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

一.黄河三门峡大坝背景介绍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三门峡大坝建筑在三门峡八里胡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又有无数大坝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我手摸着沧桑的混凝土大坝,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场景,毛主席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在坝上辛勤工作。

但是如今的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标准与当年的预期实在相差甚远。或许我们应该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这件事上实在 欠考虑,缺乏相对应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导致失败。

二.失败的具体体现

三门峡大坝建设失败还是成功饱受争议。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环境下,倾近全国之力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大坝建成,并且创造了年混凝土浇筑量超百万立方米的记录。施工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功为功,过为过,一切的成就都不能掩盖它是失败的这个事实。承认失败,、是认识错误,不再犯错的基础。

首先,三门峡大坝1960年建成,1975年进入正常运行期,在试运行的15年里,经过了两次改建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正是由于三门峡水库发电要蓄高水位,导致了上游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成为地上悬河,给陕西人民带来水患不断。

其次,三门峡设计与正常运行期功能指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失败的。按照一般规定,大坝建成后的约一到五年间被称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结束后大坝进入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大约为50至100年,最后大坝将进入老化期。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大坝在正常运行期内,工程的功能达到、或者接近、或者超过设计指标,就算成功,否则就算失败。很显然,三门峡是失败的。

最后,从三门峡大坝的造价上来看,三门峡大坝也是失败的。原计划13个亿的三门峡工程,最后实际造价40个亿。而1956年,我国的国家收入仅297.544亿元,支出305.741亿元,相当于国家支出的13%。

三 失败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到底错在了哪里?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过分乐观估计。三门峡设计方案中假定,到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

到1977年减少50%,一般认为这样的估算偏低。陕西方面估计,到1962年减少39%,到1965年减少75%,这样的估计可能偏高,由于实际资料不够,在考虑三门峡时按照最坏的情况考虑,于是我们得出的数据是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到1977年减少50%.。但是大坝建成不到五年间,潼关高程上升,潼关以上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渭河成为地上悬河。

对于苏联专家的盲目信任,没有结合本国国情。黄河泥沙之多,是苏联专家以前的未曾遇到的,所以他们用以前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黄万里坚持要留六个排沙底孔时,苏联专家偏偏要坚持把它们堵上,而且是每个1000万的代价。

缺乏对于反面意见的听取和采纳。当年不是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水利方面的专家黄万里,比如刚毕业的学生温善章.黄万里反对三门峡的修建,明确指出可能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而温善章提出稍降低大坝高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造价和减少移民。只可惜在讨论会中没有人采纳。

四失败经验教训总结分析

我们通过分析失败应该得出什么启示?

通过对于整个三门峡论证过程,决策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分析,我们对于这个黄河上的第一个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还是给予相当程度的肯定,毕竟是建国之初的第一次大坝建设,面邻的得困难是相当大的,求助于苏联专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更严谨的角度来看三门峡的建设过程,我们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致使失败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多加注意。

首先,我们要建设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对于一个水利工程,我们要通过各方面严谨的论证来充分论证其合理性,而不能仅仅听取某一个专家的意见或某个领导人的畅想。举三门峡为例,水土保持的数据作为一项重要数据,需要我们从相对精确的数据辅以精确的计算得出,而不能仅靠一两个数据推断而出。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开始培养,只有一代代的大学生建立了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才能避免此类决策失误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对于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的,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能一味听取,要自己思考,并且有取舍的采纳。举三门峡为例,听取苏联专家的意见没错,但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就是错误的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一味信仰权威,那么或许三门峡的失败就不会发生了。

最后,总的来说,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听取决策机制。我们不能以政治热情来代替科学态度。我们面对科学决策时,要放下对权威的敬仰,对异己意见的反对,保持最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出决策。

我很遗憾的看在三门峡展览馆中未曾对于三门峡的失败进行反思讨论以警示后人,而是以大段的成就和其他描述三门峡修建过程的图片和文字代替掉了。认识三门峡的修建过程和成就是必要的,但是让参观它的人们了解到它的不足不完善错误和失败也是必要的。承认不足比承认我们的成就更能促使我们进步。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

一.黄河三门峡大坝背景介绍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三门峡大坝建筑在三门峡八里胡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又有无数大坝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我手摸着沧桑的混凝土大坝,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场景,毛主席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在坝上辛勤工作。

但是如今的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标准与当年的预期实在相差甚远。或许我们应该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这件事上实在 欠考虑,缺乏相对应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导致失败。

二.失败的具体体现

三门峡大坝建设失败还是成功饱受争议。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环境下,倾近全国之力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大坝建成,并且创造了年混凝土浇筑量超百万立方米的记录。施工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功为功,过为过,一切的成就都不能掩盖它是失败的这个事实。承认失败,、是认识错误,不再犯错的基础。

首先,三门峡大坝1960年建成,1975年进入正常运行期,在试运行的15年里,经过了两次改建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正是由于三门峡水库发电要蓄高水位,导致了上游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成为地上悬河,给陕西人民带来水患不断。

其次,三门峡设计与正常运行期功能指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失败的。按照一般规定,大坝建成后的约一到五年间被称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结束后大坝进入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大约为50至100年,最后大坝将进入老化期。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大坝在正常运行期内,工程的功能达到、或者接近、或者超过设计指标,就算成功,否则就算失败。很显然,三门峡是失败的。

最后,从三门峡大坝的造价上来看,三门峡大坝也是失败的。原计划13个亿的三门峡工程,最后实际造价40个亿。而1956年,我国的国家收入仅297.544亿元,支出305.741亿元,相当于国家支出的13%。

三 失败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到底错在了哪里?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过分乐观估计。三门峡设计方案中假定,到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

到1977年减少50%,一般认为这样的估算偏低。陕西方面估计,到1962年减少39%,到1965年减少75%,这样的估计可能偏高,由于实际资料不够,在考虑三门峡时按照最坏的情况考虑,于是我们得出的数据是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到1977年减少50%.。但是大坝建成不到五年间,潼关高程上升,潼关以上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渭河成为地上悬河。

对于苏联专家的盲目信任,没有结合本国国情。黄河泥沙之多,是苏联专家以前的未曾遇到的,所以他们用以前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黄万里坚持要留六个排沙底孔时,苏联专家偏偏要坚持把它们堵上,而且是每个1000万的代价。

缺乏对于反面意见的听取和采纳。当年不是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水利方面的专家黄万里,比如刚毕业的学生温善章.黄万里反对三门峡的修建,明确指出可能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而温善章提出稍降低大坝高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造价和减少移民。只可惜在讨论会中没有人采纳。

四失败经验教训总结分析

我们通过分析失败应该得出什么启示?

通过对于整个三门峡论证过程,决策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分析,我们对于这个黄河上的第一个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还是给予相当程度的肯定,毕竟是建国之初的第一次大坝建设,面邻的得困难是相当大的,求助于苏联专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更严谨的角度来看三门峡的建设过程,我们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致使失败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多加注意。

首先,我们要建设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对于一个水利工程,我们要通过各方面严谨的论证来充分论证其合理性,而不能仅仅听取某一个专家的意见或某个领导人的畅想。举三门峡为例,水土保持的数据作为一项重要数据,需要我们从相对精确的数据辅以精确的计算得出,而不能仅靠一两个数据推断而出。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开始培养,只有一代代的大学生建立了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才能避免此类决策失误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对于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的,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能一味听取,要自己思考,并且有取舍的采纳。举三门峡为例,听取苏联专家的意见没错,但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就是错误的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一味信仰权威,那么或许三门峡的失败就不会发生了。

最后,总的来说,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听取决策机制。我们不能以政治热情来代替科学态度。我们面对科学决策时,要放下对权威的敬仰,对异己意见的反对,保持最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出决策。

我很遗憾的看在三门峡展览馆中未曾对于三门峡的失败进行反思讨论以警示后人,而是以大段的成就和其他描述三门峡修建过程的图片和文字代替掉了。认识三门峡的修建过程和成就是必要的,但是让参观它的人们了解到它的不足不完善错误和失败也是必要的。承认不足比承认我们的成就更能促使我们进步。


相关内容

  • 反思三门峡大坝工程半个世纪之"错"难以回头
  • 反思三门峡大坝工程 半个世纪之"错"难以回头.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反思三门峡大坝工程 半个世纪之"错"难以回头 NEWS.SOHU.COM ...

  • 三门峡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控制流域面积68.8万km2,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枢纽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坝.斜丁坝.表孔.底空.泄洪排沙钢管.电站厂房等.主 ...

  • 水利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例
  • 第28卷第4期(下) 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8No.4 Apr.2012 论水利工程决策思维的三向维度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例 王 炀,楼 羿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 ...

  • 渭河下游洪水灾害与黄河三门峡大坝淤积的关系研究(定稿)
  • 有些小的东西我已经帮你改过了, 关于图与表,学院文件里有明确的规定,目前你的图名表名等还不 符合规定哦!麻烦你改好. 然后就可以定稿了. 渭河下游洪水灾害与黄河三门峡大坝淤积的关系研究骆第梅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本文是在认真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红色部分删掉)通过对 ...

  • 三门峡工程美好愿望:黄河清,圣人出
  • 黄万里与三门峡工程的旷世悲歌 (原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8期)因篇幅太长经笔者删节摘录 黄万里,这个绝大多数国人颇为陌生的名字注定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他是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儿子.立志以学问报国的清华大学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戴上右派帽子备受歧视的水利和水文学专家.有胆有 ...

  • 中国能拯救自己的母亲河-黄河吗
  • 中国能拯救自己的母亲河-黄河吗? 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沙尘暴从沙漠上呼啸而过,卷起的烟尘悬挂天际,就像天上的云彩.但因为黄河在这个中国中北部的贫瘠之地打了个转,耀眼的美景就从地平线上跳入你的眼帘:翠绿的稻田,大片大片金黄色的太阳花,茂盛的玉米和枸杞.环境是如此的残酷,而所有的一切却显得生机勃勃. 这 ...

  • 济源小浪底风景区导游词
  • 各位来宾: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参观. "小浪底",提起这个名字,大家觉得很好奇,许多游客问我为什么叫"小浪底"?这里民间有几种传说,我选择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解释.由小浪底大坝上溯25公里是名闻遐迩的黄河三峡,就是黄 ...

  • 黄河小浪底
  • 1. 黄河小浪底 (沿途讲解)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首先我谨代表XX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这位是我们的安全大使李师傅,李师傅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娴熟的驾驶技术,相信有李师傅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的洛阳之旅会更加安全放心,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会尽我最大 ...

  • 江河无情人有情--我国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教授生平 黄且圆
  • 江河无情人有情--我国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教授生平 作者:黄且圆 黄万里,清华大学教授,蜚声中外的水利.水文学专家,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文与水流泥沙的先驱者之一.1911年8月20日生于上海南市施家弄,2001年8月27日卒于北京清华园,享年90岁.祖籍江苏省川沙县,即现今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其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