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一、视功能检查流程:

二、视功能检查的控制要点:

(一)远距离部分的检查:

1.同时视、融像功能检查:(配合Worth四点视标)

R=红片,L=绿片。双眼应能同时看到全部四点视标为正常,(R应看到垂直向上棱形和下方圆形视标,L应看到水平向两绿色十字视标。)若只能看到两点或三点为单眼抑制,若能看到五点为复视。

2.立体视功能检查:(配合二、四立体视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二视标R应看到上右下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L应看到下右上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双眼应看到点线分割的单竖线,并根据竖线上凹下凸延缓做出判断。(上凹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内斜视;下凸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外斜视。)四视标应依次按上、右、下、左线条与中央点相比,根据凸起情况作定量分析。若上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 ;若右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2, ;若下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5, ;若左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0, 。(一般情况下,瞳距越大,立体视锐越小,所获得立体视范围越大。)

3.影像不等功能检查:(配合水平、垂直对齐试验视标)

R=135偏光 ,L=45偏光。R应看到上、右半框和中央圆点,L应看到下、左半框和中央圆点。双眼观察水平、垂直对齐视标是否有框差。(对齐视标每相差一框,影像不等超7%,反复几次都差一框即为影像不等。)

4.眼位检查:

4.1弥散圆(十字环形)视标:

R=红片,L=绿片。观察弥散圆(十字)视标分离情况,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视标回归原位。(其中,十字环形视标可参考量值:十字位移在内圈内约为1△ ,位移至内圈约为2△ ,位移至外圈约为3△ 。)

4.2马氏杆及点光源视标:

R=水平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竖线的分离情况。点线重合眼正位,竖线在点的右方(内隐斜);竖线在点的左方(外隐斜)。 R=垂直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横线的分离情况。横线在点的上方(下隐斜);横线在点的下方(上隐斜)。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点线重合。  提示:马氏杆操作过程中,若有融合倾向,注意先将右眼遮盖3-5s。

4.3偏光十字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R应见十字竖线,L应见十字横线。双眼观察十字短线位移情况,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十字回归正位。

4.4远/近眼位的检查:

水平眼位的检查:在双眼平衡全矫基础上,远用远瞳,近用近瞳。取被检眼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一视标,R=12△ (BI)测量棱镜,L=6△ (BU)分离棱镜,尔后右眼逐渐减少(BI)回转,并嘱注视下方视标,记录视标垂直对齐时所调正的棱镜量值,即远/近水平方向斜位量。(注意近用眼位测量棱镜应大于12△ ,一般15△ 为宜。)

垂直眼位的检查:同上方法,仅R=12/15△ (BI)为分离棱镜,L=6△ (BU)为测量棱镜,尔后左眼逐渐减少(BU)回转,记录视标水平对齐时所调整的棱镜量值,即远/近垂直方向斜位量。

提示:该方法设置棱镜时,一定注意双眼遮闭。

附注:也可用马氏杆配合5米(远用)、0.4米(近用)点光源分别检查远/近斜位。

附正常参考值:

(远距)正位~2△ (BI)

(近距)正位~6△(BO)

5.固视差异检查:(配合固视差异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R应见上、右短线和中间圆点,L应见下、左短线和中间圆点。双眼观察十字短线是否产生位移。(R正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右移,R负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左移;R上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下移;R下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上移。)若十字短线亮度暗淡,疑视网膜周边抑制。

提示:该方法可查单眼眼位,考虑更多矫正量分配患眼。

(二)近距离部分的检查:

1.BCC检查:(配合近交叉格子视标)

正视眼状,±0.50D交叉圆柱镜,红点负轴置90(若组合验光仪将±0.50D置视窗)观察比较横、竖线清晰程度的差异,排除视疲劳。(若横线清晰,增加正度数。)  提示:若持续性竖线清晰,疑散光矫正不正确,垂直向可减+0.25D柱镜。若横、竖线仍无法平衡,则保留横线最黑的球镜。

2.调节功能检查:

2.1调节幅度(Amp)的检查:

可用近距离法(负透镜法)测定个性调节幅度,再与最小调节幅度(15-年龄×0.25)作比较。注意应在全矫前提下,若两眼明显参差最好单独测试。

提示:最好用距离法,(移近法、移远法)规范视标长3mm、宽0.2mm。

2.2调节反应的检查:

2.2.1正视眼状 ,40cm距离检影镜观察2.5D应中和,若影动为顺动用正镜(量值为滞后量);影动为逆动用负镜(量值为超前量)。

2.2.2正视眼状 ,40cm距离加±0.50D交叉圆柱镜,观察近交叉格子视标,横线清晰加正镜(量值为滞后量);竖线清晰加负镜(量值为超前量)。

2.3正、负相对调节:

正视眼状,40cm距离观察近用三条十字视标,(或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双眼等量并按±0.25D递加,由清楚到模糊。所加:  负镜度即正相对调节(PRA);正镜度即负相对调节(NRA)。

附正常参考值:正相对调节-1.75/-3.00D;负相对调节+1.75/+2.25D。

提示:先用负镜,寻找所能增加的最大调节量,再用正镜,寻找所 能放松的最大调节量。

控制点:必须正调节大于负调节。且负相对调节应小于2.5D,此值 可反映是否过矫。

2.4调节灵活度:

一般选用±2.0D的反转拍,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

附正常参考值:双眼10次/min;单眼12次/min。 提示:一般先查双眼,若双眼困难或异常再单眼测试。

3.集合功能的检查:

3.1集合近点(NPC)的检查:

0.8近视标或笔灯置眼前,按5cm/s速度,由远渐近至复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为破裂点参数。)尔后逐渐远移还原单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即恢复点参数。)

附正常参考值:破裂点/恢复点6/10cm。

提示:若破裂点小于5cm疑集合过度。多次重复测量,若数值逐渐变小,疑集合有障碍,若数值变化不大,说明较为正常。

3.2聚散范围的检查:

3.2.1水平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

正视眼状 ,远距(选远瞳)近距(选近瞳),双眼注视单一竖线视标,同时等量按1-2△ /s速度添加底内(外)棱镜,并记录:

视标模糊(即模糊点量值);视标分离(即破裂点量值);反向运作视标还原归位(即恢复点量值)。

附正常参考值:

远距(底内)     X/7±3/4±2

(底外) 9±4/19±8/10±4

近距(底内)13±4/21±4/13±5

(底外)17±5/21±6/11±7

3.2.2垂直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

同上方法,仅垂直方向所增加棱镜,因调节不变,故只查破裂点/恢复点。(另因人眼垂直方向融合力较弱,故一般只单眼R加棱镜。)

附正常参考值:远(近)距破裂点/恢复点3-4△ /1.5-2△

3.3正、负相对集合:

正视眼状 ,40cm距离观察单一近用竖线视标,并逐渐加底内(外)棱镜,由清楚到复视。所加:

底内棱镜量值,即负相对集合(NRC);底外棱镜量值,即正相对集合(PRC)。

附正常参考值:正相对集合9.0ma;负相对集合1.0ma。

提示1:一定注意先用底外棱镜,寻找生理最大的集合力,再用底内棱镜,寻找生理最大的散发力。

提示2:三分之一为集合舒适区,若显示注视点不在区域内,需用三棱镜补偿。

3.4集合灵敏度:

一般选用12△ (BO)/3△ (BI)反转拍,40cm选单行竖线近视标,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

附正常参考值:近距集合灵敏度13次/min。

4.AC/A比值的检查:

R=6△ (BU),L=旋转棱镜“0”置垂直方向,40cm选单行横线近视标,通过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继后双眼同时±1.0D的调节,同上继续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前后两次的差值即AC/A比值。

附正常参考值:3-5△ /D

三、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查要点:

1.调零:  注意下颔托及瞳距的调整,对准目镜。其他各刻度归零。

2.同时视功能的检查:(同时知觉能力的检查)  插入同时知觉图片,(完全不同图形组成的画片)观察是否重合。只看到一片图片为单眼抑制;完全重合为正常同时视。  若看到两画片不能完全重合,有同时视但疑有斜视。可改变镜筒角度至画片重合,该角度为自觉斜视角。  交替打开镜筒灯光,若两眼分别注视镜筒中心点,眼球不动,该角度为他觉斜视角。(若眼球转动,可推动镜筒至眼球不动,此角也是他觉斜视角。)

3.融像功能的检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能否融为一体的检查) 插入融像画片,(一对部分相同的图片,图上有控制/对照点)观察是否重合。  两画片不能重合,无融合功能;能使两画片重合,有融合功能。(该指示刻度即融像点。)  锁定镜筒,使两镜筒按相同角度集合/分开,转动至画片出现重合/分开。该指示刻度即集合/分开量值,其范围即融合范围。

4.立体视功能的检查:(立体视觉,高低深浅能力的检查)  镜筒置融合点,插入立体视画片,(一对画片有微小差异,即水平视差。) 不能说明物像层次或顺序错误,无立体视功能;能正确说明物像层次和顺序,有立体视功能。(用不同视角设计的立体视画片,可分别查立体视功能的高低,用立体视锐度表示。)

提示1:有同时视功能才能进行融像检查,有同时视、融像功能才能进行立体视检查。

提示2:融像范围应先查分开,再查集合。

来源:上海唯尊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一、视功能检查流程:

二、视功能检查的控制要点:

(一)远距离部分的检查:

1.同时视、融像功能检查:(配合Worth四点视标)

R=红片,L=绿片。双眼应能同时看到全部四点视标为正常,(R应看到垂直向上棱形和下方圆形视标,L应看到水平向两绿色十字视标。)若只能看到两点或三点为单眼抑制,若能看到五点为复视。

2.立体视功能检查:(配合二、四立体视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二视标R应看到上右下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L应看到下右上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双眼应看到点线分割的单竖线,并根据竖线上凹下凸延缓做出判断。(上凹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内斜视;下凸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外斜视。)四视标应依次按上、右、下、左线条与中央点相比,根据凸起情况作定量分析。若上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 ;若右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2, ;若下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5, ;若左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0, 。(一般情况下,瞳距越大,立体视锐越小,所获得立体视范围越大。)

3.影像不等功能检查:(配合水平、垂直对齐试验视标)

R=135偏光 ,L=45偏光。R应看到上、右半框和中央圆点,L应看到下、左半框和中央圆点。双眼观察水平、垂直对齐视标是否有框差。(对齐视标每相差一框,影像不等超7%,反复几次都差一框即为影像不等。)

4.眼位检查:

4.1弥散圆(十字环形)视标:

R=红片,L=绿片。观察弥散圆(十字)视标分离情况,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视标回归原位。(其中,十字环形视标可参考量值:十字位移在内圈内约为1△ ,位移至内圈约为2△ ,位移至外圈约为3△ 。)

4.2马氏杆及点光源视标:

R=水平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竖线的分离情况。点线重合眼正位,竖线在点的右方(内隐斜);竖线在点的左方(外隐斜)。 R=垂直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横线的分离情况。横线在点的上方(下隐斜);横线在点的下方(上隐斜)。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点线重合。  提示:马氏杆操作过程中,若有融合倾向,注意先将右眼遮盖3-5s。

4.3偏光十字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R应见十字竖线,L应见十字横线。双眼观察十字短线位移情况,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十字回归正位。

4.4远/近眼位的检查:

水平眼位的检查:在双眼平衡全矫基础上,远用远瞳,近用近瞳。取被检眼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一视标,R=12△ (BI)测量棱镜,L=6△ (BU)分离棱镜,尔后右眼逐渐减少(BI)回转,并嘱注视下方视标,记录视标垂直对齐时所调正的棱镜量值,即远/近水平方向斜位量。(注意近用眼位测量棱镜应大于12△ ,一般15△ 为宜。)

垂直眼位的检查:同上方法,仅R=12/15△ (BI)为分离棱镜,L=6△ (BU)为测量棱镜,尔后左眼逐渐减少(BU)回转,记录视标水平对齐时所调整的棱镜量值,即远/近垂直方向斜位量。

提示:该方法设置棱镜时,一定注意双眼遮闭。

附注:也可用马氏杆配合5米(远用)、0.4米(近用)点光源分别检查远/近斜位。

附正常参考值:

(远距)正位~2△ (BI)

(近距)正位~6△(BO)

5.固视差异检查:(配合固视差异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R应见上、右短线和中间圆点,L应见下、左短线和中间圆点。双眼观察十字短线是否产生位移。(R正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右移,R负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左移;R上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下移;R下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上移。)若十字短线亮度暗淡,疑视网膜周边抑制。

提示:该方法可查单眼眼位,考虑更多矫正量分配患眼。

(二)近距离部分的检查:

1.BCC检查:(配合近交叉格子视标)

正视眼状,±0.50D交叉圆柱镜,红点负轴置90(若组合验光仪将±0.50D置视窗)观察比较横、竖线清晰程度的差异,排除视疲劳。(若横线清晰,增加正度数。)  提示:若持续性竖线清晰,疑散光矫正不正确,垂直向可减+0.25D柱镜。若横、竖线仍无法平衡,则保留横线最黑的球镜。

2.调节功能检查:

2.1调节幅度(Amp)的检查:

可用近距离法(负透镜法)测定个性调节幅度,再与最小调节幅度(15-年龄×0.25)作比较。注意应在全矫前提下,若两眼明显参差最好单独测试。

提示:最好用距离法,(移近法、移远法)规范视标长3mm、宽0.2mm。

2.2调节反应的检查:

2.2.1正视眼状 ,40cm距离检影镜观察2.5D应中和,若影动为顺动用正镜(量值为滞后量);影动为逆动用负镜(量值为超前量)。

2.2.2正视眼状 ,40cm距离加±0.50D交叉圆柱镜,观察近交叉格子视标,横线清晰加正镜(量值为滞后量);竖线清晰加负镜(量值为超前量)。

2.3正、负相对调节:

正视眼状,40cm距离观察近用三条十字视标,(或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双眼等量并按±0.25D递加,由清楚到模糊。所加:  负镜度即正相对调节(PRA);正镜度即负相对调节(NRA)。

附正常参考值:正相对调节-1.75/-3.00D;负相对调节+1.75/+2.25D。

提示:先用负镜,寻找所能增加的最大调节量,再用正镜,寻找所 能放松的最大调节量。

控制点:必须正调节大于负调节。且负相对调节应小于2.5D,此值 可反映是否过矫。

2.4调节灵活度:

一般选用±2.0D的反转拍,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

附正常参考值:双眼10次/min;单眼12次/min。 提示:一般先查双眼,若双眼困难或异常再单眼测试。

3.集合功能的检查:

3.1集合近点(NPC)的检查:

0.8近视标或笔灯置眼前,按5cm/s速度,由远渐近至复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为破裂点参数。)尔后逐渐远移还原单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即恢复点参数。)

附正常参考值:破裂点/恢复点6/10cm。

提示:若破裂点小于5cm疑集合过度。多次重复测量,若数值逐渐变小,疑集合有障碍,若数值变化不大,说明较为正常。

3.2聚散范围的检查:

3.2.1水平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

正视眼状 ,远距(选远瞳)近距(选近瞳),双眼注视单一竖线视标,同时等量按1-2△ /s速度添加底内(外)棱镜,并记录:

视标模糊(即模糊点量值);视标分离(即破裂点量值);反向运作视标还原归位(即恢复点量值)。

附正常参考值:

远距(底内)     X/7±3/4±2

(底外) 9±4/19±8/10±4

近距(底内)13±4/21±4/13±5

(底外)17±5/21±6/11±7

3.2.2垂直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

同上方法,仅垂直方向所增加棱镜,因调节不变,故只查破裂点/恢复点。(另因人眼垂直方向融合力较弱,故一般只单眼R加棱镜。)

附正常参考值:远(近)距破裂点/恢复点3-4△ /1.5-2△

3.3正、负相对集合:

正视眼状 ,40cm距离观察单一近用竖线视标,并逐渐加底内(外)棱镜,由清楚到复视。所加:

底内棱镜量值,即负相对集合(NRC);底外棱镜量值,即正相对集合(PRC)。

附正常参考值:正相对集合9.0ma;负相对集合1.0ma。

提示1:一定注意先用底外棱镜,寻找生理最大的集合力,再用底内棱镜,寻找生理最大的散发力。

提示2:三分之一为集合舒适区,若显示注视点不在区域内,需用三棱镜补偿。

3.4集合灵敏度:

一般选用12△ (BO)/3△ (BI)反转拍,40cm选单行竖线近视标,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

附正常参考值:近距集合灵敏度13次/min。

4.AC/A比值的检查:

R=6△ (BU),L=旋转棱镜“0”置垂直方向,40cm选单行横线近视标,通过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继后双眼同时±1.0D的调节,同上继续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前后两次的差值即AC/A比值。

附正常参考值:3-5△ /D

三、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查要点:

1.调零:  注意下颔托及瞳距的调整,对准目镜。其他各刻度归零。

2.同时视功能的检查:(同时知觉能力的检查)  插入同时知觉图片,(完全不同图形组成的画片)观察是否重合。只看到一片图片为单眼抑制;完全重合为正常同时视。  若看到两画片不能完全重合,有同时视但疑有斜视。可改变镜筒角度至画片重合,该角度为自觉斜视角。  交替打开镜筒灯光,若两眼分别注视镜筒中心点,眼球不动,该角度为他觉斜视角。(若眼球转动,可推动镜筒至眼球不动,此角也是他觉斜视角。)

3.融像功能的检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能否融为一体的检查) 插入融像画片,(一对部分相同的图片,图上有控制/对照点)观察是否重合。  两画片不能重合,无融合功能;能使两画片重合,有融合功能。(该指示刻度即融像点。)  锁定镜筒,使两镜筒按相同角度集合/分开,转动至画片出现重合/分开。该指示刻度即集合/分开量值,其范围即融合范围。

4.立体视功能的检查:(立体视觉,高低深浅能力的检查)  镜筒置融合点,插入立体视画片,(一对画片有微小差异,即水平视差。) 不能说明物像层次或顺序错误,无立体视功能;能正确说明物像层次和顺序,有立体视功能。(用不同视角设计的立体视画片,可分别查立体视功能的高低,用立体视锐度表示。)

提示1:有同时视功能才能进行融像检查,有同时视、融像功能才能进行立体视检查。

提示2:融像范围应先查分开,再查集合。

来源:上海唯尊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相关内容

  • Lancecs等级保护合规管理系统
  • LanSecS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综合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北京圣博润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0-10 目 录 1. 2. 3. 4. 系统开发背景........................................................................... ...

  • 肺功能仪的操作流程
  • 肺功能的操作流程 打开电源开关进入输入信息的界面输入患者信息,年龄,身高,体重,性别,人种,然后进入测试 测试前接好滤室和口件,指导病人取立姿夹上鼻夹不能漏气.咳嗽,学会完全用嘴呼吸, 并使病人领会测试要点. (一)VC 测试: 1. 按[VC ]键. 2. 看到屏幕有示意图时,按[START ]键 ...

  • 肺功能操作流程
  • 耶格肺功能测试流程 仪器准备: 1.启动仪器.连通仪器电源线,打开仪器主电源,点亮显示器,启动计算机. 2.运行LAB 软件.进入操作系统,(自动)运行LAB 软件,预热15-20分钟.自检预热完成后进入主菜单. 3.检查部件连接.在仪器预热的空闲,可装好清洗干燥后的传感器筛网和气体收集管路,并检查 ...

  • 急救仪器管理制度及规程
  • 目 录 一.急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1 二.仪器保管人职责-----------------------------------2 三.急救仪器设备保管.保养要求-----------------------3 四.急救仪器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 ...

  • 孟莉附件7[1].22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
  • 附件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范围 各级各类综合医院,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二.培训目标 根据<护士条例>等,结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培训,使新入职护士掌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 ...

  • 社保网上申报操作手册
  • 海南地税网上申报系统 --单位社保费申报操作手册 第一章 前言 1.1 综述 海南地税网上申报项目作为海南地税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一部分,依托于海南省现有网络技术和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变化,以完成"网上报税"为核心的任务,为纳税人提供安全.便捷.完整的申报.纳税服务. 网上申报系 ...

  • 南京市生育保险报销流程
  • 南京市生育保险报销流程 灵活就业人员2010年09月30日前以城镇职工身份参加生育保险和(或) 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医疗保险的连续缴费年限视同为生育保险缴费年限,单位参保和灵活就业参保两种身份转接,且连续缴费的,两种缴费期互认. ? 从灵活就业人员转为城镇职工,凡是分娩前10个月连续缴费的,按照城 ...

  • 临床路径儿科(4个)
  •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 ...

  •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全部
  •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为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密切科间写作,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依据"2012版三级医院审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图.重点病中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 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