去了自身。左顾右盼,便生信赖,便知皈依。两膝发软,跪向那布包的蒲团。

.每天早晨,雁群起飞了。横过朝霞,穿越白云,冲出风阵,投入暮霭,最后,在黑夜的 芦苇荡中栖息

它们天天以黑暗作为归宿。

不错,朝霞、白云、阵风、暮霭都匆匆来去,不能成为归宿,归宿只能是黑暗

但是对雁群而言,能刺激它们全部生命行动的,却是与黑暗对立的一切。行动重于归宿,归宿只是为了明天的行动

不要为人生制定太多归宿性的目标。一切目标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胧的,只有行动才与光亮相伴。

我们的不少学者,只会低头寻访一个个芦苇荡里的雁宿窝,而不会抬头看看雁群真正的 生活空间。他们说,空中已无翅影,窝中才有落羽。他们说,万里长天太空洞了,只有满脚泥泞才 是学问。

这也许没有说错,是正确的。但是学问不是人生。如果雁群也有人生。

雁群的核心价值是飞翔

关于年龄

人生况味

在十几年前写的一本学术著作中,我曾把“开掘人生况味”作为自己艺术理念

的一个重点,而在诸般况味中,年龄况味又处于独特的地位。

说起来这好像是一般常识,但还是遇到了有趣的驳难。

有人说,人生是为“事业”而存在的,它本身没有独立的“况味”可言。他们

最常用的论据是前苏联的一本流行小说,主人公在被-迫或主动地失去了人生的许多

常情常态后,说过一段有关人生的格言,他认为人们如果不为“事业”而牺牲,到

临死就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在我看来,这位年轻的主人公在兵荒马乱中历尽艰险,致病致残,最后还能获

得心理调适,十分不易,但人们不应以这样的特例来否定常态。常态往往比特例更

难对付,因此也可能更深刻。这就像在饮食中,不能因为接触过了大辛大辣就否定

寻常口味,而要把寻常口味调理好,则是天下一切大厨面临的难题。

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受到的震动。他认为,

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

亚式的决斗、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

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

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

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致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人生的过程少不了要参与外在的事功,但再显赫的事功也不能导致本末倒置。

莱辛说,一位女皇真正动人之处,是她隐约在堂皇政务后那个作为女儿、妻子或母

亲的身份。莱辛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水平高低,就看他能否直取这种身份。狄德罗则

说,一位老人巨大的历史功绩,在审美价值上还不及他与夫人临终前的默默拥抱。

其实岂止在艺术中,在普遍的人际交往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我看来,一个自觉自

明的人,也就是把握住了人生本味的人。

因此,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

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

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

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也许你学业精进、少年老成,早早地跻身醇儒之列,或统领着很大的局面,这

常被视为成功,但又极有可能带来一种损失——失落了不少有关青春的体验。你过

早地选择了枯燥和庄严,艰涩和刻板,连顽皮和发傻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提前走

进了中年,真是一种巨大的亏欠。

也许你保养有方、驻颜有术,如此高龄还是一派中年人的节奏和体态,每每引

得无数同龄人的羡慕和赞叹,但在享受这种超常健康的时候应该留有余地,因为进

入老年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地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

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

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这儿正好引用古罗马西塞罗的一段话:

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

被赋予了适当的特点:童年的孱弱、青年的剽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

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各自特性属于相应的生命时期。

真正的人生大题目就在这里。

为了解释人生况味,我曾在那本学术著作中简略地提到过一些与年龄有关的故

事,十几年过去,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也已大大加深,因此这些故事也就有了重新阐

述的可能。

1、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通畅、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2、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3、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跳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4、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5、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6、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累,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真正的奥秘?

7、其实,谁都是涉小的。无数涉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8、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9、这儿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去了自身。左顾右盼,便生信赖,便知皈依。两膝发软,跪向那布包的蒲团。

.每天早晨,雁群起飞了。横过朝霞,穿越白云,冲出风阵,投入暮霭,最后,在黑夜的 芦苇荡中栖息

它们天天以黑暗作为归宿。

不错,朝霞、白云、阵风、暮霭都匆匆来去,不能成为归宿,归宿只能是黑暗

但是对雁群而言,能刺激它们全部生命行动的,却是与黑暗对立的一切。行动重于归宿,归宿只是为了明天的行动

不要为人生制定太多归宿性的目标。一切目标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胧的,只有行动才与光亮相伴。

我们的不少学者,只会低头寻访一个个芦苇荡里的雁宿窝,而不会抬头看看雁群真正的 生活空间。他们说,空中已无翅影,窝中才有落羽。他们说,万里长天太空洞了,只有满脚泥泞才 是学问。

这也许没有说错,是正确的。但是学问不是人生。如果雁群也有人生。

雁群的核心价值是飞翔

关于年龄

人生况味

在十几年前写的一本学术著作中,我曾把“开掘人生况味”作为自己艺术理念

的一个重点,而在诸般况味中,年龄况味又处于独特的地位。

说起来这好像是一般常识,但还是遇到了有趣的驳难。

有人说,人生是为“事业”而存在的,它本身没有独立的“况味”可言。他们

最常用的论据是前苏联的一本流行小说,主人公在被-迫或主动地失去了人生的许多

常情常态后,说过一段有关人生的格言,他认为人们如果不为“事业”而牺牲,到

临死就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在我看来,这位年轻的主人公在兵荒马乱中历尽艰险,致病致残,最后还能获

得心理调适,十分不易,但人们不应以这样的特例来否定常态。常态往往比特例更

难对付,因此也可能更深刻。这就像在饮食中,不能因为接触过了大辛大辣就否定

寻常口味,而要把寻常口味调理好,则是天下一切大厨面临的难题。

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受到的震动。他认为,

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

亚式的决斗、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

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

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

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致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人生的过程少不了要参与外在的事功,但再显赫的事功也不能导致本末倒置。

莱辛说,一位女皇真正动人之处,是她隐约在堂皇政务后那个作为女儿、妻子或母

亲的身份。莱辛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水平高低,就看他能否直取这种身份。狄德罗则

说,一位老人巨大的历史功绩,在审美价值上还不及他与夫人临终前的默默拥抱。

其实岂止在艺术中,在普遍的人际交往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我看来,一个自觉自

明的人,也就是把握住了人生本味的人。

因此,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

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

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

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也许你学业精进、少年老成,早早地跻身醇儒之列,或统领着很大的局面,这

常被视为成功,但又极有可能带来一种损失——失落了不少有关青春的体验。你过

早地选择了枯燥和庄严,艰涩和刻板,连顽皮和发傻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提前走

进了中年,真是一种巨大的亏欠。

也许你保养有方、驻颜有术,如此高龄还是一派中年人的节奏和体态,每每引

得无数同龄人的羡慕和赞叹,但在享受这种超常健康的时候应该留有余地,因为进

入老年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地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

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

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这儿正好引用古罗马西塞罗的一段话:

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

被赋予了适当的特点:童年的孱弱、青年的剽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

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各自特性属于相应的生命时期。

真正的人生大题目就在这里。

为了解释人生况味,我曾在那本学术著作中简略地提到过一些与年龄有关的故

事,十几年过去,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也已大大加深,因此这些故事也就有了重新阐

述的可能。


相关内容

  • 余秋雨经典语录_名言_名句赏析_句子迷
  • 喜欢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 ...

  • 名家散文赏析
  •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1.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 ...

  • 余秋雨爱情语录
  • 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能够慢慢培养的不是爱情,而是习惯。能够随着时间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动。所以爱是一瞬间的礼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反过来说,爱和婚姻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结婚的,也不是所有婚姻都有爱情的。 ...

  • 王朔的经典语录
  • 1、我压根儿对文学没什么认识,不知道什么是文学,自己想自己写。说实在文学的认识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没有什么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 2、成名以后特别没劲,那是一帮什么人呀?是一帮幸运儿,都没什么真才实学,包括我。 3、草根就没有话语权吗?是沉默大多数吗?不是皇家生下来的都是草根,我这样理解。 ...

  • 信客优秀教案
  • <信客>教学设计 课题:<信客> 课型:自读 执笔:张荣早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2.积累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1.了 ...

  • 小学生文学常识
  • 文学常识100题 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诗经> 2.<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 ...

  • 作家经典语录
  • 张爱玲语录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 ...

  • 公务员考试行测文学常识
  • . . 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哪部 ...

  • 余秋雨爱情伤感语录
  • 余秋雨语录第27002条: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余秋雨语录第27015条: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