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价值调研

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价值调研

苗族服饰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对苗族服饰传承的影响因素,展开有关苗族服饰文化价值的情况调研。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黔东南苗族服饰的特点和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其织绣技艺、服饰款式、装饰花样,还是配饰及发式,都记录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状况,被一些专家学者称做“穿在身上的史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下面是关于苗族服饰的一些简介:

一、文化

1.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

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根据苗学专家对苗族服饰类型的划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饰为几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马关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开远式(即飘带式)。这三种服装款式包括了自称为蒙豆、蒙抓、蒙诗、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们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其文化习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饰都有细微的变化而亦可区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来,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从文山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情况看,其服饰款式已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宽而松的样式发展到扬各支系服饰之长的服装样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线美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刻在苗族女性头脑里而反映在服饰上的内在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情趣。“自然,作为人生社会的对立面或补充物,最容易引人进入这种审美境界。并诱发审美解悟。这是因为,

外在形态的自然,无论在显示生命活力和生气灌注方面,还是在万象纷呈之中表现出的特有和谐引人入胜方面,都能使人产生美感而进入遐想。

二、价值

1.艺术价值。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的离去,传统的苗族服饰渐渐变得越来越难。

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价值调研

苗族服饰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对苗族服饰传承的影响因素,展开有关苗族服饰文化价值的情况调研。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黔东南苗族服饰的特点和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其织绣技艺、服饰款式、装饰花样,还是配饰及发式,都记录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状况,被一些专家学者称做“穿在身上的史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下面是关于苗族服饰的一些简介:

一、文化

1.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

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根据苗学专家对苗族服饰类型的划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饰为几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马关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开远式(即飘带式)。这三种服装款式包括了自称为蒙豆、蒙抓、蒙诗、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们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其文化习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饰都有细微的变化而亦可区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来,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从文山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情况看,其服饰款式已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宽而松的样式发展到扬各支系服饰之长的服装样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线美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刻在苗族女性头脑里而反映在服饰上的内在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情趣。“自然,作为人生社会的对立面或补充物,最容易引人进入这种审美境界。并诱发审美解悟。这是因为,

外在形态的自然,无论在显示生命活力和生气灌注方面,还是在万象纷呈之中表现出的特有和谐引人入胜方面,都能使人产生美感而进入遐想。

二、价值

1.艺术价值。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的离去,传统的苗族服饰渐渐变得越来越难。


相关内容

  • 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价值探讨
  • 摘要:黔东南苗族的服饰,数千年来一直继承着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服饰装扮习俗,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服饰文化,更有"穿在身上的史诗"一说.文章就从黔东南苗族服饰的特点,浅述其服饰文化价值.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价值:服饰特点 黔东南苗族服饰的特点和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着密切 ...

  • 不断提升党委_党组_中心组学习成效
  • 中心组学习 不断提升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成效 贵州省委宣传部 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机制,创新载体,建立多层次的干部理论学习服务体系和考核机制,促进了各级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 ...

  • 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_评介
  • 2005年第4期第32卷(总第161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he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05 Vol.32 GeneralNo.161 ...

  • 一寨一山一始祖_雷山县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开发策略分析论文
  • 一寨一山一始祖 --雷山县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开发策略分析 廖永伦 摘要: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原生性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就显现出了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正确认识产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旅游地资源禀赋,对旅游地开发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雷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 ...

  •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黔东南苗侗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 摘要: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从江 ...

  • 黔东南苗族侗族乡土民居探究
  • 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建筑集干栏式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于一身,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形成了吊脚楼群落式民居建筑形式,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还有多种民族文化融合,多种宗教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化多建筑样式的古镇镇远.通过黔东南的田野调查,让我们对黔东南苗族侗族乡土民居建筑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民 ...

  • 浅议贵州苗族银饰造型的艺术价值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贵州苗族银饰造型的艺术价值 作者:李洁 来源:<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银饰在整个苗族的族群中犹如一条纽带连接着不同地域的苗族同胞,使它成为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苗族银头饰在造型上,具有大方自然. ...

  • 黔东南概况
  • 区域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556000.代码:522600.区号:0855.拼音:Qiandongnan Miaozu Dongzu ZizhiZhou.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 ...

  • 花溪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 贵州大学实习报告专用纸 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姓名: 潘家青 学号: 0920020409 班级: 091 实习性质 社会调查 实习地点: 贵州省黄平县 指导教师: 王家洪 成绩: 黄平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姓名 潘家青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旅管091) 1 前言 一.调查 ...