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单元复习题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复习题

【复习要点】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日界线、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意义

【学习指导】 1、学习重点:

(1)天体的概念及类别;恒星和星云的特点;天体系统的概念及结构层次。

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恒星和星云是形成的。

(2)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即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到外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独特的活动

(3)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4)地月系的概况,月球的运动特点,月相变化及原因。

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都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月球不透明、不发光,只有面对太阳的一面是亮的,当日、月、地三者位置不同时,引起了月相的变化。

明的球体, 在同一时间里, 和面对地球的半个月球并不总是一致,月、地三者的位置成一直角,如图所示:看到明亮的半个球面。

(5)地球自转和公转

掌握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2、难点释疑

(1)本讲重点(也是难点)之三: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同时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繁衍的行星。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生命萌芽,直到人类出现,地球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期间,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光和热。(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这一过程,损耗质量而释放大量的能)。由于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较稳定,因而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其次,地球处于一个稳定而又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太阳系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的特点,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从地球本身的条件来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1.5亿千米)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左右,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地球有了大气层,原始大气经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水汽化逸出并凝结,液态水降落到地球表面低洼处,形成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蓝。事实上,地球上生命的诞生与发展还有许多原因。如:地球上的温差较小(月球温差-183℃~127℃,金星温差-33℃~480℃)。而适宜的温差与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与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水对温度的调节都有关。地球上的大气不仅能调节温度,而且能吸收宇宙有害辐射。使一些小的闯入大气层的不速之客(流星)燃烧消毁,因此,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本讲难点之四:月相变化(选讲内容)

太阳、月球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与地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一个最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月球和地球一样,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因此,当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时,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见书本P 25图)月相的变化规律(见下

时差。若两地位于东、西不同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当然,用作图的方法求时差则更直观)。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方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侧时,取:“+”,反之,取“-”。

③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

伦敦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2,即9月4日22点。(24-2)。 洛杉机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14,即9月4日14点,(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4)公转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研究总结为: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随纬度而变化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规律

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随季节而变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情况与上相反

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可达最大值 回归线间地区

当地冬至日时达最小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原因可总结归纳为: 地球表面热量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形成五带

(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相同的是图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1)-(4)首先要判断四幅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的哪一天,判断的明显依据是南北极地区的昼夜情况:如晨昏线正好经过南北极点,则该图表示的是春秋分的情况,如图A ;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该图表示的是夏至或冬至的情况,如图C 、D ,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图B 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且极圈内出现极昼,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冬至的情况。作出上述结论后,再回答问题就极其简单了。问题(5)太阳直射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在图上该经线正好位于白昼的中间,图上打★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图A 为450E, 图B 为900E, 图C 为450E, 图D 为00

附录: 例题答案:

(1)A (2)CD (3)B (4)CD (5)A 和C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A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B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 北极圈以北地区 D 南极圈以南地区 5. 纬度数相同的各地 ( )

A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 B 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时相同 C 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D 按气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四季状况相同

三、填空题:

1.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 ,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是 。

2.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是: 月 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此后,至 月 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

3.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 ,晨昏线与经线圈

(1)此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B

(3)图中从A 到B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是: 。

(4)一艘海轮从A 驶向C ,人们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比一个太阳日长还是短: 。

参考答案:

一、1. C 2.D 3.D 4.A 5.A

三、1. 减小 30Km/小时 2. 6月22日 12月22日 4.0 重合 四、1. (1)C (2)b (3)极夜 (4)快

2. (1)6月22日 北回归线为90°,向南北逐渐降低 (2)43°08′ 90° (3)远日 慢

3. (1)0°,60°E (2)120°W (3)6时 18时 (4)略 4. (1)360° 23时56分4秒 (2)360°59′ 24小时 (3)B A

5. (1)日落 4 90° (2)12月22日24时(或12月23日0时) (3)在北半球时昼短夜长,经过赤道昼夜相等,到南半球昼长夜短 (4)短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复习题

【复习要点】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日界线、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意义

【学习指导】 1、学习重点:

(1)天体的概念及类别;恒星和星云的特点;天体系统的概念及结构层次。

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恒星和星云是形成的。

(2)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即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到外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独特的活动

(3)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4)地月系的概况,月球的运动特点,月相变化及原因。

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都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月球不透明、不发光,只有面对太阳的一面是亮的,当日、月、地三者位置不同时,引起了月相的变化。

明的球体, 在同一时间里, 和面对地球的半个月球并不总是一致,月、地三者的位置成一直角,如图所示:看到明亮的半个球面。

(5)地球自转和公转

掌握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2、难点释疑

(1)本讲重点(也是难点)之三: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同时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繁衍的行星。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生命萌芽,直到人类出现,地球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期间,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光和热。(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这一过程,损耗质量而释放大量的能)。由于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较稳定,因而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其次,地球处于一个稳定而又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太阳系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的特点,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从地球本身的条件来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1.5亿千米)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左右,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地球有了大气层,原始大气经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水汽化逸出并凝结,液态水降落到地球表面低洼处,形成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蓝。事实上,地球上生命的诞生与发展还有许多原因。如:地球上的温差较小(月球温差-183℃~127℃,金星温差-33℃~480℃)。而适宜的温差与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与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水对温度的调节都有关。地球上的大气不仅能调节温度,而且能吸收宇宙有害辐射。使一些小的闯入大气层的不速之客(流星)燃烧消毁,因此,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本讲难点之四:月相变化(选讲内容)

太阳、月球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与地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一个最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月球和地球一样,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因此,当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时,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见书本P 25图)月相的变化规律(见下

时差。若两地位于东、西不同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当然,用作图的方法求时差则更直观)。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方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侧时,取:“+”,反之,取“-”。

③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

伦敦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2,即9月4日22点。(24-2)。 洛杉机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14,即9月4日14点,(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4)公转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研究总结为: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随纬度而变化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规律

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随季节而变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情况与上相反

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可达最大值 回归线间地区

当地冬至日时达最小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原因可总结归纳为: 地球表面热量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形成五带

(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相同的是图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1)-(4)首先要判断四幅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的哪一天,判断的明显依据是南北极地区的昼夜情况:如晨昏线正好经过南北极点,则该图表示的是春秋分的情况,如图A ;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该图表示的是夏至或冬至的情况,如图C 、D ,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图B 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且极圈内出现极昼,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冬至的情况。作出上述结论后,再回答问题就极其简单了。问题(5)太阳直射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在图上该经线正好位于白昼的中间,图上打★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图A 为450E, 图B 为900E, 图C 为450E, 图D 为00

附录: 例题答案:

(1)A (2)CD (3)B (4)CD (5)A 和C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A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B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 北极圈以北地区 D 南极圈以南地区 5. 纬度数相同的各地 ( )

A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 B 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时相同 C 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D 按气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四季状况相同

三、填空题:

1.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 ,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是 。

2.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是: 月 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此后,至 月 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

3.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 ,晨昏线与经线圈

(1)此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B

(3)图中从A 到B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是: 。

(4)一艘海轮从A 驶向C ,人们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比一个太阳日长还是短: 。

参考答案:

一、1. C 2.D 3.D 4.A 5.A

三、1. 减小 30Km/小时 2. 6月22日 12月22日 4.0 重合 四、1. (1)C (2)b (3)极夜 (4)快

2. (1)6月22日 北回归线为90°,向南北逐渐降低 (2)43°08′ 90° (3)远日 慢

3. (1)0°,60°E (2)120°W (3)6时 18时 (4)略 4. (1)360° 23时56分4秒 (2)360°59′ 24小时 (3)B A

5. (1)日落 4 90° (2)12月22日24时(或12月23日0时) (3)在北半球时昼短夜长,经过赤道昼夜相等,到南半球昼长夜短 (4)短


相关内容

  • 高一地理备课组期末复习计划
  •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高一地理备课组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议题为:商讨迎接会考和期末统考的复习计划和策略,提高备课组教育质量。 一、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总体安排,先单元复习再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单元复习可依据下 ...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

  • 2013教学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县"高效课堂"和我校"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务处工作计划为依据,加强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所在科组的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 ...

  •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篇一:初一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 ...

  • 南阳堡中学八年级地理中图版一二单元复习题
  • 南阳堡中学八年级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板块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有 ( ) A.四大板块 B.五大板块 C.六大板块 D.七大板块 2.目前,许多工业区逐渐向城郊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为了扩大城市聚落规模 B.为了保护城市聚落环境 C.为了疏散城市聚落人口 D. ...

  •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学
  • 高三第二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 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把握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的区别和联系.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 ...

  • 初三地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 初三地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1).(2).(3).(4)班的地理课的教学,今学期本人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 ...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
  •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朱登兰 一. 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