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3届高三试题(语文)

线

… … … … … … … … … 号…证…考…准… … … … … 号…位…座

封 … … … … … … 名…姓… … … … … … … … … … 校…学……密

甘肃省2013届高三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 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 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 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 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 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 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 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 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 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 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 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 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 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 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 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 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 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 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 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 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 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 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 一切随缘,适意, 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 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 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 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 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 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 颠沛异乡, 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 扩大心胸, 寓寄于物, 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 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

这种观点的体现。

B .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

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 .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 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 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

1

义上的眉山。

D .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

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 .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

作故乡。

C .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

字眼。

D .“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

念化的故乡。

B .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

之苦的惠州。

C .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D .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 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

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

延光四年,辟司徒李郃府。时宦者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

朝见。群臣议者咸以为宜。举谓郃曰:“昔郑武姜谋杀严公①,严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皇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如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

天心,以答人望。”郃即上疏陈之。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宫,太后由此以安。 后长乐少府朱伥代郃为司徒,举犹为吏。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帝怒,悉徙封远县,敕洛阳令促期发遣。举说朱伥曰:“朝廷②在西钟下③时,非孙程等岂立?虽韩、彭、吴、贾之功,何以加诸!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及今未去,宜急表之。”伥曰:“今诏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举曰:“明公年过八十,位为台辅,不于今时竭忠报国,惜身安宠,欲以何求?禄位虽全,必陷佞邪之讥;谏而获罪,犹有忠贞之名。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伥乃表谏,帝果从之。 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已④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

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举叹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 建和三年卒。朝廷以举清公亮直,方欲以为宰相,深痛惜之。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严公:指春秋时期的郑庄公。 ②朝廷:代指皇帝。 ③钟下:关押有罪官员的特别监狱。 ④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旧俗于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

2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宜徙别馆,绝.

朝见 绝:断绝 B. 朝觐如旧,以厌.天心 厌:嫌恶,憎恶 C. 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 坐:因犯……罪 D. 及酒阑倡.

罢 倡:歌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体现周举“清公亮直”的一组是( )(3分)

①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②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 ③惜身安宠,欲以何求 ④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

⑤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 ⑥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议郎陈禅建议皇帝疏远阎太后,大臣们也都认为应该如此,但周举不赞成这种做法,他建议李郃向

皇帝上书,让皇帝像过去一样敬奉太后。

B .周举认为,皇帝应该像郑庄公、秦始皇那样,遵循做儿子的道义,敬奉阎太后,否则,就会违背天

意和民心,无法来号令天下的人。

C .孙程等人因怀表上殿争功而惹怒皇帝,皇帝下令把他们派遣到边远的县里去任职。周举劝朱伥向皇

帝进谏,让皇帝不要这样做。

D .周举做蜀郡太守时,大将军梁商对他非常敬重,邀请他参加宴会,但周举称病没有前去。周举听说

梁商在宴会上的表现,说将有祸事发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

(2)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8.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9.请简要赏析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

(4)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5)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给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代 价

他把手插在裤袋里。

他的裤袋里有一把刀。六寸长,尖而利。握着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

“老天爷啊!求求您帮我一次忙吧!”他诚心诚意地祷告,“只要您让我渡过这个难关,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这晚有月,月亮很圆。仰头看月时,他看到的不是月,而是小康那圆圆的乖巧的脸,小康才四岁,却懂事得叫人心疼。自从两个月前他娘离家出走后,这孩子仿佛便在一夕之间长大成人,莫说无理取闹,即使有理时也不闹,成熟得叫他这做爹的感到陌生。

他原本在一家货仓当看守员,收入不多,但省吃俭用,日子倒也不难过。半年前,公司倒闭了,他目不识丁,又无一技之长,在经济不景气而处处裁人的情况下,要重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孩子的娘年轻,不懂得体谅,脾气又暴躁,伸手拿不到钱时吵,闹,喊,跳,最后,拾掇包袱,一走了之。

妻子走了以后,他把自己的尊严完全典当了——能借的,能求的,能乞的,全都借了,求了,乞了。借钱给他的,都明确表示是看在孩子的分上。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孩子,他更难找到工作。就在这时,孩子却染上了肺炎,连夜送进了医院。孩子入院四天了,但他不敢去看他,因为没有钱交医药费、住院费。 孩子是命根,自然不能扔下不管。 他握着刀的手已被汗水浸透了。

“我只干一次,只干这么一次!老天爷啊,帮帮我!我愿付出任何代价!”他再次祷告。

这是一条僻静的巷子。他已观察过了,晚上有人从这里回家去。在这里抢了,要逃跑很容易,因为巷子当中又分出一些支路,只要灵活地转几转,便能脱身。他甚至已拟好了逃跑的路线。

昨晚,11点过后,由这里走回家去的人,他算过了,总共有五个。可惜都不是理想的羔羊。男人,他不敢抢;老人,他不要抢;少年,他不愿抢;剩下的,就只有中年妇女了。

今天晚上,运气好像也不太好。他拿着一份报纸,站在巷口的街灯下,佯装读报,一双眼却毫不放松地盯着走进巷子的人。一个,两个,三个,都是男的。

11点45分。啊,来了。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妇女,走下巴士,手上提着一个袋子,沉甸甸的,腋下挟着一个古老的黄皮包。他听到了自己的身体发出了一种原始的鼓声:“噗噗噗,噗噗噗。”整个胸膛,几乎承受不了这猛烈的心跳而要爆裂开来。

等妇女走进了小路,他扔下报纸,以猫样的脚步跟在后面。

巷子很长,月光很亮,妇女从地上的影子里猛然惊觉他的存在,惊恐地加快了脚步。

良机不可失!他一个箭步上前,一只手搭上了她的肩膀,另一只手绕过来,用力捂住她的口,压低嗓子说:“别动,别喊!我只是要钱罢了!”

妇女蓦然受此侵袭,吓呆了,皮包、袋子全掉落在地,发出了很大的声响。 他慌乱地说:“你不要反抗,我一定不会伤害你!”

妇女拼命地点头,他松了手,没想到那妇女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呜咽地说:“大叔,你可怜可怜我

4

线 …………………………………………………封……………………………………………………密

线

… … … … … … … … … 号…证…考…准… … … … … 号…位…座

封 … … … … … … 名…姓… … … … … … … … … … 校…学……密

吧!我皮包里的钱,是借来还我孩子的医药费的!”

孩子?医药费?他如遭雷击,脑子嗡嗡作响,但与此同时,小康圆圆的脸却浮了上来。他不顾一切地拾起了地上的皮包,朝原先想好的路逃遁,背后传来了妇女带哭的喊声,声响无力地撒在阒静的夜空里……

回家后,蒙着被子,他嗦嗦地发抖,拼命地压抑自己想哭的冲动,电话铃响了好多次,他都没有去接。 凌晨2点,门铃声忽然凌厉而尖锐地射进了他的耳膜。他从被窝里弹跳出来,奔向门边。从门孔望出去,他蓦然张大了口,惊得冷汗涔涔而下。门口站着的,赫然是一名警察。 “怎么来得这么快!”

他头脑混沌,完全不能思考。 这时,门铃再度响起了。 他好似面临山崩似的拉开了门。

警察手上没有手铐,目光温和,语气平静:“张平先生在家吗?” “我就是。”他木然地答应。

“我来通知你,你的孩子昨晚11点45分在医院病逝了。” 孩子……病逝?11点45分?

他双脚一软,昏厥过去。倒在地上时,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响自悠远的天边: “你说过你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握着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他握着刀的手已被汗水浸透了”等描写,写出了“他”内心的紧张,

暗示了人物性格。

B .小说开头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结尾又说“你说过你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这一对比写法讽

刺和批判了小说中的父亲的做法。

C .“他”对抢劫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包括察看地点、设计逃跑路线、选定抢劫对象等,这说明“他”是

老谋深算、心思缜密的人。

D .“他”为给儿子治病而抢劫,而被抢劫的那位中年妇女的钱也是用来还孩子的医药费的,巧合的情

节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

E .小说运用了插叙这一叙述方式,插叙了“他”的家境、失业、妻子离家出走、孩子病逝等内容。通

过插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小说中两次写到月亮,请说明其作用。(6分)

(3)小说结尾部分写警察出现并通知“他”孩子病逝了,请简析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6分)

(4)结合对“他”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5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

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6

B .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 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 .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

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 .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

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

(3)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

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

意的栖居”。(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的北京”女性社会组织书画、摄影、剪纸、手工艺作品展览落下帷幕,二百余件文化艺术作品各具特色,光怪陆离....

,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B .“用通俗的语言,将冷冰冰的出土文物、干巴巴的考古报告转化为活生生的文字”,需要考古工作者具有深入浅出....

的表达能力和相当的写作技巧。 C .幼儿园和某些校外早教机构抓住了家长们的心理,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堂而皇之....

地把小学课程搬到了学前教育的课堂上。

D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美国代表团的制服因为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意外地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美国政客们借此上演了一场“政治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

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

B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耗资达25亿美元的“好奇”号核动力火星车将用于探索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有

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C ..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减少灾害损失,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灾害的防控和预测作用,加大投

入,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

D .虽然有多次慈善信任危机,但民营企业捐款数额在中国慈善榜单中仍遥遥领先,表明了中国成功

商人对回馈社会等价值理念。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7

于丹认为,。,,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观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①回到今天,我们亲山临水的一番经历终会转化成一种新的能量

②它让我们的心境有所改变

③当我们在山水自然、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了性情 ④但你却能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趣味

⑤品茶、饮酒、抚琴、领略自然,都是享受生命、寻回自我的手段 ⑥即使你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

A. ③②①⑥④⑤

B. ⑤①③②⑥④ C. ⑤③①②⑥④ D. ③①②⑥④⑤

16.请筛选、整合下列语句中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给“神韵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

过50字。(5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

达百年之久。王士禛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不着形迹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又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沉着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煞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17.下面是2012年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之一“北上广三地

购房意愿的对比”图,请用一句话写出该图所反映的“三地居民购房意愿”主要信息,并提出一条相应的建议。(6分)

(1)主要信息: (答案不超过30字)(3分) (2)建议:30字)(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他们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可他们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假如没有这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线 …………………………………………………封……………………………………………………密

线

… … … … … … … … … 号…证…考…准… … … … … 号…位…座

封 … … … … … … 名…姓… … … … … … … … … … 校…学……密甘肃省2013届高三试题语文 参考答案

1.C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B “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

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A B. 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 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

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4.B 厌:满足。

5.C ⑤说的是周举的官职调动情况,⑥表明周举有预见。 6.D 梁商邀请周举参加宴会是在周举被免去蜀郡太守的职务后。

7.(1)周举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读书人所尊崇。 (“姿貌短陋”2分,“洽”1分,“为儒者所宗”的被动句式1分,“宗”1分)

(2)现在,皇帝忘记了他们的大恩德,记住了他们的小过错,如果半路上他们突然死去,皇帝(恐怕)会因有杀死功臣的嫌疑而受到讥讽。(“录”1分,“过”1分,“如”1分,“夭折”1分,“讥”1分) 8.秋雁、夜猿。(2分)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

环境的恶劣。(4分)

9.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 和虚写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

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如此一来,诗作表意含蓄委婉,令人回味。(3分) 10.(1)寄蜉蝣于天地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载谁堪伯仲间

(5)悟已往之不谏 (6)官盛则近谀

9

11.略。

12.(1)答B 给3分,答D 给2分,答E 给1分;答A 、C 不给分。

A 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 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 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2)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镛。(6分)

(3)①“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融合。②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4)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8分) 13.A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不宜形容艺术作品。

14.B A 项,结构混乱,“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可改为“围绕高考”或“以高考为目标”; C 项,语序不当,“防

控”应与“预测”交换位置;

D 项,成分残缺,应在“等价值理念”后面添加“的认可”。

15.C ⑤是观点,应紧跟横线前“于丹认为”;③①都是领略自然的方式,应紧跟⑤;②是领略自然给心境

10

周举外调担任蜀郡太守, 因事获罪被免官。大将军梁商给皇帝上书,推荐周举担任从事中郎, 对他非常敬重。(永和)六年三月上巳日, 梁商大规模邀请宾客, 在洛水边宴饮,周举当时称病没有去。梁商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快乐至极。等到酒宴将散,歌唱结束,他接着吟唱了《薤露》这首歌曲, 在座的人听了之后, 都掩面流泪。太仆张种当时也在场,等到回来后, 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举。周举感叹说:“这就是所谓的悲哀或欢乐不合时, 歌唱不合场所。灾祸就要到来了啊!”梁商到秋天果然死去。

建和三年,周举去世。皇帝认为周举清廉公允、诚实正直, 正要任命他为宰相, 很为他感到痛惜。

带来的好处,故放③①的后面;⑥④是最坏的一种假设,根据关联词,可判定⑥在前,④在后。 16.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倡导的,追求空寂超逸、不着形迹的境界的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

主张。(5分)

17.(1)绝大多数人买不起房或继续观望,由购房意愿的不足一成。(3分)

(2)国家应继续调整和优化购房调节政策,降低房价。(3分)

18.作文略 【附】参考译文: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县人,是陈留太守周防的儿子。周举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读书人所尊崇。所以,京城中流传着称赞他的话:“周宣光通晓《五经》。”

延光四年,(周举)被征召到司徒李郃府中做官。当时,宦官孙程等人拥立顺帝, 诛杀了阎氏家族的人。议郎陈禅认为阎太后与皇帝之间没有母子的恩情, 应该让太后移到离宫中居住,断绝朝拜参见。议论政事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周举对李郃说:“从前,郑武姜设计杀害郑庄公,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母子不再相见;秦始皇怨恨他母亲行为不端,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后来,有感于颍考叔、茅焦的话,重新遵循做儿子的道义。书传上都称颂他们。现在,阎氏家族刚刚被诛灭,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因悲痛忧愁而生出疾病,一旦逝去, 皇帝将凭什么来号令天下的人呢? 如果按照陈禅的建议去做,后世的人就会归罪于您。应该秘密地向皇帝上书,让皇帝尊奉太后, 率领督促大臣们, 像先前一样朝见太后,来满足上天的心意, 符合众人的期望。”李郃立即向皇帝上书陈述了这个道理。第二年正月, 皇帝就到东宫去朝拜太后, 太后从此就安定下来。

后来,长乐少府朱伥代替李郃担任司徒,周举仍然做吏官。当时,孙程等人犯了怀表上殿争功之罪,皇帝非常生气,把他们都流放到边远的县邑, 命令洛阳令尽快遣送他们。周举劝朱伥说:“皇上当年在西钟下的时候, 如果不是孙程等人,他怎么能当上皇帝呢? 即使韩信、彭越、吴汉、贾复等人的功劳, 怎么能超过他们的呢?现在,皇帝忘记了他们的大恩德, 记住了他们的小过错, 如果半路上他们突然死去, 皇帝(恐怕)会因有杀死功臣的嫌疑而受到讥讽。趁现在还没有将他们遣送出去,应该赶快上表劝说皇帝。”朱伥说:“现在,皇帝发怒, 两位尚书已经就这件事上奏。(如果)只有我按这个意思上奏, 一定会因此获罪而受到惩罚。”周举说:“先生您年纪已经八十多了, 身处三公宰辅之位, 不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却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安于荣耀,想再追求什么呢? 您虽然保全了官位, 但一定会得到奸邪的坏名声;如果因进谏而招致罪祸,还能获得忠贞的好名声。如果我的建议不值得采纳, 请允许我因此辞去官职。”朱伥于是上表劝谏, 皇帝果然听从了朱伥的建议。

11

12

线

… … … … … … … … … 号…证…考…准… … … … … 号…位…座

封 … … … … … … 名…姓… … … … … … … … … … 校…学……密

甘肃省2013届高三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 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 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 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 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 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 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 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 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 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 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 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 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 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 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 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 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 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 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 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 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 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 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 一切随缘,适意, 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 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 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 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 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 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 颠沛异乡, 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 扩大心胸, 寓寄于物, 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 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

这种观点的体现。

B .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

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 .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 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 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

1

义上的眉山。

D .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

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 .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

作故乡。

C .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

字眼。

D .“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

念化的故乡。

B .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

之苦的惠州。

C .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D .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 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

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

延光四年,辟司徒李郃府。时宦者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

朝见。群臣议者咸以为宜。举谓郃曰:“昔郑武姜谋杀严公①,严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皇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如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

天心,以答人望。”郃即上疏陈之。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宫,太后由此以安。 后长乐少府朱伥代郃为司徒,举犹为吏。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帝怒,悉徙封远县,敕洛阳令促期发遣。举说朱伥曰:“朝廷②在西钟下③时,非孙程等岂立?虽韩、彭、吴、贾之功,何以加诸!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及今未去,宜急表之。”伥曰:“今诏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举曰:“明公年过八十,位为台辅,不于今时竭忠报国,惜身安宠,欲以何求?禄位虽全,必陷佞邪之讥;谏而获罪,犹有忠贞之名。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伥乃表谏,帝果从之。 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已④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

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举叹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 建和三年卒。朝廷以举清公亮直,方欲以为宰相,深痛惜之。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严公:指春秋时期的郑庄公。 ②朝廷:代指皇帝。 ③钟下:关押有罪官员的特别监狱。 ④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旧俗于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

2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宜徙别馆,绝.

朝见 绝:断绝 B. 朝觐如旧,以厌.天心 厌:嫌恶,憎恶 C. 时孙程等坐.怀表上殿争功 坐:因犯……罪 D. 及酒阑倡.

罢 倡:歌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体现周举“清公亮直”的一组是( )(3分)

①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②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 ③惜身安宠,欲以何求 ④若举言不足采,请从此辞

⑤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 ⑥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议郎陈禅建议皇帝疏远阎太后,大臣们也都认为应该如此,但周举不赞成这种做法,他建议李郃向

皇帝上书,让皇帝像过去一样敬奉太后。

B .周举认为,皇帝应该像郑庄公、秦始皇那样,遵循做儿子的道义,敬奉阎太后,否则,就会违背天

意和民心,无法来号令天下的人。

C .孙程等人因怀表上殿争功而惹怒皇帝,皇帝下令把他们派遣到边远的县里去任职。周举劝朱伥向皇

帝进谏,让皇帝不要这样做。

D .周举做蜀郡太守时,大将军梁商对他非常敬重,邀请他参加宴会,但周举称病没有前去。周举听说

梁商在宴会上的表现,说将有祸事发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

(2)今忘其大德,录其小过,如道路夭折,帝有杀功臣之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8.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9.请简要赏析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

(4)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5)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给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代 价

他把手插在裤袋里。

他的裤袋里有一把刀。六寸长,尖而利。握着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

“老天爷啊!求求您帮我一次忙吧!”他诚心诚意地祷告,“只要您让我渡过这个难关,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这晚有月,月亮很圆。仰头看月时,他看到的不是月,而是小康那圆圆的乖巧的脸,小康才四岁,却懂事得叫人心疼。自从两个月前他娘离家出走后,这孩子仿佛便在一夕之间长大成人,莫说无理取闹,即使有理时也不闹,成熟得叫他这做爹的感到陌生。

他原本在一家货仓当看守员,收入不多,但省吃俭用,日子倒也不难过。半年前,公司倒闭了,他目不识丁,又无一技之长,在经济不景气而处处裁人的情况下,要重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孩子的娘年轻,不懂得体谅,脾气又暴躁,伸手拿不到钱时吵,闹,喊,跳,最后,拾掇包袱,一走了之。

妻子走了以后,他把自己的尊严完全典当了——能借的,能求的,能乞的,全都借了,求了,乞了。借钱给他的,都明确表示是看在孩子的分上。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孩子,他更难找到工作。就在这时,孩子却染上了肺炎,连夜送进了医院。孩子入院四天了,但他不敢去看他,因为没有钱交医药费、住院费。 孩子是命根,自然不能扔下不管。 他握着刀的手已被汗水浸透了。

“我只干一次,只干这么一次!老天爷啊,帮帮我!我愿付出任何代价!”他再次祷告。

这是一条僻静的巷子。他已观察过了,晚上有人从这里回家去。在这里抢了,要逃跑很容易,因为巷子当中又分出一些支路,只要灵活地转几转,便能脱身。他甚至已拟好了逃跑的路线。

昨晚,11点过后,由这里走回家去的人,他算过了,总共有五个。可惜都不是理想的羔羊。男人,他不敢抢;老人,他不要抢;少年,他不愿抢;剩下的,就只有中年妇女了。

今天晚上,运气好像也不太好。他拿着一份报纸,站在巷口的街灯下,佯装读报,一双眼却毫不放松地盯着走进巷子的人。一个,两个,三个,都是男的。

11点45分。啊,来了。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妇女,走下巴士,手上提着一个袋子,沉甸甸的,腋下挟着一个古老的黄皮包。他听到了自己的身体发出了一种原始的鼓声:“噗噗噗,噗噗噗。”整个胸膛,几乎承受不了这猛烈的心跳而要爆裂开来。

等妇女走进了小路,他扔下报纸,以猫样的脚步跟在后面。

巷子很长,月光很亮,妇女从地上的影子里猛然惊觉他的存在,惊恐地加快了脚步。

良机不可失!他一个箭步上前,一只手搭上了她的肩膀,另一只手绕过来,用力捂住她的口,压低嗓子说:“别动,别喊!我只是要钱罢了!”

妇女蓦然受此侵袭,吓呆了,皮包、袋子全掉落在地,发出了很大的声响。 他慌乱地说:“你不要反抗,我一定不会伤害你!”

妇女拼命地点头,他松了手,没想到那妇女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呜咽地说:“大叔,你可怜可怜我

4

线 …………………………………………………封……………………………………………………密

线

… … … … … … … … … 号…证…考…准… … … … … 号…位…座

封 … … … … … … 名…姓… … … … … … … … … … 校…学……密

吧!我皮包里的钱,是借来还我孩子的医药费的!”

孩子?医药费?他如遭雷击,脑子嗡嗡作响,但与此同时,小康圆圆的脸却浮了上来。他不顾一切地拾起了地上的皮包,朝原先想好的路逃遁,背后传来了妇女带哭的喊声,声响无力地撒在阒静的夜空里……

回家后,蒙着被子,他嗦嗦地发抖,拼命地压抑自己想哭的冲动,电话铃响了好多次,他都没有去接。 凌晨2点,门铃声忽然凌厉而尖锐地射进了他的耳膜。他从被窝里弹跳出来,奔向门边。从门孔望出去,他蓦然张大了口,惊得冷汗涔涔而下。门口站着的,赫然是一名警察。 “怎么来得这么快!”

他头脑混沌,完全不能思考。 这时,门铃再度响起了。 他好似面临山崩似的拉开了门。

警察手上没有手铐,目光温和,语气平静:“张平先生在家吗?” “我就是。”他木然地答应。

“我来通知你,你的孩子昨晚11点45分在医院病逝了。” 孩子……病逝?11点45分?

他双脚一软,昏厥过去。倒在地上时,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响自悠远的天边: “你说过你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握着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他握着刀的手已被汗水浸透了”等描写,写出了“他”内心的紧张,

暗示了人物性格。

B .小说开头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结尾又说“你说过你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这一对比写法讽

刺和批判了小说中的父亲的做法。

C .“他”对抢劫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包括察看地点、设计逃跑路线、选定抢劫对象等,这说明“他”是

老谋深算、心思缜密的人。

D .“他”为给儿子治病而抢劫,而被抢劫的那位中年妇女的钱也是用来还孩子的医药费的,巧合的情

节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

E .小说运用了插叙这一叙述方式,插叙了“他”的家境、失业、妻子离家出走、孩子病逝等内容。通

过插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小说中两次写到月亮,请说明其作用。(6分)

(3)小说结尾部分写警察出现并通知“他”孩子病逝了,请简析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6分)

(4)结合对“他”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5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

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6

B .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 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 .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

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 .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 .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

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

(3)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

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

意的栖居”。(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的北京”女性社会组织书画、摄影、剪纸、手工艺作品展览落下帷幕,二百余件文化艺术作品各具特色,光怪陆离....

,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B .“用通俗的语言,将冷冰冰的出土文物、干巴巴的考古报告转化为活生生的文字”,需要考古工作者具有深入浅出....

的表达能力和相当的写作技巧。 C .幼儿园和某些校外早教机构抓住了家长们的心理,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堂而皇之....

地把小学课程搬到了学前教育的课堂上。

D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美国代表团的制服因为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意外地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美国政客们借此上演了一场“政治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

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

B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耗资达25亿美元的“好奇”号核动力火星车将用于探索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有

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C ..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减少灾害损失,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灾害的防控和预测作用,加大投

入,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

D .虽然有多次慈善信任危机,但民营企业捐款数额在中国慈善榜单中仍遥遥领先,表明了中国成功

商人对回馈社会等价值理念。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7

于丹认为,。,,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观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①回到今天,我们亲山临水的一番经历终会转化成一种新的能量

②它让我们的心境有所改变

③当我们在山水自然、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了性情 ④但你却能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趣味

⑤品茶、饮酒、抚琴、领略自然,都是享受生命、寻回自我的手段 ⑥即使你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

A. ③②①⑥④⑤

B. ⑤①③②⑥④ C. ⑤③①②⑥④ D. ③①②⑥④⑤

16.请筛选、整合下列语句中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给“神韵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

过50字。(5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

达百年之久。王士禛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不着形迹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又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沉着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煞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17.下面是2012年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之一“北上广三地

购房意愿的对比”图,请用一句话写出该图所反映的“三地居民购房意愿”主要信息,并提出一条相应的建议。(6分)

(1)主要信息: (答案不超过30字)(3分) (2)建议:30字)(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他们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可他们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假如没有这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线 …………………………………………………封……………………………………………………密

线

… … … … … … … … … 号…证…考…准… … … … … 号…位…座

封 … … … … … … 名…姓… … … … … … … … … … 校…学……密甘肃省2013届高三试题语文 参考答案

1.C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B “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

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A B. 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 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

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4.B 厌:满足。

5.C ⑤说的是周举的官职调动情况,⑥表明周举有预见。 6.D 梁商邀请周举参加宴会是在周举被免去蜀郡太守的职务后。

7.(1)周举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读书人所尊崇。 (“姿貌短陋”2分,“洽”1分,“为儒者所宗”的被动句式1分,“宗”1分)

(2)现在,皇帝忘记了他们的大恩德,记住了他们的小过错,如果半路上他们突然死去,皇帝(恐怕)会因有杀死功臣的嫌疑而受到讥讽。(“录”1分,“过”1分,“如”1分,“夭折”1分,“讥”1分) 8.秋雁、夜猿。(2分)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

环境的恶劣。(4分)

9.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 和虚写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

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如此一来,诗作表意含蓄委婉,令人回味。(3分) 10.(1)寄蜉蝣于天地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载谁堪伯仲间

(5)悟已往之不谏 (6)官盛则近谀

9

11.略。

12.(1)答B 给3分,答D 给2分,答E 给1分;答A 、C 不给分。

A 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 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 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2)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镛。(6分)

(3)①“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融合。②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4)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8分) 13.A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不宜形容艺术作品。

14.B A 项,结构混乱,“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可改为“围绕高考”或“以高考为目标”; C 项,语序不当,“防

控”应与“预测”交换位置;

D 项,成分残缺,应在“等价值理念”后面添加“的认可”。

15.C ⑤是观点,应紧跟横线前“于丹认为”;③①都是领略自然的方式,应紧跟⑤;②是领略自然给心境

10

周举外调担任蜀郡太守, 因事获罪被免官。大将军梁商给皇帝上书,推荐周举担任从事中郎, 对他非常敬重。(永和)六年三月上巳日, 梁商大规模邀请宾客, 在洛水边宴饮,周举当时称病没有去。梁商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快乐至极。等到酒宴将散,歌唱结束,他接着吟唱了《薤露》这首歌曲, 在座的人听了之后, 都掩面流泪。太仆张种当时也在场,等到回来后, 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举。周举感叹说:“这就是所谓的悲哀或欢乐不合时, 歌唱不合场所。灾祸就要到来了啊!”梁商到秋天果然死去。

建和三年,周举去世。皇帝认为周举清廉公允、诚实正直, 正要任命他为宰相, 很为他感到痛惜。

带来的好处,故放③①的后面;⑥④是最坏的一种假设,根据关联词,可判定⑥在前,④在后。 16.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倡导的,追求空寂超逸、不着形迹的境界的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

主张。(5分)

17.(1)绝大多数人买不起房或继续观望,由购房意愿的不足一成。(3分)

(2)国家应继续调整和优化购房调节政策,降低房价。(3分)

18.作文略 【附】参考译文: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县人,是陈留太守周防的儿子。周举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读书人所尊崇。所以,京城中流传着称赞他的话:“周宣光通晓《五经》。”

延光四年,(周举)被征召到司徒李郃府中做官。当时,宦官孙程等人拥立顺帝, 诛杀了阎氏家族的人。议郎陈禅认为阎太后与皇帝之间没有母子的恩情, 应该让太后移到离宫中居住,断绝朝拜参见。议论政事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周举对李郃说:“从前,郑武姜设计杀害郑庄公,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母子不再相见;秦始皇怨恨他母亲行为不端,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后来,有感于颍考叔、茅焦的话,重新遵循做儿子的道义。书传上都称颂他们。现在,阎氏家族刚刚被诛灭,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因悲痛忧愁而生出疾病,一旦逝去, 皇帝将凭什么来号令天下的人呢? 如果按照陈禅的建议去做,后世的人就会归罪于您。应该秘密地向皇帝上书,让皇帝尊奉太后, 率领督促大臣们, 像先前一样朝见太后,来满足上天的心意, 符合众人的期望。”李郃立即向皇帝上书陈述了这个道理。第二年正月, 皇帝就到东宫去朝拜太后, 太后从此就安定下来。

后来,长乐少府朱伥代替李郃担任司徒,周举仍然做吏官。当时,孙程等人犯了怀表上殿争功之罪,皇帝非常生气,把他们都流放到边远的县邑, 命令洛阳令尽快遣送他们。周举劝朱伥说:“皇上当年在西钟下的时候, 如果不是孙程等人,他怎么能当上皇帝呢? 即使韩信、彭越、吴汉、贾复等人的功劳, 怎么能超过他们的呢?现在,皇帝忘记了他们的大恩德, 记住了他们的小过错, 如果半路上他们突然死去, 皇帝(恐怕)会因有杀死功臣的嫌疑而受到讥讽。趁现在还没有将他们遣送出去,应该赶快上表劝说皇帝。”朱伥说:“现在,皇帝发怒, 两位尚书已经就这件事上奏。(如果)只有我按这个意思上奏, 一定会因此获罪而受到惩罚。”周举说:“先生您年纪已经八十多了, 身处三公宰辅之位, 不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却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安于荣耀,想再追求什么呢? 您虽然保全了官位, 但一定会得到奸邪的坏名声;如果因进谏而招致罪祸,还能获得忠贞的好名声。如果我的建议不值得采纳, 请允许我因此辞去官职。”朱伥于是上表劝谏, 皇帝果然听从了朱伥的建议。

11

12


相关内容

  •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 兰州一中2015-2016-1高三年级 9月月考试题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

  • 高考病句语文试卷.教案.课件.作文.总复习
  • 试卷 大小 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题及答案(精校版)[☆] 13K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病句题[答案][☆] 17K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病[☆] 13K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答案][☆] 13K 历年高考病句真题汇编(1992-2012年)[答案] ...

  • 2012-2013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从接高三教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 ...

  • 2013届高三语文尖子生试题五答案
  • 2013届高三语文尖子生试题五答案 1.(4分)答:1,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1分2,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1分3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1分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1分 2.(5分)答: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2分第2 ...

  • 2013兰州高三实战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甘肃省兰州市2013年高三实战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考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的位臵上. 2.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 答题全部在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

  • 2015年甘肃兰州市中考语文大纲解读
  • 语文 难度略增 课本是基础 阅读难点大 大纲内容 命题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渗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 考试范围:以九年级所学内容为主,兼顾七.八年级内容. 试题题型:选择题约占10%-15%,非选择题(填 ...

  • 安阳县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 2014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安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高三备课组 2013-9 为迎接2014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 复习指导思想 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

  • 2014北京高考科目的调整重点
  • 2014北京高考科目的调整重点 语文 作文"一分为二" 北京晨报记者获悉,明年北京高考将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并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在命题原则上和工作目标上,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调整考试形式与 ...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高三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