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教学案

18 《孟子》两章

《孟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 对比分析 讨论 点拨

【知识链接】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

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自强”有关的名言警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18 《孟子》两章

《孟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 对比分析 讨论 点拨

【知识链接】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

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自强”有关的名言警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相关内容

  •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
  • 内容摘要:孟子的教学思想是对孔子的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教育目的培养君子与大丈夫的比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与自得深造.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等教学方法原则之比较,不仅是阐明了教学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而且也展现了孟子在前人孔子的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两人的教学思想不仅对于当今的教学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

  •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09学科教学语文 段雪茹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 ...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
  •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的说理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 ...

  • 由孟子一书看孟子的教育艺术
  • 时代人物·Times Figure·Theory Studies 由<孟子>一书看孟子的教育艺术 叶海尧 (福全镇龙尾山小学,浙江 绍兴 312046) 孟轲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孔子的儒家学说因孟轲阐发始见宏大.韩愈说:"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

  • [鱼我所欲也]教学浅谈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所选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在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处引导学生辨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

  •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 18 <孟子>两章 从容说课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 ...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3
  •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 ...

  •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雷芳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q ...

  •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 [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3.掌握文言词语"欲.患.蹴.屑.由.宫.向.身.举.疾.蹙.王,甚.今.以.其.诸,得.直.田,可得.有以 ...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去.贼.恶.),虚词(焉) 和有关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重点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