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一精辟的论述,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矛盾,会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显露,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解决完善,与时俱进。一、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定位与基本框架国有资产是以国家作为出资者而形成的、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属于国家的资产。我国现存的国有资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另一类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资本类(要求价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后者是非资本类(不要求价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的制度化形式,它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作为管理、监督、运营对象的国有资产界定,以及管理、监督、运营国有资产的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基本框架有以下主要特点。1.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理模式。国有资产所有权初始委托—代理模式,至少有四种可能:一是将国内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只委托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不具有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职能;二是将国内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由中央政府作为初始代理者,再由中央政府将其中地方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委托地方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二级代理);三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作为全国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地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初始代理者;四是将国内全部国有资产只委托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不具有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职能。2.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三个分离”原则。在明确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初始代理者,并界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所代理所有权的国有资产范围的基础上,应该按照“三个分离”的原则,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在政府机构的设置上,必须使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与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分离;在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与运营方面,必须实行政(监管)企(运营)分离;在国有资产的运营中,必须实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分离。3.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中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联系不再是行政性的,而是产权性的。其制度化形式,即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和产权代表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谁是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者。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中,它涉及两个层级的关系:一是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代理机构,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的出资者,与国有资产被授权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作为其出资企业的出资者,与其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产权代表制度是企业的出资者对其出资企业实施影响和予以监督的制度安排。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新体制中,产权代表由出资者委派,在承资企业中代表出资者的利益,并对出资者负责。由出资者委派的产权代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向承资企业派出的董事会成员;二是向承资企业派出的监事会成员;三是向承资企业派出的财务总监。这三种类型的产权代表在责任方面有所不同:出资者委派的董事会成员,通过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体现出资者的意志;出资者委派的监事会成员,通过对承资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活动和经营班子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保障出资者的利益;出资者委派的财务总监,作为出资者的财务代表,专项监管承资企业的财务活动。综上所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概括为:国有资产全民所有,中央、省市政府初始代理,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授权经营,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产权代表制度。二、我国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改革的实践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就经历了多次变革,但与现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改革,是根本不同的。我国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以深圳市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1988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为标志。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一精辟的论述,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矛盾,会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显露,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解决完善,与时俱进。一、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定位与基本框架国有资产是以国家作为出资者而形成的、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属于国家的资产。我国现存的国有资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另一类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资本类(要求价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后者是非资本类(不要求价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的制度化形式,它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作为管理、监督、运营对象的国有资产界定,以及管理、监督、运营国有资产的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基本框架有以下主要特点。1.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理模式。国有资产所有权初始委托—代理模式,至少有四种可能:一是将国内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只委托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不具有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职能;二是将国内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由中央政府作为初始代理者,再由中央政府将其中地方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委托地方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二级代理);三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作为全国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地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初始代理者;四是将国内全部国有资产只委托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不具有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职能。2.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三个分离”原则。在明确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初始代理者,并界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所代理所有权的国有资产范围的基础上,应该按照“三个分离”的原则,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在政府机构的设置上,必须使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与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分离;在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与运营方面,必须实行政(监管)企(运营)分离;在国有资产的运营中,必须实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分离。3.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中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联系不再是行政性的,而是产权性的。其制度化形式,即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和产权代表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谁是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者。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中,它涉及两个层级的关系:一是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代理机构,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的出资者,与国有资产被授权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作为其出资企业的出资者,与其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产权代表制度是企业的出资者对其出资企业实施影响和予以监督的制度安排。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新体制中,产权代表由出资者委派,在承资企业中代表出资者的利益,并对出资者负责。由出资者委派的产权代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向承资企业派出的董事会成员;二是向承资企业派出的监事会成员;三是向承资企业派出的财务总监。这三种类型的产权代表在责任方面有所不同:出资者委派的董事会成员,通过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体现出资者的意志;出资者委派的监事会成员,通过对承资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活动和经营班子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保障出资者的利益;出资者委派的财务总监,作为出资者的财务代表,专项监管承资企业的财务活动。综上所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概括为:国有资产全民所有,中央、省市政府初始代理,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授权经营,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产权代表制度。二、我国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改革的实践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就经历了多次变革,但与现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体制的改革,是根本不同的。我国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以深圳市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1988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为标志。


相关内容

  •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1. 浅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2.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可具体谈某一准则) 3. 浅谈公允价值的确定与应用 4. 企业会计计量基础的比较与选择 5.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7.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 国有企 ...

  • 电大会计学本科论文题目选择
  •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一.财务管理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2.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3.论理财环境 4.论财务制度的改革 5.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6.论企业财务机制 7.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 8.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探讨 9.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10.国有资产 ...

  • 论文参考题目
  •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一.财务管理 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2.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3. 论理财环境 4. 论财务制度的改革 5.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6. 论企业财务机制 7.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 8. 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探讨 9.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 ...

  • 中外合资企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
  • 某某有限公司与某国某公司 合作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说明 一.可行性研究工作组 二.项目背景及有关文件 三.可行性研究的总概括.结论(或建议) 第二章 合营各方情况 一.中国合营者情况 二.外国合营者情况 三.中外合营者合作目标 第三章 市场预测和生产规划 一.市场预测 二.销售规 ...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宪法部分 1.我国宪法的保障 2.论违宪 3.宪法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 4.论我国的宪法修改 5.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的立法体制及其特点 7.论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8.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宪法对地方政权的加强 10.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1 ...

  • 2010届财会系毕业论文题目(会计学专业)
  •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财会系2010届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学专业相关参考选题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3.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4.企业改组.兼并及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 5.适应市场需求条件下会计信息体系的结构与发展 6.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 ...

  • 2015届会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方向 (一)财务会计 1.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具体谈某一准则)的思考 2.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3. 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4.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构建的探讨 5. 具体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影响 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7. 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的探讨 8 ...

  •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价值体系中的效率问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关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中小企业) 2.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和形成核心竞争力 3.浅谈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4.产权制度创新与国企改革 5.家庭式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思考 6.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7.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问题初探 8.关于我国职业经理 ...

  • 会计毕业论文大纲WORD版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在第八学期应当进行为期8周的毕业专业实习. 二.实习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项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专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