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朱老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著书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朱自清文集》(1953)。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

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郁达夫称:“(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丽朴素,清新沉郁,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

特色。

三、 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纤腰

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ăn jū yuàn xiān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背影》《春》和本文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会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

3.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段。 学生齐读4、5、6段。

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教师明确:

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

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朱老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著书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朱自清文集》(1953)。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

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郁达夫称:“(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丽朴素,清新沉郁,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

特色。

三、 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乘凉 煤屑 踱着 点缀 颤动 霎时 敛裾 媛女 纤腰

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ăn jū yuàn xiān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背影》《春》和本文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会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

3.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段。 学生齐读4、5、6段。

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教师明确:

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

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月下荷塘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


相关内容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 ...

  • 初中课外文本[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珙县洛表民族中学校 蕙质兰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团队来陈述对<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首先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一次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阅读积累去体悟文本,你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

  • 评荷塘月色公开课
  • 听左慧老师讲<荷塘月色>有感 学科教学·语文 彭小艳 [1**********] 六月二十六号,在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全班同学去都匀三中听了优秀教师左慧老师给我们讲的一节优质课--<荷塘月色>,这节课从整体上来看讲的很不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荷塘月色>是朱 ...

  • [优秀作文]荷塘月色
  • 八月已进入秋凉的季节,随处可见的小草已经带有微微的黄叶.总喜欢在这样的季节漫步郊外静赏荷塘,因为那里依旧是一幅如诗如梦的画面. 踏上那弯小路就会感受到一股泥土的气息沁肺,这种远离烟尘的清新给心情带来无尽的愉悦.微风清爽怡人,被清风打动的衣摆无节奏的上下翻动,行走中总有阵阵清香飘来.心中装着景色,连走 ...

  •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
  •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 清华主楼: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 ...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课型:精读课型 教 学 目标 :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 ...

  • 荷塘月色 说课稿(背诵精华版)
  • 6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今天上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 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 我对 ...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 [课题] <荷塘月色> 第1课时 [备课时间]2014年4月 [课型] 讲读课 [目标] 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重点] 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难点] 体味作者的匠心. [教法] 朗读 ...

  •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 "观千曲而后晓声",在观中积累,内化,感悟,从而达到"后晓"精通.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名篇的写作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下面试从<荷塘月色>教学中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散文的写作. 言之有理,取材――源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