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走向世界

天津市紫云中学 熊国荣

一.【考点分布】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中国,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国走向世界专题成为了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本专题高考关注的重点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被迫对外开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与世界日益接轨;现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二.【命题视角】

1.从考点分布来看:注重主干重点知识的考查。如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西方化;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情况;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和利弊等。

2.从能力层次来看:重点强调知识的运用,并与现实热点联系考查。如联系中美经济贸易摩擦考查中美关系;联系朝韩问题来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等。

3.从命题角度来看:重点考查原因和影响,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如新中国不同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

4.从命题方式来看:提供时政和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命制试题进行考查。如利用韩国军演、国际金融危机等时政资料,结合相关的历史课外材料,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外交政策等。

三. 【复习指导】

1、要关注与本专题相关的社会热点、时政知识,并找到与本专题教材知识有效结合的切入点。

2、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记忆和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加强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3、要提高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能力,加强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

4、要对主干重点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提高备考的准确性。

四.【高考链接】

1.(2010年上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试题解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重大外交事件。

备考启示:该题要求能够准确记忆新中国成立重大外交事件的时间。时间是历史事件的

重要要素,没有时间概念就无法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因此,备考中要加强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

2. (2010年福建)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 .睦邻友好 B .战略结盟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试题解析: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是考查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合作组织。

备考启示:此题首先应该从图片中准确读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次是,要能够联系教材知识,理解所涉及历史事件的内涵;再次是,能够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因此,备考中,加强对历史图片信息的解读和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加强历史事件比较能力的训练。

3. (2010年浙江)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解析: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

④的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A 。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1969—1978年中国的外交关系。

备考启示:该题是一个图表题,首先要会解读图表,并把表格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其次是,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因此,备考中,要提高解读图表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正确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并能够分析其原因。

4. (2010年安徽)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 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 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强调与欧盟的区别,上合组织没有强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 ,经济合作不是上合组织的最主要任务,排除C ,上合组织与欧洲联盟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排除D ,而欧洲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正确答案是A 。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洲联盟。

备考启示:该题主要是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把握,要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区别。

五.【考点梳理】

1、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1)通商口岸的开放:《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加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等。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和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3)外交的国际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总理衙门的建立;外务部的建立;中国向外国派驻使节等,一方面,有利于外国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控制,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外交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正常交往。

(4)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开始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维新派、革命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激进民主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等等。

(5)经济的融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近代中国走向国际舞台

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成为国联成员国;南京国民政府参加开罗会议;参与东京审判;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缔约;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等等。

3、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政策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作用:有利于新中国维护独立与主权;有利于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友好交往;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有利于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

(2)20世纪70年代

政策: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作用: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

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上所有愿意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力量;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4、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与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20世纪70年代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因美国封锁造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20世纪80年代后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

5.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文革”结束,急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形成过程

创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增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放区,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重点开发与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走出去”战略:扩大境外投资规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拓展国际贸易方式。“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3)特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近代中国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方式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3)目的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西方列强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当今中国的开放是为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4)性质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影响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7. 中美关系

(1)发展的历程

" 二战" 期间,中美合作; 1945——1949年,扶蒋反共,独占中国;1949—60年代末,敌视对抗;1972年后,走向和解、中美建交;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方合作,摩擦不断。

(2)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3)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与中美关系发展:

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 邓小平:与美国正式建交;江泽民:走出危机走向新阶段; 胡锦涛: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4)、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安全因素;政治因素,最核心的是台湾问题。

8. 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试探之旅----“乒乓外交”;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2)原因

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要求,具体表现为:

从美国方面看: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越战泥潭不能自拔。

从中国方面看: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

积极作用: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维护合法权益; 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会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10、本专题的规律性认识

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应该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处理中美双方关系的重要策略;建设性合作成为当前中美关系的主流等。

六.【专题演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下列变化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的是

①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②设置外务部 ③派遣留学生 ④军事工业近代化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此时,关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关系,最为准确的叙述是

A .没有任何联系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

D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 近代史上,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从而加快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下列学习西方的思想中,对此产生影响最小的是

A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C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

D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4.1944年,美、英、法、苏、中等国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中国为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发挥了一定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在此次国际会议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取得一定发展

B. 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C .美国与中国是盟国

D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一大片”

6. 周恩来堪称共和国外交奠基人物,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周恩来首次提出或阐发的是

A. 一边倒主张 B. 求同存异方针

C. 不结盟政策 D.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7.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 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D. 第三世界的领导国家

8.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美两国的矛盾开始消失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C .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 .中美关系由敌对逐渐走向正常化

9.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建国初期有了很大调整,而

没有变化的是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世界上最早奠定国家之间应该互不侵犯原则的国际法是

A .《国际联盟盟约》 B.《洛迦诺公约》

C .《非战公约》 D.《联合国宪章》

1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新中国提出这一政策最早是为了发展

A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B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C .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D .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过努力,又使双方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 .双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逐渐趋同

C .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湾的立场都一致

D .中美双方始终恪守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向世界,实施对外开放,首先采取的举措是

A 、大量引进外资企业

B 、设置经济特区 D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4.新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 、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C 、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B 、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D 、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15.“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该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B .闭关锁国导致了新中国经济困难

C .新中国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D .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6.“‘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下列各项属于“走出去” 的是:①扩大境外投资规模 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 ③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④拓展国际贸易 ⑤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A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17.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致辞,“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学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恩来所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应该是

A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B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C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D .美苏冲突日益加剧

18.1994年世界跨国公司大约4万家,它们的国外分公司约有25万家。而到1999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达6.3万家,共有国外分公司70万家。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的1/3,国际贸易的2/3,对外直接投资的3/4。该材料反映了

①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发展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③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④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19.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 的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 .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B .促进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合作与共赢

C .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 .与美日等国抗衡,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20. 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下列国际组织活动中,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21. 1979年4月,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做出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在推动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对此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我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适用于经济特区

C. 经济特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D. 经济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极大的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22. 1869年5月10日,横贯美国东西大铁路竣工,从纽约至旧金山全长4850公里。其所有列车上的卧具、皮椅、皮褥,全部采用由中国天津出口的皮件。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②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③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已占有优势 ④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

23.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国际舞台上,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这一举措直接有利于

A.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经济全球化加强

C. 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区域集团化加强

2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除了境内作战外,还开辟国外战场。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军队走出国门,对此的正确评价是

①属于参加联合国的维护和平行动 ②直接目的是确保滇缅公路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25.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签订,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从这一天起,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的原因是

①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 ②彻底解决了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③中美建交的推动 ④中日两国政府的努力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们在外交方面采取的一项主要政策是,不承认外国政府现在派驻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也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外交承认。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在外交方面坚定不移的立场是,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材料三:毛泽东在1949年3月指出:“我们不能设想,没有苏联,没有欧洲和美国的工人运动吸引美帝国主义的力量在西方,我们中国革命也能胜利。……中苏关系

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材料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它的实施又有何意义?

(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讲话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制定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其历史作用。

(3)据上述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琪瑞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协约国的财政援助以加强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实力,主张参战。……于是在8月14日中国政府决定对德宣战。

材料二:1919年1月,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两项提案。一项是要求取消外国人在华的特殊权益;另一项是要求废除1915年签订的中日条约和换文,将山东的主权直接交还中国,反对由德国转让给日本。

材料三:五四运动之后,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大会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主张。

材料四: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和修改中外条约中有碍中国行政主权的各种限制……,1922年11月和1923年1月,中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宣告1915年的条约无效,要求如期收回旅大……北京政府外交部于1923年3月照会日本,提出废除民四条约……1926年,北京政府提出对期满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它通知比利时方面终止旧约,谈判新约,11月6日,北京政府发布中止中比条约的法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初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三,说明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有何直接联系?

(3)据材料四,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特点。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幸的但亦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中国内战不祥的结果非美国政府的控制所能及。我国在其能力合理限度之内,已经做的或可能做到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也不

是由于美国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之事影响了内战的结果。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美国也曾试图对这些力量施加影响,但未能成功。”

材料二:“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三: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在国内事务中既不实行多元化,也不实行极权化;既进行富有意义的经济改革,又不完全采纳资本主义或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 —哈里〃哈丁《美国和中国:1972年以来脆弱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已经做的或可能做到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美国的所作所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尼克松的报告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外交政策报告出台的依据。

(3)据材料三,该材料的观点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4)据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对外开放也出现了新面貌。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的基础上,开放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在沿海地区形成一个很大的对外开放地带,呈现出一种向内地滚动的新格局。

材料二: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三:世界贸易组织正是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开放,适应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要求的一体化形式。世界贸易组织现在已是调节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之

一。它追求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目标就是通过全球性的贸易自由化,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新面貌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如何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开放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往来,设置外务部适应了国际外交规则,有利于中国与外国的政治交往,派遣留学生有利于中国人走向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军事工业近代化是指创办军事工业,对中国走向世界的影响很小。

2.C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

3.A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当时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

4.D 主要是看时间是1944年,当时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5. A .该题主要在于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一大片”的含义。

6. B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参加亚非会议提出。

7. A 作为标志性事件,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在70年代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事件。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8. D 它主要说明的是中美关系改善,并不代表中美矛盾消失。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高不符合题意。

9. B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再强调社会制度的对抗。

10.C 《非战公约》体现了摒弃实用武力的思想,为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11.A 依据时代背景,可以得出结论。

12. A 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

13. B 1980年,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置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14. A 安徽、四川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福建首先设置第一批经济特区。

15. D 依据材料分析,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16.C “走出去”应该是开拓国外市场。

17. A 由于美国冷战政策,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政策,导致中美关系对立。

18.D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

19. A 注意是根本目的,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20. B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倡导建立,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1. C 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全国范围。

22. D 此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已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已被动的对外开外,但中国商品不可能在美国市场占有优势,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3. C 材料强调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作用和直接作用。

24. A 抗战时期,联合国还没有成立。

25. A 中日两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

二.非选择题

26、(1)材料一:“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材料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义:有利于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2)影响:实施“一边倒”政策。作用: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革命成果: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有利于获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不利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不利于打破外交僵局,不适宜国际局势的变化。

(3)独立主权的和平外交方针;与苏联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不拒绝与其他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27、(1)表现:参加一战;参加重要国际会议;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主权。结果: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国际舞台;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收回国家主权奠定了一定基础。

(2)现象: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主义运动兴起。联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潮。

(3)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

28、(1)理解: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影响:“一边倒”;中美关系对立。(2)影响: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原因:中国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孤立打

击中国失败;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侵越战争泥潭;经济危机。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又会有冲突或摩擦。

(4)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国家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能干涉别国内政。

29、(1)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确立: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影响:对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3)原因: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调节国际贸易关系;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维护合法权益。弊: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中国走向世界

天津市紫云中学 熊国荣

一.【考点分布】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中国,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国走向世界专题成为了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本专题高考关注的重点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被迫对外开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与世界日益接轨;现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二.【命题视角】

1.从考点分布来看:注重主干重点知识的考查。如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西方化;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情况;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和利弊等。

2.从能力层次来看:重点强调知识的运用,并与现实热点联系考查。如联系中美经济贸易摩擦考查中美关系;联系朝韩问题来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等。

3.从命题角度来看:重点考查原因和影响,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如新中国不同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

4.从命题方式来看:提供时政和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命制试题进行考查。如利用韩国军演、国际金融危机等时政资料,结合相关的历史课外材料,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外交政策等。

三. 【复习指导】

1、要关注与本专题相关的社会热点、时政知识,并找到与本专题教材知识有效结合的切入点。

2、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记忆和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加强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3、要提高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能力,加强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

4、要对主干重点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提高备考的准确性。

四.【高考链接】

1.(2010年上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试题解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重大外交事件。

备考启示:该题要求能够准确记忆新中国成立重大外交事件的时间。时间是历史事件的

重要要素,没有时间概念就无法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因此,备考中要加强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

2. (2010年福建)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 .睦邻友好 B .战略结盟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试题解析: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是考查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合作组织。

备考启示:此题首先应该从图片中准确读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次是,要能够联系教材知识,理解所涉及历史事件的内涵;再次是,能够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因此,备考中,加强对历史图片信息的解读和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加强历史事件比较能力的训练。

3. (2010年浙江)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解析: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

④的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A 。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1969—1978年中国的外交关系。

备考启示:该题是一个图表题,首先要会解读图表,并把表格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其次是,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因此,备考中,要提高解读图表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正确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并能够分析其原因。

4. (2010年安徽)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 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 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强调与欧盟的区别,上合组织没有强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 ,经济合作不是上合组织的最主要任务,排除C ,上合组织与欧洲联盟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排除D ,而欧洲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正确答案是A 。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洲联盟。

备考启示:该题主要是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把握,要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区别。

五.【考点梳理】

1、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1)通商口岸的开放:《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加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等。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和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3)外交的国际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总理衙门的建立;外务部的建立;中国向外国派驻使节等,一方面,有利于外国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控制,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外交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正常交往。

(4)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开始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维新派、革命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激进民主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等等。

(5)经济的融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近代中国走向国际舞台

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成为国联成员国;南京国民政府参加开罗会议;参与东京审判;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缔约;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等等。

3、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政策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作用:有利于新中国维护独立与主权;有利于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友好交往;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有利于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

(2)20世纪70年代

政策: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作用: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

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上所有愿意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力量;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4、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与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20世纪70年代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因美国封锁造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20世纪80年代后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

5.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文革”结束,急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形成过程

创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增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放区,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重点开发与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走出去”战略:扩大境外投资规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拓展国际贸易方式。“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3)特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近代中国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方式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3)目的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西方列强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当今中国的开放是为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4)性质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影响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7. 中美关系

(1)发展的历程

" 二战" 期间,中美合作; 1945——1949年,扶蒋反共,独占中国;1949—60年代末,敌视对抗;1972年后,走向和解、中美建交;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方合作,摩擦不断。

(2)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3)新中国历届领导人与中美关系发展:

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 邓小平:与美国正式建交;江泽民:走出危机走向新阶段; 胡锦涛: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4)、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安全因素;政治因素,最核心的是台湾问题。

8. 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试探之旅----“乒乓外交”;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2)原因

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要求,具体表现为:

从美国方面看: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越战泥潭不能自拔。

从中国方面看: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意义:

积极作用: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维护合法权益; 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会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10、本专题的规律性认识

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应该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处理中美双方关系的重要策略;建设性合作成为当前中美关系的主流等。

六.【专题演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下列变化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的是

①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②设置外务部 ③派遣留学生 ④军事工业近代化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此时,关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关系,最为准确的叙述是

A .没有任何联系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

D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 近代史上,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从而加快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下列学习西方的思想中,对此产生影响最小的是

A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C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

D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4.1944年,美、英、法、苏、中等国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中国为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发挥了一定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在此次国际会议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取得一定发展

B. 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C .美国与中国是盟国

D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一大片”

6. 周恩来堪称共和国外交奠基人物,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周恩来首次提出或阐发的是

A. 一边倒主张 B. 求同存异方针

C. 不结盟政策 D.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7.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 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D. 第三世界的领导国家

8.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美两国的矛盾开始消失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C .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 .中美关系由敌对逐渐走向正常化

9.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建国初期有了很大调整,而

没有变化的是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世界上最早奠定国家之间应该互不侵犯原则的国际法是

A .《国际联盟盟约》 B.《洛迦诺公约》

C .《非战公约》 D.《联合国宪章》

1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新中国提出这一政策最早是为了发展

A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B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C .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D .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过努力,又使双方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 .双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逐渐趋同

C .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湾的立场都一致

D .中美双方始终恪守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向世界,实施对外开放,首先采取的举措是

A 、大量引进外资企业

B 、设置经济特区 D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4.新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 、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C 、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B 、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D 、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15.“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该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B .闭关锁国导致了新中国经济困难

C .新中国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D .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6.“‘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下列各项属于“走出去” 的是:①扩大境外投资规模 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 ③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④拓展国际贸易 ⑤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A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17.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致辞,“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学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恩来所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应该是

A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B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C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D .美苏冲突日益加剧

18.1994年世界跨国公司大约4万家,它们的国外分公司约有25万家。而到1999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达6.3万家,共有国外分公司70万家。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的1/3,国际贸易的2/3,对外直接投资的3/4。该材料反映了

①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发展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③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④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19.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 的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 .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B .促进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合作与共赢

C .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 .与美日等国抗衡,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20. 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下列国际组织活动中,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21. 1979年4月,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做出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在推动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对此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我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适用于经济特区

C. 经济特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D. 经济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极大的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22. 1869年5月10日,横贯美国东西大铁路竣工,从纽约至旧金山全长4850公里。其所有列车上的卧具、皮椅、皮褥,全部采用由中国天津出口的皮件。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②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③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已占有优势 ④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

23.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国际舞台上,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这一举措直接有利于

A.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经济全球化加强

C. 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区域集团化加强

2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除了境内作战外,还开辟国外战场。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军队走出国门,对此的正确评价是

①属于参加联合国的维护和平行动 ②直接目的是确保滇缅公路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25.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签订,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从这一天起,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的原因是

①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 ②彻底解决了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③中美建交的推动 ④中日两国政府的努力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们在外交方面采取的一项主要政策是,不承认外国政府现在派驻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也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外交承认。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在外交方面坚定不移的立场是,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材料三:毛泽东在1949年3月指出:“我们不能设想,没有苏联,没有欧洲和美国的工人运动吸引美帝国主义的力量在西方,我们中国革命也能胜利。……中苏关系

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材料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它的实施又有何意义?

(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讲话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制定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其历史作用。

(3)据上述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琪瑞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协约国的财政援助以加强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实力,主张参战。……于是在8月14日中国政府决定对德宣战。

材料二:1919年1月,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两项提案。一项是要求取消外国人在华的特殊权益;另一项是要求废除1915年签订的中日条约和换文,将山东的主权直接交还中国,反对由德国转让给日本。

材料三:五四运动之后,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大会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主张。

材料四: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和修改中外条约中有碍中国行政主权的各种限制……,1922年11月和1923年1月,中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宣告1915年的条约无效,要求如期收回旅大……北京政府外交部于1923年3月照会日本,提出废除民四条约……1926年,北京政府提出对期满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它通知比利时方面终止旧约,谈判新约,11月6日,北京政府发布中止中比条约的法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初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三,说明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有何直接联系?

(3)据材料四,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特点。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幸的但亦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中国内战不祥的结果非美国政府的控制所能及。我国在其能力合理限度之内,已经做的或可能做到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也不

是由于美国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之事影响了内战的结果。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美国也曾试图对这些力量施加影响,但未能成功。”

材料二:“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三: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在国内事务中既不实行多元化,也不实行极权化;既进行富有意义的经济改革,又不完全采纳资本主义或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 —哈里〃哈丁《美国和中国:1972年以来脆弱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已经做的或可能做到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美国的所作所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尼克松的报告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外交政策报告出台的依据。

(3)据材料三,该材料的观点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4)据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对外开放也出现了新面貌。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的基础上,开放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在沿海地区形成一个很大的对外开放地带,呈现出一种向内地滚动的新格局。

材料二: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三:世界贸易组织正是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开放,适应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要求的一体化形式。世界贸易组织现在已是调节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之

一。它追求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目标就是通过全球性的贸易自由化,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新面貌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如何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开放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往来,设置外务部适应了国际外交规则,有利于中国与外国的政治交往,派遣留学生有利于中国人走向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军事工业近代化是指创办军事工业,对中国走向世界的影响很小。

2.C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

3.A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当时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

4.D 主要是看时间是1944年,当时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5. A .该题主要在于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一大片”的含义。

6. B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参加亚非会议提出。

7. A 作为标志性事件,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在70年代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事件。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8. D 它主要说明的是中美关系改善,并不代表中美矛盾消失。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高不符合题意。

9. B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再强调社会制度的对抗。

10.C 《非战公约》体现了摒弃实用武力的思想,为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11.A 依据时代背景,可以得出结论。

12. A 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

13. B 1980年,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置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14. A 安徽、四川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福建首先设置第一批经济特区。

15. D 依据材料分析,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16.C “走出去”应该是开拓国外市场。

17. A 由于美国冷战政策,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政策,导致中美关系对立。

18.D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

19. A 注意是根本目的,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20. B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倡导建立,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1. C 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全国范围。

22. D 此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已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已被动的对外开外,但中国商品不可能在美国市场占有优势,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3. C 材料强调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作用和直接作用。

24. A 抗战时期,联合国还没有成立。

25. A 中日两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

二.非选择题

26、(1)材料一:“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材料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义:有利于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2)影响:实施“一边倒”政策。作用: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革命成果: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有利于获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不利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不利于打破外交僵局,不适宜国际局势的变化。

(3)独立主权的和平外交方针;与苏联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不拒绝与其他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27、(1)表现:参加一战;参加重要国际会议;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主权。结果: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国际舞台;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收回国家主权奠定了一定基础。

(2)现象: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主义运动兴起。联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潮。

(3)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

28、(1)理解: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影响:“一边倒”;中美关系对立。(2)影响: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原因:中国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孤立打

击中国失败;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侵越战争泥潭;经济危机。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又会有冲突或摩擦。

(4)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国家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能干涉别国内政。

29、(1)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确立: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影响:对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3)原因: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调节国际贸易关系;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维护合法权益。弊: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相关内容

  •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 这一章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二是把握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三是了解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政策:四是认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本科教材 ...

  • 当代中国与世界
  • 当代中国与世界 前言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这一重要判断.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 ...

  • 浅析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影响
  • 浅析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在西方有关著述和评论频频使用"崛起",而没有用"发展".中国崛起既引发了国际社会善意的积极评论,也成为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一些政客 ...

  • 当中国统治世界论文
  • 当中国统治世界 摘要 30多年来,中国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也在愈来愈影响世界,世界也在愈来愈影响中国.本文主要是谈论马丁.雅克所撰写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的部分观点和看法,以及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文明国家 中国模式 文化威胁 ...

  • 中国成为_世界工厂_的国际影响
  • !""#年! 月 第! 期#总! "#期$中国工业经济'()*+,*-./01)+234&*&56$%&$%!""#%&$! ! 国民经济运行" 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 杨丹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 ...

  • 1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 1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 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3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 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5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6 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喀顺湖 7 世界樟脑产量最高的地区:台湾 8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9 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 ...

  • 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里程碑
  • 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里程碑 刘文哲 体育竞赛项目.参加奥赛.国家集训队.谢军夺冠.女团冠军.<通知>„ 中国的男棋手应该能够刻写未来新的里程碑. 1956年,国际象棋被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党和国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强 ...

  •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
  • [摘要]基于1995-2010年度间的国际贸易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文章发现世界贸易格局已然发生了改变,虽不能直接认定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引致了这一变革,但人民币兑换的逐步扩大和人民币汇率的自由化程度加强催化了这一变革的进程.世界贸易格局以及未来全球经济版图可能会在中国汇率改革的推进下发生进一步的调整 ...

  • 走向世界的中国伦理
  • 作者:郭广银 伦理学研究 2013年08期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15(2013)03-0015-05 前不久,一位中国哲人感言: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我想进一步发挥,该中国伦理登场了!原因很简单也很直白:中国伦理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伦理的精髓是人理.只有世 ...

  •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摘 要:中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金砖五国的成立,也彰显了出了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步伐.我国不仅是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生产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对贸易对象产生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