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产品目录

纳米材料产品目录

Nanometer Materials Product Summary

聚苯胺

中文名: 聚苯胺 外文名: 简 写 PAN或PANI 所属学科高分子化学 分子量非定值 CAS25233-30-1

1、 本征态聚苯胺ZP-EB1

组成:聚苯胺

用途:防腐蚀及其它特别用途 外观及颜色:蓝黑色粉末 粒径:小于30μm 纯度:大于98 wt%

气味:无味

氯含量:低于1 wt% 水含量:小于2 wt%

金属杂质含量(Fe、Ca、M等):小于0.5wt% 分子量:10,000-100,000 分子量分布:3.0-5.4

粘度:0.72-0.90dl/g(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30℃) 溶解度:30℃,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高于5wt% 在N,N-二甲基乙酰胺5wt% 可加工温度:低于150℃

熔点温度:无熔点,超过300℃分解 表观密度:0.25-0.35g/cm3

吸水性:在空气中吸水1-3wt%

化学反应活性: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能,可以与酸、氧化剂、还原剂反应 贮存:密封贮存2年

包装:1KG/铝铂袋,10袋/纸箱

化学结构:由苯二胺和醌二亚胺单元组成,头尾偶联超过98%

2、导电态聚苯胺ZP-ES1

组成:聚苯胺及有机质子酸

用途:防腐蚀、防静电、用于船舶、电子、化工、纺织等领域 外观及颜色:深绿色或浅绿色粉末 导电率:10-6~100(s/cm) 粒径:小于30μm

纯度:98.0wt%以上

掺杂率:大于30%(摩尔比)

分散性:在二甲苯,丁醇等溶剂中可分散,浓度超过10wt% 可加工温度:低于150℃ 气味:无味

熔点温度:无熔点

分解温度:在空气中超过120℃ 表观密度:0.3-0.5g/cm3

吸水性:在空气中可吸水3-5% 贮存:密封贮存两年

化学反应活性: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性,并可以与碱、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失去导电性 包装: 1KG/铝铂袋,10袋/纸箱

3、聚苯胺防腐涂料

聚苯胺防腐涂料 { 咨询销售热线:15021 898628 }

组 成 由聚苯胺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等组成的双组分特种防腐涂料。 主要特性 防腐性、耐候好;

耐化学品性及耐溶剂性极佳; 表面光泽度好;

用 途 基本参数 复涂间隔时间 表面处理 涂有车间底漆的钢材 涂有油漆的表面 其它表面 前道配套用漆 后道配套用漆 施工条件 对恶劣气候的抵抗力极佳。

用于钢结构表面、非金属表面、桥梁、煤气柜、石油罐、地埋管道、电力、 石油罐、冶金、化工及民用等防腐。

底漆 中间漆 面漆

颜色 灰色 灰色 各色 光泽 有光 有光 有光 固体份含量 60% 65% 60~65% 干膜厚度 50μm 50μm 50μm

理论用量 135g/m2 130g/m2 120~135g/m2 闪点 26℃ 27℃ 26℃ 干燥时间(25℃) 表干≤1h,实干≤24h

底材温度 5℃ 25℃ 40℃ 最 短 24h 12h 8h 最 长 不限制

所有表面必须清洁、干燥且无污染。应按照ISO8504进行评估和处理。 清洁、干燥和完好的经认可的车间底漆。

清洁、干燥和完好的配套底漆,请咨询我公司技术部。 该产品用于其它底材,请咨询我公司技术部。

无或水性、醇溶性硅酸锌系列底漆、聚苯胺防腐涂料等。 聚苯胺防腐涂料。

底材温度不低于5℃,且至少高于空气露点温度3℃(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在 底材附近测量),相对湿度不大于65%。通常需要良好的通风,以确保油

漆正常干燥。 聚苯胺防腐涂料

施工方法 喷涂:无气喷涂或有气喷涂。推荐采用高压无气喷涂。采用有气喷涂应注 意调整涂料粘度和气压。稀释剂不宜超过10%,否则影响涂层性能。 刷涂:建议在预涂和小面积涂装时采用,但必须达到规定的干膜厚度。 施工参数 混合比(重量) 见产品包装桶上标签,搅拌均匀 包装及贮存 包装规格 注意事项 健康和安全

混合后使用寿命(23℃) 4小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稀释剂/清洗剂 PANI1301 专用稀释剂 无气喷涂的指导性数据

喷嘴压力 150~200千克力/平方厘米 喷嘴孔径 0.4~0.5毫米 喷涂幅度 40~80度

稀释量 0~10%(以油漆重量计)

按照国家规定包装、贮存。贮存环境应干燥、阴凉、通风良好,避免高温,远离火源。包装容器须保持密闭。有效贮存期为12个月。 25KG/组。

室外施工底材温度低于5℃时,A、B组份的固化反应变慢或停止,不宜施工。 请注意包装容器上的警告标识。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不要吸入漆雾,避免皮肤接触。油漆溅在皮肤上要立即用适合的清洗剂、肥皂和水冲洗。 溅入眼睛要用水充分冲洗,并立即就医治疗。

石墨烯

中文名 石墨烯 外文名 graphene

发现时间 2004 发现人 Geim、 Novoselov

电子迁移率 15000cm2/(v s) 杨氏模量 1100GPa

断裂强度 130GPa 导热系数 5000W/(m K)

理论比表面积 2630m2/g 可见光透过率 >97%

应用领域 能源、材料、电子、生物医药

1、片层石墨烯

单层石墨烯

单层石墨烯是指由一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双层石墨烯

双层石墨烯是指由两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层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堆垛,AA堆垛,A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少层石墨烯

少层石墨烯是指由3-10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层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C堆垛,AB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注:10层的分界源于由10层单层石墨烯所构成的材料其电子能带结构已经逼近其三维极限。[6]

石墨烯产品标准JCG201307(一)

命名及产品型号编制标准如下:

一.石墨烯厚度变化及命名的变化

1. 石墨烯厚度《1nm,统称石墨烯。

2. 石墨烯厚度为2~5nm的统称少层或者寡层石墨烯。

3. 石墨烯厚度为5~8nm的统称多层石墨烯。

4. 厚度大于8~25nm的石墨纳米片。

5. 厚度做后缀标示在后面,nm为默认。

二.石墨烯片径的变化及命名的变化

1. 片径《10nm,厚度《1nm的,命名为(石墨烯量子点)纳尺寸。

2. 片径《100n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微尺寸。

3. 片径100~200n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小尺寸。

4. 片径200nm~10μ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普通尺寸。

5. 片径10μm~100μ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大尺寸。

6. 片径》100μ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超大尺寸。

7. 片径作为后缀标示在后面,μm为默认。

2、石墨烯微片

石墨烯微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是指碳层数多于10层、厚度在5-100纳米范围内的超薄的石墨烯层状堆积体。在有的文献中,也称为Graphene Nanosheets.

石墨烯微片保持了石墨原有的平面型碳六元环共轭晶体结构,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导电、导热性能,以及良好的润滑、耐高温和抗腐蚀特性。相对于普通石墨,石墨烯微片的厚度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但其径向宽度可以达到数个到数十个微米,具有超大的形状比(直径/厚度比)。

特性说明

颜色 黑色

外观 呈无规薄片状结构

微片大小 0.5-20um

微片厚度 5-25nm

比表面积 40-60m2/g

密度 约2.25g/cm3

电导率 8000-10000S/m

含碳量 >99.5%

结构 保持天然石墨原有的结晶结构

性能 保持天然石墨原有的导电及导热性能

其它 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

应用领域

提高塑胶的导热及散热性能

塑胶导电及抗静电改性

增强塑胶的强度

改善塑胶的耐磨、润滑性能及耐腐蚀性

3、石墨烯薄膜

纯石墨烯粉末制成柔性散热薄膜

2013年4月2日,贵州新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研制成功出中国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此次发布的中国首个石墨烯粉末应用产品“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由贵州新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和生产,由上海新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稳定的、量产规模的石墨烯粉末。新碳高科建立了年产2万平米生产线,已成功生产1000平方米石墨烯柔性散热薄膜产品。该产品采用了单片厚度1-5个原子层,横向尺寸0.5-5微米,比表面积500-1000m/g的高质量石墨烯粉末,通过制备高浓度不团聚的石墨烯溶液,利用辊涂技术(Roll to Roll)形成有良好定向性的石墨烯微片层状结构,然后在高温特定气氛下还原,使石墨烯微片边缘晶粒长大,最后扩展成为大面积连续二维结构的石墨烯柔性散热薄膜。产品热扩散率达到700-900M2/S,热导率在800-1600W/(mk)。其散热效果比常用的散热材料铜(热导率429W/(mk)要提高2-4倍,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

4、球状石墨烯

制备球状石墨烯的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石墨烯的密度,方便运输和储存。本发明的方法:将石墨烯分散于水或酒精中,超声处理,或球磨,造粒干燥,得到球状石墨烯;或将石墨烯粉体,搅拌分散在水中,分散处理,造粒干燥,得到球状石墨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高温造粒或低温冷冻造粒加工,形成的石墨烯球结构均一,体积小,密度大,导电性能好,方便运输,可作为碳微球应用于催化剂载体,药物运输,锂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通过超声处理即可使这种球状石墨烯分散为10层以下的石墨烯单体,保留了原有单体石墨烯的优良性质,便于应用于各种领域,安全性能高,可以连续制备生产,处理量可控可调,适宜大规模生产。

氧化石墨烯

水溶性 不溶 亲水

外 观 层状结构

应 用 新型碳材料

导电性 比普通石墨差

制 备 石墨经强酸氧化而得

结构

氧化石墨烯结构图如下:

经过氧化处理后,氧化石墨仍保持石墨的层状结构,但在每一层的石墨烯单片上引入了许多氧基功能团。这些氧基功能团的引入使得单一的石墨烯结构变得非常复杂。鉴于氧化石墨烯在石墨烯材料领域中的地位,许多科学家试图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进行详细和准确的描述,以便有利于石墨烯材料的进一步研究,虽然已经利用了计算机模拟、拉曼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制备方法,实验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石墨来源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氧化石墨烯的精确结构还无法得到确定。大家普遍接受的结构模型是在氧化石墨烯单片上随

机分布着羟基和环氧基,而在单片的边缘则引入了羧基和羰基。

工艺

氧化石墨烯一般由石墨经强酸氧化而得。主要有三种制备氧化石墨的方法:Brodie法,Staudenmaier法和Hummers法。其中Hummers法的制备过程的时效性相对较好而且制备过程中也比较安全,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它采用浓硫酸中的高锰酸钾与石墨粉末经氧化反应之后,得到棕色的在边缘有衍生羧酸基及在平面上主要为酚羟基和环氧基团的石墨薄片,此石墨薄片层可以经超声或高剪切剧烈搅拌剥离为氧化石墨烯,并在水中形成稳定、浅棕黄色的单层氧化石墨烯悬浮液。由于共轭网络受到严重的官能化,氧化石墨烯薄片具有绝缘的特质。经还原处理可进行部分还原,得到化学修饰的石墨烯薄片。虽然最后得到的石墨烯产物或还原氧化石墨烯都具有较多的缺陷,导致其导电性不如原始的石墨烯,不过这个氧化−剥离−还原的制程可有效地让不可溶的石墨粉末在水中变得可加工,提供制作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途径。而且其简易的制程及其溶液可加工性,考虑量产的工业制程中,上述工艺已成为制造石墨烯相关材料及组件的极具吸引力的工艺过程。

时至今日,制备氧化石墨烯新方法已经层出不穷了,大体上分为自顶向下方法和自底向上方法两大类。前者的思路是拆分鳞片石墨等制备氧化石墨烯,以传统三方法的改进方法为代表,还包括拆分(破开)碳纳米管的方法等等。后者是用各种碳源合成的方法,具体方法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应用

材料应用范围很广。氧化石墨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聚合物类复合材料以及无机物类复合材料更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改性成为另一个研究重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发现将氧化石墨烯应用于PCR技术中,可显著提高PCR的特异性、灵敏度和扩增产量,并可消除扩增中形成的引物二聚体,且优化区间广,可广泛适用于各种浓度和复杂程度的DNA模板。与其他已应用于PCR技术中的碳纳米材料相比,氧化石墨烯对PCR的优化具有更加优异的综合效果。

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本品为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含量为0.5mg/mL。更高浓度需定制;其它分散溶剂需定制。

氧 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经化学氧化及剥离后的产物,一般是把它作为还原石墨烯的前体。是通过强氧化剂氧化鳞片石墨而制得氧化石墨。目前,主要有三种制备氧 化石墨的方法:Brodie,Staudenmaier和Hummers法。其中Hummers法的制各过程的时效性相对较好而且制各过程中也比较安全, 是目前展常用的一种。经过氧化处理后,氧化石墨仍保持石墨的层状结构,但在每一层的石墨烯单片上引入了许多氧基功能团。这些氧基功能团的引入使得单一的石 墨烯结构变得非常复杂。鉴于氧化石墨烯在石墨烯材料领域中的地位,许多科学家试图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进行详细和准确的描述,以便有利于石墨烯材料的进一步 研究。虽然目前已经利用了计算机模拟、拉曼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制备方法,实验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石墨来源对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都有定的影响),氧化石墨烯的精确结构还无法得到确定。目前普遍接受的结构模型是在氧化石墨烯单片上随机分布着羟基和环氧基,而在单片的 边缘则引入了羧基和羰基。 氧 化石墨烯厚度上是单一的原子层,横向尺寸上可以到数十微米,因此,其结构跨越了一般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典型尺度。可以把氧化石墨烯视为一种非传统型态的软性 材料,具有聚合物、胶体、薄膜以及两性分子的特性。氧化石墨烯长久以来被视为亲水性物质,因为其在水中具有优越的分散性,但是,近来的相关实验结果显示, 氧化石墨烯实际上具有两亲性,从石墨烯薄片边缘到中央呈现亲水至疏水的性质分布。因此,氧化石墨烯可如同界面活性剂一样存在界面,并降低界面间的能量。这 让我们更加了解氧化石墨烯溶液的性质,并提供新材料装配及加工方法,如利用可控制的微结构及不同尺寸的氧化石墨烯薄片来形成薄膜。此外,氧化石墨烯也可做 为一种表面活性剂薄片,用于有机溶剂的乳化及在水中分散不可溶的材料,如石墨和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等,由此可以创造石墨烯及其它π-共轭系统物质的功能 性复合材料的机会。 对 于设计更好的石墨烯薄膜的组装及加工技术是很有帮助的。氧化石墨烯薄片可作为分散试剂,构成不溶材料的胶体分散液,特别是π共轭的芳香族系统如共轭的聚合 物、碳纳米管 ,以及石墨,以此让它们变成可以加工的溶液。做为一个新的表面活性剂,氧化石墨烯提供了几项优点,如做为一个大尺寸的胶体表面活性剂,它们可以轻易地回收 (例如过滤)。此

外,氧化石墨烯可以容易地转变成r-GO ,使得此分散系统下的最终复合物能具有导电性。当氧化石墨烯使用于分散碳基底的材料时,它可以创造干净的碳—碳接合面,以便于电荷在界面间的传送,这在以 往的方法中,会被一般的表面活性剂所污染、或因共价性的官能化而损坏。氧化石墨烯可能作为表面活性剂广泛使用在物载体、化工、材料工业及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这种新的表面活性剂系统将能为材料创新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技术数据:

尺寸:1-5μ; 厚度0.8—1.2nm; 单层比例>80%; 纯度>95% 主要成分(质量百分比) 碳, C 44.5 % 氧, O 47 % 氢, H 2,4 % 硫, S ≤0.5 % 残留水,H2O ≤5% 其它 ≤0.5%

使用:极性溶剂中无需任何表面活性剂,易分散形成稳定的悬浮液。 分散溶剂:水、、四氢呋喃、异丙醇、其它极性溶剂,无需表面活性剂。 分散方式:超声。

2、 氧化石墨烯薄膜

氧化石墨烯膜JCGOF-99-2-1/1

本公司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膜厚度大致为2μm,颜色保持为金黄色,其中单层石墨烯含量为99%以上,单层石墨烯的厚度为0.8-1.5 nm,并可以调节制备出各种形状的氧化石墨烯膜,其中圆形的大小为1cm*1cm-10cm*10cm,在电化学和电催化等各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金

自从16世纪欧洲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杰出的医师、化学家Paracelsus制备出“饮用金”用来治疗精神类疾病以来,纳米金就开始登上了科学的舞台。1 85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研究道尔顿的理论时,利用氯化金还原出含纳米金的溶液,发现在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后,可使溶液由红宝石色变为蓝色,并最终凝集为无色,而加入明胶等大分子物质便可阻止这种变化。尽管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但他的发现为纳米金的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1885年纳米金溶液在美国常作为治疗酗酒的主要成分;l890年Koch医生发现结核杆菌不能够在金的表面存活;1890年纳米金被用来治疗关节炎;1935年芝加哥外科专家Edward等人发现纳米金溶液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病痛,强健体质。1939年Kausche和Ruska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金颗粒标记的烟草花叶病毒,呈高电子密度细颗粒状。1971年Faulk和Taylor首次采用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将兔抗沙门氏菌抗血清与纳米金颗粒结合,用直接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开创了纳米金免疫标记技术。

1、 纳米金粉

产品性能

1 生物着色稳定性好。 2 生物抗自由基,防老化。 3 易分散。

4 无毒无味,安全环保。 用途

1 生物着色剂。 2 工业催化剂。 3

美容保健。

4 环境净化,分解CO气体等。

2、 纳米金胶体

外观: 红色透明液体。 粒径 ≤15nm

粉体的有效可控固含量为9%-99%

溶液的可控浓度10000ppm以下的各种浓度。

无毒无味安全可靠。

色着稳定不褪色,安全环保、无刺激性。 具有良好的杀菌、灭菌作用。

提高酒的纯度,具有解毒、解酒、醒脑、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 性能稳定、效果持久。

具有更好的人体食用和皮肤接触的安全性,获得美国FDA口服认证。 应用领域 食品、玻璃、生物体的着色剂。 用于遗传基因的鉴定技术。 用于环境净化产品的提炼。 用于食品、化妆品的防腐剂。

添加到化妆品中起到美白、抗衰老、润肤的作用。

生产抗菌、抑菌、消炎类...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美容护理器械。

生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活日用品、食品、饮品等。如纳米金香皂,牙刷,各种美容面膜。

中文名 纳米银(纳米银粉) 外文名 Nano Silver 所属学科 化学

使用方法 直接或间接使用 优 点

良好的导电性

危 害 实验研究结果无法证实其有害性

1、 纳米银粉

6银粉主要用于导电涂料、导电油墨、聚合物导电银浆的导电填料;是高性能导电填充材

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广泛应

用于电子浆料、电子产品的导电、电磁屏蔽、抗菌杀毒。

2、 纳米银胶体

纳米银胶体中银的粒径在10nm左右,大部分小于10纳米, 10nm大小的纳米银颗粒独特抗菌机理可迅速直接杀死细菌。该产品为亮黄色,稳定性较好。浓度100-1000ppm,可稀释后使用。我公司可以提供工业化生产和改性,并能提供纳米银水溶液、乙醇溶液以及异丙醇溶液。

纳米银不仅仅用于抗菌抗感染,在导电材料方面上也有极广的应用。我司真正掌握了10纳米左右纳米银的制作,抗菌效果极佳,可大批供应,量大价格从优。

1.抗菌面广

纳米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的独特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有全面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性致病菌都有杀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一种抗生素能杀灭大约6种病原体,而纳米银可杀灭数百种致病微生物。杀灭细菌、真菌、滴虫、支/衣原体、淋球菌,杀菌作用强,对抗菌素耐药菌有同样杀灭作用!

2.杀菌快 无毒副作用

据研究发现,A g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纳米银颗粒与病原菌的细胞壁/膜结合后,能直接进入菌体、迅速与氧代谢酶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阻断呼吸代谢使其窒息而死。独特的杀菌机理,使得纳米银颗粒在低浓度就可迅速杀死致病菌。

3.具有强力渗透性

纳米银颗粒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可迅速渗入皮下2mm杀菌,对普通细菌、顽固细菌、耐药细菌以及真菌引起的较深处的组织感染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4.可修复再生组织

纳米银可促进伤口愈合,促进受损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去腐生肌,抗菌消炎改善创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有效地激活并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生成。

5.具有持久的抗菌性能

纳米银颗粒利用专利技术生产,外有一层保护膜,在人体内能逐渐释放,所以抗菌效果

6.安全性能佳

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生银,无毒;美国公共卫生局1990年《关于银毒性的调查报告》中说明:银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纳米银是局部用药,银含量少,是最安全的用药方式。经试验考察发现小鼠在口服最大耐受量925mg/kg,即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4625倍时,无任何毒性反应,在兔的皮肤刺激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刺激反应。

7.没有耐药性

纳米银属于非抗菌素杀菌剂:纳米银能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更强,10nm大小的纳米银颗粒独特抗菌机理可迅速直接杀死细菌,使其丧失繁殖能力,因此,无法生产耐药性的下一代,能有效避免因耐药性而导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纳米材料产品目录

Nanometer Materials Product Summary

聚苯胺

中文名: 聚苯胺 外文名: 简 写 PAN或PANI 所属学科高分子化学 分子量非定值 CAS25233-30-1

1、 本征态聚苯胺ZP-EB1

组成:聚苯胺

用途:防腐蚀及其它特别用途 外观及颜色:蓝黑色粉末 粒径:小于30μm 纯度:大于98 wt%

气味:无味

氯含量:低于1 wt% 水含量:小于2 wt%

金属杂质含量(Fe、Ca、M等):小于0.5wt% 分子量:10,000-100,000 分子量分布:3.0-5.4

粘度:0.72-0.90dl/g(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30℃) 溶解度:30℃,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高于5wt% 在N,N-二甲基乙酰胺5wt% 可加工温度:低于150℃

熔点温度:无熔点,超过300℃分解 表观密度:0.25-0.35g/cm3

吸水性:在空气中吸水1-3wt%

化学反应活性: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能,可以与酸、氧化剂、还原剂反应 贮存:密封贮存2年

包装:1KG/铝铂袋,10袋/纸箱

化学结构:由苯二胺和醌二亚胺单元组成,头尾偶联超过98%

2、导电态聚苯胺ZP-ES1

组成:聚苯胺及有机质子酸

用途:防腐蚀、防静电、用于船舶、电子、化工、纺织等领域 外观及颜色:深绿色或浅绿色粉末 导电率:10-6~100(s/cm) 粒径:小于30μm

纯度:98.0wt%以上

掺杂率:大于30%(摩尔比)

分散性:在二甲苯,丁醇等溶剂中可分散,浓度超过10wt% 可加工温度:低于150℃ 气味:无味

熔点温度:无熔点

分解温度:在空气中超过120℃ 表观密度:0.3-0.5g/cm3

吸水性:在空气中可吸水3-5% 贮存:密封贮存两年

化学反应活性: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性,并可以与碱、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失去导电性 包装: 1KG/铝铂袋,10袋/纸箱

3、聚苯胺防腐涂料

聚苯胺防腐涂料 { 咨询销售热线:15021 898628 }

组 成 由聚苯胺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等组成的双组分特种防腐涂料。 主要特性 防腐性、耐候好;

耐化学品性及耐溶剂性极佳; 表面光泽度好;

用 途 基本参数 复涂间隔时间 表面处理 涂有车间底漆的钢材 涂有油漆的表面 其它表面 前道配套用漆 后道配套用漆 施工条件 对恶劣气候的抵抗力极佳。

用于钢结构表面、非金属表面、桥梁、煤气柜、石油罐、地埋管道、电力、 石油罐、冶金、化工及民用等防腐。

底漆 中间漆 面漆

颜色 灰色 灰色 各色 光泽 有光 有光 有光 固体份含量 60% 65% 60~65% 干膜厚度 50μm 50μm 50μm

理论用量 135g/m2 130g/m2 120~135g/m2 闪点 26℃ 27℃ 26℃ 干燥时间(25℃) 表干≤1h,实干≤24h

底材温度 5℃ 25℃ 40℃ 最 短 24h 12h 8h 最 长 不限制

所有表面必须清洁、干燥且无污染。应按照ISO8504进行评估和处理。 清洁、干燥和完好的经认可的车间底漆。

清洁、干燥和完好的配套底漆,请咨询我公司技术部。 该产品用于其它底材,请咨询我公司技术部。

无或水性、醇溶性硅酸锌系列底漆、聚苯胺防腐涂料等。 聚苯胺防腐涂料。

底材温度不低于5℃,且至少高于空气露点温度3℃(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在 底材附近测量),相对湿度不大于65%。通常需要良好的通风,以确保油

漆正常干燥。 聚苯胺防腐涂料

施工方法 喷涂:无气喷涂或有气喷涂。推荐采用高压无气喷涂。采用有气喷涂应注 意调整涂料粘度和气压。稀释剂不宜超过10%,否则影响涂层性能。 刷涂:建议在预涂和小面积涂装时采用,但必须达到规定的干膜厚度。 施工参数 混合比(重量) 见产品包装桶上标签,搅拌均匀 包装及贮存 包装规格 注意事项 健康和安全

混合后使用寿命(23℃) 4小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稀释剂/清洗剂 PANI1301 专用稀释剂 无气喷涂的指导性数据

喷嘴压力 150~200千克力/平方厘米 喷嘴孔径 0.4~0.5毫米 喷涂幅度 40~80度

稀释量 0~10%(以油漆重量计)

按照国家规定包装、贮存。贮存环境应干燥、阴凉、通风良好,避免高温,远离火源。包装容器须保持密闭。有效贮存期为12个月。 25KG/组。

室外施工底材温度低于5℃时,A、B组份的固化反应变慢或停止,不宜施工。 请注意包装容器上的警告标识。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不要吸入漆雾,避免皮肤接触。油漆溅在皮肤上要立即用适合的清洗剂、肥皂和水冲洗。 溅入眼睛要用水充分冲洗,并立即就医治疗。

石墨烯

中文名 石墨烯 外文名 graphene

发现时间 2004 发现人 Geim、 Novoselov

电子迁移率 15000cm2/(v s) 杨氏模量 1100GPa

断裂强度 130GPa 导热系数 5000W/(m K)

理论比表面积 2630m2/g 可见光透过率 >97%

应用领域 能源、材料、电子、生物医药

1、片层石墨烯

单层石墨烯

单层石墨烯是指由一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双层石墨烯

双层石墨烯是指由两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层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堆垛,AA堆垛,A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

少层石墨烯

少层石墨烯是指由3-10层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碳原子层以不同堆垛方式(包括ABC堆垛,ABA堆垛等)堆垛构成的一种二维碳材料。注:10层的分界源于由10层单层石墨烯所构成的材料其电子能带结构已经逼近其三维极限。[6]

石墨烯产品标准JCG201307(一)

命名及产品型号编制标准如下:

一.石墨烯厚度变化及命名的变化

1. 石墨烯厚度《1nm,统称石墨烯。

2. 石墨烯厚度为2~5nm的统称少层或者寡层石墨烯。

3. 石墨烯厚度为5~8nm的统称多层石墨烯。

4. 厚度大于8~25nm的石墨纳米片。

5. 厚度做后缀标示在后面,nm为默认。

二.石墨烯片径的变化及命名的变化

1. 片径《10nm,厚度《1nm的,命名为(石墨烯量子点)纳尺寸。

2. 片径《100n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微尺寸。

3. 片径100~200n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小尺寸。

4. 片径200nm~10μ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普通尺寸。

5. 片径10μm~100μ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大尺寸。

6. 片径》100μm的,厚度1nm左右的,命名为超大尺寸。

7. 片径作为后缀标示在后面,μm为默认。

2、石墨烯微片

石墨烯微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是指碳层数多于10层、厚度在5-100纳米范围内的超薄的石墨烯层状堆积体。在有的文献中,也称为Graphene Nanosheets.

石墨烯微片保持了石墨原有的平面型碳六元环共轭晶体结构,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导电、导热性能,以及良好的润滑、耐高温和抗腐蚀特性。相对于普通石墨,石墨烯微片的厚度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但其径向宽度可以达到数个到数十个微米,具有超大的形状比(直径/厚度比)。

特性说明

颜色 黑色

外观 呈无规薄片状结构

微片大小 0.5-20um

微片厚度 5-25nm

比表面积 40-60m2/g

密度 约2.25g/cm3

电导率 8000-10000S/m

含碳量 >99.5%

结构 保持天然石墨原有的结晶结构

性能 保持天然石墨原有的导电及导热性能

其它 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

应用领域

提高塑胶的导热及散热性能

塑胶导电及抗静电改性

增强塑胶的强度

改善塑胶的耐磨、润滑性能及耐腐蚀性

3、石墨烯薄膜

纯石墨烯粉末制成柔性散热薄膜

2013年4月2日,贵州新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研制成功出中国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此次发布的中国首个石墨烯粉末应用产品“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由贵州新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和生产,由上海新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稳定的、量产规模的石墨烯粉末。新碳高科建立了年产2万平米生产线,已成功生产1000平方米石墨烯柔性散热薄膜产品。该产品采用了单片厚度1-5个原子层,横向尺寸0.5-5微米,比表面积500-1000m/g的高质量石墨烯粉末,通过制备高浓度不团聚的石墨烯溶液,利用辊涂技术(Roll to Roll)形成有良好定向性的石墨烯微片层状结构,然后在高温特定气氛下还原,使石墨烯微片边缘晶粒长大,最后扩展成为大面积连续二维结构的石墨烯柔性散热薄膜。产品热扩散率达到700-900M2/S,热导率在800-1600W/(mk)。其散热效果比常用的散热材料铜(热导率429W/(mk)要提高2-4倍,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

4、球状石墨烯

制备球状石墨烯的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石墨烯的密度,方便运输和储存。本发明的方法:将石墨烯分散于水或酒精中,超声处理,或球磨,造粒干燥,得到球状石墨烯;或将石墨烯粉体,搅拌分散在水中,分散处理,造粒干燥,得到球状石墨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高温造粒或低温冷冻造粒加工,形成的石墨烯球结构均一,体积小,密度大,导电性能好,方便运输,可作为碳微球应用于催化剂载体,药物运输,锂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通过超声处理即可使这种球状石墨烯分散为10层以下的石墨烯单体,保留了原有单体石墨烯的优良性质,便于应用于各种领域,安全性能高,可以连续制备生产,处理量可控可调,适宜大规模生产。

氧化石墨烯

水溶性 不溶 亲水

外 观 层状结构

应 用 新型碳材料

导电性 比普通石墨差

制 备 石墨经强酸氧化而得

结构

氧化石墨烯结构图如下:

经过氧化处理后,氧化石墨仍保持石墨的层状结构,但在每一层的石墨烯单片上引入了许多氧基功能团。这些氧基功能团的引入使得单一的石墨烯结构变得非常复杂。鉴于氧化石墨烯在石墨烯材料领域中的地位,许多科学家试图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进行详细和准确的描述,以便有利于石墨烯材料的进一步研究,虽然已经利用了计算机模拟、拉曼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制备方法,实验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石墨来源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氧化石墨烯的精确结构还无法得到确定。大家普遍接受的结构模型是在氧化石墨烯单片上随

机分布着羟基和环氧基,而在单片的边缘则引入了羧基和羰基。

工艺

氧化石墨烯一般由石墨经强酸氧化而得。主要有三种制备氧化石墨的方法:Brodie法,Staudenmaier法和Hummers法。其中Hummers法的制备过程的时效性相对较好而且制备过程中也比较安全,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它采用浓硫酸中的高锰酸钾与石墨粉末经氧化反应之后,得到棕色的在边缘有衍生羧酸基及在平面上主要为酚羟基和环氧基团的石墨薄片,此石墨薄片层可以经超声或高剪切剧烈搅拌剥离为氧化石墨烯,并在水中形成稳定、浅棕黄色的单层氧化石墨烯悬浮液。由于共轭网络受到严重的官能化,氧化石墨烯薄片具有绝缘的特质。经还原处理可进行部分还原,得到化学修饰的石墨烯薄片。虽然最后得到的石墨烯产物或还原氧化石墨烯都具有较多的缺陷,导致其导电性不如原始的石墨烯,不过这个氧化−剥离−还原的制程可有效地让不可溶的石墨粉末在水中变得可加工,提供制作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途径。而且其简易的制程及其溶液可加工性,考虑量产的工业制程中,上述工艺已成为制造石墨烯相关材料及组件的极具吸引力的工艺过程。

时至今日,制备氧化石墨烯新方法已经层出不穷了,大体上分为自顶向下方法和自底向上方法两大类。前者的思路是拆分鳞片石墨等制备氧化石墨烯,以传统三方法的改进方法为代表,还包括拆分(破开)碳纳米管的方法等等。后者是用各种碳源合成的方法,具体方法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应用

材料应用范围很广。氧化石墨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聚合物类复合材料以及无机物类复合材料更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改性成为另一个研究重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发现将氧化石墨烯应用于PCR技术中,可显著提高PCR的特异性、灵敏度和扩增产量,并可消除扩增中形成的引物二聚体,且优化区间广,可广泛适用于各种浓度和复杂程度的DNA模板。与其他已应用于PCR技术中的碳纳米材料相比,氧化石墨烯对PCR的优化具有更加优异的综合效果。

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本品为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含量为0.5mg/mL。更高浓度需定制;其它分散溶剂需定制。

氧 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经化学氧化及剥离后的产物,一般是把它作为还原石墨烯的前体。是通过强氧化剂氧化鳞片石墨而制得氧化石墨。目前,主要有三种制备氧 化石墨的方法:Brodie,Staudenmaier和Hummers法。其中Hummers法的制各过程的时效性相对较好而且制各过程中也比较安全, 是目前展常用的一种。经过氧化处理后,氧化石墨仍保持石墨的层状结构,但在每一层的石墨烯单片上引入了许多氧基功能团。这些氧基功能团的引入使得单一的石 墨烯结构变得非常复杂。鉴于氧化石墨烯在石墨烯材料领域中的地位,许多科学家试图对氧化石墨烯的结构进行详细和准确的描述,以便有利于石墨烯材料的进一步 研究。虽然目前已经利用了计算机模拟、拉曼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制备方法,实验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石墨来源对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都有定的影响),氧化石墨烯的精确结构还无法得到确定。目前普遍接受的结构模型是在氧化石墨烯单片上随机分布着羟基和环氧基,而在单片的 边缘则引入了羧基和羰基。 氧 化石墨烯厚度上是单一的原子层,横向尺寸上可以到数十微米,因此,其结构跨越了一般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典型尺度。可以把氧化石墨烯视为一种非传统型态的软性 材料,具有聚合物、胶体、薄膜以及两性分子的特性。氧化石墨烯长久以来被视为亲水性物质,因为其在水中具有优越的分散性,但是,近来的相关实验结果显示, 氧化石墨烯实际上具有两亲性,从石墨烯薄片边缘到中央呈现亲水至疏水的性质分布。因此,氧化石墨烯可如同界面活性剂一样存在界面,并降低界面间的能量。这 让我们更加了解氧化石墨烯溶液的性质,并提供新材料装配及加工方法,如利用可控制的微结构及不同尺寸的氧化石墨烯薄片来形成薄膜。此外,氧化石墨烯也可做 为一种表面活性剂薄片,用于有机溶剂的乳化及在水中分散不可溶的材料,如石墨和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等,由此可以创造石墨烯及其它π-共轭系统物质的功能 性复合材料的机会。 对 于设计更好的石墨烯薄膜的组装及加工技术是很有帮助的。氧化石墨烯薄片可作为分散试剂,构成不溶材料的胶体分散液,特别是π共轭的芳香族系统如共轭的聚合 物、碳纳米管 ,以及石墨,以此让它们变成可以加工的溶液。做为一个新的表面活性剂,氧化石墨烯提供了几项优点,如做为一个大尺寸的胶体表面活性剂,它们可以轻易地回收 (例如过滤)。此

外,氧化石墨烯可以容易地转变成r-GO ,使得此分散系统下的最终复合物能具有导电性。当氧化石墨烯使用于分散碳基底的材料时,它可以创造干净的碳—碳接合面,以便于电荷在界面间的传送,这在以 往的方法中,会被一般的表面活性剂所污染、或因共价性的官能化而损坏。氧化石墨烯可能作为表面活性剂广泛使用在物载体、化工、材料工业及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这种新的表面活性剂系统将能为材料创新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技术数据:

尺寸:1-5μ; 厚度0.8—1.2nm; 单层比例>80%; 纯度>95% 主要成分(质量百分比) 碳, C 44.5 % 氧, O 47 % 氢, H 2,4 % 硫, S ≤0.5 % 残留水,H2O ≤5% 其它 ≤0.5%

使用:极性溶剂中无需任何表面活性剂,易分散形成稳定的悬浮液。 分散溶剂:水、、四氢呋喃、异丙醇、其它极性溶剂,无需表面活性剂。 分散方式:超声。

2、 氧化石墨烯薄膜

氧化石墨烯膜JCGOF-99-2-1/1

本公司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膜厚度大致为2μm,颜色保持为金黄色,其中单层石墨烯含量为99%以上,单层石墨烯的厚度为0.8-1.5 nm,并可以调节制备出各种形状的氧化石墨烯膜,其中圆形的大小为1cm*1cm-10cm*10cm,在电化学和电催化等各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金

自从16世纪欧洲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杰出的医师、化学家Paracelsus制备出“饮用金”用来治疗精神类疾病以来,纳米金就开始登上了科学的舞台。1 85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研究道尔顿的理论时,利用氯化金还原出含纳米金的溶液,发现在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后,可使溶液由红宝石色变为蓝色,并最终凝集为无色,而加入明胶等大分子物质便可阻止这种变化。尽管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但他的发现为纳米金的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1885年纳米金溶液在美国常作为治疗酗酒的主要成分;l890年Koch医生发现结核杆菌不能够在金的表面存活;1890年纳米金被用来治疗关节炎;1935年芝加哥外科专家Edward等人发现纳米金溶液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病痛,强健体质。1939年Kausche和Ruska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金颗粒标记的烟草花叶病毒,呈高电子密度细颗粒状。1971年Faulk和Taylor首次采用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将兔抗沙门氏菌抗血清与纳米金颗粒结合,用直接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开创了纳米金免疫标记技术。

1、 纳米金粉

产品性能

1 生物着色稳定性好。 2 生物抗自由基,防老化。 3 易分散。

4 无毒无味,安全环保。 用途

1 生物着色剂。 2 工业催化剂。 3

美容保健。

4 环境净化,分解CO气体等。

2、 纳米金胶体

外观: 红色透明液体。 粒径 ≤15nm

粉体的有效可控固含量为9%-99%

溶液的可控浓度10000ppm以下的各种浓度。

无毒无味安全可靠。

色着稳定不褪色,安全环保、无刺激性。 具有良好的杀菌、灭菌作用。

提高酒的纯度,具有解毒、解酒、醒脑、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 性能稳定、效果持久。

具有更好的人体食用和皮肤接触的安全性,获得美国FDA口服认证。 应用领域 食品、玻璃、生物体的着色剂。 用于遗传基因的鉴定技术。 用于环境净化产品的提炼。 用于食品、化妆品的防腐剂。

添加到化妆品中起到美白、抗衰老、润肤的作用。

生产抗菌、抑菌、消炎类...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美容护理器械。

生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活日用品、食品、饮品等。如纳米金香皂,牙刷,各种美容面膜。

中文名 纳米银(纳米银粉) 外文名 Nano Silver 所属学科 化学

使用方法 直接或间接使用 优 点

良好的导电性

危 害 实验研究结果无法证实其有害性

1、 纳米银粉

6银粉主要用于导电涂料、导电油墨、聚合物导电银浆的导电填料;是高性能导电填充材

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广泛应

用于电子浆料、电子产品的导电、电磁屏蔽、抗菌杀毒。

2、 纳米银胶体

纳米银胶体中银的粒径在10nm左右,大部分小于10纳米, 10nm大小的纳米银颗粒独特抗菌机理可迅速直接杀死细菌。该产品为亮黄色,稳定性较好。浓度100-1000ppm,可稀释后使用。我公司可以提供工业化生产和改性,并能提供纳米银水溶液、乙醇溶液以及异丙醇溶液。

纳米银不仅仅用于抗菌抗感染,在导电材料方面上也有极广的应用。我司真正掌握了10纳米左右纳米银的制作,抗菌效果极佳,可大批供应,量大价格从优。

1.抗菌面广

纳米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的独特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有全面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性致病菌都有杀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一种抗生素能杀灭大约6种病原体,而纳米银可杀灭数百种致病微生物。杀灭细菌、真菌、滴虫、支/衣原体、淋球菌,杀菌作用强,对抗菌素耐药菌有同样杀灭作用!

2.杀菌快 无毒副作用

据研究发现,A g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纳米银颗粒与病原菌的细胞壁/膜结合后,能直接进入菌体、迅速与氧代谢酶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阻断呼吸代谢使其窒息而死。独特的杀菌机理,使得纳米银颗粒在低浓度就可迅速杀死致病菌。

3.具有强力渗透性

纳米银颗粒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可迅速渗入皮下2mm杀菌,对普通细菌、顽固细菌、耐药细菌以及真菌引起的较深处的组织感染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4.可修复再生组织

纳米银可促进伤口愈合,促进受损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去腐生肌,抗菌消炎改善创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有效地激活并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生成。

5.具有持久的抗菌性能

纳米银颗粒利用专利技术生产,外有一层保护膜,在人体内能逐渐释放,所以抗菌效果

6.安全性能佳

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生银,无毒;美国公共卫生局1990年《关于银毒性的调查报告》中说明:银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纳米银是局部用药,银含量少,是最安全的用药方式。经试验考察发现小鼠在口服最大耐受量925mg/kg,即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4625倍时,无任何毒性反应,在兔的皮肤刺激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刺激反应。

7.没有耐药性

纳米银属于非抗菌素杀菌剂:纳米银能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更强,10nm大小的纳米银颗粒独特抗菌机理可迅速直接杀死细菌,使其丧失繁殖能力,因此,无法生产耐药性的下一代,能有效避免因耐药性而导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相关内容

  • 成本会计4
  • 第四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汇集与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于车间管理不善造成的在产品的盘亏和毁损,应从"待处理财产损溢"转入的科目是( )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其他应收款 D.营业外支出 2.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体现了成本核算的( ) A.重要性原则 B ...

  • 成本会计学]新讲义配套的练习答案
  • 第三章 材料费用的核算 习题一 (一)目的 练习材料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核算. (二)资料 1.某企业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生产A.B两种产品: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即机修车间和供水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提供服务.20XX年3月A产品产量120件,每件重2.5千克,B产品产量250件,每件重0.8千克 ...

  • [成本会计]计算题
  • 成本会计计算及表格练习题 1..200×年某工业企业的第一基本生产车间年度计划大修理费用为36000元,当年9月份, 该车间以支票实际支付的大修理费用为34500元. 要求:(1)编制1月份起到9月份止每月预提大修理费用的会计分录: (2)编制9月份实际支付大修理费用的会计分录: (3)编制10月份 ...

  • 成本会计案例分析
  • 成本会计 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 1.计划成本分配法下的辅助生产实际成本,是根据待分配费用加上按计划成本分配转入的 费用,减去按计划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计算求出的.(错误) 2. 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错误) 3.不论什么工业企业,不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 ...

  • [成本会计]第四版习题答案
  • <成本会计>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 1.A 2. D 3. B 4. C 5.A 二.多项选择 1. ABD 2. CE 3. BCD 4. ACE 5.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第二章 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一.单项选择 1D 2B 3B 4 ...

  • &#215;&#215;股份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制度
  • ××股份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为了规范本公司产品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的管理及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的特点,特制定成本管理制度。第二章 成本核算的目的加强成本核算,可以正确及时反映各种生产耗费及生产费用的 ...

  • 成本会计实验报告
  •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工商学院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成 本 会 计 专业名称: 财 务 管 理 班级学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附件: <xx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设计> 欣欣企业设有三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供电.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其中第一车间大量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采 ...

  • 成本会计题库答
  • 试卷类型:一.单选题(2'* 10 ,共20分) 二.多选题 (2' * 10,共20分) 三.判断题 (2' * 10,共20分) 四.综合练习题(10' * 4,共40分)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成本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专业会计,其对象是( B ). A.企业 B.成本 C.资金 ...

  • 成本会计计算题
  • 成本会计计算题 1.某企业本月生产 A.B 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甲材料 2000 千克.本月实际产量为:A 产品 200 件,B 产品 100 件.其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为:A 产品 5 千克,B 产品 8 千克. 本月耗用甲材料资料如下表: 日期 项 目 数量 (千克) 1日 3日 5日 10 日 ...

  • 第07章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习题[1]
  • 第七章 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 供应过程是制造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所经历的( ). A.最后一阶段 B.第一个阶段 C.中间阶段 D.第二阶段 2.一般纳税人企业的"材料采购"账户借方记录采购过程中发生的 ( ). A.采购材料的采购成本 B.采购人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